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家大多都是形容道德高尚的成语之人

(咖达蓝大花锤子)
(22Player)
(Leon秦爱德)
(木然学长)
第三方登录: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
&&&&&&&&&&&&&&&&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 
李 兆 华程大位 字汝思,号宾渠。安徽休宁人。明嘉靖十二年四月十日(1533年 5 日 3 日)生;明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1606 年 9 月 18 日)卒。 数学、珠算。  程大位少时读书广泛,对数学、诗文、书法颇感兴趣。20 岁左右开始 经商生涯,历遍长江中下游地区。其间广泛收集古今数学著作与民间算法, 遇有疑义则请教问难,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40 岁左右回到家乡, 致力于数学研究。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内阁首辅张居正()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以推行一条鞭法。他可能参加了万历九年(1581)休宁 地区的土地丈量。60 岁时,根据多年的收集、研究与实践所得,完成了《新 编直指算法统宗》17 卷及首篇 1 卷(1592)的编写。6 年后,又将该书删 繁就简编成《算法纂要》4 卷(1598)。  《算法统宗》,以《九章算术》体例为宗,冠以珠算知识,附以难题 杂法,内容广泛。卷一至卷二介绍数学常识与珠算知识。卷三至卷十二依 次分列方田、粟布、衰分、少广、分田截积、商功、均输、盈■、方程、 勾股等 10 类传统算法,构成全书主体。卷十三至卷十七为各类算题与杂 法。末附“算经源流”一篇,开列北宋元丰七年(1084)至明万历戊子(1588)间 51 种算学书名。该书各卷间有新意。卷三的自制丈量步车作为一种量田 工具较弓先进;卷四的截两成斤算法利用算盘可以逢十五进一的特点给出 斤下带两的加法颇为简便;卷六的珠算归除开立方法为此法的最早记载; 卷六与卷七中的珠算各种带从开方法皆为同类算法的最早记载。该书在概 念与公式方面的错误应当指出下列各点。卷三“带分母用约分法”节,对 命分的理解有误;倦六“带从开平方法歌”节,由勾股积、勾弦差(股弦 差)求勾股弦各数误用二次方程;卷七“弧矢图”节,所用弧矢公式有误; 卷八“筑堤歌”节,所用堤积公式误;卷十二“较求勾股弦共歌”节,开 门去阈题应求弦而误求股;卷十二末题测海岛高远公式误。该书诸多材料引自他书。查证确凿者有杨辉《田亩比类乘除捷法》(1275)、《续古摘奇算法》(1275),顾应祥()《勾股算 术》(1533)、《弧矢算术》(1552)等四种。此外,某些材料与安止斋《详明算法》(日本今传据明洪武癸丑江西刊本之朝鲜铜活字本)、吴敬《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1450)的内容相同或相近。例如,卷六演段 根源开方图解等内容出自杨书,卷八错误的堤积公式与安书同,卷七错误 的弧矢公式与吴书同,卷三的方圆论说出自顾书。明代数学的突出成就是珠算的完善与普及。从这个意义上看,《算法统宗》是明代数学水平的代表。程大位之前的珠算书,今传仅有徐心鲁《盘 珠算法》2 卷(1573)、柯尚迁《数学通轨》(1578)、余■《一鸿算法》(1584)、朱载■()《算学新说》(1584)等四种。前三种 内容浅显,后一种为音律而作,均非系统的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以《九 章算术》的体例、系统的珠算知识对明末乃至清代的珠算普及与传统数学 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当时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对实用算术(包 括珠算、写算及指算等算法)的需要,万历年间清丈土地的情况,象数学 对数学的影响等在该书中亦有所反映。这些内容可视为经济史料、科学思 想史料予以探讨。《算法统宗》的版本甚多,至今尚无确切统计。今传有 17 卷 5 集本、17 卷 4 集本、12 卷本、13 卷本以及各种增删改编本。其中以康熙五十五 年程光绅等翻刻 17 卷 4 集本为善。日本今传延宝三年(1675)汤浅市郎17 卷 5 集旁训本等版本。
文 献 原始文献[1](明)程大位:新编直指算法统宗,1716。[2](明)程大位:算法纂要,1598。研究文献[3]阮元:程大位传,见《畴人传》卷三十一,商务印书馆,1955。[4]武田楠雄:算法统宗成立■过程,科学史研究,。  [5]严敦杰:明清数学史中的两个论题——程大位和梅文鼎,安徽历 史学报,1957,1,第 48—52 页。[6]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64。  [7]仲田纪夫:算法统宗■日本数学教育■原点的意义,琦玉大学纪 要(教育),1981,30。  [8]李迪:国内收藏的明刊本与抄本《算法统宗》与《算法纂要》, 见《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9]李培业:算法纂要校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10]严敦杰、梅荣照:程大位及其数学著作,见《明清数学史论文 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1]李兆华:《算法统宗》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9(1990),4,第 308—317 页。[12]梅荣照、李兆华:算法统宗校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朱 载 ■戴 念 祖  朱载■ 字伯勤,号句曲山人,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谥号端清。 明嘉靖十五年( 1536 年)生于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万历三十九年四 月七日(1611 年 5 月 18 日)卒。物理学、天文学、数学。  朱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郑恭王朱厚烷之子。郑王封 地在怀庆府,即今河南省沁阳县。朱载■11 岁时,册封为郑王世子。  据顺治年间编的《河南通志》载,朱载■从小喜欢音乐、数学,聪敏 过人,“无师授,辄能累黍定黄钟,演为象法、算经、审律、制器,音协 节和,妙有神解”。朱载■自述道:“余少嗜音律,长而益得其趣。”又 云其弱冠之时“数学之旨颇得其要”。  然而,嘉靖二十九年(1550),刚刚 15 岁的朱载■却经历了家族内争 嫡夺爵的巨大痛苦。他因而从王子降为平民。事件的发生纯属世宗帝的昏 庸。  朱载■的父亲、郑王朱厚烷“自少至老,布衣蔬食”,且笃信儒家教 义。他与好道教、奢侈至极的世宗帝在观念上有分歧。嘉靖二十七年(1548),他上书规谏世宗帝,世宗朱厚■不听劝告,反责厚烷有意毁谤。 值此时,厚烷的叔伯夺爵心切,乘机诬告厚烷有叛逆罪。于是,世宗帝将 朱厚烷削爵,禁锢于祖籍安徽凤阳。  《明史·诸王列传》载,“世子载■笃学有至性,痛父非罪见系,筑 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即从嘉靖二十九年到隆庆二年(1568)的 19 年间,朱载■离开王府殿堂后,专心攻读、研究学问。嘉靖三十九年(1560),他写成了音乐上的大型处女作《瑟谱》一书,是书署名“山阳 酒狂仙客”,自号“狂生”。在他“席藁独处”的岁月里,他还写了许多 歌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了揭露和诅咒。他借孔圣人之口,骂钱、骂势、 骂各种吃人的“鬼”。其言行与其号相吻合。他在《醒世词·平生愿》中 写道:“再休提无钱,再休提无权,一笔都勾断。”“种几亩薄田,栖茅 屋半间,就是咱平生愿。”  世宗帝卒,穆宗帝朱载■登基。在改朝换代、大赦天下之时,隆庆元 年(1567)复郑王朱厚烷爵位,并复载■世子冠带。  万历十九年(1591),朱厚烷卒。按理,载■当嗣爵位。然而,他从 万历十九年到三十四年(1606)累疏恳辞,要让出国爵。经过这 15 年 7 次奏疏之后,终于获准。谁也料想不到,他将爵位让给当年诬告他父亲有 叛逆罪的族叔家系之中。一个封建时代的王子,如此高风亮节,令人肃然 起敬!他 19 年受难,15 年让爵,是一个真正的人,伟大的人。    自 1560 年《瑟谱》成书到 1581 年,经过 20 年的努力,朱载■终于完 成了《律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乐学新说》、《律 吕精义》等书的初稿,在科学和音乐学上作出了许多重要发现。流传至今 的著作约 60 余卷上百万字,其中大部分收集在《乐律全书》之中。这些著 作涉及音律学、数学和珠算、天文历法、计量学、物理学、音乐学、乐器 制造、乐谱和舞谱、文学、绘画等丰富内容。从 1595 到 1606 年,朱载■ 又用了 10 年时间,全力从事雕版、印刷自己的著作。这些雕版印书即是我 们现在还能读到的《乐律全书》。  由于雕版印书的劳累和让爵年间的是非缠绕,朱载■从 1606 年起宿疾 举发、连年未瘳。让出国爵后,他迁居怀庆府城外,自称道人。晚年务益 著书,过着纯学者式生活。朱载■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建十二平均律  朱载■处在我国的资本主义初次萌发于坚实的封建土壤的时代,当时 的城市发展,促使音乐、戏剧、舞蹈、说唱和器乐等整个艺术的空前繁荣。 这个时代要求解决音乐上的旋宫理论和统一音高标准。顺应了时代的需 要,朱载■涉足了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广泛领域,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科 学高峰。  创建十二平均律,并在数学上找到解决它的方法,是朱载■在科学和 音乐文化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其时间要比获得同一成果的欧洲数学家 S.斯 蒂文(Stevin)约早 20 年。  在朱载■之前的近千年间,无论中外,人们都在探索音乐上的旋宫问 题。但是,基于三分损益法或五度相生法,连续进行 12 次运算之后,并不 能返相为宫。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最难的科学和音乐学的课 题之一。我们现在知道,在一个八度内设定 12 个半音,建起 12 个相等音 高的“梯级”,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可是,在朱载■的时代,要产生这样 的科学概念并非容易,更何况当时还没有求解等比数列的数学方法。  上述设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十二平均律,因为在一个八度内 12 个半音的音高相等。在音乐理论上解决旋宫问题的必然而且唯一的结果是 发现十二平均律。朱载■称它为“新法密率”。他彻底探查了前人走过的 各种道路,自己又经过反复实验和摸索,终于使他领悟到从数理上旋宫的 可能性,并找到了解决它的科学方法。  朱载■设定清黄钟的弦长为 1 尺,低八度的黄钟弦长为 2 尺。也就是, 他按照中国传统,以弦线长度的比例 2 为八度音高的数值。他摒弃了历代 惯用的三分损益法,而是将八度音程的弦长比开 12 次方,得到■=1.059463?。朱载■称这个数值为“密率”。或“应钟律数”。然后,他又将八度值 2 除以“密率”,累除 12 次。这就得到了相应于平均律中八度内 12 个半音的音高数值。因此,朱载■的“新法密率”实际上就是以■为 公比的等比数列。朱载■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表述为Tn /Tn +1
= 12 2 ,(n = 0,1,2 ,?,12)当 n=0 时,T1 为黄钟;当 n=1 时,T2 为大吕;??当 n=12 时,T13为清黄钟。在《算说新说》、《律吕精义·内篇·不用三分损益第三》中, 朱载■明白无误地表述了这个公式。他按照音高顺序,将倍、正、半共 36 律的计算方法全都列出来了。其中的数字都是 25 位数,而今天的袖珍电子 计算器也只有十位数。可见他作学问的认真和所费劳动之巨。朱载■将十二平均律定义为: “创立新法,置一尺为实,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是故各律皆以黄钟??为实,皆以应钟倍律数 1.059463??为法除之,即得其次 律也。”(省略号为 25 位数字)  欧美国家近年出版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和《物理学辞典》 分别将十二平均律定义为:“这个最简单的方法是要为半音选择一个正确 的比例,然后把它运用十二次。”“平均律的半音音阶在一个八度中有十 三个音,任何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是■。”朱载■的概述和今天的观点何 其相似乃尔!  朱载■还将他的平均律数值运用到管上,提出了适合我国传统律管的 管口校正公式,并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按平均律发音的律管。他使十 三支管的长度和平均律各律数值相对应,并使各律管的内径随音高递增而 递减。其递减式为d n
= d n +1 ,(n = 0,1,2 ,?,12)其中d为管内径。两个相邻律管的内径之比为24 2。这就是他的闻名的“异径管律”。由于当管长与弦长一致时,管音决不会与弦音相同,因而 必须对管口作校正。朱载■冲破历代“同径管律”的束缚,采用缩小管径 的方法以达到校正管口的目的。其相邻两律管径的比例数是可以用今天的 数理声学推导出来的。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经过改良、发展而日 新月异。惟有朱载■创建的十二平均律,直到现在,人们只要照抄、照用 其计算结果,而不必自己再费心。2.在数学和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朱载■的数学工作除在《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中有所反映外, 他还著有几种数学著作:《算学新说》、《嘉量算经》和《圜方勾股图解》 等。他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把它比喻为创建新理论的“羽翼”。  虽然他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不如祖冲之、刘徽精确,但他在数学上仍是有 所建树的一位科学家。  朱载■在创建十二平均律的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的解答等比 数列的人。在西方,数学家斯泰芬于
年之间作出了同样的成 果,但比朱载■晚了 5—25 年。  已知平均律中相差八度(数值为 2)的首尾两个音的音高或弦长,要 以等比数列的方法计算其他十一个音,除了前述找出公比数之外,还可以 直接求解。在这样的一个等比数列中,设首项即倍黄钟为 2,末项即正黄 钟为 1,项数为 12,如表 1。朱载■在《律吕精义·内篇》中先解出了第  7项(蕤宾),即该等比数列的中项,其值为学新说》中写道:2。对其他各项,他在《算“以黄钟正律乘蕤宾正律得平方积??,开平方所得,即夹钟正律。”(省略号为 25 位数字,以下同。) “以黄钟正律乘蕤宾倍律得平方积??,开平方所得,即南吕倍律。” “置夹钟正律以黄钟再乘,得立方积??,开立方所得,即大吕正律。” “置南吕倍律以黄钟再乘,得立方积??,开立方所得,即应钟倍律。” 上引文中所谓“再乘”,即乘两次。第一段引文说明,由表 1 中第 1,7 两项而求第 4 项;第二段引文说明,由第 7,13 项而求第 10 项。这些是 求解等比中项的方法。第三段引文说明,由 1,4 项求第 2 项;第四段引 文说明,由 10,13 项求第 12 项。这些是在由四项构成的等比数列中,已 知首、末两项而求第二、三项的方法。朱载■虽仅列举了这几个求解法, 实际上是给出了求解任一等比数列的最基本方法,其他各项均可依此类推。
为了统一历代音高标准,朱载■不仅深入研究了度量衡史,考察了历 代尺度的变化,而且以珠算演示了九进位和十进位的小数表 1 朱载■关于等比数列各项的计算方法■序号
1
2
3
4
5
6
律名
倍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计算 2方法3 2×2×2 22× 2序号 7 8 9
10
11 12
13
律名 蕤宾 林钟 夷则计算 2方法
南吕1×
2
无射 应钟1× 2×12
黄钟
■从 2 号到 12 号皆为倍律,表中省略了倍字;从 1 号到 12 号也可以皆为正律,则 13 号为半黄钟。换算方法。翻开《律学新说》的前几页,人们很难读懂其中有关“横黍尺”和“纵黍尺”的文字。其实,就是九进尺和十进尺的相互换算问题。例如, 他计算了横黍尺(十进尺)9.43874 寸等于纵黍尺(九进尺)8.44067 寸; 或者,以尺为单位,可以写为 0.943874=(0.844067),。读者不妨自 己试算一下,此不赘述。  朱载■在列举了不同进位数的大量的换算之后,还归纳出九进位数和 十进位数的换算口诀。不同进位制的相互换算问题,一般认为是从德国数 学家 G.W.莱布尼兹(Leibniz)于 1701 年发现二进制开始的。而朱载■ 早在他前百余年就发现了不同进位数的换算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朱载■是用当时先进的数学工具算盘进行大量的音律 计算的。他的著作中,经常写道:置某数“在位”。就是将某数拨到算盘 的某位上。他还指出,进行开方计算并要列出 25 位数时,必需特制一个有81 档位的大算盘。他还详细地叙述了算盘开方的程序及口诀。朱载■的平 均律创建于
年间,可见此时他已娴熟地运用珠算开方了。他是 我国珠算开方的首创者。  在天文历法方面,明代处于发展中的停滞时期。朱载■在无师传授的 情况下,以自己不倦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做出了某些超越前人的成就。他 编制了两种历法:“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通过比较授时历和大统 历的差异,根据先秦时期太阳位置的记载,他以大量的计算得到了回归年 长度每年消长 0. 日的精确值。该值的精确度超过了南宋杨忠辅和 元代郭守敬。由此他还建立了回归年长度古今变化的新公式,使该课题的 研究迈进了一大步。  朱载■还善于利用旧仪器进行新测量实验。元代郭守敬曾发明用以测 定南北方向的“正方案”仪器。朱载■却用它测得北京地理纬度为 40° 16′;测得北京地磁偏角为 4°48′。这是我国历史上留下的第一个有关地 磁偏角的定量记载,为研究地磁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朱载■制作了一些简易的模具以演示天象。他在《律 历融通》中写道:“尝造泥丸,中穿一索,外以粉涂之,悬于暗室中。以 灯照其侧,则半明半暗;照其前则全明,照其后则全暗,此弦望晦朔之象 也。方照其后,时若少偏,则虽不见粉丸之光,而犹见灯光;若不偏,则 灯光反为粉丸所掩,此日食之象也。方照其前,时若少偏,则背灯而观之, 全见粉丸之光;若不偏,则其光反为灯景所蔽,此月食之象也。”  宋代沈括、元代赵友钦都曾以黑球演示月食和月象变化,朱载■在此 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以此模具演示日食,是朱载■首创。在《律历融 通》中,他先后以三段文字描述了以泥丸演示天象变化。一个赤球,代表 日;一个白球,代表月;一个黑球,代表地。通过演示实验,他认为:(1) 日食随观察地点之不同会有不同的食分;(2)他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得出  了“日大而月小”的科学结论;(3)更有意思的是,他以三个球演示日月 食,可能表述了朱载■心目中的一种新的天地结构观。因为,这样的三个 球贯穿一索中的转动变化,令人惊讶地想到近代演示天体运动的中学教学 仪器交食仪。在西方传教士将近代科学带入中国之前出现的这三个球体, 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  朱载■的科学贡献远不止这些。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最有创造 性的学者。他兼涉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两大领域。他谱写了大量乐谱和充 满激情的歌词,制造了不少乐器,特别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件按平均律发 音的弦乐器(弦准)和定音器(律管),谱写了十二平均律的曲子。他还 探讨了不少乐器的发音规律和物理机制,研究了乐器史、音乐史。他还是 一个舞蹈设计家和理论家,是我国历史上舞谱的集大成者。他的舞谱比匈 牙利舞蹈家 R.冯·拉班(von Laban)创作的舞谱要早 300 多年。  朱载■是我国古代社会末期和近代社会出现前夜的一颗科学和艺术巨 星,是明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专业分工精细的今天,很难有一个 学者能像朱载■当年所做的那样,同时在科学和艺术两大学术领域做出那 么多居世界之首的成就。3.在国内外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伟大的创造、悲惨的命运,比比皆是。朱载■及 其创建的十二平均律就是一例。  在十二平均律的诞生过程中朱载■确实愁过于喜。三分损益法的传统 习惯如此顽固,以致听朱载■陈述平均律的人几乎都以为是荒谬绝伦。朱 载■只好将自己的创见藏于胸,缄于口,迟迟不敢见诸文字。  朱载■将他的雕版著作呈进朝廷后,却被打入冷宫。《明史·乐志》 载,“未及实行”。这颗科学和音乐艺术的明珠,就这样被埋没在知识荒 漠的王宫殿堂里。  尽管朱载■一再强调,他的新理论“盖二千余年之所未有”,但在他 创建新理论的一个半世纪后,还招致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一场围剿。在他们 组织编纂的《御制律吕正义》及其《后编》中,以连篇累牍的文字历数十 二平均律的“十大罪状”,将它统统斥之为“臆说”,诬蔑朱载■“好为 新奇”。  在皇家权威的影响下,18 世纪的中国几乎没人敢说平均律的好处。近 代乐律家陈沣()是个典型,他明知十二平均律的优越,但他 主张三分损益的“古法诚不必改”。大概只有一个乐律家是朱载■的知音知己。这就是 18 世纪的江永()。当他在 77 岁第一次读到朱载■的《乐律全书》时,“悚 然惊,跃然喜”,“是以一见而屈服也”。此后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律吕阐微》一书。在书中表达了对朱载■的敬仰,并对康熙、乾隆帝的谬论 予以反驳,同时,还修正了朱载■著作中的个别错误。  实际上,朱载■的平均律远不止影响了江永一人。在民间传播其理论 者大有人在。就是持反对态度的康熙帝和乾隆帝,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引用 朱载■的研究成果。朱载■的理论传到欧洲后,成了智慧的启迪,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一般认为,欧洲对十二平均律作出数理阐述的有两个人:一是荷兰数学家、工程师斯蒂文;一是法国科学家 M.默森(Mer-senne)。  斯蒂文在
年的某一年完成解等比数列的同时,也提出了十 二平均律的数学解。显然在时间上比朱载■晚几年至几十年。他将写好的 论文寄给他的一位朋友,希望听到这位有实践经验的音乐家的意见,可是 这位朋友随便浏览一遍后就把它搁置一旁,从此再不过问。而斯蒂文自己 对此论文也不十分关心。看来,这个伟大发现的发现者本人和第一个读者 都可能认为这篇论文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学术价值,他们都不像朱载■那样 了解自己发现的巨大意义。这样,斯蒂文的手稿直到 1884 年被人重新发现 后才得以发表。  继斯蒂文之后,默森于 1636 年对平均律作出了和朱载■完全一样的数 学表示式,比朱载■至少晚了 55 年。后来,对欧洲音乐艺术起影响的是默 森的理论。直到 18 世纪前半叶,德国作曲家 J.S.巴赫(Bach)分别于1722 年和 1744 年创作了上下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证明十二平均律 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此后,十二平均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才被人们普遍 接受,而巴赫的钢琴曲就成了划时代的作品。  令人奇怪的是,如此巨大地影响了当代音乐艺术的数理理论,在欧洲 近一个世纪来却被认为其“起源是模糊的”,更有人认为它是想当然的东 西。科学史家通过大量的分析考察,才找到它的起源正是在中国。李约瑟 博士说,“平心而论,在过去的三百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有可能曾 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他以大量的文化交流史的事实, 认为斯蒂文在仿造中国帆车的同时,也得知了朱载■有关的音律理论。他 还称颂朱载■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从 1582 年利玛窦(M.Ricci)来 华以后,不少传教士曾旅行河南,到过郑王封地。 年编纂《崇 祯历书》时,参与编纂的传教士完全可能而且应当读过朱载■的《乐律全 书》,他们中不仅可以以书信形式将消息寄往欧洲,而且在其往返欧洲时 也可能将朱载■的著作带回欧洲。斯蒂文、J.开普勒(KePler)、伽利略(Galileo)、默森都有可能得到来自中国的平均律解法的学术信息。在一 大批传教士争先恐后地向欧洲报道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讯中,朱载■的理论 一旦在欧洲广为传播,就谁也不会再去理睬这个伟大创举的真正来源了。 中国的发明、发现传到西方后,类似的遭遇是不乏前例的。18—19 世纪时,“王子载■”的名字传遍了欧洲学术界。有人说他是“耶稣降生前一千五百年”的人物,有人又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的七 声音阶说成是“王子载■的发明”。这些正误皆有、真假相掺的传说,表 明朱载■在欧洲已被当成“神话”人物而加以崇敬了。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 H.von 亥姆霍兹(Helmholtz )在其《论音感》巨著中写道:“在中国 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 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 国家发明的。”  人们可以说,没有十二平均律的数理理论,就不会有今天丰富的音乐 艺术生活。现在,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在音乐文化中不时地感受到朱载■这位 400 年前诞生的科学和艺术巨星的光辉。
文 献 原始文献[1](明)朱载■:乐律全书,明刻本。研究文献  [2]刘复: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见《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 论文集》上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北平,1933。[3]杨荫浏:平均律算解,燕京学报, 1937,21,第 2—60 页。[4]戴念祖:朱载■——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5]戴念祖:朱载■卒日考,自然科学史研究,6(1987),3,第203--205 页。徐 贞 明            程 鹏 举 徐贞明字伯继,号孺东(一说字孺东)。江西贵溪人。生年不详;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卒。水利。  徐贞明父徐九思,入《明史·循吏传》。曾任句容知县、工部主事。 执法严明,为人正直,有惠政。先后任句容令 9 年,有人称“其纯白之行, 惠利之政,当为天下第一”。他还曾参与运河治理工程,一次因工程紧急, 没有亲自迎接视事的工部尚书赵文华,赵很不满。后来赵与吏部尚书吴鹏 合谋,趁徐九思迁为高州知州之际,以年老为名让其致仕还乡。徐九思居家 22 年,85 岁时卒。句容百姓在茅山建有徐九思祠。 徐贞明是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甫下车,即板舆行农亩间,悉得民所疾苦”。他主持修建了长 50 多里的挡潮堤,“有 益于民甚大且久”。万历三年(1575)七月征为工科给事中,离任之时, “送者万人,自邑门而达于江”,沿途哭拜者不绝。不久,因前往狱中探 望御史傅应桢,贬为太平府(治今广西崇左)知事。后升任湖广汉阳府推 官。不久丁忧回籍。万史十一年任浙江处州知府。万历十三年(1585)又 升为兵部主事、尚宝司丞。同年九月,徐贞明以尚宝少卿兼监察御史领垦 田使的身分,主持京畿一带的农田水利开发工程。次年因浮议鹊起而罢。 不久徐贞明乞假归田,万历十八年卒。  早在初任工科给事中之时,徐贞明就曾上疏,提出开发京畿水利的建 议。他针对南粮北运的情况,指出:自古以来,西北(指今华北地区,下 同)一直是号称富强之地,难道就不能做到粮食自给并保证军队的要求? 粮食从东南地区长途运输,每运一石到京城常常要花好几石的成本。这些 都是民脂民膏,长此以往,东南势必困顿。加上运道时有不畅,更是令人 担心。而陕西、河南一带,旧渠、废堰处处可见。山东则多泉水,都可引 而成田。京城附近,河流泉源也为数不少,足以供给灌溉。关键是北方人 不习水利,而常常苦于水害。实际上,水害难除正是因为水利未兴。水聚 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现在顺天(治今北京)、真定(治今河北正定)、 河间(治今河北河间)三郡大片农田半为沼泽,就是因为上游 15 条河流只 有猫儿湾一处出口,泄流不畅所致。如在上游开浚渠道,引走一部分水量, 下游多开支河,畅其去路。地面最低处,留下作为蓄水之地,较高处则仿 效南方圩田制度。这样一来,水利兴,水害自除。另外永平滦州(今河北 滦县)至沧州、庆云(今河北庆云北 10 公里),近海地带遍地生长芦苇, 实际都是肥沃的好地。元代虞集就曾在京东滨海地区,开垦稻田。现在如 能仿照虞集的办法,首先开垦这一地区。俟有成效后,再推广到河南、山  东、陕西等地。就可减少或者免除东南的漕运,国计就永无短绌了。 疏上后,工部尚书郭朝宾认为水田劳民,请缓议,此事被搁置。徐贞明选派几位能干下属,历时两月,考察了永平一带滨海靠山土地,证实了 计划的可行性后,欲再上疏请求先进行试验之际,遭贬太平。贬谪期间, 他撰写了《潞水客谈》一文,全篇仅约 5700 字,以对话的方式,进一步 阐述了开发西北水利的设想。他提出 13 条理由,说明开发西北水利是当时 最大最急的国家大计。主要内容如下。  (1)雨旱虽是天然因素,但人却可以设法控制水的蓄泄,以备不时。 目前西北地区旱则赤地千里,涝则洪流万顷,完全是寄命于天,实不可恃;(2)都城在北方,供给却全靠东南,决非长久之计;  (3)东南漕运,常常耗费几石粮食才能运抵北京一石,民力疲惫。西 北如能有一石收入,东南就可以省下几石的耗费。于国于民,都有大利;(4)开发西北水利,多开沟渠引水,可以减少各河的水量,减轻河患;  (5)刘六、刘七起事,因为大量流民加入而声势浩大。开发水利可以 使百姓安居乐业,消除一大隐患;  (6)东南人多地少,西北则相反。如多招东南百姓来西北开垦荒地, 可以两全其美;(7)有利于边防。 他指出: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各地泉源众多,引水容易,可以营造大片水田的地方比比皆是。前次上疏虽未被采纳,但已有多位官员赞同这一 建议。相信以后如有人重提此议,必定能得以实施。  最后徐贞明还建议:商人从南方运米至北方出售,获利是十之三。如 果由政府颁布政策,规定如在北方种植水稻售给官府,收购价格和南方运 来的一样。这样一来,商人必定愿意省去长途运输之烦,而在北方开垦水 田。逐渐发展,可收潜移默化之功,而国家又不必花任何投资。  兵部尚书(后任大司马)谭纶读该文后非常赞同,说自己“历塞上久, 知其必可行”。不久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在蓟州、永平、丰润、 玉田等处试行,都颇见成效。  万历十三年徐贞明重返京城任职,御史苏瓒、徐待力陈徐贞明之说可 行,给事中王敬民也专疏推荐。苏瓒并建议将治水、垦田两项任务一并由 徐贞明负责。明神宗同意并升徐贞明为少卿,颁旨令其与各地方官共同勘 议。徐贞明于是周历京东各州县,勘查水土情况,提出若干措施上报。户 部尚书毕锵等人也很赞同,根据徐贞明的报告归纳了 6 条措施,主要有: 以垦田成绩考察各郡县官员,由徐贞明负责考核举报;适宜种稻的土地逐 渐改种水稻,不宜种稻则仍其旧,不求速成;招募南方人,给发衣食农具, 求以一教十之效;垦田百亩以上,即算祖业,可以入当地籍;卓有成效者, 可充任乡村各级组织负责人;当地民夫只负责疏浚河道等事,而垦田则募 专工。得到神宗同意。    九月,神宗命徐贞明以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阻挠垦田者即举报治罪。 徐贞明先到永平,招募南方人实施垦田。到次年三月,已垦田达 39 000 多亩。他还遍勘诸河源委,拟进行大规模疏浚。他不避艰苦,“晓夕栉风 沐雨,崎岖泥泞蓁莽中者,手不停指挥,口不停画诺。而露处招提古庙, 饥饿者为常”。就在这时,一些宦官和王公贵族,由于自己霸占了大批田 产,害怕水田兴办后,自己的田产难以牟利。于是大肆活动,纷言水田不 便。神宗惑于流言蜚语,开始犹豫。御史王之栋又上疏说水田必不可成。 神宗终于决定停止垦田。徐贞明愤懑不已,不久就请假回乡。  元代虞集于泰定年间()曾建议在滨海地区建立军屯,种 植水稻,未被采纳。到至正十三年(1353)因农民起义,南粮无法北运时, 丞相脱脱才赶紧实施虞集建议,但为时已晚。徐贞明从接受历史教训、防 患于未然的观点出发,建议开发北方水利。他身体力行,又有周密的调查 和规划,却因为少数达宫贵人的阻挠半途而废,“论者惜之”。清代雍正 年间畿辅水利又曾大规模进行,但因北方气象、水文条件不同于南方,只 在水源丰富的地区得到推广。文 献[1](明)徐贞明:潞水客谈,《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6。  [2](清)张廷玉等:明史·徐贞明传,《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6。[3](明)张元汴: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1603。[4](明)萧彦、王致祥:掖垣人鉴,万历年间刊本。王 士 性杨 文 衡  王士性 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明嘉靖二十 五年(1546 年)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卒。地理学。  王士性是王宗沐的从子,小时候家境贫穷,但他好学上进,王宗沐爱 他像亲生儿子。万历五年(1577)王士性考中进士,即派他任朗陵(今河 南确山)令,有政绩。不久考选礼科给事中,首陈天下大计,因此出了名。 万历十三年(1585)母亲去世,回家守丧三年,不能做官。万历十六年(1588) 复官,迁吏科给事中,不久因触犯皇帝忌讳,被派往外地做官。先后任四 川参议、广西参议、云南副宪、山东参议等。后又历太仆少卿,官终鸿胪 卿。任官地区有北京、南京、河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 著有《五岳游草》12 卷,《广游记》2 卷,《广志绎》6 卷。他在地理学 上的成就主要有 4 项。1.卓越的自然区划  王士性在《五岳游草》卷十一中,把当时中国东南部划分为 14 个自然 区,并概述每个自然区的基本特点。这 14 个自然区是:晋中、关中、蜀中、 楚、江右、两广、闽、滇、贵竹(今贵州)、中原、山东、两浙、南都(今 南京)、北都(今北京)。王士性的这个自然区划跟《山海经》的“五方” 和《禹贡》的“九洲”类似,都是以自然山川地形或风俗习惯为依据来划 分自然区。但王士性的区划划分得更详细,更合理,范围也更广。比如,《禹贡》不涉及两广、闽、滇、贵州和两浙,地域不及王士性区划广;王 氏区划则将《禹贡》的兖、豫、徐三州合并为中原,而把冀州分为北京与 晋中,荆州分为楚、江右,这样处理,从地形上看更合理。这说明,王士 性的自然区划比《山海经》、《禹贡》有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古代一个卓 越的自然区划。2.山脉分布系列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山脉分布系列的概念在我国出现很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和《山海经》,都有山脉分布系列概念。《禹贡》有四列山脉说;《山海经》 有五大山系说;唐代僧一行提出山河两戒说,即两大山系说;唐末五代杨 益又提出四派说;宋代朱熹有三大龙说,即三支山系说。最后,明朝万历 十九年(1591)王士性在上述山系学说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详细的三大龙说(具体内容见表 1)。它发展了中国的山系学说,并使之完整化。 应该指出,王士性讲的山脉分布系列,跟现代地理学讲的山脉系列概念不完全相同。王士性划分山系的根据是“以水为断”,“惟问水则知山”。 而现代地理学则是以地质构造、地质时代来划分山系,必须是同构造、同 时代的才能说是同一山系。不过,古代的山系学说仍有它的积极作用和价 值,它把复杂的山脉分布条理化,规律化,便于人们掌握。有些山系跟现 在划分的山系几乎一致,更是难能可贵。表 1 王士性三大龙说简表3.对区域地理学的贡献  王士性的区域地理观念很强,善于抓住各地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差异。 这方面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晚年写的地理笔记《广志绎》中。全书名为 6 卷,实际上只有 5 卷,因为第 6 卷“四夷辑”有目无书。第 1 卷“方舆崖 略”论述全国的地理情况,如历代疆域沿革,各地赋税差别,物产差异, 国家储备的地区差异,人材的地区差异,江、河水量差异及其原因,边关 分布及边备等。其中不少论述非常精彩。第 2 至第 5 卷分论各地区的地理, 仍然突出各地的地区差异。王士性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成就,胜过徐霞客。4.旅行考察的成就  王士性特别喜欢旅游,“少怀向子平之志,足迹欲遍五岳”。长大成 人后,利用到各地做官的机会,顺道旅游,只有少数是专程旅游。游过的 地方有浙江、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北京、山东、陕西、 四川、广西、广东、云南、山西、河北、贵州等 17 个省、市、自治区。足 迹不仅遍五岳,而且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游踪之广,与徐霞客不相上下。 主要的旅游活动是在万历五年(1577)他中进士以后,尤其是万历九年(1581)至万历十九年(1591),这 10 年是他旅游的高峰时期。他把旅游 各地的见闻,写成《五岳游草》、《广游记》和《广志绎》。他的游记虽然没有徐霞客的多,但文笔很好。潘耒称赞他是“下笔言语妙天下。?? 盖天下之宦而能游,游而能载之文笔如先生者,古今亦无几人”。王士性 的游记多历史典故,地理内容不如《徐霞客游记》那么突出和丰富。但有 些地理描述和论述也相当精彩。如四川盐井、油井和峨眉山佛光的描述, 关于自然区划和山脉系列的论述,都是作者亲自考察的成果,有较高的历 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他晚年写的地理笔记《广志绎》,更是他通过旅游考 察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成果。他是明朝很有成就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文 献 原始文献[1](明)王士性:五岳游草,康熙年间刊本。[2](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3](清)张廷玉:明史·王士性传,中华书局,1974。[4](清)张联元:台州府志·王士性传,1722。研究文献  [5]杨文衡:论王士性的地理学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9(1990),1, 第 91—97 页。  [6]谭其骧:与徐霞客差相同时的杰出地理学家——王士性,见。《纪 念徐霞客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黄 成曾 敬 民  黄成 字大成,号平沙。安徽新安(今安徽黄山)人。生卒年不详, 约生活于明隆庆()前后。手工业工艺。  黄成是明隆庆前后的一位著名油漆匠师。由于在封建时代的中国,科 学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油漆工匠更被看作社会末流,所以《明史》没有 给黄成立传,他的生平事迹早已湮没无闻。仅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 中找到关于黄成的籍贯、在世年代及其技艺的非常简略的记载。高濂在该 书卷十四《燕闲清赏笺》中说:“穆宗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园厂, 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奈何庸匠■利,效法颇多,悉皆低下,较 之往日一合三千文值,今亦无矣,何能得佳。”据此可知,黄成是安徽新 安人。而他所著的《髹饰录》题为“平沙黄成大成著”,“平沙”是当时 安徽新安的一个乡镇,故人又称他为“黄平沙”。  黄成在明穆宗隆庆时所造的剔红漆器可以和专造皇家御用漆器的北京 果园厂的剔红作品媲美。由于他的作品精良,所以价格昂贵。清代吴骞在《尖阳丛笔》卷五中说:“明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 当时,三千文钱约可购买上等机布六匹,相当于雇工一年有余的工钱。作 品的高昂价格反映了他高超的技术水平。而“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 朗”,又足以说明他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黄成不 仅有剔红一艺之长,对于油漆技术的各门皆所专擅,因此被誉为“一时名 匠,精明古今之髹法”。后世工匠“效法颇多”,可见他的影响之大。  黄成不仅精通油漆技术,而且颇通文墨。他所著的《髹饰录》是现存 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和他自己的经验,较全面地 叙述了有关油漆工艺的各个方面。此书在明天启五年(1625)又经嘉兴西 塘的杨明(号清仲)为它逐条加注,并撰写了序言,使这部著作内容臻于 丰富翔实,价值也更高。可是这样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在当时并未得到 应有的重视。《四库全书》未收此书,地方志也不见记载,更无人关心刊 刻。然而,这本书在日本流传了 300 多年。该书被日本人视如珍宝,对日 本油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 300 多年中,我国却很少有人 知道,“遂使绝学就湮,奇书失野”。直到 1926 年,《髹饰录》才受到我 国学者朱启钤的注意。他向日本人大村西崖要到了副本,并对该书体例加 以整理,又撰写了序言,才刊印行世。  《髹饰录》分乾、坤两集,共 18 章,186 条。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 类:第一、二、十七、十八等章讲漆器制做方法;第三至十六章讲漆器的 分类及各类中的不同品种,有时也因叙述品种而涉及它们的做法。据目前  初步的研究,《髹饰录》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髹饰录》是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献。研究明代漆工艺,或是探 索更早的漆工史,它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关于剔红,黄成说:“唐 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 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过去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剔红漆器起始于宋 代,很少知道唐代已有剔红。唐代有剔红漆器,见于日本人大村西崖的《中 国美术史》(1901),而大村西崖的话又是根据黄成的记载而来。  (2)《髹饰录》为我国漆器建立了一套命名与分类的标准。漆器品种 繁多,如果没有一套命名与分类的标准,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譬如现在的 博物馆中陈列的漆器,统称为“雕漆”,可是从漆工的技术上说,这个名 称涵义极广。若依《髹饰录》划分,雕漆中包括了剔镂类、戗划类和款刻 类的不同;而在剔镂类中,又有剔红、剔犀等等;戗划类又分戗金、戗彩 等等;款刻类包括款彩与■螺等等;将这些漆器笼统称为“雕漆”,就不 能表明各种漆器的特点。若按照黄成所订的标准来命名,那么给人的概念 就会清楚得多。黄成所订立的分类标准很简单,第一个标准是籍阴阳属性 来归类,“质为阴,文为阳”。凡漆器朴素无纹的称质,属阴;有花的称 文,属阳。而“文亦有阴阳”,例如,描饰为阳,因为“其象凸”;雕镂 为阴,因为“其象凹”。第二个标准是根据制造技术方面来分类的,例如, 描饰类的,都是用笔画花的漆器;戗划类的,都是用刀刻划花纹的漆器。 黄成这一比较合理的分类,为漆器的研究者开辟了方便的途径。  (3)《髹饰录》提供的宝贵材料对当前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油漆工艺 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该书是一部记述漆工技术最完备的著作,内容涉及制 造漆器的原料、工具、方法、品种与形态等各方面。尤其是第十七章,详 述了■■、合缝、捎当、布漆、垸漆、糙漆等 6 个生产过程。各种漆器不 问最后文饰如何,都必须经过这几道工序。这些都是漆工必须掌握的基本 知识,也是今天继承传统工艺应当重视的法则。《髹饰录》还含蕴着关于 漆器的形态和制作方法的大量宝贵材料,有待我们去研究并加以利用。  黄成在书中还强调漆匠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反对粗制滥造和违 反操作规程;反对技术保秘和“独巧不传”;反对造假古董,用以牟利欺 人。如仿古器,他主张有款可以照摹,但应另加一款项“某姓名仿造”。 黄成的这种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质量,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 献 原始文献[1](明)黄成撰,(明)杨明注:髹饰录,托跋廛丛刻本,1927。研究文献[2]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3]索予明:髹饰录解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4]王世襄:髹饰录——我国现存唯一的漆工专著,文物参考资料,1957,7,第 14—17 页。王 肯 堂伊 广 谦  王肯堂 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镇江府金坛(今 江苏金坛)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 卒。中医学。  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王皋官至兵部主事,父王樵任右都御史, 赠太子少保。王肯堂少时即喜欢阅读医书,涉猎了《素问》、《难经》、《金匮要略》、《甲乙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因母亲有病未遇良医而锐志 学医,渐精医术,曾治好其妹濒于垂危的乳疡症,在乡里颇负医名。万历 十七年(1589)考取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因职务之便,得以广 泛浏览馆阁中收藏的医学秘籍。万历二十年(1592),因上书抗倭被降职, 于是称病返回故里。家居 14 年,钻研医学,深造有得,陆续编撰并刊刻了《证治准绳》、《郁冈斋笔麈》等著作,以医术闻名于世。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被起用,任南京行人司副,后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他与 万历年间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M.Ricci)等交游密切,接受了一些 西方天文、历法知识。  王肯堂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编辑了《证治准绳》一书。这是一 部具有医学全书性质的巨著,共 44 卷,历时 11 年()完成。 由于这部书对疾病的证候和治法叙述详细,意在使不明医理的人也可作为 准绳,“因证检书而得治法”,故名《证治准绳》;又因其包括杂病、类 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等六科,故亦名《六科准绳》。其编写方法 是按证分类辑录历代医家有关证治方面的论述,立论平正,不偏执一家, 内容丰富而有条理。其中《杂病证治准绳》8 卷,分 13 门,主要论述中风、 水肿、痰饮、眩晕、黄疸、咯血、腹泻、癫、狂、痫、疠风等内科病证, 及目痛、雀盲等证的证治。书中对多种精神神经疾病所做的认真观察和真 实记述,被认为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卷七“目”部几乎将今日肉眼所 能检知的症状记载无遗,所述眼科“五轮八廓”说,被认为是历代医籍中 “叙述最精”者。《杂病证治类方》8 卷,分类收辑诸家及王肯堂经验方2925 首,可谓集明以前杂病用方之大成。《伤寒证治准绳》 8 卷,总结了 明以前诸家的成就,以证归类,重新编排张仲景《伤寒论》条文。《疡医 证治准绳》6 卷,广集历代外科名医方论,共辑外科成方 1170 余首,并最 早逐一记述人体骨骼的名称和形状。《幼科证治准绳》9 卷,重视天花和 麻疹的防治,对各种症候的观察也更趋精细。《女科证治准绳》5 卷,以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广集张仲景、孙思邈、薛己、戴思恭等 50 余位医家的论述和方药,足以代表 17 世纪时中国妇产科的知识水平。其后武之望的《济阴纲目》、阎纯玺的《胎产心法》、汪嘉谟的《胎产辑 萃》等书,都是以《女科证治准绳》为蓝本加以改编而成。由于《证治准 绳》采摭繁富,记述详尽,条理分明,详而有要,故深受医家欢迎,以致 有“三百年来承学之士奉《六科准绳》为宝山玉海”之说。流传甚广,明 以来多次翻刻,有近 20 种版本,并被收入清代御纂《四库全书》。  其他著作尚有《医镜》4 卷,为医学入门书,分述各科病证,提要钩 玄,令读者一览而知辨证用药。《郁冈斋笔麈》4 卷,笔记著作,涉及诗 文、书画、天文、历法、名物、禅理等。医药内容约占十之三四,有不少 独到见解。后人择取这部分内容,编为《郁冈斋医学笔麈》2 卷。《灵台 要览》2 卷,是其读书心得,扼要记述中风、疟、痰、喘、泻、水肿等 42 证的证候和治法。《医学穷源集》6 卷,医案著作,按年代运气分类。又 曾辑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辑上自《内经》下迄明陶华《伤寒明理 续论》历朝有代表性医著 44 种,是一部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大型医学丛书。 此外尚撰有《论语义府》、《尚书要旨》、《律例笺释》等书。  王肯堂是一位主要依靠自学取得成功的医学家,他一生无棋酒之好,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从事医学研究和著述。他受范仲淹“不为良相,愿 为良医”思想的影响,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还在青年时期求诊者即已应接 不暇。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那些其他医生束手无策的重病 患者,凡来求诊无不立应,毫无厌烦之意。他在编撰《证治准绳》时不怀 偏见,兼收并蓄诸家之长;他从临床实际出发,周密精细地观察疾病证候; 在比较忽视解剖学的明代,他最早详细而又比较准确地记述人体骨骼解 剖;他在中国医生中最早接受西方的天文、历算知识,都体现出他在学术 上的严谨态度和开明作风。
文 献 原始文献[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明)王肯堂:医镜,日本皇都书铺唐本室宗兵卫等翻刻魏里香雪 林本,1714。[3](明)王肯堂:郁冈斋笔麈,北平图书馆据明万历刻本铅印,1930。[4](明)王肯堂:肯堂医论灵兰要览,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5](明)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汤世质刊本,1808。[6](清)张廷玉等:明史·王樵传,中华书局,1974。研究文献  [7]李涛:明代医学的成就,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1,第 43—63 页。[8]王重民:王肯堂传附论肯堂与利玛窦关系,医史杂志,1951,2,第 41—42 页。[9]刘元:明代医学家王肯堂的生平和著作,中医杂志,1961,1,第67—70 页。[10]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第 506—507 页。赵 士 桢王 兆 春赵士桢 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生;约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卒。火器。  赵士桢的祖父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工诗词,精书法, 曾参加修订《大明会典》。赵士桢自幼受祖父熏陶,亦擅长书法,于万历 六年(1578)被授为鸿胪寺主簿,任职 18 年后,受召入直文华殿,至万历 二十四年(1596)晋升中书舍人,又过 10 余年后病故。  赵士桢从小生长海滨,少经倭患,深受被侵扰之苦,因此关心国家前 途,注意研究军事及火器技术书籍,留心访求神器,向当时《火攻大全》 的作者请教,从抗倭名将戚继光、胡宗宪的部下处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 况,认识到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同在抗倭作战中屡立战功的将领林芳 声、叶子高等,朝夕探求学问,研讨火器。万历二十四年,当他在温州同 乡游击将军陈寅处见到外国传入的火绳枪后,即仿求因进贡而留居北京的 土耳其掌管火器的官员朵思麻,见到了朵思麻收藏的噜密(Rum,又作鲁迷, 在今土耳其境内)铳,并详细学习了该铳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经过精心研 究后,仿制成比同期欧洲火绳枪威力大,比日本火绳枪轻巧灵便的噜密铳, 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献朝廷。由于此枪安有良好机械回弹性的枪机, 具有扣机即发,射毕即自动弹起的特点,因而被军工部门大量仿制,装备 明军使用。之后,赵士桢又在此基础上,历经艰难困苦,勤奋钻研,不惜 自解私囊,散金结客,募工制造,先后制成各具特色的火绳枪等十多种火 器。其中单管火绳枪(明代称鸟枪)有轻便灵巧的西洋铳,安于战车上的 鹰扬铳,能安放子铳进行连续发射的掣电铳,集轻便、快捷、平稳三个特 点于一身的三长铳,镢与铳合一的镢铳,锨与铳合一的锨铳;双管火绳枪 有震叠铳;五管火绳枪有迅雷铳;还有滑槽式古代火箭发射装置“火箭溜”。 上述各种火绳枪的创制,把明代后期单兵枪的研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火箭溜”的创制,保证了火箭能沿目标方向飞行,颇与近代火箭 导轨的作用相类似,是我国古代火箭发射技术的一大飞跃。  赵士桢在研制上述各种火器的过程中,还以不同的文体,撰写成《神 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恭进神器疏》、《防虏车铳 议》、《铳图》、《倭情屯田议》等研制和使用火器的论著,《玄览堂丛 书》第 85、86 册集纳了这些论著的万历刊本。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刊本。1974 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发行的《和刻本明清资料集》第六集中,以《神器谱》 为名,比较集中全面地集纳了赵士桢的主要论著。其中第一卷刊印了万历 二十六年和三十年的两篇《恭进神器疏》、《防虏备倭车铳议》等 7 篇奏  稿、皇帝的八道圣旨和两道题复等文献;第二卷名为《原铳》,分上、中、 下三部分,刊有噜密铳、掣电铳、迅雷铳等 10 多种火绳枪,以及各种火器 的图形和文字说明;第三卷是《车图》,内有鹰扬车、冲锋火车、车牌的 构造和阵法,以及各种火箭的制造使用之法;第四卷是《说铳》69 条(《玄 览堂丛书》作《神器杂说》31 条),用条文形式阐述了各种火器的地位、 作用和制造、使用的许多问题;第五卷是《神器谱或问》55 条(《玄览堂 丛书》为 44 条),以设问与作答的形式,对各种火器的制造、使用的许多 问题,作了补充性的叙述。5 卷共有 6 万余字,附图 200 余幅,是赵士桢 关于火器制造与使用所获成果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许多独到之 处。  《神器谱》各卷,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赵士桢关于火器制造与使用的理 论。在明代中期东有倭寇侵掠、北有游牧民族袭扰的严峻军事形势下,赵 士桢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建议朝廷大力发展火器制造,认为这是抗倭寇、 挫凶锋、张国威的长治久安之计。为了保证所制火器的质量和毁杀威力, 赵士桢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他选用福 建等南方各地的上好木炭作燃料,炼出色泽光亮、质地坚韧的钢材,作为 制造枪炮管的原料,避免了北方用煤冶炼的钢材,因含硫磷过多而使枪炮 管容易脆裂的弊病。其次,采用向熔炉内濒洒稻草屑的多次脱碳法,炼成 含碳量适当的可制枪炮管的优质钢材。其三,要求火药配制者要根据各地 天气晴朗、阴雨、凉爽、郁蒸的不同,分别确定火药中硝硫炭的组配比率, 配制成适应当地使用的火药,以保证火药的毁杀威力。这是赵士桢对提高 古代火药配制科学性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其四,选用技精艺熟、不辞劳苦 的工匠进行制造,以便造成质量精良的火器。  为了使精良的火器充分发挥作用,他反对滥造滥用,提出造器用器统 一的主张,要求造器者必知用器之法,用器者必知造器之理,这样才能运 用自如,临战无患。为此,他要求统兵将领必须善于指挥部队使用各种火 器,必须善于因时、因地、因我、因敌、因众、因寡、因动、因静而不断 改变使用火器的方式,切不可拘泥死板;在使用火器时要做到势险节短, 使人猝不及防;阖■张弛,使人莫知其妙;虚虚实实,使人莫测端倪;险 地、易地,都能操射自如。只有这样,才能使用火器战胜强敌。  上述成果表明,赵士桢不愧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杰出的火器研制家, 他一生辛勤,刻意研制火器,钻研理论,以至“竟成锻癖??似醉若痴”, “千金坐散而不顾”,“备极劳苦而不辞,不惜以蒲柳孱弱之躯,??孳 孳■■,恒穷年而罔恤”,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的火器研制家。由于他创制的火器,都是“韬钤奇正,再观古人兵器,触 类变通,加以妙悟”而成,所以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神器谱》 等论著,是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之后,关于火器制造 与使用理论的水平更高、科学性更强的著作,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把明代后期火绳枪的研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对明末清初 火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说戚继光是一位熟谙火器制造使用的 戎马倥偬的军事家,那么赵士桢则是一位精通战略战术的火器研制家。
文 献 原始文献[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金华二名士,清道光年间刊本。[2](明)赵士桢:神器谱,《玄览堂丛书》第 85、86 册,影印本,1941。研究文献[3]杜婉言:赵士桢及其《神器谱》初探,中国史研究,1985,4,第59—73 页。[4]洪震寰:赵士桢——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家,自然科学史研究,2(1983),1,第 89—96d 页。陈 实 功李 经 纬  陈实功 字毓仁,号若虚。东海崇川(江苏南通)人。明嘉靖三十四 年(1555 年)生于江苏南通市西门将军巷;崇祯九年(1636 年)卒于故居。 中医学、外科学。  陈实功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他随师一面精研医理和道德修养,一面 临症实地观察诊断和治疗技术等。在此阶段,他还师事文学家兼医学家李 沧溟,李先生关于“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 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的一席话使他深受启迪,并成为他数十年 习医诊疗的座右铭。陈实功对先古名医确论之书,或内或外,均手不释卷, 一一参明,融汇贯通,并力求“印之在心,慧之于目”。他还广泛阅读古 今前贤书籍及近时名公新刊医理、词说,以至成为一名既通文学、儒理、 哲学,又精医理的外科学者。他在改变过去外科只重技巧不深研医理的落 后状况,以及发展外科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集中反映陈实功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的代表作品,是他 40 余年的医术 结晶《外科正宗》。全书 4 卷,现存有 1617 年之首刻本,先后刊刻十余次。1785 年,经张鹜翼重订析为 12 卷本,名《重订外科正宗》,先后刊刻近20 次。1860 年,徐灵胎批注之 12 卷本,又得先后刊刻石印者 20 余次。 在陈实功之前,中医外科虽也有若干著作流传,但对外科疾病之医理 却研究得比较少。不少外科医生往往仍然偏于技巧而乏医学修养。陈实功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吸取前辈关于“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的教导, 在攻读外科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书籍时,特别重视钻研外科疾病的学理。 因此,《外科正宗》在许多外科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医疗技术、 医案记录、护理以及其有关科学依据和学理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前人。 这是中国外科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不仅使明代外科学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对明以后外科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陈实功在发展中医外科学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现分述如下。 他撰著的《外科正宗》,系统论述了外科疾病 150 余条,素有“列证详,论治精”之赞誉。例如现代医学之阑尾炎,中国古代医学家称之为肠 痈。他在描述肠痈的三大病因时指出:男子暴急奔走,可引致消化道传送 食饮糟粕不能舒利畅达,使浊气、败血壅塞肠道不出而成;妇人患肠痈则 多由于产后体虚多卧,多不起坐运动等,以致肠内容物长期停滞而引发; 饥饱劳伤、担负搬运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道功能减低运化不通以及 其他因素,均可引起肠内容物凝滞。陈实功不但能正确地描述诱发阑尾炎 的病因,还绘制了肠痈图,确定出肠痈的体表部位。这说明他对外科疾病 的认识水平较先辈们有所提高。  骨关节结核在古代是比较多见的,由于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证候不 同,医学家们采用的命名也有许多不同,如发于膝关节因其证候酷似鹤膝, 故命名为鹤膝风;以其好发部位而命名者称之为附骨疽;以其发病后坏死 骨不断由疮口出者,命名为多骨疽;以形象命名的前臂骨结核为蝼蛄串等 等。陈实功认为这类疾病在病因、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上十分相似,虽然 在其著作中仍然沿用原来的病名,但在论述和治疗大法上已作了合理的安 排。它把鹤膝风(膝关节结核)附于附骨疽(前臂、下腿骨结核)条下, 在治法上以参见、互见的方式,对这些疾病类同的症状、病因、相似的预 后、有区别的诊断要领,以及基本一致的治疗用药和方法等进行了有关的 论述。他还指出,这类疾病的保守治疗只能“渐渐取效”,“俱不效者, 终成痼疾”。也指明骨关节结核在当时是难治愈的。  在癌肿方面,陈实功论述的癌肿有乳岩(乳腺癌),翻花疮(皮肤癌 等)、茧唇(唇癌)。对颈部、鼻咽以及内脏等癌肿转移至颈淋巴等出现 的恶液质,陈氏命名为失荣。他对这类恶性肿瘤均作了比较科学的论述。 例如,“不痛不痒,渐渐而大”、“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或 谓“空似岩穴,边肿若泛莲”,“若菌无苦,无痛,揩损每流鲜血”,“坚 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形容瘦削”等是对癌肿症状及特征体 表形态的描述。在论述病因和病因与预后关系时指出,忧郁、心所愿不志 以及炙■刺激等因素在发病上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失荣症是因先得后失、 始富终贫、六欲不随所致,指出:中年以后无夫之妇得此症者“死更尤速”。 他的这些见解,使中国医学对癌肿的认识明显提高了一步,一些论述至今 还有其科学的价值。必须指出,他虽认为癌肿是不治之症,却还是总结了 许多治疗药物和手术方法,并客观地指出,虽不能获全愈,而不夭折速死 者,诚缓命药也。  化脓性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外科病症,它包括痈、疽、疖、疗等等。 对此,如何正确诊断和确定科学的治疗方法,历来存在着保守与非保守的 争论。保守者对待已化脓的感染主张用药助其自溃排脓,反对手术切开。 非保守者则主张在用药提高患者抵抗力的同时,手术切开排脓引流。陈实 功是后一观点的积极倡导者,他以大量的成功病例,赢得了许多外科学家 的赞许。陈实功在痈疽治法总论中明确指出:内有脓而不得排出体外者, 即应手术切开。若有顽肉腐肌,更当用剪刀剪除,并叙述了不同部位应当 切开之深浅、大小等等,并认为“此举世自然之良规也”。陈氏关于切开 引流的原则、时机和方法是科学的,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关于处理深部 脓腔,他强调背部蜂窝组织炎由于误治或治不得法而成大疮者,在包扎时 必须用绢帛 4—5 层压垫,再用绷缚带扎紧,以力求压缩脓腔,促进脓腔愈 合,避免形成窦道。陈氏还要求外科病人必须得到良好的护理。例如,局 部一定要保温,冬要温床暖室,夏宜几净窗明。他还破除传统习俗,大胆 提出“饮食何须戒口”。已往人们均视鱼、肉、蛋、禽之类为“发物”,  认为食用不但对化脓性感染不利,反而会刺激痈、疽等疮疡,使预后更加 严重。陈实功主张“但所喜者,便可与之,以接补营养”,这可以视之为 外科医疗护理上的一次革新。  陈实功在一般化脓性感染的诊断、治疗、护理方面极少保守思想,他 倡导的许多革新和创造,大大提高了痈、疽、疮、疡的治愈率,扩大了传 统外科的治疗范围,而且继承发扬了中断失传近千年的外科手术疗法。从 某种意义上说,使中医外科学有了现代外科学的雏型。  在鼻息肉手术摘除及有关器械的设计制造方面,陈实功首先论述了鼻 痔(即鼻息肉)的形成、症状、发展过程以及一般的治疗原则等,并叙述 了初起时的药物治疗方法和方剂(包括内服药和外用药),这一直是一种 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长期保守治疗而无明显效果者,陈氏创造了外科手术 疗法,即“取鼻痔秘法”。此法是先用茴香草散向鼻腔连吹两次进行局部 麻醉,次则用细铜箸(铜筷子)二根,箸头各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 使两铜箸相连距离五分许,然后以穿丝线一头直入鼻息肉根部,将两箸线 绞紧鼻痔根部即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再用预先制好的止血药吹入鼻 内,伤口出血即止。陈氏所创制的鼻息肉摘除器械和手术方法与现代的手 术器械、方法相比较,在原理和基本要求上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刎颈自杀之抢救,陈实功强调:自刎者乃迅速之变,必须尽早抢 救,不可迟延。其方法是急用丝线缝合刀口,敷上桃花散止血消炎,用绵纸 4—5 层盖住伤口,并以长绷带缠绕颈部使头能抬起。绷带扎紧后,即令 患者仰卧高枕,枕置脑后以促伤口紧合不开为宜。衣、被和房间要温暖, 待呼吸从口鼻通后,即喂以人参粥汤等流质饮食。3 日后换药,再如以上 包扎 2 日,以后可用软绢蘸消毒药水洗伤处,换用消炎止痛生肌的药膏, 以药棉薄盖,再用长 4 寸、宽 2 寸的膏药粘贴伤口及其周围健康皮肉处, 再用绷带绢条围缠三转,用线缝绢头使不脱落,每两日换药一次。陈氏指 出,他所抢救的十余刎颈者,单纯气管切断者, 40 日即愈;气管与食管 均断者,须百日方可痊愈。由此可知,陈实功吻合食管、气管的外科手术 已达到很高水平。  下颌关节脱臼的复位手法在唐代已有记述,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其手术方法步骤尚较简单。陈实功的整复固定手法已达到与现代基 本相当的水平。他认为下颌关节脱臼的病因是“气虚”不能收束关■。整 复时令患者平身正坐,医生用两手托住患者下颌,左右两拇指伸入口内, 捺两侧臼齿上,用力端紧下颌骨,并向前下方向捺开下颌关节,然后向脑 后送上,脱位之下颌骨即复原位,再用绢条兜下颌于头顶约一小时许,去 之即愈。  陈实功记述误吞针、铁、骨刺哽塞咽喉治疗技术虽不是首创,但较前 代有所发展,使之更加丰富,仅举两例说明。一法是用乱麻筋一团,揉搓 成龙眼大,以线穿系■之,留一线头在外,以热汤浸湿,使麻团柔软,急  吞下咽,顷刻慢慢拉出,其针、铁钉、骨刺等多能刺入麻团中同出。如异 物不出,可再吞再拉,以出为止。一法是用乌龙针,即用细铁丝烧软双头, 用黄蜡作丸(龙眼大),裹铁丝头上,外用丝绵裹之,推入咽下,针、铁 钉、骨刺等可自然顺势推下进入胃肠,然后服用含纤维多的食物、蔬菜以 促其从大便排出。一是从口腔取出,一是推入胃肠从大便排出,虽然还比 较原始,但其用心、原理和治愈率等在当时还是高水平的。  陈实功所论述的脱疽,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种病 至今在世界各国都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在两千年前虽早已 有所认识,但也没有较理想的治法。《内经》有“急斩之,不则死”的论 断,但未作急斩的方法叙述,截去趾、指、肢的方法实际上失传了。唐代 孙思邈也只原则指出:在肉则割,在指则切。从文献看,陈实功是继承前 人先进思想,总结出根据病情进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截趾(指)方法的主要 代表。陈氏通过大量病例总结认为:脱疽多生手足,且以足趾为多,其发 病严重者皮犹煮熟红枣,黑气浸漫相传,五趾传遍则上至脚面,疼痛如烫 泼火燃。在手术截趾方法和步骤上虽然尚不详尽,但强调要早期手术的原 则,确系科学的创见。陈氏的手术方法是用头发十余根,在患趾的近心关 节处缠扎十余圈,并渐紧之,勿使毒气攻延良肉。继而用麻药作饼放在坏 死趾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毒死为度。次日,病趾当尽黑,再用利刀寻至病 趾与健康关节间缝中,将患趾徐顺取下(即关节离断手术),术毕用止血 药敷之,以止伤口流血。术后根据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治疗。陈实功有着 丰富的截趾手术经验,并作了较长期的预后观察。他指出:如果手术早, 治疗中无并发症,有 30—40%的患者可以治愈。  陈实功治疗外科疑难重症每获奇效,深为乡里、医学界所赞颂。万历 进士、主管皇室膳食官员、词作家范凤翼,称赞陈氏医理精良,慷慨仁爱,在 40 余年医疗生涯中,从不张言■祸病危以伤人心,不以故作高貌傲岸以 难人之请,不以夸耀紧急以钩人之贿,不厚求拜谢以殖己之私。陈实功年 老时,积生平经验与心得体会,编撰《外科正宗》一书,于万历丁已(1617) 七月成书之时,已是须鬓皆白。官员顾比部等,更嘉其有益于世,各褒以 言,冠于其书之首。  陈实功一生,因医术高明,日久随着诊金收入的增加,家境也逐渐富 裕,他以其诊金收入投向社会公益活动,例如,用于赈济穷苦病人的柴米 油盐,为无依无靠之死者购置薄棺以埋葬,还不惜千金建祠堂以纪念医圣 和先代良医。有的巨富、高官往往以重金酬谢他尽心诊治,陈氏每每谢绝。 一次,苏州抚军慕天颜(后曾任江苏巡抚)之太夫人,患疽病(搭背)垂 危,经陈氏数日治愈,遂以重金酬之,陈氏辞而不受,惟言“通州通济桥 年久失修,通行甚难??”。慕天颜知陈实功之心意,当即许诺,只数月 已叠石成桥矣!更于西门将军巷建报功祠,赠一长匾“医德长存”。用以 报陈氏救母不忘之恩德。《通州直■志》载有“通济桥明天启元年(1621),  陈实功易石”。 陈实功一生埋头外科学的钻研,为人恬淡潇洒,意境高雅,十分重视学术和道德修养。他仅留后世的一首题为《山后闲步》诗:“游山不问径, 历险自攀跻。憩足坐危石,探奇走曲溪。鸟声村落外,树影夕阳西。席地 兴长啸,烟霞满袖携。”或可视之为陈氏对自己的生动写照。
文 献 原始文献[1](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据 1631 年刻本影印,1956。研究文献  [2]李经纬:中国古代外科成就,见《科学史集刊》第 5 集,科学出版 社,1963。  [3]李经纬等:发展外科学的杰出医家——陈实功,见《中医史话文 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徐 光 启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道德高尚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