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中忘孩子老是忘记字怎么写做到呢

浅谈格律诗中“忘”字的读音
&&&&&&&&&&
浅谈格律诗中“忘”字的读音
——兼述《平水韵》里多音字的使用
现代汉语3000常用字中大约有百分之十六是多音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现象更多,估计超过百分之二十。多音字虽然使表达更简洁,内容更丰富,但也给书写和理解造成了麻烦。特别是创作格律诗,一不留神就会贻笑大方。比如笔者曾在《诗联网》上看到过一位诗友数十首咏物诗,构思新颖,词语丰赡,令人击节赞赏。其中有首诗押“花”韵,应属平声六麻,但其中一联却用了“参差”一词,属于四支韵部,出韵了。究其原因,竟然是读白了字音,由此可见多音字给诗歌爱好者的创作造成了多大的麻烦。
汉语语音是发展的,先秦两汉,四声未起,《诗经》《楚辞》不分平仄,其读音大约像影视片里机器人平直的语音。西晋时期,五胡乱华,虽是汉族大灾难,北方地区,汉胡杂居,也使得各民族语音互相作用、影响,为四声的逐渐发展奠定基础,直至南北朝,逐渐出现四声并定型。据顾炎武考证,在梁天监年间之前,南朝的文章是去入二声通用,而后则绝不通用。四声兴起后,同一字词出现声调不同的读音,然对词义并无影响,且在各自范围内有着很强的生命里和影响力,于是这种多音字得以保留下来。典型的有“忘”“看”“叹”“听”“醒”“车”“饥”“涯”“槐”“拼”“挠”“簪”“
蟫”“挨”“瞪”等;如果说这种多音字是一种无意识的变异,那么文人的故意改读则是有意识地丰富汉语词汇。这种情况是因为汉字和词汇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利用四声改变读音以区别词义词性是一种最为方便简洁快捷省事的做法。这种情况以六朝和唐代为多。如“食”“衣”“骑”“中”“思”“吹”“供”“闻”“论”“冠”“分”“教”“和”“王”“占”“禁”等。其规律,一般是把平声改读去声,如果平声字义为名词,改读去声后的字义一般为动词,反之亦然(当然也有用以区别形容词和副词的)。我们通过这些字多是从平声改读去声的语音现象,可以推测去声是那时期新兴起的声调之一。对这种新出现的声调,人们感到新奇,感到时尚,于是对改平为去乐此不疲,去声字成了当年的时髦音。
对于格律诗创作而言,元人总结的《平水韵》可以看做古音集大成,是历代格律诗规范蓝本。其中的多音字,声调不同而意义不同的部分,在使用中还好区别。然而读音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字,则在实用中容易让人左右为难,迷惑不解。究竟应该怎样区别并正确使用这一部分多音字?由于笔者的一首小诗使用了“忘”这个字作为韵脚,有朋友提出异议,于是这里尝试着通过解剖“忘”字的读音,来说明这一类多音字的读音以及如何辨别使用。
“忘”,许慎《说文解字》载:“不识也,从心亡声”,段玉裁注:“今所谓知识,所谓记忆也”。从字源看,这其实是个会意兼形声字,读“亡”音,阳平,而合上下两字之意,为心里遗失,也就是遗忘,忘记,在这个意义上,《诗经》里多次出现: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有女同车》),“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钟鼓》),“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闵予小子》),“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月》)等。这里的“忘”都是处在韵脚处,也都是读阳平,可见“忘”最初的读音就是阳平。
“忘”读平声的现象,还可以从现代汉语中向上反推,比如现在陕西方言的这个音就读做平声。须知长安是西周先秦两汉西晋隋唐等朝代的首都,当时首都的语音即为官方标准“雅言”,也就是所谓的“官话”或普通话。我们从这个平声“忘”的陕西方音上,依稀看到演变的痕迹。类似的现象还有不少,比如
普通话读去声,但北京话读作平声;“脂”普通话读平声,北京话读上声等等,从中都可以看出语音演变的迹象。
像“忘”这一类字音,在隋唐之际,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官方读阳平,民间却出现了去声,蔓延之势,不可阻挡,隋代陆法言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在所著《广韵》就收录了平仄两读。平声为“武方切”,“宕合三平阳微”(意思是宕摄合口三等平声阳韵的微母字);仄声为“巫放切”,“宕合三去漾微”(解释见上)。从这个记录中我们可以猜想唐代人作诗既可以使用韵书中的标准“普通话”,也可以使用生活里的“时髦音”,于是出现了平去通用现象。只不过在重要的地方,比如格律诗的韵脚处,还是以韵书官方语音为标准,还是以平声为正格。
为了能清晰地说明问题,笔者选取一些诗句;为了说明的严谨,诗句均取律诗或绝句的韵脚;遵循语言学上“例不十,法不立”的惯例,从大量例诗中只筛选了十来个例句。
1、“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杜甫《夜宴左氏庄》)
2、“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3、“细酌徐吟犹得在,旧游未必便相忘”(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
4、“往年公子宅,夜宴乐难忘” (许浑《过故友旧居》)
5、“菰烟芦雪是侬乡,钓线随身好坐忘” (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言情见寄次韵》)
6、“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罗隐《寄郑补阙》)
7、“闲坐细思量,唯吟不可忘” (杜荀鹤《秋日寄吟友》)
8、“祸乱根潜结,升平意遽忘”(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
9、“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薛涛《忆荔枝》)
10、“曾向五湖期范蠡,尔来空阔久相忘”(韦庄《赠渔翁》)
为了说明使用者广泛,再举两个联句里的例子,下边第一句选自十个人的排律,第二句选自十二个人的排律:
《春池泛舟联句》中“顾谓同来客,欢游不可忘”(张籍);
《遣兴联句》中“月光有时晦,我心安所忘”(韩愈)。
“忘”字读音在格律诗中作平声用,不止唐代,宋元明清直到现、当代,一直连绵不绝,屡有运用,再举各时代的一些例子:
1、“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 陆游《示儿》)
2、“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齐己《谢灉湖茶》)
3、“不及空庭草,荣衰可两忘”( 黄庭坚《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4、梦回桑下初何恋,手植棠阴故未忘(刘克庄《送杨彦极提刑二首》)
5、“杨家沟畔三分路,魂梦从今不得忘”(文征明《杨家沟别朱振之》)
6、“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林则徐《壬寅二月祥符河复……》)
7、“剑术惜其疏,举杯饮欲忘”(傅山《青羊庵》)
8、“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从上可见,“忘”作为平声字用作韵脚,并非个别现象而具有普遍性,在“忘记”这个意义上使用,更是当仁不让属于题中应有之义。
“忘”字既有平仄两读,那什么时候可用于仄声呢?我的看法是:自唐以后,在该用仄声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因为它只是“黄狗白狗”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具有一身而兼二职的功能。格律诗的白脚和古体诗的韵脚需要仄声时,用“忘”也是名正言顺,得其所哉。于是结论出来了:“忘”字,只要意思用对了,在古诗里,你怎么使用,声调都不错。
由此推出,像上述第一类音异义同的多音字,都跟“忘”一样,怎么使用都可以。据此类推,凡《平水韵》上表明多音字的,只要没有标注区别词义,都是可以通用。通俗的比喻这些同音字好像麻将里的“百搭”,怎么打都不犯规;雅驯点的比喻是写格律诗像带着镣铐跳舞,这些为数不多的多音字,给舞者松了几个扣。遇到这些字,可平可仄不必靡费心力考据查证“可怜无补费功夫”(笔者当初用这个做韵脚时,就小心翼翼地查阅了古人的一些诗句和用法,而后敢用)。但另一类音异义异的多音字,则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小心谨慎对待。作格律诗时如不严格遵守,违反了就是出律,就是不合辙不押韵。《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不能有丝毫马虎。
再给诗友提供一个松绑放胆的参考小资料,《丛残小语》云:“诗中有字音平仄借读者,既经前人用过,亦可据以谐律。”按此说法,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白居易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都是把“十”当平声使用。刘郎不敢题糕字,是因为《六经》不载,既然于史有征,我们何不顺势而为,有所承继呢?古人所作的一些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以上仅仅是个人肤浅看法,仓促行文,有些方面尚缺字字落实,小心求证的功夫,期待诗友斧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提笔忘字”怎么办?专家建议推行汉字过级考试-中新网
“提笔忘字”怎么办?专家建议推行汉字过级考试
  “提笔忘字”似乎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新尴尬。针对这一新现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昨日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建立汉字过级考试标准
  “有很多不常用的字,我现在提起笔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怎么写。”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建设笑着说,电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键盘代替手写,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提笔忘字”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忘”,而且字越写越难看,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由于长时间在电脑上操作,他们的手写字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王建设表示,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承载的内涵是深沉而久远的,对“忘字”现象不能漠然置之。针对“提笔忘字”,应及早推出汉字过级考试,建立考试国家标准,让人们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者对汉字“不能忘,不敢忘”。
  汉字教育从娃娃抓起
  “文字,从握笔手写,到电脑键盘输入,是一大进步。正如信息从纸媒的传播,到网络的传播,是一大飞跃。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时代进步。”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认为,我们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因此,我们真正应该注意和大力倡导的是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历史传承。国务院日前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收录了“闫”等226个简化字,“皙、础㈨怠钡45个异体字也调整为规范字,这样的统一规范有利于缓解提笔忘字、混淆字形的现象。
  毛翰指出,从更深层次来讲,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有历史与文化,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教导他们如何书写汉字,还应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一同授予他们。
  □本报记者 尹文丽 游怡冰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提笔忘字”警醒汉语教育
       
发布时间: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佚名人关注&&&&&&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中国民众由于使用罗马拼音来撰写手机短信或在计算机上打字,取代了传统的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此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他们已经忘记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有人说这是美国人又在借机炒作,但我们却无法改变“提笔忘字”的严峻现实。除了那些仍在学校上学的学生,我们每天用笔写多少字,每年用笔写多少字,估计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尽管说字如其人,但现在能写一手好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计算机、手机、打印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因为打字速度要远远高于用手书写的速度,而且打印文稿要比手写文稿要漂亮得多。在实用主义的思维惯性下,又有谁能拒绝这样的方便和快捷呢?
  从结绳记事到毛笔,从毛笔到钢笔,再到如今抛弃钢笔,我们的书写习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但每一次刷新的同时,我们却又在承受着抛弃前者的痛苦。我们的书写习惯变得越来越实用,可我们的文化却变得越来越浅薄。以前毛笔时代,我们有的是辉煌灿烂的书法艺术,钢笔时代,也有所谓的硬笔书法;可在计算机时代,我们不但连书法都丢弃了,就连老祖宗留下的汉字几乎都要忘记怎么写了。
  识文断字曾经被认为是文化人的一个标志,我们也曾以识字多少来判定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但面对“提笔忘字”的尴尬,我们该作何感想?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使用毛笔的时代,甚至于连钢笔时代都已经远去。“提笔忘字”的确是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命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何尝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如出一辙。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都能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又怎么会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但如果只是沉浸于这种所谓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我们“提笔忘字”的人会越来越多,直至不会写字。我们不可能拒绝先进的输入技术,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提笔忘字”。我们可以疯狂地学习英语,可为什么就不能学好、写好自己的汉字呢?我们现在还在忙着为汉字申遗,可如果我们连字都想不起来怎么写,那汉字就只能成为一件古董躺在历史的长河里了。笔者在想,我们有那么多类型的英语等级考试,为什么不搞一个针对国人的汉语水平测试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能忘记你作文6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