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物理题 为什么这个题中只有克服自身重力做功功,它的重心不是忘右上方斜着动了吗

当前位置: >>
高中物理力学试题
高中物理(力学)复习辅导要点和模拟试题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即:力,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和波,功和能,动量和冲量,等。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一)重要概念 1.力、力矩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 生加速度。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作用时,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 物体但物体间不一定接触。力是矢量。力按性质可分重力(G=mg)、弹力(胡克 定律 f=kX)、摩擦力(0<f 静<f 最大、,f=μ N)、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 果可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对于各种 力要弄清它的产生原因、特点、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具体效果。 力矩是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原因。力矩 M=FL 通常规定使物体顺(逆)时针转 动的力矩为负(正)。注意力臂 L 是指转轴至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质点、参照物 质点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平动的物体一般视作质点。 参照物指假定不动的物体。一般以地面做参照物。 3.位置、位移(s)、速度(v)、加速度(a) 质点的位置可以用规定的坐标系中的点表示.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是由始位置引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是矢量, 与路径无关.而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 速度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它的方向就是位移变化的方向。其大小称1 为速率。在 S-t 图象中,某点的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物线的斜率。在匀速四周运 动中,用线速度 v=s/t 和角速度 ω =φ /t,v 是矢量,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两者的关系为 v=ω R。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但不一定限 速度方向相同。在 v-t 图象中某点的加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 用向心加速度 a=v2/R 和 a=ω 2R 描述,其方向始终指向圆 心。 4.质量(m)、惯性 质量表示物体内含有物质的多少,是一标量且为恒量.惯性指物体保持原来 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惯性由质量来量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就越难改变它的运动状态。6.周期(T)、频率(f)、振幅(A}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周期指物体运动一周的时间,频率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转动的周数。在简谐振动中,周期指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频率指在单位 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防次数. 波动的频率决定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它跟传播的媒 质无关。周期和频率的关系;T=1/f。振幅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越大,振动能量也越大。7.相和相差 相是决定作简谐振动的物理量在任一时刻的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相差指两个 振动的相位差,即△Φ =Φ 2-Φ 1 当△Φ =0 时,称为同相;当△Φ =π 时,称为反 相。 8.波长(λ )、波速(v)2 波长指两个相邻的、 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同的质点间均距 离。波速指振动传播的速度。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为 v=λ f。同一种波当它 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时,波长和波速要发生改变,但频率不变。 9.波的干涉和衍射 波的干涉指两个相干波源(两个波源频率相同、相差恒定)发出的波叠加时 能形成干涉图样 (某些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某些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区域) 。 其条件:两个相干波源发出的波叠加。 波的衍射指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障碍物或 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 10.音调、响度、音品 这是表征乐音三个特点的物理量,音调决定于声源的频率。响度决定于声源 的振幅。音品决定于泛音的个数、泛音的频率和振幅。 11.功(W) 功是表示力作用一段位移 (空间积累) 效果的物理量。 要深刻理解功的杨念: ①如果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因此,凡谈到 做功, 一定要明确指出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了功。②做功出必须具有两个必要 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因此,如果力在物体发生的那段位 移里做了功, 则物体在发生那段位移的过程里始终受到该力的作用,力消失之时 即停止做功之时。③力做功是一个物理过程,做功的多少反映了在这物理过程中 能量变化的多少。 ④功可用公式 W=Fscosα 计算。 0<α <90°时, 当 力做正功, 当 α =90°时,力不做功, 当 90°<α <180°时,力做负功(或说成物体克服 该力做正功)。⑤功是标量,但功有正负。功的正负仅表示力在使物体移的过程 中起了动力作用还是阻力作用。 ⑥和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外力对物体做 功的代数和。 12.功率(P)3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要注意理解: ①公式 P=W/t 是功率的定义式, 表示在时间 t 内的平均功率。 ②公式 P=Fvcosa 表示即时功率。当发动机的功率 一定时, 牵引力 F 与速度 v 成反比,但不能理解为当 v 趋近于零时 F 可趋近于无 穷大, 也不能理解为当 F 趋近于零时 v 可趋近于无穷大,这是由于受到机器构造 上的限制的缘故。 ③要注意区别额定功率 (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 和输出功率间的区别和取系。 当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它所牵引以 物体达最大速度。最大速度受额定功率的限制。④在 SI 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 特;实用单位有千瓦等。要注意其换算关系。 13.能量(E)、动能(Ek)、势能(Ep) 我们认为能够对外界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是表示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能量是标量。动能和势能总称为机械能。 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用公式 Ek=mv2/2 计算。要注意:①Ek 是相 对于某一时刻(或某一状态)的动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率有关,而与速度 方向无关。②动能是标量,且恒为正值。③物体的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于不同的 参照物,由于 v 不同。因而 Ek 也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用 公式 Ep=mgh 计算。要注意:①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因 而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它的大小决定于参考平面的选择,通常选择地面为参考 平面。 重力势能的差值不因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而有所不同。②重力对物体做多 少正(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就减少(增加)多少.重力做功的特点是只跟物 体的起点和终点位置有关,而限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③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 正负。当物体在参考平面上(下)方时观 u 重力势能为正(负)值。 弹性势能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 具有弹性势能.弹力对弹簧做多少正(负)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就减少(增加) 多少。弹簧的弹性势能决定于弹簧被压缩(或拉伸)的长度及弹簧的倔强系数。 14.冲量(I)、动量(p)4 冲量 I=Ft,是矢量,其方向决定于力的方向。 服从矢量运算法则――平行 四边形定则。 表示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即使物体产生加速 度,但需经过段时间才能改变物体的速度。 动量 p=mv,是矢量,其方向决定于速度的方向。服从矢量运算法则――平行 四边形定则。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二)重要规律 1.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尊地使物体 产生一个加速度, 就像其他的力不存在一植物体的实际加速度为这几个加速度的 矢量和。 2.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惯性和力的物理会义。 牛顿第二定律(F=ma) 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它所受的外力及物体本身质皮 之间的关系、使用时注意矢量性(a 与 F 的方向始终一致)、同时性(有力 F 必 同时产生 a)、相对性(相对于地面参照系)、统一性(单位统一用 SI 制)。 牛顿第三定律(F=-F')揭示了物体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注意相互作用力 与平衡力的区别。 3.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平衡时,即或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状 态。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 F= 0.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是 M=0。注意:对于共点力平衡.必有 M=0。对于固定转动轴平衡,必有 F=0。 还要注意力的平衡和物体的平衡的区别。 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a 的大小和方向一定。可以用公式和图象(s-t 图象和 v-t 图象)描述。注意:①公式 v=(v0+vt)/2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②判断 初速度不为零的句变速直线运动或测定其加速度的公式为△s=aT2 ,即从任一时 刻开始,在连续相等的各时间间隔 T 内的位移差△s 都相等。判断初速度为零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方法一;用 S1:S2:S3??=1:3:5??判断(可作为充分5 必要条件)。方法二:同时满足△s=aT2 (仅作为必要条件)和△s/s1=2/1。③ 利用图象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其点、线、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 5.曲线运动的规律: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平抛运动可视为水平匀速直线 运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虽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变且恒指向圆心,所 以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其向心力 F=mv2/R 或 F=mω 2R,它与速度方向垂直。故只 能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 向心力不是什么特殊的力,任何一种力或几种力的合力 都可提供为向心力。 行星运动的规律由开普勒三定律揭示,三定律分别指明了行星运动的轨道、 行星沿轨道运动时速率的变化以及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R3/T2=k)。万有引 力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本质原因,可应用来发现天体并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 度。 6. 振动和波动的规律:当物体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且阻力足够小时, 物体将作机械振动。 振动可分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当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 有频率相等时,将发生共振,振幅达最大。简指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其特点 是所受外力的合力符合 F=-kx,加速度符合 a=-kx/m。这两个特点可作为判别一 个物体是否作简谐振动的依据。简诺振动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它表示 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典型的间谐振动有单摆和弹簧振子等。作 简谐振动的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振幅越大,能量越大。 机械振动在煤质中的传播过程形成机械波。 其特点是只传播振动的能量而媒 质本身并不迁移.波动遵循叠加原理,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波动的任一质点 的振动周期(或频率)和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一致.波动有横波和纵波之 分。波动图象也是正弦 6 或余弦)曲线,它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在判 别质点振动方向时要注意波动方向。 7.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要注意: ①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质点(或单个物体)。②由动能定理可知:动力做正功6 使物体的动能增加 Z 阻力做负功,使物体的动能减少。③W 指作用于物体的各个 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因此要注意分辨功的正负。④Ek1 和 Ek2 分别为初始状态和终 了状态的动能。因此,Ek2-Ek1 仅由初末两个运动状态决定,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 具体细节。⑤公式 W=Ek2- Ek1 为标量式,但有正负。W 为正(负)表示物体的动 能增加(减少)。Ek2- Ek1 为正(负)也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减少)。 8.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揭示了物体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总的 机械能保持不变及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可表示为 E2=E1,要注意: ①该定律所研究的对象是物体系统。 所谓机械能守恒, 是指系统的总机械能守恒。 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③El 和 E2 是指物体 系统在任意两个运动状态时的机械能,并不涉及 El 和 E2 间互相转化的具体细 节.④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一定的关系:当只有重力做功时,应用动能 定理可以得机械能守恒定律。 9.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揭示了物体所受的冲量与其动量变化间的关系。要注意:①动量定 理所研究的对象是质点(或单个物体、或可视为单个物体的系统)。②动量定理 具有普适性,即运动轨迹不论是直线还是曲线,作用力不论是恒力还是变力(F 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几个力作用的时间不论是同时还是不同时,都 适用。 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③F 冲量 Ft 的方向与动量变化 m?△v 的方向相同。 10.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的动量变化 规律。对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可表达为 m1v1+m2v2=m1v1'+m2v2'要注意:①系统 的封闭性。 动量守恒定律所研究的对象是物体系统,所谓动量守恒是指系统的总 动量守恒。②动量守恒的限制性。守恒的条件是 F=0。这包含几种情况:一是 系统根本不受到外力; 二是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三是系统所受的外力远比内 力小,且作用时打很短;四是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③速度的相7 对性。公式中的速度是相对于同一参照物而言的。④时间的同时性。系统的动量 守恒是指在同一段时间里物体相互作用前后而言的。⑤动量的矢量性.如果系统 内物体作用前后的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可选定正方向后用正、负号表示,将矢 量运算化简为代数运算 M6)N 律具有普适性。 11.碰撞规律 弹性碰撞同时满足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无能量损失。完全非弹性碰撞只满 足动量守恒,动能损失最大。 6.功和能的关系 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做功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的改变,能量的改变需通 过做功来实现。功是描述物理过程的物理量,能量是描述物理状态的物理量。如 果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坝 u 机械能守恒。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做功外,还有其他力 做功,则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发生转化,但总的能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 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重要研究方法 1.寻求“守恒量”。物理世界千变万化,但有些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遵循守恒 的规律。如力学中,有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 Z 电学中有电荷守恒 等.由于守恒定律适用范围广。处理问题方便,因此,寻求“守恒量”已成为物 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运用等量转化的研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进一步揭示相关物理量之间的 联系,发现新规律.如:由重力做功使物体动能增加,可以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表达形式之一。 3.发散思维。多角度地研究同一物理问题。如力学中,从力的瞬时,时间积累、 房间积累效果研究,分别发现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从各个不 同的角度揭示了物探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渠道。8 三、基本解题思路 归纳起来,力学中有三把金钥匙,那么.遇到力学问题,究竟怎样选用和 使用金钥匙呢?基本思路是: 1.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明确研究对象,画好两图:物理过程示意图和研 究对象受力分析图。 2. 对涉及要求速度和位移的问题,先从能量观点入手分析往往会带来方便。即 对各个力所做的功,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作出分析。如果研究对象是一系统,且 只有重力做功,则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如果研究对象是一物体,且还有其他 力做功.则应用动能定理解.要注意分清正负功。选定零势能点。初末状态的机 械能或动能、统一单位等问题。 3.对涉及要求时间和速度的问题,先从动量和冲量观点入手分析往往会带来方 便。 即对各个力的冲量、 物体动量的变化情况作出分析。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系统, 且所受合力 F=0,则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如果研究对象是一物体,且 F≠0,则 应用动量定理解。 要注意选定正方向、 分清动量和冲量的正负。 初末状态的动量、 统一单位等问题。 4. 对涉及要求加速度和时间的问题,先从牛顿运动定律入手分析往往会带来方 民即对研究对象分析其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后,列出其运动方程,必要时再运用 运动学公式解之。要注意分析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选定正方向。统一 单位等问题。 5.选用上述三把金钥匙解题是相对的。一切要视具体问题来定。有时需同时用 之,有时可分别用之。这就需要通过解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深刻领会,灵 活运用。 四、重要研究方法 1.选取理想化模型和过程。这是重要的科学抽象理想化的方法,即只研究主要 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使研究问题简化。如。质点、自由落体、单摆和弹簧振子9 等理想化模型和平衡、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四周运动、抛体运动、简连振动等 理想化物理过程。 2.解析法。通过定量分析用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解析法具有推理严密和定量分 析的特点 3.图象法。通过建立坐标系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位移图象、速度 图象、振动图象、波动图象等。图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4.隔离法。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便于受力分析和处理问题。被隔 离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5.矢量运算法。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当物体的运动在同一 直线上时,可选定一个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选定正方向要以处 理问题方便为原则,通常可规定初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坐标轴正方向为正方 向。 6.运动的分解合成法。将复杂运动看作由几个简单运动所组成。它包括位移、 速度、 加速度、 力的分解与合成。 合成和分解要视问题的需要和实际效果进行. 正 交分解法是常用的方法。 五、基本解题思路 解答力学问题通常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1.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画出示意图。 2.明确研究对象,正确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3.选取坐标系,规定正方向。 4.选准物理规律,列出方程. 5.解出所求物理量的文学表达式,代入统一单位后的数据。10 6.计算结果,验算讨论。 六、复习建议 通过本讲力学的复习, 要求明确力学中以牛顿运动定律为核心的知识整体结 构,深刻理解以力、速度、加速度、质量等为主体的重要力学概念,熟练掌握静 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重要规律。要求明确力学中以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 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深刻理解功、 功率、动能、势能、机械能、动量、冲量等重要概念,熟练掌握动能定理、机械 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重要规律,能灵活地运用三把力学金钥 匙解决力学问题,不断开拓解题思路,增强解题能力。进一步了解研究力学乃至 研究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能似明晰的思路熟练地解决有关力学问题。继续激 发学习物理的兴趣,熏陶良好的学习(包括复习)习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并为后续内容的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制订复习计划 为加强计划性,提高复习效率,应当注重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一般分 两轮进行:第一轮要求一章一节全面细致的复习,着重抓好基础。第二轮要求深 化知识,综合提高,灵活运用。要注重重点内容的专题复习,在重解题方法和技 巧的灵活运用, 注重解题规范化和实验技能的训练,注重科学的安排时间以提高 复习效率。切忌重理论轻实际、重资料轻教材、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应用的 不良倾向. 2.把握知识的深广度 要切实遵循大纲和教材,不要随意拓宽加深,注意摆脱题海,避免陷入偏、 怪、难的歧途,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如下列内容不作要求:静摩擦系数的概 念,物体的一般平衡条件和开普勒三定律等物理规律,按有效数字规则运算,用 速度图象去计算问题, 互换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对矢量运算仅限于解直角三角 形, 对力矩平衡问题仅限于有固定转动轴的情况,对连接体问题仅限于相连物体 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的情况, 对有关向心力的计算仅限于掏心力是由一条直11 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 对竖直平面上的圆周运动仅限于计算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有 关问题.关于负功的概念,只要求明确它的物理意义。关于功率的概念,有时由 于负功的出现也会遇到功率是负值的情况, 则仅要求知道它的物理意义是阻力在 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关于弹性势能,只要求定性了解它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 关、与其它能的转化,而不要求用公式进行计算。不要求用功能关系解题。关于 碰撞,只研究正碰,不区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且只讨论一维的情况。应用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题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3. 掌握知识结构 力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质点和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 力学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是 平衡状态、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振动和波动、反冲运动、 碰撞等。力学所研究的方法及其获得的规律可分为:从力的角度考虑,有牛顿运 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从能的角度考虑,有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 定律.为此,要十分注重深化对力学概念、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力学从总体上可分运动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 静力学只是运动学中当速度为 零(或角速度为定值)时的特殊情况。运动学所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状态,描述 的是运动现象; 而动力学所研究的则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从力和能两 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运动的本质(即三把力学金钥匙)。学习力学的过程就是不 断分析运动现象与揭示运动本质的过程。 在总复习之时, 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从而更好地将已学过的揭示本质的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已学过的运动现象和 尚未遇见的许多问题。 4. 要注意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关于功的概念,在初中规定功 W=FS,其中 S 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 的距离。在高中则将功定义为 W=FScosα ,即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 移的乘积。 讨论了正功和负功的意义以及合外力所做功的计算方法。研究力做功 除了力学中涉及的力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洛舍兹力等,复习时,要把它们 串起来,比较它们做功的特点。在高中学习能量时,进一步揭示了功的本质,功 是描述物理过程的物理量。做功总是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关于功率的概念,讨论12 了平均功率、即时功率、额定功率、输出功率等概念。关于能量的概念,从初中 的定性研究发展至高中的定量计算动能和重力势能。通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 定律,定量地揭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在转化中保持守 恒. 5.要注意揭示物理规律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从力的角度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从能的角度 总结出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所得的规律不同,但 描述的是同一物理现象,揭示的本质是一致的。当然,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要 注重通过列表等形式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适用范围、成立条件、矢量性、解 题思路等方面加以比较,以加深对相近知识的理解。 6.要注意加强思维训练 可先以物理规律为专题训练收敛思维, 归纳出运用三把力学金钥匙解题的不 同的基本思路。 然后, 可在解同一道题时, 训练发散思维, 从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防止用某一规律训练解题所造成的思维定势, 从而有效地培养灵活地综合应用知 识的能力.七、参考书 《物理化学综合科 2010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 (高中起点升本科) --物理分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屠庆铭。书号:ISBN 978-7-。13 物理(力学)模拟试卷 1 一、 选择题(每题8分,共40分)1、如图 1 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 r 的半圆弧由 a 点运动到了 b 点,则它通过的 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A 0,0 C r,向东;π r ) B 2r,向东;π r D 2r,向东;2r2、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 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前面有情况需紧急刹车,刹 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8 m / s 2 ,刹车后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刹车 3s 后汽车的速 度为( ) A 15m/s C 4m/s B 8m/s D 0m/s3、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F 1 、 F 2 和静摩 擦力,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如图 2 所示,已知 F 1? 10 N, F2? 2N,若撤去 F 1 ,则木块所受的合力为( ) A 10N C 2N 向左 向左 B 6N D 0 向右4、一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 0 的是( ) A 5N,8N,9N C 2N,7N,10N B 5N,2N,3N D 1N,10N,10N )5、若两个共点力 F 1 、 F 2 的合力为 F,则有( A 合力 F 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B 合力 F 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C 合力 F 可以比 F 1 、 F 2 都大,也可以比 F 1 、 F 2 都小 D 合力 F 不可能与 F 1 、 F 2 中的一个大小相等14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机械能守恒定律 2、功 3、牛顿第三定律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一物体从 H 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 196m 所用的时间为 4s,求物体下落的 高度 H 和所用的总时间 T。2、建筑工人用图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 70kg 的工人站在地面 上,通过定滑轮将 20kg 的建筑材料以 0 .5 m / s 2 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 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多少?(g 取10 m / s2)3、如图所示,长为 5m 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直立在地面上相距为 4m 的两 杆的顶端A、B上,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其下端连着一个重为12N的 物体,平衡时,绳中张力为多少?15 参考答案 一、 1、B 三、 1、 x? 1 22、D 3、D4、C5、Cgt2? H ?1 2gt , H ? h ?21 2g (T ? t )2带入数据得T? 6 .9 s , H ? 2 3 8 m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 1 ? m g 由平衡条件得: F 2 推出F2 ? 490 N? F1 ? M g? ma由牛顿第三定律得,人对地面的压力为 490N。 3、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 o sα ? sin α ?y x?4? y 5?x,得 5y=4xy x3 5?4 5可知: 2 F sin α?G解得 F? 10 N16 试题 2 一、选择题 1、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竖直下降过程中( ) A. 他的动能不断增大 B. 他受到的重力大于他受到的阻力 C. 他受到的合力为零 D. 他的重力势能不断不变 (答案:C) 2、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会运动 B. 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一定会运动 C. 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 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答案:D) 3、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质量越大,产生的压力一定越大 B. 压力越大,支持面受到的压强一定越大 C. 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一定越大 D. 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大 (答案: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C.只有运动着的物体才有惯性 D.质量较小的物体没有惯性 (答案:A) 5、甲、乙两车从同地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 10 米/秒,乙车的速 度是甲车速度的 1.5 倍。甲车出发 1 分钟后,乙车才出发去追甲车,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17 A.乙车的速度是 25 米/秒 B.乙车出发时距甲车 60 米远 C.乙车追上甲车需用 6 分钟 D.乙车追上甲车时离出发点 1.8 千米 (答案:D) 二、计算题 1、总质量为 80 kg 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 500 m 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 2 s 拉开绳 索开启降落伞,如图所示是跳伞过程中的 v-t 图,试根据图像求: 取 10 (g m/s2) ⑴t=1 s 时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所受阻力的大小; v/m?-1 s18 ⑵估算 14s 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及克服阻力做的功; 14 ⑶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 12 10 8 6 4 2 16 2016 解:⑴a= 2 =8 m/s2;mg-f=ma,f=mg-ma=160N 0 2 46 8 10 12 14
24 t/s1 ⑵大约是 39.5 格,所以 h=39.5?4=158 m,Wf=mgh-2 mv2=1.25??105 J ⑶h2=500-158=342 m.t2=342/6=57 s,t=71 s2、某汽车紧急刹车后经 7 秒钟停止,在此过程中,汽车的运动可看做匀减速直 线运动, 它在最后 1 内的位移为 2 米,则汽车在刹车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和开始刹 车时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把刹车过程逆过来看成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位移公式x ?1 2at2得到 a?2xt2?2?2 12? 4m /s由速度公式可以得到开始刹车时车速为 v 0 再由位移公式得刹车过程中通过的位移 x? at ? 4 ? 7 ? 2 8 m / s? 1 2at2?1 2? 4 ? 7 ? 98 m2答:汽车在刹车过程中通过的位移是 98m 开始刹车时的速度各是 28m/s。18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两摆摆长相同,悬挂于 同一高度,A、B 两摆球均很小,质量之比为 1∶2.当两摆均处于自由静止状 态时,其侧面刚好接触.向右上方拉动 B 球使其摆线伸直并与竖直方向成 45° 角,然后将其由静止释放.结果观察到两摆球粘在一起摆动,且最大摆角成 30° .若本实验允许的最大误差为±4%,此实验是否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 律?AB解:设摆球 A、B 的质量分别为 mA、mB,摆长为 l,B 球的初始高度为 h1,碰撞 前 B 球的速度为 vB,在不考虑摆线质量的情况下,根据题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得h1 ? l (1 ? co s 4 5 ? )1 2 m B v B ? m B g h12设碰撞前、后两摆球的总动量的大小分别为 P1、P2.有 P1=mBvB 解得: P1 同理可得: P2 解得:P2 P12? mB2 g l (1 ? co s 4 5 ? )? ( m A ? m B ) 2 g l (1 ? co s 3 0 ? )mA ? mB mB 1 ? cos 30? 1 ? cos 45 ??? P ? 即: ? 2 ? ? 1 .0 3 ? P1 ?由此可以推出:P2 ? P1 P1≤4%所以,此实验在规定的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19 试题 3 1、人站在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如图所示.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A.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B.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C.人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D.人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B) 2、从水平匀速飞行的直升机上向外自由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物体 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飞机上看,物体静止 B.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后方 C.从地面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 D.从地面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C) 3、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受万有引力 F 与轨道半径 r 的关系 是( ) B.F 与 r 成反比 D.F 与 r2 成反比 )vA.F 与 r 成正比 C.F 与 r2 成正比 (答案:D)4、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悬挂在轻质的支架上,斜梁 OB 与竖直方向的夹 角为 θ.设水平横梁 OA 和斜梁 OB 作用于 O 点的弹力分别为 F1 和 F2.以下 结果正确的是( A. F1 C. F 2? m g sin ? ? m g co s ?) B. F1 D. F 2? ? mg sin ? mg cos ?A θ BOm(答案:D) 5、如图,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体 b,b 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块 a;a 与 b 之间、b 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已知楔形物体 b 静止时,a 静止在 b 的斜面上.现给 a 和 b 一个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与 a 和 b 都静止时相比,此时可能20 A.a 与 b 之间的压力减少,且 a 相对 b 向下滑动 B.a 与 b 之间的压力增大,且 a 相对 b 向上滑动 C.a 与 b 之间的压力增大,且 a 相对 b 静止不动 D.b 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不变,且 a 相对 b 向上滑动 (答案:BC)左 ba右二、计算题1、一足够长的斜面,最高点为 O 点,有一长为 l=1.00 m 的木条 AB,A 端在斜 面上,B 端伸出斜面外.斜面与木条间的摩擦力足够大,以致木条不会在斜 面上滑动.在木条 A 端固定一个质量为 M=2.00 kg 的重物(可视为质点) ,B 端悬挂一个质量为 m=0.50 kg 的重物.若要使木条不脱离斜面,在下列两种 情况下,OA 的长度各需满足什么条件? ①木条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②木条质量为 m′=0.50 kg,分布均匀.O B解:①当木条 A 端刚刚离开斜面时,受力情况 如图所示.设斜面倾角为 θ,根据力矩 平衡条件,若满足条件Mg?AOA cos ? > mg?OB cos ?木条就不会脱离斜面.根据题意OA ? OB ? l解得: O A> 0 .2 0m②设 G 为木条重心,由题意可知A G?1 2l当木条 A 端刚刚离开斜面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由①中的分析可知,若满足M g? O c o ? A s> m g ?O B co s ?? m g ?O G co s ?木条就不会脱离斜面21 解得: O A >0.25 m2、A、B 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 B 车在 A 车前 84 m 处时,B 车 速度为 4 m/s,且正以 2 m/s2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 车加 速度突然变为零。A 车一直以 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 12 s 后两车相遇。 问 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解:设 A 车的速度为 vA,B 车加速行驶时间为 t,两车在 t0 时相遇。则有s A ? v At0sB ? v Bt ? 1 2 a t ? ( v B ? a t )( t 0 ? t )2s A ? sB ? s2 ? ( v B ? v A )t 0 ? s ? a解得: t 2? 2t0t ?? 0代入题给数据得: vA=20 m/s,vB=4 m/s,a=2 m/s2, 有: 解得:t ? 2 4 ? 1 0? t 820t1=6 s,t2=18 s(舍去)因此,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 6 s。试题 4 一、填空题 1、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大力士不能凭空把自己举起来,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汽车上坡,没有向上的推力或拉力,车会向下运动,说明车此时没有惯性 D.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只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答案: B 2、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25 题图 答案:A 3、汽车的后窗上常贴有“请保持车距”的字样,其原因是 A.防止因车速太快与前面的车相撞 B.防止因惯性与前面的车相撞 C.防止阻碍司机视线看不清路面 D.利于路上行人穿过公路或街道 答案:B 4、“嫦娥一号”靠近月球后,点燃发动机,向运动前方喷出火焰,进行太空刹 车减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刹车过程中,受到的是平衡力 B、刹车过程中,其动能在增大C、刹车过程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刹车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C 5、某同学用 l00N 的力推一辆 1500N 的小车。关于他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只要他用了力,他就做了功 B、他推小车前迸了 lm,因此他做的功为 1500J C、如果他用 l00N 的力推动小车前 5 米后松手,车由于惯性又要前进 5m 后停 下来,他做的功为 500J D、车每前进 lm,他就做 1500J 的功 答案:C 6、火车减速进站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 A .火车的动能在不断减少 B.火车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零 C.火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 D.火车刹车是利用增大闸瓦对车轮的压力来增大摩擦的 答案:B 7、起重机竖直吊起质量为 m 的重物,上升的加速度是 a,上升的高度为 h,则起 重机对货物所做的功是: A、mgh B、mah C、m(a+g)h D、m(g-a)h23) 答案:C 8、如图所示的圆锥摆中,摆球在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关 于摆球的受力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摆球 A 受重力、拉力、向心力的作用 B、摆球 A 受拉力、向心力的作用 C、摆球 A 受重力、拉力的作用 D、摆球 A 受重力、向心力的作用 答案:C 9、一个物体做曲线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的速度、方向在时刻变化,大小可以不变化 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C、物体的大小在时刻变化,方向可以不变化 D、物体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总是在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上 10、如图所示,质量为 m 1 、 m 2 的两个物 体, m 1? m2,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的作用下, 沿水平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m 1 上做的功为W 1 , m 2 上做的功为W 2 ,则: A、W 1 ? W 2 B、W 1 ? W 2 C、W 1 ? W 2 D、无法确定 答案:C 二、计算题 1、如图 10-1 所示,劲度系数为 K 的轻质弹簧一端与墙固定,另一端与倾角为 θ 的斜面体小车连接,小车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在小车上叠放一个物体,已知小车 质量为 M,物体质量为 m,小车位于 O 点时,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将小 车从 O 点拉到 B 点,令 OB=b,无初速释放后,小车即在水平面 B、C 间来回运24 动,而物体和小车之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求:(1)小车运动到 B 点时的加速度 大小和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2)b 的大小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小车和 物体一起运动过程中,在某一位置时,物体和小车之间的摩擦力为零。分析与解: (1)所求的加速度 a 和摩擦力 f 是小车在 B 点时的瞬时值。取 M、m 和弹簧 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kb=(M+m)a 所以 a=kb/(M+m)。取 m 为研究对象,在沿斜面方向有:f-mgsinθ=macosθ所以,f=mgsin θ+mcosθ=m(gsinθ+cosθ)(2)当物体和小车之间的摩擦力的零时,小车的加速度变为 a’,小车距 O 点 距离为 b’,取 m 为研究对象,有:mgsin θ=ma’cosθ 取 M、m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有:kb‘=(M+m)a’ 以上述两式联立解得:b‘= (M+m)gtgθ 说明:在求解加速度时用整体法,在分析求解 m 受到的摩擦力时用隔离 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两者交互运用是解题中常用的方法,希 读者认真掌握。 2、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的拖拉机,前轮直径为 0.8 m,后轮 直径为 1.25 m,两轮的轴水平距离为 2 m,如图 14 所示,在行 驶的过程中,从前轮边缘的最高点 A 处水平飞出一小块石子,0.2 s 后从后轮的 边缘的最高点 B 处也水平飞出一小块石子, 这两块石子先后落到地面上同一处(g 取 10 m/s2).求拖拉机行驶的速度的大小。 分析与解: 由题设知, A 处水平飞出的石子和 0.2 s 后从 B 处水 从 平飞出的石子均做平抛运动,抛出的初速度大小相等,且25 均为拖拉机行驶速度的 2 倍。 如图 2′所示? xA=2v?tA=2v2D A gxB=2vtB=2v2DB g图 2′xA+d=xB+v?t0?v=5 m/s3、如图 8-1 所示,质量为 m=0.4kg 的滑块,在水平外力 F 作用下,在光滑水平 面上从 A 点由静止开始向 B 点运动,到达 B 点时外力 F 突然撤去,滑块随即冲 上半径为 R=0.4 米的1 4光滑圆弧面小车,小车立即沿光滑水平面 PQ 运动。设:开始时平面 AB 与圆弧 CD 相切,A、B、C 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令 AB 连线为 X 轴,且 AB =d=0.64m,滑块在 AB 面上运动时,其动量随位移的变化关系为 P=1.6Xkgm/s,小车质量 M=3.6kg,不计能量损失。求:(1)滑块受水平推力 F 为多大? (2)滑块通过 C 点时,圆弧 C 点受到压力为多 大? (3)滑块到达 D 点时,小车速度为多大? (g 取 10m/s2)分析与解:(1)由 P=1.6 为: VB=1.6XX=mv,代入 x=0.64m ,可得滑块到 B 点速度/m=1 .60 .6 4/m =3.2m/s1 2A→B,由动能定理得:FS= 所以 F=mvB2mVB2=0.4?3.22/(2?0.64)=3.2N2S(2)滑块滑上 C 立即做圆周运动,由 牛顿第二定律得:26 N-mg=m2vC R2而 VC=VB 则N=mg+mvC R=0.4?10+0.4?3.22/0.4=14.2N(3)滑块由 C→D 的过程中, 滑块和小车组成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由于 滑块始终紧贴着小车一起运动,在 D 点时,滑块和小车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 VDX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C=(M+m)VDX 所以 VDX=mVC/(M+m)=0.4X3.2/(3.6+0.4)=0.32m/s试题 5一、选择题 1、 把一个油桶绕着支点C推上台阶,在无滑动时,力中最省力的施力方向是()A.MB.NC.P答案B 2、甲乙两台机器,甲做的功是乙的2倍,但乙所用的时间是甲的1/3,比较甲乙 两台机器的功率,则() A. P1 : P2=3 : 2 C. P1 : P2=1 : 2 答案B 3、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已知其中两个力之大小分别是 F1=4N, F2=7N,则第 3 个力 F3 之大小不可能是( A.3N 答案D 4、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μ &1),现对木箱 施加一拉力F,使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设F的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θ ,在θ 从027B. P1 : P2=2 : 3 D. P1 : P2=1 : 3) D.15NB.7NC.11N 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木箱的速度保持不变,则() A C F先减小后增大 F的功率减少 B D F一直增大 F的功率不变答案:AC 5、如图所示,一个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37°,物体A以初速度 v 1 从 斜面顶端水平抛出, 物体B在斜面上距顶端L=15m处同时以速度 v 2 沿斜面向下匀速 运动,经历时间t物体A和物体B在斜面上相遇,则下列各组速度和时间中满足条 件的是(sin37°=0.6,cos37°=0.8,g取10 m / s 2 ) A B C Dv 1 =16m/s, v 2 =15 v 1 =16m/s, v 2 =16 v 1 =20m/s, v 2 =20 v 1 =20m/s, v 2 =16m/s,t=3s m/s,t=2s m/s,t=3s m/s,t=2s答案D二、 作图题1. 画出图中F1和F2的力臂L1和L2.解答:1. 如图所示:2. 画出图中,加在杠杆上的动力F的力臂.28 解答:2. 如图所示:三、 计算题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长为 l 的长方形木板 B 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 其右端放一质量为 m 的小木块 A,m〈M。现以地面为参照系,给 A 和 B 以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如图 5),使 A 开始向左运动、 B 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 A 刚好没有滑离 L 板。以地面 为参照系。 (1)若已知 A 和 B 的初速度大小为 v0,求它们最后的速 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 A 向左运动到达的最远处(从地面上看)离出 发点的距离。 解法 1: (1)A 刚好没有滑离 B 板,表示当 A 滑到 B 板的最左端时,A、B 具有相同的速度。设此速度为 v ,A 和 B 的初速度的大小为 v 0 ,则由动量守恒可得:Mv0? mv 0 ? ( M ? m ) vv ? M ?m M ? m v0 ,解得:方向向右①(2)A 在 B 板的右端时初速度向左,而到达 B 板左端时的末速度向右,可见 A 在 运动过程中必经历向左作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 再向右作加速运动直到速度为 V 的两个阶段。设 l 1 为 A 开始运动到速度变为零过程中向左运动的路程, l 2 为 A 从速度为零增加到速度为 v 的过程中向右运动的路程,L 为 A 从开始运动到刚到 达 B 的最左端的过程中 B 运动的路程,如图 6 所示。设 A 与 B 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为 f,则由功能关系可知:29 对于 B 对于 A 由几何关系fL ?1 2mv2 0?1 2Mv2 02② ③ ⑤? M ? m 4M lfl 2 ? 1 2 mv2fl 1 ?1 2mv④L ? ( l1 ? l 2 ) ? l由①、②、③、④、⑤式解得 l 1⑥解法 2: 对木块 A 和木板 B 组成的系统,由能量守恒定律得:fl ? 1 2 ( M ? m )v 0 ?21 2( M ? m )v2⑦l1 ? M ? m 4M l由①③⑦式即可解得结果本题第(2)问的解法有很多种,上述解法 2 只需运用三条独立方程即可解得结 果,显然是比较简捷的解法。30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服自身重力做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