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造句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教师总结
第7 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 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
影响因素有: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几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56第7 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内容。 
 第7 课 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我们一起来看下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个作品创作背景是在 1940 年也就是抗日...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讲课稿 一起学习交流一起学习交流隐藏&&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个作品创作背景是在 1940 年也就是抗 日...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2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金寨县青山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品...  第七课 是什么使美术的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_其它...夏加尔的作品《生日》 , 夏加尔的作品里充满着浓浓的爱意与乡愁, 画面上的两个...  第七课课题名称: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 ――分析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授课班级:高二...《格尔尼卡》 1937 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  课题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艺术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形成多元并存互补的艺术环境和教学氛围。本节内容...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 7 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  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美术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七 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板书),分析...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教学目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7 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赏析探究, (二)...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美术课课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⒈组织教学(1分钟);按常规进行;⒉前提测评和导入新课(5分钟);师:先给大家看几幅图(出示PPT);师:大家看了这几幅图片后给你们带了些什么感觉?;生:各输己见;⒊认定目标;出示课题: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王:(读PPT上的第一句话);师:(读第二句)问王:一般的概念我们同学都不太想;现在我们看看书本上的这
美术课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
⒈组织教学(1分钟)
按常规进行。
⒉前提测评和导入新课(5分钟)
师:先给大家看几幅图(出示PPT)
师:大家看了这几幅图片后给你们带了些什么感觉?
生:各输己见
⒊认定目标
出示课题: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出示PPT) ⒋导学达标(25分钟)
王:(读PPT上的第一句话)
师:(读第二句)问王:一般的概念我们同学都不太想去理解,你们是怎么来理解这一概念的? 这些内容我会在接下来的课中一一向大家介绍的。
现在我们看看书本上的这些艺术大家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一) 作品分析
巴尔扎克(雕塑,300厘米×120厘米×120厘米,1898年,日本神奈川县雕刻美术馆藏) 罗丹(法国)
这尊《巴尔扎克》铜像是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的委托创作的。罗丹通过阅读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与神态。
在作品中,巴尔扎克像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身上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家彻夜未眠,凝神思索,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任凭思绪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这尊略微有点儿夸张的真实形象,包含着一个文学天才的丰富智慧、深蕴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广泛的判断力、理解力。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着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德尔看见这件雕塑时,对这双塑造精湛的手大为赞赏。当他离去后,罗丹毫不犹豫地去掉了这双手。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
《巴尔扎克》花费了罗丹5年的心血,却未被作协采纳,还遭到来自各方的粗暴攻击,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他容忍了这种粗暴的议论与不公正的评价,将这件作品放在自己的别墅花园里,它陪伴罗丹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罗丹去世后《巴尔扎克》才得到人们的承认,后来这尊不朽的铜像被安Z在巴黎街头供人瞻仰。这尊雕像真正使罗丹超越了传统,达到更大的自由,从而跨入了现代的行列。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湿壁画,3654厘米×1314厘米,,梵蒂冈西斯廷教堂藏) 米开朗基罗(意大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雕刻方面的著名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绘画方面的重要代表作有《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西斯廷教堂祭坛画》等,建筑方面的代表作有圣罗伦佐教堂图书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等。其中《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拱形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乃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
提出由米开朗基罗来完成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原来是出于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的主意,他企图以此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开朗基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米开朗基罗的目的。所以,当教皇执意要米开朗基罗担当这一创作任务时,他确实感到很为难,但意志坚强的米开朗基罗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他将最初的无比悲愤的心情很快转化为创作的激情,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作画,经过四年的极其艰苦的劳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创作任务。
最初,米开朗基罗对这一壁画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在屋顶四周画些基督教的先知和圣徒,中央则以图案作装饰。后来经过反复考虑,才决定以这一教堂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之说,即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故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也称为《创世纪》壁画。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在6天完成的:第1天是分开宇宙中的光暗;第2天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第3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4天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5天创造鸟类与鱼类;第6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则在这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周围建筑框边的拱间壁面画了12位男女先知,四角画摩西、大卫等故事,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画有各种青少年形象。整个壁画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可谓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壁画公开展出后举世公认为空前绝后之作。由于米开朗基罗长达四年之久的高空仰面作画,他的颈项僵直,以至看书看信均须Z头顶仰视,其劳动之艰苦可想而知。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康,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所以,这一作品与其说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牛头(雕塑,高41厘米,1943年,巴黎路易?雷里美术馆藏) 毕加索(西班牙)
除了绘画外,毕加索还从事多种艺术活动。约从1940年起,他在波伊斯盖鲁普时期产生了新的灵感。他从捡到的骨头、石子等物上获得艺术启发。他利用这些废物作了些小型雕刻,或在上面刻出古典式侧面像。雕塑《牛头》就是那时期的代表作品。《牛头》用的材料全是现成物品,即一个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这些现成品到了他的手里便激发了他的想像力,他巧妙地构思了这一尊?公牛?。他的朋友迈克尔?累利斯看后不无玩笑地对他说:?那还不够,应该能够拿起一块大木头就发现它是一只鸟儿。?并为这件新作向他道贺。这就是后来具有广泛影响的?ready make?(现成品)雕塑,毕加索是这种艺术的先驱者。
生日(油画,81厘米×100厘米,1915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藏) 夏加尔(俄国)
马尔克?夏加尔(),西方现代派著名代表人物,出生在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既是农民又是手艺人。夏加尔很早就不顾父母的反对,立志要当画家。最初在维捷布斯克美术学校学习,后又进入当时俄国新艺术中心的贝德尔斯洛格美术学校。但是,徒有其表的学校教育使他失望。当他了解到当时法国的现代主义绘画后,就于1910年第一次来到了巴黎。这对他的艺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回到了祖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曾一度让他担任政府的主管艺术的职务,但由于他不能适应当时的创作环境,1922年又来到了巴黎,从此一直生活在这里并加入了法国籍,最终成为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富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著名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早期受立体主义影响,以后喜欢表现幻想,富有想像力,具有梦幻的特点。
《生日》是他最典型的作品。画上描绘他在结婚前一次与他的女友贝拉相会的印象。那天夏加尔生日,贝拉拿着鲜花,步履轻盈地走进画室,他便立即跃起,飞到半空中,转过头来吻她。人物飘飘欲仙,构思颇具幽默感,表达了画家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愚公移山(中国画,1940年) 徐悲鸿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时徐悲鸿正在印度访问,在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引荐下,徐悲鸿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叫愚公的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王屋和太行挡住了去路,为了方便,愚公就准备把这两座山挖掉。可有个叫智叟的人却说,这样两座大山,你一辈子也挖不掉,算了吧。但愚公并不气馁,他说,我挖不掉不要紧,还有我的儿子,儿子之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挖下去,一定能够成功。从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可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了。 离婚诉(版画,1943年) 古元
古元(1919― ),广东中山县人。1938年去延安,先入陕北公学,课余参加校美术组的活动,结业后被派往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创作了《开荒》、《播种》、《秋收》、《骆驼队》等作品。1940年夏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担任文书,生活在解放区的农民中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这段时间的锻炼对他以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除锻炼了他面对生活的创作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质朴的艺术作风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就是在这个时期古元创作出了他的一批重要作品,如《运草》、《羊群》、《冬学》、《选民登记》等。这些作品奠定了古元基本艺术风格,即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因此,当徐悲鸿日在重庆?全国双十木刻展览会?上看到古元的作品的时候,立刻称赞他是?卓绝之天才?、?中国共产党之大艺术家?,是?延安画派?和解放区版画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继续从事版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以外,还创作水彩画,并一直担任中国美术界的领导职务,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版画家之一。
丛竹图(中国画) 郑燮(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的小县令,因主动为人民申请赈济救灾而被罢官,以后定居扬州,卖画为生。他能诗善画,一生喜欢画兰花和竹子,尤以画竹著名,是富有革新精神的?扬州画派?(俗称?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这幅《丛竹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画写一丛墨竹,老干新篁,浓淡相间,重叠错落,疏密有致,劲拔挺秀,老嫩分明。又自作长题于竹枝之间,别有一番情趣。从这自题中知道此画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此时画家已71岁,是他逝世前两年的力作。
怒吼吧,中国(版画,1935年) 李桦
李桦()广东番禺人,1926年由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30年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愤而返国。1934年与学生赖少其等一起在广州创办?现代版画会?,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老战士、杰出的版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李桦早年木刻探索风格具有多样性。最早吸收了宋元山水画特色、用水印手拓法创作的《春郊小景集》受到鲁迅的高度赞扬,认为具有?东方的美?、?的确很好?、?足够与日本现代有名的木刻家争先?。后来李桦在鲁迅影响下开始吸收德国画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怒吼吧,中国》。这幅包孕着民族魂的力作,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李桦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国大典(油画,230厘米×40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董希文
董希文(),浙江绍兴人。先后就读于苏州美专、国立杭州艺专等校。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46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油画《开国大典》,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他曾亲身参加过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的情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减,特别是大胆地把国家领导人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侧集中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此外,画家为了适应这一特定题材的需要,借鉴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调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呼应;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既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此画曾被修改过三次,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恢复了原貌,但此时董希文已逝世,由他的学生、著名油画家靳尚谊等完成了复原任务。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山东嘉祥县武梁祠,184厘米×140厘米,东汉,山东嘉祥县文物保管所藏)
这是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名为《西王母历史故事车骑画像石》中的一小部分。这块画像石的画面共有五层,第一层(即顶部)刻画神坛上的西王母;第二层自右至左依次刻画伏羲、女娲、祝诵、神农、黄帝、颛顼、帝尧、帝舜、夏禹及夏桀等帝王图像;第三层自右至左刻画曾母投杼、闵子骞御车等历史故事;第四层自右起刻画曹子劫桓、荆轲刺秦王等故事;第五层刻画行驶的一列车骑。课文图版中的一段即描绘?荆轲刺秦王?的情节。
荆轲是战国末年齐国人,因受燕国太子丹的赏识而被奉为上宾。太子丹为解救燕国被秦灭亡的危险,派荆轲出使秦国,借贡献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和送上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之名,行刺秦王。画像石上描绘的就是这一事件最动人心魄的场面:当秦王接见荆轲时,荆轲献上地图,在藏于地图中的匕首即将显露之际,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将匕首刺向秦王。但未刺中,秦王急忙躲闪,慌乱中连自己身上所佩的长剑也来不及拔出来,而秦王左右的官员也因秦王明令任何人不得带兵器上殿,只得以衣袖扑打刺客。在这危急之际,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以药囊掷中荆轲,使秦王有机会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这时荆轲只得拼命将匕首向秦王掷去,结果只击中了殿中的铜柱。从殿外赶来的卫兵最后将荆轲和他的随从当场杀死。画面上荆轲与秦王两个主要人物(左侧为荆轲,右侧为秦王)的形象都十分传神,匕首穿透铜柱的细节描写,显然是一种艺术夸张,既渲染了荆轲掷出匕首时所迸发出的力量,又突出了这一场生死搏斗的激烈紧张气氛。
卢昂大教堂(油画,107厘米×73厘米,1894年,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 莫奈(法国)
莫奈(Claude Monet,)生于巴黎,但他父亲与人在海边小城阿弗尔开设了一家杂货店,所以莫奈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莫奈自小就厌恶学校,于是他常以各种人物的漫画像来打发时光。到他15岁时,这些随意的漫画像已誉满小城了。这引起了当地一个叫布丹的画家的注意,虽然少年莫奈傲气十足,但布丹还是主动告诫他要学习?用油画和素描来画风景?,表现自然的本来面目。布丹是一个受巴比松画家影响的优秀的风景画家,布丹的告诫和他用笔潇洒的作品给莫奈以深刻影响。当他1859年来到巴黎时,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但布丹?研究自然?的告诫又使他拒绝了进学院学习,而是流连于青年画家、博物馆和自然之间,偶尔去某个私人学校画些人体。1862年在父亲的压迫下才进了格莱尔的画室,在此结识了巴齐依、雷诺阿和西斯莱,他们在莫奈的影响下也开始走出画室。
在室外明媚的光线下,他们的调色板开始明亮起来,但是莫奈很快发现其实这些色彩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仍在光和空气密度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变化,甚至形体也是如此。莫奈在他著名的《印象?日出》一画中开始表现出了这种研究的结果:一切形体与色彩都被笼罩于早晨朦胧的大气之中而失去了它们明确的特性。但是这还不能使莫奈满意,他要画出光的具体的变化,而且要使色彩变得明亮起来,于是他开始研究水、研究水的反光,他把这些反光画得坚实而凝重,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反光在绘画作品中开始发挥作用。因为在莫奈的作品中,反光已不再是像以往那样用以表现形体,而是成了与受光同样重要的整体构成的一部分。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对反光的强调打乱了传统绘画的秩序感,相互平等的色彩并列要求观者用自己的眼睛在一定的距离上主动去调合画面,对形体进行新的组合,这使观众成了绘画创作中的一个积极因素。因此,对画面形的破坏使得艺术本身的问题变得纯粹而突出起来,而观众的参与又为画面增加了新的维度。正是有了莫奈(或印象派)的探索才使西方绘画走向了20世纪的野兽派和立体派,它成为我们理解野兽派和立体派的桥梁。但我们同时又必须认识到,莫奈和印象派的这种发展仍是基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的真实观,只不过印象主义的真实观已发生了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接近于自然的真实。
正是对这种新的真实观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使他越来越迷恋于对空气和光的研究,他企图以自己的画笔在同一地点的同一题材上捕捉空气与光的不同变化,以达到真实再现自然的目的,这就产生了他的《圣拉扎尔火车站》、《草垛》、《卢昂大教堂》和《睡莲》等著名的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更体现了莫奈企图真实地捕捉现实的愿望。他在同一地点同时展开数张画布,每块画布只在同一时间画上10到15分钟,每天同一时刻在相同的光线下工作,直到完成,这样每一组画像一个完整的乐章一样构成一个整体。《卢昂大教堂》在1893年共画了20幅。这些作品完全成了色彩的交响――物体的结构都消失在这种交响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强调了色彩近乎纯色的同时并Z,已使画面变成了色点之间的闪烁,不过只有到了新印象主义时,纯色点的并Z才更纯粹起来。 析世鉴(装Z,局部) 徐冰
徐冰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年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立刻引起了轰动,受到美术界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他的大型作品《析世鉴》更是众说纷纭,在美术界引起了一场争论,褒贬不一,被称为?徐冰现象?。在这件作品中,他以版画刻制的语言方式进行印刷,以此追求和返回到版画最初的本质,但同时又把这些?印刷品?Z于空间和环境之中,营造出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从而使作品进入观念的综合表达而非语言的单一表现――这里既有版画的语言,也与雕塑和建筑相关,但更表达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38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_图文等内容。 
 教案7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 教案 教课 题 案课 时 1 第七课 是什么使...  第八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但同时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也...  第七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熟悉艺术家创作过程和创作手法,知道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 风格。 ...  第7 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教学...2.展示图片《墨梅图》 元 王冕 王冕的创作意图都是借墨梅、 竹子来标榜自己...  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 而是表达了艺术...  第 7 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 认识...  七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 是表达了...  《第 11 届全国美展点评实录集》并对课文《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 的千姿百态?...作品塔特林的 《第三国际 《第 11 届全国美展点评 纪念碑模型》图片,最后让...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七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姿百态的帽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