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实角度研究对联翻译忠实

《红楼梦》中对联翻译的比较研究 - 山东文学
我的图书馆
《红楼梦》中对联翻译的比较研究 - 山东文学
《红楼梦》中对联翻译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泽芬&&&&更新时间:&&&&【字体: 】
摘 要:对联的翻译一直是个难点,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联的风格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物。但对联不是不可译的。在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红楼梦》全译本中,对联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传达。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两位译者在对联英译中分别对其风格的把握问题。
关键词:风格对等& 红楼梦& 对联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ouplets is always a hard task. The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lmost no style in English language to be equivalent with the style of Chinese couplets. However,the translation of couplets is still feasible. The style of the Chinese couplets in Hong Lou Meng are conveyed very well by the two famous translators:Yang Xianyi and David Hawkes, whose stylistic mastery will be discuss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Key Words:Stylistic Equivalence;Hong Lou Meng;Chinese couplets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单就文学形式方面看,它就包括了诗,词,曲,赋,诔,对联,灯谜,酒令等。其中的对联除几副曹雪芹假拟清客之口所作以外,大多对仗工整,涵义隽永,意境深远。一方面,这些对联非常切合书中的人物和场景,反映了相关人物的性格,点明了不同处所的特点,衬托了全书的主题;另一方面,它们又可以独立成篇,即使脱离原文,其哲理和意境也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对联分为五类: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论评联。《红楼梦》对联全部包括在后4类当中。下面我们把《红楼梦》对联分为四类,并且举一定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实例来分析一下对联翻译的困难所在以及文化根源,希望在研究当中对对联的翻译方法有所启发。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红楼梦》中的对联多数是状景联。对联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在很多方面还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翻译时如能考虑到这一点,适当对原文的美学特征作些分析,会更好地理解原文,以利于把原文的美学特征也如实地传译到译文中,实现译文与原文更高层次上的对等。下面我们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在两副对联中杨译和霍译的得与失。
例如: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
Still green the smoke from tea brewed in a rare tripod,
Yet cold the fingers from chess played by quiet window.
大卫•霍克斯译:
From the empty cauldron the steam still rises after the brewing of tea,
By the darkening window the fingers are still cold after the game of go.
小说三十五回有这样的句子,“窗户外竹影映入纱窗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便可为佐证。茶煮沸的时候,或可见到绿烟;下围棋时,捏着棋子的手指会觉得凉。然而茶不煮了,怀疑见到绿烟,那是翠竹掩映;棋下完了,指头仍觉凉,是幽竹的浓荫生凉。上下联不着一个竹字,而写的全是竹,这正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观。就是描写事物不一定都要从实处入手,进行直接的描写。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讲“诗有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杨宪益夫妇显然对此甚为了解,准确地译出了“green”和“cold”,并且用倒装的语序强调了这两个形容词,基本上传达了原文的精神。而霍译的上联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译文意为闲着的宝鼎煮完茶后仍然在冒着蒸汽。关键的“绿”字被漏译了,这样此句的描写对象就不是翠竹的“绿色”了,而是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原文的语义没有完全传译过去。这恐怕与霍克斯不太了解中文以此写彼的手法有关。因此,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了解成为传译此句的关键所在。另外,霍译用“darkening”译“幽窗”之“幽”也值得商榷。“幽窗”当是指竹影婆娑、幽深生凉的窗口,而不是指正在暗下来的天色。
例如:沁芳闸的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杨宪益、戴乃迭译:
Willows on the dyke lend their verdancy to three punts;
Flowers on the further-shore spare a breath of fragrance.
大卫•霍克斯译:
Three pole-thrust lengths of bankside willows green,
One fragrant breath of bankside flowers sweet.
这里写的是沁芳闸的水景。大意为:“水光澄碧,好像借来堤上杨柳的翠色;泉质芬芳,仿佛分得两岸花儿的香气。”如果单写沁芳闸,反而难以下笔。如今是通过描写周围的景色入手,来映衬沁芳闸的美景。沁芳闸的这副对联就是以借景的手法,点明与沁芳闸形成一个整体的周围的景色。如果对此理解不深,就不易译出原文的意境。“三篙”既写水之深,又写绿色之浓,而“借”和“分”以拟人的手法把周围的景色与沁芳闸结为一体,平添一分灵动。杨译把原文的语义和意境传达得较为完美,而霍译则是纯客观的景色:“岸边柳树三篙翠,隔岸花儿传芬芳”。没有了“借”和“分”拟人手法的传译,霍译似乎少了些什么:没有了主景与借景统一的整体,缺少了灵动亲近的氛围,只有拒人于外的孤立的景物。因此,霍译在美学特征上没有做到与原文等值。
由于中西文化的美学观不同造成大卫•霍克斯翻译状景联不能贴切反映其中的美感,而杨宪益、戴乃迭则能够将美用语言传递出来。
抒情联,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如:第一回贾雨村寄居葫芦庙,怀才不遇,见明月当空而高吟一联,借以抒发“平生抱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联出自贾雨村之口。他一心求取功名,不甘久居人下,慨叹怀才不遇,抱负未逢。上联典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此句意为美玉装在柜子里等着卖高价。下联典出郭宪《洞冥记》,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打开匣子,不见玉钗,只见一只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贾雨村借以说自己有朝一日要飞黄腾达。而且此联中巧妙地嵌进了贾雨村的名字。上联“价”与“贾”谐音,下联“时飞”正是贾雨村的字。杨、戴译文为:
The jade in the box hopes to fetch a good price ,
The pin in the casket longs to soar on high.
请看霍译:
The jewel in the casket bide still one shall come to buy.
The jade in the drawer hides,waiting its time to fly.
&[Yu-cun is thinking of the jade hairpin given by a visiting fairy an early Chinese emperor which later turned into a white swallow and flew away into the sky. Metaphors of flying and “climbing the sky” were frequently used for success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霍译给下联加了注释,因为,“美玉待价而沽”较易解,而“玉钗待时而飞”则令人不知所以,钗无翼,何以能飞? 因此,这个注释是很有必要的。
两译文不仅意义把握到位而且尽量译出了一定的“形美”和“音美”:两句的音节数基本相同,句式、词性基本相同,译文没有因“形”害意或因“音”害意实属不易。
总之,译抒情联的困难不是个别字句的理解,而是东西方民族抒情的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托物言志,西方人则直抒胸臆。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警示人生。例如:第一回太虚幻境的额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微词曲笔,表现了幻境与现实、假与真、无与有的相互交错,是小说的一条脉络。
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文:
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true becomes false;
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being becomes non-being.
哲理性意译得非常准确,如“有”与“无”、“真”与假,只是形式与音韵上不能兼顾。而霍克斯译文上下行音节数相等均为10个,句式一致但意义上有所偏差:
Truth becomes fiction when the fiction’s true;
Real becomes not-real where the unreal’s real.
作者认为‘有’与‘无’应当另选词否则不仅重复而且词不尽达意。
第二回,贾雨村游扬州城,路遇智通寺,上有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意思是积聚的钱财很多,到死了以后也用不尽但还是不住地聚敛;作恶多端,直到走投无路,才想改邪归正。对联体现了道家思想即凡事总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杨、戴翻译成:
Though plenty was left after death,he forgot to hold his hand back;
Only at the end of the road does one think of turning on to the right track.
译文在意义和音韵上相当成功。
而霍克斯的译文:
As long as there is a sufficiency behind you,you press greedily forward.
It is only when there is no road in front of you that you think of turning back.
该译文中上联As long as欠妥,原文在此处表示让步,而非条件,译文与原文的本意相左,表现为不同的人生观:原文讲求财不止的悲哀,译文却鼓励为成功积极进取。看来是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关于晓理联的翻译笔者体会到译者本身的文化背景不容忽视,大卫•霍克斯固然在英文语言上有一定的优势,可是在意义把握上受本国文化影响较深,不可能象杨宪益、戴乃迭那样对中国文化内涵把握的准确,因此翻译的不如后者传神。
论评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例如, 太虚幻境里薄命司的一副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杨宪益、戴乃迭译:
They brought on themselves spring grief and autumn anguish;
Wasted,their beauty fair as flowers and moon.
大卫•霍克斯译:
Spring grief and autumn sorrow were by yourself provoked.
Flower faces,moon like beauty were to what end disclosed?
该对联写的是规劝人们不要自寻烦恼,因为纵使花容月貌也不一定会获得圆满结局。同样地,原文的顺序与句意的传达息息相关。“春恨秋悲”是一种客观情况的描述,并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等到读了后面的文字,才了解到作者的评判。如此一来,句子的重心就落在了“皆自惹”上,而不是前面的部分。霍译用“yourself”和被动句式把这一强调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而杨译调整了译文为主动句,就失去了对“自惹”的强调,语流更顺畅了,但语气有所减弱。下联读到“花容月貌”时,读者也不能猜测下文的方向。也许是称赞,也许是描写。但下文“为谁妍”有些出人意料。有花容月貌就能找到满意的归宿么?这样有些意外的下文正好是上联的对应,使得阅读理解的节奏也上下呼应。原文的语序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手段,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这一次杨译改变了原文语序,霍译则加以保留,其结果就是霍译比杨译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重点和修辞效果。在保留原文主位、述位的基础上,霍译把原文劝诫的语气传译得淋漓尽致。
总之,通过比较发现杨、戴在多数情况下侧重内涵的传译,而霍克斯的翻译多数保持与原文外形的一致,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前者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文化背景较后者厚重,对原文的理解较前者深刻准确,当然后者具有英语的优势,运用更娴熟。更深层的原因是操英语语言的人思维呈现直线型,其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亦呈直线型;而东方人的思维呈螺旋型,其语言的篇章主题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加以阐述。文化翻译难亦在此。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时应当取前者的“神”,结合后者的“形”,最好达到形神兼备。
&[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
&[1]刘雪芹:《谈〈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广西大学学报》,2001.6。
&[2]刘雪芹:《〈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红楼梦学刊》,2002.3。
&[3]吴文安:《〈红楼梦〉对联翻译点评》,《南华大学学报》,2003.3。
&[4]黄中习:《对联翻译与“两张皮”现象》,《综合天地》,2004.4。
&[5]《对联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
&[6]《从红楼梦对联翻译看意美、形美和音美》,《西藏大学学报》,2008.3。
&[7]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出版社,1979。
&[8]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9]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张泽芬: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0.引言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文坛名家林语堂()用英语写就了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虽然书成之后国内有多人欲将其译为中文,但是林先生都不满意,直至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翻译家张振玉译成《京华烟云》(下称张译本),后人才比较认可,但此时林先生业已仙逝,因此未能给予评价。20世纪90年代初,为完成父亲遗愿,郁达夫()之子郁飞也翻译了Moment in Peking,并定名为《瞬息京华》,这也是林先生最初的译名,同时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周君,2007:1),因此,现在国内这两个译本都比较盛行。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国内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再加上林语堂的闲适、幽默的文风不符合当时主流文学,以及林语堂本人的政治立场等原因,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王宏印,江慧敏,2012:11)直至改革开放后,对林语堂的研究才逐渐增多,但也主要是集中在对其...
相关文章推荐
Der chinesische Ministerpr■ident Zhu Rongji hat ein neues Transrapid-Gro■rojekt in Aussicht gestellt. Dazu muss sich aber zuerst die Kurzstrecke in Schanghai...
《德语学习》2001年04期
Einfhrung ins Thema:Sie hren jetzt zweimal einen Text zum Thema Migration. Der Autorgeht der Frage nach, wie und warum Wanderbewegungen in derVergangenheit ent...
《德语学习》2002年04期
”Th. PEKING, 21. November. China ist ein Markt der Zukunft. Hiermten sich deutsche Unternehmer
vor allem der Mittelstand1 engagieren, wenn sie im globalen We...
《德语学习》2002年06期
Radio Peking 每天对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南亚、南亚、西非和北非、东非和南非以及欧洲等七个地区广播,每次一小时,收听非常方便。对学习英语者来说,每天坚持收听 Ra...
《山东外语教学》1980年01期
For a whole week this spring,Toky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in the famous district of Yurakucho,Japan's Broadway,became an unusualsort of Peking opera ho...
《China &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Likefatherlikeson.Thisage-oldobservationofresemblancebetweenfathersandsonsdescribesGaijiaotian*()andhissecondsonZhangErpeng.Gaijiaotianwasoneofthemost...
《文化交流》2004年01期
~~New Actor Revives Old Role of Peking OperaNew Actor Revives OldRole of Peking Opera@David
《文化交流》2004年03期
DURINGAngustandDeptemberof1993,CCTVandthePekingOperaRejuvenationGuidanceCemmitteejointlysponsoredthe1993BeijingInternationalPekingOperaContest.Atotalof691Pekin...
《China &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PekingOperaMakeup(2)TheCharacterGuanYu¥//BystaffreporterHUOJIANYINGGuanYuinthePe...
《CHINA TODAY》1995年02期
PekingOperaMakeup:CaoCaoBystaffreporterHUOJIANYINGCAOCAO(A.D.155-220)wasruleroft...
《CHINA TODAY》1995年04期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视角谈对联中明喻的翻译,优势视角理论,德国视角的二战电影,理论视角,学习理论 教育的视角,明喻的句子,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暗喻借喻的句子,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德国功能理论的视角谈对联中明喻的翻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忠实角度研究对联翻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硕士论文
从忠实角度研究对联翻译
【摘要】: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具有对称美和顺序美。它萌芽于汉魏六朝骈赋中的四六句式,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繁荣鼎盛于明清之际。对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使用广泛,从古至今千年不衰。对联翻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但是目前对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偏差。
国内关于对联翻译的研究虽不普遍,但研究角度各异,且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倾向性。对联翻译的美学研究及基于各种理论对对联翻译的探讨占大多数,从内容方面的研究偏少,且很少有人能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探讨对联翻译。因此,缺少对对联翻译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
关于对联翻译,很多人认为当内容和形式难以同时保证时,应当首选内容,这样一来,对联的形式往往会被忽略。事实上,“对联”两字包含着“对”和“联”,且两者不可分割,“对”指的是形式的对仗,如果在翻译过程中遭到舍弃,读者就无法领略到对联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这篇论文侧重于三个方面,即内容忠实,形式忠实和修辞忠实。作者借鉴黄中习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一书中的一些典型性的例子,讨论对联翻译的一些基本特点及策略。作者认为,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对联翻译的基础。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首先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
随后,作者分析了中华对联的美学特征。从不同角度来说,对联蕴含着不同的美感,作者选取其音形美、视像美及意境美进行探讨。作者发现,借助于英语的语言技巧可以将这几种美学特征保留下来,从而展现对联的独特魅力。
论文同时讨论了对联中修辞手法的翻译,并将内容、形式和修辞分别比喻为一栋房子的地基、框架及基础设施。作者认为,在对联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内容和形式与原文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处理修辞的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对联翻译的统一标准,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对联翻译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同时有助于对联翻译的规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H315.9【目录】:
Acknowledgements5-6摘要6-8Abstract8-10Content10-12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8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2-16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6 1.3 Outline of the Paper16-18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31 2.1 Studies Based on Different Theories18-23 2.2 Studies Concerning Specific Texts23-27 2.3 Faithfulness Theory27-31Chapter 3 Content Faithfulness in Duilian Translation31-39 3.1 Faithfulness on Word Level31-34 3.2 Faithfulness on Sentence Level34-39Chapter 4 Style Faithfulness in Duilian Translation39-49 4.1 Visual Beauty41-43 4.2. Aural Beauty43-45 4.3 Mental Beauty45-49Chapter 5 Rhetoric Faithfulness in Duilian Translation49-55 5.1 Simile and Metaphor49-50 5.2 Personification50-52 5.3 Hyperbole52-55Chapter 6 Conclusion55-59 6.1 Major Findings56-57 6.2. Limitations of the Paper57-58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58-59Bibliography59-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绩成;[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2年11期
杨青;[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栾晓虹;;[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冯文坤;;[J];外国语文;2009年06期
金惠康;[J];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玉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龙明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刘晓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阮玉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卞福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丁珊珊;;[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陈逢丹;;[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张辉;王俊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孙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祈楠;;[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晓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蒋春生;;[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熊辉;;[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许春翎;;[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董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张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应云;谭见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厚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傅美蓉;[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卢玉卿;[D];南开大学;2010年
李雪梅;[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邓莹;[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熊德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刘颖;[D];安徽大学;2011年
王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李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田小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海灵;[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林;于军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熊剑文;[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98年03期
潇湘妃子,无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4年11期
刘雪芹;[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白小星;;[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冯文坤;万江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陈荣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袁晓宁,刘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王丹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卫茂平;[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思聪;[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从解构理论看《红楼梦》中对联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从解构理论看《红楼梦》中对联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
【湖南科技学院论文栏目提醒】:网学会员,鉴于大家对湖南科技学院论文十分关注,论文会员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从解构理论看《红楼梦》中对联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 - 期刊论文”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3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No.3 2010年5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2010 从解构理论看《红楼梦》中对联 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 王爱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1) 〔摘要〕《红楼梦》中有大量对联,它们在杨、霍译本中均得到了很好的翻译。&&&&本文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对它们够翻译进行了仔细地探讨和分析。&&&&结果证明: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原文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关系。&&&&杨氏夫妇与霍克斯都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两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且互有优势,各有千秋。&&&& 〔关键词〕解构主义;红楼梦;对联;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0)03―0088―0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典 言人刘士聪教授统计,就霍克斯、闵福德和杨宪益、戴乃迭文学史上杰出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译本所写的散见于各地的研究文章,加上该会议收集的30岁时节气、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游艺娱乐、家庭礼仪、园林 篇。&&&&足有100多篇…。&&&&但是对《红楼梦》中对联的翻译用解医药、典章制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红楼梦》的确无愧于 构主义理论来进行比较的研究还几乎没有。&&&&所以,笔者觉封建时代“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其经典性可说是 得很有必要用解构主义方法来作此比较研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英国牛津大学汉学家大卫-霍克 二由解构主义看《红楼梦》中对联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斯教授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于1974年首先完成了这部世 翻译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译者成长和置身于特定的时界小说的全英译本。&&&&之后,北京外文出版社分别于1978年 代特定的文化之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跨文化和1980年出版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全英译本。&&&&两个 交际行为之一,翻译还涉及到其他诸多因素,既有翻译行为英译本都在世界文学翻译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拥 的主体一译者本人的语言能力和知识装备,更有翻译作为有广泛的读者,难以区分伯仲,判断优劣。&&&&本文欲从解构主 一个文化行为或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包括政治义翻译观出发,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在两译本中的翻译进 气候、意识形态、时代风尚、读者趣味等等。&&&&解构主义以消行比较分析,探寻对译本做出不同解释的原因以及译者采 解为主要特征,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里达、麦克?福柯、罗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目的。&&&& 兰?巴特等。&&&&就翻译来说,解构主义翻译观有如下见解:原一文献综述 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没法存在,原文的生命不 自大卫?霍克斯于1973年出版了第1卷The C.olden 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文本本Days以来,便有人开始写有关《红楼梦》翻译的文章。&&&&译者 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原文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霍克斯自己也曾写过几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之类的 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论文。&&&&自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相继出现 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关系otZJ如果我们用解构的方式阅读以来,国内各期刊陆续发表了一些对《红楼梦》翻译进行研 原文本,就会发现原有文本的界限已不复存在,而成为向我讨的文章甚至专著。&&&&如《<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 们,也向其他文本无限开放的东西。&&&&里面的东西德里达认究》,《从<红楼梦>出发,论译者文化身份和主体性》,《从 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文化信息传递视角探析<红楼梦>英译本的宗教文化翻译 (Translated text writes 118,not we write the translated策略》,还有《<红楼梦>人名翻译艺术欣赏》等等。&&&&自 text)。&&&&【3】2002年10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国翻译》编辑部 《红楼梦》中的对联相当多,例如: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联合举办了“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据这次会议的发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俏 〔收稿日期〕20LO一01―25.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资助科研项目(2008Q038). 【作者简介】王爱珍(1974――),女,湖南安乡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日i-k-,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翻译。&&&&万方数据 。&&&&89。&&&&总第114期 王爱珍:从解构理论看《红楼梦》中对联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丫环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H1等等。&&&&这些对联精 lationships.州6】“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的运用,为翻译研究悍短小,文字精练,对仗精巧,文情并茂,神形兼备,表现力 开辟了崭新的研究视域,也给解读译本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强,便于表达,便于传播,给人思想和艺术上美的感受。&&&&充 框架。&&&&翻译研究再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直译”、“意译”、“可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可谓尽汉语汉字形状组 译”、“不可译”等问题的研究,而是从读者接受和文化的角合、声韵变化之能事,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采诗词曲赋 度对译本做出了重新的解释。&&&&在解构主义译学研究者看骈文对偶之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 来,译本是译者这个特殊读者根据所处文化语境和自身对不难看出,这些对联从律诗中脱胎出来,是一种多功能的文 原文理解对原文做出的解释。&&&&”071从解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学艺术,它保持着律诗的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古 我们得知,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都会得出不同的译本,而这典美、诗意美、对称美、图画美、音乐美、逻辑美和建筑美是 些译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的美学价值。&&&&朗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琅琅上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副对联:口,悦耳动听。&&&&不过,也因为这些对联脱胎于律诗,其语序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第38回)H’结构不可能和现代汉语的相同,所以要把它们翻译成现代 Magnolia∞玛shatter the reflections of lotus.英语,就决定了在这些对联的翻译过程中,解构主义理论的 Cahrops and lotus―root scent the bamb∞bridge.【5〕运用。&&&&现在我们来具体看看几副对联在杨、霍译本中的 ――7rhe Yangs英译。&&&& Lotus reflections sharer at the dip of a lazy oar-blade, 《红楼梦》第4回的标题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 Lotus fragl’ances float up from the swirl round a hamtxm僧乱判葫芦案。&&&&”指幼时的香菱被拐卖后刚碰到有情有义 bridge―pile.【6J的赎主冯冤,不料冯冤又被薛蟠打死,而贾雨村看了葫芦庙 ?----―---?――Hawkes里的小沙弥故交门子的“护官符”,听了门子的一席话,结 对联的前半部分生动地传递了“芙蓉”和“兰桨”的果胡乱判案,令冤案胡乱收场,不了了之。&&&&对这副对联,杨、 形象,后半部分用“香”和“写”,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图霍译本分别译为: 景,整个对联充满了诗情呻j意,动静结合,妙趣天成。&&&&对联 An m―Fated Girl Meets锄m―Fated Man 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不同于诗词歌赋,尤其强调规 A Confounded Monk Ends a Confounded Ca辩九 则和形式。&&&&实际上,英语中也有一些对仗相当工整的侧子。&&&& ――Jnle Yangs 如:Byron的“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Ten― The Bottle―gourd圳meets蛐unfortunate young ulan ninson的“The long tight shakes across the lakes,and the wild And the Bottle.gourd monk settles a protracted lawsuit… cataract leaps in glory”。&&&&然而,它们仍不能说是对联。&&&&由于 ?-------――Hawkes 英汉语言和文化的极大差异,对译者来说,翻译汉语对联对 这副对联中,曹雪芹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此处 他们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以上两个译文我们可以看“葫芦”既是和尚居住的寺庙名,又意味着糊涂,也即是说, 出:杨译注重原文的对仗,尽力用同样的词量、修辞手法、结该案件是被糊里糊涂地审理然后又被糊里糊涂地了结。&&&&因 构和节奏来进行翻译,所以译文简洁而易于理解,但是其译为汉字注重意而英语注重音,所以很难用对应的英语再现 文改变了原文的语序,误读了原文意义,从而导致其译文丧原文中的双关手法。&&&&杨氏夫妇运用了“confounded”,这可 失了原文的含蓄美感。&&&&霍译忠于原文语序,所以既保持了以让读者理解该词,但失去了其字面意义。&&&&不过其结构和 原对联前半部分的的悬念又能生动地以“swirl”来译“写”。&&&&字面上的对应又使其获得了结构美,对称美,节奏美。&&&&而霍 不过单词量明显多于原对联。&&&&也损害了原对联的风格。&&&&克斯用了“Bottle―gourd”,它没有“糊里糊涂”之意,从而失 《红楼梦》中另有一副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去了其隐含意义。&&&&而且这个词也不能用来修饰“女”、 貌为谁妍。&&&&”【4 3杨宪益、戴乃迭译为:“郎”。&&&&故此,笔者认为这首对联霍译要输与杨译。&&&& They brought on themselves spring面ef and autumn如一 第五回中,宝玉在宁府上房看见了一副对联,此联是朱 guish,子理学的座右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刮 Wasted.their beauty fair as flowe玛and moon.〔5】比较杨、霍两种译文,倒并不见高下之分。&&&&两种译文表达完 前半句杨译按照汉语语句顺序翻译,后半句的翻译采全忠实于原文,形式上基本做到了上下联词性相同、句式相 用了倒装语序,解构了原文本的语句句序,虽不对称,却仍同,各自形成了对仗结构。&&&&真可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杨 不失对联的韵律美,从而充分发挥了译者的创造性主体的译为“:A grasp of mundane affairs is genuine knowledge,/Un- 地位。&&&&更重要的是读来声调和谐,抑扬顿挫,忠实地传递了derstanding of wordy wisdom is true learning.¨剐霍译为: 该对联的图画美和逻辑美。&&&&“True learning implies a clear insight into human activities,/ 大卫?霍克斯译为:Genuine culture involves the skillful manipulation of human渺 Spring咖ef and autumn BOITOW were by yourself pro-万方数据 ?9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114期 ’yoked, grance.吲 Flower faces,mconlike beauty wel’e to what end dis- 杨译解构了对联原文的语序,采用介词短语作后置定closed?【6】 语,然后其他直译,忠实地传达了原文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霍译反而完全按照汉语语句顺序进行翻译。&&&&而且上下 获得了强烈的修辞美学效果。&&&&大卫?霍克斯译为:联押尾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译联对仗比较精巧, Three pole-thrust lengths of bank side willows green,也像原对联一样文情并茂,神形兼备,表达得体、忠实、流 One fragrant breath of bank side flowers sweet.【‘】畅,便于阅读,给读者思想和艺术上美的感受。&&&&这里,杨氏 霍译更是把原对联结构和语序彻底地解构一番,译文夫妇和霍克斯都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提出译者 中根本看不到两个动词“借”和“分”,而只有两个长长的名的地位问题正是德里达翻译理论即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核 词短语加上两个形容词作谓语,虽解构至如此地步,但译文心部分,并且他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者的受制约性两 基本上也传递出了原文的意蕴,体现了原文的诗情画意美。&&&&方面具体论述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德里达强调译者的主体 读来也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这种解构,使原文和译文互相性,但也没有完全抛弃作者意图,译者和作者处于平等的地 渗透,水乳交融,达到了功能对等的奇效。&&&&解构主义翻译理位,原作者起着围栏的作用,在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论消解了原文的创造性与权威性,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同时,又被限制在作者的围栏之内哺J。&&&& 互补的位置,认为差异是翻译存在的根据,译者被赋予了 让我们再来看描述黛玉的潇湘馆场景的对联:“宝鼎 更多的自由。&&&&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文本做出不同的解释。&&&&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竹I刮杨宪益、戴乃迭译为: 而从各自的文化角度来看,这些解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Still green the smoke from tea brewed in a rare uipod, 这些对联的翻译,无论杨译还是霍译,解构主义思想对 Yet cold the 6ngers from chess phyed by quiet win- 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文本之d伽【51.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译的忠实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