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达哥拉斯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主观唯物和客观唯物客观,知道的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论两种主要唯心主义哲学形态的认识史根源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论两种主要唯心主义哲学形态的认识史根源
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中,唯心主义因其将世界解释为某种精神原则的变形而成为一种颠倒的或歪曲的世界观。但是,唯心主义却一直存在、流行、演化着,“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摘要: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融资难题。本文对小微企业进行了界定,分析其融资难的现状及成因,最后提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对策小微企业对我国GDP增长、财税收入和提供…摘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金融市场显得特别的不稳定,几乎随时在变化着。因此,我们需要对金融市场的测度和市场化过程以及经济的增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金融市场涉及到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与国家、社…
作者:司亚勤贵州社会科学 1997年11期  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中,唯心主义因其将世界解释为某种精神原则的变形而成为一种颠倒的或歪曲的世界观。但是,唯心主义却一直存在、流行、演化着,“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 〕其基本的表现形态就是客观(或思辨)唯心论和主观(或经验)唯心论。这两者的争论构成了哲学史上一条不可忽视的线索。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一种高级的认识错误,而应当深入分析它产生、流行、演变的思想根源,同时揭示它在历史上的双重认识地位。  一、客观唯心论:抽象思辨的必然产物  哲学最早的课题是寻求世界万物的本原,即世界的统一性。找出世界的统一性,也就是从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将共同的、稳定的、本质的东西提取出来,即多中求一,殊中求共,散中求总,异中求同。一句话,个别之中寻求一般。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给予理论回答的是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认为万事万物是从水、气这样一些物质中派生出来的,因为这些东西在现实事物中适应性大,普遍性高,用它们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似乎最便于从直观上说明事物的由来和归宿。米利都哲学家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见解为整个西方哲学开了头,这是他们的历史贡献;但是他们的见解却完全站不住脚。根本的缺陷就在于,水、气等等与其他特殊事物相比尽管有较高的适应性和普遍性,却毕竟仍然是特殊的东西;而真正能成为万物之由来和归宿的东西则必须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恰恰因此,它就能够成为这个,又成为那个。也就是说,世界的统一性必须在于某种一般性的东西。  比米利都学派稍后一点的毕达哥拉斯,在这个问题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毕达哥拉斯所面临的问题跟米利都哲学家是一样的,也是要寻求万物的本原;但他们那种以个别、特殊代替一般、普遍的思路又是他所不取的。他试图寻找一个万物莫不具有并且永远具有的东西来解释万物的由来和归宿,结果,他的数学家经历帮助他找到了他所谓的“数”,即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毕达哥拉斯看来,任何东西,无论具有怎样不同的存在形态,也无论怎样变化,都总是可以用一定的量来加以说明,或可以还原于一定的大小、多少、比例关系等等。毕达哥拉斯认识到,本原不能具有特定的质和形态,即不能具有个性,而只能是一般性的东西。去掉了事物的种种个性之后,留下来的那个共性,即数量关系,便成了本原。然而也正是在这里,出现了最初的客观唯心主义苗头。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数”无疑是第一性的存在,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于“数”才得以可能的。当时的思维水平使他还认识不到数量关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普遍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之所以成为人的思维对象,是由于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智把它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缘故;“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第二性的东西。相反,他相信“数”是最原初的存在,即是说,当万事万物还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数”。这种将一般概念看成万物的起源的观点,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不过,毕达哥拉斯以数为本的观点,还只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初表现。因为“数”在他那里还不完全是一个只表征事物共性的概念。在他看来,“数”除了是一种数量关系外,还是一种“质料”,即构成物质事物的原料,因而是可以感觉的东西。这与概念的特征当然就相去甚远了。这也反映出毕达哥拉斯还不能把一般与个别、可思者与可感者严格区分开来,因而尚未摆脱哲学思维的朴素性;一句话,抽象思维的程度还不够。只是到了后来,事物的一般性、普遍性,才真正被过滤出来,成为纯粹思想的结晶。  在这一抽象和过滤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首推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沿着毕达哥拉斯的思路向前又迈了一步,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看来,数量虽然是一种共性,但还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仍然不能充当本原。他认为,唯有“存在”才符合要求:万事万物,将“形形色色”的质去掉,留下了量;再把“多多少少”的量去掉,剩下的就是一个“存在”(“有”)了。“存在”是无论如何也去不掉了;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不存在”(“没有”),事情若是到了没有的地步,也就失了全部意义。因此,存在是最稳定,最普遍,最必然的东西,它才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什么都不是,同时什么都是。就抽象程度来说,“存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后的哲学家尽管又提出过许多哲学范畴,却没有一个在概括性和确定性方面能达到“存在”的水平的。可见,巴门尼德的“存在”,的确反映了人类哲学思维已走向成熟。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存在”使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进一步割裂和颠倒了。他认为“存在”是完全独立的,与所谓的“非存在”即感性世界毫无关系;“存在”是唯一真实和永恒的,而“非存在”则是虚幻的,暂时的;“存在”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非存在”则仅仅是感觉的对象,思想和感觉是没有关系的。这样一来,“存在”便成了一个客观的概念,成了一个先于并且独立于一切现实事物的最高的精神实体。这里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已经更加明显了。不过“存在”仍然不能算是彻底意义上的客观精神实体。因为巴门尼德居然将一些感性的特征归之于它,比如他说“存在”是一个有限的球体,这就意味着它是有形体的,从而是占有空间的东西;而真正的精神实体却只能是“形而上”的存在,就像后来许多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规定的那样。  只是到了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才以经典的形态出现了。柏拉图的思路同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但他进一步认为,高度抽象的本原一方面不能再具有丝毫感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说明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于是他提出了“理念”。柏拉图指出,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它们变动不居,充满矛盾;但是,在人们心里,却又明明知道这些事物的完善形式。比如,有这样那样看上去美的东西,但它们的美都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另一方面,我们又清楚“美”本身的含义。显然,如果没有这一个一般的美,感性的美便不会出现。这个例子也适用于任何其他感性事物。因此,柏拉图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之外和之前,存在着它们的同名的“理念”来派生和决定它们,同时成为它们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个体事物的原本和模型,个体事物则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这就是柏拉图所构思的宇宙本体论和万物起源论。  柏拉图的“理念”其实就是表征事物的共性或一般属性的概念(类或种、属),所以理念与现实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念”较之于巴门尼德的“存在”来又前进了一步:“存在”虽然是最普遍也是最大的概念,但也正因为这样,它过于空乏,如同虚无;它固然可以说明万物所共同具有的唯一属性,但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意义;万物都存在着,仅此而已。相反,“理念”却是多层的,它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又将事物与事物按类区别开来;各类概念既可以说明世界多方面的存在,又可以说明其一般性。一句话,理念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万物多样性中的统一性。但是,“理念”在柏拉图那里已完全脱去了物质和感性的外衣,而成了赤裸裸的客观思想。至此,人类认识从感性具体向理性抽象的跨越便真正实现了:经过一个渐进的升华过程,一般被从个别中抽象出来,最终与个别分离开来成为第一性的存在,这就标志了客观唯心主义或思辨唯心主义的定型。在这之后的一切客观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后期的亚里士多德,还是经院哲学的唯实论派,不论是莱布尼茨,还是黑格尔,尽管他们具体的主张各异,并且日益精致,但总的来说,都是柏拉图路线的继续,即都是把一般绝对化,把概念本体论化。可见,客观唯心主义的产生是认识逐渐深化和净化的结果,在人类对世界的统一性即多中之一、殊中之共、个别中之一般的追求中,那个一,那个共,那个一般,最后被当成了“单个的存在物”。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桌子、椅子和桌子观念、椅子观念;世界和世界观念……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已经存在于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2〕  二、主观唯心论:感觉经验的逻辑结局  抽象并不是早期哲学家寻求世界的来龙去脉的唯一方式,相反,一些哲学家只在感觉范围内寻找答案。其结果,世界被还原于人的感觉,感觉成了一切的源泉,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或经验唯心主义。  西方哲学史上崇尚感觉的第一人是赫拉克利特。作为最早的自然哲学家之一,他象米利都学派一样,以火这种感性的特殊物质作万物的本原: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在火的驱动下世界的永恒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为此还留下了“辩证法奠基人”的名声。不过,在赫拉克利特那里,辩证法和相对主义是界限不清的,因为他过于相信感官的报告。这样一来,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就被忽视了,世界变得难以把握了。如果说他的名言“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的确可以作为古代辩证法的例证的话,那么他的另一名言“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则显然表现了最早的相对主义。在这里,世界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已几乎看不到,呈现给人的只有千差万别和变动不居。这种相对主义倾向在后来的普罗泰戈拉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最大的相对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有一段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3〕它告诉人们:世界万物的存在及其状态、 属性、关系等等,仅仅是人们感觉到的那样,“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而你和我都是人”。 〔4〕在他看来,人的感觉是一切事物存在与否的最高裁决者,但由于人和人的感觉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觉也有可能不一致,所以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具有确定的性质和状态的,一切存在的客观标准是没有的,一切全凭主观感受而定,一切都因人而异。这显然已是一种相对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种片面的感觉论,到了中世纪又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唯名论者认为个别、感性事物是唯一实在的或第一实在的,而一般、类,不过是用以标志个别事物的名称、符号。这种把一般个别化的观点,其实质是否定一般的存在。唯名论在中世纪具有某种唯物主义的倾向,因为它强调个别具体事物的实在性;但是由于它片面强调个别感性事物的实在性,从而否定或基本上否定了感觉之外事物的存在,因此最终难以将唯物主义贯彻下去,反而向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步一步滑去。  近代英国经验论中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正是唯名论、感觉论发展的最后结果。贝克莱哲学最大的方法论特点就是彻底地否定和摒弃抽象。他反对抽象的论述是冗长的,占去了他的《人类知识原理》这本代表作的几乎整个“绪论”部分,但他的基本论点却是很清楚的:“在几乎所有各种知识中引起无数错误和困难的原因,就是认为人心有构成关于事物的抽象观念的能力”。〔5〕既然如此,拒斥抽象,否定类存在, 便是建立全部真知的基础;而他所谓的真知,就是断言“物是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贝克莱看来,既然从来都不存在抽象这么一回事,那么人的认识对象——个体,便是唯一真实的东西;个体事物只能在感觉中出现,因此离开了感觉,就根本谈不上对象的存在。退一步讲,如果某物不在我的感觉范围内我还说它是存在的,那也只是因为,如果它出现在我面前,我就能感知到它。总之,一切存在的唯一标准就是人的感觉。这种结论,当然是很荒唐的,特别是当它是一种本体论的时候。可是贝克莱并非有意耸人听闻,他是在沿着极端唯名论和感觉论的逻辑进行思辨。就严格地把推论限制在感觉范围而言,他的思辨是成功的,因为在同样的范围内是驳不倒他的。比如,要证明一朵花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如果只借助关于这朵花的各种感觉,如某种颜色,某种气味,某种形象等等,那么我们所证明的只是我们自己感觉中的东西;至于这些感觉是否具有客观的源泉,那是依靠感觉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感觉不能超出自身之外去解答自身的来源是什么。结果,所谓的事物就成了“感觉的组合”,而一切存在的根据也就只能是“被感知了”。贝克莱本人是对此充满信心的,他知道他的极端经验论与他的主观唯心论之间必然的联系,因此他说:“读者只要反省一下,试试看在自己的思想中是否能把一个可以感觉的东西的存在与它的被感知分离开来,就可以相信他了”。〔6〕的确, 如果人的手段除了自己的认识感觉,就没有别的,那么我们就肯定无法将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它的被感知分离开来。这是一个令人完全不能接受却又很难驳倒的结论,它体现的正是主观唯心主义萌芽、成熟、定型的一般特点,即彻底贯彻感觉论原则,否定一切抽象,将世界万物个体化和多元化的必然的逻辑结局。  三、唯心主义:难以消除的哲学“假相”  不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都有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认识史理由;但是,它们毕竟是颠倒和歪曲了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其共同的错误,是把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途径同客观事物本身混为一谈了。  客观唯心主义把一般、类绝对化,使概念变成了客观的、独立的实体。其实,概念作为事物一般属性的反映,是人们用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手段或途径,它绝不等于事物的本质本身。固然,共性、本质、规律等等只能被我们的思想所把握,从而形成概念,但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思想所把握的仅仅是概念。概念与事物的共性、本质,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是不能混淆的;本质始终是对象之中的本质,一般始终是寓于个别之中的一般。“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7 〕客观唯心主义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  主观唯心主义则是从另一个极端将认识的途径同认识的客观对象本身混为一谈。它认为感觉是一切认识的起点,这当然是对的;可是它却错误地断言,一切认识的内容只是感觉。主观唯心主义反对有独立于个别的一般的存在,这也不错;但是它却把包含在个别之内的一般也排斥掉,这当然就错了。而这样一来,人们所能把握的,就只有个别事物,即单纯的感性事物,当这种事物的客观源泉说明不了时,那么显现在感官中的个别事物便势必被分解成各种不同的感觉因素,结果整个世界便都归结为感觉的不同组合了。“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8〕  但是唯心主义在历史上也的确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  首先,唯心主义曾对辩证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辩证思维基本上是同唯心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是最早研究概念辩证法的哲学家,他在其“通神论”中详细论述了对立概念之间的同一性和相互转化;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他“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恩格斯语),他是辩证逻辑的第一位探讨者;17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笛卡儿、莱布尼茨也都提出过卓越的辩证法思想;至于以黑格尔为最高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对辩证法的贡献更是众所周知,以致于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来源之一。唯心主义之所以能够推进辩证法的发展,就在于它始终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虽然它把这一点过分夸大了;而旧唯物主义,虽然在哲学大方向是对的,可是它对事物,对现实世界,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人的实践的对象去理解,其“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9〕结果,能动的方面便只能被唯心主义所发展, 尽管是抽象地发展了。  其次,唯心主义对科学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数学。科学史和哲学史表明,几乎所有同时是数学家的哲学家,其哲学倾向都是唯心主义的。比如毕达哥拉斯、笛卡儿、莱布尼茨、罗素等这样一些唯心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在数学的发展史上都占据着开拓性的地位,而他们的数学思想同他们的哲学思想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数学(算术和几何)的起源和本质究竟怎样,这是一个千百年争论不休的问题,上述大数学家兼大哲学家无例外地认为,数学是一个公理演绎系统,而公理起源于人心的先验构造或约定,因此数学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除非是为外部世界设立秩序。这种看法当然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是他们似乎有权这么说,因为数学就是在他们手中发展起来的。退一步说,我们相信数学研究的实际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但是一旦这些关系和形式被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而成为一系列纯概念,它们同现实的联系就不清楚并且也不重要了。于是数学便成了研究概念之间关系的一门纯思维科学。这种思路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形成是一致的,即都是割断了一般属性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仅仅作为思想对象的、富于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体。也正因为如此,数学在一种净化的状态中获得了发展:笛卡儿将一个几何图形设定为由若干抽象的点所构成,进而建立起坐标系,于是这个图形的几何空间性质便表示为这些点的坐标变换关系即代数关系。从此,变数被引进了数学,成为恩格斯所说的“数学发展的转折点”。如果说解析几何归根结底总可以从现实世界找到根据的话,那么非欧几里德几何则是纯先验的。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先有它的公理及演绎体系,然后才发现了与它相符合的空间。它的公理的真是约定的:虽然与欧几里德公理相悖,却在自身体系内部不存在矛盾。它描绘出来的是一种有曲率的空间,这种空间在人的思想中存在了好几十年之后,才得到了广义相对论的确证。  早在17世纪初,唯物主义在近代的第一个代表弗兰西斯·培根为了清算唯心主义,曾将其表现归结为四种“假相”,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发誓将它们全部克服掉。种族假相,是指把人类天生的本性加到自然事物中去,因而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培根说:“人的理智在本性上就喜欢设想世界里面存在着比它所看到的更多的条理秩序。虽然自然中有许多东西只是单独而不成对的,但是它总要给这些东西造出一些本来不存在的和它们平行的、成对的和相对的东西。”〔10〕洞穴假相,是指个人因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习性等形成的偏见。在培根看来,“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接;或者是由于读书和他所崇拜的那些人的权威;……。”〔11〕这好比是,每个人都坐在他所特有的洞穴之中,因受狭窄天地的限制,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市场假相,是指人们按照流行的观点,使用不适当的语词等等而引起的错误。培根认为:“语词的意义是根据俗人的了解来确定的”,“因此如果语词选择得不好和不恰当,就会大大阻碍人的理解”,“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12〕剧场假相,是指人们盲目信仰权威、教条、传统的哲学体系而形成的偏见。培根说:“人们之所以在科学上不能进步,乃是由于象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接着他又明确提出了“权威”不等于真理的著名论断:“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13〕在培根看来,各种所谓流行的权威哲学体系犹如舞台上一出一出的戏剧,因而他称该种“假相”为“剧场假相”。培根的“四假相说”较为全面地揭露了人类认识上陷入偏见和错误的主要根源,但是他对假相的说明却使他不可能全部克服掉它们。培根认为这四种假相是一种植根于人类认识本性之中的偏见或思想迷误。既然如此,任何人都无法消灭它们,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这种本原性的偏见。而列宁则更加科学而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14〕事实也是如此。几百年过去了,唯心主义不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幻着形式继续发展着。但是这并不值得悲观,因为真理性的认识正是在与错误的认识作斗争的过程中得到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只要人类的认识进程不中断,唯心主义就将一直存在和发展下去,它将继续为唯物主义的不断完善化提供反面证明,同时也将继续以它自己的方式促进哲学的发展。哲学唯心主义的确是一种思想偏见,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又是一种人类根深蒂固的偏见,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辩证法。  注释:  〔1〕〔2〕〔7〕〔8〕〔9〕〔14〕《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2、420—421、409、411、411、411—412页。  〔3〕〔4〕〔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54、55、505页。  〔5〕〔10〕〔11〕〔12〕〔13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32、14—15、13—14、21、32页。作者介绍:司亚勤,贵州大学哲学系讲师。邮编:550025
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中,唯心主义因其将世界解释为某种精神原则的变形而成为一种颠倒的或歪曲的世界观。但是,唯心主义却一直存在、流行、演化着,“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中,唯心主义因其将世界解释为某种精神原则的变形而成为一种颠倒的或歪曲的世界观。但是,唯心主义却一直存在、流行、演化着,“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在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中,唯心主义因其将世界解释为某种精神原则的变形而成为一种颠倒的或歪曲的世界观。但是,唯心主义却一直存在、流行、演化着,“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重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共产党传统哲学基础概念和原理略析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或曰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直以来被公认为和自认为是共产党的哲学思想理论基础,这是有道理的,并且在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在流行多年的哲学教材中,乃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的著作中,对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这两个基础概念和有关原理的论述,却有若干欠缺之处或不妥之处,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加以澄清和指明。为此,有必要从概念和原理的源头上进行追溯,并对其在实践中的效果进行考察,以便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来。
  (一)追寻普遍性
  1始原说
  为了获取真理,人类理性要求寻找事物间的普遍性,以做为认识事物的基点.在古印度哲学中,已经出现了"要从普遍者开始"的思想.(1)在古希腊哲学中,更把"普遍"做为人所要有的"一个坚实的东西",并以此"作依据"(2)。至近代哲学,哲人弗&培根注意到:"心灵总是渴望跳到具有较为普遍性的地位."(3)现代物理学家兼哲学家石里克更明确地指出:"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迫切地要求持续不断地增进自然界的统一."(4)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人们总是力求从中找到"共相"即普遍性来,从而在本质上认识具体事物.对于哲学家来说,更把目光放在整个世界或宇宙的"普遍性"上来,寻求那"最高"或"最后"的基点.由此,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哲学家们自然地进行了探寻整个世界或宇宙的"始原"的工作.在古印度哲学中,就有"自在天"、"绝对心智"之说,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就有<尚书?洪范>篇中的金、木、水、火、土,老子的"道",孔子的"天",<易传>中的太极之说.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泰利士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留基伯和德摩克利特的"原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水、火、气、土之说.其中的原子说和理念说,对后世的哲学影响很大.到了近代,古希腊哲学的继承者??欧洲哲学在探索"本原"上,有了重大进步,并在诸说之间,进行了争辩,以致形成了"物质本原说"与"精神本原说"的原则分野.随着西学东渐,这种分野深深影响了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那么,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呢?近代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物质的本性仅仅在于它是一个广延的东西."(5)伏尔泰更指出:"物质的本质┅┅在于它是广延和不可入的."(6)后来,恩格斯做了这样的说明:"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别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7)这样,恩格斯使用"物质"这一概念所达到的抽象程度,就远远超出了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们所使用的诸如"水"、"土"以致"原子"这样具体的概念了,也超出近代哲学家关于“物质”的概念了.也就是说,恩格斯关于物质的概念,是那些具体概念的最为抽象的概括.后来,列宁在1908年对物质下了一个有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官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8)这一定义,长期为原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奉为不可变易的经典,其合理性是明显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的发展,这一定义的缺陷也显露出来,因为这里的"客观实在"的范围超出了物质这一概念的外延.物质的属性是客观实在,但客观实在不一定都叫物质,例如人的精神就是做为物质的大脑的一种属性,但能把精神叫物质吗?显然不能.人们经常谈论的运动、时间、空间,也都是"客观实在",并且都是物质的属性,也都不能叫物质.即使是列宁自己,在谈论"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9)时,也是不把运动、时间、空间视为物质的.晚于列宁的当代哲学家邦格说:"不能把物质实体与有质量的客体等同起来,更不要说把它与固体等同起来了.因为人们已经发现例如电磁场和中微子场等静止质量为零的场.也不能把物质客体定义为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东西,因为┅┅非物质的对象如观念也是独立存在的."(10)看来,虽然物质这一概念同任何概念一样,是发展变化的,但还是有较为确定含义的,这就是说,人们大体上是在"物质实体"的意义上使用物质这一概念的.至于精神这一概念,在中外哲学家那里,则歧义较小,人们越来越相信精神是大脑的机能.在各种宗教中的精神实体如上帝、安拉、佛佗,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只是人们想象中的物质实体的发动者、支配者、裁决者而已.就"追寻普遍性",特别是探求"始原"而言,精神同物质相比,大有逊色.把"物质"这一概念作为“始原”,能为人们认识世界事物,把握客观实在提供一种较为牢固的前提,从而为实践活动准备较为坚实的基础.而做为物质的属性的精神这一概念,则不能做到这一点,甚至还会造成误导,致人走向宗教迷信.
  2"基本问题"
  恩格斯有一个对后人,特别是对原苏联和中国的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1)后来,包括恩格斯在内的众多哲学家,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转义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批评杜林时,曾经把物质与存在这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甚至说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性,而在于它的物质性.近些年来,一些中国学者对这里所谓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质疑.有人发问:"既然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都不讲'基本问题',何以哲学要讲'基本问题'呢?"这种质疑和发问,对人们是有启发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说,从古今中外哲学家关于哲学的定义和对哲学的阐述中,至少可以找出几十个各不相同的说法,有的哲学家自己就做过各不相同的解释.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间断地使用着"哲学"这一概念,包括想要"解构"哲学的某些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在内.这就表明,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大体上还是有某种共识的.哲学所面临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最抽象、最普遍的问题,即人与客观事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问题,包括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和价值领域中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离开"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来谈哲学的"基本问题",在逻辑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哲学教材中,既讲"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生活与思维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又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或如恩格斯说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这就有违反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之嫌了.事实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只是哲学问题的一部分或一方面,并不总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英语basic和俄语0CH0BA不但可译为"基本",也可译为"首要",而译为"首要",似更贴切.恩格斯强调"特别是近代",是有道理的.因为正是在近代,两者关系的争论在哲学领域中突出起来,以致宗教神学借精神是"本原"、"第一性"之说,来为神、上帝做哲学辩护.即使在恩格斯的时代,宗教神学仍在欧洲和世界横行,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尚未普及,脑科学则刚刚起步.历史发展到了二十世纪,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哲学领域中,不管一些人怎么强调那个"基本问题",大多数人却不在物质与精神或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上做文章了,更没有多少人在那里讨论谁是"本原"、"第一性"的问题了.这里不是因为西方一些哲学家在有意"回避",而是如罗素说的那样:"心与物的区别??这在哲学上科学上和一般人的思想里已经成为常识了."(12)当然,恩格斯也讲到了两者关系中的“同一性”问题,为后来的哲学家们谈论精神对物质的“作用”或“反作用”问题,开启了一扇大门。
  3唯物与唯心
  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恩格斯认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他还特别指出:"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13)对此,结合后人的理解和运用,有三点可以指出来.首先,任何用语含义的相对性,都能在不同民族语言的翻译中表现出来.英语materialism和俄语MATEPNAΛΝЗΜ,都既可译为"唯物主义",也可译为"物质主义",百余年来,人们已习惯于译为"唯物主义",但如直译,且为防止理解上的绝对化,似译为"物质主义"更当.恩格斯讲的两大哲学派别的分野,主要指的是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欧洲哲学界的状况.而自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创立以来,"唯物主义"便有了新的含义.马克思把"社会存在"当作"物",是借用了传统中的"唯物主义"中的"物"的.而作为"社会存在"的"物",是与传统中的"唯物主义"中的"物"有所不同的,因为它主要指的是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的总和.对此,马克思还以盖房子为喻,将其说成是“经济基础”,并肯定了它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后来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又指出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很明显,这里的"社会存在"本身,就是人的存在,就是离不开人的精神的存在,而人的精神当然不是“物”.其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性、对立性是有限的,并不象列宁和后来的列宁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重大.列宁在1908年把哲学史说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党派"的斗争史,后来的列宁主义者以及原苏联和中国的哲学教材也都以两者的斗争做为哲学史的主线,这种观点和做法,既与历史和现实并不完全符合,又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哲学的贫困".在古代哲学中,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古印度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都未见有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的斗争,甚至连这两个概念都未曾出现.有人根据传说中的柏拉图想要烧毁德摩克利特的全部著作,就断定古希腊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斗争的激烈,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把德摩克利特说成是唯物主义者的根据是他和留基伯的原子论,但两人都相信“神的威力”,即在事实上将神视为"本原",难怪黑格尔曾将留基伯说成是"唯心主义者"呢!(14)而德摩克利特又从“神”的意志出发,鼓吹过"要象使用四肢一样使用奴隶".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这一问题在五十年代曾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但因两者界限模糊不清,且无大意义,无果而终.中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谈到先秦哲学的划分时举例说:"如洪范仅言五行,以此为宇宙中之根本者,则亦可谓一种唯物论.然洪范所说世界之最高存在为天或帝,┅┅实是一种有神论."(1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概念的出现,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最值得反省、反思的是,当年主流话语对林彪的"天才论"的评论.在"文革"前期林彪被九大党章定为"接班人"的前后,"天才论"不但被说成是唯物主义的,而且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然而在"文革"中期林彪叛逃前后,"天才论"突然又被说成是唯心主义的,而且是最反动的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的.在做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时,主流话语都是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这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又表明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划界上的某种不确定性.难怪列宁在1914年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之后,不再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而认为哲学史是一部认识史呢!最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并无"重大"的意义.直到现在,中国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仍把实事求是原则说成是基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很牵强的.其实,在被公认为是唯心主义者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了"实事求是"一说.(16)而并非唯物主义者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在<1999:不战而胜>中,直截了当地宣传了"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人们还不难发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宣传唯物主义,人们记得,那时,无论在党内还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唯物主义"的喧嚣声不绝于耳,且显得与唯心主义势不两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真诚相信并决心践履唯物主义,且以"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而自豪.但这并未能对"大跃进"、"文革"中盛行于全社会的浮夸蛮干、弄虚作假、颠倒黑白之风起到抑制作用,然而在此期间,不但并非唯物主义者的尼克松较为准确地预见到苏联等原社会主义国家会发生"和平演变",就是不信奉唯物主义的美国某智囊机构也较为准确地预见到在美军撤出越南后将发生中越边境战争.这些为后来证实的重大变故,是那些坚信“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垮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信条的唯物主义者们所无法预见的.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已大体上抛弃了流行多年的"唯心主义反动,唯物主义革命"的命题,但仍习惯于将错误的观点与做法同唯心主义联系起来,而将正确的观点与做法同唯物主义联系起来,未能重视恩格斯当年说的"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义"的警示.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者的区分毫无必要,而只是说,两者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都管不了那么许多,没有必要事事都往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上挂靠.
  (二)静与动
  1两种状态
  静止与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静止不是运动,运动也不是静止,这一点,自伽利略以来,就已为自然科学说明了.而这种观点扩展至社会生活领域时,更显出了它的真确性.那么,把握静止状态与把握运动状态,何者更为重要呢?应当说,两者同样重要,不存在把握运动状态更为重要的问题.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静态开始的.恩格斯指出:"必须先研究事物,然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而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17)这就是说,人们首先应当树立的是静止观,否定静止观,是片面的.当然,由于常识告诉人们,树立静止观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人在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时,最容易和最先感到的就是事物是什么样子的,而这是离不开"静止观"的.正因此,人们便容易将其固定下来,以致在事物发生变化时,仍不能察觉.由是,思想家和理论家们很自然地强调易被忽视的"运动观".这种运动观,要求人们在事物还没有显出变化的状态时,就能加以预测,以便未雨绸缪.恩格斯在强调这一点时还是比较慎重的,他既讲到了“只有运动才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 讲到了"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又讲到了"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18)但到了列宁那里,便成了"对立面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19)这种说法,深深影响了原苏联和中国的哲学界,在毛泽东那里和在流行的哲学教材中,更是将排斥静止观的运动观,做为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武器,造成了众所周知的危害.而排斥乃至否定了静止观的运动观,将运动观绝对化,既违反生活常识,又缺乏科学依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不承认有所谓"绝对运动",因为没有科学实验依据.(20)
  2"形而上学"
  静止观是否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呢?形而上学(英文metaphysic,俄文МЕтАфИзИКа)的原义是研究具有最高普遍性、抽象性东西的学问.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被后来的学者整理为"物理学的后篇",计十四卷,取名为<形而上学>,以与象物理学这类"形而下"的学问相区别.可见,从源头上看,形而上学的本义就是哲学.在中世纪后期哲学家笛卡尔那里,"哲学的第一部分就是形而上学,……第二部分就是物理学"(21)在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的含义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他曾指出:"一方面是一种形而上学,一方面是各种特殊科学".(22)"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用不用形而上学,而是我们所用的形而上学是不是一种正当的形而上学."(23)他指出:洛克的哲学是"形而上学","它研究普遍规定".(24)但他批评洛克等经验主义者在"作形而上学的思考"时,"总是把有限与无限、原因与结果、肯定与否定分裂开."(25)与此同时,黑格尔还批评了“旧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由上可见,从古代到近代的欧洲哲学,都没有把“静止观”说成是形而上学。至于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就更不用说了.马克思也没有把形而上学同"静止观"联系起来,他就说过:"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真理不知道政治地理的界限."(26)只是在恩格斯那里,事情才发生了重要变化.他把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的批评引申为:"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成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27)"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28)但恩格斯还是认为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有重大的历史根据".列宁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很少谈到形而上学,只是偶尔批评它忽视对"认识的过程和发展"的研究.然而,到了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毛泽东的<矛盾论>那里,形而上学不但不是它在古代和近代所具有的本来含义,而且成了完全错误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他们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深深影响了原苏联和中国的哲学界,至今中国哲学界的主流还在那里抬高"运动观"的地位和意义,而否定"静止观"的地位和意义,并把"静止观"说成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形而上学观点".人们还轻率地说:"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的扩大或缩小."但人们却举不出这样的"形而上学家"的代表人物来,因为这样的代表人物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政界,是不存在的.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哲学家们,还都在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上使用着这一概念,中国的一些哲学学者,也正在这样做.二十世纪以来一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和科学主义者对形而上学的发难,以致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针对的并不是一般的哲学,也不是什么“静止观”,而是那种追问"第一性"、"本原"、"存在"这些在他们看来并无意义的哲学.
  3辩证法
  辩证法(英语dialectica,俄语ДИОЛЕКТИКА)是与形而上学截然相反的吗?辩证法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含义是,在争论中揭露对方论点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并用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后来扩展为研究自然界的事物及其规律的方法.它既不与形而上学的本意即哲学或追寻"本原"相对立,又不与后人赋予形而上学以静止观这种转义相对立.黑格尔说过:"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29)他在这里强调了运动和生命,但讲到了"一切真正科学的知识".他不认为静止观就注定与辩证法不相容,曾把宣称"飞矢不动"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称为"辩证法的创始者"(30),并认为芝诺的"这种辩证法我们可以叫做形而上学的抽象论证".(31)黑格尔的逻辑学(大逻辑,小逻辑)讲的就是辩证法,只不过是如马克思后来说的那样是倒立着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恩格斯依据黑格尔的论述,将其概括为三个规律.黑格尔在第一部分"存在论"中,就讲到了"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在第二部分"本质论"中,就讲到了"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在第三部分"概念论"中,就讲到了"否定的否定的规律".黑格尔喜欢用恩格斯所说的"第三个规律",来构造他的庞大的哲学体系乃至其下属的子系,但黑格尔还是把恩格斯所说的"第二个规律",看成是最重要的规律,曾说过"客观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是"真正的辩证法".(3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除了强调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科学"之外,较多地论述的是诸多范畴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列宁在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之后,甚至把"观察的客观性",也算做"辩证法的要素".(33)可见,人们越来越把辩证法做为一种全面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对待,而不只是当成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来对待.自黑格尔以来,人们认识到,除了数量增减和位置移动之外,就事物自身来说,大体上是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的关节点上,即发生质变.黑格尔还注意到,在多个质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被他称为"否定之否定"的现象,即第一次质变是否定,第二次质变就是否定之否定,而由于经过两次否定,使第二次否定带有与两次否定之前的"肯定"的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质量互变规律"提出了质疑.在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中,出现了数学家托姆创立的"突变论",打破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固有模式,所谓"蝴蝶效应",就是对这种突变的生动说明.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黑格尔时代和恩格斯时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就提出过质疑:何以在第二次否定后会出现重复肯定阶段中的特征呢?划分三段的逻辑根据在那里呢?的确,"种子??植株??大量种子"是三段,其中第三段与第一段有重复处,但是,"昆虫??卵??幼虫??大量昆虫"是四段,而第四段才与第一段有重复之处.有什么理由认为前例比后例更具有普遍性呢?读过恩格斯<反杜林论>的斯大林,在三十年代讲到辩证法的"四个特征"时,并未提到"否定之否定",毛泽东在六十年代甚至认为辩证法只有一个规律,即矛盾规律或对立统一规律,而不应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看来,辩证法作为越来越要深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科学体系。把辩证法说成是由几大规律组成的,并对其中的每个"规律"做出越来越细地规定,未必是对辩证法的科学理解和解释,这样做甚至有可能走向把辩证哲学实证化和僵硬化、浅薄化的歧途.至于把辩证法与特定的阶级、群体、政党联系起来,并贴上固定的标签,称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掌握辩证法,资产阶级政党不能掌握辩证法的观点和做法,更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矛盾
  世界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总有其原因.对于这种原因,早在古希腊哲人和古代中国哲人那里,就有了初步地说明.在赫拉克利特留下的残篇中,就有凡事都有两面的说法,"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老子就看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在<国语>中,就有把地震解释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之说.在<易传>中,更有"两仪"、"阴阳"、"天地"、"尊卑"、"刚柔"诸说.在<前汉书>中,还有水火"相灭亦相生",仁义"相反而皆相成"的判断.到了近代,这种关于世界或事物的矛盾的正确思想,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充分地阐述.他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天地间绝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或不必在它里面指出矛盾或相反的规定".(34)他还指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35),"这种对立面的简单的存在方式,乃是人类自然文化中的一个环节."(36)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法的实质".(37)列宁也重复了这一点,并且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38)但列宁"发挥"的结果却是,在对立与统一这两者中突出了对立这一面,并且如同强调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强调了斗争的绝对性.毛泽东还把对立统一规律简化为“一分为二”,这虽然抓住了该规律的一个重要含义,并因通俗化而有利于党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解,但却蕴含了忽视另一含义之可能。我国哲学家杨献珍等人针对这种“忽视”,提出用“合二而一”来作补充说明,不失为一种有益之举。但毛泽东对此却不能容忍,以致发动了一场导至人身迫害的政治斗争。毛泽东把"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的观点,发展成为"斗争哲学".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对立和斗争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他终生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并感"其乐无穷".尽人皆知,他的"斗争哲学",在晚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灾难".
  其实,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对立和斗争并不比统一和同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人们常常论证说,对立和斗争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而是绝对的.但统一和同一不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吗?其绝对性并不弱于对立和斗争.黑格尔讲过矛盾"在和解里存在"(39),并称他的"兴趣仅仅在于和解这一对立"(40).这里虽然表现出了他的保守性,但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的那样,辩证哲学并不必然否定保守性的方面.在人们经常谈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往往强调两者的对立的方面,认为两者的矛盾运动即对立的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却忽视了两者的矛盾统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两者协调起来,在当代是更为重要的.在人们经常谈论的阶级关系、政党关系、群体关系、个人关系等重大的社会关系时,如何做到在承认其间的斗争性的同时,承认其间的统一性,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在指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同时,指明阶级合作也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只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需要。强调运动观、斗争观,是与马克思主义做为变革型的社会思想理论相适应的,这种观点在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效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某种局限性。对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近些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是很有益处的.至于在阐述统一性时,讲到“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讲到“好”与“坏”的相互转化时,更是如此。不过,这里的关键在“条件”。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概念含义的确定性,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能以“转化”为由,好坏不分,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毛泽东晚年几次对来访的日本朋友说,要感谢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把侵略这样的坏事,竟然说成是好事,还表示感谢,这样的“辩证思维”,当然是错误的,并已造成了不良影响,其教训应当认真吸取。
  3内外因
  在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上,经常遇到一种片面性地理解和解释,即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外部矛盾只是条件而已.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曾有这样的说法:"由于内在的本质而创生的事物,如无外因为之阻挠,它就潜在的是一切将可实现的事物."他把"自己的动变渊源<内因>",称为"却已具备了必要的性能".(41)这里,亚里士多德已注意到了内因与外因这两种作用了,但他未指明何者是后人所说的"根据",何者是后人所说的"条件".近代哲学家黑格尔有时强调内因,有时又强调外因.他曾说过:"内部矛盾驱迫着定在不断地超出自己"(42),但他又说过:"外因起统治作用"(43).人们知道,物理学家牛顿不愿意用宇宙本身的矛盾,即当时流行的散逸和凝聚的矛盾来解释宇宙现象,而喜欢把宇宙现象归结为某种"自由意志"的设计.生物学家达尔文则认为:"在决定每一变异的特殊类型上,条件的性质比生物的本性,要来得次要."(44)看来,在某种时空背景中,内因会起决定作用,外因则会起影响作用,在另一种时空背景中,外因会起决定作用,而内因则会起影响作用.这种背景的转换,又是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人的实践需要,才能回答这一切.认为内因起决定作用的毛泽东曾举鸡蛋(指受精卵??下同)在一定温度下孵出小鸡的例子,说"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他的意思是,鸡蛋的内部矛盾是孵出小鸡的决定性的、第一位的原因,而适当的温度只是孵出小鸡的非决定性的、第二位的原因.对此,人们可以发问:在一般意义上,有什么理由认为鸡蛋比温度更为重要呢?诚然,没有鸡蛋,而用石头是孵不出小鸡来的,但是,没有适当的温度,例如在摄氏百度的高温下,同样也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只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适当的温度,而不总能得到鸡蛋这种情况,造成了觉得只有鸡蛋才是"根据",是第一位的,而温度只是"条件,是第二位的这种心理习惯.再以有的学者所举的将足球踢进对方大门的例子来说,很明显,"进球"的决定性的,第一位的原因只能是足球运动员的技术、力量和配合这种"外因",而不能象有的学者那样硬把它说成是足球的构造(革制、充气、圆体)这种"内因",因为谁也不会把铁制的实心方体当成足球来踢的.当然,把内因当成第一位的原因,在某些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政治意义,例如毛泽东指出两军相争,胜败皆决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胜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中国共产党内部)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来论证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就有强调自力更生的作用.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外因便会成为第一位的原因.同样是毛泽东,就承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由于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是在说明"外因"的决定作用.这一见解,用在一九二七年中国无产阶级的失败,显得更公允些,且有利于全面总结历史教训.历史发展到了现在,外因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突出地显示了出来.按照一般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做为开放系统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自组织活动,只有在外界的物质能量作用下,才有可能创建出新的结构.按照协同学原理,当外参量引起的协同作用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才能自发地由无序的旧质变为有序的新质.人们往往盲目地批判牛顿的"外因论",其实,牛顿的错误不在于他强调了外因的作用,而在于他陷入了宇宙神创论,把所谓"第一次推动"的工作交给了上帝.
  (四)必然与偶然
  1主观性
  必然性是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注定会出现的某种现象的一种属性;偶然性则是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并非注定会出现的某种现象的一种属性.这就表明,必然性与偶然性同人们熟知的其它重要范畴,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等一样,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但原苏联和中国的各种流行哲学教材中,都只承认这些范畴的客观性,否定这些范畴的主观性,导致了在理论上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在实践上常常阻碍科学发现的后果.例如迄今为止的流行哲学教材做了这样的界说:"偶然性和必然性相反,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东西.对一事物发展过程来说,特定的偶然性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偶然性都有它产生的原因,在我们没有认识它的原因时,是偶然性;当我们知道它的原因时,它仍然是偶然性."在这种否定偶然性的主观性的认识背景下,各种教材却又几乎异口同声地?备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霍尔巴哈的这样一段话:"一阵狂风刮得飞沙走石,在我们看起来好象乱七八糟,一些相反的风吹得白浪滔天,引起一场更吓人的暴风雨,其实在这当中没有一粒沙尘或水滴的分子是偶然放在那里的.每一个分子都有充分的原因占据它所在的那个位置."霍尔巴哈的这种否定偶然性的观点在十七、八世纪的哲学家那里是相当普遍的,斯宾诺莎就说过:"偶然的东西是没有的"(45).就连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黑格尔也说过:"真实的现实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都是必然的","一般讲来,概念和哲学会使纯粹偶然性这种观点消失"(46),"偶然的东西就是必然的东西".(47)应当说,从霍尔巴哈到黑格尔的这种观点,如果只从客观性的视角来看,是难以驳倒的.因为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充分的原因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即有确定因必有确定果.在这个意义上,偶然性的确消失了.就是说,如果否定了主观性,从逻辑常识上说,偶然性这一范畴,本来就不应当存在。即使象恩格斯说的"这条狗的尾巴是五英寸长,而不长一丝一毫,也不短一丝一毫"那样的事实,也是如此.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神秘主义.难怪至今未见人们对此做出有力的反驳,只是引述恩格斯那段带有讥讽性的批评:"按照这种观点,在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是简单的直接的必然性.这一个豌豆荚中有五粒豌豆,而不是四粒或六粒;这条狗的尾巴是五英寸长,不长一丝一毫,也不短一丝一毫,……这一切都是由一种不可更动的因果链锁、由一种坚定不移的必然性所引起的事实."(48)然而,流行哲学教材的编者们和其他的批评者们,却承认偶然性是存在的,这就陷入了理论上自相矛盾的困境.这是流行于我国多年的惧怕和抵制主观性的社会心理的表现.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正是在于对于任何事物乃至真理,不但要从客观方面去理解,而且要象马克思那样“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而客观性与主观性这两种属性并非绝对对立而不相容。要象对待其它科学范畴那样,在承认偶然性的客观性的同时,承认偶然性的主观性.人们正是把那些在观念中,并非注定要出现的现象的属性叫偶然性,而不把那些在观念中,注定要出现的现象的属性叫偶然性.罗素也就此说过:"偶然的‘事件’,是一种其因果作用还不为人所知的事件"(49).就以某个"狗的尾巴是五英寸长"而论,并不因为它"未必"是五英寸长,才是偶然性,而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它所以是五英寸长的原因,才是偶然性.如果知道了"五英寸长"的原因,它就不是偶然性,而是必然性了.连恩格斯也在举出豌豆的例子后说:"只要我们不能证明豌豆荚中豌豆的粒数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那么豌豆的粒数正好还是偶然的."(50)可见,在偶然性是否具有主观性的问题上,恩格斯谈论了"证明",而这种"证明"是属于主观性的范畴的.那么,人们为什么把"五英寸长"和"豌豆粒数"这类现象视为偶然性呢?就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足以解释这种现象的程度,并且这类现象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尚无重要意义.人们宁可把这种"不知",表述为偶然性,以将其"悬搁"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正是偶然性的主观性而不单是偶然性的客观性,才使人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即从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成为必要和可能.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停留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上,而必须探究那些似乎是无关紧要而又意想不到的情况、现象、枝节,即留意偶然性,揭示其产生的条件,从而实现向必然性的转化,即提升自己的认识和知识.例如,人们对于"冬天过后春天即来"这种必然性的认识,是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行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变化的规律中得出来的.但这种认识并不能说明初春的某一天,气温之低于晚冬的某一天.而在人们具体地考察某地在几天中的日照、气流、气压等方面的具体状况,包括由卫星云图观测到的详尽资料,进行科学地综合分析之后,才能确知某天的气温等情况,这就是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即使确定了某天的具体气温状况这种必然性,人们还可面临该天某个时刻(如白天、黑天等)气温变化的偶然性,这时,必然性又转化成了偶然性.这就是说,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角度、层次、深度的不同,既可确定其为必然性,又可确定其为偶然性.这两个范畴的相对性及其间的转化,曾使黑格尔感叹:"什么是偶然的结果和什么是必然的结果,这是很难确定的."(51)恩格斯也说:"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又是偶然的."(52)
  2随机性
  自然科学上的观察方法表明,人们在进行科学观察时,虽然应当怀有一定的目标,掌握一定的方向,但也要兼顾那些没有纳入视野的偶然现象.黑格尔说的对:"从表面看来,一切东西都表现为偶然性的形态,一切规定性都采取感性的独立性的形式."(53)在科学实验中,常有这种情况:在进行某一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感性的独立性的形式".这虽然不是什么"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但却是在实验前未曾预想到的.善于捕捉"机遇",是科学发现的一个重要方法.当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的放电现象时,偶然发现了x射线;当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进行葡萄球菌的研究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种由机遇引起的新发明,在科学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科学史上并不罕见.达尔文在指出"每一生物的构造今天或过去对于它的所有者总是有些直接或间接用处的"之后,明确地指出:"一直到最近没有人会想到在二型性的或三型性的植物里,雄蕊和雌蕊的不同长度以及它们的排列方法能有什么用处,但我们现在知道这是有用处的."(54)那种轻率地断定一个豌豆荚有六粒而不是五粒或七粒一类现象,永远也没有认真加以研究的必要的观点,是不确的.普列哈诺夫说过:"科学所研究的一切过程都包含着偶然性的成分".(55)人们记得,在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曾声称,经典物理学的科学大厦已经建成,天空中只剩下两朵偶然出现的乌云,即黑体辐射实验和以太飘移实验带来的困惑.他和其他新机械论学派代表人物的这种观点,一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只是由于一些具有辩证思维头脑的科学家,没有放弃并认真研究了这"两朵乌云"和其它一些偶然出现的物理现象,大胆修正了经典物理学的某些结论,才创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崭新的物理学理论,实现了物理学革命,使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的.随着二十世纪中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老三论"的创立,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这"新三论"的创立,使得科学家们更加重视了对偶然性、随机性、概率性的科学研究.按照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当把时间与不可逆性、熵等现象联系起来,深入研究自然界的自组织行为时,就会发现一种新的开放系统,这就是耗散结构系统.这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它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部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能从原有的混浊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上和功能上有序的状态.在这种开放系统中,内部各要素之间,既有线性作用,又有非线性作用,后者的特点是具有"相干性",在相互制约、相互偶合中形成新的系统整体效应,使系统产生新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中一个微观随机的小扰动,就会由于"相干性"而放大,出现"巨涨落",推动系统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这就表明,客观存在的偶然性、随机性、概率性,是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普利高津和他的学生斯唐热认为:"在现象的层次上,描述耗散系统的方程中'对始初条件的敏感性'的发现,开创了新的前景.由此看来,除了简单的吸引中心(……)之外,还存在一些所谓'混沌的吸引中心',它们隐藏着系统的某种'随机行为'."他们还针对着机械决定论和"拉普拉斯妖",不无讽刺地说:"即使是对决定论描述效力坚信不移的科学家大概也不敢说,在宇宙大爆炸之日,即我们所知的宇宙创始之时,本书的出版日期就已镌刻在自然的定律之中了."(56)这两位作者的话,与恩格斯当年批评否定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者时所讥讽的"产生太阳系的气团早就构造得使这些事情只能这样发生"的话,真可谓璧联珠合、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按照哈肯的协同学理论,系统的各个部分即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系统本身产生出一些在微观层次上并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功能.在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当外界作用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失稳,各子系统及其参量,特别是少数能够有效描述系统宏观秩序的序参量,会出现强烈的动荡,这种动荡,造成系统无法预测的变化,从而增大了自组织行为的偶然性.人们在面对系统的这种特点时,必须具有多维视角,以应对难以预测的情况的发生.按照托姆的突变论,自然界发生的质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渐变和突变,这就把黑格尔以来,包括恩格斯在内的哲学家们阐述的质变形式细化和数学化了.这种细化和数学化能以较好地引导人们面对所发生的质变中的复杂性和偶然性.托姆本人就曾提出过一系列数学模型(几何形状),来描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大量的不连续事件,而这些模型显然不会囊括这些不连续事件的全部特征.这里,再次表明,重视偶然性,对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会生活
  忽视偶然性而专注于必然性,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是常见的.人们习惯于轻率地宣称某种社会现象是必然的,并将其绝对化起来.例如"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并必然取得胜利"这一命题,只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从历史的大尺度上看,人类总是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着,而这一命题能以鼓舞正义的人们,为正义事业而奋勇斗争.但是,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正义的力量并非总是无穷的,在一定时期遭到失败,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常有的事.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简单地用"正义必胜"来解释,而要指明国内和国际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及其消长的情况,特别是中国人民和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情况.同样,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不能简单地用"正义必胜"来解释,而要指明国共双方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及其消长的情况,特别是民心向背的情况.面对同样是"正义事业"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遭到失败,那种死抱着机械必然观不放的人,也常常显得语塞了.对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评论,学界普遍信奉和宣传这样的观点:历次农民战争的失败,皆源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保守性和狭隘性.历史教材在讲述每一次农民起义时,都重复这一类说法,使人们尤其是学生,很难得到具体的知识和新知识.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命题,必须具体分析.就它体现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必将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而言,这一命题是合理的.但就它表现为现存的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国家未必能战胜资本主义国家.而就这一命题的一般理解而言,从原苏联的政治家莫洛托夫到中国的政治家毛泽东,都曾预言,只要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失败.而事实已经表明,这样理解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正是这种理解,使相当一些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面对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感到不可理解和震惊.很明显,这种理解带有把必然性视为"天意"、"神意"的宿命论成分,是一些人在唯物史观的名义下观察社会历史问题中的一种常见倾向.面对这种宿命论的盛行,阐明偶然性在社会历史中的表现,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流行的哲学教材一致批判胡适说的"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的说法,事实表明,这种批判,是不恰当的.在外国历史上,就有1249年因为争夺一个旧木桶而导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城同摩德那的两个城邦持续二十三年的战争,年的七年战争中,好色的法王路易十五受宠妻影响而丢掉了一块物产丰饶的殖民地,1857年因为一个英国水兵同一个清道夫发生口角而引起印度民族起义等事实.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项庄舞剑未能如愿,保住脑袋的沛公得以后来建立存活近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袁世凯临时背叛,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等事实.诚然,人们应当探究这些事变的后面的更为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偶然事件的作用.至于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用来为某种政治主张辩护,并攻击另一种政治主张,就更不妥了.如在左倾错误泛滥年代某权威哲学教材声称:"现代修正主义者极力夸大偶然性而抹杀必然性.……帝国主义的政策是由帝国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人物决定的",就是如此.这种认识社会政治问题上的思维习惯,至今也未完全消解。当然,深入研究词义,不难发现,无论学界还是政界,都经常把偶然性、偶然现象、偶然事件、偶然联系、偶然结果等概念通用或混用,有时就会带来意义上的含糊不清,甚至是"语义混乱".例如说"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起支配作用,偶然性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就是如此.看来,进一步使词义精确化,减少随意性,对于正确表达原意是必要的.(摘编自尚未出版的拙著《当代政治言说社会心理分析》第一章第四&五&六&七节)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1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3页=
  (3)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
  (4)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6页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81页
  (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98页
  (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8页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77页
  (10)哲学译丛,1986年第1期第4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5页
  (12)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7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6页
  (14)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2页
  (15)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16)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二章p66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89、590、582页
  (1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12页
  (20)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7页
  (21)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pv11
  (22)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0页
  (23)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6页
  (24)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3页
  (25)同上书,第34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6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8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0页
  (29)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7页
  (30)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72页
  (31)同上书,第276页
  (32)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533
  (3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07页
  (34)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3、200页
  (35)同上书,第258页
  (36)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6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6页
  (38)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0页
  (39)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7页
  (40)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页
  (41)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9页
  (42)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6页
  (43)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3页
  (44)物种起源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页
  (45)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27页
  (46)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80、340页
  (47)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98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61页
  (49)罗素精品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609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61页
  (51)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0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60页
  (53)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1页
  (54)物种起源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3页
  (55)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三联书店1961年第26页
  (56)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246页
&&&&作者:孙凤武
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系统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