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物体一前一后运动,速度大于音速,后方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前方后方的物体能听到吗?

听觉系列第三篇:声音的传播
听觉系列之三:声音的传播
---从声源到耳朵之间
&&&&声音从产生到被大脑感知到的传播过程,可以被后续章节会
&&&&本文中,我们只是针对第一步进行讨论,后续两步会在声音的接受器官--耳朵一章中进行详细的介绍。
&&&&按照传输介质的特征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气体、液体、固体,这里我们的介绍也重点分为这三个部分。
二、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1、声波与电磁波、光波的区别
&&&&声波传递的是振动和振动的能量,而不是物质本身,因此声波的传递必须依赖于介质的存在而存在,甚至是,介质的质量越大,声速传播的可能越好,质量越小传播的越差。
&&&&而电磁波与光波,传播的不仅是振动及振动的能量,还有物质本身,比如电磁粒子,光粒子等等。因此电磁波和光波的传递的条件是大不一样的。在真空中,因为没有任何物质存在,声波在没有可供传递用的介质载体,因此无法传递。而电磁波和光波因为本身就是带物质粒子在传播的,因此越是纯净的空间越是传播效率好,而真空中因为没有任何介质的阻碍,所以传递效果反而非常好。水会吸收电磁波和光波的能量粒子,因此光和电磁波在水中的传递效率非常之差,而声波因为传递的仅仅是能量,没有物质,因此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效率是非常好的。
2、声音的指向性与覆盖面积
&&&声音指向性很强,覆盖角度窄小、射程远、穿透力强。声纳设备用的就是高频的声波。
&&&有一定指向性,覆盖面积比较容易控制。
&&&指向性不明显,向四面辐射、声功能损失大、传播距离近。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确切的说,是弹性和密度。声速随着弹性增加和密度减小而增大。因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气体的密度小,因此可以设想,声速在固体和液体中小一些。但是,固体和液体的分子弹性要超过气体的分子弹性很多倍,这又决定了声速在这些介质中比在气体中更大。例如,声速在钢铁中约为5050米/秒,在海水中约为1500米/秒,而在空气中约为340米/秒。当然,这说的是一般情况。各个类型的物体中,总有些特别的存在,导致传声速度异常,比如固体中的铅和气体中的氢气。铅是种很特殊的金属,虽然密度大,但是很软,分子的弹性很小,因此声音在铅中的传播速度比钢铁等正常金属小的多,只有1200米/秒。而氢气作为密度最小的气体,其分子传播声音波动的效率非常之高,从而导致声音在氢中的速度非常快,达到了1270米/秒。
&&&&如果说弹性一词不好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描述这个问题。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介质的分子依次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某个分子偏离平衡位置时,周围其他分子就要把它拉回到平衡位置上来,也就是说,介质分子具有一种反抗偏离平衡位置的本领。空气和水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不同介质的反抗本领不同。反抗本领大的介质,传递振动的本领也大,传递声音的速度也就越快。水分子的反抗本领比空气分子的大,所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铁原子的反抗本领比水分子还要大的多,所以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也就更大。(密度越小,声速越大的道理,基本上只适用于气体,对于固体和液体而言则是相反)
&&&&同样的条件下,各种气体中的声速也是不同的。在同样状态下,气温为0℃是,二氧化碳中的声速是259米/秒,氢气中的声速是1284米/秒,氧气中的声速是316米,水蒸气中的声速是494米。
&&&&备注:此处所有声速均指开阔空间下的正常大气压状态下。
&&&&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里描述的是温度在20℃时的情况。温度越高,空气分子的活跃程度也就越高,传播声音的效率自然就越高,声速越大。大约气温每升高1℃,声速就要增加0.6米/秒,-30℃是空气中的声速是313米/秒,100℃时声速为386米/秒。
&&&&备注:此处所有声速均指开阔空间下的正常大气压状态下。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大气压强的变化会带来空气分子的活力的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气体分子的活跃程度就越高,传播声音的效率自然就越高
4、声音的弯射
&&&&在温度均匀的介质环境中,比如空气,声波的传递是笔直的向前的。然而不管是空气还是水中,温度总是在变化着的。声波在碰到温度高低变化的时候,它就尽捡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白天,太阳把大地晒得很热,地面的温度远高于高空的温度。这是声音传播的路线线上弯曲,这样离开发声物体稍远一些的地方,声音就传不到,形成一块寂静区。人们在寂静区里是听不到发声物体发出的声音的。而到了夜晚,情况发生了变化,地面由于迅速散热,使得它的温度低于了空气的温度,而且离开地面越高,空气的温度也就越高。这时声波传播的路线变成了向下弯曲,这样地面附近就没有了寂静区,声音就能够较好的向远方传递了。如果声波较强,传到地面的声音还会被地面反射到高空中,声波就会继续上面的弯射过程,知道最后耗尽能量为止。这样一来,声音就会传向很远的地方,“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是这样的情况。
&&&&大气层中,距离地面10公里以下时,离开地面越高,它的温度就越低。但是一旦超过了10公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从10~50公里这个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也就越高。所以最终造成了一种现象,在大气下层声波的传递方向逐渐向上弯曲,而在大气上层声波却逐渐向下弯曲传播。这种现象就叫弯射。
&&&&声音的这种有趣的性质带来了很多好玩的现象,比如:
&&&&(1)炎热的沙漠里,地面温度极高,空中温度相对较低,声音发出后,很快就往上拐到高空中去了,所以哪怕是近在50~60米的地方大声喊叫,也只能看见他的嘴在动,却听不到任何声音。
&&&&相反,在冰天雪地里,地面附近的温度比空中来的低,声音全都沿着地面传播,因此人们大声喊叫时,声音能传播的很远,甚至在米以外也能听见。
&&&&(2)城市里由于空调林立,温度分布极为混乱,因此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声音的弯射现象都是很严重的,尤其是白天,夜晚要好一些。而农村,由于较为空旷,所以声音的传播也要好于城市。
&&&&(3)声音的弯射现象可能会造成一些较近的区域听不到声音,更远的地方反而能听到声音,从而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后果。比如1815年6月,在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战斗打响以后,部署在战场附近25公里处的格鲁希军团竟无一人听到炮声,因此没能按作战计划及时赶去支援拿破仑。而在更远的地方,隆隆的炮声却清晰可闻。声音的奇妙性质影响到了一个战役的胜败,影响了历史的轨迹。
5、声波的聚焦、反射、折射与衍射等等
&&&&声波作为一种波,也具备波的一些常见特性,比如聚焦、反射、衍射等等。现实中聚焦的例子有很多,都是为了放大声音,比如猫头鹰的耳朵那么大,就是为了放大远处小动物的声音,提高捕猎的成功率;当我们想要听清远处某个声音时,我们常常会把双手拱在耳后,就是为了增强耳廓对声音的聚焦效果,从而让我们听的更清楚。在拱形隧道、石桥或者房间里讲话时,感觉声音总是格外洪亮,这也是声音聚焦的效果。
&&&&还记得儿时倍感神奇的山谷回声吗?是山神在和你说话吗?不那就是声波在遇到巨大的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形成的回声而已。其实上文的聚焦效应也是声波的反射造成的一种特殊效果。
&&&&宗教里会一种神奇的建筑设计方式,就是利用声音的反射效应,通过一些物品,比如管道、建筑物、墙、穹顶等等,将别的地方的声音反射到指定位置,比如神像的嘴部,从而造成神像显灵的假象。
&&&&剧场里,反射效应应用的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剧场的声音效果。用的好了,各种反射的声音会造成一种叫做混响的奇妙结果,让生硬听起来更美妙。用的不好,反射回来的声音会让这个节目听上去乱糟糟的,啥也听不清。具体的设计的话,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建筑材料、空间大小、室内空间的形状、吸声设备、吸声方式、人数的多少等等,如果你有机会的话,去上海大剧院体验一下吧,那里就是最美妙的设计结晶之一。
&&&&当声波遇到大的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从而造成回声等效应。可是如果声波遇到的障碍物比较小,无法形成造成反射效果,那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遇到这种情况时,声波会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方传播,这种现象被叫做衍射。四面楚歌的故事就是声波衍射的典型例子;我们打开窗户可以听到隔壁房间的声音,也是衍射的效应;通过墙上的孔洞或门上的钥匙孔或门缝等地方,我们可以听见房间里的声音,这也是衍射的结果。
&&&&波区域区域波比如从高温区进入低温区或从低温区进入高温区、从空气进入水面、从低压区进入高压区等等。
&&&&能引起折射的情况很多,比如温度变化、压力变化、密度变化、材质变化等等。
&&&&关于散射,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描述这个奇异的现象:
&&&&方式一:凹凸不平的墙。
&&&&反射或衍射除了能带来一些奇妙的效果外,也能带来一些小破坏。比如在安静的录音室内,如果周围的墙壁总是把声音不停的反射回来,那么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杂声,对录音造成干扰。那么我们就要想把法避免反射的产生,通常我们有两种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各种吸收声波的设备,比如窗帘、地毯等布的东西,从而让声波消失在吸声设备里;一个是直接把墙壁弄成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样子,让声波无法被统一的反射起来,而是直接被散射掉,并最终消失。
&&&&方式二:波长论。
&&&&当声波波长大于障碍物尺寸但在10倍以内时,障碍物会化成一个声源使声波向四周散射,这种现象叫声波的散射。
&&&&例一:声源处于人的背后时,由于人耳壳的遮蔽作用,声源中低频音会绕过耳廊使人听到,而声源中的高频音则在人耳处形成声影区使其减弱。
&&&&例二:音乐会时,后排座的听众听到的低频强、高频弱,即是因为低频可绕射,而高频音散射的原因。
&&&&干涉为两波重叠时组成新合成波的现象。
&&&&波的重叠原理
&&&&两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相向行进而重叠时,重叠范围内介质的质点同时受到两个波的作用。若波的振幅不大,此时重叠范围内介质质点的振动位移等于各别波动所造成位移的矢量和,称为波的重叠原理。
&&&&频率和振幅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后形成的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波形不断向前推进,故称行波;上述两列波叠加后波形并不向前推进,故称驻波。
6、音障与音爆
&&&&在空气中的运动速度空气会产生进而。
7、多普勒效应
&&&&见过老式火车的人可能都见过这样一种现象,火车迎面开来时汽笛声是尖锐的,而经过自己开向远方的时候汽笛声是低沉的。同一个火车,同一个汽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汽笛声是固定的,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是因为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运动的方向及产生的距离造成了声波的疏密变化,也就是频率的变化,因此声音听上去就产生了高低的效果。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用科学术语描述就是: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不仅存在于声波中,也存在其他波中,比如光波。天文学家发现,从遥远的星球发出的光波的频率,都小于地球上静止的同种光源的频率。经过研究证实,这是因为星球在远离地球运动着,这也是多普勒效应的一种表现。
三、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如上文所说,是因为水分子反抗偏离平衡位置的本领比空气分子的大,所以传播声音波动的效率高,速度也就更快。
&&&&钓鱼时,为什么要安静呢?
&&&&(1)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4倍,钓鱼的人还没发现,鱼儿就已经先发现了声音,逃跑了。
&&&&(2)水对声波能量的消耗小,各种微弱的噪声都能够被清楚的传递到水中,从而被水中的鱼儿听到,吓跑了鱼儿。
&&&&正因为水分子反抗偏离平衡位置的本领比空气分子的大,所以水分子在传递声波时所消耗的声波的能量就更小,因此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就大于空气中的传播距离。
&&&&空气里,人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了耳朵里,耳朵在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把声音信号送到大脑里,人们就听见了声音。要是人们不想听见声音,只需要堵住耳朵就行了。然而,耳朵是唯一的听声通道吗?当然不是。
&&&&到了水里的时候,没有了空气,人们照样能够听见声音,依靠的并不是耳朵。
&&&&原来,人类的骨头也是同样能够传递声音的。当人们在水下时,水与人体头部全面接触,声波通过水经骨头直接传递给了听觉器官,人们就听见了声音。这时候,就是堵住耳朵也没有用,因为耳朵在这里根本就没起到任何作用,除非把骨头和水隔离开。
&&&&影响声波在水中的传递速度的因素,与上文所述基本一致,物质密度、分子弹性(活力)、温度、压力等等。温度高,声速大,温度低,声速低;压力大,声速大,压力小,声速也小。
&&&&除了上面的因素外,声波在海洋中传播时,还受到含盐度的影响。
&&&&当然有,声纳设备就是利用声音在水下的反射原理制造的,正是因为有了声纳设备,人类在海洋上的生存能力才有了大大的提高。
&&&&(20℃)纯水的传声速度是1482.9米/秒;水银的声速是1451米/秒;甘油中的声速是1923米/秒;酒精的声速是1168米/秒;四氯化碳的声速是935米/秒。
&&&&同样是液体,不同密度的液体之间声波传递速度差异还是很大的。
四、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如上文所说,是因为固体分子反抗偏离平衡位置的本领比水分子的大,所以传播声音波动的效率高,速度也就更快。
&&&&正因为固体分子反抗偏离平衡位置的本领比水分子的大,所以固体分子在传递声波时所消耗的声波的能量就更小,因此声波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就大于水中的传播距离。
&&&&通过固体传声时,人的身体必须直接接触传声的固体才行,比如用牙咬,用耳朵贴近等等。
&&&&在我们听自己的谈话录音是,会发现和自己直接听到的有很大差别,因为平时我们是同时通过两种途径听自己的声音的:通过我们的耳道来听声音
+ 通过头骨直接传递到小听骨上的振动来听声音。而在听录音时,只有耳道传来的声音,少了头骨直接传来的声音,所以当然不一样了。
&&&&(1)速度快;
&&&&(2)距离远;
&&&&(3)保真度高;
&&&&各种信号的损耗比较小,因此传递的效果就更好。这也是为什么高档音响往往使用音响线直接链接各个设备,而不是使用无线设备连接的原因。
&&&&(4)和形态有关。
&&&&还记得儿时玩过的纸杯电话吗?绳子拉直了后,声音就能很好的传递过来,不拉直的时候就没法听见声音。这是因为绳子软着的时候,声波在其中传递时候,很快就被消耗掉了,没法达到对方耳朵里。
&&&&(5)不同密度和材质的固体传声效率相差巨大
&&&&常见的钢铁的传声速度在5050米/秒左右,金属铍的速度能达到12890米/秒;聚乙烯塑料传声速度只有920米/秒,还不急水中的速度;软橡胶的传声速度甚至只有30~50米左右,因为橡胶自身的弹性太大,声波在橡胶里走不动。
(欢迎交流学习,作者:阿甘,QQ:)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4m/s,1秒钟后速度变为10m/s.在这1秒钟内该物体的(  )
A.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B.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一定小于10m/s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D.加速度的大小小于10m/s2
当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v0=4m/s,v=10m/s,t=1s,则加速度a=
=6m/s2,速度变化量△v=v-v0=10-4=6m/s;当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时,v0=4m/s,v=-10m/s,t=1s,则加速度a=
=-14m/s2,加速度的大小为14m/s2;速度变化量△v=v-v0=-10-4=-14m/s.所以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可以为6m/s,也可以为14m/s.加速度大小可以为6m/s2,也可以为14m/s2.故选:AC.
试题“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4m/s,1...”;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14分) 课堂游戏①我们的体育老师,总会在下雨天的时候想办法上一些好玩的室内课。这一次,玩的是猜声音的游戏。每六个学生一组,面朝黑板站着,下面的同学用各种奇怪的声音喊那六个同学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同学,猜这声音的出处。如果猜对了,他就可以回到座位上去;如果猜不中,或没有人叫他的名字,那他就必须要在这黑板前一直站下去。②一组又一组的同学站到了前面。一开始我非常兴奋,教室里非常热闹,欢声不断。我在我最好的同学上去的时候喊了他的名字,用我能够发出的最怪的声音。她听出了我的声音,回头指出了我,带着笑意回到座位。③渐渐地我在这个游戏中嗅出了残酷的竞争味道。这是一种对于人缘的考验。每组的六个人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被很多人怪里怪气地呼唤。这些人缘好的同学走下讲台时享受朋友们的欢迎。可剩下来的一两个人,迎接他们的是安静。大家甚至是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看他们孤独地被晾在那里。④我由一开始的希望参与这个游戏,渐渐变成了害怕参与这个游戏。然而,我的学号还是被体育老师点到了。我走上讲台,面朝黑板,和其他五个同学站在一起。⑤有人在喊我右边的同学的名字。她回头笑嘻嘻地看看,指出一个人,下去了。很快,左边的同学也下去了。我竖起耳朵努力聆听身后的名字,没有人喊我。我想至少我的同桌会喊我,但她没有。在我上去之前,她喊过几个人的名字,可轮到我的时候,她沉默了。我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听到同学们兴奋的吵嚷声,可是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我听到我最好的朋友的声音,她在叫另一个名字。六个人中,又下去了一个。我心里祈祷,只要不是最后一个,只要不是最后一个!⑥我开始反思我的一切。我在想,我是不是一个特别骄傲、目空一切、自我中心的人;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是不是因为我敏感、易怒,难以捉摸;我在想,我一定是在我不知的场合伤害了很多人;我在想,我平日看到的笑脸和善意,是不是都是假的;那些平常见到的笑脸里面,压抑着多少欲说还休的厌恶、愤恨、嫉妒和不屑。⑦现在,黑板前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以孤僻和小气著称的女生,一个是平时不可一世的我。身后一片寂静。⑧忽然,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声音很小,但是很熟悉。没有做任何掩饰和变调,充满了拯救的意味。我满腔的怨恨瞬间化为乌有,变成喜悦,变成难以言喻的轻松。我回过头,朝我最好的朋友望去。她白皙的脸庞,在我的眼里如同深蓝色海面上的温暖月光,美丽而动人。⑨我刚在位子上坐定,就用我能发出的最大的声音,叫了那个仍在黑板前呆呆地站着的女生的名字。她回过头,给了我一个如花的笑容,指着我,清晰地叫出了我的名字。⑩此时,下课铃响了。小题1:根据“我”在这场课堂游戏中的内心情感变化,在横线上填写词语。(2分)
——喜悦(轻松)小题2:请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她白皙的脸庞,在我的眼里如同深蓝色海面上的温暖月光,美丽而动人。”(3分)小题3:文中“我”叫同学的名字写得简略,而把等待同学叫自己名字时内心的反思写得很详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分)小题4:课堂游戏是对于人缘的考验。最后只剩两人:一个是以孤僻和小气著称的女生,一个是平时不可一世的我。如果你站在黑板前,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结果,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谈谈在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如何做一个人缘好,受欢迎的人?(不超过80字)(6分)
我的母亲(17分)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 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小题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4分)  
小题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4分)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小题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4分)(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7分)林徽因传(节选)张清平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
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小题1:第⑥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A.潺潺奔涌无边青青明艳灿烂窈窕玲珑
B.无边青青窈窕玲珑明艳灿烂潺潺奔涌
C.无边青青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明艳灿烂
D.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无边青青明艳灿烂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小题3: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
(4分)小题4:阅读第⑦段,完成题目。(5分)(1)根据上文,“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句中“这样的眼光”具体指的是
。(2分)(2)用“这样的眼光”看苏州园林,从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限;3分)
小题5:下列对结尾画线句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徽因喜欢欧洲优美的风光,因此产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B.林徽因领悟了建筑学的真谛,从而立下成为建筑学家的愿望。
C.林徽因立志成为建筑学家与身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也有一定的关系。
D.林徽因的立志源于她顿悟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欧洲建筑艺术的共性。
小题6:结合本文内容和相关链接,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8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方打仗后方支援物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