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家长会最牛班主任发言发言,类似谈心哪一种,速求(我是学生)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

晚上好!欢迎各位家长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首先我代表所有的任课老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因为你们的到来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地支持;我也代表所有的孩子们表示衷心感谢,因为你们的到来是用行动表示了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来说你们才是他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我建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郭老师和徐老师的到来。郭老师在我们学校是德高望重,她的敬业认真在我们学校出名,徐老师别看年轻,但是很有经验和自己的办法,我和他们配合非常好,相处融洽,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今天家长会的主要议程是:1.郭老师发言;2.徐老师发言; 3.班主任发言;4.家长代表发言; 5.自由交流。

我自己本身也是家长,更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辛苦,我不止一次被你们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从你们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父母之道,这些方面应该你们都是我的老师。  有一句话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就要尽职尽则,教育好他们,才能无愧于孩子,让孩子会因为拥有我们而产生力量,自信、勇敢地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讲的是杭州一位女高中生同时收到了世界上7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许多人羡慕她即将能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有许多人断言这是因为她师出名校的缘故。然而她并非天才,甚至在校的较差学生,是什么改变了她呢?是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家长用放大镜去照她身上的一点点亮点,鼓励她,用朋友的身份走进她的生活,用严格的要求去匡正她的习惯,坚持数年,终于“开花结果”……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这位女孩在进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前,已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 “身边的教育”——那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的是因为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位孩子,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同学的,可能对你的孩子并不是最适用的,因此要完全针对你孩子的教育或许就在你身上了。我这样强调家庭教育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希望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合作,教育好孩子。我想给家长提几点建议:

1.信任、期待、奖赏孩子。

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个事例:日本有个著名的教育家叫小林正一,孩子有什么疑问时他都耐心解答,这样他的孩子提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当孩子五岁的时候,他告诉孩子:孩子,你的问题爸爸也难以回答了。不过爸爸会送你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那里面有 许多叫老师的人,他们会回答你的所有问题,快快长大吧,孩子。这样一来,他的孩子就对学习、对学校充满了向往。      小小林正一上学时有次考了76分,回到家他说:爸爸,不好意思,我考了76分。小林正一翘起大拇指说:好。真棒,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望值,孩子就问:我的同桌考了86被他爸爸打得半死呢,你对我的预望值是几分呢?小林正一伸出手说:六十。孩子奇怪了。小林正一说:60分已经是合格了,工厂里要是合格的产品就可以出卖了。他的孩子就高兴得说:六十分太简单了。那我剩下的时间做什么呢?小林正一对他说:爸爸送你四个字——博览群书。他的孩子真的这样做了。虽然他的成绩不是最好,但是成了学校里最有学问的人,同学们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找他帮忙。后来小小林正一也成了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分数看,信任、期待、奖赏能够开发出一个人潜能,帮助他成才。所以我们要做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家长。

2.善于倾听,走进孩子内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同孩子多一些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处理,而不是一味的用家长的意愿来要求孩子。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几分钟他很感动,打算捐出身上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重复地讲,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用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的演讲还在继续,他心里十分烦恼,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结束了长篇大论的演讲时,马克·吐温已感气愤,不仅没有捐一分钱,反而还从募捐的盘子里偷了几分钱。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心理超限效应对人的心理所起的反作用。试想我们的孩子一想到那些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听不完的啰嗦,那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3.引导孩子敢于承担,增强责任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可能会做错一些事情,比如损坏公物、碰伤同学等等,这时作为家长的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分担压力,弥补过失,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将来就不会对自己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里我想和家长一起分享一个《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的故事》。1922年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烟火爆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走,去了警察局。警察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但他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男孩交14.5美元的罚金,当时14.5美元可以买145只母鸡,这可算是一大笔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给我。”从此,小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他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他欠爸爸的那笔罚金。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孩子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错负责,犯了错就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这样我们才会从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

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矛盾,有的学生有时为一点小事矛盾持续好几个周,影响了心情和学习。学生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 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许也会有摩擦,要让学生忘记那些对他无心的伤害,铭记对他真心的帮助,家长要培养学生学会宽容。 我记得刚接这个班时,去我办公室告状的人是真多,不是谁弄坏谁的东西、谁碰了谁、谁打了谁,有时告状的再拉着证人,开始的时候我听完他们啰嗦地絮叨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上课铃也响了,所以我就改变了一些方法,我记得刘晓舜和孔天一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我就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向对方说说你刚才错在哪儿争取对方的原谅,结果两个孩子互相承认错误,冰释前嫌了,我接着又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吗?我就让他们两人在班里又把刚才的过程由表演了一遍,两个孩子都说的特别好,全班孩子自发地鼓起掌了,自从那次之后,同学们学会了这种处理方法,去我这儿告状的越来越少了。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绝对不是完美的,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希望家长别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谴责学校,孩子对老师的尊敬会你的数落之中荡然无存,就会对该老师的课堂失去兴趣,不愿意上老师的课,进而讨厌这门学科,久之,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有好的建议,我希望我们之间多进行交流,其实我们是非常渴望听到家长的建议的,所以我在桌子上放了一张稿纸,请写上你对我、或某位任课老师,或是学校的建议,我们会认真改正我们工作上的不足,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稿纸上不用署名,写完后,请交给小易妈妈。这项作业放在最后完成。

我们学校一直都在开展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的整治活动,我想这里再强调一下:

1)上学期间在不准带零花钱,禁止在校门口由孩子自己买东西,所有的学习用品都由家长买好。

2)上学期间禁止携带食品、饮料到学校,尤其是绝对不准带早餐进入学校。

3)不准骑自行车到学校,在路上不准乱闯红绿灯,不准逆行,杜绝拥挤人行道,禁止追逐打闹。

4)接送学生的车辆不准停在学校门口。送孩子的车辆只要送到要求的位置,还有的家长不注意又将学生直接送到门口;不准乘坐证件不齐全的车辆,如果乘坐无证件车辆,一切事故与学校无关。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可见习惯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罗廖夫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实际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失败。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阶段,而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着重来谈谈学习习惯的培养。

1)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持久性也不长,一节课很难坚持到底,针对这些,课堂上我尽量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教学活动与故事、游戏、童话、竞赛等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亲自去尝试、体验,把课堂还给学生,再加上适时的表扬、鼓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索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在家庭中学习或是做作业时家长要多关注集中注意力的习惯的培养。

2)倾听和合作的习惯。

不能倾听是许多低年级学生的通病,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往往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听完整,一知半解时便抢着回答,听不进老师的建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培养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学习素养。鼓励学生善于倾听,训练学生倾听老师和同学讲话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现在无论我们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与人合作,学习也是一样,从小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家家长要多注重倾听和合作方面的训练

3)仔细观察、敢于提问、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从多角度思考,探讨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激活创新的火花。

4)认真、专心、细心学习的习惯。

a.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很有必要,要求学生作到:做作业前,先看课本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做作业,还要做到三到一检查一签字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睛看清题目,心里想着计算,手要把答案写得正确、美观;一检查一签字:做完作业后,仔细检查有没有出错,有错要及时订正,最后再让家长签字。

从开学到现在,我在QQ群的个人窗口里留个20多条言,多数是记作业本不签字的问题,试想,如果我们家长连这项作业都做不好,又怎么好要求我们的孩子呢?

2.在学生的“出错处”重点指导

每天的同步、大演草AB本、试卷、口算卡片的每一道错题错题一定督促他们改完,这一点很多家长做的不错,但也有的家长做的很不够,个别学生的同步或其他的错题到现在还有,希望所有的家长帮他们认真改错,以免错误越积越多,影响后面的学习。当学生出错时,注意这代表孩子的薄弱环节,不要用这样的话麻痹自己和孩子:“你很聪明,都会了,就是太粗心,下次细心点!” 所谓的粗心其实是知识掌握不够熟练,一定让他弄清楚熟练掌握不可。

建议你给孩子准备一个《错题集》,每当作业本、同步和试卷发下来时,把错题的类型抄下来,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且认真订正。再建议孩子没事的时候拿出“错题本”再考考孩子。

有位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约法三章(推荐给各位家长):

1)练习中通过自己努力能做出来的,不要问别人;

2)练习时感到不知所措的,要先复习课本的相关知识或是查阅资料,接着自己思考,争取独立完成;

3)对于自己实在难以独立完成的题目也要认真思考,在请家长讲解时先说清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说清自己在哪个具体地方不理解。家长的辅导主要在: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诊断,从孩子的思维障碍出发,一个一个地加以排除,启发孩子从中悟出道理。

3.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方面的书籍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习惯,孩子不读书籍,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他就会像是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可能有的家长好像认为只有学有余力的孩子才能看课外书,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孩子越是感到学习困难,就越是应该多读各类书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因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买些数学方面的课外书,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是一辈子的财富。

4.状态大于勤奋,分数大于成长。

作为家长,正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要能将孩子的成绩多进行纵向比较,所谓的纵向比较,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退步要分析原因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我们要能“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勤奋的学习精神、正确的学习方法、向上的学习状态远远大于1100分的价值,当然有了这些,100分就会自然而来。

最后我想把这段话与大家共享:敌视伴随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教育好孩子是你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协力,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学生是船,老师是浆,家长是帆,只有我们的浆和帆共同助船一臂之力,船才会越行越远。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一位爸爸在家长会上的演讲:我的孩子是学困生

这是一位学困生的爸爸在家长会上的一份演讲稿,引起很多家长的沉思。

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呢,我看到孩子的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来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着呵斥、不满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易躁,黔驴技穷的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

每当打过孩子,尤其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和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我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

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我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

无论怎么样的现在和将来,

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了,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不稳定了。

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

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范围内,我们只能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他(她),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别把可能的幸福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

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

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语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一种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要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认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的时间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与这些无关,学校也不因为这个歧视孩子。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

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百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

家长朋友们,孩子出现了问题,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长不高、跑不快一样,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

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

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

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力,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吗?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相互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

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即使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呢?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会最牛班主任发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