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意识对事物的能动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
太多了简述
1.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 2.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事物和现状,还可以追忆过去的事情,并能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测未来。 3.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因为,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意识活动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 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论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表现及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和途径
清枫yy4j74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例子:教堂.最早的时候,没有教堂,但是人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房子的样子,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加以改造,建造出教堂的样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意识能动性:含义:是指意识所具有的能力和活动。表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条件和途径: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能动的活动和实践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意识的能动性 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 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 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 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 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 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识的能动作 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 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 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 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 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 有的.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 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 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 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 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 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 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 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 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但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受 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 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 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 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性
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性
范文一: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首先是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其次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它的反映形式有主观性。意识的各种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愿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具有主观性。第二,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为对同一对象的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不仅同一客观对象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反映,而且在同一个人那里,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在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虽然在理论上说主观映象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但所谓正确并不是绝对的等同,而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虚幻的、歪曲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反映,如不切实际的幻想、神鬼之说等等意识的客观性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主观的反映形式,都有客观的物质根源。不论是感觉的对象现象,还是理性分析的事物的本质,还是引起兴趣原望的人的需要,都是客观的。第二,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区别,也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如个人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同。第三,虽然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还映,但也还是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人们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原文地址: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首先是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其次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它的反映形式有主观性。意识的各种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愿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具有主观性。第二,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为对同一对象的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不仅同一客观对象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反映,而且在同一个人那里,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表现在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虽然在理论上说主观映象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但所谓正确并不是绝对的等同,而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虚幻的、歪曲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反映,如不切实际的幻想、神鬼之说等等意识的客观性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主观的反映形式,都有客观的物质根源。不论是感觉的对象现象,还是理性分析的事物的本质,还是引起兴趣原望的人的需要,都是客观的。第二,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区别,也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如个人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同。第三,虽然主观映象有时可能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还映,但也还是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人们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范文二:【直击2012】意识能动性题目答案分析之一(答案陆续公布,敬请关注!) 23:43:2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直击2012】意识能动性题目答案分析之二(答案陆续公布,敬请关注!) 23:33:3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直击2012】意识能动性题目答案分析之三(答案陆续公布,敬请关注!) 23:49:0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直击2012】意识能动性题目答案分析之四
00:06:3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直击2012】关于意识的能动性 00:32:5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范文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竭尽全力地活下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日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地震多发带。于是防灾成为了日本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意识到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地震,为了生存人人必须时时有危机感,做好防震的心理准备。日本国民从小接受防灾教育,教科书中写有应对灾难的基本知识,学校也专门开设不同类型的防灾课程。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危机意识。有计划有目地进行着求生的演习,为生命争分夺秒。这样的生活虽是辛苦,但也是值得的。因为人类无法改变地球的运行轨迹,唯有竭尽所能来捍卫生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地震发生时,日本人沉着冷静,坐危不乱。危急时刻依旧遵守秩序,团结互助。这样大大提高了救灾效率。不仅仅是为自己争取时间,也为他人争取时间。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那一份。点点滴滴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帮助人们逃出灾难。面对既定的事实,做好现在的事,为将来争取更多的机会。由于国家、地方、学校防灾教育能做到持之以恒,当地震来临时,人们大多能迅速作出正确的避难行动。灾难已经来临,自己的生命还是要靠自己争取。事物总是发展联系的,只要从小做好准备,依旧可以拥有与灾难抗衡的资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抗震做好准备。
范文四:认识与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姓名:祁秦班级:电传1105学号:认识与发挥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在探讨怎样正确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我们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主观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从对意识能动性的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主观意识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可缺少的,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起主导因素,如果没有主观意识能动性,人类就不能区别于动物。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来引导。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第一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都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宁曾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基础,人们只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认得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认识世界目的来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只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以对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人们的行动。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把握不同的规律,按不同事物的规律办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的状态发生变化,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把握变化的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 从改造世界条件来看,自然界的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多方面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改造世界来满足自身多方面的需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当条件不具备时,我们不能勉强去做那些办不到的事。如果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能够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从而办成某一件事,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做。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难度来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虽然主观能动性有如此强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二,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第三,必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第四,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的客观性是第一位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任何忽视或贬低人的主观能动性巨大作用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机械论、宿命论,形而上学的表现。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怎样巨大,都是第二位的;任何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不受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唯心主义的,都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地主观因素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因为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越是按规律办事,收到的成效越大,甚至能做到“事半功倍”;尊重或掌握规律的程度越差,办事的成效也就越差,常常是“事倍功半”。充分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功。例如,我国大跃进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胆量等于产量,思想等于行动。”结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客观规律虽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却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舞台。认为客观规律会妨碍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和行为显然是错误的。必须从实际条件出发 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客观条件出发,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那些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要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就必须用一定的条件作用于该事物(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环境;也包括人们工作、生活所处的具体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就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
范文五:意识的能动性我们信奉的是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具有能动作用。什么是意识能动性呢?谭文博士的话很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点。他是这么说的:人们的思想意识通过躯体的运动,通过行动改变了周围环境或者是改变了别人的思维,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它让主观意识得以表达和产生相应的变化,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意识人人都有,但即便在做同一件事情上,产生的结果却不同。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差异,它的差异首先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是发育问题,后天的是教育问题,以及否善于思考。能动性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当然,意识的作用也是有好坏的,落后的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就比如唯心主义,现在来看,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不利于社会与人的发展。但马克思却称之为“不结果实的花”。既然是花,那么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最起码唯心主义承认了意识的能动性,只是其将意识的能动性夸大了。唯心主义的代表有朱熹,笛卡儿,贝克莱等,简单地说,他们的观点分别是理生万物;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我们现在来看,这些是错得很离谱的,试想,要是世界不是物质的,走在大街上还要躲车吗?闭着眼睛过去就可以了么。下面来说意识的积极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孩子为例,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出生一岁后,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就是一种独立的意向,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能够得到发展,长大后就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办事果断。如果从小对孩子进行锻炼,使孩子学会做自己的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美国动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氯化钠药片塞进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后短时间内消化不良,呕吐不止,十分痛苦。尝到了苦头的狼从此对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类。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变了食性,还会影响到幼狼。在狼改变了食性后,动物学家对其进行驯化,用于看守羊群。狼体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职守,能毫不犹豫地撵回失散的羊。羊见了狼,犹如老鼠见了猫,会乖乖的听从狼的摆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动物,驯狼牧羊也就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态平衡。分析这一事例:狼吃羊是自古以来的定律,但是在实验后狼不吃羊而该吃其他的动物。充分说明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思想意识与行动相结合的结果,它的结合有利于主观思维的实现,这种实现必然会产生一种效应,这种效应结果的好与坏,当然还需要更多的思想意识来判别。这种判别取决于参与判别群体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往往可以衡量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和错误。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相信,最主要还是取决于思想。“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大学生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敢于拼搏,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和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学习和生活。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善于吃苦,坚忍不拔,注重细节的人,如果我们也能够向成功人士学习,注重小细节,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追求完美,相信即使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伯乐,有一个能够施展抱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是令人敬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定信念,正视困难,解决问题。猿到人的发展,火的运用,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现在的机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都是离不开意识的能动性。一段段历史充分说明意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的改造世界。相信意识的力量,正确发挥,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范文六:论意识的能动性——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 是笛卡儿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这正像恩格斯说的“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一样,都是对意识能动性的描述。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而“我思故我在”正是它的真实写照。笛卡儿首先怀疑一切事物存在的真实性,比如说吃饭、穿衣等等一切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他来说人类的活动在思维中的表达可分为现实和梦境,然而这两种的真实性是不同的,前者是真实的,而后者是不真实的,但对一个人来说,思维究竟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所感觉到的事物究竟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在做梦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他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当他醒来的时候,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是梦中的东西,是不真实的。他不是在做梦。但有一个命题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即“我思故我在”,因为一个人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都不能否认自己在感知和思索,于是只要一个人在感知和思索,那么他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这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疑,笛卡尔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我曾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一些类似的问题。“1、这里的“我”,是真我?还是假我? 2、是意识之我?信息之我?抑或肉体物质之我? 3、这里的“思”,又是什么?是静思?是烦思?还是不思之思? 4、“在”是如何在的?“不在”又是什么?“在”都需要哪些条件?是精神之在?信息之在?抑或物质之在? 5、“我”与本体的关系如何?“思”与本体的关系如何?“在”与本体的关系又如何? 6、是什么让“我”去“思”的? 7、“我”与“思”的关系是什么?“思”与“在”的关系是什么?“我”与“在”的关系又是什么? 8、“我思”就必定“我在”吗?为什么? 9、能否“我思故我不在”吗?又为什么? 10、“我”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思”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在”与世界的关系又是什么?”看了笔者的问题我发现:真我不思,思者假我。思者,为意识,第六意识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存在为虚在。虚在即假,故思者假我。意识是时间中的意识,是有一定结构的意识。也即意识的存在,需要时间、结构等等条件。故意识是相对的存在,而非不需任何条件的绝对的存在。真我是中道的存在,是实在。实在是实相,实相即非在非不在。在与不在均落入相对之中。而“我思故我在”在佛学中的体现为“悟性。”相传在很多很多年前,佛祖释迦牟1尼在灵山授法。一日,当着众弟子的面,佛祖拈花示意,众弟子中,唯迦叶尊者微微一笑。对于迦叶当时的微微一笑,我想佛祖认为在现场所有弟子中,唯有他与迦叶两个人能从中悟出道理(因为其他人好象对此视而不见,至少其表现不能让佛祖满意)。悟性是做事的最高境界,有了悟性,做事将“如入无人之境”。做任何事情,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悟性却是第一位的。没有悟性,无论再怎么努力,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匠”而已;而有了悟性,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会成为“大师”,甚至是一代宗师。我们学画画也是一样的。进而我想到了我与我的存在。(1)对象“我”的指出黑格尔在《逻辑学》里曾经指出:当我说“我”时,我的意思是指这个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我”,但是我所说的“我”,亦即是每一个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我”。如此看来,黑格
尔在纯粹的自身关系上陷入一个窘迫的境地。下面将提供一些相关举例: 1我叫李国栋李国栋身高170cm3 李国栋体重70kg于是,我们的思维中就会毫不自觉地想到关于李国栋这个事物的相关信息:由②、③可以推导出Ⅰ:李国栋,身高170cm,体重70kg,由①可导出Ⅱ:Ⅰ所描述的这些相关的信息也同时符合了“我”这个事物。这样一直推论下去,我们将会在“我”与“李国栋”这两事物上无法分清。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怀疑:ⅰ、①中所提到的李国栋是否符合②中的李国栋。他们是否属于同一事物。如果属于那么,也就是说“我”与“李国栋”这两个事物是一个事物。他们已完全具备了他们彼此的一切,并存在一种普遍的共性使他们完全重合。并且,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这种普遍共性并不是出于偶然。他们同时存在,同时灭亡。如果不属于,那么也就是说,“我”与“李国栋”根本就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毫不涉及的事物。当然,这里我们甚至允许他们之2
2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不能完全。当我们把两个不完全具备彼此的共性的事物放到一起时,我们往往容易对此产生判断错觉。ⅱ:由ⅰ可以进一步得出,当我们要对某一事物进行描述时,确定被描述对象,这一必须的过程是否会令我们不得不陷入无法确立的僵局?于是另一个疑问被提出,作为一个对象,我们是否可以确定它。另外,黑格尔认为,“我”是不能被指出的。 这种纯粹的自身关系从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个体的属性与个体的本质区别。这里有:个体属性≠个体本身,当“我”作为一个个体被指出时,任何一个“我”都同时具备了“我”这个个体的属性。如果我仅仅作为一个个体本身,那么“我”便可以称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此个体必须具备自我感知。并明确“我”是排除了一切“非我”因素的存在。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明白:“我”作为一个被指出的对象,“我”本身都是无法被确定的。那么我们怎样能够排除一切“我”之外的事物呢?如果“我”本身就是已经被排除的一切事物之中的一个成分呢?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确立一个固定的对象以致于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属性的描述并不受一切不确定的外界因素所干扰呢?(2)有关“我”的问题分析㈠. 明确事物本身的特性。并且这种特性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同类事物的属性。 ㈡.
明确事实的与表现出来的存在的差别事实并不一定是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也并非就完全是事实本身。㈢. 先验论是可能的,而不是确定的。所以,我思考故我存在。F8(美术教育系):
李国栋3论意识的能动性——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 是笛卡儿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这正像恩格斯说的“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一样,都是对意识能动性的描述。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而“我思故我在”正是它的真实写照。笛卡儿首先怀疑一切事物存在的真实性,比如说吃饭、穿衣等等一切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他来说人类的活动在思维中的表达可分为现实和梦境,然而这两种的真实性是不同的,前者是真实的,而后者是不真实的,但对一个人来说,思维究竟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所感觉到的事物究竟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在做梦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他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当他醒来的时候,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是梦中的东西,是不真实的。他不是在做梦。但有一个命题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即“我思故我在”,因为一个人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都不能否认自己在感知和思索,于是只要一个人在感知和思索,那么他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这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疑,笛卡尔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我曾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一些类似的问题。“1、这里的“我”,是真我?还是假我? 2、是意识之我?信息之我?抑或肉体物质之我? 3、这里的“思”,又是什么?是静思?是烦思?还是不思之思? 4、“在”是如何在的?“不在”又是什么?“在”都需要哪些条件?是精神之在?信息之在?抑或物质之在? 5、“我”与本体的关系如何?“思”与本体的关系如何?“在”与本体的关系又如何? 6、是什么让“我”去“思”的? 7、“我”与“思”的关系是什么?“思”与“在”的关系是什么?“我”与“在”的关系又是什么? 8、“我思”就必定“我在”吗?为什么? 9、能否“我思故我不在”吗?又为什么? 10、“我”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思”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在”与世界的关系又是什么?”看了笔者的问题我发现:真我不思,思者假我。思者,为意识,第六意识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存在为虚在。虚在即假,故思者假我。意识是时间中的意识,是有一定结构的意识。也即意识的存在,需要时间、结构等等条件。故意识是相对的存在,而非不需任何条件的绝对的存在。真我是中道的存在,是实在。实在是实相,实相即非在非不在。在与不在均落入相对之中。而“我思故我在”在佛学中的体现为“悟性。”相传在很多很多年前,佛祖释迦牟1尼在灵山授法。一日,当着众弟子的面,佛祖拈花示意,众弟子中,唯迦叶尊者微微一笑。对于迦叶当时的微微一笑,我想佛祖认为在现场所有弟子中,唯有他与迦叶两个人能从中悟出道理(因为其他人好象对此视而不见,至少其表现不能让佛祖满意)。悟性是做事的最高境界,有了悟性,做事将“如入无人之境”。做任何事情,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悟性却是第一位的。没有悟性,无论再怎么努力,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匠”而已;而有了悟性,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会成为“大师”,甚至是一代宗师。我们学画画也是一样的。进而我想到了我与我的存在。(1)对象“我”的指出黑格尔在《逻辑学》里曾经指出:当我说“我”时,我的意思是指这个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我”,但是我所说的“我”,亦即是每一个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我”。如此看来,黑格
尔在纯粹的自身关系上陷入一个窘迫的境地。下面将提供一些相关举例: 1我叫李国栋李国栋身高170cm3 李国栋体重70kg于是,我们的思维中就会毫不自觉地想到关于李国栋这个事物的相关信息:由②、③可以推导出Ⅰ:李国栋,身高170cm,体重70kg,由①可导出Ⅱ:Ⅰ所描述的这些相关的信息也同时符合了“我”这个事物。这样一直推论下去,我们将会在“我”与“李国栋”这两事物上无法分清。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怀疑:ⅰ、①中所提到的李国栋是否符合②中的李国栋。他们是否属于同一事物。如果属于那么,也就是说“我”与“李国栋”这两个事物是一个事物。他们已完全具备了他们彼此的一切,并存在一种普遍的共性使他们完全重合。并且,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这种普遍共性并不是出于偶然。他们同时存在,同时灭亡。如果不属于,那么也就是说,“我”与“李国栋”根本就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毫不涉及的事物。当然,这里我们甚至允许他们之2
2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不能完全。当我们把两个不完全具备彼此的共性的事物放到一起时,我们往往容易对此产生判断错觉。ⅱ:由ⅰ可以进一步得出,当我们要对某一事物进行描述时,确定被描述对象,这一必须的过程是否会令我们不得不陷入无法确立的僵局?于是另一个疑问被提出,作为一个对象,我们是否可以确定它。另外,黑格尔认为,“我”是不能被指出的。 这种纯粹的自身关系从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个体的属性与个体的本质区别。这里有:个体属性≠个体本身,当“我”作为一个个体被指出时,任何一个“我”都同时具备了“我”这个个体的属性。如果我仅仅作为一个个体本身,那么“我”便可以称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此个体必须具备自我感知。并明确“我”是排除了一切“非我”因素的存在。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明白:“我”作为一个被指出的对象,“我”本身都是无法被确定的。那么我们怎样能够排除一切“我”之外的事物呢?如果“我”本身就是已经被排除的一切事物之中的一个成分呢?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确立一个固定的对象以致于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属性的描述并不受一切不确定的外界因素所干扰呢?(2)有关“我”的问题分析㈠. 明确事物本身的特性。并且这种特性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同类事物的属性。 ㈡.
明确事实的与表现出来的存在的差别事实并不一定是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也并非就完全是事实本身。㈢. 先验论是可能的,而不是确定的。所以,我思考故我存在。F8(美术教育系):
范文七: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这一要求不仅反映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作为一个考点出现在考纲中。与之相配套,人教版教材现代散文、小说阅读鉴赏单元亦安排了不少的课后习题加以训练。可是从课堂讨论以及考后反馈的情形来看,答案如何生成,学生往往觉得茫然,甚至认为根本就无章法可循。基于此,笔者归纳了自己的一些经验,聊作引玉之砖。   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文本”意识。所谓“文本”意识,就是要尊重作品本身,尊重作家本人,尊重写作的时代。在解读时,学生应顺着作者的思路,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进入到情境中去。要注意作者独有的经历、体验与表达方式。切忌做架空分析,或者以自己已有的“常识”去评判作家个性化的表述,更不能搞时空穿越,拿“当下”去替代“过去”。说到底,对句意的理解只不过是要求读者去揣摩作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和作者进行一种特殊的思想情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读者要虚化自己,快速地进入情境,形成与作家思想情感的共鸣。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文中多次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表述前后近乎矛盾,如何来理解?顺着思路,不难发现,第一次是就程君的提醒、刘和珍的喜爱文学而言的;第二次是就四十多个青年的流血牺牲、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而说的;第三次是就青年学生牺牲而群众却显得淡漠而发的,第四次是针对惨案的制造、流言的散布而申诉的;第五次是为了引出请愿中弹的真相而有意重复的,最后一次是就惨案的意义而作沉痛的表述。组合起来,可体味到惨案前后作者不吐不快却又难于言说的悲愤、沉郁心情。   二是“整体”意识。所谓“整体”意识,是指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对句子作系统的、宏观的把握,即通常所说的“句不离篇”。常见的误区是:或只谈一点,不及其余;或只管表象,不作深究;或断章取义,以讹为正。在解读的过程中,可先从上下文中找出与该句有关联的句子,如同意变换,相反相对,前后呼应,互为因果,缘事入理(情),借景抒情之类的,据此确定问题关涉的话题,情感延展的方向,议论生发的角度,就此形成结论,则虽不精准,却也不会偏失。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第二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问是何意,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通过类比,说明巴尔扎克同黎塞留一样伟大。” 若注意到第一段中的“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则答案应修正为“巴尔扎克是一位比武力统治者更为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一结论既与下文“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相符,也与巴尔扎克早年的誓言“我要用笔完成他(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相吻合。   三是“重点”意识。就表意而言,同一句子当中的词语其功用并非全然相同,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词语都值得我们花时间仔细推敲。其中一些词语显得与众不同,这些词语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使用了修辞的。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者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里“停止思想”即死亡的委婉说法,即用了讳饰的修辞,无论于公于私,作者都不乐见马克思死亡,故用这种修辞表达一种痛惜的心情。对于修辞类的句子,依据具体辞格解释即可。二是不合常情的。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作者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为何美好的情景显得可怕?联系下文可知,不是针对眼前的景象,而是着眼于这里的过去,它曾经是“人间地狱”。三是指代性的。如《宇宙的边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解读的关键,是“宏观”“人类所关心的问题 ”这两个指代性的词语,联系上文可知“宏观”即宇宙,至于“人类所关心的问题 ”是指我们以人类自身为关注的焦点。四是不合乎正常语序的,如《祝福》这篇小说,在写邂逅祥林嫂时“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作者在这里有意将修饰成分后置,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向读者反映祥林嫂的悲惨处境,揭露当时社会的冷酷。   四是“转换”意识。阅读和写作是相反的两个思维过程,写作时,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个体特征,评论家称之为风格,其中就包含了语言;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要扫清作家个性化所带来的障碍,最基本的一环就是对语言的揣摩,要将语言转换为当下的、通俗的、大众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作比较鉴赏。需要转换的原因,在表达方式上有直白含蓄的差异,在句式上有常式句变式句长句短句的分别,在效果上有修辞方法的使用与否,在来源上有原文与译文的不同,在外部因素上有社会环境的制约。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这些因素。   五是“细化”意识。是指在组织语言表述时,要做加工润色。要做到不漏要点、没有语病、表意明确、文字简洁。举例从略。
范文八:“我们忍受别人利用我们的潜意识,罔顾我们的理性……他们把商品名称配上音乐,然后只播音乐,你只要听到那段音乐,就想到那件商品。”      1966年,陈丹青家门对过的弄堂口,一群红卫兵蜂拥而过。忽然,他们齐声用上海话唱起《卡门》主题歌《斗牛士之歌》。那时盛行抄家,抄没的物件中,就有古典音乐唱片。陈丹青说,我家也刚被抄过,我也会唱那首歌。   1968年,陈丹青自述,向刚刚切除一枚腰子的朋友借了一张唱片,舒伯特的《圣母颂》。唱机则是抄家后发还的,靠南墙床头柜放着,就像大陆家庭的珍贵电器那样,上面覆着一块遮尘的布。只是“我记住了朋友的没有腰子,却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   1970年,江西赣南山中,陈丹青偷听台湾电台播音中的《拉科齐进行曲》。因是“文革”期间听惯了喇叭中的叫嚣,因是山野荒村更深人静的偷听,台湾女播音员的款款语调格外柔美。他问:记得“矿石机”么?用铁丝密密实实缠绕住磁铁,裸露着,固定在一小块三夹板上,连着一副简陋透顶的耳机。台湾,与江西仅福建一省之隔,播音清晰,如在耳边,柏辽兹管弦乐一声声清亮清亮地奏起来,传过海峡这一边。   还是同一年。“像天一样长的《第九交响曲》啊”的男声播音,在引述舒曼说的话。电波干扰或是气候不佳,到第二乐章中段,“天一样长”的《第九》淹没在汹涌杂音中。陈丹青的那顶蚊帐,熏黑的帐顶,老鼠从被子上频频趟过。直到20年后,他才在纽约听到了完整的舒伯特《第九》。   在此之后,还有“美国之音”的格什温,英国电台的爱尔兰民歌,连每一首安排在节目前后的开始曲结束曲,陈丹青都记得清清楚楚,都在夜里,在少年的胡思乱想中组入记忆。“白天,能在白天怡然静听的古典音乐,只能等到冬季回上海,从友人手中辗转借来的几枚原主不详的旧唱片,至今仍是记忆的盲点,不外也是由抄家而流散到‘社会’上来的吧?还有别的――民国翻译版本的普希金、高尔基、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丰子恺的《十大音乐家》通俗读本;德国或日本珂罗版的《世界美术史》黑白残简,甚至还弄到过张充仁辈从法国携回的素描纸、炭精条……一群无业青年,借来借去地借,通风报信容光焕发,从书包里挖出来,又塞进去……”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第二十三号、圆号协奏曲四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第二十四号,第二十七号之一,合唱幻想曲,作品第八十号;舒伯特的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钢琴小提琴二重奏《圣母颂》;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音乐和记忆在一个画家生命中的同步奏效。而他却又写道,记忆是有错的,在记忆中我竟以为自己遍听古典音乐,直到在纽约第一次走进唱片行,眼看成千上万古典音乐的唱片磁碟,这才从记忆中醒过来。   陈丹青完全记得清醒后的音乐面目,所以他说,“我们忍受别人利用我们的潜意识,罔顾我们的理性。”诗人庞德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道:“他们把商品名称配上音乐,然后只播音乐,你只要听到那段音乐,就想到那件商品。”   古典乐频道每段节目之间排满了配上音乐的商品广告,从机票减价、轿车换代到股市行情、贷款优惠等等等等,音乐一起,果然就想起机票轿车股市贷款之类,的确听得惯了,腻了,谁想到什么潜意识,什么理性,现代诗人,到底出言不凡,现代商人呢,则真该请来开一课“音乐心理学”。   陈丹青悟到了一项听觉的事实:音乐,可以在听者的“联想”中指涉具体而微的事物。之后他还拉出了托尔斯泰,提到了《四面楚歌》,“我以为是霸王别姬那一幕里最动人的情节,若非楚人对楚歌的集体记忆,项羽军心何至于一夜崩溃。”   至于那些恭听纯净的古典音乐时也会有的私心杂念,是每个人都可开列的一张记忆清单。而要论假音乐之名勾引记忆,陈丹青的私心真不在庞德所厌恶的商人之下,同他们的广告伎俩相比较,区别只是他在利用自己的潜意识耍弄自己,或者换句话说,陈丹青的潜意识在利用音乐。这个曾只身在外的“外国人”听着外国音乐,即使忘干净在洛杉矶那夜闻歌起立时的音乐会曲目,也已将自己的潜意识记述在他理性的文字里了,不是么?      2002年,文集初出之际,陈丹青原拟采用内文篇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为书名,但被编辑改作《陈丹青音乐笔记》,此番再版,恢复原拟书名,谈及书名的变更,他说出另一层意思:“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连书名也规避了境内的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      别想摆脱书   作者:(法)卡里埃尔/(意)艾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吴雅凌   定价:29.00元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让?克洛德?卡里埃尔和安贝托?艾柯津津乐道地揭示,书籍尽管遭到各种审查的迫害,最终还是得以穿过那张开的大网,这有时是好事,但有时却可能是坏事。       梦幻故事   作者:(奥地利)施尼茨勒   译者:林娓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定价:22元   《梦幻故事》是库布里克遗作《大开眼戒》的原著小说,《梦幻故事》呈现许多电影中隐去的内容,为影迷们解开片中的谜团。作者施尼茨勒是弗洛伊德的好友,同时因为其作品中对人性的精妙洞察,而成为弗洛伊德最钦佩的作家。它要是库布里克最钟爱的文学作品之一,曾一度是他的床头书,每晚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2月   定价:29.8元   高铭,从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至今仍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为什么?”成年后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天体物理等学科。年间,通过各种渠道,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并最终整理出了这本书的内容。      西藏秘境   作者:冯伟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定价:79.00元   冯骥才说,寻找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因为只有在寻找中才能把梦变为现实。这是一本寻梦的书。记载着一位心怀梦想而执着的摄影人在寻梦路上种种闻所未闻的故事。既美丽瑰奇,又给人以启示。他现在把它写出来,编出来,让我们分享。      我城   作者:西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定价:26元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83年,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获台湾《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1992年,她的长篇小说《哀悼乳房》名列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2005年,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长篇小说《飞毡》。《我城》发表三十周年时,香港报纸曾专门设版纪念。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   主编:张志安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定价:35.00元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深度报道是新闻产品金字塔的顶端,也是传媒内容竞争的利器,更是揭示真相、记录历史的烙印。《潜入深海》中的故事,见证着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折射着传媒改革的起伏跌宕,亦闪烁着几代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范文九:个性心理与自我意识? 个性心理影响人际交往: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或者人的共性,它包含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他们之间在这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个体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因此可以说,个性是人性的个体差异,或者说是具体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人性,其构成仍然包含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心理家对个性问题的兴趣集中在个体的精神属性上,研究的是人性中的精神属性在具体个体身上的体现。因此,严格说来,上述个性的概念实际是指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的构成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内容。一、 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倾向是个性结构中的一组心理成分,他决定着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表现出个性的能动性。1. 动机和需要2. 兴趣与爱好3. 理想与信念二、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较稳定的成分,它表明个体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标志。1. 能力2. 气质3. 性格? 自我意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是指每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1. 自我意识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人际交往的作用2. 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情绪体验对人际交往的作用3. 自我控制对人际交往的作用
范文十:[摘 要] 美国电影《怦然心动》自2010年上映以来,获得了媒体和观众的诸多赞誉,它讲述了青春期男孩女孩伴随着初恋而成长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纯真的爱情打动了无数观众,而热爱生活、独立自强的女主人公更是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影片描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本文结合当时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来发掘这部影片中女性角色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怦然心动》;初恋故事;女性意识   由罗伯·莱纳执导、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2001年同名小说(Flipped)的美国电影《怦然心动》,自2010年8月上映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以一种梦幻田园式风格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段纯美爱情故事,带给观众一种怀旧感的成长记忆。让观众怦然心动的除了那段纯真的初恋外,还有人小鬼大、与众不同的女主人公朱莉,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主义的光辉。文章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分析了这部影片所折射出的当时美国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一、影片简介   影片故事以男女主人公双方的视角轮流推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的情景,在女孩和男孩眼里却有巨大的反差,这种差异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笑料,也为后来两人的成长与改变埋下了伏笔。   男孩布莱斯随家人搬到小镇,邻家女孩朱莉前来帮忙。当看到布莱斯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时,7岁的朱莉怦然心动。于是她幻想有一天能得到布莱斯的吻。此后她便想方设法地接近他,但是他对她的纠缠很烦恼,每天都在考虑着如何躲避朱莉。布莱斯的厌恶和逃避,在朱莉眼里却是内向与害羞的表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大人的引导,他们看待彼此与整个世界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朱莉开始发现布莱斯并不如自己以前认为的那么好,现实中的布莱斯是那么的缺少内涵,于是渐渐远离了他。而此时的布莱斯却在外公的开导下意识到朱莉如此与众不同,并喜欢上了她。在“午餐男孩”的聚餐上,他吻向了朱莉,而这时朱莉却逃开了,因为她知道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布莱斯。最后布莱斯用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棵梧桐树获得了朱莉的谅解,因为这棵树体现了他对朱莉的理解和尊重。两人一起为树培土,终于有了心心相印的感觉。   影片清新自然,富有教育意义。萌动的情感、成长的历程、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思考等缓缓地呈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所有描述初恋的电影中,这部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二、女性意识在影片中的体现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1]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的内容会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充实。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女权主义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迅速发展。特别是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回暖,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妇女的女性意识悄然酝酿,她们对独立与自由的渴望愈加强烈。[2]美国史学家威廉·H·查夫指出:“二战及其随后的岁月构成了美国妇女发展的里程碑。二战使美国妇女的女性意识得以提高,并为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埋下了革命的种子。”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于1963年发表了《女性的奥秘》一书,解构了社会所倡导的贤妻良母式的“理想女性”模式,呼吁女性走出家门,改变失去自我的生活,发挥她们的才智和潜能,用事实批判了“女性奥秘论”[3]。这本书出版后,启发了美国中产阶级妇女对于男权社会意识的质疑,引发了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的到来。此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受这种思想影响创作的影视作品大多强调女性独立自强的精神气质和男女互助互补的平权意识。   影片描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以朱莉为代表的几个女性角色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具有反抗意识   女主人公朱莉倔强勇敢,具有反抗意识。朱莉在一次给布莱斯捡风筝的时候,爬到社区里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上,她爬得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美丽。她爱上了这里,爱上了在这棵树上看到的一切。为了保护这棵她心目中最美的梧桐树免遭砍伐,她在树上待了一天表示抗议,这个“光辉”的事迹让她上了《五月镇时报》的头条,并令布莱斯的外公对她刮目相看,认为她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   另外,布莱斯的姐姐也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孩。她欣赏朱莉的两个哥哥的音乐才能,把他们视为朋友。当她的父亲嘲笑和贬低他们时,她强烈反对,并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出言不逊,骂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混蛋,父亲在盛怒之下打了她,但她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仍然认为父亲不明是非、刻意贬低自己的朋友。这种坚持己见的叛逆精神在她身上彰显无遗。   (二)独立自强   朱莉有独立自强的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经济上、思考能力上的独立。她凡事以靠自己为荣,有为实现梦想而脚踏实地的能力。妈妈不愿意在家里养鸡,她就独自将在科学博览会上孵化的小鸡养成可以下蛋的母鸡,靠养鸡自给自足,并赚得了一些零用钱;当布莱斯家人嘲笑她家的院落破败不堪,甚至怀疑她送的鸡蛋有沙门氏菌时,她决心要重整庭院,但父母的争吵使她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家里的经济状况拮据,难以负担修葺的费用。于是她亲自动手,用卖鸡蛋攒下的钱买来草种,将乱七八糟的庭院收拾得干净漂亮,有力地回击了布莱斯家人的鄙视,捍卫了自己及家人的尊严。   朱莉有很强的自省意识。当她对布莱斯一见钟情时,能坦然地表现出来,并毫无顾忌地去接近,这是她率真执著、追求自我的性格使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莉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体现。父亲的引导和布莱斯的一些荒唐行为使她开始质疑自己当初对布莱斯的想法,后来她又发现布莱斯在同学面前不敢承认喜欢自己,她觉得他是个懦夫,这样的人不值得自己爱。于是她毅然选择了放弃,这种事放在很多成年人身上,可能也很难做到,但是13岁的朱莉却做到了。
  (三)追求有尊严的爱情   朱莉的自尊心极强,她不愿意牺牲自尊去追求爱情,这是她对布莱斯态度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尽管刚开始她对布莱斯有些痴迷,但当布莱斯的一些行为触及了她的自尊底线,她就决定要放弃这个男生。   两人交往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和“梧桐树”“鸡蛋”两个事物密切相关。朱莉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她爬上社区里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她发现了从高高的树枝上看到的美好世界:“有时落日泛起紫红的余晖,有时散发出橘红色的火光燃起天边的晚霞。在这绚烂的日落景象中,我慢慢领悟了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总和的道理。”朱莉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到了被常人忽视的美,同时她也在“树上”获得了成长。可惜,有一天,树要被砍了,这就好比朱莉的成长要被人无形地遏制一样,她要捍卫自己,她坐在树上不肯下来,她请求布莱斯和她一起守护那棵树,可最终布莱斯和众人一样,头也不回地走开了,她第一次对布莱斯的行为感到失望。后来父亲的一幅梧桐树画像,给予她心灵的慰藉,使她渐渐走出了心底的阴霾。   鸡蛋事件无疑将两人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在朱莉发现布莱斯把自己送给他的鸡蛋偷偷扔掉,并对她撒谎后,朱莉对布莱斯充满了失望和愤怒。她觉得自己的善意被曲解,尊严被践踏。这时朱莉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一番话:“你必须看到整体。一幅画并不是它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一头牛只是一头牛;草地只是长满青草和花朵的土地;透过树枝的阳光,也不过是一簇光线而已。但你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像魔法般美得不可思议。”经历了这次事件,她开始怀疑布莱斯不是一个整体大于部分的人,他或许只是一个眼睛长得漂亮的男生而已。这是二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朱莉对布莱斯不再痴迷,开始重新审视两人的关系。   被朱莉疏远的布莱斯在外公的影响下发觉朱莉如此与众不同,慢慢喜欢上了她,但害羞、懦弱的他在家人、同学面前一直不敢承认。当他终于忍不住告诉同学加特时,一贯看不起朱莉的加特告诫他不要和朱莉交往,并嘲笑了朱莉,尽管他不赞同加特的看法,但碍于面子,他口是心非地附和了一下。他的话恰巧被躲在图书馆书架后面的朱莉听到,于是朱莉对他彻底失望,并由此确定这不是她想要的布莱斯,因为他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   (四)在家中享有很强的话语权   作为主妇的Loski太太(布莱斯的母亲)在家中享有很强的话语权,在邀请朱莉·贝克一家来她家聚餐一事上充分显示了她在家中的地位。在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她告诉家人:“我们准备请贝克一家来吃晚餐(Were going to invite the Bakers over for dinner.)。” 她用了“we(我们)”,而不是“I(我)”,因为前者的语气更加肯定,不是要商量此事,而是通知大家这一决定。紧接着一直鄙视贝克一家的丈夫(Loski先生)提出了反对意见,她重复了之前的决定:“我们要请贝克一家来吃晚餐(Were having the Bakers over for dinner.)。”大有“此事要听我的安排”之意。Loski先生说了一些想挽回局面的话:“如果是因为昨晚我说错话了,我向你道歉,行了吧?”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接着说:“到时是晚宴的形式,我希望大家衣着得体一点。”丈夫又提出了不同意见:“天哪,来一顿烧烤不行吗?”她又重复了一遍之前的话:“是晚宴。”Loski先生看到事情已成定局,痛苦地说:“还不如杀了我呢!”他的岳父打趣地说道:“小心梦想成真。”于是用布莱斯的话说,“事情就这样了。”从这些有趣的对话中不难发现,Loski太太在家中的地位相当高,对有些事情甚至可以说一不二,充分体现了当时美国妇女女性主体意识和家庭地位的提高。   三、结 语   以朱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很能代表现代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她们美丽自信,勇敢执著;她们独立自强,自尊自爱;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和人格完整;她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脚踏实地做事;她们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女性,可以借鉴美国妇女的经验。她们为争取平等权利有自觉而战、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她们不断自我反省、包容接纳、创新进取的胸襟和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女性寻求独立、平等、自由之路任重而道远,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终应走两性和睦相处的无私之爱之路,男女和谐发展才是幸福家庭生活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平.赛珍珠作品中的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J].作家,2008(22).   [2] 王晓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耶茨的《革命之路》[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1.   [3] 巩凡.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80年代)[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樊晓燕(1981— ),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的能动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