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如何减轻社区灾害风险地震灾害

中国地震灾害费率和风险管理研究--《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09年
中国地震灾害费率和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是减轻地震灾害,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科学系统方法为全面合理地处置风险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可能解决方案,它对各种控制措施进行了综合利用,从而使我们在整体上考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各种影响。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的地震危险性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结果,研究地震风险的起源、地震风险的量化、地震费率实现等,探讨地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防震减灾、地震保险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地震风险管理中的保险问题,研究适合我国能力的地震保险的模式。在吸收、借鉴前人工作结果的基础上,对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个可操作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系统保险模型框架,给出了相应的定量的工作成果尝试——中国地震费率区划。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X43【正文快照】:
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我国遭受的地震灾害更为严重。世界地震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是在中国1 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地震及震后滑坡、饥饿、传染病流行,死亡83万人。二十世纪以来的大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也在中国,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赵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陶夏新;[J];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01期
聂高众,高建国,马宗晋,高庆华,苏桂武;[J];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颖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3年03期
常业军,马克俭;[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董平,常业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王理,徐伟,王静爱;[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傅维洲,贺日政,邱虎;[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蒋勇军,况明生,李林立,冯绍国,方佳军,高方立,曹晓林,杨定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顾恒岳;[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张卫东;李茂林;王九洋;史宏伟;;[J];东北地震研究;2006年04期
董晓燕;李俏;王超;陈方颖;;[J];防灾减灾学报;2012年02期
廖振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宝坤;曲国胜;张宁;;[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李敏;陆飞;;[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夏其发;汪雍熙;曾昭民;梅应堂;;[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李兴唐;向祖庭;黄作光;刘忠山;吴迪忠;;[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叶志明;楼思展;陈玲俐;;[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姜锐;苏小卒;;[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刘剑平;;[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赵应奎;;[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苏幼坡;苏经宇;刘瑞兴;;[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高惠瑛;李清霞;;[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谷洪彪;[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雷建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唐方头;[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马润勇;[D];长安大学;2003年
黄崇福;[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潘华;[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刘拓;[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钟平安;[D];河海大学;2006年
王赞芝;[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冉晓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晨;[D];山东大学;2011年
李清霞;[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邹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谢登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潘华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齐文华;[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罗兴华;[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吴艳;[D];东华大学;2012年
宋晓宇;[D];新疆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之潜,李树桢,孙萍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刘锡荟,李荷,何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4期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4期
高庆华,张业成,苏桂武;[J];地球学报;1999年01期
聂高众,高建国;[J];第四纪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艾有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邹文卫;李永林;;[J];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07期
李永善;;[J];灾害学;1990年04期
张玮;肖建华;;[J];高原地震;2007年02期
陈苏诞;王蕾;;[J];高原地震;2007年02期
宋瑞;;[J];消费导刊;2008年18期
隋玉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8期
程坚;;[J];城市规划通讯;1996年06期
常晋义,朱博勤,张渊智,聂跃平,魏成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年03期
单修政,徐世芳;[J];灾害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志强;刘惠敏;苏桂武;;[A];全国巨灾风险管控与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周云;张超;郭永恒;褚洪民;;[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周云;张超;郭永恒;褚洪民;;[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兵;冯谦诚;赵军庆;;[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张长义;林俊强;;[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于仁宝;王梅德;;[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赵宇;王成华;崔鹏;段晓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吕品;;[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杨智娴;;[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英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唐伟川;[N];甘肃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聂成华;[N];安徽经济报;2009年
衡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洪林;[N];衡水日报;2010年
冼敏;[N];南宁日报;2007年
卞晨光;[N];科技日报;2008年
潘燕?实习生
赵阳;[N];郑州日报;2007年
本报评论员;[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本报评论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赵景权;[N];经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鉴明;[D];中南大学;2012年
杨挺;[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王绍仁;[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于山;[D];天津大学;2005年
王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王俊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孙峥;[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邓砚;[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李宏;[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钟江荣;[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春华;[D];贵州大学;2006年
崔爱华;[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吴昊昱;[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陈丽君;[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孙飞;[D];山东大学;2010年
张多;[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金坦;[D];吉林大学;2011年
翟浩;[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刘国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孙尧;[D];重庆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基本信息/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论文集
  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论文集
  作 者:  等编
  出 版 社: 地震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 大16开
  I S B N : 6
  定价:¥300.00
内容简介/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论文集
  本论文集汇编了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汶川地震的经验与教训,地震地面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场地地震效应与地震地质灾害,建(构)筑物震害,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应急救援,抗震设计与规范规程,抗震减震防灾新技术,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灾区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研究,提高城镇防震减灾能力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等。
目录/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论文集
  专题报告
  大坝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
  一、地震动与地震地质灾害
  根据有限断层混合震源模型预测汶川大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分布
  黄土地基震陷和液化时桩基的抗震设计方法
  汶川8.0级地震调查与场地影响研究
  Fault-fling Effect from the Near-source Strong-Motion Records 0f the Great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汶川Mg8.0地震中的山脊地形效应——典型事例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迹线附近建筑物的震害分布
  汶川Mg8.0地震对非发震断层影响分析
  汶川Mg8.0地震地线处建筑物重建的避让距离
  汶川8.0级地震加速度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
  汶川大地震液化问题初探
  汶川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特性分析
  汶川Mg8.O地震加速度记录特征
  浅谈汶川地震的
  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及震后应急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远场长周期地震作用及其特殊性
  竖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统计特征
  “5·12”汶川地震九环线江油至平武段震害分析
  一种非线性体系的动力可靠度计算新方法
  基于加速度的近震震相识别方法
  防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对策——以厦门为例
  地基岩土的差异性对地震的不同响应
  显式积分格式对局部透射边界高频失稳抑制作用的定量分析
  汶川地震中的几处地形效应调查及建议
  地震应急管理成熟度模型与其结构的研究
  二、建(构)筑物震害调查与分析
  框架与普通支撑框架的比较研究
  汶川地震中擂鼓镇城区教育系统建筑震害分析
  强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累积损伤分析
  剪力墙连梁阻尼器的大震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
  汶川地震Ⅷ度和Ⅶ度区城市房屋震害及本次地震若干典型震害讨论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城区建筑物震害遥感对比分析
  改进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分析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
  从汶川地震反思建筑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易损性和鲁棒性
  基于抗震可靠度解析表达式的结构概率地震风险评定
  汶川地震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结构震害与对策
  隔震建筑的震后调查
  汶川地震陕西震害初探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在地震现场建筑物震害调查中的初步应用
  考虑楼梯整体建模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城市埋地燃气管道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房屋建筑的失效模式与机理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基于模态Pushover分析结构体系抗震可靠度
  “5·12”汶川地震陇南地区房屋震害调查分析
  汶川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震害分析
  从谈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
  新型全钢防屈曲支撑的开发与抗震性能试验
  震后受损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方法探讨
  汶川8.0级地震德阳市城区房屋震害分析
  结构体系欠佳的建筑物的震害分析及加固建议
  底部框架砖房的震害分析及设计建议
  关于汶川地震结构整体性抗震问题
  汶川8级地震的震害指数特征分析
  框架填充墙震害引发的对部分规范条文的探讨
  保证房屋“大震不倒”抗震对策探讨
  “5·12”大地震中高、低烈度区框架结构震害规律对比分析及抗震设计探讨
  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储备的量化表达与影响因素分析
  现有校舍抗震鉴定和汶川地震学校建筑震害
  原型结构试验与震害调查对比分析
  框架结构梁柱线刚度比对“”的影响探讨
  汶川8.0级地震对等高柔结构的影响
  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的思考
  主余震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汶川地震填充墙对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影响分析
  承载力控制设计的高层耗能墙体系
  汶川地震灾区部分房屋的施工质量分析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钢筋混凝土柱一钢梁柱贯穿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填充墙震害分析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农居震害调查
  对四川绵阳震区房屋加固及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考
  汶川地震德阳市砖混结构房屋震害特征及其抗震措施
  三、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与分析
  汶川地震中供水管网系统破坏调查和震后重建研究
  长距离油气管道地震破坏机理研究
  汶川地震供水管道震害分析
  汶川8.0级地震绵竹市公路震害调查分析
  汶川地震四川电害调查与分析
  汶川地震滑坡特点与阿坝移动通信系统震害关系分析
  汶川大地震通信工程设施震害调查与分析
  汶川地震中陇南公路总段桥梁震害及
  汶川地震电气设备震害分析与建议
  从汶川地震震害中探讨通信网络抗震防灾的保障措施
  典型单洞公路隧道震害机制数值仿真分析
  汶川地震中拱桥震害现象与分析
  高拱坝损伤分析与基于横缝开裂的抗震设计
  汶川地震燃气管网震害分析
  汶川8.0级地震电站震害调查分析
  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初探
  四、抗震加固与其他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肋耗能墙在高层框架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具有的密肋复合墙耗能减震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与应用的探讨
  我国地震防灾避难所的历史沿革
  汶川地震人员伤亡评估
  地震灾区房屋结构快捷加固的新工艺与新材料
  汶川地震典型震害分析与加固关键技术
  “5·12”大地震后首例加固实例——采用阻尼器对外国语学校艺术大楼的加固设计和施工
  “5·12”大地震震害启示与加固设计施工过程
  密肋生态复合墙结构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应用
  消能减震加固措施在震后多层框架中的应用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避震逃生与自救互救情况调查
  应用“强柱”加固理念,加快都江堰重建步伐
  完善我国地震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措施
  地震灾害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全局最优算法的模态参数识别
  关于地震定位精度的误差和影响因素的探讨
  汶川地震与阪神地震震害比较分析
  灾后重建与隔震加固技术
  汶川Mg8.0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
  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演练科目的探讨
  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山区抗震防灾对策
  基于短信息地震灾情识别模型及系统设计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对策
  汶川大地震后城乡防灾与救灾策略探讨
  从政策层面浅谈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减轻地震震害的几点思考
  某工业学校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多龄期建筑的震害特征
  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建筑震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汶川8.0级特大地震社会问题探讨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一些震害现象分析
  有限运力条件下地震救灾物资调度模型及方法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2:31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中国的地震活动和减轻地震灾害工作--《中国地震》1987年03期
中国的地震活动和减轻地震灾害工作
【摘要】:地震及其灾害是人们共同关心的、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下面仅以“中国的地震活动和减轻灾害的工作”为题,谈谈地震活动与灾害;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及其工作体系;地震预报工作及其进展;减轻地震灾害的五年计划及其发展战略四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一、地震活动与灾害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一地中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648次,其中7.0一7.9级地震95次,8级和8级以一地震9次,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0级和7级以上地震共1285次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巍;;[J];瞭望;2010年12期
刘巍;;[J];瞭望;2010年12期
何音;;[J];瞭望;2010年16期
刘巍;;[J];瞭望;2010年12期
马新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Thomas HJLucile MJ左玉玲;;[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8期
林楚;;[J];青少年科技博览;2011年Z2期
Stuart C左玉玲;;[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8期
宋洪伟;夏凡;龙文华;殷夏;;[J];城市地质;2011年02期
刘巍;;[J];瞭望;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骆鸣津;池顺良;;[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雷中生;李秦梅;;[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彭晋川;;[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林命周;;[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周硕愚;吴云;;[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池顺良;;[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刘万琴;赵明;郑治真;;[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朱令人;;[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张渤涛;蒋伟;徐峰;刘利华;;[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 朱红军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晴;[N];南方周末;2011年
陈章立;[N];中国气象报;2008年
马昌博;[N];南方周末;2008年
李丽云;[N];科技日报;2009年
任海军 毛磊;[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齐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俞立严 栾晓娜;[N];东方早报;2010年
李凝;[N];科技日报;2010年
南方日报记者
赵杨 林亚茗;[N];南方日报;2011年
本报特约记者
杨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庆良;[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邱泽华;[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吴新燕;[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陈化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崔艳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李亦纲;[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余怀忠;[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黄静;[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黄静;[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任雪梅;[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华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杨学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蒋灏;[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吴芳;[D];长安大学;2009年
郑菲;[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钟美娇;[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魏树红;[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周新博;[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童琼;[D];中南大学;2009年
盖殿广;[D];山东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何永年与杜玮谈我国的地震灾害与灾害防御的长期对策--科技--人民网
本次访谈得到中国地震科普网徐桂华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时 间:7月21日上午10时
嘉 宾: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杜玮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何永年主持人:人民网记者 蒋建科
合作单位:中国地震科普网
主 题:我国地震灾害与防御长期对策
自动刷新间隔:
<option value="分钟
<option value="分钟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筑龙博客
这家伙没有什么简介。
这家伙什么标签都没有呢。
中国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
中国地震灾情的其他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地震分布具有广泛性。尽管沿海及西南地区地震威胁大,但在全国范围内却有21个省、市、自治区在二十世纪内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制定的全国地震烈度表,全国处在7度以上地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5%。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有136个位于7度以上的地震区,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5%。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36 个,占7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0多个,占50%以上。据统计,自各省有地震记载至1955年,均有不同强度的破坏性地震发生。由此可见,中国的地震灾害并非是极少数地区所特有的灾害,而是一种全国性灾害,其分布广泛的特征表明,全国各地尤其是位于7度以上震区的城市应高度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做到有备无患。(二)主震瞬时突发性虽然地质运动是渐进的、潜在的,但地震灾害却以瞬时突变的形式造成严重损害后果。其突发性特征不仅造成伤亡人员多和财产损失大,而且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心理,给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如1976 年四川松潘地震预报后,虽减轻了伤亡,但也出现了政治动乱、社会失控、谣言流传及人的行为失去自制的现象。1976年10月西安市发布了地震短期预报,市民露宿街头,停工停产,结果地震没发生,经济损失却达几亿元,还造成了100多人由于防震棚火灾而半夜跳楼死亡。1981年陕西汉中地区和广东海丰地区均出现地震谣传,1983年甘肃古浪地区,月河北张家口地区,月山东烟台地区,月浙江宁波地区等均出现地震谣传,人们谈震色变,均造成了损失。面对着由自然界地质运动瞬间导演的“屠宰”惨剧和巨额的财富损失,人们畏震、恐震并视地震为第一可惧怕的灾害。(三)余震持续性地震灾害虽然瞬间爆发,但往往主震之后还有余震,且余震持续时间较长。如1976年唐山地震三个月后又发生了6.9 级余震。日21时03分,云南澜沧7.6级地震爆发后12分钟,又在不远的耿马、沧源两县之间发生7.2级地震,截止该年12月12日,共发生余震4160余次,其中1-5级4140次,5-6级12次,6-6.9级6次,仅11月30日发生在澜沧县竹塘乡的6.7级余震就波及10县,造成3人死亡,25人重伤,损毁房屋1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3亿元的严重后果。余震的持续性无疑是雪上加霜,防不胜防,更增加了灾区人民的恐惧心理。(四)灾因牵连性地震灾害本身是自然灾害,却又充当着灾因,带来许多次生灾害。即地震灾害除直接摧毁各种建筑物、导致人畜伤亡等外,还可引起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危险品的泄漏、海啸等多种次生灾害以及瘟疫等衍生灾害,有的次生或衍生灾害甚至比地震本身的危害更大,因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很大。例如,日,四川迭溪地震引起山崩,堵塞了岷江,余震引发的水灾淹死2500多人。1966年邢台地震中发生火灾115起。日海城地震中,鞍钢因停电而铁水冻结致使高炉停产,营口市因水电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而使城市陷入瘫痪。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致使开滦煤矿矿井被淹。天津碱厂白灰埝滑坡使30多人丧生,化工厂阀门破坏造成溢气,死亡5人。在旧中国,地震之后瘟疫流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在每次震后均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瘟疫这一地震衍生灾害,但恐震灾害作为地震衍主灾害的一人变种仍然存在。
xijie2009的最新博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同时发布一条微博
$(".zhul_sy_rightBox").popupbox({geturl:ucenterDomain+"openjson/getpopupbox",format:"bigright",cssClass:"zhul_info_rightbox",waithtml:' '});
$().zlidol({geturl:weiboDomain+"userinfo/jsonidol?action=idol"})
})(jQuer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