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临床用药需要,如何选用不同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的基质

原标题:透视胰腺癌的新治疗方向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一种在遗传学上具有挑战性的复杂疾病,平均每个肿瘤细胞存在63个突变。基因的异质性或靶标的表达使其成为难治的疾病。因此,在癌症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下降的今天,胰腺癌却逆风飞扬,仍在上升。以美国为例,在2016年,估计有53,070名美国人被诊断为胰腺癌,41,780人死于该疾病。胰腺癌从美国癌症相关死亡主要原因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甚至超过了乳腺癌。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预计到2020年,胰腺癌将超越结肠直肠癌,跃居成为美国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胰腺癌市场的全球收入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增加。2014年,胰腺癌药物的市场价值为17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将上升至29.2亿美元。由于FDA批准的胰腺癌治疗药物有限,因此胰腺癌药物市场最近一直被Abraxane (Abraxis BioScience)所占据。Abraxane的销售额从2012年的2100万美元跃升至目前的9.5亿美元,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60%。然而,随着多种新型分子靶点药物的上市,该现象预计可能将改变。但是这最终仍将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目前仍然存在的临床疗效和产品成本问题。

由于大多数胰腺癌晚期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因此化疗是许多胰腺癌患者的唯一治疗选择。

传统的核苷类似物吉西他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是胰腺癌(PC)治疗方案的中流砥柱。最近,厄洛替尼或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的疗法已经显示出一定的生存获益。尽管目前我们采用最好的治疗方法,但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仍然在6个月左右,这将促使我们去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对于胰腺癌治疗药物开发方面仍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问题,例如:尽管胰腺癌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但却仅仅受到有限的关注,研发经费的投入也远远落后于其他癌症。虽然胰腺癌的生物学已经被充分研究,但新分子靶点的确定进展却很缓慢,为此申报的候选药物很少,这可能是由于其遗传的复杂性所致。另外由于IV期疾病存活时间短,很难有机会测试任何可能的免疫疗法或所有疗法的有效性。

笔者旨在通过此文为读者透视目前正在开发中的新型胰腺癌药物疗法,包括细胞周期抑制剂、基质调节剂和缀合疗法,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正在开发中的新型胰腺癌药物疗法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根据之前的研究经验,探索胰腺癌治疗靶点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针对胰腺癌自身,还应包括基质、免疫系统、血管和细胞分裂等。目前正在开发中的新型胰腺癌药物疗法及其临床研究进展如下。

Ras失调导致RAF/MEK/ERK和PIK3/AKT通路的活化,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和增殖不受控制。

在数种癌症类型中,Ras突变是常见的。但胰腺癌似乎特别是Ras驱动的,因为已经显示高达90%的病例中存在该原癌基因的突变。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策略都针对这种蛋白的翻译后修饰,主要是法尼基化。

小分子法尼基转移酶竞争性抑制剂Tipifarnib (R115777)未能显示出单药治疗或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的益处。

后来发现Ras可以交替进行香叶酰化,有效地绕过Tipifarnib的抑制作用。

由于试图调整RAS本身并不成功,所以将目标转向瞄准其下游效应物。而促分裂原/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MEK)正是促进K-RAS介导的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的下游激酶。

曲美替尼(Trametinib)和Selumetinib的临床失败似乎说明对多个下游途径的阻断可能需要更显著抑制异常RAS信号的传导。

在II期临床试验中,口服MEK抑制剂曲美替尼与吉西他滨联用时,对OS或PFS无改善。

另一种口服MEK抑制剂Selumetinib,与卡培他滨相比,对吉西他滨耐药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显著影响。

目前正在进行Selumetinib联合厄洛替尼治疗难治性APC的II期临床试验。

其他MEK抑制剂包括Pimasertib和Refametenib,目前正在进行与吉西他滨联用的临床研究。

MSC1936369B(另一种MEK抑制剂联合吉西他滨作为APC的一线治疗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结果尚未公布。

PI3K/Akt/mTOR通路产生复杂的促有丝分裂级联反应,在肿瘤增殖和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Ras下游发挥作用。

当被激活时,PI3K产生磷酸化的磷酸肌醇,其结合并激活Akt。活化的Akt调节几种调节蛋白(包括mTOR)的表达,最终促进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

该途径在胰腺癌中的上调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包括KRAS的过表达、PTEN表达的改变和PI3K的天然抑制剂。

小分子PI3K抑制剂Rigosertib在III期临床试验(ONTRAC试验)中与吉西他滨联合进行了一线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评估。不幸的是,中期分析发现缺乏获益,研究提前终止。

另一种PI3K抑制剂BKM120与mFOLFOX-6主链结合时显示出毒性显著增加,阻止了进一步的研究。

最近完成了小分子AKT抑制剂MK2206联合Selumetinib (MEK1/2抑制剂)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中与m-FOLFOX进行对比,但结果尚未公布。

针对无法手术切除患者的MK2206与Dinaciclib(一种循环系依赖性激酶抑制剂)联用的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

在吉西他滨耐药的胰腺癌患者中,口服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未能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益处。

一项针对既往治疗失败的胰腺癌患者的依维莫司和厄洛替尼联用的II期临床试验研究,由于无效而被提前终止。

依维莫司联合索拉非尼以及依维莫司加吉西他滨的II期临床试验也已完成,结果尚待确定。

另一项mTOR抑制剂Temsirolimus与吉西他滨联用的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明显的毒性。Temsirolimus治疗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胰腺癌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尚未公布。

4.药物靶点:HER2信号通路

与EGFR一样,HER2是ErbB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员。胰腺癌亚群细胞会过度表达HER2。

该靶点在异种小鼠模型中出现了有希望的结果。

在HER-2/neu过度表达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中,评价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与吉西他滨联用的治疗效果。不幸的是,联用治疗的中位OS为7个月,与吉西他滨单用疗法的公认值非常相似。

II期试验开始评估曲妥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转移性APC。但是,这项研究的招募状况仍是未知的。

5.药物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EGFR是受体跨膜酪氨酸激酶ErbB家族的成员,并且通过包括RAF/MEK/ERK和PI3K/AKT/mTOR途径在内的多种机制来增加细胞增殖、存活和血管生成。

EGFR由大多数胰腺癌细胞过度表达,并与预后不良相关。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是第一个与吉西他滨联用的可以延长生存时间的药物。这也促使了一些其他EGFR靶向药物的开发。

在EGFR单克隆抗体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相比,未能显示显著改善生存率(6.3个月 vs. 5.9个月;p=0.23)。

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是另一种与吉西他滨联用的EGFR单克隆抗体,在II期临床试验中,与单独使用吉西他滨相比,OS显著改善(8.7个月 vs. 6.1个月)。III期试验已于2015年完成,但结果仍待确认。

在II期试验中评估了帕尼单抗(panitumuma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联合吉西他滨的双EGFR抑制效果。与厄洛替尼-吉西他滨相比,三联疗法对OS的改善趋势没有显著影响(8.4个月 vs. 4.0个月;p=0.077)。然而,严重毒性却显著增加(61% vs. 30%;P=0.003)。

阿法替尼(Afatinib)和达克替尼(Dacomitinib)是两种新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JAK/STAT通路是一种高度多效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是许多细胞因子的主要信号转导机制。

简而言之,细胞表面受体的激活增加了相关的JAK蛋白的活性,其继续激活潜在的细胞质转录因子STAT。激活的STAT二聚化并转位至细胞核,刺激几个靶基因的转录。

Ruxolitnib是小分子JAK1和JAK2抑制剂。一项随机、双盲的II期临床试验(RECAP),比较了Ruxolitnib与安慰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有效性。主要终点是OS,但在整个研究人群中没有观察到显著的改善。然而,亚组分析显示,Ruxolitnib对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13mg/L)的患者有显著的益处。在这一组中,Ruxolitinib组的3个月和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8%和42%,安慰剂组分别为29%和11%。这一类患者可以继续使用Ruxolitnib;然而,对于这种药物进一步研究已经终止。

7.药物靶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

IGF-1R在胰腺癌中高度表达,并且通过KRAS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机制在下游的多种途径发挥的作用,以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

在II期临床试验中,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相比,抗IGF-1R单克隆抗体Ganitumab联合吉西他滨的6个月生存期略有改善(57% vs. 50%),不幸的是,III期GAMMA试验中未能复制这些结果。另外PFS或OS没有改善,基于治疗前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分层也没有改善。

另一种针对IGF-1R的单克隆抗体Dalotuzumab与吉西他滨和厄洛替尼联用的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早期数据提示三联疗法的部分有效性较高(25% vs. 20%)

8.药物靶点:血管内皮受体通路(VEGF)

VEGF及其受体是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血管生成的主要调节剂。

VEGFR2在胰腺癌细胞中持续过表达,并被认为是胰腺癌中血管生成的主要驱动因子。

已经广泛研究了几种不同类型的VEGFR抑制剂,包括贝伐单抗(单克隆抗体)、阿西替尼(小分子抑制剂)和阿柏西普(重组VEGFR融合蛋白)。

在联合吉西他滨或联合吉西他滨+埃罗替尼时,均未能在III期临床研究中显示OS或PFS的增加。

9.药物靶点: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TGF-β是由几乎所有细胞谱系分泌的同源二聚体肽,并且在细胞外基质中以蛋白结合的无活性形式被螯合。

在微环境水平上,TGF-β似乎单方面有利于癌变,因为其促进了结缔组织间质反应,这是胰腺恶性肿瘤的标志,并且是其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TGF-β已经成为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抑制TGF-β2表达的反义寡核苷酸Trabedersen和小分子TGF-β受体抑制剂Galunisertib均在I/II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提高了生存率。

10.药物靶点: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s)

PDGFs是一组四种小型糖蛋白,其会二聚化并激活PDGF(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中的三种异构体之一。由此产生的信号级联会刺激血管生成和细胞迁移。

PDGF已经涉及到了几种恶性肿瘤的发作;然而,它在胰腺癌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

舒尼替尼(Sunitinib)是一种PDGFR抑制剂,同时也是VEGFR、KIT、RET和FLT3抑制剂,但未能增加吉西他滨治疗后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在吉西他滨治疗后作为维持治疗时,舒尼替尼组在6个月时显著改善PFS(观察组为22% vs. 3.6%)。舒尼替尼组的2年OS也显著增加(23% vs. 7%),但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1.药物靶点:透明质酸(HA)

HA是一种糖胺聚糖,在晚期胰腺癌中,HA生成的增加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相关。

HA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因素的,包括通过生成物理屏障来增强基质的耐药性,以及降低肿瘤血管分布。

已显示聚乙二醇化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PEGPH20具有增加高水平HA肿瘤周围基质的药物传递作用。

在PEGPH20加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与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对比的的II期临床试验中,对于IV期胰腺癌,PEGPH20组显示出PFS的增加(9.2个月 vs. 6.3个月)。

12.药物靶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MMPs是一组在细胞外基质重塑中起重要作用的内肽酶。

在胰腺癌中,MMPs由肿瘤和间质细胞共同产生,其表达与肿瘤转移率的增加和肿瘤侵袭相关。

在III期临床研究中,与吉西他滨相比,两种MMP抑制剂(Marimastat和Tanomastat)未能显示出优势。

13.药物靶点:Hh抑制剂

Hh途径最初被确定为胚胎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它最近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几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联。

在胰腺癌中,Hh信号传导似乎仅限于基质,Sonic Hedgehog (SHh)诱导的小鼠模型中产生了促结缔组织反应,这使其成为抗肿瘤治疗的可行靶标。

小分子SHh抑制剂IPI-926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出增加肿瘤血管分布以及吉西他滨的瘤内浓度。I/II期研究调查了IPI-926联合吉西他滨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的有效性。研究被中止了,主要是由于中期分析显示IPI-926臂的mOS小于6个月,这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的mOS接近。

另一种小分子SHh抑制剂Vismodegib (GDC-0449)与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联用的II期临床研究,显示缺乏阳性的结果。Vismodegib与吉西他滨联用的另一个II期临床试验目前仍在进行中。

14.药物靶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和致密的间质是胰腺癌的标志,也是有效治疗的最大障碍之一。

白蛋白紫杉醇(Abraxane,Abraxis BioScience)是一种与白蛋白结合的紫杉醇,其试图穿透这种密集的基质屏障。虽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白蛋白紫杉醇利用了肿瘤微环境中白蛋白亲合力的增加。

胰腺肿瘤在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过度表达的分泌蛋白呈酸性且富含半胱氨酸(SPARC),其会与白蛋白紫杉醇中的白蛋白相结合,进而将紫杉醇浓缩在肿瘤位点。

在与吉西他滨联用的I / II期临床研究中,白蛋白紫杉醇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8%,中位OS为1年以上。

在随后的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III期MPACT试验中,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显著改善了中位OS(8.5个月 vs. 6.7个月;HR=0.72;p<0.001)。

联合治疗组的PFS(5.5个月 vs. 3.7个月),ORR(23% vs. 7%)和1年生存率(35% vs. 22%)更高,而两组与毒性相关的死亡率相似。因此,2013年FDA批准白蛋白紫杉醇加吉西他滨作为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

PEP02 (MM-398)是伊立替康的纳米脂质体。在针对吉西他滨难治性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中,PEP02的中位PFS为9周,OS为21.6周。

在多国进行的III期NAPOLI-1试验中,417例接受吉西他滨治疗的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随机接受PEP02+氟尿嘧啶+亚叶酸,PEP02单药和氟尿嘧啶+亚叶酸。研究发现,PEP02+氟尿嘧啶+亚叶酸组的中位OS从4.2个月延长至6.1个月。因此FDA批准PEP02+氟尿嘧啶+亚叶酸为第一个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二线治疗方案。

虽然胰腺癌不属于过度血管性的,但是已经显示胰腺癌具有微血管病灶,并且通常会过表达多种血管生成因子。

EndoTAG-1是嵌入紫杉醇颗粒的阳离子脂质体。与正常脉管系统不同,肿瘤内皮由于缺乏糖蛋白涂层,进而会形成具有较大负电荷的细胞表面。因此带正电荷的脂质体会通过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而结合,靶向集中在肿瘤环境中。

EndoTAG-1与吉西他滨联用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尽管已经有文献证明胰腺癌倾向于过量表达HER2,但是靶向这种蛋白的药物迄今尚未获益。

曲妥珠单抗Emtansine (T-DM1)是一种新开发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和美登素1 (DM1)衍生物(一种微管组装抑制剂)的缀合物。在与细胞外HER2结构域结合后,TMD1复合物被内吞,并在溶酶体中降解。然后将活性DM1释放到细胞中,从而抑制微管组装。

当曲妥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时,预先选择表达HER2的肿瘤患者在III期临床研究中未能显示存活获益。据推测,未能获益部分是由于胰腺肿瘤细胞与其他肿瘤(例如曲妥珠单抗可有效治疗的乳腺癌)细胞相比,HER2的表达较低。

临床前研究显示吉西他滨诱导HER2表达增加,这可能表明吉西他滨和曲妥珠单抗联合疗法的强大协同作用。目前正在进行II期研究,以研究曲妥珠单抗emtansine在HER2阳性APC中的疗效。

T-DM1似乎比曲妥珠单抗更有效,因为T-DM1已经显示出对曲妥珠单抗耐药的乳腺癌和胃癌出现响应。

18.药物靶点:肿瘤缺氧

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几种肿瘤会产生局部缺氧的肿瘤环境,这与已经恶化的预后和对传统化疗耐药性的增加有关。这是由于传递到肿瘤部位的药物递减和缺氧细胞的静止时间增加所致,使得它们可以内在地抵抗靶向肿瘤增殖的治疗。

Evofosfamide (TH-302)是在低氧环境中选择性活化的溴-异磷酰胺氮芥的前体药物,靶向作用于这种低氧抗性。

在I/II期临床研究中,与吉西他滨单用相比,TH-302联合吉西他滨改善了APC患者的PFS和肿瘤反应治疗。

自噬是细胞在压力或饥饿期间回收资源的分解代谢过程。

最近已经显示RAS驱动的癌症依赖于自噬上调来导致肿瘤的发生。在RAS驱动的人类癌细胞系中,下调自噬基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是一种自噬抑制剂,目前正在进行几项II期临床试验,探索羟氯喹与吉西他滨和Abraxane联用,术前与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紫杉醇联用来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

在过去几年中,胰腺癌的发生和存活的复杂机制不断被阐明。现在很清楚,癌细胞与周围基质之间存在复杂而强大的相互作用,这可能会增加癌症的生长和对传统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这种认识已经推动了从细胞周期抑制剂到细胞外基质蛋白调节剂的许多潜在药物靶点的发现。正是由于我们对胰腺癌生物学的认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新型药物和生物制品已经正在处于研发管线中。我们希望看到许多有前途的胰腺癌新疗法将在未来几年内能够在在临床上有优异的表现而获批上市,以使更多的胰腺癌患者受益。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中医理论认为血瘀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浓、粘、凝、聚”的血瘀状态可以促进肿瘤的转移。因此根据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活血化瘀药一直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当中。然而现代一些有关肿瘤临床和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活血化瘀药可能促进肿瘤的转移。为此,部分医生对应用活血化瘀药产生了抵触。那么活血化瘀药究竟是起怎样的作用?化疗药物和活血化瘀药联合作用是协同还是拮抗?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由于活血化瘀药种类繁多、作用时间和剂量各异、配伍药物不同等因素均可影响药物的功用,很难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导师既往的研究结果提示活血化瘀药对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可能因条件的不同而既可能表现为抑制作用,又可能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可见一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课题是在导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展开的。我们对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观察他们化疗前后单证证型的变化以及血瘀证程度变化,结果表明化疗后血瘀证患者比例明显增加,化疗药有加重血瘀证的趋势;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设计了体内实验,选用行气活血、补血和血、活血疗伤、破血逐瘀四类活血化瘀药的代表——川芎、鸡血藤、苏木、水蛭分别作用于不同时期肺癌的动物模型,筛选出了一种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干预作用最大的药物(苏木),然后进一步研究其联合化疗后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体内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时定量PCR、等技术检测了CD44、P-选择素、CK18、CK19等相关指标,不仅从影响细胞黏附角度说明了苏木的抗肿瘤转移机制,而且通过检测肺癌微转移的指标证明了苏木抗转移的作用。 1主要研究结论 1.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证候分布及血瘀证程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我们在60例中晚期NSCLC患者2周期化疗前后分别按照各个证型的分类标准对其辨证分型,结果显示:2周期化疗后血瘀证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痰热证、气滞证、热毒证比例有下降的趋势,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APTT、FIB、D-dimer有统计学差异(P0.01),MCV检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不同类型活血化瘀药对小鼠不同时期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选取临床常用且现代药理证实有抗肿瘤作用的川芎、鸡血藤、苏木、水蛭四种活血化瘀药对C57BL/6小鼠移植性Lewis肺癌肺转移模型进行干预,分三个时间点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动态观察各组抑瘤率和抑转移情况。结果:第5天,鸡血藤组和苏木组的瘤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天,鸡血藤组、苏木组和水蛭组的瘤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用药各组瘤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芎组、苏木组肺转移灶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实验四种活血化瘀药均有一定的抑瘤及抑制转移作用,但随着病期的进展作用逐渐减弱。从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两方面考虑,苏木作用最好。因此选择苏木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 1.3苏木及苏木联合化疗对小鼠不同时期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采用体内实验方法于三个时间点动态观察对照组(NS)、苏木低剂量组(SML)、苏木高剂量组(SMH)、化疗+苏木低剂量组(CTX+SML)、化疗+苏木高剂量组(CTX+SMH)的抑瘤率、抑转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瘤细胞CD44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P-选择素浓度,实时定量PCR检测荷瘤小鼠骨髓CK18mRNA、CK19mRNA的表达。结果:苏木及苏木联合化疗对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苏木联合化疗疗效优于单纯苏木治疗或化疗。苏木及苏木联合化疗可以抑制小鼠瘤细胞CD44、血清P-选择素等黏附因子的表达。通过检测CK18mRNA、CK19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苏木及苏木联合化疗组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CK18mRNA、CK19mRNA的表达,从基因水平验证了苏木及苏木联合化疗抑制肿瘤转移作用的部分机理。结论:苏木可以抑制lewis肺癌的生长及转移,其抑制转移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肿瘤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而起作用的。 2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特色 本研究根据临床观察结果设计动物实验,分三个时间点动态观察活血化瘀药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把疾病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将活血化瘀药治疗作用研究与肿瘤的不同分期相结合,据结果以选择药物的最佳作用时机;将活血化瘀药与化疗相结合,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实验理论基础。本研究在观察肿瘤转移时,除了在解剖显微镜下数显性转移灶的个数外,对于隐匿的微转移,借鉴临床检测肿瘤微转移的方法和指标,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CK18mRNA、CK19mRNA的表达,做到了宏观和微观检测相结合。以上均是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授予年份】:2010


万海同,杨洁红,王灿晖,杨进,王捷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刘永惠,杨晓峰,周冬枝,郑清莲,崔雅清,张玉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陈利国,马民,屈援,张春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2期
杨忠,张瑞宏,张宝忠,杨书兴,王风翎,王美华;[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7期
李国贤,鄢毅,袁景珊,李晴,李冰芳;[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8期

【关键词】  内病外治


    祖国医学中的内病外治法,现代药学称之为透皮给药系统(TDS)或透皮治疗系统(TTS),对开发儿科用药新剂型、新制剂和临床用药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芩苷为模型药物,考察了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基质及不同用量的皮渗促进剂等因素对药物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旨在为该类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1  材料  黄芩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黄芩苷粗品(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剂教研室)、氮酮(南京化学试剂厂);硬脂酸、三乙醇胺、羊毛脂、凡士林、液状石蜡、丙三醇、PEG4000、PEG400等均为化学纯或分析纯。

    1.2  仪器  TP-5型智能透皮扩散仪(接受池的体积17ml,扩散面积1.76cm2,南京新联电子设备有限公司),754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

    2.1  黄芩苷粗品的精制【1】?  取黄芩苷粗品15g于圆底烧瓶中,加入150ml蒸馏水,水浴加热至80℃,滴加40%NaOH溶液调pH值至7.3,使药物溶解,加等量95%乙醇,过滤,滤液用HCl调pH至1.5,加热至80℃使黄芩苷析出,过滤,以少许95%乙醇洗涤,干燥,研细过200目筛,备用。

取油相硬脂酸0.8g、凡士林0.8g、液状石蜡3.2g置一小烧杯中,取水相三乙醇胺1.6ml、丙三醇1.0ml、蒸馏水2.0ml置另一小烧杯中,共置于80℃恒温水浴加热,待油相熔融,同时充分搅拌两相使均匀后,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并不断搅拌至近冷凝,再加入黄芩苷细粉1g,充分搅拌均匀,即得不含氮酮的黄芩苷乳膏Ⅰ。同法将不同量的氮酮加入油相中,分别制得含2%、4%、6%、8%氮酮的黄芩苷乳膏Ⅱ2%、Ⅱ4%、Ⅱ6%、Ⅱ8%。

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0.8mg,加少量无水乙醇溶解后,移入10ml量瓶中,加乙醇-生理盐水溶液(1:1)定容。取该标准液0.1、0.2、0.4、0.8、1.2、1.6、2.0、3.0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乙醇-生理盐水溶液(1:1)定容,制得浓度分别为0.8、1.6、3.2、6.4、9.6、12.8、16、24μg/ml的黄芩苷标准溶液,于276nm处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吸光度A分别为0.025、0.071、0.16、0.32、0.493、0.657、0.81、1.28。经回归得直线方程:A=0.,r=0.9996

    2.3.2  干扰实验  按2.4.2项下方法,以空白乳膏试验,取12h的透皮接收液适量,在200~300nm波长内扫描,结果在276nm处无吸收,表明透皮液中的其他成分对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无干扰。

    2.4.1  离体鼠皮的制备  用手术剪剪去小鼠(18~20g)背部鼠毛,处死后取下背部皮肤,仔细剥离皮下脂肪组织及黏液组织, 用生理盐水洗净, 备用。

将鼠皮固定在扩散池与接受池之间(角质层面向扩散池,真皮层面向接受池),接受池中注满乙醇生理盐水(1:1)溶液,开启电磁搅拌器和超级恒温水浴,保持37℃恒温和300rpm恒速。在扩散池内填入1.5g供试黄芩苷软膏(应与皮肤均匀紧密接触,不留空腔)。分别于1、2、4、6、8、10、12、24h从接受池取样2ml置10ml量瓶中,并向接受池中及时补充新鲜乙醇生理盐水2ml。将样液定容后于276nm处在754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度,由标准曲线求出每次取出的药物浓度,按以下公式计算累积渗透量Q(μg/cm2)

    式中Cn:第n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μg/ml);Ci:第i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μg /ml);A渗透面积(cm2)。结果见表1、表2。表1  不同基质黄芩苷软膏的累积经皮渗透测定结果  以累积渗透量Q对时间t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斜率K即为透皮速率。经处理得到不同基质黄芩苷软膏的累积经皮渗透Q-t方程:油脂性基质为Q=2.22t+44.907,水溶性基质为Q=10.21t+8.584,乳剂基质为Q=32.89t+24.34。结果表明乳剂基质软膏药物透皮速率K最大,透皮吸收最好。水溶性基质其次,油脂性基质最差。表2  含不同浓度氮酮的黄芩苷乳膏的累积经皮渗透测定结果 以累积渗透量Q对时间t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斜率K即为透皮速率。经处理得到含不同浓度氮酮的黄芩苷乳膏的累积经皮渗透Q-t方程:无氮酮为Q=33.51t+9.90,2%氮酮为Q=34.58t+13.54,4%氮酮为Q=49.60t+15.86,6%氮酮为Q=45.70t+19.19,8%氮酮为Q=44.62t-0.24。透皮速率表明氮酮对黄芩苷的经皮渗透有促进作用,而在含4%氮酮时促渗作用最好。

    实验结果表明,乳剂基质软膏药物透皮速率最大,透皮吸收最好,水溶性基质其次,油脂性基质最差。乳剂基质由水相和油相借乳化剂的作用制成,既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又具有一定的脂溶性,有利于药物在基质中的均匀分散,也有利于药物与皮肤的接触和渗透,故透皮吸收优于水溶性基质和油脂性基质。氮酮对黄芩苷的经皮渗透有促进作用,与文献报道一致【3】?。其主要作用在角质层部分, 能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隙,有利药物透过【4】?。?本实验采用TP-5型智能透皮扩散仪。理想的药物经皮吸收装置应该具有适宜大小的扩散面积、密合、接受池保持漏槽条件、搅拌系统易于消除界面扩散层、可维持稳定的温度以及操作简便等【5】?。?本实验采用老鼠的全皮进行实验,离体鼠皮制备时不宜使用脱毛剂,以免其对皮肤透过性产生影响。皮肤由表皮(可分为角质层和活性表皮层)、真皮、内皮组成。药物经皮扩散的主要屏障是角质层,但对某些药物,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也可能成为渗透障碍。必要时需对皮肤进行分离处理,分别采用角质层、表皮层和全皮进行药物的经皮扩散研究。?

2 平其能. 药剂学实验与指导.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64-165.

3 吕志平,刘强,路新卫. 不同浓度氮酮对黄芩苷透皮吸收的影响.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2(11):.

4 梁秉文. 经皮给药制剂.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

5 崔德福.药剂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