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 相互听课教学反思 为什么大学教学成为问题

山西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高中教育工作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召开-欢迎访问科技处!
当前位置:
>>>>>>正文
山西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高中教育工作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召开
日&&点击:[]
5月19日上午8时,山西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高中教育工作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召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葛振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孙世新、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出席会议,来自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吕梁学院等八所高校推荐的联盟常务委员、委员和联系人以及全省73所示范高中的校长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党委书记倪生唐主持。葛振江副司长、孙世新副厅长和谢维和副校长分别作了讲话。&孙世新副厅长首先代表省教育厅,对联盟的成立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我省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步入了组团发展、协同发展、合作发展的崭新阶段,必将有力地促进和深化我省的教师教育改革,提升师范院校对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力、支撑力和服务力。希望各联盟院校进一步打破合作壁垒,畅通合作渠道,携手并进,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平台,创新联盟体制机制,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凝聚各方改革合力,共同做大做强“教师教育联盟”,走出一条山西特色的教师教育改革之路,将本联盟建设成为山西省教育研究与服务的优质资源中心、学术创新高地、政策咨询智库和师资培养基地。&葛振江副司长在讲话中强调了教师教育在教育大计中的突出地位,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改革举措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他指出,山西省抓住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组建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加强省内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对于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山西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山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由高校自主探索、自主改革步入组团发展、协同发展的崭新阶段。对于联盟的建设与发展,葛振江副司长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解放思想,着力创新教师教育联盟的体制机制;二是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制约山西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瓶颈问题;三是协同创新,着力推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谢维和副校长在讲话中对我校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中的系列做法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我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学校领导集体去基础教育学校听课,是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特色和亮点。他说,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是教育系统化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并引导大学与高中的相互衔接,高等教育特别是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应该主动与高中教育携手,切实尊重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根据高中教育的现实变化,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发展的水平等,进一步推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他希望,八所联盟院校各展所长,加强协同,共同将联盟做大做强。&随后,联盟八校校(院)长签订了《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合作框架协议》,葛振江副司长、孙世新副厅长、谢维和副校长和武海顺校长共同为“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揭牌。&上午,大会举行了三场主题报告会。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石鸥教授、我校校长武海顺教授分别就“教改与一体化实验区建设”、“适合的教育”、“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作了精彩报告。武海顺校长主持报告会。&开幕式后,倪生唐书记陪同孙世新副厅长一行参观了我校戏曲文物研究所和晋学博物馆。孙世新副厅长对我校在文物研究方面的工作予以肯定,并就相关话题与随行人员进行了交流沟通。随后孙世新副厅长深入我校校园和学生餐厅,对我校校园环境建设、餐厅制度管理以及服务建设进行了详细了解,并与同学们一同就餐、进行了亲切交谈。(郑启林 杨丽清/文 饶二保 张子豪/摄)& &开幕式现场& &校党委书记倪生唐主持开幕式& &省教育厅副厅长孙世新讲话&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葛振江讲话&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讲话& &签署合作协议& &启动“山西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 &报告会现场& &校长武海顺主持报告会& &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作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石鸥教授作报告& &校长武海顺作报告& &倪生唐书记陪同孙世新副厅长一行参观戏曲文物博物馆& &倪生唐书记陪同孙世新副厅长一行参观晋学博物馆& &倪生唐书记陪同孙世新副厅长一行了解学生餐厅情况&校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发布当前位置: >
> >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来 源:未知
作 者:admin
  编者按: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性活动,这是大学教学工作与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能否真正在大学教学中体现这种指导思想与原则,直接关系到大学教学的地位,以及教学质量与教学队伍建设,等等。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地、可操作性地落实和贯彻这个原则,却始终是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一个难题。谢维和先生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希望能引发大家对大学教学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到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中去,为丰富和发展有我国特色的教学学术文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多做贡献。
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摘 &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应该成为大学教学活动中一项基本学术性规范,并且成为大学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本质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同行评议,也是完善大学教学评估的基础和途径。相互听课,应该作为大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规定性动作,是大学教师的义务与责任。而从大学教学建设的角度看,这种相互听课的制度性安排,也是促进大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比较具体有效的抓手。
  关键词:相互听课;同行评议;教学质量;教学评估
  相互听课,指的是大学教师听取其他教师的讲课,由此分享不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而促进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推动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建设。这种大学教师相互听课的活动作为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和基本制度,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义务,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职业性要求,一个任职的规定动作。
  这种相互听课的学术规范,作为一种教育的文化和风气,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早在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不耻相师&的思想。他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并且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古代的圣人,他超出众人很远了,尚且拜他人为师,向人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远不及圣人,却耻于向老师学习。因此,圣人越发聪明,愚人越发愚昧,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而其自身,却以从师为耻,这真是糊涂呀!)他还批评当时的一些士大夫:&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士大夫这类人,遇到有称老师或称弟子的,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其原因,就说:&那两个人年龄相仿,道的修养也相近啊。&向地位卑下的人学习就觉得耻辱,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觉得近于谄媚。哎,从师的道理之所以不可恢复就是这个原因啊!)。其实,韩愈的这些论述与批评,即使是放到今天,也不过时。虽然如今的社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期望可谓是前无古人,但人们之间相互学习的状况,却实在难以恭维。尽管时下&老师&的名号满天飞,&师徒&的关系也成为一种时尚,可这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某种社会资本或社会关系的构建方式,失去了&不耻相师&的真正含义。而在大学校园里,老师与老师之间,则出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有些虽然在一个院系,除了学校院系的某些规定性的活动,彼此之间也难得见面。有人是忙于自己的研究,有人则是我行我素,还有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即便是学校和院系为了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刻意设置某种&沙龙&或&俱乐部&等,效果并不佳。至于说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恐怕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自己除了作为学校领导每年能够有一两次听课以外,也很少能够作为一个学习者或同行主动自觉地听不同教师的课,真可谓&愚益愚&也。
  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实在是无颜见学术界与大学的&列祖列宗们&,也使九泉之下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老师的老师们难以瞑目。因为,这种相互听课的文化与做法,实际上也是中国学术界和大学优秀的学术传统。在这个方面,许多学术先辈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以清华大学为例,国学研究院时期,吴宓教授对研究院的各位老师都十分尊重。他很高兴能与各位学有专长的大师共事,把它看成自己学习和提高的好机会。王国维先生开的&说文学习&课程,他几乎每课必听,不仅用心听,详细记,有时还作注释。而且,他也经常去听陈寅恪先生讲课,认为陈寅恪讲课&字字精金美玉&。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教授、秦汉史专家余逊教授、历史学家劳干教授也都经常听陈寅恪先生的讲课。不仅教授们听大师的课,许多学术大师们之间也相互听课。例如,1942 年11 月6 日,闻一多先生作《伏羲的传说》的演讲,朱自清先生与许多听众一起,冒雨而来,听闻先生的报告。在当时的西南联大,这种相互之间的听课可说是蔚然成风。据有关专家回忆,闻一多先生与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沈有鼎先生,两人同开&易经&课,经常互相旁听。同开一门课,形成一种自由选择,意味着开阔视野,意味着学术对话。据校史记载,有一次,著名哲学家汤用彤在讲课时,冯友兰先生也每堂不缺地去旁听。特别值得称颂的是,这种相互听课不仅发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学科的教授之间。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与沈有鼎先生一起,在日本飞机轰炸时,居然有闲情逸致跑到中文系来听著名古文字学家唐立庵先生讲古文字学。可见当时教授之间相互听课的风气之盛。其实,这种大学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的现象又何止是清华大学或西南联大的故事,它也是许多大学历史中具有普遍性的情景,是大学的一种文化。
  大学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又岂止是一种风气或文化?我在这里更想说的是,这种大学教师相互听课的做法,也是大学教学活动本身的学术性要求与体现,具有内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大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学术性。而学术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Boyer)在其《学术的再省思》一书中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的学术&的理念。舒尔曼(Shulman)在《认真看待学习》一文中则是更加明确地指出,并不是所有运用心智的活动都是学术,要成为学术,它必须是公开的,即学者必须将其心智活动的成果公开,与同辈共享;而且,一种学术成果作为整个学术社群的共同财产,必须经得起学术社群的批判性的检验。因此,教学要能够成为学术,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室里的教学可以公开地被讨论和被研究;二是研究成果对教学实务的启示等,都要经过学术社群的批判性和严谨的评估与审查;三是研究结果必须供学术社群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1]。所以,大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必须是一种公开或开放性的活动,是一种能够而且必须接受其他教师或同行倾听、学习以及评估的学术活动。同样,所有的大学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他教师的教学,听取其他教师的讲课,在学习与评估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大学教学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无论其理论多么深奥,包含多少研究成果,都不能算是一种学术活动。从这个角度看,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也就是大学教师的一种角色要求,是大学教师的一种必要的职业责任与义务。同时,这种相互听课实际上就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规范之一,也是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教学的学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大学学术性建设的重要方面。当然,它也是大学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作为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规范之一,本质上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种同行评议,而这正是大学学术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根据相关词典的解释,所谓的同行评议,从广义上说,指的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而所谓的知识产品,则是指人们在进行知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在科学界,这种同行评议是指利用若干同行(即有资格的人)的知识和智慧,按照一定的评议准则,对科学问题或科学成果的潜在价值或现有价值进行评价,对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给出判断的过程,是科学界对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对科学成果进行评估的一种基本方法。显然,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也正是这样一种知识产品,它必须包含一定的科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与科学方法,同时也体现一定的科学成果,否则就不能成为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而对这种作为科学活动的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认可,也同样不能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它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或学术行为,必须得到同行的评价与认可。这也是大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因为,正是在这种相互听课的过程中,大学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模式与方法等,逐渐成为了大家公开讨论的话题,并且能够在彼此的讨论与争鸣中形成一定的教学学术的标准和共识。从讲课教师的角度说,他不得不承受着同行们的批判性评价与判断,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与教学艺术的同时,认真考虑大学教学,以及本课程自身的客观规律,思考和妥善处理自己教学中的个性和艺术与教学规律的关系。而对于听课教师而言,如何能够真正地以一种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标准、实事求是地去评价讲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并由此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相互听课,必定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大学教学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不难发现,这种作为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规范的相互听课,也是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应该承认,近年来在中国高等学校中实施的教学评估活动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促进了大学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实事求是地说,在某些大学,主要以学生评教为主的大学教学评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步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而出现了某些&变异&和&失真&。而更多的成为一种单纯教育教学&态度&的评估,以至于在某些教师中对这种评估产生误解,或者导致了某种单纯追求&态度&或让学生高兴与&满意&的后果。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也存在某些个别的因素或偶然性,但不容置疑的是,这种&变异&或&失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种教学评估缺乏教师的积极参与,而逐渐失去了大学教学评估的学术含量,进而不能完全有效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学术水平。一个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大学教学评估,不仅要有学生的参与,而且也必须有教师的参与。前者能够通过学生的感受和体会,比较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投入精神等非学术性因素。而后者则能够通过同行具有专业性的角度,比较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学术性水平。所以,大学教师的相互听课,作为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规范之一,常常能够督促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进而能够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评估,提高大学教学评估的科学性。
  由此可见,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从表面上看,好像仅仅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它实际上是大学教学管理中提升教学地位、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一项非常关键而且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举措。一方面,这种大学教师的相互听课能够实质性地提高大学教学的学术性水平。坦率地说,近年来尽管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领导等不厌其烦地强调大学教学的地位,并且通过类似于职称评审中所谓&一票否决&的方法,强行提升大学教学的地位,但效果并不明显。科研仍然成为大学教师心中最具有优先性的选项,科研仍然是大学实际的&中心&。而教学始终没有能够获得真正的&中心&与&根本&的地位,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尊重。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本身作为一个学术机构,一个以学术作为基本评价标准的机构,那些没有或者缺乏学术含量的活动,怎么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尊重呢?如果大学的教学只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或行为,不能达到和符合学术的标准与规范,受到轻视和冷遇是必然的现象。我甚至担心,如果我们大学的教学仍然这样无学术性地发展下去,恐怕不仅是教师,就连大学生也要忽视上课了。另一方面,这种大学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还可以真正有效和直接地提高教学质量。且不说,这种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能够通过促进教学的学术性而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就大学教师本人而言,这种大学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所产生的督促功能,将直接激发教师本人的责任心与积极性,而这种真正来自教师自身对教学的重视,将比任何外在的刺激与压力,都更加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并且真正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所以,从理论和现实来看,我有充分的理由主张,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应该成为大学教学活动中一项基本的学术性规范,并且成为大学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成为大学教师的一项规定动作。无论是作为学术性的活动,还是大学教学中的同行评议,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都已经超越了韩愈的学习文化,以及许多学术先辈的学术风范,而成为一种大学教学的制度与规范。这里,接受其他教师的听课,已经不再仅仅是讲课教师本人的虚怀若谷或开放精神,听取不同教师的讲课,也已经不再仅仅是其他教师个人的一种学习行为。它们应该作为大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规定性动作,是一种大学教师的义务与责任。而从大学教学建设的角度看,这种相互听课的制度性安排,也是促进大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比较具体有效的抓手。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 符碧真. 另类学术:教与学的学术[J]. 台湾教育政策论坛,).
  [责任编辑:周 &杨]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稿件均不代表本网的观点,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客服电话:010-
传真:010-
投稿邮箱:
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触屏版
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
北方网教育频道
中国网教育
新浪教育频道
河南法制在线网教育频道
主管部门实名审批:中华教育网&&&& 备案号:京ICP备号-1&
中教嘉润国际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北京信诚律师事务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3号万达4号楼150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谢维和:学校品牌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
来源:人民政协报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在市场经济中学校的品牌作用已经显现,学校的品牌建设确实可以作为一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非常可行甚至是很重要的路径和思路之一。
  首先,什么是学校品牌?即受教育者及其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教育提供的课程、教学及相关教育服务的认知程度,是一个学校或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品质的体现。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质量,二是素质教育的水平,三是人民满意的程度。我们所说的学校品牌,实质上就是学校的声誉,也是一种信任,一种口碑。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校在社会上失去了良好的口碑,比丧失一个科研项目杀伤力要大得多,这不就是学校的品牌吗?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声誉和口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学校的信任。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对未来的一种委托和一种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一种预期的委托。从这个角度上看,清华大学拥有今天的声誉和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对清华的信任。这样的品牌建设,对学校、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有人把品牌看成美誉度、普及度,我认为它体现的是学校的一种软实力,而软实力体现的是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影响力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模式能否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是否具有示范效应等方面;吸引力则体现在一个有影响力、良好声誉口碑、得到大家信任的学校能够吸引优秀的生源、更多的资源,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名校的办学细节,影响其选择的就是学校声誉和口碑,具有品牌的学校也最终具有说服力。
  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要谨防三个误区。第一,不要简单地把商业活动中品牌建设的内涵、方式简单地移植到教育上来。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教育品牌建设也应该体现公益性,其价值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而并非一种短期的、追求商业利益的价值,如果学校的品牌建设走向这个误区,迟早会丧失品牌效应;第二,学校品牌建设切忌急功近利。一所学校的品牌根基深植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传统,不是简单地喊一个口号就形成一个品牌;第三,学校的品牌建设也要防止非专业化的现象。如果仅仅把学校品牌建设作为特色建设,这是非常片面的,品牌作为一种质量的体现,作为一种声誉和信任的体现,首先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体现教育的规范性。在这种规范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而不否定这种规范性之上所具有的特性。否则,就违背了品牌建设的本质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品牌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质量建设,即一定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第二是文化建设,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第三是形象建设,即要突出公益性形象。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学校品牌建设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我特别提一下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我们有些幼儿园把开发幼儿智力作为幼儿园的一种品牌和特色,并进行大肆宣传,其实这恰恰是南辕北辙,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让孩子身心愉悦与安全,这才是幼儿教育的功能所在。所以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学校品牌建设的基本规则,就是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体现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特点。
  (本文摘编自谢维和在本刊教育之春论坛&全国教育舆情分析与品牌建设高峰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观察 | 谢维和: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观察 | 谢维和: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热门标签:&
观察 | 谢维和:相互听课――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来源: 由用户
编辑:王亮
一为什么大学教学成为问题?& & & &1.大学教学缺乏必要的规范;& & & &2.大学的某种活动缺乏学术性,很难得到人们的重视。二大学教学的学术规范& & & &1.具有普遍性与专业性;& & & &2.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是大学教学学术性的最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一个致命的缺失。三相互听课的内涵& & & &相互听课指的是大学教师听取其他教师的讲课,由此分享不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而促进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推动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建设。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作为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规范之一,本质上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种同行评议,是大学学术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四相互听课的历史原因与理论依据& & & &1.相互听课的学术规范,作为一种教育的文化和风气,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中国学术界和大学优秀的学术传统。& & & &早在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不耻相师”的思想。他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国学研究院时期,王国维先生开的“说文学习”课程,清华大学吴宓教授几乎每课必听,而且,他也经常去听陈寅恪先生讲课,认为陈寅恪讲课“字字精金美玉”;日,闻一多先生作《伏羲的传说》的演讲,朱自清先生冒雨而来,听闻先生的报告;著名哲学家汤用彤在讲课时,冯友兰先生也每堂不缺地去旁听。& & & &而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老师与老师之间,则出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交流甚少。至于说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恐怕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 & &2.大学教师相互听课,是大学教学活动本身的学术性要求与体现,而学术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 & & &舒尔曼(Shulman)在《认真看待学习》一文中则是更加明确地指出,并不是所有运用心智的活动都是学术,要成为学术,它必须是公开的,即学者必须将其心智活动的成果公开,与同辈共享;而且,一种学术成果作为整个学术社群的共同财产,必须经得起学术社群的批判性的检验。& & & &所以,大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必须是一种公开或开放性的活动,是一种能够而且必须接受其他教师或同行倾听、学习以及评估的学术活动。同样,所有的大学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他教师的教学,听取其他教师的讲课,在学习与评估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五相互听课的意义& & &&1.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评估,完善大学教学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 &&2.提高大学教学的学术性水平。& & &&3.真正有效和直接地提高教学质量。& & &&4.是大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六总结& & & &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应该成为大学教学活动中一项基本的学术性规范,并且成为大学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成为大学教师的一项规定动作。& & & &接受其他教师的听课,已经不再仅仅是讲课教师本人的虚怀若谷或开放精神,听取不同教师的讲课,也已经不再仅仅是其他教师个人的一种学习行为。它们应该是一种大学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END -来源:陕西师大教师发展中心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督导听课意见反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