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兴趣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_多管齐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疾风资料库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_多管齐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发布时间: 07:43&&&&发布人:
多管齐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曾经见过这么一则问卷调查,在问及学生对语文科最满意的课堂教法时,49.4%的学生选择了“师生共同交流,释疑解难”,15.9%的学生选择了“学生自学,发问为主”和“师生共同交流”两项,而选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只占6.2%。这个调查结果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背离了学生和时代的需求。教师照本宣科地“满堂讲、满堂问”,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但是,语文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如果语文教学的效益不高,势必影响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爱学乐学,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笔者从教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1、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师的使命是培养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在备课、时就要注重“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构思和设计教案,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例如,在文言文复习课上,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求学生自己出一份文言文试卷,内容要包括文言文单元的文学常识、通假字、虚词、实词、翻译句子、默写名句等,并附上参考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引导、点拨作用,以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较牢固地掌握了文言文知识。事实证明,本次的文言文测试成绩比以往有所提高。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创造的天堂。欧美教育界认为,课堂上当教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的探索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机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形象:“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现代社会广告无所不在,在教学《广告语》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我的点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说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分析那些令人记忆深刻的广告语的特点,最后一起动脑动手,写出宣传学校、班级或个人的广告语。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2、活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可教可学的知识五花八门。但为什么有的语文课却显得古板、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可能与教师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关。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只局限于教材的讲解,完全用教材替代“语文”的内涵,那么就使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隔绝了。说实话,语文教材只是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中的“沧海一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语文应该通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这个“例子”,通过教师对教材的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开阔眼界,爱学乐学。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如何成功劝谏齐王纳谏为“例子”,让学生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掌握与人良好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以教材为抓手,引申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沟通训练。如以“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进而让他们评价自己的语言沟通水平,讲讲自己或他人曾经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失败的例子,分析沟通失败的原因,思考今后应如何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语文课堂学习不应受教材的约束,要融通各种知识,把视野伸向更广阔的天空。语文课堂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如学习课文《谈谈记忆》后,可将知识点迁移到心理学科,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的遗忘率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心理学的遗忘规律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复习密度,或当堂进行了一次小型记忆力比赛,在竞技状态中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我校把日常生活中快炙人口的对联、灯谜、短信搜集起来,编写成校本教材这些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内容。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语文内容就是“一种宝贵的礼物”。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就能不断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性。3、不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记得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教法灵活多变,常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鸿门宴》时,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这篇文言文改编为课本剧,然后通过分角色排演请学生上台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熟悉了“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充分理解了项羽和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实践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动脑筋,用心揣摩。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听形象,增加课堂信息量;可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博览群书,进行有趣的阅读教学;可组织语文活动,通过正方反方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上的学生头脑会想、双手会做、眼睛会看、耳朵会听、嘴巴会讲,充分体现了一个“活”字,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责任编辑:杨雪翠
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对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认识1.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理念什么叫运动技能有效教学?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多少收获,即使教学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2.达成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要点(1)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促进五大领域学习目标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在技能教学上要以学生的个体为教学的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要增强教学效益意识。教师须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或者应该可以理解成“花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多的技能”。(3)要具备教后反思意识。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经常对照自己的教学思索“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体活动工程,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如下图),以科学的运动技能规律作为指导,从教材处理、目标定位、教师素养、流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入手,给予学生合适的教材,建立相对科学的学练途径,帮助学生达成合适的目标,促进学生掌握合适的技能。1.教材处理:给予学生最适合的学习材料(1)选择常用的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会继续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他们会经常用到一些技能,而这些技能就是学生在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所以,体育教师在选择和处理教材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些对学生今后的体育生活有益的体育项目。比如,就目前的社会体育生活而言,常用的运动项目有羽毛球、篮球,跳绳等。(2)选择能体现自主性的运动技能教学。动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同一个动作,不同的学生来做,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基础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会明显好于其他学生。有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加能够体现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因而在技能学习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练习空间和时间,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时,要倾向于能够体现自主性的内容,这样能够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动作。2.目标定位:给予学生最合适的学习目标(1)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的动作和分解教学开始,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这要求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努力使每一项运动技能的教学都能遵循自身的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基于学生现有的运动水平。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高低不同,运动知识和理解能力也不用,所以不能够强求“一个班级一个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虽然不可能做到“一个学生一个目标”,但是也应该做到“一个层次的学生一个合适的目标”。给予了学生合适的目标,学生才能够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教师也能够依照这个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进行检测和对照,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的后续阶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发展。(3)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学目标除了可以检测,适合学生的现有运动能力和接受水平这几个要点之外,还有能够有一个的激励作用。目标在学生不远的地方,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达成,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习的运动热情。3.流程设计:给予学生最科学的过程设想(1)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有效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练习,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科学地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有效设计出适合学生技能发展的练习。学生运动技能形成需要经历四个发展过程,其每一个发展过程都应设计出相关有效的练习。在运动技能的获得阶段,因为学生对技能只是在初步的实践,对所学技能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因此,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学,循序渐进,关注动作技术的主要环节,并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合作,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在运动技能的改进阶段,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的动作也逐渐消除,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改进学生技术的练习,加强学生错误技术的纠正,关注学生的细节练习。在运动技能的巩固阶段,教师要设计一些反复性的练习,积极进行巡回指导,加强学生自练与合作练习。在运动技能的最后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应设计一些展示类、竞赛类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以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所学技能。(2)关注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分层练习。“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想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效益,在设计练习时应对受教育者的现有水平、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有一个详细的分析与了解。关注学生差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适合并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从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练习。(3)增加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不应该是从教师至学生单向传递,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是一个多方的互动。应该是“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互动,只有达到了这样的互动,教学才更加灵动,才能够更有效。4. 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最心动的激励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能只关注他(她)们的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更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发展性评价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更加关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以及这个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技能学习的有效性。五、变化与讨论“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运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技能学习上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相对于对照班级的成绩提升更加出色。1.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技能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实践,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学生在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在初一时,笔者对学生的耐久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成绩进行了检测;初二年级进行了又一次的检测,两次检测的结果统计如下表:将提升幅度数据用柱形图从数据统计来看,实施班级的提升幅度远远高于对照班级的提升幅度,这应该是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实践有关。实践证明,只要注重了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随着跑的技术的提高,跑的成绩也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为本研究的成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2.学习品质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技术动作的学习,带动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学生变得敢于展示了,变得善于表现了,变得用于拼搏了。比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开展本教学研究班级的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提高,很少有半路退缩的学生,这一点在女生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反观其他没有开展本教学研究的班级,在中长跑教学中,经常有不少的女生(甚至有男生)会在跑的过程中借故临阵脱逃,甚至“半道消失”。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以学生运动能力为基础。教学其最初要点是分析学生的运动能力,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够忽视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不能够对学生的运动能力错误分析。基于学生运动能力的运动技能教学,要有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为成功的保证,绝对不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段,学生没有收获到进步的时候放弃。要相信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教学,只要坚持才能够收获成果。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文章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果。[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性[作者简介]胡宪刚(1968- ),男,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河南郑州450052)[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5-02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后,自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工作开展以来,笔者深感“三进”的关键是“进大学生头脑”。为了提升“进大学生头脑”的效果,笔者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探索,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和比较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的触动,使不少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偏激看法得到了澄清,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目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有两个层次:一是高中毕业后考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三年,毕业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学生;二是初中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五年,毕业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的三年制高职生虽说不是高中阶段的最优秀学生,但他们毕竟经过三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风,只是部分学生由于高考的失误,未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而心理失衡,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因而,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表现出对学习的不重视,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针对他们,应重点研究如何减少“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以及新生入校后如何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交流,善于交往,愿意进行心理咨询,学会宣泄和释放,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人生目标。初中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的五年制高职生,一部分学生是未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道学习。另一部分学生是注册生,即学习成绩较差,上其他学校前途渺茫,为了拿大专文凭不得已而进入高职院校。这部分学生坐不住、学不进,不喜欢所学专业,不想学习,不愿学习,课堂说话,小动作不断,自控能力差。五年制高职生的生理上正处于由少年到青年的发育、成长阶段,心理上由幼稚向半成熟并逐渐走向成熟阶段,思想上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引导他们确立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总之,积极探索更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大报告精神的高度设计和确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果。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思想政治素质就是思想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十七大报告的科学内涵,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和教育部主办的《时事》相关内容与十七大报告辅导教学片结合起来,在学习中要求学生找出新观点、新提法,并说明新提法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等。这一做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独立探寻社会理论知识的能力,也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2.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以及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也促使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说服力、感染力,需要许多生动的、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事例。为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教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录制、搜集、整理电视节目中与教材、教学有关的录像资料,如录制《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片段)、《破冰》中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经过精心剪辑,合理编排,有机地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将其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这些内容深深触动了学生,使他们对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成长和成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讲到“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正确认识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时,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录像资料《全国公安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片段)《任长霞》和《胡长清案启示录》等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后深有感触,他们看到了党和政府铲除腐败的决心,认识到我们党内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腐败分子毕竟只是少数,从而改变了以往思想上存在的某些偏激认识,对党的领导增强了信心,对社会主义坚定了必胜的信念。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激发,使其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3.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课堂教学形式。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的兴起和教学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引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班级教学形式向普通高校学习和靠拢,即上大班课、上合班课的趋势。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存在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等特点,笔者认为不应该以大班、上合班课为主要形式,而应该以小班(普通班人数)上课的班级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这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比赛等育人形式的指导和引导,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此外,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课堂人,可在课堂上学到许多真善美的东西;作为社会人,又会接触许多复杂现象,在复杂社会现象面前,有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有的学生则会接受不良影响,甚至会追逐腐朽,步入歧途。对于社会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对于校园内部环境,则是可以改变的。所以,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校要求的课后晚自习辅导,应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应给学生提供愿意倾吐心声的机会,给师生交流提供好的环境,如将辅导时间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到办公室找任课教师单独进行交流等,若能提供单独谈话的房间更好。学习方面的辅导和思想、心理方面的辅导同时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理论研讨或辩论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好的形式。为了提升十七大报告精神“进大学生头脑”的效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或疑惑问题,组织讨论或者小课题研究,在讨论或研讨中允许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暴露出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在讨论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共识无形中就是对少数人不正确看法的一种批评和谴责,也使个别学生头脑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得到了澄清,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良好补充。2.运用影像资料,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余,笔者将课堂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下,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革命故事片,如《大浪淘沙》《二万五千里长征》《东方红》《横空出世》等,并要求学生结合观看内容写感想、体会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和比较,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创造性的好方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如组织学习小组、知识竞赛,写调查报告、专访、小论文,组织模拟法庭、编排法律生活短剧等形式,既会加强学生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又会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4.组织演讲比赛,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笔者认为,学生在演讲比赛前准备的过程,就是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索、反思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论进一步武装头脑的过程;而演讲比赛的过程,正是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更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机会。当然,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互相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学校内部要做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学校党政干部、专职辅导员以及所有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和各门专业课教师都有育德责任。广大教师应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总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质量,还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保证课堂教学时数的落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提供保证。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互相配合,更需要全面切实加强领导,只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相互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特约评论员.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教学与研究,2006(1).[2]那非丁.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启示[J].求是,2005(24).[3]刘福州.也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4]顾海良.着力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摘要】 目前,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调查现状表明,学生存在明显的厌学情绪;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如何打造“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就在中职德育课堂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粗略的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共鸣。【关键词】 做中学学中做中职德育实效性德育课作为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对当今中职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显示: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厌学情绪;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2009年,我校开展了以“做中学、学中做”为主导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以“做”为核心,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做”中激发兴趣,生成职业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是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前提提高认识必须解决思想偏差问题。中职学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的生源,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差异极大,而且学生在思想、心理状态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应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对未来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德育的过程并不是以外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德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准确背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能力,而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于中职生的评价也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要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树立我行!我能行!我能做的信心。现实中很多德育课老师也深知现在德育课教学的弊端,也知道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照本宣科早已经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但是囿于现行学校评价机制,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应付检查,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有益于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让德育课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重点职业中专——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调研时提出,职业教育就是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有些老师片面的认为,“做中学、学中做”是专业课教学的事,在文化课教学中推行举步维艰。然而,我校陈从荣老师的一堂德育研究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采用“三自一导”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同时,用事实证明了“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新问题也随之显现。面对日益变化的新问题,传统德育还是过死地依托课本教材,过多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知识的教育。课堂上教师还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讲道德,学生静坐听道德,德与行分离。这无疑是让学生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学校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才能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是生活化的。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德育课程,更是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并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启迪,提升智慧,感受生活的快乐。2整合资源,活化教材是基础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早在几十年前,叶老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青少年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由于地域差异,各校各班学生实际情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教学时,在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及贴近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大胆舍取,补充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对学生有真正指导价值的内容,让一些旧教材也闪耀新理念的光芒。如《就业指导》教科书上有许多案例,都是其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事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搜集本校历届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典型案例,或请优秀毕业生来校现场讲座,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体验……教材是固定的,但生活是丰富的。根据生活实际,适时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必然事半功倍。中职德育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现行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范例,新课程标准更为我们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德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来自现实,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维难题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贴近学生、问题具体、材料鲜活的教材,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实情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共同建构生本化、校本化课程。由此可见,整合教育资源,活化教材是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采取模块及专题化教学,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整合,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引领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使得学生思想升华的过程。3创新载体,情境学习是关键学生道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逐渐和谐、统一的过程,是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大部分教材本身包括许多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围绕三条主线设计: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问郑、探究、体验、合作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并逐步实现德育知行统一、觉悟和能力并重的目标。进入2l世纪,美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纷纷就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发表见解。笔者综合众家所论后发现,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核心思想之一——“从做中学”仍是指导美国21世纪职业教育的航标,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情境学习”。笔者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把开展合理有效的活动作为促进学生“乐学”的手段之一。在与“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等有关知识的教学中,常利用书上或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体验践行”“师生互动”“我能行”“心理咨询”“现场表演”等活动;在与“法律”有关知识的教学中,经常开展“今天我来当法官”“问卷调查”“案例剖析”“模似法庭”等活动。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德育实效。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关键在于创设主体活动情境,通过情境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情感和认知两个过程有机统一,互相促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营造认知冲突,激起思维欲望,指导学生自己尝试用旧知解决新知,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4尊重学生,师生关系是保证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很重要。心理学常识表明:相容的师生关系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感情融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对教学反馈的问题,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补偿和指导,还要自我分析,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新课标将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教师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传授基本知识,而且要善于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师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相互尊重和配合,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德育实效性。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为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一直把“热爱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育人准则。为此,笔者在课余时间里常常主动接触学生,并鼓励他们找自己谈心,或是以留言条、书信、QQ等方式与自己沟通和交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会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有了疙瘩,我会耐心地加以疏导。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会诚恳接受;如果自己在无意中出现了失误,我也会主动向学生道歉。无论是课内、课外,我从不歧视任何一个“问题生”,对学生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另外,我还尝试在批改作业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写上一些鼓励或善意提醒的话语,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经过长期努力,我和学生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为创建“和谐课堂”奠定了基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善于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潜心执教,在德育教学这块园地里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参考文献1巫晓蓉.创建“和谐课堂”提高德育实效[N].中育实验学校教育网,2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张婷姝.从做中学——美国21世纪职业教育走向[N].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4当代教育科学,2006.6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