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半径大小与其碳酸氢铵溶液的酸碱性性有何关系

原子半径大小比较
原子半径大小比较
范文一: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其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使电子向核收缩)则原子半径越小;二是核外电子数,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则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三是电子层数(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离核远近空间大小以及电子云之间的相互排斥有关),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原子半径大小由上述一对矛盾因素决定。核电荷增加使原子半径缩小,而电子数增加和电子层数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加。当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原子就具有了一定的半径。我们只要比较上述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相当大小就不难理解不同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一. 同周期原子半径大小规律。例如,比较钠和镁的半径大小。从钠到镁核电荷增加1个,其核对核外每一个电子都增加一定的作用力,原子趋向缩小,而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电子,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空间而使原子半径趋向增加。实验证明,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这说明增加的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增加的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因此,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右端惰性原子半径应该最小。二. 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实验结果钾原子半径>钠原子半径,这说明从钠到钾,增加的八个电子和增加的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所以,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氖到钠核电荷增加1个,核外电子和电子层均增加一个 ,由此推断,钠的半径>氖的半径,即:增加的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如:锂原子半径>铝原子半径。这是因为当核电荷增加到大于八以后,其核对半径的缩小作用越来越强已经超过了增加一个电子层对半径的增加作用。三. 某原子及其阴离子或阳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例如,氯原子和氯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两者核电荷相同而氯离子多一个电子,这一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氯离子半径>氯原子半径。原子及其阳离子半径正好与上述相反。例如:钠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四. 电子层结构相同而核电荷不同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例如,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氟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因其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显然核电荷越多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大则粒子半径越小。所以其粒子半径大小是:镁离子<钠离子<氟离子<氧离子。
范文二:原子半径或离于半径的大小,与其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有关。(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除外)。(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如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Li<Na<K<Rb<Cs;卤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F<Cl<Br<I。(3)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它形成的相应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同种元素的原子与它形成的相应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情况:①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的原子半径。如Na 离子半径小于Na原子半径,Mg2 离子半径小于Mg原子半径。这是因为阳离子比相应的原子少了一个电子层。②阴离子半径远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如Cl-离子半径远大于Cl原子半径,S2-离子半径远大于S原子半径。这是因为阴离子与相应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阴离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已达稳定结构,比相应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要多。(4)相同元素的原子显示不同价态(共价)时,价态越高其原子半径越小。如H2SO4分子中S原子的半径小于H2SO3分子中S原子的半径。(5)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离子,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如碱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大小为:Li <Na <K <Rb <Cs ;卤族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大小为:F-<Cl-<Br-<I-。(6)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比较其半径大小时应分成两段分别进行。①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阳离子半径逐渐减小。如第3周期中阳离子半径的大小为:Na >Mg2 >Al3 。②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阴离子半径逐渐减小。如第3周期中阴离子半径的大小为:S2->Cl-。必须注意到,同一周期中的阳离子半径均小于同周期的阴离子半径。(7)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不管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其离子半径逐渐减小。如第2周期中的阴离子与第3周期中的阳离子,其核外电子排布相同,这些离子半径的大小为:O2->F->Na >Mg2 >Al3 。(8)同一元素形成的带不同电荷的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多的离子半径小。如Fe3 离子半径小于Fe2 离子半径。(9)常见短周期元素的离子中,以H 离子半径为最小。其它常见离子半径的大小,可归纳成下表: 表中所列Ne、Ar是为了比较时便于划分周期,它们左边的离子是与它们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它们的右边的离子是它们下一周期元素的离子。同一横行中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边一横行比上边一横行多一个电子层。Ne、Ar原子半径特殊,不在比较之列。表中所列F-与K 离子的半径大小差不多。N3-、P3-只存在于干态,如Mg3N2、Ca3P2在水里立即与水反应,由离子态转化为共价态:Mg3N2 6H2O====3Mg(OH)2 2NH3↑Ca3P2 6H2O====3Ca(OH)2 2PH3↑O2-也不能存在于水溶液里,它与水反应生成OH-,由此可知Na2O、K2O、BaO、CaO与水完全反应生成碱溶液。
范文三:原子的大小以原子半径来表示,在讨论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我们采用的是原子的共价半径,但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只能用范德华半径代替。⑴短周期内原子半径的变化( 1 、 2 、 3 周期)在短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核电荷数在增大,原子半径在逐渐缩小。但最后到稀有气体时,原子半径突然变大,这主要是因为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不是共价半径,而是范德华半径。⑵长周期内原子半径的变化( 4 、 5 周期)在长周期中,从左向右,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变化的趋势与短周期基本一致,原子半径逐渐缩小;副族中的 d 区过渡元素,自左向右,由于新增加的电子填入了次外层的(n- 1 ) d 轨道上,对于决定原子半径大小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来说,次外层的 d 电子部分地抵消了核电荷对外层 ns 电子的引力,使有效核电荷增大得比较缓慢。因此, d 区过渡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只是略有减小,缩小程度不大;到了 ds 区元素,由于次外层的(n- 1 )d轨道已经全充满,d电子对核电荷的抵消作用较大,超过了核电荷数增加的影响,造成原子半径反而有所增大。同短周期一样,末尾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又突然增大。⑶特长周期内原子半径的变化( 6 、 7 周期)在特长周期中,不仅包含有 d 区过渡元素,还包含有 f 区内过渡元素(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由于新增加的电子填入外数第三层的(n- 2 ) f 轨道上,对核电荷的抵消作用比填入次外层的(n- 1 )d 轨道更大,有效核电荷的变化更小。因此 f 区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的幅度更小。这就是镧系收缩。由于镧系收缩的影响,使镧系后面的各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都相应缩小,致使同一副族的第 5 、6 周期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非常接近。这就决定了 Zr 与 Hf 、 Nb 与 Ta 、 Mo 与 W 等在性质上极为相似,难以分离。
在特长周期中,主族元素、 d 区元素、 ds 区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同长周期的类似。⑷同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在主族元素区内,从上往下,尽管核电荷数增多,但由于电子层数增多的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原子半径显著增大。副族元素区内,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一般只是稍有增大。其中第 5 与第 6 周期的同族元素之间原子半径非常接近,这主要是镧系收缩所造成的结果。1-8-2 电离能元素的第一电离势越小,表示它越容易失去电子,即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因此,元素的第一电离势是该元素金属活泼性的一种衡量尺度。电离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核电荷、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由上图可见元素第一电离势的周期性变化。⑴在每一周期中,在曲线各最高点的是稀有气体元素,它的原子具有稳定的 8 电子结构,所以它的电离势最高。而在曲线各最低点的是碱金属元素,它们的电离势在同一周期中是最低的,表明它们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各周期其它元素的电离势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在同一周期中由左至右,随着原子序数增加、核电荷增多、原子半径变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变大,元素的电离势变大。元素的金属性慢慢减弱,由活泼的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⑵在每一族中自上而下,元素电子层数不同,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随着原子半径增大,电离势变小,金属性增强。在ⅠA族中最下方的铯有最小的第一电离势,它是周期系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而稀有气体氦则有最大的第一电离势。⑶某些元素其电离势比同周期中相邻元素的高,是由于它具有全充满或半充满的电子层结构,稳定性较高。例如 N 、 P 、 As (具有半充满的轨道), Zn 、 Cd 、 Hg (具有全充满的 (n-1)dns 轨道)。1-8-3 电子亲合能当元素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负一价阴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该元素的电子亲合势。元素的电子亲合势越大,表示它的原子越容易获得电子,非金属性也就越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合势。由于电子亲合势的测定比较困难,目前元素的电子亲合势数据不如电离势数据完整,但从上面已有的数据仍不难看出,活泼的非金属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合势,而金属元素的电子亲合势都比较小,说明金属在通常情况下难于获得电子形成负价阴离子。在周期中由左向右,元素的电子亲合势随原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大,在族中自上而下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由上表可知,ⅥA和ⅦA族的头一个元素(氧和氟)的电子亲合势并非最大,而分别比第二个元素(硫和氧)的电子亲合势要小。这一反常现象是由于氧、氟原子半径最小,电子密度最大,电子间排斥力很强,以致当加合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放出的能量减小。1-8-4 电负性元素的电离势和电子亲合势都是只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某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只从电离势或电子亲合势的大小来衡量金属、非金
范文四:小. 经常 用到 的原 子半径 有 3种 : 价 半径 、 属 半 径  共 金 和 范德华 半径 . 些不 同类 型 的原 子半 径 分别 是 在 不  这 同条件下 , 过 X 射线 探测到 临 近原子 核 间 的最小 距  通离后 , 以 2所得 的数据 . 下 图所 示 : 除 如  : 价半径  共r: 属 半 径  r: 华 半径   M金 v范德同种元 素 的 2个原 子 以共 价单 键 连 接 时 , 它们 核 ◇ 北京 王 笃 年 间距离 的一 半叫作 原 子 的 “ 价 半 径” 如 氢 分 子 中 2 共 .   个 氢原 子核 间 的距 离 是 7  m, 以 氢原 子 的共 价 半  4p 所 径 是 3  m. 7p 同种元 素 的共 价半 径 在 不 同条 件下 基 本  不 变 , 金 刚石 晶体 中 c C键 长 为 1 4p 饱 和 烃  如 — 5  m,中 C C键 长为 1 2 1 5p 故 C 的共 价 半径 是 7  — 5 ~ 5  m, 7原 子半径 和 离子半 径 (g 阳 离子 、 f括 阴离 子 ) 元  是素 的重 要性 质 , 元 素 原 子 的得 失 电子 能 力 、 素 原  跟 元 子 间成 键 的类 型 等 密 切 相 关 . 么 , 那 如何 比较 原 子 半 径 、 子半径 的 大小 呢? 离  首 先我们 要 明确 , 原子 和 离 子 不像 日常 生 活 中所  见 的篮球 、 乓 球 那 样 有 明确 的边 界 ( 皮 ) 不 论 原  乒 球 . 子 半径 还是 离 子 半 径 , 只是 人 为 定 义 的概 念 , 为  都 因 从 根本 上来 说 , 子 和 离 子 是 没 有 边 界 的 , 是 若 干  原 都 电子 以极 高 的速度 在核 外 运 动 时所 占据 的空 间 , 核  离 近处 电子 出现 的机率 多些 , 离 核 远处 电子 出 现 的机  而p 大 多数 教 科 书 里 提供 的 非 金 属 元 素 原 子 半 径 的  m.数 据都 是共 价半径 .  在 金属 晶体 中 , 把相 邻 2个 原 子核 间距 离 的 1 2 /  叫作 这种 元 素的金 属半径 . 在液 态 和 固态 的共 价 分 子  形 成 的晶体 中 , 子 和 分 子 之 间 有 一定 的 吸 引 力 ,   分 叫 作 范德 华力. 如 稀 有 气 体 的原 子 , 例 由于 它 们 很 难 与 率 少些 , 据此 人 们 一 般 用 电子 云 描 述 原 子 的模 样 . 原 子 可看 作 由原 子 核 与 核 外 电子 运 动 所 形 成 的 电子 云 :  矗 别 的原 子结合 , 通常通 过 测定 其 晶 体表 面 最邻 近 的  故2个 原 子 核 间距 离 以确 定其 原 子 的 大 小 , 最邻 近 的 2  个原 子 核间距 离 的 1 2叫 范德 华半 径 . / 由于 稀有 气 体 构 成 , 电子 云 只 是 “ 密外 疏” 因 内 的“ 模 糊 糊 一 团”  模 , 没 有边 界 , 以严 格 地 说 , 独 1个 原 子 的 半 径 是 无  所单原 子 间没有 键 合 作 用 , 构 松 散 , 范 德 华 半 径 比一  结 故 般 的共 价半 径 大得 多 , 共 价半 径 不 具 有 可 比 性. 跟 这  也 是为 什么 中学 教 科 书 里一 般 不 给 出稀 有 气 体 元 素  原 子半 径 的原 因. 氯元 素有 共 价半 径 , 9  m; 也  是 9p 它法 测定 的. 么原 子半 径 数 据是 如 何 取得 的呢 ?通 常  那 所 说 的“ 原子 半径 ” 指原 子处 于某 种 特定 的环 境 中 , 是   如 在 晶体或 与 其 他 原 子 结 合 成 分 子 时 所 表 现 出的 大 有 范德 华半径 : C 分子 的晶体 中 , 不属 同一分 子  在 l 把的 2个 最接 近 的 原 子 核 间距 离 的 1 2称 为 范 德 华 半  / 径, 氯元 素原 子 的范 德 华 半 径 是 1 0p 显 然 , 8  m. 同一  元 素 的范德华 半径 比共 价半 径要 大很 多.  离 子半径 跟原 子半径 的测 定方 法 相 似 , 是 根 据  也在 不 同离子 化 合 物 中 阴 阳 离子 间 的距 离 测 算 得 出 的  数 据. 理论 上 讲 , 定 原 子 半 径 或 离 子 半 径 大 小 的  从 决 因素有 二 : 一是 核 电荷数 , 电荷数 越 大 , 核对 核 外  核 则 电子 的束缚 力 越强 , 外 电子 的 运 动 范 围越 小 , 是  核 于 原 子或 离子 半径 越 小 i 一 因 素是 核 外 电子 数 , 外  另 核 电子数 越多 , 其 相 互 之 间 的排 斥 力 越 大 , 动 时 所  则 运 形 成 的电子 云 越 大 , 原 子或 离 子 半 径 越 大 . 趣 的  则 有 是, 对于 原子 或离 子来说 , 往 是核 电荷 数越 多 , 核  往 则 外 电子 数也 随之增 多 , 就 令我 们很 难根 据 原子 结 构  这 简单地 比较不 同元 素原子 半 径 或离 子 半径 大 小 . 不  能能 根据 核外 电子层 数 的 多少 比较 元 素 原 子 半 径 或 离 ( 者单位 : 苏省 洪 泽 中学) 作 江   子半 径 呢?答案 是 否定 的. 请看 实 例 :  一切 真 正 的 和 伟 大 的 东西 , 是 纯朴 而谦 逊 的  都元 素 核 电荷 数 原子 结 构 示 意 图 电 子层 数  原 子 半 径 \ \ 锂( ) Li   3   2   12p 5   m I  /  碘I ( )  5 3  U  ≥ ;    f| I | I    ||  5  1    4p 8m摩戋氯 我们 看到 , 核外有 5 电子层 的碘原 子 半 径竟 然  个比只有 2个 电子层 的锂原 子 还要 小. 然不 能 依 据 电  显离子方程式的书霸  ◇ 北京 陈 绍 麟 子层 数 多少 比较 元素 的原 子 半径 大 小. 幸好 有 元 素周  期 律告诉 我们 : 同 一周 期 元 素 , ① 从左 到右 原 子 半径 逐渐 减 小. r Na >r Mg >r A1>…> r C ) 如 ( ) ( ) ( ) ( 1.  ② 同一主族 元 素 , 原子 半径从 上 到下依 次增 大. 如 r Na > r Li > r H); ( ) r Br > r C1 . ( ) ( ) ( r I> ( ) ( )  氧 化还 原 反 应 和 离子 方 程 式 的书 写是 中学 化 学  教学 中的 2个 重 点 内容 , 高 考 中 的必 考 点 , 时也  是 同 是学生 学 习的难 点.  这 样 , 们还 可 以 比较周 期 表  我内左下 方 和 右 上 方 元 素 的 原 子 半  径 . 右 图 所示 的 A、 C、   如 B、 D 4种 田B A   下 表是 北京 3年 来 对 书 写 陌 生 氧化 还 原 离子 方 程式 的考查 情况 .  2 1 拄  0 0 2 1 拄  0 1 2 1 正  0 2元 素 : 据 元 素 周 期 律 可 判 断 出 : ( > r A) 根 r C) ( >  r B ;( ) ( > rB . 我们 无法 比较 A 与 D的  ( ) r C >r D) ( ) 但 原子半 径大 小. 以说 , 可 比较 元 素 原 子半 径 大 小 的 理 论 依 据 只 有 上 述 ① 、 2条 及 由此 推 演 出 的 “ ( ② r 左  下) ( >r 右上) 关系 , ” 再无 别的规 律.  北京 卷  2 ( ) ;3  2 () ;7 4 ②  2 ( ) 62② () 64② 2() 5 4 ① 由于 这类 题 目综 合性 强 、 度较 大 , 以 得 分 也  难 所 比较 低. 生 在 遇 到此 类 题 时 往 往感 到无 从 下 手 , 学 从  而无 法正 确解 答 . 对 这 种 情 况 , 文 特 给 出 解 答 此  针 本 类 陌生氧 化还 原 反 应 离 子 方 程式 书写 的具 体 方 法 和 同理 , 比较离 子半径 大小 的一 般规 律 如下 :① 同 一元 素的 阴离子 半径 大于 原子 半 径大 于 阳离 子 半 径.  如 r H一 > r H) r H ) 价 态 越 高 半 径 越 小 , ( ) ( > ( ( 如  r F 抖 ) ( e ) ; 同主族元 素 的同价态 离子 , ( e (r F 抖 ) ② 从  上到下 半径 逐渐 增大 . r K >r Na >r L )  如 (  ) (  ) ( i ;rI > r B ) r C 一) r F ) (一) ( r > ( 1 > ( 一 ;③ 电 子 层 结 构 相 步骤 , 并结 合典 型试题 进行 解析.   第 1步 :确 定 氧 化 剂 、 原 剂 、 化 产 物 、 原  还 氧 还产物 .  根据 题意及 已有 知识 , 定发 生 了 氧化 还原 反 应  确 的物质 ( 离子 ) 反应 后 的物 质 ( 及 离子 ) 也 就 是确 定 反  , 应 中 的氧 化剂 、 还原 剂 、 化产 物 、 氧 还原 产物 .  同 的离 子 ( 不管 阴离子 还是 阳离子 ) 随着 核 电荷 数 增  ,大 , 径 减 小 . 如 : ( 。 > r O ) r F >  半 例 r N 一) (   > ( 一)r Na > r M g ‘) r( 。 ) r S 一) r C1 >   (  ) (   > 卜 Al   ; (   > ( 一)r K ) r Ca )  ( > (   .这一 步相对 来 说综 合 性较 强 , 度较 大 , 须 根  难 必据 题 目的信息 , 再结 合 自己 掌握 的其 他 化学 知识 来 进 行 准确判 断 .   第 2步 : 氧化 剂 、 原剂 、 原产 物 、 将 还 还 氧化 产 物 配平.  对上 述第 ③条 我们可 作如下 理解 :  确 定 了 氧化 剂 、 原 剂 、 还 氧化 产 物 、 原 产 物 后 , 还  N  0    一 F—   Na   M  AP  上述 6种 离子 的大小 均取 决 于其 核 外 l 0个 电 子 用化合 价 升降法 配平氧 化剂 、 原 剂 、 还 氧化 产 物 、 还原 产物. 这步 中能 准 确 分 析元 素 的化 合 价 、 能 熟 练  在 并的运 动范 围. 显然 , 电荷 数 越 大 , 对 核外 电子 的束  核 则缚 作用越 大 , 电子 的 运 动 范 围就 会 越 小 . N。 半 径  故 一最 大而 A1 什半 径最 小.  地应用 化合 价升 降法进 行配 平是很 重要 的.   第 3步 :根 据 电荷 守 恒 , 定 其 余 反 应 物 或 生  确成物 .  应该 说 , 没 有 数 据 的 情 况 下 比较 离 子 半 径 大  在 小 , 以上规 律 及 由此 推 演 出 的规 律 外 , 无 别 的方  除 再 法或依 据.  有 的反 应除 了有氧 化剂 、 原 剂 、 还 氧化 产 物 、 还原 产物 外 , 有 其他 物 质 ( 子 ) 加 或 生成 , 时 可 根  还 离 参 此 据 已配平 的氧 化 剂 、 原 剂 、 化 产 物 、 原 产 物 , 还 氧 还 检  查等 式两 边 的 电荷 是 否 相 等 , 分 析氢 、 原 子个 数  或 氧( 者 单位 : 作 北京 十一 学校 )  应 该 让 别 人 的 生 活 因为 有 了你 的 生存 而 更 加 美 好 化 
范文五: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分类: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二、按官能团分类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编辑本段]命名:1.俗名及缩写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正:代表直链烷烃;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1.烷烃的命名: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命名的步骤及原则:(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1.烯烃、二烯、炔烃:(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5.醇:(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10.糖:(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2. 质上的特点物理性质方面特点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1) 可燃性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5)反应速率比较慢6)反应产物复杂【回归课本】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与同分异构体有关的综合脉络 3.有机反应主要类型归纳下属反应物 涉及官能团或有机物类型 其它注意问题取代反应 酯水解、卤代、硝化、磺 化、醇成醚、氨基酸成肽、皂化、多糖水解、肽和蛋白质水解等等 烷、苯、醇、羧酸、酯和油脂、卤代烃、氨基酸、糖类、蛋白质等等 卤代反应中卤素单质的消耗量;酯皂化时消耗NaOH的量(酚跟酸形成的酯水解时要特别注意)。加成反应 氢化、油脂硬化 C=C、C≡C、C=O、苯环 酸和酯中的碳氧双键一般不加成;C=C和C≡C能跟水、卤化氢、氢气、卤素单质等多种试剂反应,但C=O一般只跟氢气、氰化氢等反应。消去反应 醇分子内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 醇、卤代烃等 、 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有机物燃烧、烯和炔催化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氧化成酸等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可发生氧化反应 醇氧化规律;醇和烯都能被氧化成醛;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中消耗试剂的量;苯的同系物被KMnO4氧化规律。还原反应 加氢反应、硝基化合物被还原成胺类 烯、炔、芳香烃、醛、酮、硝基化合物等 复杂有机物加氢反应中消耗H2的量。加聚反应 乙烯型加聚、丁二烯型加聚、不同单烯烃间共聚、单烯烃跟二烯烃共聚 烯烃、二烯烃(有些试题中也会涉及到炔烃等) 由单体判断加聚反应产物;由加聚反应产物判断单体结构。缩聚反应 酚醛缩合、二元酸跟二元醇的缩聚、氨基酸成肽等 酚、醛、多元酸和多元醇、氨基酸等 加聚反应跟缩聚反应的比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醇、醛、酸、酯转化关系的延伸一 有机化合物 (一)烃
碳氢化合物 烷烃:CnH(2n+2) 如甲烷 CH4 夹角:109°28′ 是烷烃中含氢量最高的物质。 烷烃有对称结构,结构式参看书上。 甲烷为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CH4+2O2→CO2+2H2O 注意条件 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条件:光照
注意四个取代反映同系物:结构相似,相互之间相差一个或多个碳氢二基团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甲烷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有机中,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烷。 C-C:饱和烃 C=C:不饱和烃 与氧气反应,明亮火焰大量黑烟。 含C=C的烃叫做烯烃,不饱和,碳碳双键键能不一样,因此一个容易断裂,发生加成反应成为稳定的单键。 可以与强氧化剂和溴单质发生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注意条件。具体结构见课本 夹角:120° 与溴单质、水、氢气、氯化氢气体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对应物质。注意条件。(二)烃的衍生物 乙醇:CH3CH2OH 乙醇和二甲醚都是C2H6O,但是结构不同。所以2mol乙醇与钠反应生成1mol氢气,断的是O-H -OH羟基,是乙醇的基团。基团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且发生反应大多是在基团附近。 可以看做是羟基取代了乙烷中一个氢。 乙醇要求的反应: 1.氧化反应:CH3CH2OH+3O2→2CO2+3H2O条件点燃 2.催化氧化,生成甲醛。具体见笔记 3.使酸性重铬酸钾aq变绿,反应不作要求
范文六:对于微粒半径的比较,是化学高考的热点,对学生来说,亦是个难点.因为相对来说,此节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 要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可以根据元素间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判断,它们的判断口诀为: 同层核大半径小,同族核大半径大.但是,这个口诀只能针对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对于其它微粒,比如离子等的比较则无能为力.对于其它微粒的比较,我们只要按照以下顺序操作即可(注意:需在可以比较的情况下).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可以这样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按层排布,类似于洋葱,皮(层)多,洋葱(原子)的半径自然就大.②如果电子层数相同,则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多,则半径小.(解释: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越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原子核自然将电子的距离拉的更近!)③如果电子层数还是相同时,则比较电子数,电子数多,半径大(形象记忆:多"吃"了一个电子,则长胖了!解释:电子和电子之间存在一个排斥作用力,电子越多,相互之间的排斥越强烈,自然要占据更大的空间) 例题:1、Mg和O的半径大小比较Mg > O,原因:Mg有三个电子层,比O(2个电子层)多,所以半径大2、Mg2+和O2-的半径大小比较它们的电子层都是2,但是O的核电荷小于Mg,故O2-的半径大于Mg2+的半径。3、Cl和Cl-的半径大小比较它们的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但是Cl-比Cl多一个电子,所以半径:Cl->Cl
范文七: 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元素周期律知识的运用之一,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及其运用,并将典型例题给出了详细的解析。关键词: 粒子半径的大小;比较;运用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对学习元素、化合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是元素周期律知识的重要运用之一,现将如何比较粒子半径大小及其相关的题型小结如下: 一、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1] 1、同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随核电核数增大而逐步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Si;Na+>Mg2+>Al3+。。2、同主族元素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随核电核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如:FNa+>Mg2+>Al3+。。4、同种元素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半径大小为:阳离子半径总比相应原子半径小;阴离子半径总比相应原子半径大;不同价态的微粒,价态越高半径越小。如:Mg>Mg2+,S2->S,H->H>H+,Fe>Fe2+>Fe3+。5、电子数和核电核数都不同的元素电子数和核电核数都不同的元素,一般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l3+。与S2-的半径大小,可找出与Al3+。电子数相同,与S2-同主族的O2-比较,Al3+C (B)C>B>A (C)C>A>B (D)B>A>C解析:由A元素的阴离子、B元素的阴离子和C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以确定,A、B为同一周期的元素,而C为A、B下一周期的元素,离子半径A>C,B>C;又已知A的原子序数大于B的原
范文八: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1.同种元素粒子半径大小比较: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Cl);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r(Fe)>r(Fe2+)>r(Fe3+)、r(H) > r (H) > r(H+)。2.不同元素粒子半径的比较:①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如r(Na)>r(Mg)>r(Al)>r(S)>r(Cl)、——r(Na+) >r(Mg2+)>r(Al3+)、r(O2) >r(F)。同一周期各元素,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如r(O2) > r(Li+)。②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如:r(F)③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如r(Ar) >r(Cl)。
⑤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都不相同的粒子,一般可以通过一种参照粒子进行比较。 如铝原子和氧原子,可以通过硼原子转换,r(Al)>r(B) >r(O),也可以通过硫原子转换,r(Al)>r(S) >r(O)。对规律的理论解释: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原子或简单阴、阳离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等。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强,使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数及核外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大于核外电子数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大于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主族从上至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当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时,只有核电荷数增大对原子半径的影响, 所以,核电荷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当核电荷数、电子层数都相同时,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 典型例题剖析[例1] 下列各元素中,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A.Na、Mg、Al
B.N、O、F
C.P、Si、Al
D.C、Si、P[解析] A中三元素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与A相类似,半径依次减小;C中三种元素同周期且核电荷数逐渐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C选项正确;D中Si原子半径最大,故不符合题意。()—()—[例2] 已知aAn+、bBn+1+、cCn、d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b>a>c>d
C.离子半径:D>C>B>A
D.金属性B>A;非金属性D>C[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电荷数及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位置和粒子半径的递变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由aAn+、bBn+1+、cCn、d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A、B在同一周期,C、D在同一周期,且C、D在A、B的上一周期;由B的电荷比A高,知B在A的右边;由C的电荷比D高,知C在D的右边。其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对于A,原子半径应改为A>B>D>C ;对于B,原子序数b>a>c>d正确;对于C,离子半径应改为D>C>A>B; 对于D,金属性应改为A>B;非金属性D>C正确。答案为B。()—()—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1).常见非金属单质:Cl、Br、I、O、S、N、P、H、C、Si22222421)物理性质①色态:多数常温下为气态,而Br2为液态,I2、S、C、Si为固态;Cl2为黄绿色,Br2为红棕色,I2为紫黑色。②熔沸点:一般较低,但金刚石、石墨、单晶硅很高 ③毒性:Cl2、Br2、I2、有一定的毒性2)化学性质(注意反应条件、现象、生成物的聚集状态)①②③④⑤⑥⑦ 非金属氧化物:SO2、 SO3、NO
、CO21)物理性质: ①SO2、NO2 有刺激性气味 ②NO2是红棕色气体 ③除CO2、SiO2外均有毒④SO2易液化、SiO2是坚硬、难溶的固体 2)化学性质① 与水反应:SO2 、 SO3 、NO2
能与水反应② 与碱反应 SO2 、 SO-3 、SiO2
、CO2 与OH反应生产酸式盐或正盐, ③ 氧化性 ④ 还原性 SiO2 (2).、⑤ 特性 (3).常见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的检验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碱金属元素1.钠及其化合物(1)钠的物理性质钠是一种柔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2)钠的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反应 2Na + O2②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及解释: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化成小球——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四处游动——生成气体;酚酞变红——生成碱。(3)氧化钠(白色)与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氧化钠具有碱性氧合物一切通性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CO3+O2↑Na2O2(黄色火焰)4Na+O2=2Na2O(空气中,钠的切面变暗)2.碱金属元素(1)周期表中的位置:第IA族(Li、Na、K、Rb、Cs) (2)原子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 (3)主要性质:①原子半径为同周期最大,易失电子。强还原剂且从Li→Cs金属性增强。 ②取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强碱性,从Li→Cs碱性增强。(2)镁、铝、铁及其化合物1.镁、铝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及原子结构镁(Mg):位于周期表第3周期第IIA原子结构铝(Al):位于周期表第3周期第IIIA,原子结构Mg、Al均为活泼金属,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失电子,其性质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原子结构不同性质上也有差异。2.镁、铝的物理性质①相同点:密度较小,熔点较低、硬度较小、均为银白色。②不同点:铅的硬度比镁稍大,熔沸点比镁高,这是由于镁、铅的金属键的强弱不同。 A12O3和Al(OH)3是典型的两性化合物,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H2O。 Al 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 Al(OH)3+3H+=A13++3H2O
Al(OH)3+OH–=A1O2–+2H2O5.铁及其化合物(1)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铁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是过渡金属元素的代表,其原子结构示意图:铁元素是一种变价元素,通常显示+2价、+3价,其化合物及其水溶液往往带有颜色。 (2)铁的性质①与非金属反应2Fe+3Cl2=2FeCl3(棕黄色的烟) 3Fe+2O2=Fe3O4注:铁与弱氧化性物质反应生成低价铁的化合物②与酸反应a.非氧化性酸.Fe+2H+=Fe2++H2↑b.氧化性酸:常温下遇浓H2SO4、浓HNO3会发生钝化,而加热时会剧烈反应。 ③与水反应:3Fe+4H2O(气)=Fe3O4+4H2④与某些盐熔液反应:Fe+Cu2+=Fe2++Cu,Fe+2Fe3+=3Fe2+ (3)铁的氧化物 (4)铁的氢氧化物(5)Fe和Fe的性质 ①Fe2+具有还原性4Fe2++O2+4H+=4Fe3++2H2O(Fe2+被氧化)
2Fe2++Cl2=2Fe3+
②Fe3+具有氧化性 2Fe3++ Fe=3Fe2+ ③Fe3+遇苯酚溶液呈紫色;可用于检验Fe3+④亚铁盐、铁盐的存放方法:亚铁盐溶液——加入少量铁屑以防止Fe2+被氧化,滴入少量相应的酸溶液以防止Fe2+水解。铁盐溶液——加入少量相应的酸溶液以防止Fe3+水解。
范文九: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原子和简单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和规律,才能正确判断粒子半径的大小。中学化学里常见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如下:1.同种元素粒子半径大小比较: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Cl);同种元素不同价态+3+—+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r(Fe)>r(Fe2)>r(Fe)、r(H) > r (H) > r(H)。2.不同元素粒子半径的比较:①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如r(Na)>r(Mg)>r(Al)>r(S)>r(Cl)、r(Na) >r(Mg)>r(Al)、r(O) >r(F)。同一周期各元素,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如r(O2—) > r(Li+)。②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如:r(F)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如r(Ar) >r(Cl)。
⑤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都不相同的粒子,一般可以通过一种参照粒子进行比较。 如铝原子和氧原子,可以通过硼原子转换,r(Al)>r(B) >r(O),也可以通过硫原子转换,r(Al)>r(S) >r(O)。对规律的理论解释: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原子或简单阴、阳离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等。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强,使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数及核外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大于核外电子数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大于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主族从上至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当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时,只有核电荷数增大对原子半径的影响, 所以,核电荷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当核电荷数、电子层数都相同时,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还有测定半径的方法,根据原子的不同键合形式表现的不同“大小”,有三种原子半径。(1)金属半径:它是金属的原子半径,就是金属晶体中两相邻金属原子的核间距的半数值。很明显,它跟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或配位数有关。一般说,配位数高,半径显得大。常见表中所列数据是折合成配位数为12的金属原子半径。金属原子半径可以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金属晶体的晶胞参数,再结合它的点阵型式计算得到。(2)共价半径:它指两个相同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时核间距的半数值。共价半径近似地满足加和规则,即任一共价键长约为两原子半径之和。(3)范德华半径:它指在分子型晶体中,不属于同一分子的两个最接近的相同原子在非键合状况下,它们核间距的一半。例如,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就是范德华半径。 同一种非金属,它的共价半径和它的范德华半径数值是不同的。例如在CdCl2晶体里, 第1页 +2+3+2——+—测得在不同的“分子”(实际是层状的大分子)里Cl与Cl间的核间距为:dCl-Cl =3.76×10m,取其值的一半定为氯原子的范氏半径,即: 图 氯原子的共价半径与范氏半径对非金属元素,r范>r共,从图示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关系。图示表示出2个Cl2分子,在同一个Cl2分子里,2个Cl原子核间距的一半BF是共价半径(r共);在不同的2个Cl2分子间,2个Cl原子的核间距的一半CE是范氏半径(r范)。显而易见,r范>r共。稀有气体在极低的温度下形成单原子分子的分子晶体。在这种晶体里,2个原子核的核间距的一半,就是稀有气体原子的范氏半径。下面列出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范氏半径。 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范氏半径r范(单位:10m) 从上表可以看出,r范-10r范(Cl)=3.76×10-10m/2=1.88×10—10m -10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在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在一般的资料里,金属元素有金属半径和共价半径的数据,非金属元素则有共价半径和范氏半径的数据,稀有气体只有范氏半径的数据。课本表里原子半径数据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均为共价半径。典型例题剖析[例1] 下列各元素中,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A.Na、Mg、Al
B.N、O、F
C.P、Si、Al
D.C、Si、P[解析] A中三元素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与A相类似,半径依次减小;C中三种元素同周期且核电荷数逐渐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C选项正确;D中Si原子半径最大,故不符合题意。[例2] 已知aAn+、bB(n+1)+、cCn—、d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b>a>c>dC.离子半径:D>C>B>A
D.金属性B>A;非金属性D>C[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电荷数及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位置和粒子半径的递变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由aAn+、bB(n+1)+、cCn—、d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A、B在同一周期,C、D在同一周期,且C、D在A、B的上一周期;由B的电荷比A高,知B在A的右边;由C的电荷比D高,知C在D的右边。其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对于A,原子半径应改为A>B>D>C ;对于B,原子序数b>a>c>d正确;对于C,离 第2页子半径应改为D>C>A>B; 对于D,金属性应改为A>B;非金属性D>C正确。答案为B。 [例3] 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按DEBCA的顺序依次减小,且B和E同主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A、B、D一定在不同周期
B.A、D可能在同一主族C.D、B、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D.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显碱性[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和周期表中存在的半径变化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短周期只有前3周期,由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及B和E同主族可确定BE的相对位置,若B在第2周期则E在第3周期;由原子半径按DEBCA的顺序依次减小知A与B在不同周期,则A只能在第一周期、第1主族,是氢;D的原子半径比E大,D与E同周期,且D在E的左边某一族内,可能与A同族;C的原子序数比B大,原子半径比B小,C与B同周期, C在B的右边某族,C一定在铍之后,不可能是金属,所以,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可能显碱性。只有D选项是不正确的。相对位置如下:[例4] 已知两元素A与B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b,且原子半径B>A,则a与b的相对大小关系是(
)A.a一定大于b
B.a一定小于bC.若元素A、B在同一周期,则a一定大于bD.若元素A、B不在同一周期,则a一定大于b[解析] 考纲要求考生“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该题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B(原子半径)的理解和归纳推理能力。分析题干时,了解到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原子半径在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变化是解题的切入点。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在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0族元素不考虑),若元素A、B同周期,而原子半径B>A,所以原子序数a>b,所以选项C正确。若在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而原子序数也增大,即当原子半径B>A时,原子序数b>a。所以两种情况都有可能,A、B、D选项不正确。答案为C。【针对训练比较下列粒子的半径大小 1.Na+
3. H —Li+
4. Na+Al3+5.O
12. Fe3+Fe2+13.S
Ca答案:2—2—2+
F6.K > Mg
8.Cl < Br9.F——
12. Fe3+< Fe2+13.S2—Ca2+
14.O2—Ne】 第3页
范文十:什么是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与电子层数 核电何数 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原子半径通常是指以实验方法测定的相邻两种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从理论上说,核外电子无严格固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原子的大小无严格的边界,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因此目前所使用的原子半径数据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意义。根据测定的方法不同,有3种原子半径(1)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两核间距离的一半。实际上核间距离即是共价键的键长。(2)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间距离的一半。(3)范式半径:靠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的相邻不同分子中的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原子半径大小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电子层数 核内质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层数越多 原子半径就越大核内质子多 那么原子核质量就大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就强 原子半径反而越小比较统一周期的原子半径大小 就看核内质子朱比较用一族元素 就看电子层数如果两种元素的周期和族都不同 那么主要考虑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没有关系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熔点的高低都是原子晶体,所以熔沸点高低看键长键长越短,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金刚石是C-C键,晶体硅是Si-Si键,碳化硅是C-Si键因为C的原子半径小于Si所以C-C键键长最短,Si-Si键键长最长,C-Si键键长介于两者之间那么结论就不难得到了:熔沸点高低: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化学问题:二氧化硅晶体的化学式中氧和硅的原子个数比是如何得出的?请写出过程。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连接有4个氧原子,而每个氧原子连接2个硅原子,则硅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4:1/2,即1:2为什么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仅表示硅、氧原子个数之比因为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没有具体小分子,所以只能表示出二氧化硅中硅、氧原子个数之比。单质硅有多少化学键4个共价键,呈正四面体形状请问单晶硅与硅单质一样吗?熔融的单质硅在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排列成许多晶核,如果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相同的晶粒,则这些晶粒平行结合起来便结晶成单晶硅。单晶硅具有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较弱的导电性,其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有显著的半导电性。超纯的单晶硅是本征半导A族元素,如硼可提高其导电的程度,而形成p型硅半导体。在超纯单晶硅中掺入微量的ⅢA族元素,如磷或砷也可提高导电程度,形成n型硅半导体。单晶硅的体;如掺入微量的Ⅴ制法通常是先制得多晶硅或无定形硅,然后用直拉法或悬浮区熔法从熔体中生长出棒状单晶硅。si原子有几个 si-si键?问题一:(为什么是4个 si-si键) 问题二:在这里为什么是2个 si-si键?1 mol Si晶体含有NA个Si原子,Si晶体是金属石结构,即每个Si原子分别与4个Si原子形成4个Si-Si键,每条Si-Si键为两个Si原子共用,因此共有的Si-Si键数是4NA/2 = 2NA个.1 mol SiO2中,共有NA个Si原子,SiO2是原子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SiO4四面体,它通过共用角顶氧原子连接而成,每个基本结构单元SiO4中含有4个Si-O键,因此共有的Si-O键是4NA个.问题二:在这里为什么是2个 si-si键?1个Si原子通过4个共价键连着4个Si原子,看起来好像1molSi晶体中应该有4molSi-Si键,但是每个键是2个硅原子共有的,所以1"人"只有1半,因此每个Si原子实际拥有2个键,1molSi晶体有2molSi-Si键工业上高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SiCl4+2H2=Si+4HCl 该反应热=? (Si-Cl=360k焦 H-H=436k焦 Si-Si=176k焦 H-Cl=431k焦SiCl4+2H2=Si+4HCl键数:Si-Cl:4 H-H:2 Si-Si:2 H-Cl:4△H=360KJ*4+436LJ*2-176*2-431*4=236KJ硫单质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是什么?这个反应有什么用途?钙沸石Ca(Al2Si3O10).3H2O将其写成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下面Al2O3.CaO.3SiO2.3H2O冷:6NaOH+2S===2Na2S+Na2SO3+3H2O热:6NaOH+2S===△2Na2S+Na2SO3+3H2O其中当硫较多时:Na2S+S=△Na2s2Na2S+2S=△Na2S3(更多)Na2S+3S=△Na2S4(更更多)Na2S+4S=△Na2S5(过量)而:Na2SO3+S=△Na2S2O3(硫代硫酸钠)其溶液会因为Na2Sx,x不断增大溶液由黄变成橙红。得到的产物,可以用来制高能电池的电解液,制显影粉和合成某些有机材料等等。(直接点说就是为了制Na2SO3、Na2S和Na2Sx)因为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需要按中心原的金属性来排而金属性Ca>Al>Si>HAl2O3·3SiO2·3H2O 所以应写成CaO·硫和浓氢氧化钠怎么反应?硫和浓氢氧化钠怎么反应?那硫和浓硝酸呢?硫会和浓硫酸反应吗?冷:6NaOH+2S===2Na2S+Na2SO3+3H2O热:6NaOH+2S===△2Na2S+Na2SO3+3H2O其中当硫较多时:Na2S+S=△Na2s2Na2S+2S=△Na2S3(更多)Na2S+3S=△Na2S4(更更多)Na2S+4S=△Na2S5(过量)而:Na2SO3+S=△Na2S2O3(硫代硫酸钠)其溶液会因为Na2Sx,x不断增大溶液由黄变成橙红。S+6HNO3(浓)====H2SO4+6NO2↑+H2OS+2H2SO4(浓)====3SO2↑+2H2O(须加热,若不加热则反应相当缓慢)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5A%的硫酸溶液按等体积混合均匀后,混合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几?>3A%。若是等质量混合,质量分数为(A+5A)%/2=3A%.等体积混合时,两溶液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混合浓度与平均值稍有差异,若浓溶液质量大,则大于平均值,若稀溶液质量大,小于平均值。对于硫酸溶液,其密度与浓度成正比,所以本题中的答案是>3A%。若是氨水或酒精溶液,因溶液密度与浓度成反比,则答案就是 溶质质量分数为3a%和a%的两种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解:设每种体积为V,第一种密度为p1,第二种密度为p2(显然p1>p2)则溶质总质量=3a%p1V+a%p2V=a%V(3p1+p2)溶液总质量=V(p1+p2)溶质质量分数=a%(3p1+p2)/(p1+p2)=a%[2+(p1-p2)/(p1+p2)]>2a%至于具体质量分数是无法求出的回答补充:(3p1+p2)/(p1+p2)=[2(p1+p2)+p1-p2]/(p1+p2)=2+(p1-p2)/(p1+p2)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硫酸溶液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为b%; 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硫酸溶液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为b%;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乙醇溶液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也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则为c%,的大小关系( )A.a>b>c B.b>a>c C.c>a>b D.无法比较选B.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所以硫酸溶液的浓度越高,密度越大。设浓度大的硫酸浓度是m%,小浓度的是n%,当两种硫酸溶液质量相等时,a%=(m%+n%)/2.当等体积混合时,浓度大的质量大,浓度小的质量小,b%>a%.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其浓度越高,密度越小。等体积混合时,浓度大的质量小,浓度小的质量大,所以c%<a%。所以b>a>c电子式书写规则在元素符号周围用“o”和“×”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 原子的电子式由于中性原子既没有得电子,也没有失电子,所以书写电子式时应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排列在元素符号周围。排列方式为在元素符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2.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金属原子在形成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已经失去,但电子式仅画出最外层电子,所以在画阳离子的电子式时,就不再画出原最外层电子,但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以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为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镁离子的电子式为 Mg2+,其他复杂离子,如铵根离子就比较复杂,因为原子团内部存在共价键也得画出来!3. 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一般非金属原子在形成阴离子时,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这些电子都应画出,并将符号用“〔〕”括上,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电荷的表示方法同于离子符号。 4. 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书写时将共用电子对画在两原子之间,每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和孤对电子也应画出。因不同元素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则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而偏离吸引电子能力弱的原子。5.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先根据离子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分别画出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然后让阴、阳离子间隔排列,注意相同离子不能合并6. 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①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形成用“→”表示,形成之前为原子的电子式并用弯箭头表示电子得失,形成之后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②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表示方法基本同离子化合物相同,不同的是因没有电子得失,所以不要再画弯箭头,并且“→”之后为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电子式。燃烧热的数值前要加正负号吗当描述反应热中的某些具体类别时,由于反应的吸热或者放热是确定的,比如中和热、燃烧热均属于放热,所以不需要带“-”符号。而“反应热”“焓变”“△H”须带“+”“-”符号,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符号均具有数学意义,参与大小比较。小结:当问到“反应热”“焓变”“△H”是多少时,必须答为“△H = +(或-)xxx kJ/mol若问某反应的“中和热”、“燃烧热”等是多少时,答为“xxx kJ/mol”即可;而问的是某个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时,则应答成“xxx kJ”。(其中xxx代表具体热量数值,应该特别注意“+”,“-”号和单位的区分应用)。比较反应热加正负号么?因为中和热和燃烧热都是负的。所以比较是一般不加负号。直接比较,而焓变,反应热要加正负号。如题目问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或热值,不加正负直接比较。而,如果反应热。则加正负号比较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 RP )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形成机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测定静息电位的方法: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但各种细胞的数值不同。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人的红细胞为-10mV。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正常时细胞内的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在这种情况下,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而Na+和Cl-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於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这就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随着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的K+净通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其具体数值可按Nernst公式计算。
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与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很接近,提示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如果人工改变细胞膜外K+的浓度,当浓度增高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减小,当浓度降低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增大,其变化与根据Nernst公式计算所得的预期值基本一致。但是,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总是比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小,这是由于膜对Na+和Cl-也有很小的通透性,它们的经膜扩散(主要指Na+的内移),可以抵销一部分由K+外移造成的电位差数值。某KNO3晶体中有少量NaCl、Ca(OH)2杂质,要得到纯净KNO3的方法是Ca(OH)2杂质,要得到纯净KNO3的方法是:先加热溶解,某KNO3晶体中有少量NaCl、然后降温结晶 ,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KNO3晶体。因为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远远大于氯化钠,降温时大量硝酸钾析出,而氯化钠几乎不析出。氢氧化钙溶解度随降温变大,因而不会析出扦插枝条的两个重要步骤是什么?1、制作插条以1年生苗木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 2、处理插条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扦插枝条为什么要涂上硫黄应该是防腐、杀虫,以提高扦插成活率的作用吧。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真菌细胞壁中主要成分为几丁质真菌细胞壁厚约 100~250nm, 它占细胞干物质的 30%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其次为蛋白质、类脂。在不同类群的真菌中,细胞壁多糖的类型不同。真菌细胞壁多糖主要有几丁质 ( 甲壳质 ) 、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等,这些多糖都是单糖的聚合物,如几丁质就是由 N- 乙酰葡萄糖胺分子,以 b -1 , 4 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聚糖。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一种真菌的细胞壁组分并不是固定的,在其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壁的成分有明显不同。真菌一定都有细胞壁。真菌,酵母菌的细胞壁为什么与细菌的不同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大分子聚合物,是由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胞壁酸与四五个氨基酸短肽聚合而成得多层网状大分子结构。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什么跨膜运输方式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耗细胞代谢产能;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细胞代谢产能。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吸收无机盐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和需要载体。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浓度差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是成熟植物细胞内的特有结构:细胞膜,液泡膜和之间的细胞质.膜结构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与半透膜.所以原生质层也可以相当于半透膜.但是,生物膜结构的功能强于半透膜.可溶性脂蛋白枣血浆脂蛋白在动物体内脂质的运输方面起重要作用,脂蛋白中的脂质还能与细胞膜的组分相互交换,参与细胞脂质代谢的调节;此外,血浆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低脂蛋白血和高脂蛋白血也都是血浆脂蛋白异常的疾病。不溶性脂蛋白是各种生物膜(如细胞膜、细胞器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脂蛋白内的蛋白质组分称为载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在肝脏和肠内进行。人体脂蛋白代谢的任一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导致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
极低密度脂蛋白结构模型
极低密度脂蛋白:运输肝脏中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无论是血液运输到肝细胞的脂肪酸,或是糖代谢转变而形成的脂肪酸,在肝细胞中均可合成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甘油H酯与APOB100、胆固醇等结合,形成VLDL并释放入血。在低脂饮食时,肠粘膜也可分泌一些VLDL人血。VLDL人血后的代谢,大部分变成低密度脂蛋白(LDL)。由于VLDL在血中代谢较慢,半衰期为6~12小时,故空腹血中仍有一定含量的VLDL。VLDL由于携带的胆固醇相对较少,且它们的颗粒相对较大,故不易透过动脉内膜。 因此,正常的VLDL一般没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是,由于VLDL中甘油三酯占50%~70%,胆固醇占8%~12%,所以一旦VLDL水平明显增高时,血浆中除甘油三酯升高外,胆固醇水平也随之增高。水培法是指种植植物而无需土壤。植物生长所吸收的不是土壤,而是土壤中含有的矿物质。水培法种植即是通过水直接向植物提供其生长所需要的矿物质。 理想的水培法种植技术是循环使用每一滴水,没有残液,施用有机肥料。用中学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最容易染色的结构细胞壁在细胞外面,染色剂不需要进入细胞也能被染上颜色。例如用稀释的红墨水去染色,细胞壁也能染上红色,但细胞核是染不上颜色的。因为细胞不吸收红色的色素分子。但要注意观察的是否动物细胞,因为动物细胞是没有细胞壁的。没有细胞壁的动物细胞,最容易染色的才是“细胞核”。细胞核核膜几层有两层核膜各自概要1: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2: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蛋白质水解是耗能还是放能?所以蛋白质水解,也就是肽键水解,是先断键,这是吸收能量的,然后生成新键,这是放出能量的,对于蛋白质的水解来说,新键放出的能量大于肽键断裂的能量,所以总体是放能的。蛋白质降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蛋白质降解酶的作用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的过程叫做蛋白质降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降解的场所可以在细胞外(如人体外、人体消化道内),也可以在细胞内。在细胞外降解不需要消耗ATP,其能量来自蛋白质降解生成多肽、水和氨基酸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在细胞内降解需要消耗能量?? 1. KHCO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 2.Na2SO3溶液与盐酸.KHCO3溶液过量
2HCO3-+Ca(2+)+2OH-=CO3(2-)+CaCO3+2H2O石灰水过量
HCO3-+Ca(2+)+OH-=CaCO3+H2ONa2SO3溶液过量
SO3(2-)+H+=HSO3-盐酸过量
SO3(2-)+2H+=SO2+H2O在含有氢氧化钾和石灰水的混合溶液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物有四种 产生顺序:1. CaCO3 碳酸钙2. K2CO3 碳酸钾3. KHCO3 碳酸氢钾4. Ca(HCO3)2 碳酸氢钙理由:1.CO2通入碱液,与OH-反应得到CO32-,因为钙离子与碳酸根反应得到的是碳酸钙沉淀,Ksp小,先沉淀下来.2.碳酸盐变碳酸氢盐时,因为碳酸钾本身就处于离子状态,所以反应先.后才有碳酸钙被溶解. DNA的基本骨架由什么构成1、DNA分子中的磷酸分子和脱氧核糖通过交替连接排列在分子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2、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并且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布朗运动悬浮在流体中的微粒受到流体分子与粒子的碰撞而发生的不停息的随机运动。在显微镜下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断地随机撞击悬浮微粒。悬浮的微粒足够小时,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微粒在另一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运动。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醋酸钠与浓硫酸加热反应蒸馏产物是什么?是醋酸。利用了浓硫酸的不挥发性和强酸性。CH3COONa+ H2SO4=CH3COOH + NaHSO4乙酸的沸点比较低,被蒸馏出来。 多肽、氨基酸 能使双缩脲显色吗多肽可以,氨基酸不行。与双缩脲产生显色反应的是肽键,而氨基酸没有肽键。DNA分子杂交的基础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在进行DNA分子杂交前,先要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再通过加热或提高pH的方法,将双链DNA分子分离成为单链,这个过程称为变性。然后,将两种生物的DNA单链放在一起杂交,其中一种生物的DNA单链事先用同位素进行标记。如果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存在互补的部分,就能形成双链区。由于同位素被检出的灵敏度高,即使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形成百万分之一的双链区,也能够被检出。 氨基酸显酸性还是显碱性常见氨基酸多为α-氨基酸,都含有,-COOH与-NH2。-COOH电离出H+呈酸性,-NH2与水结合成-NH3和-OH呈碱性,因此氨基酸具有两性。 通常这两种基团电离程度相当,使氨基酸溶液呈中性。当氨基酸分子中-COOH多于-NH2时,呈酸性;而当氨基酸分子中-NH2多于-COOH时,呈碱性。常见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谷氨酸常见碱性氨基酸有: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浸出用水或其他溶剂析出食物中含有的某种成分的过程。经洗涤或渗滤从固体混合物中萃取可溶性化合物。
溶剂选择性地溶解固体中某组分的工艺过程。矿物原料浸出的任务是选择适当的溶剂,使矿物原料中的有用组分或有害杂质选择性地溶解,使其转入溶液中,达到有用组分与有害杂质或与脉石组分相分离的目的。浸出的矿物原料一般为难以用物理选矿法处理的原矿、物理选矿的中矿、不合格精矿、冶金过程的中间产品等。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或酸、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都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加入含有该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就会使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的效应。同理,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也会降低该电解质的溶解度。 浸取法分离可溶组分的步骤一般为:①溶剂与固体物料密切接触,使可溶组分转入液相,成为浸出液。②浸出液与不溶固体(残渣)的分离。③用溶剂洗涤残渣,回收附着在残渣上的可溶组分。④浸出液的提纯与浓缩,取得可溶组分的产品。⑤从残渣中回收有价值的溶剂。
肉汤培养基、肉汤琼脂固体培养基和肉汤琼脂半固体培养基的配方成分有什么区别? 肉汤培养基成分:蛋白胨和牛肉粉提供氮源、维生素、氨基酸和碳源;氯化钠能维持均衡的渗透压。肉汤琼脂固体培养基是在肉汤培养液中加了琼脂(琼脂,一种凝固剂,在44度以下都呈凝固状)。这种培养基常用于鉴定菌种和计数。琼脂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加入少量的琼脂(0.2%~0.5%)。这种培养基常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厌氧菌的分离和菌种鉴定等。请问细胞分裂时,中心体如何变化?有几个中心粒?在分裂间期,中心体进行复制,有一个变为两个。每个中心体中有两个中心粒。分裂前期,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到细胞的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在中心体复制前,有两个中心粒,复制后,细胞中有4个中心粒。为什么酸性高锰酸钾不能除去乙烷中的乙烯?酸性高锰酸钾先将乙烯氧化,断裂双键形成甲醛,接着将甲醛氧化为甲酸,甲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会引进二氧化碳气体,出现新杂质。补充,若是酸性高锰酸钾与四取代烯烃反应,只氧化断裂双键,生成酮。只有氧化生成醛的烯烃,才会进一步氧化生成羧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吗?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 衣藻 (细菌、真菌都属于单细胞生物)细菌: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糖球菌 硝化细菌真菌:红曲霉菌 黄曲霉菌 酵母菌 青霉菌细菌是原核细胞。因为细菌没有细胞核。而真菌就不同了,有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吗?是结晶水合物有固定的组成,稳定的性质,都能用化学式表示,因为只有纯净物才能用化学式表示,所以结晶水合是纯净物。 非必须氨基酸都有哪些啊???人或动物机体能自身合成,不需通过食物补充的氨基酸,共12种。对人来说非必需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及其胺)、谷氨酸(及其胺)、脯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 静电计,又叫电势差计或指针验电器,它是中学静电实验中常用的半定量测量仪器。如图所示,包括小球a、指针bc的中心杆A用绝缘塞D固定在有前后玻璃窗的圆形金属外壳B上;B的侧下方有一个接线柱;整个装置固定在一个绝缘支架上。静电计使用原理当A带电时,电荷主要分布在a、b、c和d四个尖端部位,其中c和d两部分所带电荷以斥力相作用,指针受到一个使它张开的电力矩L1的作用。由于指针的重心略在旋转轴O点之下,当L1使指针张开后,指针的重力便产生一个使指针复位的重力矩L2。随着指针的偏转,L1渐小(因为c与d的距离增加,库仑力变小,力臂也变小)而L2渐大(因为重力力臂增加)。当L1与L2相等时,指针停在某一位置(是稳定平衡),指针的张角为α°
当A所带电量q较大时,c和d所带电量也较大,L1就大,所以α也就大。由于q决定α,所以α的大小能表示q的大小。这就是静电计可以当作验电器使用的道理。
由于静电感应,当A带电后, B的内层一定带上与A异号的电荷。若B不接地,则B的外表面带上与A同号的电荷。若B接地,则B的外表面不带电。由于静电计结构的对称性,可以粗略地认为B上的电荷对指针的作用力不产生使指针转动的力矩,指针的张角主要由c和d所带电量决定。静电计的第一类用途:作验电器用。静电计在各实验中作验电器使用时,外壳B接地与不接地都可以。二、静电计的第二类用途:作电势差计用。构成静电计的A和B,是两个互相接近又彼此绝缘的导体。A和B组成一个电容器,A和B各是电容器的一个极。用WQ—5 A型万用电桥测得一般静电计的电容C0为 9—11pF。 A所带电量 q和 A、 B间电势差U之间的关系是
U大则q大,静电计的指针张角α也就大。所以,α的大小反映出U的大小。这就是静电计用来测量电势差的道理。因为静电计常用来测量电势差,所以又叫电势差计待定系数法, 一种求未知数的方法。将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另一种含有待定系数的新的形式,这样就得到一个恒等式。然后根据恒等式的性质得出系数应满足的方程或方程组,其后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便可求出待定的系数,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盐溶液的酸碱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