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音弟角并合二字是什么词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B.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指的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和契诃夫《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C.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D.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支持王安石变法,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B.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指的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和契诃夫《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C.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D.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支持王安石变法,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B.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指的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和契诃夫《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C.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D.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支持王安石变法,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科目:最佳答案解析B. 果戈里《死魂灵》, C.王实甫应为郑光祖,D.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虽主张改革但也不同意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邱文华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词七首》教案
上传: 卓桂香 &&&&更新时间: 22:01:32
& & 《词七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 一、预习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瑾 jǐn 樯 qi&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 山体曰石 ' 。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 ' 大乔 ' 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 ' 小乔 '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 就是刚嫁过去。 ' 了 '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 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 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 强虏 ' 或 ' 狂虏 '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 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讨论分析课文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 .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 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 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 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 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 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 .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 .讲读上片。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 ,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 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 ,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斯夫 '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 三国周郎赤壁 '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 发开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 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 乱 ' 写出险 怪, '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 惊 ' 写汹涌, ' 拍 '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 句 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 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 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 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讲读下片。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 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 小乔初嫁 '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 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 瑜才二十四岁。 ' 羽扇纶巾 '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 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 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 故国神游 '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 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 多情应笑我 '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 潇洒酒酬月。 ( 4 )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 .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 1 )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 2 )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 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 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 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 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 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 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 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 ,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 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 ,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 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 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 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 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 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 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 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 ,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 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 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 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 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 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 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 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 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 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 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 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 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 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 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 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 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 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 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 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 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 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 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 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 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 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 愤。 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 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 这首词的长处。 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 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 附录 ] (一)重点内容图示。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叹山河美 │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作者介绍。 苏轼( 036 ~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 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 ' 三苏 ' 。同年,因母丧返川。 1060年,苏轼再入京, 次年,任凤翔府签判。 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 1069年 (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 1072 年,才通判杭州。 1075 年起,历知密州、徐州 、湖州。 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 ,号东坡居士。 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 罢之际,如果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 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 分 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 ' 。因为苏武谢表中有 ' 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 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 ' 新进 '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 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因为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 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 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决定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 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辛弃疾( 1140 ~ 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聚众二千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 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在政治军事上都能采取积极 的措施,以利国便民。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 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 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内,他特别重视抗金的准备工作。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终于怀 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 总计 600 多首,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 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丽山河,进 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赫壁怀古》中 ' 人生如梦 ' 所反映的思想情绪。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情绪 不免趋于消极。他是见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从 而借酒浇愁。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 1979 年第 1 期)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 ,而是作者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平静和旷达。从作者遭遇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 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具体的境遇 ,而是用 ' 人生如梦 ' 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 使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 ' 江月是能了解我的 ' 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四)有关常识。 有关词的知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 ' 长短句 ' 、' 诗余 ' 、' 曲 ' 、 ' 曲子词 ' 、 ' 曲词 ' 、 ' 乐府 ' 、 ' 乐章 ' 、 ' 歌词 ' 等。词按字数的 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 59 字至 90 字)和长调( 91 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 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 ' 单词 ' ,二段的叫 ' 双调 ' ,三段的叫 ' 三叠 ' ,四段的叫 ' 四叠 ' 。词的段落叫 ' 阕 ' 或 ' 片 ' ,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 叫 ' 过片 '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 换头 ' 或 ' 过变 '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 ' 填词 ' 或 ' 依声填词 ' ,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 ' 自度曲 ' ,《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 ' 令 ' 、 ' 引 ' 、 ' 近 ' 、 ' 慢 ' 的分别, ' 令 ' 即小令, ' 引 ' 是正歌之前引歌, ' 近 ' 又称 ' 近拍 ' ,相当于 ' 引 ' , '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 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 为 ' 词为艳科 '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 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雨 霖 铃》。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 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 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 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 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 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 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 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 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 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 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 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 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 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 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 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 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 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 &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 ,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 &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 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 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 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 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 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 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 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 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 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 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 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 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 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 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 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 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 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 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 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 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 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第 四课 时 扬 州 慢 姜 夔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 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 (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 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 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 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 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 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 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 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 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 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 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 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 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 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 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 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 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 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 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 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 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 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 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 &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 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 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 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 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 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 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 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 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 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 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 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 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 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 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 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 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 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 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 ,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洋川禾华谊兄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