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初到美国生孩子 父母移民,孩子应该怎么上学

新移民初到美国,孩子应该怎么上学?入读小学必知5条秘笈!这些问题家长要知道!
&发表于&日03:30的新闻
  现现在,许多家长选择移民美国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有关在美国孩子念书的问题,美国新移民总是有许多想问的问题。对此,同城君特意整理了关于美国移民子女在上学方面的一些常见问题回覆,希望能帮到宽大家长朋侪。
  为了确保所有孩子都获得优秀教育,美国为所有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美国学生提供免费的公立学校教育。一些社区还为年仅三周岁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成都限购升级
  选择公立照旧私立?
  您可以把孩子送到公立或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费,且不开设宗教课程。州政府决议您的孩子在公立学校的学习内容,而地方学区、校长、先生和家长决议教授孩子的方式。特许学校是一种特殊公立学校,不成都限购升级属于地方学区,自力运营。公立学校的经费来自您缴纳的地方和州税以及部门联邦税。
  私立学校属于并由非政成都限购升级府组织(包罗宗教组织和非宗教组织)运营。私立学校是要付费的(称为学费)。有些私立学校为无法肩负学费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在一些情形下,公共基金会发放教育券,让学生可在私立学校上学。有些州对私立学校有挂牌或注册要求,而许多私立学校选择由认证协会认证。
  大多数美国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幼儿园到12年级,总共或许13年时间。
  一个学年是多久?
  学年通常从八月或九月最先到五月或六月竣事。在有些地方,学生整年都要上学。学生的上课时间是周一至周五。许多学校提供课前或课后运动,以照顾那些怙恃还在上班的孩子。
  孩子会学到什么?
  学校的学业尺度是由各个州划分制订的。这些尺度概述了所有学生应该习得的内容以及他们应该到达的水平。地方学区将决议教授这些内容的要领。大多数的学校设有英语课、数学课、社会研究课、科学课以及体育课。有时还提供艺术课、音乐课和外语课。
  要到那里帮我的孩子注册?
  请打电话或到您当地学区的总服务处或会见其网站,查询您的孩子应该上哪所学校。
  需要为孩子注册准备什么文件?
  您需要准备好孩子的医疗记载以及一些掩护孩子免受疾病的疫苗(也称为疫苗注射)证实,以掩护孩子免受疾病的损害。您可能还需要孩子的身份证实,例如,出生证实,以及您的住址与学校同属一个社区的证实。
  若是孩子不会说英语怎么办?
  对于上公立学校来说,若是您的孩子不会说英语,学区将对您孩子的语言技术举行评估。学校将为您的孩子提供其需要的免费英语学习(ESL成都限购升级课程,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以及到场其年级水平的学业课程。学区卖力凭据您孩子的语言需求为其提供适当的服务,以及用您能够明白的语言向您说明您孩子将接受的服务。私立学校多数则需要分外付费学习英语。
  来到美国之前,孩子还未上学。他或她可接受多久的免费公立学校教育?
  在大多数州,学生可接受免费公立学校教育直到其高中结业或到达最高年事限制(通常为 21 周岁)。若是学生未满22周岁,可注册高中并修得高中文凭。若是学生在 22 周岁时还未从高中结业,他或她可注册到场成人中等教育(ASE)课程。
  课本和学校运动的用度由谁支付呢?
  公立学校通常会免费提供课本。学生必须自行购置学习用品,如纸张和铅笔。有些学校可能会收取小额用度为孩子提供学习用品或组织特殊运动,如学校出游。许多学校提供课后体育和音乐运动。
  上小学是人生中的一个主要发展阶段,从报名入学,直到孩子能放心在学校上课,对在美国的新移民家长来说,掌握以下5条秘笈,就可轻松搞定不用愁。
  准备主要文件
  美国小学主要分为两大类: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大多向所有住民开放,不设住址限制;而提供免费教育的公立学校,通常凭据孩子的家庭住址来决议是否可以在此校入学。
  管理入学需要携带以下文件:
  1.栖身在该学区的证实,如租约或宅券证实,煤气费、有线电视费、电费、水费账单等。报名时每个学校会给出可接受的栖身证实的完整列表,通常需要提供其中的2~3种。
  2.孩子的出生证实、护照或其他可证实出生日期的法定文件。
  成都限购升级3.之前原栖身地学校的结果单(转校生适用,建议提供,非必须)。
  4.孩子出生以来所有预防接种疫苗纪录和近期体检记载。
  5.孩子的个体化教育方案(针对身心障碍学生制定的个体教育企图,简称IEP。若有则提供。)。
  体检和接种疫苗
  相关执法划定,所有学生入学前都须提供接种水痘、脑膜炎及百日咳疫苗等注射证实,以掩护在校学生不受此类疾病损害。有些学生接种的疫苗不全,学校会要求增补注射。
  虽然有些孩子在中国接种的疫苗都有完整记载,但仍需要在美国举行体检时,请医生将这些接种过的疫苗按学校要求记载,入学时提交给学校。
  体验小学生涯淘汰焦虑
  新生入学将要面临新的情况,包罗完全生疏的先生和同砚、生疏的课堂、要受到新规则的约束,容易发生莫名的焦虑。这时需要家长资助孩子提前“体验”小学生涯,消除这种焦虑情绪。
  ●提前带孩子到小学举行观光。让孩子相识学校离家的旅程,上学所需要的时间;带孩子看看学校的设施,如课堂、体育室、餐厅、运动区等,让孩子对学校生涯心生憧憬。
  ●请邻人或朋侪的大孩子讲学校生涯,谈论学习中的有趣实验、同砚相处的兴趣、好玩的体育项目等。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上课游戏,划分饰演先生和学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课堂行为习惯,如怎么坐、怎么站、怎么举手、用多大音量回覆问题以及基本礼貌用语等。
  通过这些“体验成都限购升级”,让孩子早有心理准备,从而有信心迎接小学生涯。
  调整作息定时入睡
  多数孩子在暑假时代作息时间很放松,有的甚至比大人睡得还晚。开学之前,家长应到指导孩子“收心”,回到正常的作息时间上来。
  ●和孩子一起制订作息表,天天配合根据作息表去做。若是大人睡得很晚,孩子自然也不愿意先去睡觉。全家配合遵守一样的作息表,孩子心中的时间看法也会随之增强。
  ●睡前制止做令大脑兴奋的运动。可以让孩子平静地听听故事或阅读绘本书。即便孩子不困,睡不着,也要在完成洗漱后,让孩子根据作息表上床准备入睡。
  ●多带孩子到场户外运动。举行户外运动不仅对身体有利益,而且会孩子淘汰对电子游戏的关注。户外运动发生的适当疲劳有助于孩子晚上尽早入睡。
  提前顺应西餐制止受饿
  学校提供的早午餐大部门是西餐,在家吃惯了中餐的孩子,会有吃不惯西餐的情形,若是再挑食就是雪上加霜。以是开学前举行适当饮食调整是很是有须要的。家长可以实验做些西餐,好比三明治、热狗或牛肉汉堡包,配备奶酪、生菜沙拉和番茄酱等,让孩子中餐和西餐一起进食。针对挑食的孩子,家长需要让孩子带些点心到学校在合适的时间加餐,以免饿肚子。
上一篇下一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一位移民美国的中国家长的自白
&&&&&&&&&&
今天是母亲节,祝愿母亲们节日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或者“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母亲们的愿望,很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移民的初衷都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微信中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家长的自白,讲的是他们刚刚到美国时,对于孩子上学从担心、顾虑,到明白、欣赏,从中体会到的中美教育差别。&&&&&
&其中对于错,我们无从评判,其实这也无关对错,只能说这是一种现象,一种新移民的代表,中美教育各有特色,希望广大父母能从中获得启发,取长补短。
&&&&&&&&&&&&&&&&&&&&&&&
&&《一位移民美国的中国家长的自白》,下面是这位家长的原文:
&&&&&&&&&&&&&&&&&&&
&&&&&&&&&&&&&&&&&&&&&&&&
&担心:刚到美国学校被老师打了一闷棍&&&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美国孩子上课时,好像毫无“纪律”
疑虑:老师布置九岁的孩子写《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
&&&&&&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
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美国学校常布置一些有意思的课外作业
&&&&&&&&&&&&
&&&&&&&&&&
奇怪:老师让六年级孩子讨论“二次世界大战”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
&&&&&&&&&&&&&&&&&&&&&&&&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作业在美国人看来,只是培养锻炼孩子的一种方式和过程,形式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受到启发,并有兴趣执行
审视:对于问题,儿子知道在哪里找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
&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
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
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孩子们对电脑的熟悉运用程度,应该都比我高娓娓强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从不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和公式的灌输,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本真的创作和尝试。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应试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背着沉重的书包、应付繁多的作业、面对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该怎样审视目前的这种教育方式呢?
本文来源于朋友圈信鹤的微信,内容摘自高钢《遭遇美国教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
相关博文:
深圳普林斯顿科技教育美国“金刚”校车
&&&&&&&&&&&&&&
&&&&&&&&&&&&&&&&&&&&
&&&&&&&&&&&&&
&&&&&&&&&&&&&
&&&&&&&&&&
&&&&&&&&&&&&&&&&&&&&&&
&&&&&&&&&&
&&&&&&&&&&&
&&&&&&&&&&&&&&&&&&&&
&&&&&&&&&&&&
最近博文:
&&&&&&&&&&&&&&&
&&&&&&&&&&&&&&&&&&
&&&&&&&&&&&&&&&&&&&&&
&&&&&&&&&&&&&&&&&&&
&&&&&&&&&&&&&&&&&&&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美国新移民自述:在美国养孩子比国内难度大得多
我的图书馆
美国新移民自述:在美国养孩子比国内难度大得多
&&&    口述者:蔡岩  前《中国日报》记者、联合国新闻官、西岸公司创始人。2011年8月移民美国,现居硅谷  采访:范海涛  新浪驻华盛顿观察员,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毕业,《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作者。    我出生在杭州,大家都说杭州出美女,在这方面我不如姐姐和弟弟,不过这反倒激励我在自身修养上更加努力。我从小读书用功,1978年成为杭州外国语学校文革恢复招生后的首届学生。1985年我考入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英文《中国日报》从事新闻工作五年,之后在联合国驻京机构工作。1996年,加入丈夫创立的公关公司—西岸。这是中国本土最大的公关公司之一。经过几年没日没夜的创业者生活,2002年这家公司与全球巨头WPP成立合资公司。2008年底,在顺利交接工作后,我离开公司,开始体验后半生“退休”生活。  2009年,我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大女儿小学毕业、小女儿幼儿园毕业在即,孩子们的教育成为家庭的重心。在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和老公一直遵循“快乐教育”的理念,没有奥数、没有补习班、没有考级,但内心深处,我还是很惶恐,害怕女儿们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没有太多自由发展空间。  想来想去,出于对孩子教育的考虑,我于2010年开始办理EB5投资移民,第二年就获批拿到签证。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投资移民除了资金准备外,最关键的其实只有两点:证明投资资金的合法性、挑选稳妥的投资项目。2011年前,投资移民从递交文件到拿到签证,办理时间平均为一年,比现在快很多。  2011年8月我们举家来到美国西海岸加州旧金山湾区,新移民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新移民最重要的两件事:房子和工作    在解决身份问题后,新移民最关键的有两件事:房子、工作。前者是大本营,后者是经济后盾。有孩子的家庭,房子选择多跟学区有关。这两项以外,我把它们都归结为事务性工作:大到办理孩子入学手续、开银行帐户、买家具、买车、考驾照、给孩子选择课余兴趣学校/课程,小到开通手机、装宽带、通水电、买房险车险医疗险、熟悉周边生活服务设施。如果英文好,上网查资料比较容易解决,英文不好,只能多靠身边的朋友,勤学好问。  我虽然衣食无忧,但到美国定居后,最常做的算术题就是美元人民币兑换。看见价签,不由自主就会对比国内价格。国内到这里买名牌的朋友都说美国商品好便宜(名牌、汽车等因为税收差别,国内外差价确有天壤之别),但坦率地说,我定居后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感觉自己很穷,大概过了一两年才适应这里的价格体系。比方说,这里雇5个半天小时工的费用,在国内差不多是住家保姆一个月的工资。  不过,我发现在美国各种事情都可以用互联网帮忙。比如craiglist提供从租房到买卖二手物品等各类信息,expedia、travelocity能帮助搞定机票酒店;学校信息要擅用学校网站……因此能用网站解决的事情,我就尽量用网站解决。    新移民的语言关:很难跨越的文化隔阂    新移民首先应对的肯定是语言关。幸运的是,我在大学是学英美文学的,此后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每天都要跟英文打交道。管理自己公司时,公司客户多是英特尔、微软、GE、福特等国际公司。我也因出差或者休假的原因多次来过美国。年,我在旧金山湾区住过将近一年。所以定居美国对我来说,虽然有安家落户的繁琐和困难,却没有太剧烈的文化和心理冲击。  不过有一点感受最深的是:虽然我学英文、用英文多年,因为不在这里土生土长,很多西方文化的精髓我都还不了解。我很少看电视、不关注政治,所以今天如果打开美国新闻频道,我有一半内容不懂。美国人用双关语开玩笑,有一些我也不能马上理解。只能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此生读书已为迟。    在美国养孩子比国内难度大的多    在湾区做两个女儿陪读的过程中,我对美国教育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刚来时送女儿们上学,我看见小学初中的简陋校舍还是有些意外。学校没有正规大门,也没有象样的围墙、花坛。小女儿小学的操场连个正规跑道都没有,只有坑坑洼洼、时有时无的土路,比起大陆城市里的学校落后太多!后来我发现一个规律,美西的公立学校(高中除外)排名高的(教学质量好的)普遍老旧,校舍越新越气派的,一般排名反而靠后。  美国公立学校都很穷。前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加州大幅度削减教育经费,政府拨款只能满足学校开设数学、英语等常规课程。每年家长教师委员会都需要通过筹款才能保证所有学生能有体育、艺术、音乐、计算机课程,图书馆能多日开放。  在美国养孩子的难度比在国内大得多。典型的美国家庭,老人一般不会帮忙全职带孙子孙女。美国学校下午2-3点就放学了,孩子12岁前不可以独自在家,所以,双职工家庭在时间安排上往往捉襟见肘,因此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往往有一方要有几年回归家庭。即使象我现在不工作,负责两个孩子接送、安排课外活动,自己能自由支配的高质量时间还是偏少。    陪孩子读书最好自己懂英文    2013年加州硅谷,社区图书馆门前。  孩子其实是张白纸,出国定居最初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又一次旅行,只是后来她们发现,这次外出行程特别长。现在回想,孩子们都经受过不少压力。  孩子们首先要过语言关。我们普遍听到说法是:孩子小,学得快,一两个月就适应了。其实,儿童语言分成日常用语(playground?language,直译“操场语言”,如:你今天开心吗?中饭吃什么了?)和学术用语(academic?language,即书面用语)。初学英文的孩子到美国后,一般两三个月开始说流利的英语,但这时,他们只是过了“操场语言”关。对于学术用语,孩子们需要很长时间来完善,而且来美国时年龄越大,需要补的学术语言越多。  孩子们也面临跨越文化障碍的难关。美国从小学开始就教授历史、地理、生物知识,只是一开始比较粗浅,随着年级的增高,难度逐渐增大。  大女儿是12岁小学毕业来美国的。之前她没有补习过美国地理、历史知识。13岁她在美国上8年级,有一天老师说,下周考美国50个州的地理位置和所有州府一一对应名称。我女儿对这些几乎一无所知。于是我从网上打印了美国地图,剪成拼图,每天让她练习把美国地图拼起来,又做了50州府卡片(正面州名、反面州府名)让她天天复习。一周后,她两项均顺利过关。同样,学习美国宪法时,大女儿也遇到了困难。虽然那只是短短几页,但要读懂并且透彻理解对我们大人也有一定难度。我让女儿找到中文译本对照阅读,最后也顺利过关。  我觉得把孩子连根拔起挪到一个新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对她们是极具挑战的,所以和新移民父母聊天时,我常常对他们说要多理解孩子。刚到美国的半年到一年,孩子们其实很苦。家长要多从情绪、心理上关心疏导他们。  孩子上学的前两个月,我几乎是陪着她们一起读书的。大女儿的生物课、历史课,我都是等她放学回家,和她一起把刚学的课文逐句朗读一遍,边读边告诉她新单词,我也不懂的让她查字典,然后女儿才写作业、找答案。这样进度比较慢,有时我俩弄到很晚。但两个月后,女儿就开始独立写作业了。  陪孩子在美国上学,大人其实也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比如,每年开学第一天放学,孩子都会带回来《首日信息夹》(First?Day?Pack)。那厚厚一摞文件家长都要通读,还要根据要求填写很多表格、支票。我常常感叹:要是不懂英文,陪孩子在这里念书还真是雾里看花。    新移民访谈:    范海涛:你之前一直在大陆生活,现在选择到美国定居,有哪些文化上的冲突需要适应?  蔡岩:我感觉美国互帮互助的社区文化更浓厚,而中国文化倾向于独善其身(论到互帮互助常常发展成了拉关系)。  在美国,一些慈善机构会向家庭信箱发放收旧衣旧家居物品的传单,在指定日期收走各家留在门口的物品,这些捐赠品或直接送达受捐者,或通过Goodwill等实体店回笼现金。外出购物结帐时,商家有时会询问顾客是否愿意小额捐款(多是找零金额或一两个美金),项目从水资源保护到援助非洲五花八门。参加童子军的儿童从小就锻炼卖饼干卖饮料为慈善项目募捐。  还有各家的车库售卖,卖家会把家里闲置的商品低价贱卖,有的物品25美分或者一两个美金相当于白送。读完不要的书,美国人顺手就放进图书馆的捐书箱,图书馆标价每本一两个美金出售,回笼的现金受益图书馆,爱书的人可以廉价淘到心仪的书……  美国人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今天我付出,明天我需要帮助时,大家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所以,虽然童子军的饼干太甜很腻,大家还是乐呵呵地掏出钱包。其实美国普通家庭并不特别富有,我看过2012年的数据,49%美国人的存款不足以支付三个月开销,28%的美国人没存下一分钱,仅有十分之一的家庭存下了足以应付6个月开支的应急资金。美国百姓的消费观、金钱观确实与中国人不同,但他们更乐善好施。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看见父母这样做,他们长大自然而然也就这样做。社会象个大家庭,爱象多米诺骨牌。  相比而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公共参与意识较低。有些华人到了美国以后,因为语言不好、心理顾虑、对本地文化不了解等多种原因,依然长期生活在华人圈子中,社会参与度很低。万圣节发糖、圣诞节期间点灯这样的风俗,如果只作为旁观者去看,就是把别人当成了风景。  范海涛:随着来美国的时间增长,感受到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蔡岩:心境变得更平静了。美国西部除了旧金山、洛杉矶那样的大城市,基本都是乡下。人们的生活比较简单,基本都围着家庭打转。晚上六点以后,上班族基本都回各家。卡拉OK、足浴、按摩也有,但都不是常态。周末有空,一般都是家庭聚会,朋友们每人带一两个菜,吃饭聊天,男人女人孩子全在一起。美国人很多动手能力很强,家里修修补补的事一般都自己做,自己盖露台、修篱笆的也不乏其人。夫妻会共同管孩子,我到这里后突然觉得看见特别多的“奶爸”,美国男人都很习惯,好像还挺自得其乐。  范海涛:你现在平时日常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作为家长,在学校参与的活动多吗?  蔡岩:我日常时间一半分配给了孩子们。我把她们的兴趣课基本都排在周一到周五,虽然平时忙碌些,周末就可以有整块时间带她们外出参加她们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出行、旅游,在家的时候可以做她们喜欢的手工项目。孩子小时候的眼界会决定他们成年后能走多远。陪伴她们的时光是快乐的,也是值得的。  今年年初,我认领了小女儿小学一年一度的“步行马拉松”大型募捐活动(Walk-a-thon),与另一个妈妈共同主持这个为期半年的项目,通过组织孩子们参与,鼓励家长捐款,筹得款项用于补贴政府拨款不足时的学校所需开支。我们为学校成功募集到超过10万美金的捐款。我也通过这个活动,对美国小学的教育体系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更深的认识。  在美国,大人、孩子做义工几乎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有些朋友即使全职上班,也坚持抽空在社区做义工。  范海涛:对美国教育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美国学校的学业真的轻松吗?  蔡岩:来美国之前听很多人说美国的孩子上学就是玩。两年观察下来,这里孩子的学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繁重起来。  我感觉美国学校一是注重通过有趣、接近孩子思维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小学课程中有很多手工项目配合教学内容,比如让孩子们用纸、曲别针做挂件,学习重量平衡;又如中学提供测试网站,让孩子们认识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听觉型、视觉性、动态型还是混合型,然后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有效学习。  另外,学校鼓励孩子探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小学起,孩子们就被鼓励多方尝试,筛选自己的兴趣,中学进一步发展兴趣,为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毕业后择业打基础。学校设立的选修课甚至有烹饪、木工、缝纫这样的课程。在我大女儿高一入学的家长会上,学校专门放了一段上届毕业生做的视频,讲述他们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老师最后总结说:知识会遗忘,爱好伴终生。让我感慨良多。  美国学校也比较注重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学校有系统的方法落实这点。比如,大女儿上高一后,数学老师引入了“翻转教室”(flippedclassroom)的方法,即学生在家自学课程视频,第二天用课堂时间写作业、讨论或由老师答疑、归纳重点。这个方法旨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为一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小学三年级起,学校每年会给每个学生发一本日程计划本(planner),让他们自己记录每天的各项作业,回家对照完成。  我觉得这些理念和方法,国内学校近年或多或少都有引入,只是我的孩子们现在不在大陆上学,而我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印象都定格在20多年前。  范海涛:可以谈谈移民的优缺点吗?移民之后是否有过后悔的时刻??在什么样的时刻会后悔?  蔡岩:我这个人想法比较直接单纯,想好了就去做,做了无论成败都不后悔。移民无非就是另一段人生经历,在这里你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另外一个民族、另外一个文化。  当然得失总是相伴。来这里后远离亲人。一年最多只能回家一趟看妈妈,每次时间也很短。自己能为国内做事的时间也少之又少。我和几个朋友加上我们的孩子四年前开始捐助河北赤城的贫困小学,从物资捐赠,到与学校师生联欢、到由我们的孩子们给赤城孩子讲课,到今年暑假为25位当地学生做5天的夏令营,并给200多名当地教师做了一场培训。由于远在国外,我和两个女儿只能利用暑假有限的时间去现场。不过我们都尽力而为。  范海涛:对未来想移民的家庭一些建议?  蔡妍:我算是个新移民。我觉得,主观为了丰富自己的视野和经历,客观上为了贡献身边社区,我们应该尽力走进美国人的生活。通过做义工、与本地人交流沟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作为新移民,我们的心态要从“我是来这里消费的”(我来到这儿)尽快转变成“我是来这里贡献的”(我在这儿),心态由被动的“守”变主动的“攻”。心态发生改变,选择的做事方式就会不同,感受也会不同。  对于移民的孩子父母,我想说:放松一些,好吗?我发现华人到美国后,把应试体制下的紧张情绪也越来越多带到美国。越是好的学区华人越多(现金购买、强竞争逼走老美),导致这些年美国学校的竞争态势也愈演愈烈。努力学习没错,但学习如果只为一味竞争,感觉就变了味。我们从中国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父母,即使让孩子学乐器、学跳舞,很多人心里想的也是如何用这些技能去做赢得竞争的砝码,而不是这些兴趣爱好,对孩子的一生的幸福快乐有什么帮助。  我观察在美国上一所大学其实是比较容易的,藤校也不是一生成功的独木桥。很多大学综合排名不高,但有一些有特色的专业也很有竞争力。如果我们的着眼点是希望孩子毕业后找到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那么我们在考核学校的时候,思路可以宽很多。  范海涛:以后会在美国一直居住下去?  蔡岩:因为学习英美文学的缘故,我从小就梦想到世界各地“流浪”。我不是那种有长远规划的人,所以办理移民之前,从未计划过要定居国外。老公是一个比较有战略、有“大”想法的人,就像工作中他设定策略、我落实执行那样,我们的移民也是按此模式进行的。即使到今天,我也还不确定自己是否会长期定居美国。等孩子们上大学之后,我可能还会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世界各地“流浪”。
馆藏&23790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孩子在中国上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