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想象时有的人有时候脑子一片空白里浮现的是文字描述,有的人

为什么自己在朋友圈发的文字里面会出现蓝色字体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的国家,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政治概念 严格说以来不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是一种民族范畴,是由一种民族归属感为基础的国家范畴
智能机一部
微信4.5版本
加关注链接如何实现:
请大家把这段代码:
&a href="weixin://addfriend/zhaoyangw...
先添加一张相册图片,再在文字输入框内输入文字,按图片那行的减号,把图片删除了,再点击文字输入框,变成文字输入状态,发送,ok----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祝您好...
跟我的一样,手机即使获得root权限,删了微信下载最新版也不行,打字就黑屏,只能用手机自带最老版的微信,很老火人。
解决方法:去设置——通用——网络关闭“3G”,打开蜂窝数据,进入蜂窝数据网,第一个APN处填写cmnet,然后重启你的iPhone4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针 挑 土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针 挑 土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针 挑 土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1.①指黑妮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②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族游”中,她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独句成段,交代黑妮的身份,强调她的爱心,点明全文叙写的中心。 2.(1)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天色已晚,一方面表现了“我”跟随黑妮奔波一天,已十分疲倦。  (2)黑妮对“我”的慷慨解囊表示感谢和为她的行为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感到欣慰。 3.①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   ②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平凡中页不平凡的工作;
  ③人们从中感悟到不管任何事都要从小处着手,就像"针挑土"一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4.①从不理解为何她通过温和的话塑造她们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从中得到人生启迪。  ②文中“针挑土”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衬托了黑妮的爱心,并达到了点题的目的。(意对即可)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王小妮:眼下的中国,最焦虑的是年轻人
文 | 王小妮
去年夏天,因为《上课记》的再版,我约了已经毕业的十几个学生写写离开大学这几年的感受,十天要交稿,催得有点紧。
起初我有担心,他们都刚工作不久,早出晚归,恐怕很难挤出时间写点什么。没想到他们应承得很痛快,随后就有文字发过来,比想象快多了。
我想,他们正是有话要说呀。
这些文字都收在新版《上课记》里了(个别有删减),读者看书的时候,不会有和我相似的感慨,因为我和他们每一个都曾经熟悉,不过几年的时间,他们的文字变得务实,有内容,明显少了辞藻和大话空话,多了非常具体的选择,困惑,疑虑,大家都活得不轻松。
几个月后,拿到印好的《上课记》,一段一段再读新增加的部分,好像他们一个个轮番坐到对面来和我说话,有时候,我们之间只隔着冒热气的茶杯。
再细读他们的这几年,多坎坷多波折,白纸黑字正低声又执拗地印证那个说法:眼下的中国,最焦虑的是年轻人。
我想我不能就这么沉默以对,得跟他们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
常常放下又想起来,一拖过去了两个多月,那种面对面的静默无语和咄咄对视,一直没法儿从脑子里清除掉。
春天了,如果必须说话,该说什么?
▍1.你相信未来吗?
几年前一次诗歌课上,一个男生走到讲台前面来,他说,他每天一大早都会跑到学校的大草坪,大声背诵食指的诗《相信未来》,一口气背十遍。
那天,他当着众人走到台前的步伐和神态,应该就是很多人最渴望的“满满的正能量”吧,器宇轩昂的,像是对着几十个同学发布他的个人宣言。
大学生容易被这种情景打动,大家很热烈地给他鼓掌。
现在,这个班毕业快三年,不知道这男生在什么地方做着什么工作,是不是还会每天早起背《相信未来》给自己鼓劲,又是几年过去,那个未来离他近了吗?
未来,它究竟在哪儿,谁能确切给出它的方位,测量得到它和一个人之间的准确距离,找得到只通往它而不走冤枉路的捷径?
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
未来是个空洞的概念,它标示着不具体,遥不可及,没有边际可循。所以它外表昂扬向上或者叫很“正能量”的背后,更接近一个常用常新的托词和自欺欺人的延宕。
一个人可以认为今天和眼下似乎不那么重要,反正远方总有未来在。
曾经有个大一女生在下课路上问我:老师你相信未来吗?
我说,我不信。
她说她信。
随后她又补充说:我什么也没有,只有拼未来。
这话我一直记着。
越年轻越两手空空,越容易被“相信未来”的承诺所鼓舞。前面的路途还长,太多的未知和变数,对那个看不见的“远方”他们能做的好像只有向往期待,一厢情愿地把那个远大的未来和自己联系起来。
最初看到包括《相信未来》在内的朦胧诗,我在上大学,大约是1979年年末,那时候的我会被“相信未来”鼓舞吗?好像没有,好像对类似的高调口号,经历给了我免疫力。
我是七七级大学生,在乡下插队三年后进大学。在乡下干活的时候最理解未来的不可知,每个明天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会下暴雨吗?会传出招工招生消息?队里的耕牛能不能陷进烂泥里,运气好就能杀牛分牛肉吃了。
正是那三年,让人知道了,只有看得见摸得到的才真实可靠。腰酸背痛,困累饿冷,哪一样都不含糊,都无比真切,全要自己顶着,没有任何人能帮忙分担。
拖着无比沉重的腿从玉米地里回来,谁要是背一段《相信未来》,挨骂是躲不了的:装什么装,缺打了,还是欠揍了,扯什么未来,未来是个啥,顶吃还是顶喝?
▍2.《相信未来》的由来
偶然看见电视里几个跳广场舞的老人在争话筒,齐声背了一大段《相信未来》。
一首诗在公开传播以后,谁都可以喜欢可以背诵,可以衍生出励志版甚至搞笑版,可以随意脱离诗人最初写它的情景,不问这首诗是怎么被写出来的。
食指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过:
“相信未来”是写在火红的1968年,源于一个来自朋友的传说:王东白说,朗朗(张朗朗,著有《宁静的地平线》)逃往外地之前在他的本子上“歪歪斜斜地”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正合我当时不好的心情,原来还想写“用孩子的笔体歪歪斜斜地写下相信未来”,后觉字太多了,不合节拍。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这心境是非常凄凉的。曾经有一段高亢的句子,删掉了,而直接转向了低沉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用孩子的笔体则是充满向往,但却是不着边际的,这才符合当时的情况”。
这是这首诗的缘起。
食指很明确地说它是凄凉的,低沉的,是孩子般“不着边际的”。
早在写出《相信未来》之前,还是个中学生的食指已经经历过一次人生的凄凉和低沉,在他的长篇回忆录《生活创作大事记》中他有写到,在1963年,中考发挥失常后,他去函授学校补习准备复读,他的班主任老师要求他在学校“反修防修”反对“自来红”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做揭批自己的典型发言,要求他痛批自己爱看外国小说,是“资产阶级思想严重”。虽然只是个中学生,食指也很清楚,“资产阶级思想”这顶帽子太沉太大,绝不能自己给自己往头上扣,他的反感和抗拒得罪了班主任老师,随后,老师联合了团干部开始整他。
食指说被“整得很厉害”,他一冲动,提出退出团组织。这么明目张胆的对抗造成的压力,使这个中学生承受不了:
“曾在一天夜里走到复兴桥上,想投护城河自杀,前思后想,最终获解脱”。
想到放弃生命的食指一个人在深夜里徘徊,一直犹豫到天快亮,桥的另一侧出现了从乡下进城拉粪的马车,马脖子上挂着的清脆铃声搭救了这个要跳河自尽的年轻人:
“马铃声将我从黑暗中唤回。”
谁能预测拉粪车马铃声有那个力量,食指的心情忽然变得“和阳光一样灿烂”,他的得救又神奇又快捷,骑车离开纠结了一夜的复兴桥,他还想出了四句诗:
喜逢朝阳送,清风款款从。飘然辞嚣市,田园育乡童。
这是1964年底或1965年初的事情,食指16岁,比写《相信未来》早了好几年。
后来,这个中学生的“负面”档案始终像阴影一样,跟着食指去当兵,又跟着他退役,直到渐渐丧失了威慑力。也许正是这段在马铃声里获救的经历让食指非常清醒:“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其实是不着边际的。”
也就是说在励志版的《相信未来》背后,其实潜伏着一个不相信版的《相信未来》。
凡是热心高调宣称相信未来的,常常是在完成自己的内心需要,向人生的不可知发出茫然的示威,是在自我暗示,管它什么狂风骤雨,我是有未来的。
其实,可能只是你往眼睛里装进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未来。
▍3.什么才可信赖
我的一个学生从南方去北京,刚开始借住在远郊亲戚家,找工作四处碰壁,遭遇各种冷漠,让她心存感激的是一个老板在面试时和她闲聊了几句:
老板问:来北京去过什么地方了。
她说:天安门。
老板又问:感觉北京怎么样?
她回答:大。
这对话太平常又太简单,可她的感受完全不同:“第一次,面试时有人跟我聊天,我感觉到了信任和关怀。”几天后公司通知复试,她说,她是蹦着去的。
后来,这个老板给了她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亲自带她去办公室,把她介绍给同事们,她被激动得眼泪打转,因为“大家都冲我笑,拍着手,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不过是表面上看来很普通的闲聊,微笑,拍手,却触动了一个北漂的年轻人。
常常是那些离我们最近的,能被我们感知到的,细碎的转瞬即逝的片段,才真切实在,抚慰人心。一阵风一道光一棵草一朵花,远比高声背诵的“未来”信得过。尽管对另一个人它可能微不足道,简直什么也不是。
谁能体会到那其中的美妙,谁能幸运地感知近在前后的一瞬间的碰触后所发生的,谁就拿得生活里自有的正能量。
春天来了,野花会开,溪水会暖,即使一辆拉粪车,拉车的马也可能被拴上铜铃铛。
生活拿这些微小到不值一提的事物填充补偿我们的日常,用心弥补无数人的无力无望,我们得更主动地去感受它,俯身留意和体会那些毫不起眼的细节,不要让这很可能唯一的细碎的美妙溜掉,不再好高骛远,把自己寄予给完全不可控的未来。
人生苦短,我们能做的不多,这个最便捷容易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什么是想象?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①古时人们看见天上的明月,就想象月中有宫殿和嫦娥,还有玉兔、桂树和吴刚,于是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②这说明,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③可见,不论是搞艺术还是科技,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④人们看见天上的飞鸟,就想象自己也要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于是后来就发明了飞机。A.①④②③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A(语段阐述的对象是“想象”;①④②分别举例说明想象对文艺和科技的重要性,考虑到逻辑顺序的照应;③作总结)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A(语段阐述的对象是“想象”;①④②分别举例说明想象对文艺和科技的重要性,考虑到逻辑顺序的照应;③作总结)相关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冥想的时脑子里想些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