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诚如神之所说2的“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青筋暴起是怎么回事
本文导读:青筋,对于男性来说可能看起来还有点男人味,但是对女人来说是觉得影响外形美观的,青筋暴起则是不正常的表现,那么,青筋暴起是怎么回事?
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在这里先讨论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q…
皮肤过敏介绍
皮肤过敏:每逢气候转换温差悬殊大或干湿交替的季节人们常会发生皮肤过敏现象原因多是…
  我们所说的青筋,其实是静脉血管,长期坚持的人青筋会比平常人粗一些,但是如果出现某一部位青筋暴起异常,则要注意了,这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需要我们及时进行。
  青筋暴起是怎么回事
  大家所能观察到的青筋的主要分布在面部、头、脚等部位。
  青筋又称静脉血管----通过指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当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时,青筋常常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等反映状。为什么血液回留受阻呢?
  实际上就是体内积滞所致。各种淤血,痰湿,热毒,积滞等生理废物不能排除体外,就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障碍,此时在脸部,腹部,脚部特别在手掌和手背的青筋就非常明显。所以青筋就是人体的积滞。
  如果血脉胆固醇,血脂,积滞过多,血粘过高则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起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等心脑血管。
  如果经脉有痰,湿,淤,热,毒,积滞堵塞,就会加剧炎症反映,不通则痛,使痛症加重。
  如果实在肠胃内发现有废物、毒素或者是细菌、粘液以及宿便发生积滞的话,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病毒,就会危害人体的健康路,轻的会形成各种的黑斑、白斑还有血痣。重一点的话那就会形成肿瘤或者是癌变。
  根据科学家尸体解刨的研究,发现和衰老都是由于血淤,废物的积滞引起,所以积滞是百病之源。故《黄帝内经》讲;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
  根据经验有以下者都可以考虑积滞的存在:
  1、大便难,颜色黑,粘稠大,大便时间长,用纸多。
  2、胃纳差,食不甘,口干涩,舌苔厚。
  3、容易疲倦,容易,反复感冒。
  4、气短乏力,精神不佳,头脑不清,失眠多。
  5、按摩,拔罐,拍打,刮痧容易出现的痧斑点块。
  6、容易,皮肤色素沉着,见老人斑, 雀斑,黄褐斑,白斑,血痣等。
  7、食凉觉寒,食热觉热,虚不受补者。
  8、长期性的劳心劳力,工作紧张,精神抑郁。
  9、经常性自我感觉低热。
  以上的小编和大家说的几种症状为主的人,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处于亚健康的一个生活状态,以上九种症状越多的人,那么就说明你的体内积滞的程度越深,这个时候多数的痣都是处于疾病的状态下的,甚至严重的会发生肿瘤,暗示大病将至。
  所以人体身上出现的青筋,表明体内废物积滞过度,是体内废物痰湿淤热毒积滞的一种外在反映。俗话说;青筋过鼻梁,无事哭三场。身体内的废物积滞越多,青筋就越明显。一般几天不通便的人,青筋就特别明显,通过青筋的形态就可以观察出体内积滞的状态。
  筋到达凸起,扭曲,紫黑时,往往表示体内积滞的废物越毒,甚至表示大病将至。所以,身体上任何部位出现青筋,都表示相应部位所代表的问题。
  青筋的分布
  面部青筋
  1、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时,往往提示头晕,头痛;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扭曲时,表示脑动脉硬化;紫黑时,则容易中风。
  2、额头有青筋,提示长期劳心劳力,紧张,工作压力或心情压力大。
  3、鼻梁有青筋,提示肠胃积滞,容易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利;紫色时则情况更加严重。
  4、眼袋青筋,俗话讲,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眼袋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带下。
  5、嘴角腮下有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带下湿重,疲倦乏力,腰漆酸软,下肢风湿。
  6、舍下青筋凸起,相应于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容易引起心脏疾病,心肌劳损。如果青筋凸起,扭曲,紫暗,则容易发生冠心病。
  手部青筋
  小孩有积滞一般都在鼻梁上出现青筋,但是3岁以后往往就不在鼻梁上出现,而是在手上出现青筋。所以成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越多,手上青筋就
越多。某部位出现青筋,表示相应内脏俯组织有积滞。
  1、手背青筋
  手背青筋提示腰背部有积滞,容易导致腰积劳损,疲劳乏力,常见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
  2、手指青筋
  小孩手指青筋,提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成人手指青筋,不但提示消化系统有问题,且还反映了头部血管微循环障碍,脑血管供血不足,头部不适,严重则头晕,头痛,中风。
  胸腹部青筋
  1、胸腹部青筋,多注意乳腺增生,经行乳房,胀痛,情志抑郁。
  2、腹部青筋,俗话说;&青筋过肚&。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积滞;成人肝硬化腹水,肿瘤后期。腹部青筋往往是比较难治的疾病。
  下肢青筋
  1、漆部青筋提示漆关节肿大,风湿关节炎。
  2、小腿有青筋静脉曲张严重者往往发生腰腿疾病,风湿关节痛。特别多见于久站的老师,久行的农民或喜欢走热时冲凉的人士。因为寒则
入骨伤筋,这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够注意的问题,最后久积成疾,甚至影响高血压很难下降。
  青筋暴起是什么回事?上面为大家做了相关介绍,青筋暴起是不正常的表现,表示你的体内有废物积滞,这个时候要和足以清肠排毒,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责任编辑:林小萍)
中医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夏天快到了很多人也开始脱去又厚又难看的冬衣选择一些美丽性感的衣服,但是不知道您注意了没有,很多人腿上有很重的青筋或者紫筋很明显,这样一些暧昧认识很是苦恼,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朋友更是纠结。那么腿上的青筋和紫筋明显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腿上一些筋脉特别明显是怎么回事?下面就一起去文章中了解一下吧。
步骤/方法:
1专家告诉我们腿上青筋或者紫筋特别明显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静脉曲张,说到这可能很多人会恍然大悟,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或者减轻的话就需要我们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了或者治疗了。
2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穿著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坐的久了要站起来走一走避免退步血液循环不畅。
3如果静脉曲张严重的话就要通过一些小运动来改善或者治疗了,比如:游泳、跑步等一些锻炼小腿肌肉的运动,医生告诉我们小腿肌肉是一个辅助血泵,帮助静脉把血液泵回心脏,可减慢静脉曲张恶化。当小腿长期缺乏运动,便失去了这个功能。
注意事项:
通过上述文章相信您对腿上青筋或者紫筋很多有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就是缺乏运动导致,建议一些中老年朋友要加强锻炼避免静脉曲张严重。
订阅到邮箱
温馨提示:以上经验分享由网友原创,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疾病常识热门相关
疾病常识精彩推荐
疾病常识相关药品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治疗胃癌癌前...
参考价格:¥27.3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治疗因缺钙、锌引起的疾病,包...
参考价格:¥49
咨询实录推荐脚后筋疼痛是怎么回事
母亲今年48岁了,听她说脚后的筋很痛,是脚后筋一直到小腿的筋都很痛,(不是脚后根或脚底痛)。不知道是怎么回事,10.1想带她去医院,但我还是想先了解一下。各位如果有知道的,可否告知?
09-09-30 &
跟痛症病人行走困难,很多病人病史较长,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影响更大,部分病人疼痛可迁延、漫长。积极正规地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首先选择保守治疗。① 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少走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必须行走时足跟部要垫厚软垫,减少对足跟的损伤。有一种市场有售的足跟垫,对跟痛症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足跟垫一来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二来其形状与足跟底部的形状密切契合,可以增加足底的负重面积,减小对足跟的压强,减小对足跟的刺激。② 热水泡脚、局部理疗、热敷等方法:患者应坚持每天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左右,或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红外线灯、家用理疗仪等设备上,温热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也可以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效果可能更好,但难以每天坚持。③外用药物,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方便的治疗方法。常用疗效较好的外用擦剂有骨友灵、伤痛一喷灵、正红花油、扶他林乳胶剂等,另外外用贴到膏药如奇正消痛贴、伤湿止痛膏等效果都不错。使用外用药物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药之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使用擦剂或膏药。擦剂涂药范围应大于疼痛范围。用药后要按摩一段时间。④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疼痛重的跟痛症患者可口服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消炎痛及布洛芬价格便宜,疗效好。部分病人用药后感上腹部不适,但饭后服药可避免或减轻对胃的刺激。⑤封闭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封闭法治疗。用氢化考的松局部痛点注射,一般止痛效果均好。足跟皮肤质韧,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因此,跟痛症患者应先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再封闭治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2 足 跟 痛(一)病因与病理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二)治疗1、按摩法 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2、药物外治法 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3、药物内服法 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 ,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以局部治疗为主,手法治疗为辅。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局部热疗或理疗:按摩法 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2、局部外敷止痛药物:药物外治法 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3、压痛点及穴位针灸、按摩,并进行药物封闭。4、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足跟疼痛,ⅹ线片证实有骨刺存在者疗效较好。②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不明原因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可采用此法,不过这是一种破坏性手术。③跟骨滑囊切除术。有些患者手术后骨刺仍重新生长,甚至恢复原状。因此,这种手术对于足跟痛症的治疗多以能解除痛苦的非手术治疗为主。5、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风寒湿三邪侵袭,痹阻局部经络气血,气滞血瘀,或因年老肾气亏虚,筋骨不健,故见此症。故中医治疗原则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强健筋骨为主,可采用中草药、中成药、药膳食疗及外治方法预防与治疗。(三)注意事项1、中医无论是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都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等。2、有些药物如白芥子等,外用时可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起疱、瘙痒、皮疹等;有些患者属特异体质,用药后可能出现变态反应。出现这些症状后,应停用此类药,使用抗炎、抗变态反应药物对症治疗。3、使用足浴疗法及热敷疗法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防止灼伤皮肤。4、老年人反应迟钝,在治疗时要注意观察病情,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5、使用外治疗法治疗时,所用的外治药物剂量一般都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不宜入口,孕妇也不宜选用。足跟痛药方1、川芎验案一于某某,男,30岁。2年前线照片发现有双跟骨刺,行走疼痛难忍,影响劳动。1973年10月用川芎粉治疗。方法如下:用川芎研极细末,装入小布袋内,将小布袋垫在鞋内,小布袋内的川芎可每周一换。15天后,疼痛基本消失。随访1年 多来,未见复发。来源:《新医学》1975年第2期2、跟腱炎、风湿性足跟痛处方:乳香、没药各90克,红花、土鳖虫、三七、血竭、川乌、草乌、当归、川断、透骨草各45克,马钱子6个,麝香1克。用法:药研细末,每用50克,装入双层纱布袋中,放黄酒内浸泡两天后,热熨患处,日熨两次,每次30分钟。疗效:用药3个月,有效率达95.5% 。来源:王文安 《中国民间医术精华》 19993、足跟骨刺取透骨草500克,醋1500克。用醋泡透骨草半小时,然后再加热。把加热后的醋和透骨草倒入洗脚盆中泡脚,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天一次,连泡一个月,即可收到明显效果。4、足跟痛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效。5、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6、尿渍法治足跟痛: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7、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捏压3 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一般治疗5日后,病愈。注:(此法用于骨质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8、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 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9、乌梅、醋法治足跟痛: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天敷1次,连用一段时间,有效果。10、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11、鲜苍耳叶治足跟痛: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注:一般5-6天见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发展。12、夏枯草治足跟痛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冼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13、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宜晚上敷,治疗期间宜穿布底鞋,适量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14、鲜川楝叶治疗足跟痛:取鲜川楝叶30-60克,加红糖适量,捣烂成膏状,外敷患足跟,24小时后更换,一般用药2-3次疼痛消失 。15、跟骨骨质增生中药方剂【辨证】气血不足,肝肾虚亏,经络闭塞。【治法】壮阳补肾,养血化瘀,软坚止痛。【方名】补肾养血化瘀汤。【组成】熟地30克,盐杜仲12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黄芪15克,淫羊藿9克,当归12克,红花9克,鸡血藤30克,肉苁蓉20克,狗脊9克,木香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王振中方16、肾虚性跟痛症一、内服法:1.肉桂黄芪酒:肉桂100g,黄芪100g,巴戟天60g,石斛60g,泽泻30g,独活30g,白术30g,甘草20g,冰糖60g。用法一:上药装入布袋内,加白酒5000ml,浸泡30天。用法二:上药研制成末,装入布袋内,加白酒5000ml,浸泡20天,滤汁后加冰糖60g密封备用。服法:每日2 次,每次20~50ml。适用于气短乏力,腰酸膝软足跟部疼痛者。2.牛膝酒:牛膝50g,川芎50g,巴戟天50g,附子30g,五味子 30g,五加皮30g,肉苁蓉30g,生姜30g,防风30g,川椒30g。上药研制成粗末加白酒5000ml,浸泡20天。每日2次,每次 20~50ml,或不拘时频频温饮之,常令有酒气。适用于肾阳虚之足痛症。3.参芪酒:人参50g,黄芪50g,白术30g,独活30g,甘草10g。上药加白酒或米酒,或黄酒3000g,浸泡20天,滤汁备用。早晚各1次,可随性饮用,以不醉为佳。适用于气血亏虚之足痛症。4.补骨脂茱萸酒:补骨脂100g,山茱萸100g,肉桂60g,桑枝30g,桂枝30g。上药共研制成粗末,装入布袋内,加白酒或米酒5000ml、冰糖30g,浸泡20天,密封备用。每日2次,每次20~50ml,或随量饮用。适用于肝肾亏虚之足痛症。二、外用法:1.附子巴戟天酒:附子60g,巴戟天60g,独活60g,防风30g,川椒30g。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加入白酒200ml,用文火续煮10分钟。先薰洗后浸泡,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保持一定温度,注意不要烫伤皮肤。2.补骨脂酒:补骨脂60g,制草乌60g,五加皮60g,干姜60g,川椒30g。上药加白酒2000ml,浸泡20天。使用时取药适量,用毛巾蘸药汁擦足跟部,以透热为度。或取药汁100ml,加开水500ml,薰洗浸泡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三、验案举例:伍某某,男,62岁。日初诊。自述近2年来,自觉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动则心慌气短,时有腰部酸胀疼痛,膝部乏力,今年5月份以来,足跟部时时隐隐作痛,且逐渐加重。现在每次走路达10分钟后,即感疼痛加剧。观患者面色不华,自述饮食尚可,但食不知味,舌质淡苔薄白略干,三部脉按、寻均无力,尺脉沉细,重按全无。证属肝肾亏虚之足跟痛。拟“补骨脂茱萸酒”、“肉桂黄芪酒”和“补骨脂酒”按上述方法浸泡20天以上备用。治疗时方案如下:1.先用“附子巴戟天酒”按上述用法每日1次,先薰洗后浸泡,每次10~20分钟。2.20天后,内服“补骨脂茱萸酒”每日2次,每次20~50ml;外用“补骨脂酒”取药适量,用毛巾蘸药汁擦足跟部,以透热为度。或取药汁100ml,加开水500ml,薰洗浸泡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3.上药服完后,内服“肉桂黄芪酒” 每日2次,每次20~50ml,或随性而饮,以不醉为佳。患者按上述方法治疗1月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3月后足跟部疼痛完全消失。17、足跟痛:中医认为,足跟痛为肾虚寒凝所致。《灵枢o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其发病与足少阴肾经有关。治宜补肾散寒:补骨脂10g,吴茱萸、五味子各15g。补骨脂补肾阳祛寒湿,吴茱萸暖肝散寒,五味子益肾软坚,如此组方,使寒湿去,骨刺软而痛自止,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筋骨堂效果到底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