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精神文化中体现的怎样的文化精神

成语的文化内涵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4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正在初昏时
第1页/共4页
寻找更多 ""发布会议信息
查看我的会议信息
城市文化精神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城市文化精神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
风貌建筑;特色街景;城市文化精神;文脉
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城市整体、城市风貌,以及城市建筑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相对应的特定的形式和风格。正如不同的生长环境之于不同的人,其性格也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无论是城市本身,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其特色都是与城市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如今中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处于快速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然而人们往往把重点偏向于城市建筑的新奇与大胆,而忽略了建筑与城市整体以及城市历史风貌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讨论城市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有的城市特色和性格,以及对城市风貌建筑、特色街景与城市文脉之间关系的分析,阐述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如何融入并体现城市的文化精神,使城市风貌更加协调统一,于现在中融入历史,在传承中不失创新。
相关会议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现团队精神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