表示在床前照顾癌症病人快崩溃了病人的词语有哪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在医疗工作中,有很多词汇是医护人员习以为常,但是患者听到会勃然大怒的「禁忌词句」呢?
  比如「血管性痴呆」,尽管医务人员觉得是一个正常的诊断,但是没有任何人愿意被称为「痴呆」;同理,「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或「终末期癌症患者」,这些都是我们查房汇报的正常词汇,但在患者看来,这些词汇对其伤害很深。
  最近,英国著名医学杂志The BMJ(英国医学杂志)推出了一项调查,关于医务工作人员服务禁忌语,既那些词语让患者最不舒服。
不要因为随口一句话,让患者失去对你的信任
  最伤人的五句话
  这项统计调研了 The BMJ患者委员会成员,共有 587 名患者接受了这项调研,调查结果统计了感到被冒犯「禁忌词句」如下,越靠前的排名越高:
「新生儿脑瘫 / 出生缺陷」:新生儿疾病尽量用中性词汇描述,不要用「出生缺陷」,「脑瘫」这样带有潜在歧视性的词汇。因为你伤害的不只是患儿,还伤害了一个家庭。
「你懂还是我懂?」:这样会让患者感觉是受人摆布,受人安排的棋子。这样的言语并没有促进信任。应该用简单的话语,让患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效果更好。
「在 XX 医生 / 医院的照顾下」:这种自我吹嘘词汇并没有什么用,患者一般在来之前会查阅很多医院医生的资料,真正对他照顾的是他自己。
「同意手术 / 操作,谅解一切意外 」:这并不是合法的知情同意内容。事实上和患者良好的沟通,比让他抄下这句话有用的多。一般来说,签下这些字句后,患者反而会更加不信任医生。
「9 床那个心脏病 / 老慢支 / 老病号」:记住患者的姓名,永远比只记住他的疾病重要。任何时候都应该记住,医生永远照顾的是患者,而不是一个个流水线的疾病;同理,越是慢性病患者,越不愿意反复被别人提及这一点。
  国内版本的禁忌用语
  而国内,也有类似的禁忌服务用语。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接诊病人时忌:「早不来晚不来,快下班才来」、「别罗嗦,快点讲」、「急什么,又死不了人」
为病人做某项检查时忌:「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还不明白」、「怎么检查前不提前准备好 XX 注意事项?」
病房忌:「这事不属于我管,找你主管医生 / 护士去。」;
知情同意时忌:「别问为啥,在这儿、这里还有这里签个字。」
在任何场合忌:「不知道!」
  责任编辑:lightningwing
  排版设计:lightningwing
  图片来源:The BMJ
  医患信任不易,对这些「禁忌词句」
  你有什么需要补充,或者亲身经历吗?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这是丁香园和医生沟通的渠道.我们在这里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
1054文章数|||||||||||
最新播报:
杭州推出“喘息服务” 政府花钱请人照顾老人
政府购买服务,帮助照顾失能老人,亲属得以缓解身心疲惫
养老,杭州推出“喘息服务”
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不花钱就能请人替您照顾一阵,多好。
这样的好事发生在杭州市西湖区,政府花钱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或是请专业人员去家中照料,或是把老人接到养老院照看,既让家属喘口气,也让老人康复得更好。
这项服务还有可完善的空间,比如为被照料的老人购买保险、增加养老机构床位数等,让好事办得更好。
“你放心回去吧,过两天来看我。”66岁的方克明老人,冲老伴张阿姨挥了挥手。方克明家住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因为脑中风,在床上躺了一年多,身边离不开人,平时靠张阿姨一个人照料。时间一长,张阿姨整天绷紧了弦,身体、精神都有点撑不住了。这次,老人要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暂住一个月,让辛苦照顾他的老伴“喘口气”。
送老人到福利院时,街道民政科的工作人员向他们介绍说,在这里老人可以得到高水平的护理,还能做康复性治疗,每日菜单也是营养师专门设计的。一个月3600元的护理费,则全部由街道埋单。
方克明老人家享受到的是西湖区推出的“喘息服务”。
什么是“喘息服务”
久病床前,政府花钱请人帮助照顾病人
“喘息服务”在国内还是个新名词,在欧美一些国家则是常见的社会服务:由政府或民间机构牵头,成立专门的队伍,经过一定培训后,提供临时照顾老人的服务,给照料老人的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这项人性化的服务被比喻为“养老救火队”。
“家中一个病人,全家人仰马翻,相信不少家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别是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其照料者常常在重压下产生身心疲惫、精神压抑等状况,也很难抽身去办其它事务。”西湖区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张坚说,针对于此,西湖区从2011年开始,每年拿出不少于200万元资金,经过评估后,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家庭每年提供5至28天的“喘息服务”。
照顾护理失能老人满一年及一年以上的西湖区家庭,就可以申请这项“喘息服务”。除了日常照护,还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干预,以减轻失能老人家庭内部的照料负担,提高照护水平,提升失能老人生活质量。
据西湖区民政局统计,去年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9.8万多名,其中,因身心疾病、功能障碍而需长时间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占到7%以上。西湖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并出台经地方标准评审会审定的“服务规范标准”。按照老人不同失能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后,目前,全区已有近3000名失能老人每月享受由政府购买的专业化、多样化养老服务,像“喘息服务”,正是其中之一。
会不会有家属甩包袱
事前标准化评估并公示,避免此类情况
西湖区灵隐街道117社区的94岁老人潘阿水,11年前得了中风,出入只能靠轮椅。近几年,老人的女儿也上了年纪,腿脚不太利索。
现在,平日里推着轮椅上的老人,沿灵隐路到西湖边散步透气的任务,大都由家政公司派来的养老护理员王必文承担。养老护理员除了照顾老人,还帮着做了不少家务。
西湖区的“喘息服务”,按服务地点、服务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构“喘息服务”、居家“喘息服务”两种。
像潘阿水老人家庭得到的就是居家“喘息服务”,由专业服务人员上门入户,对失能老人进行照护。西湖区通过公开招标引进了5家社会养老服务实体,统一“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有资质的养老服务人员上门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保健、读报陪聊等服务。
机构“喘息服务”,则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本人意愿,将失能老人送到社会福利中心、老人公寓、老年康复医院等养老机构接受照护服务。西湖区通过资金扶持,并加强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养老福利机构提供“喘息服务”的水平。目前,西湖区已有96户失能老人家庭享受了这项服务。
政府埋单提供人性化的“喘息服务”本是好事,但也有一种担忧:会不会出现家属趁机“占便宜”“甩包袱”的情况,即使不存在照顾困难,也要申请享受免费的“喘息服务”,或是到了约定时间却不出现,把老人一“扔”了之、不闻不问。
西湖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事前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并由老人所在社区或村了解情况、进行公示,基本可以避免这类状况出现。杭州市从2011年开始就引入国际通用的巴氏量表等工具,评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建立信息库,确保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综合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年龄等参数,打出的评估分数,决定了老人相应能享受到的养老服务。
如何扩大受惠范围
需增设养老床位,帮养老机构对接家庭
“喘息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中一项创新,政府肯定、百姓叫好,但受惠面并不算广。像西湖区尝试了几年下来,享受了机构“喘息服务”的失能老人家庭,尚不足百户。
对此,杭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张喆认为,“喘息服务”在整个养老服务中需求并不多,因为大多患慢性病的失能老人都选择住院长期治疗,另一部分在家调养的,也有子女家人或保姆轮流照顾,出现完全没人照顾的“真空”情况很少。
提供机构“喘息服务”的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曾专门辟出10张床位用于“喘息服务”。但公办养老机构持续“一床难求”的状况,使得这10张床几乎没有“轮空”的时候。目前条件下,为“喘息服务”专设床位不太现实。
西湖区民政部门表示,“喘息服务”好事要办好,还将继续完善,惠及更多家庭。目前,区里镇、街道的养老福利机构正进行床位、康复设施等升级改造,以更好满足“喘息服务”等需求。同时,区里也为民营养老机构和失能老人家庭之间“牵线搭桥”,为需要接受“喘息服务”的家庭提供便利。
此外,“喘息服务”提供非营利性的临时照护服务,万一期间老人出现意外情况,对组织提供服务的一方来说,纠纷解决成本较大。对此,西湖区正探索养老福利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并为养老福利机构配备法律顾问,降低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除了政府“托底”、为特定群体免费提供养老服务外,也积极引导养老产业促进“银发消费”。(记者江南)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照顾病人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