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社会问题,老年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及医疗问题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浅谈老龄社会下的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
作者:孙子晴&&&&作者单位:116044 辽宁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关键词】& 老龄社会;护理管理;护理教育
  人口老龄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关联着每个家庭。本文在认真分析老龄社会给护理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及新要求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发展老年护理的新理念以及面对老龄社会的护理教育新思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趋势
  人口老龄化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导致社会人口结构呈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发布[2]:截至日,我国大陆人口的总量为13.39亿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增加了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下降0.5个百分点,这说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率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力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的统计显示:0~14岁人口占16.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之前上升1.91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21世纪的中国也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与之对应的是,我国老龄办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表明: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到2050年时,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3]。如此大的比例,势必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0~14岁人口的减少又直接导致老龄化的加剧,即&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增加=养老压力增大。&
  2 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以年均100万的速度增长,意味着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如何养老,怎样养老,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针对养老而言,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护理服务。并且,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由年轻人来赡养老年人,而现在的年轻人不断减少,加上老年队伍的不断扩大,就意味着社会养老体系必须启动,未来养老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把家庭养老转为社会养老,由政府出面组织是大趋势。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至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比例已达到14.6%,农村已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的比例3:1来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1]。而目前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几万人,如何去尽快弥补这个巨大需求的&黑洞&,对有关主管部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护理人力资源整体的严重匮乏使得无法很好地为老龄社会下的老年群体服务。无论是从人员数量上,还是医护比例上,我国都与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甚至一些亚洲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卫生部曾调查全国210所医院,护士缺编的医院占93.3%,中国护士与人口比为0.97:1000,而绝大多数国家为3:1000[4]。可见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成为阻碍中国护理学科发展的瓶颈。在人力资源本来就短缺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同样存在着分布不均和人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护理人员在数量上差距大;又比如,整体上教育层次偏低,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主力军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以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为主体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护理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护理人力资源如何更好地配置必将成为护理管理学科研究的当务之急。目前来看,护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需求。因此,对于护理领域而言,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来认真对待,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与自觉性。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3]。
  3 面对老龄社会下的护理管理新理念
  3.1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现在绝大多数育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当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也因此而变成&空巢老人&。因此,由家庭&空巢&给老年人所带来的问题,如心情郁闷、沮丧、孤独、食欲减低、失眠、焦虑等心理症状和生理疾患等就会一一出现。护理工作者应该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等服务。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的结合。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将医院护理合理地转化为社区医疗服务。建立&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医院护理&的新型护理结构,将社区护理置于家庭护理与医院护理之间,同时,也通过社区护理有机地将家庭护理与医院护理间接联系起来,逐步加强社区护理的重要地位。使老年人在社区护理体系下能够尽量少去或不去医院。让更多老年人享受社区护理给他们带来的医疗保健等福利。
  3.2 加强老年病患的出院健康随访体系
  目前,医院里大多数老年人患的都是慢性病,例如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消化道功能紊乱以及骨质疏松等。根据老年人疾病的特点,决定医疗护理工作不能单单局限在医院。
  3.2.1 根据疾病的治疗过程及疾病康复特点制定相关的出院随访体系
  患者在医院达到治疗效果之后,可能就没必要再在医院内接受专业的治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以后就不会得此种疾病或相关疾病,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扩大到不仅把患者从疾病状态医治到康复状态,更要负责患者康复后如何减少甚至不再患有此类或相关疾病。医务工作者应切实制定合理完善的出院随访体系,扩大诊治范围,跟踪指导出院的患者继续进行相关疾病的防治与复查,有效减少患者再患此类或相关疾病的几率。
  3.2.2 由医院护理管理合理地过渡到社区护理管理
  医院护士可以将患者在医院的护理记录加以整理,然后对患者康复后的相关护理计划提出建议,之后,可由该患者所在的社区医院接收,针对该患者的具体情况再确定相应的随访体系。社区护士可以从老年患者的生活、饮食、运动等各方面建立系统的健康指导与相应的康复档案。从护理角度彻底的对患者实行全面护理,并定期指导患者去医院进行复查。再根据复查结果及相应数据,及时发现新的护理问题,及时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让某些疾病止于萌芽中。
  3.2.3 形成完整护理体系
  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要想完整的结合,必须要完善护理程序。将住院护理与出院健康随访形成完整的护理程序。从源头上解除老年人&有病先不去医院,实在挺不了了再去看病&的错误思想所带来的如错过最佳疾病治疗时机及突发疾病等诸多隐患,为患者彻底治好疾病创造条件。
  3.2.4 定期进行多级护理经验交流
  定期进行医院护理人员与社区护理人员的经验交流,一方面,可以逐渐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使其在医疗知识及护理基础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医院护士也可以通过社区护士提供的出院后患者康复信息资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及预后有了完整的把握。为护理人才在疾病科研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资料。这样做有利于护理事业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新突破。
  3.3 根据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个性化服务护理模式
  所谓个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是指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的临床需求。无论是在医院病房设施的建设方面、知情同意、护理时间的选择、护理程序的调整等方面都可以适当采取个性化管理[5]。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的理论》[6],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但是,由于人的个性化,不同的人对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是不同的。作为护理人员,不能机械化的执行一套护理程序,而是要形成动态的护理模式,强调以单一患者为服务中心,制定相关护理程序。
  3.3.1 更加注重患者的既往史
  通过护理人员的恰当交谈,不仅要掌握患者目前的症状与体征,更要注重患者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过的疾病,这些信息有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虽然,现在几个患者可能同时患有一种疾病,但是,每个人的既往病史不同的话,就得区分开来,找到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3.3.2 更加注重患者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对于住院的患者来说,由于年龄、职业、爱好、性格以及家庭角色、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个体对护理的要求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来对应的提供心理护理。
  3.3.3 制定动态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每一步都是随着患者入院治疗过程而逐渐变化的。并且,对于个体而言,可能应用相同的护理程序会因个体的不同反应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将护理记录的固定格式进行更改,形成动态的护理程序结构图,将每一段时期的护理记录加以对比,这样也可以使护理工作进展的是否有效,看得一目了然。
  4 面对老龄社会下的护理教育新思维
  4.1 护理教育现存的问题
  4.1.1 中国护理教育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各医院强调中专补大专,大专补本科,教材以教科书为本,而目前大专与中专教材重复较多,与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主要目的中国护理教育相背离。余凤英对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63.35%的护理人员急需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7]。
  4.1.2 学分标准不统一
  每个医院制定的考核内容不同,有的考核内容相同,但其学分比重不同。各种护理学术活动、学习班给予的学分标准也不尽相同[7]。假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无法将各个医院的具体考核情况加以比较和分析。给各医院学分管理造成困难,使以学分考核为主要方法的体系成为纸上谈兵。
  4.1.3 缺乏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护理教育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护理队伍总体水平偏低。医院护理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高层次护理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滞后,缺少在岗位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学科带头人。而我国护理教育重视对护师的培训,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系统的教育手段和规范化,应根据时代知识的发展,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将如何对高层次护理人员展开护理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7]。
  4.2 实现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4.2.1 培养素质全面的护理精英
  目前,护理教育体系应重视护理继续教育、转变学习观念,不仅能掌握护理操作技能、会执行医嘱,更要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护理学及护理学周边的理论知识。使护理人员拥有成套的护理体系理念,独立的护理康复方案,不单纯从属于医嘱,更要升华于医嘱。
  4.2.2 培养专科特长及优势人才
  在制定护理人才继续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推广全面素质教育,更要有针对性。例如,没必要把所有的护理人员都模式化的教育成一个样。必须根据护理人才个人的特长以及其优势进行特殊培养,使得护理人才的专科性或个人优势更好、更强。与此同时,医院在人力资源的需求上可以做到更全面、更精准,将不同人才按照计划分配到医院的各个部门。由此一来,还可以避免人才的资源浪费。切实将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得以利用和发展,全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4.2.3 形成总体统一的继续教育标准
  逐步推广全国各个医院护理教育体系的联网。将护理继续教育的标准进行统一化。分科、分项、分部门进行,再根据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医院个性化培训。形成整体统一,又不失个性化管理的教育新标准与新要求。
  4.3 患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健康教育
  4.3.1 客观准确地为患者提供有益信息服务
  患者希望了解病情有关的信息。长期得不到所患疾病的信息,就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8]。 倘若医务人员没有很好的对患者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等健康宣教,就会使患者因一类疾病的反复发作而经常入院。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治好患者,还要为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相关有益信息,护理人员应良好的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客观、准确地给患者提供相关知识。
  4.3.2 建立健康知识宣传设备
  由于医护人员的人数还十分紧缺,不可能派大量的医护人员给人们进行健康宣教活动。因此,可以创造条件在医院里为人们提供健康宣传教育。例如,在门诊的不同诊室外面安装一些电子设备,为排队等待就医的患者播放一些与相关诊室对应的各类疾病的教育宣传片。这样,既缓解了由于护理人数局限所导致的宣教程度不够的欠缺,又可以减轻患者在等候就医时的焦虑情绪。同时,更大意义上推广和普及了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同理,在住院部的各个科室也可以安装相关设备,为住院治疗的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健康宣教片,系统的为患者介绍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保健护理,既能减轻护士健康宣教的负担,又能让患者全面了解相关疾病,大大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4.3.3 避免健康宣教走入片面性误区,及时建立跟踪随访体系
  如今,大部分患者对于医务工作者给予的健康指导&深信不疑&,甚至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旦患者片面理解医务人员的只言片语,可能不但没有治好疾病,反而给其带来一些麻烦。例如,一位老年患者因为急性心梗急诊入院,经医院积极有效治疗得以治愈,该患者临出院时医生指导他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如少食肉类等高脂肪食物),医生的指导并无错误,但是该患者却从此很少吃肉,甚至半年就敢吃两三块肉,这种做法就是片面的理解了医生的健康指导。过度的遵循医嘱往往也会对身体造成健康危害。这就要求出院后的跟踪随访,通过医务人员的适时干预与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的指导,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正确宣教。这与前面所说的用动态护理模式来弥补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是相呼应的。虽然跟踪随访有其重要性,但是也有其困难性。医护人员的数量短缺,加上其日常工作繁忙,患者出院后多处于移动状态,并且现在许多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很少向别人透露自己的详细资料,在填写入院表格等相关统计资料时也不会具体如实填写,诸多因素造成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较为困难,造成随访质量的下降。因此,护理部门可以专门加开护理随访专业,把握专业发展的就业前景,将随访工作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培育方向,培养一批专业随访护理人员,将医院护理体系、社区护理体系、家庭护理体系很好的与护理随访预防体系有机结合,纠正患者对随访目的的错误理解,使其在长期被跟踪随访的过程中受益。增加随访护理人员与病患长期的有效的沟通与信任,调动患者的积极主动性。可以通过网络随访、短信随访等高科技手段,提高随访工作的可行性与方便性,同时加大对患者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鼓励社会大力宣传随访体系,让更多的人接受它,并了解随访体系在将来会逐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护理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为老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虽然在几代护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护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步入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协调好医疗事业与老龄社会两者的关系,为未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做出护理工作自身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人口老龄化.百科.
  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一号)公报.国家统计局,.
  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4 佚名.总结中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其中的不足和原因,.
  5 恽璇.个性化服务护理模式的临床需求情况调查 .天津护理,.
  6 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心理学评论,1943,7.
  7 聂玉玲.我国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趋势.护理学杂志,):45.
  8 陆彩娟.如何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临床合理用药杂志,):39.
  (本文编辑:石 岚)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城镇老年人口医疗保障需求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城镇老年人口医疗保障需求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
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城镇作为我国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转变较快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城镇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其生理及心理的特殊性使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依赖更加迫切与广泛。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和老年人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镇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必须得到有效重视,否则将给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带来更为沉重的压力。本文采用由笔者自行设计的城镇老年人医疗需求状况调查问卷,以长春市城镇老龄人口为调查对象,着重分析当前城镇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考察,分析社会支持缺位、错位、不到位等问题,进而探寻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对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R197.1【目录】:
内容提要5-8
第1章 导论8-14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1.2 相关概念讨论9-10
1.2.1 医疗需求9
1.2.2 社会支持9-10
1.3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10-12
1.3.1 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医疗需求问题的相关研究10-11
1.3.2 国外学者对老年人医疗需求问题的相关研究11-12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2-13
1.5 创新与不足13-14
第2章 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障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14-23
2.1 调查概况14
2.2 城镇老年人口自评医疗需求实证分析14-20
2.2.1 城镇老年人人口学特征与自评医疗需求实证分析14-16
2.2.2 城镇老年人口慢性疾病与自评医疗需求实证分析16-18
2.2.3 城镇老年人口精神状态与自评医疗需求实证分析18-19
2.2.4 城镇老年人口社会保障与自评医疗需求实证分析19-20
2.3 小结20-23
第3章 城镇老年人医疗需求社会支持现状23-30
3.1 非正式社会支持23-26
3.1.1 家庭、邻里、亲友对老年人医疗需求的非正式支持23-24
3.1.2 社区对老年人医疗需求的非正式支持24-26
3.2 正式社会支持26-29
3.2.1 医疗机构对老年人医疗需求的正式支持26-28
3.2.2 政府医疗保障政策对老年人医疗需求的正式支持28-29
3.3 小结29-30
第4章 社会支持网络满足城镇老年人口医疗保障需求中的困境分析30-36
4.1 家庭医疗保障康复功能弱化30-31
4.2 社区服务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缺失31-33
4.3 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偏重功利性33
4.4 政府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总量有限33-35
4.5 小结35-36
第5章 对社会支持网络满足城镇老年人口医疗保障需求的思考36-40
5.1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加强社区资源配置宏观调控36-37
5.2 提高城镇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力度37-38
5.3 规范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加快医疗机构公益化改革步伐38-39
5.4 小结39-40
参考文献43-46
中文摘要50-53
Abstract53-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文博;[D];吉林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爱玉,杨善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仇雨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邓大松,杨红燕;[J];当代财经;2004年02期
周绍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陈树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陈成文,潘泽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刘萍;席淑华;马静;;[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年04期
明艳;[J];南方人口;2000年02期
胡琳琳;胡鞍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潘金洪,王晓风,应启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长明;;[A];2006医院院长高层论坛——暨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座谈会材料汇编[C];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勇;银平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金永辉;;[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3期
胡毅伟;杨淑萍;李文政;李振;白宇;;[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5期
慕亚芹;顾玉娅;;[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钟一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孙曼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孙唐水;郭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崔艳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刘喜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李丹宁;孙琪;刘千红;苏丹;马明洋;;[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元刚;;[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付卉;曹世燕;;[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张顺;郭小弦;;[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杜鹏;任兰兰;杨慧;;[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潘丽明;;[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刘巧蓉;;[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李瑞德;;[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二[C];2006年
赖剑鸣;;[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赵俊康;;[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邓大松;胡宏伟;;[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祁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包玉香;[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吴捷;[D];南开大学;2010年
魏树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潘昭佑;[D];云南大学;2010年
朱楠;[D];西北大学;2011年
廖立国;[D];吉林大学;2011年
熊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徐升艳;[D];南京大学;2011年
朱国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斛建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舟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郭倩;[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福影;[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肖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毛佳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关琪瑜;[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赫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孙士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夏敏;[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庄琦;;[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王刚义;赵晶磊;;[J];创新;2008年03期
洪秀华;;[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官玉琴;;[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张杰;田霖;;[J];管理观察;2009年07期
贺寨平;[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冯文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黄景贵;金丹;张文娟;;[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李亚威;张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陈成文,潘泽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桂云;;[A];养老与社会保障——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利平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N];中国人口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文强;[D];西北大学;2008年
侯晓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爱玉,杨善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姚远;[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仇雨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柏云端;;[J];甘肃农业;2006年06期
宋杰,徐红卫,董鹏;[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03期
林国平;[J];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02期
唐明霞;王秋光;;[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罗惠芳;;[J];现代护理;2006年07期
陈成文,潘泽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陈成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美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有亮,印建平;[J];中国卫生经济;1996年06期
朱明伟;赵珊;井国防;;[J];中国急救医学;2007年07期
黄新;张开金;包思敏;宋蕾;郭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年03期
崔宏;[J];疏导;1998年03期
常启太,傅万明,吴学锋;[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6年04期
任苒,李东光;[J];中国卫生经济;1996年11期
李媛;黄朝晖;石凯;余漩;;[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年01期
胡逢云;[J];中国劳动;1997年06期
张传文;;[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05期
张传文;;[J];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骏;杨志军;;[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莫宝庆;;[A];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第七次全国营养学术交流会“营养与成功老龄化”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神经系统疾病医学营养治疗”资料汇编[C];2010年
王亚东;;[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吴健明;;[A];福建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赵建光;凌岚;;[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孔繁军;;[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奇林;;[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文彬;郑方辉;;[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罗爱静;尹瑾;;[A];湖南省卫生经济与信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专辑[C];2010年
廉丽娜;;[A];甘肃保险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卢洪清;[N];中国改革报;2008年
;[N];中国信息报;2000年
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保险研究所
许闲;[N];中国保险报;2009年
耿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严凌 通讯员
殷雄防;[N];黄石日报;2010年
廖建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刘传建?石小宏;[N];四川日报;2007年
王思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尹学香;[N];通辽日报;2009年
罗琼 通讯员
黄均海;[N];南宁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乌日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樊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李华;[D];吉林大学;2006年
张磊;[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邢海燕;[D];浙江大学;2008年
张亚东;[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张建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朱胜进;[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王英;[D];复旦大学;2010年
王兰芳;[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舒;[D];吉林大学;2010年
高启昌;[D];西北大学;2010年
聂宁宁;[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戴瑾;[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李光辉;[D];郑州大学;2010年
周鹏;[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张筠;[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饶江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靳朝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文姚丽;[D];西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