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板螳螂拳拳谱没有师承关系及拳谱

太极螳螂拳主要传承人简介:
发布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 太极螳螂拳主要传承人简介:
祖& 师:王& 朗(明末清初,胶东人)
第一代:李秉霄(李二钩,乾隆年间莱阳小赤山人)是螳螂门第一代宗师,螳螂门世传的《螳螂拳谱》序中说&&&逊清中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抛却锥子,匿迹山泉。其既与交游者,类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能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然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螳螂拳谱》又载:&得其术者,惟赵珠。&
第二代:赵珠(赵启禄,莱阳大赤山人)是螳螂门第二代宗师。《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趺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
第三代:梁学香(1810 ~ ? 梁书圃,号梁一眼,海阳榆山夼人)是螳螂门第三代传人。《莱阳县志》载:&&&珠传海阳于山夼梁梦香,梦香传化龙&&&,其中的梁梦香便是梁学香之误。梁学香身材瘦小,动作极为敏捷。他能在八仙桌下东窜西走,演习螳螂拳,衣襟不曾触及桌腿分毫。其出拳劲道极足。在一次比武中,一拳打死了对手,从而得到了&梁铁锤&的浑号,名震一时。
第四代:姜化龙(1855 ~ 1924 字云生,莱阳黄金沟人)是太极螳螂门第四代传人。在清末民初有&打得硬姜化龙&之誉。《莱阳县志》上记载 && &吉又从于芝修学,&&&。(吉)珠常曰&吾足迹遍七省,角艺者无虑千数百人,所敬事者若匹敌二人而已&。其所敬事谓山西郑某,匹敌则邑人姜化龙。&&化龙,黄金沟人,习螳螂术。&&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猿&&&姜化龙是近代山东螳螂门走向辉煌的奠基人。螳螂门能有现在流传全国影响全世界的局面应该说与姜化龙及其后的继承人宋子德、莱阳三山的尽力阐发是分不开的。姜化龙一生虽足迹踏遍胶东,传人颇多,但能继承其嫡派螳螂拳功真传并有所发扬的,仅有宋子德、莱阳三山。
第五代:宋子德(1855 ~ ? 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是太极螳螂门第五代传人,是 清末民初莱阳的首富,其为人极为好武。他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螳螂拳的研习弘扬中,加之他文化功底深厚,能够对螳螂门历代先师的绝学、拳谱加以记录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螳螂拳谱,从而使螳螂门技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在螳螂拳理论及实战方面作出极大的贡献,相传宋子德先生与人交手过招,往往一递手,对方便跌一丈之外,鲜有能够招架其一招半式者。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嫡派螳螂拳法。姜化龙、宋子德先生一生授徒极多,然能承其衣钵者,仅有名震武术界的 &莱阳三山两亭&。三山即&莱阳三山&,也就是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三人,两亭是宋福亭、赵玺亭两人。此外著名者尚有纪春亭、铁胳膊姜玉龙、姜吉和等。
第六代:王玉山(1892 ~ 1976字王珍,莱阳团旺崔疃人)是太极螳螂门第六代传人之一。师承姜化龙、宋子德二位先生。他也是宋子德先生的侄女婿。其于25岁(1917年)开始传授螳螂拳,37岁(1929年)在青岛国术馆任教。1933年,莱阳国术馆成立,王玉山先生任教练,同年,山东济南举行全省国术比赛,王玉山先生以精湛的技艺,经166场比赛击败了来自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拳师获得第一名。在拳法上以螳螂拳中的&翻车辘轳锤&、&一肘遮半身&、&阴阳叠手掌 &等招式,分别将大军阀韩复渠部下一名侍卫长和山东省国术馆的高手马洪志打下擂台,一举成名。当时任山东省省长的马良及山东省国术馆馆长邓来庚评说:&莱阳代表(指王玉山)的打法,这些人都不够他打的&&&同年10月代表山东省参加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举行的全国国术国考比赛获优胜,时有&螳螂王&之誉。1940年先后于青岛省立中学、中纺公司等任国术教练。王玉山先生,以螳螂拳的太极手威名天下,其拳法出势千变万化,寒鸡步变化无穷,手出映映忽忽,手发如雷似电,不动如山岳,动则如霹雳,犹如水烫火烧一般,令人感到可畏。因先生在青岛国术馆任教,其徒弟及后人遍布山东、香港、台湾、韩国、日本、俄国、美国、法国等地。有螳螂门&青岛派&之称。主要传人有:王元亮、王元乾二子。
第六代:崔寿山(1890 ~ 1969字彭年 莱阳诸麓人)是太极螳螂门第六代传人之一。他是第五代传人宋子德先生的外甥。1905年随宋子德先生习螳螂拳。1912年开始传授螳螂拳。1933年 任教于莱阳国术馆。 1935年在烟台开设崔寿山拳坊。1937年开设&寿山武馆&。 著有《螳螂拳谱》,该拳谱是螳螂门最为系统的武学典籍(现拳谱存于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衣钵传人为烟台张楷堂、崔俊、其子崔洪照等。张楷堂后传周振东先生,在烟台及胶东武坛深具影响力,可以说是螳螂门的&烟台派&(关于崔寿山宗师及传人张楷堂、周振东先生的详情见《精武》2002年12期《烟台螳螂拳阐宗》一文)。
第六代:李昆山(1890 ~ 1982 字进玉 莱阳由格庄人)是太极螳螂门第六代传人之一。他先从姜化龙学拳,后拜宋子德为师。1930年李昆山任黄县警察队长, 1931年在山东国术馆任教。1933年成立莱阳国术馆,馆址设在县城北门里(现北关村),县长为名誉馆长,李昆山为馆长。同年参加民国年间的全国第五届运动会获刀术第四名。同年在中央国术馆(南京)举行的全国国术国考中 获大枪赛冠军。荣捧最高奖&银盾奖&蒋介石亦曾为其亲书金匾&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后任西北军教官并兼任山东省西南乡农学校校长。1948年去台湾,传人为李鸿杰、其子李登五等。在中国台湾及海外(如东南亚、美国等)具有深厚的影响,可以说是螳螂门的&台湾派&。&&&&&
第七代:王元亮(1926 ~ 2002.12) 莱阳团旺崔疃人
&&&&&&& 王元乾(1935.10 ~ 2002. 2)莱阳团旺崔疃人
为太极螳螂门的第七代传人。先生全面继承家传螳螂拳拳法。其螳螂拳法造诣极高。在螳螂拳法研习及应用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特色。1983年,在国家体委进行的&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被确定为嫡派螳螂拳传人,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雄狮奖&。同年受聘于登州武术馆任总教练。1985年至1989年,被烟台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烟台市武术协会任命为螳螂拳教练,福山螳螂拳学校总教练。晚年又历任青岛崂山文化研究会武术委员会主席、顾问等职。为中国传统武术螳螂拳的继承、弘扬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元亮先生一生授徒众多,桃李遍天下,但能承其衣钵者仅有莱阳李飞林、刘美杰先生,青岛张宏伟、肖玉华先生及其子王晓、王宏先生。
第七代:张炳斗(1938年,莱西市朴木镇人)
是太极螳螂第七代传人之一。张炳斗先生生于武术世家,其外祖父是蜚声国内外的莱阳&三山&之一李昆山。张炳斗先生六岁随外祖父习武,后又师从王玉山先生,习武60余年以来,他能全面继承太极螳螂的拳技、拳理。同时,在太极螳螂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多家拳法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太极螳螂拳的技法和理论,极大推动了螳螂拳的发展。早在1979年,张炳斗先生就在全国首届传统武术大赛中,荣获螳螂拳之冠。并被选入全国武术赴京汇报团成员,向国家领导人进行汇报表演。90年代,张炳斗先生成立了&昆山武术学校&,亲任校长和总教练,成绩斐然。以后各级电台、报纸、杂志、电视台相继介绍过张炳斗先生的事迹。1982年,张炳斗与于承惠先生担纲电视剧《武松》的武打设计,并成功饰演&飞天蜈蚣王道长&,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张炳斗先生为光大中华传统武术,十分重视螳螂拳技、拳理、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共撰写整理出系统、整套螳螂拳套路80余万字,绘制详明套路图片2000余幅,为螳螂拳的理论研究,传承发扬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85年张炳斗用一年时间成功地在全国举办函授教学,武术函授的成功,成为武术教学的创举,其学员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3900余人。
第七代:刘宝民太极螳螂第七代传人之一,中国武术六段,六岁起,刘宝民先生在老家莒县习长拳,后到青岛跟武术家张景祥先生习太祖长拳和硬气功。后拜名极一时的太极螳螂第六代传人之一莱阳&三山&之王玉山先生为师,习练嫡派太极螳螂拳及内功。
1961年,刘宝民先生在青岛台东任武术教练,独掌青岛太极螳螂的门户,传艺授徒。进入90年代,刘宝民先生在青岛武术界已是德高望众的人物。1991年,刘宝民先生与同道之人一起成立青岛市海云庵武馆,出任副馆长兼总教练。开始太极螳螂的推广工作。1993年,他组织成立了青岛螳螂拳研究会,出任会长。近几年,刘宝民先生应世界武术联合会邀请,每年都去美国参加世界武术大赛的裁判工作,并指导当地的武术教学活动。
第八代:李飞林(1959年生人,莱阳团旺崔疃人),是太极螳螂门第八代传人。李飞林作为著名螳螂拳家王元亮先生的义子,自十岁起随王元亮先生学习嫡派螳螂拳,犹得螳螂拳法真髓,李飞林深得王元亮先生喜爱,得授王家一脉螳螂拳法衣钵真传。并得到王元乾师叔、王维一师叔的传授指点。凡王氏一脉螳螂拳械、功法无不精熟,深得个中三昧。近年来建立了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并亲任理事长,同时担任烟台市武协副主席、烟台市国际螳螂拳联谊会常务理事长、鲁东大学传统武术教练、香港山东螳螂拳联合会荣誉主席、中国武术段位七段。并取得了2003年凤祥杯全国传统武术交流比赛第一名、2004年香港世界功夫群英会第一名,被香港武林同仁誉为当代&山东螳螂四大名师&之一。2004年10月及2006年10月李飞林做为山东省唯一的螳螂拳派代表二次入选&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国家队。其徒弟有张波、张伟涛、刘连洋等。
第八代:刘美杰(1955年生人,莱阳龙旺庄庙西人),11岁在莱阳随王元亮先生习练螳螂拳,深得王元亮先生真传,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莱阳收徒传授螳螂拳法。1983年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时,锋芒初露,得到武术同仁的肯定和好评,是当时莱阳风极一时的人物,其徒弟有刘新军、于永波、丁术波、刘忠平、陈勇、刘学军、董立勤等。
第九代:张& 波、刘新军、刘忠平、张伟涛、于永波、刘连洋、丁术波、董立勤、刘学军、陈勇等。
& (太极螳螂拳资料由李飞林提供)
【字体: 】 【】 【】 【】
上一篇:[ 12-14 ]
下一篇:[ 12-26 ]
没有相关内容螳螂拳拳谱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螳螂拳拳谱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是网上下载的
你可能喜欢查看: 2332|回复: 2
结合方言学习传统螳螂拳的一点拙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莱州论坛,浏览更多更全的内容,享用更多的会员功能。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2007 年1月30日,“海阳螳螂拳”兄发表了海阳王慕洲老师传承的传统螳螂拳“一段摘要”拳谱。本人也有幸多次到王慕洲老师家学习,并了解了一些海阳传统螳螂拳的传承历史。王慕洲老师的师承:王郎……李炳霄—赵珠—梁学香—姜化龙—刘彦青—刘子耿—王慕洲。据王慕洲老师讲,刘子耿先生自幼拜刘彦青先生为师,学习传统螳螂拳。刘彦青先生不幸于三十几岁就去世了。当时,姜化龙先生仍在海阳徐家店教拳。刘子耿先生就跟姜化龙先生继续学艺,并与姜化龙先生同吃同睡,深得姜化龙先生的喜欢。期间,姜化龙先生亲自将“摘要一至六段和拍气功”传授给刘子耿先生。王慕洲老师自幼拜刘子耿先生为师,学习传统螳螂拳。历经四十几年而不辍,基本上完整继承了刘彦青先生的技艺。
  今年正月初六,我与“海阳螳螂拳”兄相约,一起到海阳徐家店看望了王慕洲老师。当谈到“海阳螳螂拳”兄在网上发表的“一段摘要”拳谱时,王老师严肃地指出了其中的几处笔误。他说,既然要公开发表老师传授的东西,就必须严谨。否则,即对不起老师,又误导他人。遵照王老师的意见,我与“海阳螳螂拳”兄一起将“一段摘要”拳谱重新整理。
  摘要一段
  为行手 天分手 天分脚 蹿跳走出 叶里藏桃狂手打 左封右崩捶 临行鸳鸯脚 下步闭手挺身 右扽肘左挫捶 进步承 要步入(进步撑腰部入) 缠鞭过耳 踅肋脚 探捶 闭手挺身 进步爬山手 偷展底漏圈 右亮右七捶 右带封 起身白猿偷桃 仙人取发背后擒 落步反尖脚 进步抱两次 (进步白鹅亮翅) 燕子取水 起身缠龙护眼 斜分盘肘 急打燕子投井 起身鳌鱼侧身鸳鸯脚 蹿步 回身翻车至底 挑抱肘插捶 起身左封右崩捶 上步磨盘手 转身崩点磨盘手 至膝胳肘圈 破膝肘 转打海底取宝 起身斜圈碰圈 玉环手 下步闭手挺身 进步金龙活口 阳勾底叫 肋捶 护眼掌 跌掌 下步闭手挺身 玉女过桥进双挷 起身左封右崩捶 勾打掌手雷 闪张手 霹雳手 顺风扫叶 叶里藏花 仙人取发至底 转身闭手挺身.
  在打印拳谱的过程中,因个别用字无法确定。我们与王老师结合套路练法和动作用法分析,亦不能确定。在演练分析的过程中,我试着用海阳方言的读法理解字意,顿时豁然开朗。前辈在编写拳谱的时候,不经意间使用的方言,就象密码一样,为后人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不理解方言,就不可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领悟螳螂的实质,甚至会误入歧途。
  “一段摘要”需要从方言理解的字主要有:
  1、左挫捶之“挫” 方言读音cuo(二声),意思是用拳头打。因未查到符合其意义的相关字,只能用同音字代替。
  2、进步承 要步入之“承” 方言读音ceng (二声),意思是用伸展的胳膊架住。结合动作用法应为“撑”;“要步入”之“要步”结合动作用法应为“腰部”,“部” 方言读音“部儿”,口述容易误认为是“步儿”,让人联想到步法,其实是与原意向违。我认为,“进步承 要步入”结合动作用法应为“进步撑腰部入”比较贴切。
  3、右亮之“亮” 方言读音 liang (四声)。 意思是徒手或持木棒之类的东西掍打。因未查到符合其意义的相关字,只能用同音字代替。
  4、 “进步抱两次”与“进步白鹅亮翅” 在王老师手抄(根据刘子耿先生口述)的拳谱中出现了“进步抱两次”的动作名称难以理解,这还需要用方言来解释。“白鹅”方言读音 bo wo ,在口述中发生连读就是“抱”;“翅”方言读音ci(次,四声),那么,“亮翅”就被读成“两次”。所以,我认为,王老师手抄拳谱中的“进步抱两次”应为 “进步白鹅亮翅”比较符合本意。
  5、燕子取水之“取” 方言读音que(三声) 意思与“掠”相同,因未查到符合其意义的相关字,只能用近音字代替。
  6、缠龙护眼之“护” 方言读音hu(一声或四声) 意思是用巴掌打对方的眼睛,而非保护自己眼睛的意思。因未查到符合其意义的相关字,只能用同音字代替。
  以上是本人结合动作演练和方言习惯的一点拙见,不妥之处,望名师即使指正。
该用户从未签到
你是学螳螂的啊houzi8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呵呵 他学猴拳的
以下内容为百度搜索自动匹配的广告,非本地信息如遇到要求先汇钱的,99.9%纯属于骗子广告,请谨慎辨别真假,尤其是低价二手车和低价手机数码等产品,基本全是骗人的。
您看了很久,注册下加入我们吧!
&下次自动登录登录用其它账号登录: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www.laizhouba.net &(
莱州论坛所有内容为会员发布,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20:26,, Processed in 0.39009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声辈分及师承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