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阴穴髋关节位于人体中部哪里

【定位】/至阴穴
足外侧趾甲角旁0.1寸。
【解剖】/至阴穴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至阴穴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
【操作】/至阴穴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
【临床运用】/至阴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等。艾灸至阴矫正胎位,成功率较高。
【备注】/至阴穴
【按摩效果】/至阴穴
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33:28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当前位置: >
【导读】人体穴位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 1寸。至阴穴可以用灸的方法进行热刺激,可以起到转胎顺产的作用,至阴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至阴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至阴穴位位置图】
至阴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位于人体的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按摩至阴穴位的作用】
1、孕妇期间,胎位不正,按揉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上最后一个穴位,在足小指外侧的指甲角上),至阴穴可以用灸的方法进行热刺激,可以起到转胎顺产的作用,当然是在胎领比较大了以后。
2、缓解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难产、滞产等。
【至阴穴的功效】
开窍苏厥、散热生气。
【针刺至阴穴的方法】
至阴穴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灸至阴穴的方法】
至阴穴艾条灸10-15分钟;至阴穴艾柱灸3-7壮。
【至阴穴位配伍】
至阴穴配、治头痛。
【至阴穴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至阴穴主治】
1、胎位不正,滞产;
2、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至阴穴的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艾灸至阴矫正胎位,成功率较高。
【至阴穴的备注】&
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艾灸该穴对纠正胎位不正有奇功,临床上一般一到两周就可以见效,且操作简单,基本无副作用。
【至阴穴按摩效果】&
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穴位养生】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至阴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您的阅读!
足底穴位养生相关资讯至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按摩至阴穴的作用与功效-咔咔养生网
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修改时间:日 阅读量:
温馨提醒:本站发布的至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按摩至阴穴的作用与功效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位位置至阴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至阴穴位于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至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穴位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至阴穴位于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至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膜。皮下筋膜致密,由纤维束和脂肪组织形成。有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分布着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小趾端的动脉来自第四跖背动脉在跖趾关节附近分出的趾背动脉;跖骨底动脉在跖趾关节底面分出的趾底动脉以及弓状动脉发出至小趾的趾背动脉,在趾端这些动脉与对侧同外动脉互相吻合,而形成丰富而密集的血管网。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至阴穴的作用附注:足太阳经所出为“井”、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至阴穴意义:体内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交于。功效作用:散热生气、正胎催产,理气活血,清头明目、至阴穴有通头窍、调胎产的作用。主治疾病头痛目痛,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难产。至阴穴主治头痛,昏厥,鼻塞,目翳,鼽衄,滞产,胞衣不下,以及胎位不正等。至阴穴主治头面、腰膝、胎产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翳、鼻衄、耳鸣耳聋、项背疼痛、胸胁痛、腰胁相引急痛、膝肿、转筋、寒湿脚气、两足生疮:热病汗不出、烦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气、失精、疟疾、皮肤瘙痒、死胎、胎衣不下、难产等。现代又多用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1、妇产科系统疾病:胎位不正,难产,胎盘滞留;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溢血,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后遗症;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精;4、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结膜充血,角膜白斑,鼻塞。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胎位异常一般指妊振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较长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和经产妇。胎位异常包括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以臀位多见,而横位危害母婴最剧。由于胎位异常将给分娩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和危险,故早期纠正胎位,对难产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用艾条悬灸至阴穴,除部分子宫畸形、骨盆狭窄、肿瘤等器质性改变所致胎位异常外,大都可获得很好效果。操作方法本穴为矫正胎位第一经验效穴。操作时,用艾条两支,点燃后对准两足至阴穴,距离以病人能耐受的热力为度,灸至皮肤潮红,时间约为15-30分钟。同时嘱患者放松腰带,暴露小腹部,为胎位转动创造条件。据临床观察,艾灸至阴穴后,除可增强子宫活动外,胎儿心率增快,胎儿活动亦增强。子宫及胎儿的活动幅度、频率在灸后1天或当晚达到高峰,异常胎位常在高峰前后自动转正。其效果以腹壁紧张度适中者较好,腹壁过于紧张者效果差,腹壁松弛者则在胎位矫正后又易回复。一般以第一、二次艾灸时效果最为明显,第三次以后效果渐差。穴位配伍至阴穴配、治头痛。至阴穴配、有调冲任,理胞宫的作用,主治胞衣不下,难产。至阴穴配风池、攒竹,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刺灸法治法:寒则深刺闭孔出针,莫留针,热则浅刺出气。针刺法1、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2、针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3、浅刺0.2寸,局部胀痛;4、三棱针点刺放血。艾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至阴穴解析Zhì yīn1、至阴。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2、膀胱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与体内相通,为膀胱经体内与体表的气血交换处,故为膀胱经井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主要是体内输出的温热水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凉,表现出肺金之气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至阴为经穴名(zhìyīn BL6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五行属金。至即到达,阴为阳之对,此指阴经,足太阳经至此处交足少阴,故名至阴。文献摘要《医宗金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白翳眦痒,雀目诸疾。研究进展针刺或艾灸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针刺或艾灸人或家兔的“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转胎位一般横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较差。矫正胎位:艾灸、激光针至阴,均可转胎位,成功率高。另又通过100例转位失败者分娩过程观察,发现有羊水过少、胎儿巨大、脐带过短、脐带绕颈或绕脚、双胎、子宫畸形及前置胎盘等因素,此种情况应采取其他方法。用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临床多用艾条灸法。以横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较差。以妊娠8个月,腹壁紧张度一般,灸后胎动活跃的经产妇疗效最佳。胎盘滞留:针至阴,有较好效果。
感谢您分享:至阴穴
与至阴穴相关的人体穴位
同经络穴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脊液位于人体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