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学苏轼楷书学楷书

[导读]苏轼楷书苏轼是宋朝时候的大文学家,同时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处于巅峰,虽然在楷书四大家里面没有苏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苏轼的楷书不好。首先苏轼的楷书用的拙笔比较多一点,而且布

苏轼是宋朝时候的大文学家,同时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处于巅峰,虽然在楷书四大家里面没有苏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苏轼的楷书不好。首先苏轼的楷书用的拙笔比较多一点,而且布局过密,是普通大众觉得他的楷书拙而不精。他的楷书水平仅次于二王。

苏轼楷书作品《罗池庙诗碑》局部欣赏

在四川眉山的三苏祠,有着历代碑刻150多通,其中有88通是苏轼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池庙诗碑》、《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为苏轼楷书的四大名碑。每通碑都在两米以上,每个字的大小都在10厘米以上,被世人称作擘窠大字。

《罗池庙诗碑》,后世又称誉为“三绝碑”。苏轼晚年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应柳宗元的请求而写了这个碑的赞词部分。《表忠观碑》,是苏轼中年时的作品。

《表忠观碑》四通,八面刻,但是其中三石已残,但是它也是全国目前已知仅存的最完整的石碑,当然也因为它保留的完整性,因而更显得珍贵无比。《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共8通,其碑文都是由欧阳修写的,苏东坡誊写的。

世人很多知道苏东坡的行书首屈一指,但是却不知道苏东坡的楷书如何。苏轼楷书的特点就是点画造型皆随心走,不死守楷书法则,每个字都带着随性,笔锋潇洒,这也与苏轼的性格有关。通过这些碑文就知道,其书法中的楷书造诣绝不输于其他大家。

苏轼,号东坡居士,他是宋朝时期的大文学家。但是,除此之外他在其他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是很高的。在书法方面,苏轼尤其拿手行书,楷书,在绘画方面他擅长画石竹,重视神似,反对形似,他认为画外有情,寄情于画中。

他的楷书不拘泥于法则,追求随性而为行,楷书有行书的神韵,行书更是豪放潇洒。在目前,苏轼的书法真迹流传的较多,有大概数十幅。有的在私人收藏夹手中,有的在博物馆之中。

其中有着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的《黄州寒食帖》以及《钱赤壁赋》等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现在收录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而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有六件苏轼的真迹,对于这个数字,也是很惊人的。

对于苏轼的画作,流传下来的非常少,一只手都能数完,据说就只有两幅。一副《潇湘竹石图》,它在近千年辗转漂泊中,最终到了白坚父的手中,他是近代原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之后白坚父的家人因为其他原因打算卖了它。当时的《人民日报》的社长邓拓知道了,他东拼西凑了5000元,才将它买下来了。

而苏轼的另一幅画作《枯木怪石图》,因为它并无落款,但是根据此画作的画风来看,被判断为苏轼的所著。《枯木怪石图》目前流传于世,但是很可惜流落到了日本,并不在国内。苏东坡书画双绝,是世上很少有的全才。可是历史原因,流传下来的真是可谓凤毛麟角,有的只是拓本。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家,其中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很高。苏轼曾经学习历代书法家,集百家之长最后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苏轼对行书、楷书最为擅长,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轼一生坎坷漂泊,使他的书法作品也风格多变。

现存有的真迹有著名的《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帖》等。他的这些书法作品基本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民间也有流传。苏轼书法的收藏价值,它对现代书法研究贡献的价值,都是极高的。

因为苏轼流传下来的书法不是很多,因此即使是一小件书法作品其价格也是得三四百万。如果是更好的,保存的也很好的,那么它的价格更是天价了。

在前年的中秋国外拍卖会上,真假先不说,苏轼的《功甫帖》,据说这是苏轼唯一一个流于民间的一幅书法,拍了5000多万。而在一些拍卖网,苏轼的书法作品的价格基本都在一千万这个范围內。苏轼的《石竹神品》,成交价为10640万,苏轼的《帖子词》9184万。苏轼书法手卷价格在40左右,也有600万左右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作品,特别的他的真迹,现在存于各大博物馆中,其价格是无法估计。换句话说,即使是有钱也买不到。苏轼一生漂泊,其书法作品风格多变,人们可以通过他的这些变化来知道苏轼的心境变化。苏轼后期的作品,其艺术造诣到达了巅峰,趋于自然。

内容摘要:苏轼行书长卷《东坡与民师书真迹》纸本,纵27厘米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此卷为苏轼离广州后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见解,特别阐发了艺术传达的规律:一是要“文”,“言之不文...

苏轼行书长卷《东坡与民师书真迹》纸本,纵27厘米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此卷为苏轼离广州后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见解,特别阐发了艺术传达的规律:一是要“文”,“言之不文,则行而不远”;二是要“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但艺术传达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使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艺术传达还要讲求方法,他主张以平和的言辞抒情达意,“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就会“文理自然”。批评了扬雄“好为艰深之辞”、只在雕篆上下功夫的作法。这些见解都是十分精当的。现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

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今江西新淦县)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后在广东任推官。

《答谢民师书》原文: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算起直到汉末,在文字上则经过了大篆、小篆、隶书、分书等几个阶段,平均每种字体流行不过数百年,最短的如小篆只流行了几十年时间。而自从公元三世纪楷书出现以来,书体便基本定型,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横平竖直,所以称为楷法,至今沿用不衰,充分说明楷书作为一种实用的交流工具和书法艺术的基础书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成功地实现了书法艺术形式和内容、实用性和艺术性较为理想的统一。

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为四大名家。

欧阳询得意的作品,是楷书,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其“八诀”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竖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宋代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苹。”楷书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一般说来,它是学习其它书体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文化、历史的积淀,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领悟其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比如柳公权柳体,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卒于懿宗咸通六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唐代着名楷书家。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书法欣赏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里主要指“神采”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

有些书法欣赏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和谐,和谐就是通过对比协调,平衡对称,多样统一等手法,在形质动荡的变化中受到一定的制约,方能合乎情理,因为和谐本身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

和谐的表现之一:笔形,包括方圆、藏露、曲直、长短等;之二便是指质地,包含份量、厚度、骨力、涩韵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极为丰富的笔法技巧,每一种用笔都有它的专门名词和内涵。写楷书的笔法就极繁多,如抢笔、顿笔、蹲笔、挫笔、衄笔、折笔、转笔、翻笔、绞笔、行笔、驻笔等等。就是摹拟的创作过程,也需正确把握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感情的不同变化,也是形象化运动的过程!

形贵于变化,是流露在外的形式美,质贵于朴素,是潜伏在内的质地美。对法度和技巧的重视和掌握是获得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形之趣近巧,质之趣近拙,近古、近真。尚质之书,如古玩之有宝色,其体质愈陈愈古,质之中藏者,犹美玉之蕴璞,明珠之含蚌,给人以无穷的妙趣。

书法鉴赏,它需要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素养及功力。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比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如苏东坡的《寒食帖》,通篇结构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迷离,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趣。反之,过于工整、齐平而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以及一些过于拘塞或过于疏散的章法就不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不学苏轼楷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