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美”家长走进课堂主题内容信息技术课堂

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该关注什么?_小宗师专辑:在浙江省举行的第三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中,共有13节课参评。一天半的活动时间,除了课堂现场观摩,还提供了短信评课和网上交流平台。听课时,通过短信平台看到了教师们的许多真知灼见,对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有诸多争议。由此,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该关注什么?”我们一直认为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本质是研究和学习。作为一个研究和学习者,我们需要一个视角,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课,我们观察和研究的视角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关键在六个方面。● 要看这节课的课程定位杭州的应筱艳老师执教的是关于Excel中图表的创建和各类型图表的应用。应老师在学生基本掌握插入图表的方法后,给出3张从不同角度表现交通安全问题的表格,以及据此绘制的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共9张图),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这个处理有些特点。但在课后,有教师在短信平台上提出一个观点:“信息技术课着重讲技术,采用哪种类型的图应该是数学的任务。”对此,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问题,信息技术课堂最后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比较一下两个英语单词,一个词是use,一个词是application,英语国家的人们对use和application的具体理解我并不完全清楚。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是这样想的,use反映的是一种使用能力,它更多的是一种动作技能;而application指的是应用,它强调的是一种任务背景下的任务解决。到底信息技术课堂是以应用为本质,还是以使用为目标呢?现在很多信息技术课都还是围绕着计算机的使用而展开,但对课程性质我们应该有所思考。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有一句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的话:“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的能力。”这是教育部对课程定位的说明,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其课程本质在于“应用”。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框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没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而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此中其实是有道理的。它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要求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信息技术教育是支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具有支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看,杭州应老师的那节课在课程定位方面的理解恰恰是很多课堂欠缺的。应老师试图把学生一次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展现出来,体现信息技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课程综合性,需要我们关注一些边缘的应用性能力,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最后要提高的是学生的通用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信息的搜索、加工和表达输出,这可能正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准确定位,我们不要为教技术而教技术。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应知的知识点、应会的技能点、应用策略和应用的体验,这可能就是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这里,我把应会的技能点放在前面,同时强调应用的策略,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应以“技能点”为纲,促进学生应用策略的提高。譬如,我们今天要教“超级链接”,它由几个技能点组成呢?一是书签怎么建,二是超级链接的建立,三是对不同的对象应联到不同的目的地。这就是“超级链接”的三个关键技能。不过,信息技术的核心不仅是技能,必要的应知是学生形成应用策略的基础。在通常的课堂中,教师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把握上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要看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基本假设从短信平台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观课是比较感性的:“今天这堂课很生动”、“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导入新课很有趣”…?…观察与研究一堂课,看它是否生动,还是看它的机制?这能够反映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基本假设,称为“学习假设”,这是教师对学生如何实现学习的一个基本认识,是他对学生如何学会知识的基本理解。短信平台中还有一句话:“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我非常同意这位教师的观点。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会的?教师在学生学会的过程中可以有哪些作为呢?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式可以罗列出许多种:有通过阅读教材学会的;有通过尝试学会的;有通过探究学会的;有在听讲中学会的;有通过观看示范学会的;有在交流讨论中学会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否具有持续意义?第二,这种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第三,要有“效率与成本”的估价与判断。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课堂,我们就要去透视每一个课堂的基本学习假设,去分析学习活动的组合特点。“尝试”与“探究”是目前倡导的两种学习方式,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断有教师提到“探究任务”,可最后我们又觉得它不是确切意义的“探究任务”。新课程后,很多教师喜欢用“探究”这个词,但是我们看到的“假探究”要比“真探究”多。“探究”和“尝试”在信息技术课程里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尝试”往往指向的是一个应会的技能,而“探究”在指向一个应会技能的同时,学生还会产生对某一个问题的一种理解或者一个判断,在解决应会问题的同时还会有“应知”的生成。用这样的眼光来看课堂,我们就会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探究的设计,没有达到探究的结果。有一节很典型的课能说明这一问题。宁波有一位参赛教师上的也是Excel中创建图表和图表类型一课,她的最后环节处理得很不错,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了多种类型的图表,然后再去观察评价哪个图表更好一些。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我发现约有一成到一成半的学生,制作了几个特别漂亮又与众不同的图表,非常鲜活。然而因为教师视线的原因,没有发现这些个例,广播系统抓出来的又是折线、条形、圆饼等十分普通的个例。假如教师在最后点评环节能看到那几个有特色的作品的话,肯定会欣喜地拿出来点评的。课后我想,课堂结束之时可能正是探究的开始,然而这节课遗憾地以一个“应用的巩固”结束了,教师视线的局限使得一个有意义的探究擦肩而过。当然,这个擦肩而过绝不是这堂课中的关键问题,这个事例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一堂课的建构中,应该怎样让一个探究成为一个真实的探究?● 要看课堂中任务的设计与运用任务设计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因为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学习常常可以反映在若干任务之中。所以,这些年来,大家都在研究和推广“任务驱动学习模式”,面对“技能学习的任务化”的成熟,我们需要做一个梳理。1.对任务类型的思考我曾对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任务进行过分类。比如,有一些任务是巩固任务,它是通过再一次操练刚学的技能,实现技能巩固的任务;有一些任务叫迁移任务,因为不可能把计算机中所有的技能都放到课堂上教,有一些技能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了相似的技能后,通过自己的迁移来掌握的。从课的整体构思看任务的运用,还有一种分类的角度。那就是分成“示例任务”和“平行任务”。“示例任务”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而“平行任务”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2.什么样的任务是好任务听课时,我们看到一些精彩的任务,会感到耳目一新;但也有一些任务,让人感觉华而不实,包装性的东西太多。我想,每位听课的信息技术教师心中可能都有一个评价有效任务,或者评价任务设计质量的基本标准。我觉得任务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评价任务首先要看这个任务的教学价值。任务所要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情境或一个背景,它必须在引导学生切入学习主题上有所帮助。可以借目前中考命题中倡导的生活化为例来说明:有些题目中的生活背景仅仅是一个背景性材料,它没有切入到具体知识的运用,这样的“生活化”可视为“可以剥去的皮”,这种“生活化”并不是我们提倡的;有些题目中的生活材料体现的是问题解决所必须的任务情境,这种“生活化”就是目前所倡导的。信息技术课中任务设计的道理都一样,生活题材必须与教学本质相联系。任务设计时,指向必须要明确(任务所指的技能要明确),关系要清晰,层次要分明,难易要合理。(2)评价任务还要看其呈现的形式。呈现形式的核心在于是否合理和巧妙。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任务的密度就很重要。湖州的参赛教师在教案中有一段话:“任务要有层次地各个突破,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不能维持很久,而且记忆任务的能力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强。如果一开始马上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一锅端上来,学生很可能记住了一两个,忘记了其他。所以,我认为操作多个任务时,不宜一次性直接呈现。”他的这段话恰恰说明了任务呈现的一种技巧。当然,任务呈现中还有表述的问题,表述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生活题材的真实性与旨趣都是需要研究的。(3)评价任务当然要看其教学实效。短信平台上有教师说“上课要讲成本,要有分寸感”,这是很有道理的。有一节课,为了讲“校对”,给大家看了好几分钟相声,其实就是为了理解什么叫“校对”,这个弯绕得有些多余。为了讲“文本编辑”,搞一个“找错别字的行动”,场面上好像很有趣,但我看了看手表,发现到了第12分钟才进入学习主题。这样的成本到底值不值得?作为课堂选材,一定要有分寸感。任务设计是处于形式化的设计还是机制性的设计,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形式化的设计可能会使课堂面貌更悦目,但这并不是我们必须的。(4)评价任务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应用。一个优秀的任务设计,并不完全决定于设计,任务运用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任务运用不好,仍然不是好任务。任务好比一个课堂中的一颗颗“珠”,我们“串”好了,这堂课才是好课,如果没“串”好,结果就未必了。有一节关于超链接的课,倒数第二个环节是一个迁移任务。因为任何超级链接都有一个对象、一个目的地,教师把对象的种类和目的地的种类分别列出来后,让学生接着自己做,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但也有个遗憾的地方,教师为了最后一个环节——播放关于西藏问题的德育渗透的视频,来不及对学生在迁移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文本与图形、自选图形、图片的链接,都不是很困难,而将文档链接到另一个文件,却是容易出错的。教师为了渗透德育而忽视了指点,留下一些遗憾。3.任务设计的要素信息技术课上的任务又该如何设计呢?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技能点的整理;②任务功能的规划,即这个任务应达到的功能;③选择素材;④根据技能点设置台阶;⑤任务的表述;⑥任务指导的设计;⑦评价的设计。4.任务的呈现在课堂组织中,如何呈现任务呢?我觉得方法有很多。像在自然的操作系统环境中呈现任务,在“在线课堂”网页中呈现任务,在PPT中呈现任务,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任务等,都是可以的。只是在呈现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任务显示在投影屏幕上,但教师操作时要进行屏幕界面的切换,有些学生会因此而“找不到北”。● 要看教师的课堂表现看课堂表现,应该看什么?课堂表现所反映的是教师教的艺术,这是我们一直容易关注也容易过度关注的地方。关注课堂表现,要从感性的关注转向机制的关注,关注教师的现场智慧。课堂表现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关注:①语言;②互动;③动作体态;④板书;⑤应急反应。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开始重视板书的作用,在评比中用到板书的教师也不少。但是,真用板书的有几个?假用板书的教师要比真用板书的多!意识到要利用板书是一种进步,但教师们还没有意识到应该很好地利用黑板来“生成”,很多时候,黑板只是扮演了“排行榜”的角色。● 要看课堂上的学习指导行为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对学生操作的指导,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我们对目标的真正落实。不管是信息技术课还是其他课,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以教案的进度、教案的完成为课堂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达成才是真正的目标。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观察课堂上的学习指导环节主要看三个方面。1.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我们课前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已经掌握到什么水平,这是一堂课的起点。但是在十多节课中,我们基本没有听到教师在问学生:“你们当中已经掌握超级链接的同学有哪些啊?”其实,在课前,有一部分学生对超级链接已有所了解,甚至基本掌握。教师对此应该有所考虑。但大家基本忽略了,学生对超级链接的了解与掌握其实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预前分析,还不够自觉。2.巡视指导从评比中可以发现一个怪现象:一堂课设计得越精美,教师的巡视指导往往越容易流于表面,因为他在巡视指导时,心里思考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假如这堂课设计做得比较浅白,教师的巡视指导便比较得力。有的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还有一张记录表,边巡视边记录,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不过,这个记录不能太笼统,重点要记录几个关键环节中学生暴露的操作问题。这也是有助于教师现场生成教学的一种手段。有位教师在短信平台中说:“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反馈,反馈要关注全体。”这句话说得非常好。3.教师的介入时机问题教师的介入时机有两个方面:一是个别指导,二是团体指导。共性问题拿到团体中来指导。不过,有一个镜头值得我们思考:有位教师在课上,请一位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自己继续巡视,在巡视一会儿后,发现在操作教师机的学生没做对,便将这个学生的操作一一删除。当时,我就在想,他的介入时机不当,学生出错是正常的,教师的教就应该切入在学生错误处,不加分析地删除,错过了对学生指导的机会。● 要看教师在专业细节上的水平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确实是有许多专业细节的要求。比如,屏幕上的那个应称“光标”还是应叫做“指针”?在授课时,什么时候称“光标”,什么时候叫“指针”?有位教师把“拖动”叫做“往下拉”,这也是一个专业细节的问题。有时候,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因此专业细节是我们看课的第六个视角。以上六个信息技术课堂观察的方面,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研究的视角。从这一角度看,信息技术教师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关键能力:①课程教材的理解能力,从评比中可以发现,还是有不少选手对教材本身的理解不够到位,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读是第一个关键能力;②任务设计的能力;③交流互动的能力,如何将事情讲清楚、讲到位,并不容易;④诊断指点的能力,能不能准确发现学生问题,对学生可能的错误是否有充分的预期,面对临场发生的错误能否马上分析出错误原因,这是教师的第四项关键能力;⑤过程性评价的能力;⑥教师的专业功底;⑦软件操作平台的应用能力。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让音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来源:不详作者:佚名分享到:
&&&&&&&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原理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音乐对人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个结果,将音乐应用在了越来越广泛的领域,比如心理咨询方面的音乐疗法。对孩子的,人们也开始利用到音乐,比如现在盛行的胎教理论。但是,在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往往被我们忽视,过去很多人认为,在课堂中,音乐是专属音乐课的。随着新教学理念的逐步深入,音乐成了更多学科的教学手段,更多的发现了音乐对教学所起的作用,并将其加以实践。这里我仅就自己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第一、音乐能够影响孩子的健康。音乐作为一种环境,它有着规律的节奏,让孩子学会感受这种节奏,能够调节孩子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的节奏,调节体内的生物节律。平和舒缓的音乐能够让孩子平息浮躁的情绪,快节奏的音乐能够让孩子的行动的速度加快。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为孩子播放适宜的音乐,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音乐能够提高孩子的智力。科学实验证明,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的活动,并对 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调节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从而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和恢复记忆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国外的调查显示,音乐活动还能协调大脑的左右半球互相沟通,协调发展。&&&&&&& 第三、音乐能够影响孩子的道德情感。日本幼儿教育协会的调查表明,从婴儿起开始接受并喜欢音乐的孩子,长大了在品行上很少有劣迹,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为形成完善的人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了解了音乐对孩子有如此多的影响,作为一名探索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在这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尝试。分析信息技术课区别于其他科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纪律管理难。信息技术课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在机房中进行。机房中的纪律相对教室较难控制,这也是很多同行比较头痛的问题。2、课时少。大多数学校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这样就导致了前一周学、下一周忘的现象屡屡出现。对于知识性或基础操作性的内容掌握的情况很不理想。3、个体差异性大。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和兴趣方面的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内容设计得不好,很容易导致“会的吃不饱,不会的吃不消”。&&&&&&& 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的以上特点,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使用音乐辅助教学。&&&&&&& 第一、用音乐辅助管理纪律。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机房中进行的,当学生进了机房,面对那么多的电脑,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很难控制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众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很头痛的问题――纪律太差,一时间几乎达到失控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过这样的做法。新学期的第一课,在强调了常规之后,我教给孩子们我自己编的儿歌,“进机房,脚步轻。找座位,请安静。”在以后的每节课前,我让孩子们排好对,一边跟随着音乐拍着手唱儿歌,一边一个个地走进机房。在这里我选择最多的是“四小天鹅舞曲”,我暗示孩子们,大家要像小天鹅一样,轻快有序地走进机房。类似这样,为孩子创造行为节奏的,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效果的。&&&&&&&&&第二、将音乐渗透进教学。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成就一节好课最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否能够卓有成效地吸收课堂内容,是评价一节课的最基本的标准。我所教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加工能力较弱,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对其各个感官进行刺激,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 我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音乐成为了最重要的元素。我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孩子们竞赛,在你争我赶中,巩固新的内容;我将新内容配以童话的背景,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自发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将课堂内容总结成三字歌的形式,使孩子们朗朗上口。诸如此类的方法,在运用上我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音乐作为背景。比如:组织竞赛时,我采用了“土耳其进行曲”,在这种节奏明快的曲子的渲染下,比赛的气氛紧张而有序;在童话背景的创设中,音乐渲染了故事的起伏;在用儿歌来总结课堂内容的时候,音乐的作用就更大了,我将孩子们都很熟悉的儿歌(比如:小星星,多来咪)稍加修改,在歌声中,孩子们很轻松地记住了需要识记的内容。在键盘的教学过程中,我编创了“键盘指法歌”,配以拍手游戏的进行,在“你问我答”,“你说我做”的过程中,孩子们牢记了指法规则,这对下一步的键盘练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自从将音乐带进我的课堂后,在音乐和体操中,学生们学得很快乐,老师教得也很愉快,学生的掌握得牢,以后的学习必然会进行得更加顺利。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我还在努力的探索如何恰到好处的利用音乐来管理课堂、组织教学内容。为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的有效的课堂不懈努力。
本文栏目:《教师进修》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与小语吧联系,邮箱:
教师进修最新更新特别推荐:
阅读:12评论:0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复制此文地址#
发布于: 17:45
摘 要:信息技术课老师大多数只会注重技术而忽略美感,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缺少美的元素,只能达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这两项目标,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中来,让“美”融入学生作品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美能力;欣赏美;创造美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老师都已经改变了以前操作演示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掌握知识与技能。但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老师大多数只会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美感,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缺少美的元素,只能达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这两项目标,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课堂中,学生会缺乏审美能力,虽然技术都已经掌握了,却做不出漂亮的电子作品,更感受不出作品的内涵美,这样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要想办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中,让“美”融入学生作品中。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提高教师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两个角度进行改革。
  一、提高教师审美能力
  要想让“美”走进课堂,改变老师自然是首要的。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审美能力,让老师把“美”带进课堂。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何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
  1.熟悉教材,虚心请教音美教师
  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教材中各类软件的操作方法,总结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然后可以与同校其他科任教师共同研究各个软件与审美因素相关联之处。比如,可以跟美术老师探讨一下教材中的画图软件,请教他怎样给学生做出精美漂亮的示范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请教音乐老师,如何把自己的课件添加合适的音乐,而不是胡乱配上音乐,然后告诉学生掌握方法就行。只有熟悉教材,虚心请教他人,才能更好地配图配乐,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艺术。
  2.多多读书,感受不同书籍中的美
  多阅读一些可以提高自己审美观的书籍和期刊,比如多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时尚杂志以及富有美感的文学作品。当老师的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审美观自然而然会提升一个台阶。这个时候,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无论是在语言组织还是图片方面的美感都会有所提升。
  3.经常钻研教学案例
  通过研究不同的案例,总结出各个案例在应用美学方面的优点与缺点。看看其他教师是怎样通过美学来诠释一节课的,把别人的优点适当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遇到古板的教学案例,可以自己动脑重新设计,把美融入课堂中。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要想让“美”走进课堂,改变学生非常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把“美”融入课堂。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校园中引入美的信息技术文化
  可以在校园网站中拓展一个信息技术作品模块,把平时收集来的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在该模块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作出越来越精美的作品。还可以定期出版校园电子报刊,电子绘画技能比赛,让“美”真正走入到信息技术中。
  2.在课堂上带入美的语言
  语言美也是一种美,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带入一些美的语言。比如,在描述示范作品、评价学生作品以及为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语言要优美。尤其是在为学生布置任务之前,把要求用语言表达出来很重要。比如,在画图课堂中,可以这样跟学生说:“请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画出自己心中的房子,它既可以是砖做的,又可以是棉花糖做的,既可以是矩形的,又可以是圆形的,总之请大家发挥自己无尽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房子!”这样表达的话,在语言方面一定比直接要求学生画画更加引人入胜,这就是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3.在评价中肯定不同作品的美丽之处
  作为老师一定要发现学生作品中的美,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作品;作为学生要不断自评和评价他人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觉地发现各种作品中的美丽之处。例如,有一次在我的电脑绘图课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房子。在学生画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女学生正在为房子画眼睛和嘴巴,我觉得眼前一亮,随口表扬了她,可是这个时候她周围的学生都在笑她异想天开。这个时候,我及时地纠正了学生不正确的审美观,不仅不能够嘲笑同学,还要向那位女同学学习她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要肯定不同作品的美丽之处。
  只有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创作出美的作品。虽然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以及评价美的能力的提高,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创作出越来越完美的作品。
  编辑 薄跃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以及学习目的,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经原作者同意并请注明来源于“”;原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删除文章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走进课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