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 塔纳安外交家声望速冲 用英语怎么说

您当前位置:
strategist
相关热门文字《外交学》教案
《外交学》教案& 3
第十章&外交理论(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了解黎塞留、帕麦斯顿、威尔逊、杜鲁门、列宁、勃列日涅夫、李鸿章、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掌握戈尔巴乔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外交思想。
教学重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外交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毛泽东外交思想对当时中国的指导意义,以及对今天中国外交的影响。邓小平外交思想在今天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外国的外交理论
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创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从那时起,许多重要的人物一直在思考外交在国家对外事务中的地位以及同外交政策的执行相关的各种问题。这些人物中有政治家、国际法学者和历史学家,许多人还有过外交官经历。
14世纪末自意大利发端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口号下,反对封建主义、反对教会神权,主张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从而对欧洲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外交等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欧各国,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发生最早,但它在政治上却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当时意大利半岛存在着许多的城市国家,地中海沿岸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些城市国家之间来往频繁,同时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与拜占庭帝国也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拜占庭的外交风格对意大利城市国家外交的影响很大。12世纪末期,威尼斯人开始在东方的意大利殖民地设立领事职务。1455年,米兰大公弗.斯福沙第一个在热那亚设立了常驻使节。不久,这种做法为其他意大利城市国家所仿效,并迅速风行于西欧各国。由于常驻使节制度的发明,意大利人通常被认为是西方近现代外交的鼻祖,拉丁文成为当时欧洲外交界的通用语言。在意大利人称雄欧洲外交期间,意大利各城市国家特别是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曾经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外交家如但丁、彼得拉克、薄迦丘、马基雅维利和吉查迪尼等。他们不仅担任过驻外使节,而且均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旗手。其中马基雅维利根据其外交及政治经验,撰写了《君王论》一书,成为西方政治学、历史学、战略学、军事学和外交学等许多学科的奠基者。
&与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不同,16世纪的法国为当时西欧的强国之一。但是,其国内也面临着王权与封建领主的激烈斗争。因此当时法国和意大利面临的主要任务又是相同的即借助或加强王权,建立以中央集权为基础的统一的民族国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法国人布丹的国家主权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总之,意大利人对西方外交贡献巨大,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使用并完善了一种意大利式的外交方法。但是他们也有缺点,主要是受到了拜占庭外交风格的影响,在目标方面缺乏任何持续性,就象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一样
1、马基雅维利的外交理论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诗人,是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奠基者。
马基雅维利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时期,当时封建社会已经衰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封建母体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欧洲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各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同时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国际社会也处于正在形成的时期。在马基雅维利的祖国—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最早,思想文化十分活跃,以倡导人文主义为特征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即在此发端。马基雅维利在他父亲的指导下,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人文主义训练,并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等人的影响。1495年,马基雅维利开始踏入仕途。29岁时,他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共和国10人委员会秘书,负责军事和外交工作。任职期间,马基雅维利曾多次出使法国和德国等地办理外交事务。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法国之所以强大,就在于法国是统一的;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则使意大利处于欧洲强国和罗马教皇的反复蹂躏之下,并可能面临不可避免的覆灭的命运。因此,马基雅维利主张应当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有在强有力的人物的领导下才有可能。
1452年,在马基雅维利43岁的时候,佛罗伦萨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曾被共和国推翻的美第奇家族在教皇的支持下复辟。次年3月,马基雅维利涉嫌一度被捕入狱。同年3月获释后移居到自己的圣卡诺庄园从事学术研究,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马基雅维利曾上书美的奇家族的小罗伦佐,表示愿意为国效力,但不为所用。直到1519年小罗伦佐死后,他的堂兄红衣大主教朱丽奥当政,马基雅维利才得到了他一直渴望的美第奇政府的职务。经好友罗伦佐.斯特罗奇推荐,朱丽奥大主教先委任马基雅维利出使卢卡公国,不久又任命他担任史官。在此期间,马基雅维利曾上书美第奇家族出身的教皇利奥十世,希望他恢复佛罗伦萨的政治自由传统。1523年9月,朱利奥大主教当选为罗马教皇,称克莱芒七世。1525年6月,马基雅维利完成8卷本的《佛罗伦萨史》,并献给教皇克莱芒七世,获赠120枚金币。1526年,马基雅维利任城防委员会秘书。次年参加教皇组织的科尼亚克同盟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战争并随教皇的军队作战。同年,美第奇家族再次被佛罗伦萨人民所推翻,马基雅维利因一度追随美第奇家族而遭到新政权拒绝。从此,他心灰意懒,一病不起,在日郁郁而终,享年58岁。
&恩格斯说:“马基雅维利是政治家、历史家、诗人,同时又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
马基雅维利一生著述甚丰,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历史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君王论》(1513)、《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1513)、《用兵之道》(1521)、《佛罗伦萨史》(1525)等。马基雅维利一生中没有写过外交方面的专门著作,他的外交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政治、军事和历史著作中。1961年,F.
盖塔编辑出版了马基雅维利的《通信集》;1964年,S. 贝尔泰里编辑出版了《马基雅维利:驻外公使论集》;1965年A.
吉尔伯特编译出版了英文版的《马基雅维利:主要著作及其他》,这些后人编纂的著作对于我们研究马基雅维利的外交思想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马基雅维利的主要外交思想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性恶论的外交哲学思想。马基雅维利从经验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虽然有善的一面,但更有恶的一面,但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恶的。马基雅维利写道:“一般说来,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易变的,奸诈懦弱的,趋吉避凶的,贪得无厌的;当你能施恩于他们之时,他们是完全属于你的,他们愿意为你流血,愿意为你献出他们的财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孩子—只当,一如我在前面说过的,此种献身的需要还是遥远的时候;但是,一旦时机临近,真要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却反叛了。”
“人们心目中的贪欲如此顽强,无论他的地位升到多么高也摆脱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得到一切而又无法做到;这样,欲望总是大于获得的能力,于是他们对已获得的总觉得不够多,结果对自己不满,……因为有些人想要更多东西,而另一些人则害怕失去他们现有的东西,随之便是敌对和战争。”
&2)权力政治观。从性恶论的观点出发,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实质是一种权力政治,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斗争。一个君主,应以夺取权力或保持权力为目的,而为此所用的手段,总会被人认为是光明的,且为人人所称颂。同时,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权力主要表现为武力,在国际政治中,则表现为以武力为核心的国家实力。他写道:“一切国家,不管是新的、旧的或者混合式的国家,其主要基础是好的法律与好的武力。只因没有好的武力便不能有好的法律,所以我现在不想讨论法律,而只将谈谈武力。”君王若“能依靠自己力量,且能应用武力,那他们便很少会失败的。因此,一切武装了的先知都能够成功,而非武装的先知则归于失败。”摩西等“如果给解除了武装,那末他们推行的法律、制度不可能让人民遵守得这么长久”。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实力是最最重要的。他说:“一个王国没有它的军队,永远都不可能安全;相反,它将完全为命运所摆布,因为到了拂逆来临的时候,它既没有人民的勇武也没有人民的忠实足资防卫了。”
因此,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应建立自己的常备军,而不能使用雇佣军,更不能依靠外国的援军来保卫自己的安全。他说;“一个国王用以防卫其国家的军队,我说,或者是他本人拥有的,或者是雇佣军或客军,或者是几种方式混合而成的。雇佣军与客军是既无用而又危险的;谁若企图将国家建立在雇佣军身上,它永远不会稳定或巩固;因为这种军队是分崩离析的,野心勃勃的,没有纪律的,不忠实的,他们在朋友中勇敢,在敌人面前懦怯,对神无畏惧,对人无忠信。只当敌人延迟进攻之时,他们才暂免于灭亡;在和平时期你是让他们给抢劫了,在战争时期则他们让你被敌人所抢劫。”
与在多次出使法国的经历中,马基雅维利亲身体验了佛罗伦萨由于缺少自己的军队以及缺少实力而带来的屈辱。法国大主教曾当着他的面把佛罗伦萨的使节称为“乌有先生”。对此,马基雅维利在给佛罗伦萨执政团的信中曾哀叹:法国“只看重那些军事上强盛和付得起钱的人,这两种东西都是我们所缺乏的。”
3)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思想。马基雅维利认为,所有的共和国和君主国都在彼此敌对竞争的状态中生存,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靠自己的资源来生活,”他们总是倾向于“试图统治他人,”因此,“一个共和国不可能平静无事长期享受其政治自由。”为此,一国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扩张主义政策,这样既能保证自己的祖国“能够防卫自己免于他人袭击,又可以粉碎那些阻止他兴盛强大的任何人的企图。”在《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中,马基雅维利曾对古罗马的扩张主义称赞不已,认为“从来没有过一个共和国有这么多的适于扩张和征服的正确制度。”从古罗马的历史中,他似乎得出这样的结论:追求对外扩张是保证国内政治自由的前提。马基雅维利还写道:“能给君王带来崇高威望的,莫过于去奋雄图,立大业,大展其个人的才能。在现代,我们看到了西班牙今王—阿拉贡的斐迪南的例子。他几乎可以视作新君的;因为他原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君王,由于其名望与荣誉之故,却成为基督教世界中的首席国王了。如果我们把他的行事观察一下,那我们便会看见它们全都是规模巨大的,其中有些更是非常杰出的。当他在位之初,他向格林纳达进攻,这次武功乃是他伟大的基础。最初,他从从容容地进行这次战争,毋需害怕受到阻扰;因为他使卡斯梯尔邦的贵族们忙于这件大事,一心想着战争,不去注意国王所采行的种种革新。这样,贵族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受到他的威望和权力的支配了。”
4)外交权谋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他说:“一位君王,特别是一位新君,为的要保持他的国家,时常被逼采取一些背信的、不仁慈的、不人道的的以及反宗教的行动,所以他不能奉行人之所以贵乎为人的种种事情。因此,他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可以随时看准风向,按照不同的命运的指示,去求得适应;同时……如果可能,君王应不违善行,但为时事所逼时,他又是能够做坏事的。”
在他的著作《君王论》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整套的政治权术,后人称之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其中与外交权谋有关的涉及到欺骗、扶弱抑强和实力政策等。
马基雅维利主张,君王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口是心非、内残酷而外仁慈,甚至进行公开的欺骗。他说:“人人知道,为君者能言而有信,其行为能完美正直,不事机巧,不耍手段,那是多么的值得称颂。虽然如此,我们这时代的经验告诉我们:那几位干大事成大业的君王却对信字非常轻视,他们能以手段乱人心智,且终于征服了那些信守诺言的君王们。”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马基雅维利还举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例子。他说,亚历山大六世教皇“除了骗人之外,不干别的好事,他也不想干别的好事,而他却总能找到受骗者;世上没有谁比他更能提出保证,没有谁比他能以更大的誓言来肯定这些保证,同时,却没有谁比他更不信守这些保证;但是他的欺骗总能如愿得逞,因为他对于人类这个方面的弱点是了解得甚好的。”
因此,马基雅维利建议君王在国际政治中要兼具狮子和狐狸的本领,因为“狮子难保它不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敌豺狼。因此,人必须是能识别陷阱的狐狸,又是能威慑豺狼的狮子。”
马基雅维利还主张在外交上采取扶弱抑强的均势政策。“这样的君王也是受人尊敬的:他或者做人的真实的朋友,或者做人的真正的敌人;这就是说,他是毫无保留的宣布自己赞成一方,反对另一方。这种政策常较中立态度为有利。”但“一个君王决不应该和一个较自己为强的君王缔结联盟去攻打别人,除非他是象我们在上面所说,他这样做是为环境所迫,不得不然,你不应该缔结这种联盟,因为如此而他若打了胜仗,你就得仰他的鼻息,而为人主者却应该尽其可能来避免仰承任何人的意旨的。”
但是,马基雅维利外交权谋的核心还是实力政策。他说:“与人争雄,世间有两种办法:一种用法律,另一种凭暴力;第一种是人的方法,第二种是兽的方法;不过第一种方法会时常觉得不足的,必须借助于第二种。因此,为君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善自利用兽,又善自利用人。”
他还强调:“君王不应该有其他思想或其他目的,他只应该为战争艺术及其军队的组织与纪律而操心,他应该拿别的事情来作为自己的专门研究;因为战争乃是他这个君临天下者所应学会的唯一艺术。
&马基雅维利在西方外交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外交学的角度来看,他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外交学之父,也是西方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开创者。马基雅维利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为:
&1)马基雅维利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第一次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政治、外交问题,从而把对政治、外交现象的研究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上。他对政治、外交的观点包括他对人性的看法都是他个人以及他研究古罗马共和国等历史经验的结晶。正如马克思指出:马基雅维利是“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2)马基雅维利第一次严格区分了道德和政治,并对政治权力和国家实力等问题做了研究,为后来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学派奠定了基础。正如马克思指出:“从近代马基雅维利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因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就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
3)马基雅维利主张在意大利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并通过强力手段结束意大利的分裂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潮流。马克思、恩格斯说得好:在当时的意大利封建割据、战争连绵不断的“这种混乱的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与分裂或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君主专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
&4)马基雅维利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需要出发,首次对封建集团内部政治斗争及外交斗争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理论化,这种总结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夺取和维护权力所采用的各种阴谋手段,不加掩饰地暴露在人们面前,因而从反面教育了人民。对此,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指出:“这位佛罗伦萨思想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不应掩盖其‘实质上的革命性’。”
法国启蒙学者卢梭也曾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是一部为君主的绝对统治设谋的极好的反面教材,他“自称是在给国王讲课,其实他是给人民讲大课。”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乃是共和党人的教科书。”
&在看到马基雅维利外交思想进步性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思想上反动落后的方面,特别是他的有关政治权术和以“目的说明手段正确”为原则的政治无道德论,即这种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东西后来被一些资产阶级反动政客利用,成为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以及压迫人民的工具。
2、让布丹的外交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布丹出生于法国安吉尔省的一个富裕贵族的家庭,曾在土鲁木大学学习法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法学讲师。不久独立开业担任律师,同时从事学术研究。1556年,布丹出任安吉尔省议会的代表和法国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的代表。1576年,布丹获得法王亨利三世垂青,出任宫廷辩护官。晚年,布丹为阿朗松伯爵的顾问,并参与法国宫廷的政治活动。布丹是一位通今博古的大学者。他对法学、哲学、政治学、天文、地理、医学等多种学科都有涉猎,并精通希伯莱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多国语言。布丹在外交思想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是《国家论六卷》(1575)。在这本著作中,他首次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及其理论。
&&布丹所在的法国与马基雅维利生活的意大利有很大不同。16世纪的法国在政治上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尽管封建生产关系占有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已经开始,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然而教会和贵族的势力在法国仍然十分强大。他们反对加强王权,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种情况由于法国国王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争夺意大利的战争以及法国国内发生的天主教徒与胡格诺教徒的战争,而更加严重。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与王权结成了联盟,并要求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布丹实际上是“给近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
他在其著作《国家论六卷》的开头中曾写道:“我想以这部著作来巩固因内乱而动摇的法国王权的基础,来实现关于国家的理想。”
&布丹的外交思想主要就是国家主权的学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主权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布丹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并给它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主权是国家的最本质特征,没有主权就不成其为国家。这样,布丹首次把国家与主权联系了起来并形成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布丹指出:“国家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而国家主权则是一个国家“超乎公民与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
布丹的国家主权的定义明确地说明了国家主权的性质和特点。一是最高性和绝对性,强调了国家主权是高于其他任何社会和政治组织的权力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因为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说,主权者享有高于一切的权力,即“一般的对所有人民和个别的对每个人”,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意而制定法律的权力;从对外关系而言,它也是不受其他权力约束和支配的权力;二是永久性和不可转移性,主要指国家主权在时间和任期上是不受限制的,因为国家主权依靠自己的权利而存在,所以它也是不可转移的;三是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它也是主权的基本特性。但是,布丹同时认为,主权和主权者是有区别的。国家主权是绝对的和不受限制的,但握有主权的君主必须服从先于国家而存在的、并高于国家和国家主权的“神命法和自然法”。如果君主不遵守神命法和自然法,任意侵害人民的自由和财产,甚至残害人民的生命,则该君主就是暴君,人民有权推翻暴君,甚至可以杀死暴君。
&2)国家主权的来源。布丹认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国家主权来源于家长的权力。他说:“一个国家是由许多家庭及其财产组成的,”
“家庭是一切国家的真正由来和起源,”“一个国家就象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统治者,一个领主。”
他指出,人类最初建立了家庭等社会团体,这些家庭团体曾因利益冲突而发生战争。战争中的胜利者自立为王,并把许多小团体联合起来,从而形成有主权的国家。后来,许许多多的家庭为了摆脱相互争夺的混乱状态,并因共同防卫和共同利害的需要而通过协议形成为国家,国家就是合乎正义和自然法的合法政府。布丹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为君主专制政体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
3)国家主权的内容。布丹认为,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是立法权。因为主权者就是立法者,法律则是表示主权者意志的命令。主权者的意志高于法律,是法律的来源。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出发,布丹主张立法权是不能分属于他人的,除主权者以外,一切人均不能拥有立法权,议会也无权立法。除立法权外,布丹认为,国家主权还包括宣布战争和缔结条约的权力、任免国家官吏的权力、最高裁判权、赦免权、对臣民提出忠节和服从的权力、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以及课税权等等。
布丹的国家主权学说,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第一次系统地论述国家主权的由来、发展和本质特征,为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体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3、黎塞留的外交理论()
枢机主教,法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在其首相任期内,政治上镇压新教徒叛乱,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法国王权和中央集权;经济上,改革财政制度,鼓励发展工商业,建立贸易公司,实行殖民掠夺,为法国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外交上,支持德意志和荷兰、瑞典等国反对哈布斯堡王朝,从而建立了旨在确保欧洲和平与法国地位的均势体制。在黎塞留秉政不到20年的时间里(),法国摆脱了奥地利王族的钳制,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同时法国比20年前则强大了许多,法国的版图也空前辽阔。其外交理论包含在《政治遗嘱》一书中。
国家利益至上: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和法国的布丹等人已经涉及了国家利益问题,但是他们并未明确提出国家利益的概念。严格来说,黎塞留应是较早提出国家利益概念并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黎塞留认为,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的一系列原则并非下流无耻,而不失为真正伟大的原则。“国家”高于一切,国家是一种价值,为了它,一切手段都是好的。黎塞留在1624年担任法国首相时,正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企图消灭新教、恢复罗马教会的统一,并妄图称霸中欧。这股反宗教改革的逆流导致了欧洲30年战争的爆发。作为天主教徒和红衣主教,黎塞留本应支持斐迪南二世的宗教目标,但是黎塞留却把法国的国家利益置于宗教改革的目标之上,采取了支持德意志新诸候的态度,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称霸中欧,因为这不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一旦斐迪南二世的计划得逞,法国将降为二流国家。1629年,称塞留下令给予法国新教徒以信仰自由。1635年,他说服法王正式加入30年宗教战争,以武力支持德意志的新教势力,与哈布斯堡王朝分庭抗礼。
外交谋略:黎塞留为了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一方面不惜采取强权政治和武力政策,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谈判、宣传等和平手段的动用。在《政治遗书》中,我们既可以找到他赤裸裸的强权政治的语言,也可发现他的谈判思想。黎塞留指出:“就国事而言,有权力便有权利,弱者仅能勉力顺应强者之意见。”同时,黎塞留十分重视谈判的功能和作用。他写道:“深思熟虑的谈判可使一些国家在同另一些国家的日常谈判中得到许多好处。不深信这一点的人,未必能意识到它。由于深信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所以我坚决主张,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坚持进行谈判,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而且要普通地进行,甚至在谈判不能马上带来好处和多半无法预料未来的结果时也要进行。”另外,为了推行其外交政策,黎塞留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的作用。在他的支持下,法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新闻报》,黎塞留还亲自组织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写作班子。例如,为论证法国吞并洛林、取得莱茵河以西领土的合法性,他曾批准出版一本小册子,声称:“对于莱茵河以西之领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无任何权利,因为五百年来,这条河流一直法国的疆界。皇帝的权利是建立在篡夺的基础之上的。”
黎塞留的外交思想尤其是他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当时欧洲民族国家体制形成时的需要,对于近代西方外交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西方现代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思想来源之一。基辛格在其《大外交》中曾对黎塞留给予高度评价:“少有政治家能像他一样对历史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黎塞留是现代国家之父。他提倡国家至上的观念,并为法国的利益义无反顾地付诸实施。在他的倡导下,这个观念取代中世纪的世界道德观成为法国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
4、卡利埃尔(Francois de
Callieres,)的外交思想
法国近代著名外交家,《论与君主谈判的方法》一书的作者,并被认为是法国式外交的奠基人之一。《论与君主谈判的方法》一书出版于1716年,在18世纪被视为外交的典范作品。萨道义把卡利埃尔的著作称为“政治智慧的源泉”,尼科森认为它是“自古以来最好的一本关于外交手段的著作”。
这本书的中心议题是:外交的目的不是去欺骗对方。所有外交特别是成功的外交,都是基于外交家是否有能力去创造出一种信任的气氛。“一个好的谈判者决不用虚伪的诺言和背信弃义的方法作为谈判成功的基础。如同一般人想象一样,认为一个有效能的大使必须和从前那样关于欺骗,那就错了。不诚实实际上只是证明采用这种方式的人心胸狭窄,说明这个人能力薄弱,不能用正当和合理的方法达到目的。用欺骗的方法而获得的外交上的胜利,纵然是最辉煌的胜利,但它是建筑在不稳固的基础上的。这们会使失败的一方怀着的情绪、报复的希望种下可成为新危机的憎恨。”
谈判的重要性:卡利埃尔提出,谈判具有很大的用处,首先它是解决冲突、避免战争的基本手段。其次,谈判是使国家获得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谈判者的任职资格与条件:一名优秀的谈判者,应具备机敏的头脑,专心致志、不以物喜的处世心态,洞悉人们想法的能力,能轻易排除障碍的丰富点子,能迅速而胸有成竹的反应,经常保持幽默感加上静若处子的耐性,以及经常保持开放、温和、有礼而恰当的言谈,好相处而讨人喜欢的态度。此外,他必须审慎、冷静、不好辩,在未经过周详的考虑之前,不随便回答问题,但他也不能过于神秘、小心,对任何事都保密,这样难以获得别人信任。
谈判的方法:倾听:一个好的外交官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是知道怎样专注并带有思考地听,并给一个中肯的回答,而不是急于表达他所知道和所渴望的。让步:外交官应具有灵活的性情,在与自身的目标不一定相对立的事情上,表示乐于让步,会使对手也做出相对让步。不管多么令人隽,以完全批判的态度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因而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必须首先肯定他们,然后以强有力的推理去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避免激烈的争论:脾气暴躁且受反驳别人的人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因而必须小心避免和谈判对手发生激烈的争论,当我们注意到对方的情绪高涨,情况变得不利时,应谨慎地转变话题。提出建议:具有明辨力的外交官知道在最恰当的时刻,以一种坦率的容易为人接受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应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诚恳、正直,应避免显示自己的过人才能,以免引来嫉妒。他应谦逊地发表观点,并以强有力的推理来支持,切忌瞧不起别人的意见。
外交使节的职能:卡利埃尔认为,外交使节的职能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为本国事务进行协商,二是调查发现他国的任务。在为本国事务进行协商时,外交使节应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正直与诚实基础上,男人之间的友谊只是一种寻求各自利益的商业关系。因此能干的外交家是通过让谈判对手确信在他的方案中能找到自己的利益来获得成功的。谈判的最大秘密在于发现协商共同的利益,并取得它。外交使节的第二个功能是发现驻在国宫廷和国会的情况,为此他必须继承前任在该国建立的关系网,并发展自己的关系网。驻外使节应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停息,但有些国家也可能故意放出错误的信息以麻痹敌人,所以能干的外交使节不应轻信获得的信息,他应审慎地根据各种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外交使节应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详细准确地汇报给国王,同时呈上自己的判断结果。
外交使节的特权:所有外交使节具有自由使用自己的住所,信仰本国宗教,并保护本国国民的权利。驻外使节不受驻在国法律管辖,他们的住所也免于搜查,具有庇护权。但是,外交使节不能滥用豁免权来隐藏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也不能利用所享有的保护权进行不正当的贸易。
外交礼仪:卡利埃尔对外交礼仪的论述是以所谓法国优先作为出发点的,他表示,当某个外交使节抵达一个宫廷时,他应给一个宫廷中的其他外交使节发出通知,以便进行互访。在这些互访当中,法国大使具有优先权,即使他是最后一个访问新到使节的,他也应是第一个受到回访的,否则,回访会被拒绝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萨道义的外交理论(年)
萨道义长期担任英国外交官,年是英国驻华公使,其代表作是《外交实践指南》,已出版五版,在书中除了大量介绍外交实践外,还在外交的定义和外交人员的选任等外交思想方面有重要论述。
外交的定义:萨道义认为,外交一词长时间被滥用和混淆。一个政府为了实施它的政策,需要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压力来处理和调整其国际关系,这些压力取得多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背后的实力,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政府将通过谈判来处理它的国际交往。这就是外交。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和附庸国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物。外交是文明的产物,是避免国际关系被武力单独控制的最好手段,外交所采取的就地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惯例而变动。
外交人员的选任:萨道义指出,大多数现代国家均把外交事务《至少是大使级以下的事务》委托给职业外交官去处理。这些男女外交官是从低级职务开始,逐步定期晋升到高级职务的。在考虑从年轻的对象中选拔什么样的人参加外交工作时,重要的不仅要了解其目前的成就,而且要判断其培养前途,这种判断需要特殊的眼力,能将其已获得的知识同其思想品格的素质区别开来。外交代表应对他本国具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极为熟悉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他应十分了解本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除非他具有这类知识,并怀有深刻的感情(不能代之以个人野心和虚荣),否则他就不能在国外作为本国的发言人而令人信服。显然,不能期望一个年轻人对国家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都具有专门知识,但是外交并不要求博学多才,更重要的是善于学习和精于判断。外交官的主要能力之一,是知道从何处去找所需的情报,如何迅速而准确地取得情报和解释情报,以及何时富于想象地去利用情报。同普通的看法相反,外交并不是温顺者的职业,外交常在不由他自己选择的地方把保卫本国利益的责任加在一个官员身上,他在那里必须准备忍受由于气候的不适宜而对健康造成的损害。他在国际政治的前线上还必须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萨道义的外交思想是一位职业外交家的思想,其关于外交的定义的看法以及如何选任外交人员等论述对于西方国家的外交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6、尼科松(Harold
Nicolson)的外交思想
尼科松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和外交学家,他撰写的外交学方面的著作超过百余种,其对西方现代外交思想的影响非常巨大,是西方外交学的公认权威。他一生写了不少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9年出版的《外交学》和1954年出版的《外交方法的演变》。尼科松的外交思想在西方外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关于影响理论和方法的因素以及对民主外交问题的分析方面。
影响外交理论和方法的因素:外交一词往往随便被用来表达几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有时它被用来作为“外交政策”的同义语,有时它又指谈判,有时又指谈判的过程或机构,有时又指外交工作的一个部门,甚至是指在国际谈判中的品质或天才。他建议采用牛津英文字典中的定义,即“外交就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术。”尼科松强调,外交实践和理论的某种形态是特定政治制度的必然反映。其变化的产生不是由于什么伦理道德标准的改变,而是由于政权重心的转移。在君主专制时代,国家和人民都被当作君主的私有财富,君主们都亲自掌握对外政策大权,在这种制度下,谈判成为个人之间私下进行的问题。1815年后,外交机构真正的中心,随着权力中心的转移,由宫廷转移到内阁。除了政治制度外,影响外交理论和方法的因素还有一其中三个因素比较突出。第一个因素是逐渐成长中的关于国际组织的观念。尼科松指出,西方国家中外交理论的发展是从排他的国家权利的观念到共同利益的观念。这一转变,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外在威胁的推动,才能克服自私心理和地域偏见。使得希腊各邦在一个时期以某种形式团结起来的,就是对波斯的恐惧。在19世纪里提供了类似推动力的,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威胁。在1815年以后,当这个威胁消除时,出现了几个胜利大国的同盟,当时,五大国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时以及这些大国和其他较弱小国家或较落后的国家发生交涉时,起着支配作用的,有某种关于尊严、人道和信守的共同标准。第二个因素是对于公众舆论的日益重视。尼科松指出,一般老派的外交家,如梅特涅等都认为,使公众懂得对外政策或是对它提出意见,不但是危险的而且是不合实际的。在19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公众舆论的力量。如坎宁认为,舆论的力量“也许比人类历史上所有使用过的任何力量都要来得巨大”。尼科松认为,害怕公众舆论或是迷信公众舆论都是不可取的。关于外交和公众舆论的问题是相当错综复杂的,以为只要让欧洲大陆上各国的舆论能够尽量发表它的意见,就一定能导致和平的是一种幻想,当群众情绪一旦失去控制,会比任何外交阴谋更为可怕。第三个因素是交通的迅速发达。尼科松认为,在17、18世纪,一个外交使节被派遣出国时,都带有书面的指示,规定了他应该遵照的一般原则和应该努力达到的主要目标。一旦他到任时,他和自己的政府几乎完全断绝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在国外按他自己的方针来处理事务。而现在,一个驻外使节,可以在几分钟内用电话和本国的领导取得联系,使领导人对其面授机宜。可是,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使节个人不象在旧式外交中那样竭尽其创造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关于民主外交的看法:尼科松对民主外交的看法是非常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民主外交比其他外交制度好得多。因为基本原则是:“外交官,作为一个文官,应服从外交大臣;外交大臣,作为内阁的成员之一,应服从国会的多数;而国会,作为人民的代表机关,应服从握有主权的人民的意志。”现在一个民主政府所缔结的任何条约,不仅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际上,应经国会两院大多数议员的同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民主外交虽然是防止秘密条约或秘密外交的有力保证,并且也是外交民主管理的真正支但是无论如何,现行的制度还不能被认为是最后的解决办法。事实上,这种办法非常不方便,而且缺乏效能。如果双方谈判代表根本不能保证他们在交涉中所放弃或取得的权利是否能被本国的主权机关所接受,那么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就会碰到许多障碍,并且也会防碍国际间友好和稳定的关系。尼科松认为,民主外交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危害。民主外交最大的危害就是握有主权的人民缺乏责任感。虽然人民现在是最高主权者,对于外交政策有最后决定权,但是他们却几乎完全不会感觉到民主外交所加在他们身上的责任。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个人的荣誉同履行用他的名义所签订和批准的的协定和条约有着很大关系的,君主们认识到对条约的义务同他们本身的声名直接地和切身地有着连带关系,而人民感觉不到这一点,如果人民经常否认用他们的名义所作而由他们的代表所承认的决定,那么国际协议的整个基础将被破坏,国际局势将陷于混乱状态。民主外交的第二大危害是人民的“无知”。对于处理外交事务,选民没有象他们在处理国内事务时所具有的稳健和见识。即使受过教育的选民,几乎也完全不知道本国受到那些条约的约束。一般选民对于他们自己所承担义务的国际诺言不仅是茫然不知,懒于过问,甚至根本记忆了。还有比无知更为有害的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知识。一个职业外交家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外国的心理和状况,对于匆促间观察到的事物迹象是不肯轻易下结论的。但是选民就没有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民主外交的第三种危害是程序的迟缓。一个专制的君主或独裁者可以在几小时内制定出某种政策并付诸执行。一个民主的政府就必须等等公众舆论酝酿成熟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虽然这比独裁者制定的政策更为合理和稳当,但是等到舆论酝酿成熟,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这往往对紧急的政策或谈判是一个致命伤。民主外交的第四个危害是缺乏精确性。人民决定政策最突出的缺陷之一是内容含混和态度游移。不仅由于握有主权的人民对于自己的义务采取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而产生一种不明确的现象;一切民主国家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宁可列上几条含混不清和聊以自慰的条文,而不肯作精确的和有拘束力的规定。外交要发挥它的效能有赖于坚定的信念和由这种信念所产生的肯定的态度。如果外交政策不要承担什么义务,那么服务于政策的外交谈判也必须是隐约含糊的,结果倒反而招致了它们正想避免的危险。那么,应如何避免民主外交的弊病呢,尼科松认为三点很重要。第一,选民应当了解外交政策与外交谈判之间的区别。前者应由人民管理而后者则不应是这样。第二,加强外交职业化。第三,应当尽力教育公众,不一定要他们熟悉外交事务里的细节,而是要他们熟悉从历代以来天才和卓越的人们丰富的见识和经验中所归纳出来的、以及世界人类分处各国必须经常用以协调他们之间关系的一般原则。
威尔逊的外交理论
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年两次当选美国总统,1914年一战爆发,威尔逊主张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双方同时保持经贸往来,把美国商人的企业带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1917年2月,德国的潜艇击沉了美国商船荷萨德尼克号,从而使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受到了威胁,3月又击沉了三艘美国商船,直接导致威尔逊放弃中立,对德宣战。4月,威尔逊在向国会作对德宣战演说中说:“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威尔逊为人类权利而战的宣言令许多人为之感动,但实际上威尔逊宣布参战完全是为美国的利益。自从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一直利用中立地位,和战争双方进行大规模贸易活动,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益。战争是美国发展的大好机会,正义与人类权利并不是其判断敌友的标准,只有美国的利益才是实实在在的标准。现在,威尔逊强调为人类利益而战,实际上是在谋求主宰战后世界格局的大国地位。就在他宣布参战后不久的一次谈话中,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
威尔逊的外交思想比较系统的阐述是在1918年1月,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他提出了谋求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
公开外交原则:“公开之和平条约,以公开之方法决定之。此后无论何事,不得私结国际之盟约。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从事。”“和平会议之际,必自始至终,公开于世界。秘密授受之政策,使不再见于今日,凡秘密结盟,为谋一二政府之私利者,决不令复见于斯世。”
消除贸易障碍的原则:“除却各种经济之障碍,使利益普及于爱和平及保障和平之各国。”
全面裁军原则:“立正确之保障,缩小武装至最低额,而足以保护国内治安为度。”(4)
建立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平等的原则:“确定约章,组织国际联合会(General Association of
Nations),其宗旨为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利权。”这一原则为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中最重要的原则
二、中国的外交理论
第十一章外交人员(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时了解外交人员的自身条件和交际能力,了解外交人员的来源与考录培训,掌握外交人员的政治规范和业务规范,掌握外交语言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外交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及外交语言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外交实践中,不同的外交语言所反映的不同立场。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个人的自我素质修养。儒家经典《四书》之首《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修身”就是自我修养,并且排在第一位。按儒家的这一处世哲学,一个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也才能参与国家和天下的大事,可见儒家对修身的重视程度。素质修养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五大以后,我们国家把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从事外交、外事和一切涉外工作的人员更是不同于一般的国民,因为他们的工作总是涉及国家同外国和同世界的关系,总是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参与国家和世界的事务。所以,他们的素质修养也就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外交人员的个人素质
1、外交人员的自身素质: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外交人员,特别是职业外交人员,在其自身条件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国籍、民族、宗教、党派、年龄、性别、健康、相貌等。
1)国籍:就一般意义而论,外交主要是指主权国家之间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官方活动。正因为如此,在外交场合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外交人员,尤其是职业外交人员,大都必须拥有本国国籍。在正常情况下,世界各国大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任用外籍人士充当本国的外交代表,更不会指望由他们去捍卫本国的国家利益。即使政府这样冒险而为,社会舆论往往也不会善罢甘休。
任用外籍人士担任本国外交代表的事情,并非没有发生过。然而,这种情况肯定不是普遍的现象。此外,世界各国在选用外交人员时,对于无国籍者、双重国籍者、主动放弃本国国籍者,通常都会不予考虑。在国际组织选任自己的官员时,对国籍问题也会十分重视。在一般情况下,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2)民族: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只有彻底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才能获得国内的稳定,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任用外交人员时,对内、对外而言,都不能对其民族归属不加任何的考虑。
对内来说,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选拔任用外交人员,尤其是选拔任用高级外交人员时,应当尽可能地统筹兼顾,使本国的各个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在内在外交领域内都拥有本民族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排除的一种情况是,有个别国家的政府在选任外交人员时,往往会对本国的主体民族,或者执政者所属的某一民族,加以优先考虑。对外来说,世界上有不少的国家生活着某一个相同的民族。向外国派遣外交代表时,尤其是派遣驻外使节时,如能选任与被派遣国主体民族归属相同者,会使之大受对方欢迎,也有利其更好地开展工作。
3)宗教:世界各国都有不少人信仰宗教。在有的国家里,以正式立法的形式,将某一种宗教定为本国国教,甚至奉行政教一体化的制度。在另外一些国家里,尽管推行政教分离政策,但是其居民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却以某一种宗教作为自己的共同信仰。出于此种原因,宗教因素对其外交事务不可能不构成一定的影响。
在实行政教分离政策的国家里,选拔任用外交人员时,对其宗教信仰问题一般都不会多加考虑。而在一个以某一种宗教作为本国国教,特别是在一个奉行政教一体化政策的国度里,一个人是否信仰本国国教,却往往会成为他能否成为一名外交人员的重要先决条件。
为了更好地开展外交工作,不少国家在选任外交人员时,通常会对那些与被派遣国主要宗教,尤其是其主要国家领导人宗教信仰相同者颇为青睐。出于类似的原因,至少也不会大力任用那些在被派遣国被视为异教的宗教信仰者。
4)党派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政党,并且由其掌握国家政权,自然不足为奇。政党政治,可谓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政党,指的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实现其利益而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对各种国内外问题,每一个政党都有自的立场、态度、观点。
在世界各国,大都存在着政党。有的国家实行一党制,有些国家实行多制。在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由各国政党所组成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党之的交往,是国际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般来讲,外交人员在本国的政治生活里,绝少是实行政治中立的,他们常都会加人本国的某一政党。在选拔任用外交人员,尤其是在选拔任用担负主要职务的外交人员时,执政党党员往往会被另眼相看。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更加行之有效地贯彻执行执政党的外交政策,此外也不排除论功行赏的存在。例如,"美国人通常把较轻松的外交职务作为一种报酬,赠送给过去在政治上帮过忙的人。"
5)年龄:年龄的因素,在选拔任用外交人员时,往往不是至关重要的。就一般情况而言,任何年龄的成年人,都是可以胜任外交工作的。然而各国在进行选拔外交人员的实际操作时,通常还是会对其年龄的上限与下限有所规定。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使本国的外交队伍在主体上保持身强力壮、反应敏捷、精明强干、好学上进,各国在选拔外交人员时,一般都会以中、青年为主,尤其会对青年人优先录用。
各国对外交人员的退休年龄、任职年限等,往往也有着具体的规定,并予以严格执行,以确保外交队伍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因此,到了规定年限者,即应离开外交人员的行列。
6)性别:在世界历史上,从事外交工作,几乎都是男性的专利。只有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观。目前,各国的外交队伍,往往有男有女。除极个别的国家之外,妇女参加外交活动早已不再受到人为的限制。
在性别方面,选拔任用外交人员时,必须兼顾两个问题:其一,必须真正地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一定要反对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不惟性别,不以性别划线,既不搞大男子主义,也不搞大女子主义,而是讲究任人唯贤,惟才是举。其二,必须充分地考虑外交工作的实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加以对待。例如,向伊斯兰国家派遣外交代表时,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忽略其重男轻女的宗教惯例,尽量不要选派女性。与此相反,向一些妇女地位崇高的国家,或是由女性担任君主的国家派遣外交使节时,若能优先考虑女性,则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7)健康:外交工作是十分艰苦而繁重的。要做好外交工作,往往不仅仅需要外交人员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而且也要求外交人员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若想在外交场合不辱使命,弄不好就会变成一句空谈。
考虑到身体健康对于外交人员的重要性,各国在选拔任用外交人员时,对其健康状况大都有着一系列的具体要求,并且还会要求其经过专门的健康检查。因健康状况欠佳而未通过检查者,尤其是传染病、慢性病、不治之症的患者,通常都不会得到录用。
为了维护外交队伍的稳定性,各国对于外交人员还大都实行专门的休假制度和体检制度。实行休假制度,主要意在使外交人员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更好地进行身心休息,以便恢复体力。实行体检制度,则主要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确保外交人员的身体健康。
8)相貌:在外交场合,外交人员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有胆有识,所以在外交界很少有人会以貌取人。但是,作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对于外交人员的相貌,也不是没有一点要求的。
选拔、任用外交人员时,在其相貌方面,主要要求有:其一,五官端正。五官,是每个人的主要
"门面"。一个人的五官假定不够端正,难免就会令人感到别扭。其二,外型健美。从外形上讲,充任外交人员者,一般不宜长得外型丑陋,失之于美感。在任何情况下,外形健美、仪表堂堂的人,都会有着较好的人缘。其三,比例匀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各个部位长得比例匀称,才有美感可言。若是人体比例严重失调,甚至成为畸形,则往往会给人以不太好的第一印象
&2、外交人员的交际能力:从广义上讲,外交人员所从事的实际上是一种交际工作,只不过他们是以国际舞台为活动背景而已。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讲,离开了出色的交际能力,从事外交工作便难有成功可言。外交人员所具有的交际能力,应当是非同寻常的。一般来讲,重视交际、善于沟通、待人友善这三点,可以说是对于外交人员的基本要求
1)重视交际:交际,是对人际交往的泛称。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无论自己情愿与否,都必须同其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一个人不与其他人打交道,在日常生活里则将难以立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外交人员所做的基本工作,就是要同别人进行交际应酬"有别于普通人的是,外交人员的交际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在其正式的工作场合里,情况大多如此。
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好本职工作的外交人员来讲,要做好交际工作,首先就必须从思想上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真正地重视交际,才能够认真地对待交际,并自觉自愿地做好交际工作。
交际的作用之一,是传播信息,获取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交际实际上是一种以人际交往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外交人员积极地参与交际活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获得于己有益的信息,同时向交往对象传播必要的信息。
交际的作用之二,是结交朋友,建立联系。外交界公认:"交友是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交际活动,任何人都可以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广泛地结交社会各界的朋友。朋友关系的建立,来自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在跨国交往中更是如此。假定没有交际活动的积极参加,就没有广泛的人际接触;而没有广泛的人际接触,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可言。外交人员应当明确的是,在外交活动中结交朋友、广交朋友,是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外交场合,外交人员不但要广交外国朋友,而且要广交外国社会各界的朋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不应当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成为每一位外交人员努力的方向。
简而言之,重视交际、积极交际,对外交人员来讲,都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日本学者中岛孝志曾经说过:“人际关系就是力量。”站在外交的角度来品味他的此番见解,应当说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2、善于沟通:在社会各界,沟通能力目前都备受人们的重视。对于外交人员来说,善于沟通,应当是其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沟通,是双向沟通的简称。沟通的主要含义是: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是需要理解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人际交往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换言之,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努力理解交往对象的所作所为,同时又要积极促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假定交往双方中的某一方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双向沟通便难以实现,人与人,甚至国与国之间的种种误会便会因此而产生。
在跨国家、跨文化背景的外交场合里,如果不重视沟通,不善于沟通,而是自以为是,一意孤行,难免就会使自己引火烧身。道理十分简单:在人际交往中,没有良性的沟通,人们便往往难于获得他人的认知。而缺少认知,人际交往便难有真正的互动,甚至会劳而无功。
外交人员要真正做到善于沟通,除了要在思想上对其高度重视之外,还应当努力学习有关沟通的技巧,并且在自己的外交实践中积极培养沟通的能力。不掌握沟通技巧,就难以实现双向沟通;而不积极进行实践,就难以提高沟通能力。
3、待人友善:世界各国在选拔外交人员时,对其性格都十分重视。待人友善,通常都会作为对外交人员的主要要求之一。要求外交人员待人友善,是为了使其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而要达到这一标准,则要求外交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必须真正做到待人热情、友好、平和、宽容。
外交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待人要热情,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对自己的交往对象满腔热忱。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一方面要忠于职守,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寸土必争,不讲情面;另一方面,在私人关系上,则要讲究公私有别,待人要热心而诚恳,交往要积极而主动。切莫不分任何场合,待人一律冷漠无情,永远拒人于千里之外。
外交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待人要友好,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对自己的交往对象主动亲近,并与之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待人友好的人,才会赢得积极的回报。待人如果缺乏真正的友好之意,甚至无视朋友之间的友谊,必将失信于人,在人际交往中难觅知音。应当指出的是,良好的人缘与受人欢迎,对外交人员而言至关重要。离开了待人友好,它们都是难以实现的。
外交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待人要和平,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对于自己的交往对象温和自然,力戒过激行为和矫揉造作。在外交活动中,外交人员在待人接物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在人际交往中朴实无华、自然而然,才最容易得到广泛的信任。
外交人员在人际交往中要宽容,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对于自己的交往对象宽容大度,宽厚忍让,富有气量。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国家、民族下宗教、党派、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人们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必将有所不同,为人处世的方法因而也会大相径庭。在外交场合,外交人员既要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畅所欲言,又要善于聆听他人的不同见解,努力求同存异,接受差异的存在,容忍他人的与己不同。不懂得在外交场合里宽让别人,遇事总是想搞
"一言堂"的人,在外交实践中肯定会寸步难行。
3、外交人员的业务技能
与其他职业相比,在业务技能方面,对于外交人员往往有着较高的要求。英国学者费尔萨姆曾就此强调:“外交官需要具备作为有成就的实业家、行政人员和文职人员所具备的品质。他不仅应该是这些方面的专家,而且还必须了解别的国家、文化和社会,并且懂得他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据。他需有专门的知识、技巧与优秀的品质。”尼科松则指出了20世纪中期以来的这样一种现实:“人们只要有才能,不问他们的出身或收入,都可以进人外交界。”一般而言,除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之外,外交人员普遍应当在业务技能方面做到擅长口才、掌握外语、精通文史、熟悉经贸。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在外交实践中往往便会难当重任。
1)擅长口才:纵观古今中外外交史,大凡功成名就的知名外交家,无论是富兰克林、梅特涅、俾斯麦、李维诺夫、丘吉尔、基辛格,还是苏秦、张仪、诸葛亮、周恩来、陈毅、乔冠华,无一不是擅长口才之人。客观地讲,擅长口才,是每一位外交人员均应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
语言,是人们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且用以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所谓擅长口才,就是要求外交人员充分地掌握语言艺术,尤其是要掌握好运用口头语言的艺术。
擅长口才,不是要求外交人员以不变应万变,开口闭口"子说"、"诗云",而是要求其培养锻炼自己口语的临场发挥能力。在运用口语时,既要遵守其一般规律,又要善于随机应变,以无形胜有形。
擅长口才,不是要求外交人员墨守成规,纸上谈兵,而是要求其重在培养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外交场合运用口语时,既要善于综合归纳,准确地传递必要的信息,更要言简意骇,点到为止,善于应用必要的语言技巧,并且兼顾其艺术性、礼让性、政策性与准确性。
擅长口才,不是要求外交人员崇尚空谈,不务正业,巧言令色,卖弄词令,而是要求其懂得摆正口才的位置,懂得通过口头交际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并且把握好具体分寸。
2)掌握好外语:古希腊外交家德谟斯芬说过:外交官没有战舰、没有重兵、没有碉堡,他们的武器只是语言和机遇。外交活动中,一名外交人员不懂得外语,往往就会无形之中为自己平添许许多多的麻烦。
在世界各国,掌握外语都是选拔、任用外交人员的主要条件之一。在外交场合里,语言是外交人员所运用的基本工具。假如不懂外语,外交人员在外交活动中难免就会经常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般来讲,一名称职的外交人员至少应当精通一门外语。要做到能说、能听、能读、能写。这
"四项全能",缺一不可。外交人员所掌握的外语种类,固然多多益善,但就其实际运用而言,精通一门外语,往往比粗通几门外语重要得多。
外交人员所掌握的外语,既可以是目前所通行的某一门外语。也可以是自己的主要业务对象国所通行的某一门外语。这种选择,将使外交人员的外语能力恰到好处地得以发挥。
外交人员要掌握某一种外语,基本的目标,就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它处理自己的业务,在外交场合可以准确无误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在一般情况下,外交人员在处理自己的业务时,不应当在外语方面求助于人。尤其重要的是,外交人员要注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翻译是对外交往的桥梁。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它都是外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精通文史: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泽民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要求:中国的外交人员应当成为"杂家"。这是因为,"在公开场合,今天的外交官必须具有某种能打动一般人的本领"。如果外交人员不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要做好外交工作往往便不可思议。
精通文史,既是对外交人员成为"杂家"的要求之一,也是外交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客观需要。精通文史,主要是要求外交人员真正多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知识,努力做到博古通今。对外交人员而言,精通文史,至少可以发挥下列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位,使个人的文化素质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二,有助于开阔个人的眼界,使自己进一步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其三,有助于汲取历史经验,鉴古知今,更好地开展外交工作。
对于外交人员来讲,精通文史,必须讲究学以致用。外交人员学习文史知识的重点,应当主要放在下列几个方面:其一,要学习本国的文史知识。外交人员在学习文史知识时,自然不应当排斥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也必须对本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优先加以学习。只有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热爱本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才会受到他人的真正尊重。其二,要学习交往对象国的文史知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外交人员总是会面对某些特定的交往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并掌握交往对象国的一定的文史知识,是绝对必要的。惟其如此,外交人员才容易在与对方打交道时力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种做法本身,通常也意味着对交往对象国的一种尊重"其三,要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文史知识。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外交人员学习文史知识,重点应当围绕着本职工作进行。只有如此,才会真正地有助于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外交是通才,是杂家,搞外交需要知识面广,而数学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因此应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4、熟悉经贸:当今世界,经贸为先。各行各业的工作,无一不与经贸活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直接与之息息相关。外交工作当然也不能有所例外。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
无论具体分工如何,外交人员都要尽一切可能学习经贸知识,尤其是熟知有关经贸方面的国际惯例。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外交人员所掌握的经贸知识应当多多益善。
当前,国际经贸一体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外交人员在外交活动中,要客观地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并且有意识地尽一己之力,为做好本国的经贸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正因为如此,首先就必须认真地学习经贸知识。
外交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在当前形势下,经贸利益无可置疑地成为各国的一项主要利益。有的国家甚至明确地提出,本国外交人员应当成为自已国家的"代理商"、"推销商"、"广告商"。面对这种客观形势,外交人员应当既感受到压力,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二、外交人员的职业道德
1、外交人员的政治规范:政治规范,是对外交人员政治行为所进行的具体规范的简称。具体来讲,它是指对外交人员在政治上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外交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在从事外交工作时,外交人员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对与己有关的政治行为规范漠然视之。
外交人员所须遵守的政治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忠于祖国、坚持原则、执行政策、保守机密、依靠组织等项内容。
1)忠于祖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有损于国格、人格的事,是对外交人员在政治方面所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达不到此项要求者,就不配做一名代表国家的外交人员。有人曾经说过:“外交人员。政治第一'或。立场第一……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一项共同要求。”而在这一要求中,忠于祖国无疑是至关重要之点。
对于外交人员而言,忠于祖国与忠于人民是完全不矛盾的,从本质上讲,外交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自然就是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自然就会忠于人民。
具体来讲,要求外交人员忠于祖国,主要应当体现在如下几点:
其一,外交人员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外交人员十分重要。列宁曾经指出:所谓"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爱国主义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为祖国独立、民主、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英勇献身精神。在必要时,外交人员要勇于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其二,外交人员必须维护祖国的利益。外交人员在外交场合里,必须时时、处处、事事牢记:祖国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外交人员的个人利益,永远要无条件地服从于国家的利益。为国效力的外交人员,是不应当为了个人利益而跟祖国讨价还价的,更不应该因贪图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的利益。平时,外交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在关键的时刻,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外交人员要尽心竭力,不辞辛劳,锱珠必较。出卖自己国家利益的任何事情,外交人员都不可以去做。
其三,外交人员必须捍卫祖国的尊严。国家尊严,指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理应表现出来的尊贵与庄严。外交人员要忠于祖国,就必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捍卫祖国的尊严,捍卫祖国的荣誉。不但自己绝对不做任何有损于祖国尊严与荣誉的事情,而且也绝对不容许他人的所作所为有损于自己祖国的尊严与荣誉。在外交活动中,外交人员必须在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前提下,对于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统统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行动上一丝不苟。
2、坚持原则
坚持原则,站稳立场,警惕和抵制敌对势力所推行的不良图谋,自觉地抵制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对外交人员而言,也是一项最起码的政治要求。
外交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丝毫也不能有所含糊。所谓原则,通常是指一个人说话和行事时所要依据的标准和法则。在外交场合,要求外交人员坚持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其言行举止必须恪守一定之规。从政治上讲,这种
"一定之规"主要涉及如下几点:
其一,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退让。对外交人员来说,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本国政府的合法地位,反对外来势力干涉本国内政,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都是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在这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上,外交人员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更不允许拿原则去跟别人做交易。在涉及国家权益的原则性问题上,外交人员必须有理有节,据理力争。既要区别对象,讲究策略,又要坚持原则,寸步不让。
其二,要警惕和抵制敌对势力所推行的不良图谋。"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外交人员对这一条历史经验务必切切牢记。外交人员往往重权在握,因而非常容易成为境外敌对势力争取、拉拢的主要目标。当前,国际交往讲究的是超意识形态合作。在外交场合,外交人员所面对的绝大多数交往对象自然是真正的朋友。但是也不能够否认,难免会有某些居心不良的敌对分子混迹于其中。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对外交人员进行分化、瓦解和策反,以达到自己不可吉人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才会一再告诫本国的外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必须有高度的思想水平。
其三,要自觉地做到洁身自好,拒腐防变。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质,使得外交人员直接置身于国际斗争的最前哨。经常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并且往往有机会独自执行任务的外交人员,必须做到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外交活动中,外交人员要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拒腐的问题。对于敌对势力的阴谋诡计、种种花招,都要认真地加以提防。面对小恩小惠、金钱收买、物质引诱、封官许愿、色情勾引、暴力威胁,以及利用文化和意识形态所进行的潜移默化,外交人员都必须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必须慎独。必须洁身自好。
3、执行政策
坚决执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忠实地服从上级的命令,在外交工作中严格执行有关的请示、报告制度,既是外交人员的天职,也是各国外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外交政策,是各国参与外交活动的大政方针,同时也是各国政府实现其外交目标的有利武器。因此,外交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义无反顾地执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在这一问题上,根本不存在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外交人员在外交实践中,要忠实执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具体来讲应当注意好如下几点:
其一,要学习好外交政策。外交工作,从总体上来讲,其政策性极强,而且事事涉及国际影响和国家声誉。为了真正地做好外交工作,每一位外交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本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学习并领会本国的外交政策。没有对本国外交政策的系统学习与深入领会,在外交活动中对其加以贯彻执行无疑将难以实现。学习本国外交政策时,外交人员应当注意:一是要全面而系统,二是要善于抓住实质,三是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
其二,要掌握好外交政策。各国的外交政策,都必须贯彻于本国的外交实践之中。在一切外交场合,外交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本国的外交政策办事。作为一名外交人员,必须善于准确地掌握外交政策。在外交活动中,绝对不允许带有任何主观随意性,不能够以个人感情替代外交政策,不可以在贯彻执行本国的外交政策时离谱、出格。外交人员对于本国的外交政策要力争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其三,要执行好国内政策。一个国家的总政策,从宏观上讲,是由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两大部分组成的。一般而言,各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都是其国内政策的自然延续。二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外交人员在学习、掌握本国外交政策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地了解、执行本国的国内政策。在这一方面如果做得不好,那么在外交活动中将难以正确地宣传好自己,而且还往往有可能直接导致外交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
其四,要做到服从领导。由于外交工作事关大局,所以外交人员在参与外交活动时,通常是授权十分有限的。在符合外交政策的前提下,外交人员当然可以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与此同时,又必须及时地向上级机关进行必要的请示、报告。涉及国内外重大问题时,外交人员绝对不能够自做主张,自行其事,信口开河,而是必须统一口径,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本国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
4、保守机密
世界各国的外交人员,都被严格地要求保守国家秘密,认真地执行本国有关的保密法规。这主要是因为,在外交场合里,保密实际上是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外交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行话,叫作
"外交即秘密"。此话虽然未必科学,但却充分地道出了保密之于外交工作的重要性。从情报科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秘密,其实就是情报,就是希望有所隐蔽、不让外人知晓的内部信息。要求外交人员保密,主要就是要其注意防止泄密,并且进行反泄密。外交人员只有在保密方面真正做到万无一失,才有助于完成好自己的重要使命。
在目前情况下,外交人员要做到保守机密,主要应当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必须具有良好的保密意识和保密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的国际交往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窃密的手段也已变得越来越巧妙,往往令人防不胜防。在外交活动中,外交人员解放思想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在保守国家机密的问题上表现得麻木不仁。在思想上,绝对不能放松保密这根弦,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高度,来重视涉外保密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外交人员还需要养成良好的保密习惯,认真做好下述几点:一是不得对外介绍己方对外保密的政策、措施、策略、军事设施、统计数据、关键性工艺、独有产品配方和其他保密事项,也不得对外出示上述有关材料;二是不得擅自准许外籍人士进入本国的控制开放区和非开放区;三是不得随意携带机密文件出国,或者前去会晤、陪同外籍人士;四是不得使用明码电报,或者其他公用电子媒介,收复涉密信息;五是不准在公共场合或外籍人士的房间内讨论已方的内部事宜。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内外有别,防止泄露内部秘密。外交人员在外交场合里,理当多交朋友,广结善缘。下过,在自己思想上、行动上,外交人员都必须牢记朋友归朋友,秘密归秘密,内外应当有别,内外必须有别。在外交活动中,对待外国友人应当尽量提供帮助,但是这并不等于对对方必须有求必应。不能够对方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想看什么,就给他看什么;想去哪里,就让他去哪里。外交人员还必须注意,在涉外交谈中,对于事关国家机密之事理当守口如瓶,绝对不允许内事外扬,和盘托出,口无遮拦,有问必答。
为了更好地保守机密,通常要求外交人员在参与重要的外交活动之前,必须在这一方面有准备、有预案、有检查、有对策,严防失密事件的发生。
5、依靠组织
进行外交工作,必须时刻依靠组织,这一点是外交人员在外交实践中永远不能够忘记的。在任何情况下,离开了组织的领导,离开了全体外交人员的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外交工作便难以取得长足的进展。
要求外交人员在外交工作中依靠组织,通常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具体来讲,以下几点要求尤为重要:一是外交人员所从事的外交工作,必须有组织、有领导;二是外交人员所从事的外交工作,必须在组织的领导、监督之下进行;三是外交人员所遇到的重要情况、重要问题以及所参加的重要活动,必须依照组织的要求和相关的规定进行;四是外交人员临时所遇到的重要问题,一定要及时向组织请示或汇报。
要求外交人员进行外交活动时依靠组织,就不允许其随便自行其事。参与外交活动时,外交人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一切行动听从组织的指挥。在外交场合里,绝对容不得任何外交人员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即使是要开拓新的外交局面,或者在对外交往中独辟蹊径,外交人员也必须以大局为重,服从于组织的统一部署。应当说明的是,要求外交人员所要服从的组织,从大的方面来讲,指的是其本国政府,或者是其执政党。从小的方面来讲,则是指外交人员参与外交活动时所在的外交集体。在谈及外交人员依靠组织时,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组织,都是不能予以考虑的。
要求外交人员进行外交活动时依靠组织,还规定不允许其与外国机构或外籍人士私自进行交往。在外交场合里,外交人员必须坚持公私有别。在与外国机构和外籍人士打交道时,必须坚持公事公办,而绝对不允许利用自己的职权与工作关系,从中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外交人员假如为了营私牟利而背着组织与外国机构、外籍人士私自进行交往,甚至为此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不仅有违自己的职业道德,而且还会因卖身求荣而为人们所痛斥。并将受到本国法律的严惩
三、外交人员的选拔任用
兰德公司RAND
美国企业研究所
布鲁克林研究所
美国对外政策全国委员会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坎托研究所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蒙特利国际研究中心
对外关系委员会
胡佛研究所
斯坦利基金会
世界政策研究所
美国和平研究所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中心?
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
传统基金会
洛克菲勒政府研究所
尼克松中心
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
美中政策基金会
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
美国陆军协会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
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波恩)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学术刊物:
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国际安全 International Security
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
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
国际研究——千禧年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世界政治 World Politics
比较政治学 Comparative Politics
比较政治研究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科学与政治学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布朗世界事务学刊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中国研究季刊 China Quarterly
国际和平研究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ce Studies
华盛顿季刊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外交政策论坛 Foreign Policy Forum
美国外交 American Diplomacy
世界体系研究 Journal of World Systems Research,
乔治敦国际事务月刊 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ntioanl Affairs
欧洲国际法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时评、新闻刊物:
国家利益 The National Interest
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Monthly
国民评论 The National Review
新共和 The New Republic
新视角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当代史 Current History
政策评论 Policy Review
UN Wire, 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华盛顿月刊 The Washington Monthly
琼斯妈妈 Mother Jones
远东经济评论 Th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The Guardian
中东报告 Middle East Report
美洲报告 NACLA Report on the Americas
华盛顿中东事务报告 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Consequences: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Der Spiegel
The Nation
军事、战略资源刊物:
简氏防务周刊 Janes Defence Weekly
军售监察 Arms Sales Monitor
军事史 Military History
外交常用英文词汇翻译!
Diplomacy 外交常用词汇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外交部\r
Protocol Department 礼宾司\r
Information Department 新闻司\r
diplomatic mission 外交代表机构
embassy 大使馆\r
legation 公使馆\r
consulate-general 总领事馆
consulate 领事馆\r
office of the charg& d'affaires, 代办处\r
military attach&'s office, 武官处\r
commercial counsellor's office 商务处\r
press section, in formation service 新闻处\r
liaison office 联络处
diplomat 外交家, 外交官\r
diplomatic rank 外交官衔
diplomatic representative 外交代表
members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staff
行政技术人员\r
ambassador 大使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特命全权大使
nuncio 教廷大使
internuncio 教廷公使
counsellor withthe rank of minister, minister-counsellor
公使衔参赞\r
charg& d'affaires, 代办
charg& d'affasiread interim, 临时代办
counsellor 参赞
first secretary 一等秘书\r
second secretary 二等秘书
third secretary 三等秘书
attach&, 随员
commercial secretary 商务参赞
cultural secretary 文化参赞
commercial attach&, 商务专员
cultural attach&, 文化专员
military attach&, 武官
naval attach&, 海军武官
air attach&, 空军武官
consul-general 总领事\r
consul 领事
doyen of the diplomatic corps, dean of the diplomatic corps
外交使团团长
roving ambassador 巡回大使
ambassador-at-large 无任所大使
special envoy 特使
accredited to ... 向…派遣的
foreign affairs 外交
memorandum, aidememoire 备忘录\r
persona non-grat 不受欢迎的人
de jure recognition 法律承认
commnique 公报
announcement 公告, 通告
letter of credence, credentials 国书
mutual recognition 互相承认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建立外交关系
letter of introduction 介绍书\r
during one's absence 离任期间
identification card 身份证\r
statement 声明
de facto recognition 事实上承认\r
persona grata 受欢迎的人\r
diplomatic practice 外交惯例
diplomatic immunities 外交豁免
diplomatic privileges 外交特权
diplomatic channels 外交途径
diplomatic courier 外交信使
diplomatic bag, diplomatic pouch 外交邮袋
letter of appointment 委任书\r
certificate of appointment 委任证书
exequatur 许可证书
declaration, manifesto 宣扬
letter of recall 召回公文
verbal note 普通照会\r
circular note 通知照会
formal note 正式照会
normalization 正常化\r
be appointed ambassador to ...
被任命为驻…大使\r
to express regret 表示遗憾
to sever diplomatic relations 断绝外交关系
to resume charge of the office, to return to one's post
to proceed to take up one's post 赴任
to present one's credentials 递交国书
to exchange ambassadors 互派大使
to resume diplomatic relations 恢复外交关系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at ambassadorial level
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r
to establish consular relations 建立领事关系
to assume one's post 就任
to object to 提出异议
to upgrade diplomatic relations 外交关系升格
to make representations to, to take up a (the) matter with
向…交涉\r
to lodge a protest with 向…提出抗议\r
to request the consent of...
征求…的同意
to suspend diplomatic relations 中断外交关系 tea party
an atmosphere of cordiality and friendship
诚挚友好的气氛\r
reciprocal banquet 答谢宴会
delegation 代表团\r
head of the delegation, leader of the delegation
deputy head of the delegation, deputy leader of the delegation
member of the delegation 代表团成员\r
memorial speech 悼词
to develop the relations of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繁荣富强
visit 访问
friendly visit, goodwill visit 友好访问
informal visit 非正式访问
official visit 正式访问
private visit 私人访问
state visit 国事访问
obituary 讣告
question question of common concern
共同关心的问题\r
state banquet 国宴
message of greeting, message of congratulation
speech of welcome 欢迎词\r
welcoming banquet 欢迎宴会
cocktail party 鸡尾酒会
good health and a long life 健康长寿
profound condolence 深切哀悼\r
cordial hospitality 盛情接待
the two sides, the two parties 双方
luncheon 午宴
message of condolence 唁电
reception 招待会\r
toast 祝酒词\r
memorial meeting 追悼会\r
to convey one's sympathy 表示慰问
to meet with 会见
to review the guard of honor 检阅仪仗队
to exchange views 交换意见
to receive 接见
to be shocked to learn of 惊悉
be of the opinion, to hold, to consider, to maintain
to propose a toast to... 提议为…干杯\r
on the happy occasion of 欣逢\r
on learning with great joy 欣悉
to give a banquet in honor of... 宴请…\r
on invitation, upon invitation 应邀
at the invitation of... 应…邀请\r
in the company of..., accompanied by...
在…陪同下
to express one's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and best wishes
致以衷心的祝贺和最好的愿望
to wish prosperity to a country and well-being to its people
祝(某国)国家繁荣人民幸福\r
to take note of... 注意到\r
His (Her, Your) Majesty 陛下
His (Her, Your) Royal Highness 殿下
His (Her, Your) Excellency 阁下
His excellence Mr. President and Mme...
…总统先生阁下和夫人\r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外交家周恩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