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补充说明里的那句话是哪国c语言求解线性方程组及是什么意思?求解!

更进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您的位置: &
更进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正文
更进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07:27:51 来源网站:
篇一:2015年泰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泰州市二O一五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jiū ge,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cuò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fán 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名著荐读”之《平凡的世界》(路遥)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泰州晚报》刊登文章,解答如何申报“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B.我市推动医药产业链前延后伸,全力建设医、药、养、游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聚示范区。 C.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D.由泰州团市委扶持投拍的微电影《人戏》,成功入围2015年第68届戛纳电影节“短片角”。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五一假期 ,我们徜徉在凤城河风景区,领略自然之美,品味人文之趣,真是怡然自得。 B.“胡瑗读书节”活动中,语文名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C.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泰州》,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泰州的众多美食。 D.泰州老行当展馆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物品。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更喜岷山千里雪,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行远必自尔,④越明年, , 百废具兴。 ⑤古代诗人常常借酒言事抒怀。范仲淹在《渔家傲o塞下秋来风 景异》“
”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陆游在《游山西村》“
”诗句中,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赞美淳朴的民风与人情。 5.名著阅读。(6分) (1)《汤姆o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起目睹了“坟场惨案”,其案情的真相是。(3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一孙行者一弼马温一齐天大圣一孙悟空一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B.《格列佛游记》中,“ 我”在“语言学校”参观时,了解到三位教授曾计划取消本国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但遭到了很多硕学聪明人的反对。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过程中,写到了土匪袭击工地、建设者开展劳动竞赛等内容。 D.“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散文《五猖会》,引文中的“赤须”是梁山好汉杨志。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日“国际盲人节”这一天,学校开展了“情暖盲道”专题实践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1)【“展板”再现】请你把“展板二”上漫画的讽刺意思向 新华中学的学生代表晓华做一个解说。(2分) (2)【宣传倡议】参观结束后,晓华随即代表自己的学校草拟了一份倡议书,请你帮他完善。 ①结合“展板三”上的漫画寓意,补全倡议书中的第二项条款。(2分)
关于建设和保护盲道的倡议书 相关单位及各位市民朋友 盲道是盲人安全出行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常常被摊贩、违规停放的车辆,甚至是电线杆、消防栓等公用设施占用,这给盲人朋友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还给他们一个温暖通畅的盲道,我们向相关单位及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各单位要加大保护盲道的宣传力度。 二、修建盲道要 。 三、单位及个人要做到不占用、不破坏盲道。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建设和保护好盲道!
②根据倡议书格式要求,按序补全缺漏的两个项目的具体内容。(2分) A、 B、 ③在“展板四”图片中,两句标语的结构形式不一致,根据“关心他人奉献爱心”一句的结构特点,“行人请勿占用盲道”可修改为: 。(2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7题。(6分)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1分)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3分)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二)阅读 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 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 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 () 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 ④得东坡完生数诗稿()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何有于我哉(《&论语&》) 9.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改正尽善,方 出以示人。(2分)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2分) 译文:11.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2分) (三)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文章片断,完成12-14题。(10分)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 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 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o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①上录像,继而在2 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 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 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 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 00个2 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 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o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 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2.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2分)
13.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内容的作用。(2分)
(四)阅读阳作华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河水川流不息,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再踏进时,又来了新的水,所以“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拿地球来说吧,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根据他所作的地质考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论证了华北平原是由河海泥沙淤积而成的。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1 97 5年,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队在冀中地区发现了任丘古潜山等高产油田,说明了华北平原由沧海变桑田的地壳变化,也有力地证明了沈括的上述论断。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但你可曾想到,它原来也是从汪洋大海中钻出来的哩。根据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队的科学考察,大约在2 0亿年到6亿年以前,古海变为陆地。到了大约10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新第三纪的末期全部露出水面,经过地壳的强烈变化,喜马拉雅山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的高峰——珠穆朗玛峰仍在继续升高。每千年约升高70米。人类居住昀地球,不仅地壳在不断变化,而且各种生物也是变化发展的,并且永远处于不断的进化、变异之中。 ③至于社会现象的运动和变化,比自然现象的变化就显得更加明显。人类社会五种形态有规律地依次更替,人们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不必细说了。 ④总之,“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2分)
16.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17.假如用以下文字作为选文的结束语,请说说这样处理的好处。(4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果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
(五)阅读卢群的《伍铜匠》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伍铜匠是皖北人,刚到我们这里时还不满十八岁。那时我们这里四面环水,交通很是不便。乡亲们要想买个物品,非得坐船渡过盘龙河,再走上十多里的土路,才能在邻近的集镇采购到想要的东西。因此,当伍铜匠摇着铜串子走进我们村时,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② “小铜匠,给换个脸盆吧。” ③“小铜匠,给做个铜勺吧。” ④“好咧。”伍铜匠笑眯眯地应答着,随即在主人家的门前稳稳地放下担子,生起炭火忙碌起来。 ⑤伍铜匠从小师从名匠,学得一手绝妙的手艺,祭器、文具、日用品几乎是无所不能。再加上他爱动脑筋,能够根据主人的喜好设计出各种形状和纹饰,所以很快赢得乡人的赏识,后来还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⑥相中伍铜匠的那位姑娘是盘龙乡的美人,年纪轻轻的,家中的门槛就快被媒人踏破。但姑娘不为所动,却对伍铜匠情有独钟。 ⑦伍铜匠没有辜负姑娘的厚爱,入赘①不久就被推举参加县里的技术比武活动,并以一座创意独特、做工精巧、玲珑剔透的铜摆件《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金色奖牌。 ⑧文革期间,大队干部找到伍铜匠,请他帮宣传队打制一面铜锣。伍铜匠从未打制过响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特地到县剧团考察,回来后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打制出一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的铜锣。送到宣传队一试,声音浑厚似虎啸,立时倾倒现场所有的人。后来这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附近市县的一些剧团和宣传队纷纷慕名前来订货。一时间伍铜匠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很有点“盘龙铜贵”的意思。 ⑨自从伍铜匠顶起门户,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动荡岁月,一家人从来没有饿过肚皮。不仅如此,伍铜匠还创造了第一个购买家电,第一个建造楼房,第一个装上电话,儿子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盘龙纪录。 ⑩好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弹指间伍铜匠已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这时,包括铜匠在内的许多古老行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伍铜匠望着闲置已久的铜匠担子,想着曾经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心中常常有说不出的落寞。不过平心而论,伍铜匠还是很满足如今的小康生活的。如果不是“菩萨”事件,伍铜匠的晚年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涟漪。 (11)那日,伍铜匠下海经商的大儿子突然带回一个陌生人。陌生人见到伍铜匠供奉的观音菩萨.两眼立刻发起光来。大儿子就对伍铜匠说:“爸,您知道吗?这个菩萨可是个宝贝呢。您看这造型、这包装,少说也有几百年。尤其难得的是它还有个款识。这位朋友说了,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起码要值三十万!爸,您这房子也该翻翻新了,我也想买辆新车,咱们不如把这菩萨卖了,让它发挥发挥作用。” (12)“什么话?你竟然想拿菩萨发财?亏你想得出!”大儿子的话让伍铜匠很生气。伍铜匠做生意时曾收到不少的古钱币和古玩意,那些东西已被识货的大儿子陆续淘走,如今陪伴在身边的只剩下这尊菩萨。铜菩萨是伍家的祖传之物,也是父母留给伍铜匠的唯一念想。大儿子竟然连传家之宝 都不放过,伍铜匠岂有不恼之理! (13)不料没过几天,二儿子也赶回家来。说是公司要提拔一些管理人员,不少人都在找关系钻门道。自己当了十几年业务员,这次如果再上不去,“仕”途算是完了。幸好头儿爱好收藏,咱就来个投其所好,把那尊菩萨送给他。 (14)“什么?用菩萨换帽子?亏你想得出!”二儿子话还没说完,伍铜匠又一次翻了脸。 (15)老伴见了伍铜匠把两个儿子都得罪了,就嘀咕道:“你也真是的,什么事都认死理,这些东西将来还都是他们的,你犯得着这么顶真?” (16)伍铜匠说:“我就看不惯他们这德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让人家看我的笑话。” (17)菩萨风波过去没几天,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那些日子,伍铜匠天天心里发紧,有时还盯着电视掉眼泪。一日,伍铜匠的两个儿子同时回了家,说四川遭了大灾,党中央号召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咱们是不是把那个菩萨转让出去,让它更好地普渡众生。伍铜匠正苦于想不出办法援助灾区,儿子的 话让他心里一动,踌蹰了一夜后,大清早就向儿子松了口。 (18)暑假期间,在县城上初中的孙子回家看望爷爷妈妈。饭桌上,孙子很惊奇地告诉爷爷,他的同学家里顾忌有个和咱家一模一样的铜菩萨,而且那个同学的爸爸还是爸爸的领导。 (19)伍铜匠闻言愣住了,联想到大儿子的新车,二儿子的晋升,立刻明白 了一切。 (20)伍铜匠蹒跚着走到门外,扒下门楣上“模范家庭”的牌牌,运足力气使劲一扔。那个牌牌在空中划了个弧线,然后一头栽进路旁的河沟里,,,, (选自《雨花》,有删改) 【注】①入赘: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 18.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6 分) 来到盘龙乡——①——赢得芳心并入赘女家——
②—— ③——创造多个盘龙记录 19.下面对文中“铜菩萨”这一物件主要作用的分析,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B.补充交代了伍铜匠的身世背景。 C.说明伍铜匠有一定程度的迷信思想。 D.折射出文中主要人物品行的高下。 20.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说说你对第⑧段中“盘龙铜贵”的理解。(2分)
(2)简要分析第(20)段的深层意蕴。(4分)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S分) 【链接材料】“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本文第(18)段中的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 之处,请分析其设计及用意的异同。
三、作文(60 分) 22.《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这样注解: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
请以“ 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4)书写工整规范。(4分)篇二:现代汉语虚词教案 什么是虚词 一、 小问题: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二、 虚词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 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 以、 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
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 如呢、吗、吧、啊。 5.
叹词、象声词从略。 6、关联词逻辑关系: 表并列关系:有“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 的,,,,有的”、“不是,,,,而是,,,,”等; 表递进关系:有“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 “连,,,,也,,,,”、“尚且(也),,,,何况”、“越,,,,越,,,,”等; 表选择关系:有“虽然,,,,但是”、“尽管,,,,却”等; 表假设关系:有“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 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 表条件关系: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 “不论(不管),,,,总(不)”等;表因果关系:有“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既 然,,,,那么(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三、 试题特点 高考虚词考查全用选择题,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 虚词使用的正误。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 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 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却即使也 B.尽管 可是 而虽然但 C.尽管 而却虽然但 D.虽然 相反 可即使也 这是1998年全国卷的试题。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所供选择的关联词全是使用频 率相当高的。其答案为A。考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 分析能力。从提供的一段文字看,它说的是小说家应该怎么样而不能怎么样,讲故事、作报 告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据此就大致可以选出答案来。B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使用有 问题,因为根据语意没有转折关系,C项的错误也在这里。D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 使用上,因为下一句子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在存在矛盾关系。 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 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 ..“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该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 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 ..的利益。 这是1999年全国卷的第2题,主要考查使用虚词的能力。题中的“再”、“尽管”、“进 而”是常用虚词,“得以”是助动词。“尽管”是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以用表 示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 应。B项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可见B项是答案所在。A 项的“再”是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 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进而”表示进一步行动,而D项“进 而”后面的分句只是表示结果,故使用不恰当,应改用“从而”。“得以”是助动词,有能够, 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否定式,故C项使用不恰当。 四、 因例求法 (一)因例求法一 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考理科?(A、或者B、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野地里刮 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B、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 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 地
看了一阵。(A、又B、再) 4、这几天我
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 邮件。 (A、往往
B、常常) 1、 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 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 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4、 往往,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相反, 单指动作重复。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往往不能。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 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 比. (二)因例求法二 判断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1、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尽管”放到“已”前 2、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不抓革新,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不是”放到“产量”前 3、本·拉登将潜入印度。及时把这个消息不通报印度政府,可能造成新一轮危机。(
) 4、巴甫洛夫每天都忙着把青蛙用绳子绑起来做条件反射试验。 ( ) 全错1、“尽管”放到“已”前 2、“不是”放到“产量”前 总结二:虚词的位置由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语法特点确定,必须摆正。 1、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2、把字句的动词前一般不能加否定词和助动词。 3、表对象的介宾结构一般紧挨在谓语中心词前。 (三)因例求法三 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所谓综合,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 B、无论是王子和王孙,犯了法,都将与庶民一样接受法律的惩处。 C、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停,而且越下越大。 D、这同学本来就聪明,况且又上足了劲,明年的高考肯定差不了。 E、无论条件非常艰苦,他都从不畏惧。 D 1、不是,,,,而是 ,,,,
表并列关系 不只是,,,, 而且是,,,, 表递进关系 不是,,,,就是 ,,,,
表选择关系 2、无论、不管,,,,还是(表选择),,,,都,,,, 无论、不管,,,,多么(表任指),,,,都,,,, 尽管,,,,非常、十分(表确指),,,,还是 3、不但,,,, 而且,,,, 不但不、没,,,, 反而,,,, 表反向递进 4、“何况、况且”用法比较: 同:都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 异:“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步的意思。 总结三: 作为虚词重要分支的关联词语是成套使用的,一定要注意其习惯搭配 ;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习惯搭配,而要注意与语境的搭配。 1、因为、由于,,,, 所以,,,, 由于,,,,因此、因而 ,,,,(前面不能用因为) 2、未尝不,,,, 构成双重否定,表委婉语气 3、即使,,,,也,,,,
既然,,,,就,,,, 4、“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表示客观上不易避免。 5、“虽然”“固然”都表示转折关系,“虽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固然”侧重于让步,先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承认另一事实。 6、“关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 “对于”指出对象。“关于,,,,”只用在主语前,“对 于,,,,”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7、 “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如: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除非,,才,,”也可以说成“除非,,不,,” “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四)因例求法四:从虚词使用角度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2、教育启蒙之路不通,历史遂将此重任寄托于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于是应运而生。 3、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4、临近高考,你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 全错1、“并非”与“是”重复 2、“于是”与“应运而生”重复 3、句首加“对(于)” 4、“过”表动作曾发生,但未延续至今 5、“将”作介词,用法同“把”有对对象加以处置意 1、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 2、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3、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4、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1、应去掉&因为& 2、“对”应改为“给”。 3、第三句应在句首加上“从”。 4、“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 总结四: 虚词表示特定句子的语法关系。辨析时一定要扣紧句子,防止多用(对句子来说是必须的,但与其它词语重复,也属多用)、少用、误用。 ●有些词的意思相互包含,不能同时使用,如“仔细端详”“公诸于众”“万一若”。 ●有些词本身即表程度深,不能再饰以程度副词,如“十分酷似” “非常奇缺”“过分溺爱”。 ●有些词不能和表相同意思的标点符号连用,如连词与顿号、“等等”与省略号。 (五)因例求法五: 1、选择准确的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 小说家应尽量把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写一篇文章。
)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虽然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即使
也 ●A “即使、尽管、虽然”区分: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如: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搞。 尽管条件很差,我们还是搞了起来。 (2) “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相反,充当连词,后面一般停顿。 2、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钱塘江流域大部分为山区,降水丰沛,干支流水量大,上下游落差也不小,从而水力蕴藏丰富。 B、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领会作者的精髓,任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削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C、“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D、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C“进而、从而”的区分: 同:都可表示进一步的行动。 异:“从而”还表示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系。例如: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而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而、因而”的区分: 同:都表示前后之间存在条件或因果的关系 异:“从而”还表示两者之间存在进一步的关系。“因而”用法同于“因此”。 总结五: 就词论词,有些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必需的、配对的,位置也是正确的,但它未能准确反映出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自然是不正确的。因而,正确使用虚词,一定要准确把握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选用切合的词语与之配对。 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条。 巩固提高 五、虚词错误规律 虚词使用的错误主要包括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和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两个方面。 1、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 ①错用关联词语。即没能很好地理解上下句的关系,把用于彼关系的关联词,用于此关系的句子之间。 ②滥用关联词语。一个句子如已有表示某一关系的词语,就不能再用表示这一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的原因,是因为,,,,”的句子就是经常出现的这类错误。 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我们要记住一些经常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以免误用。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一个复句,如果各分句主语相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各分句的主语不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否则就错。 2、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 ①介词使用错误。介词的主要作用是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但要注意有时多用了介词会导致缺少主语,少用误用会导致语意不清。 ②副词使用错误。副词的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可作状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不作定语。这些都要注意。 ③助词使用错误。助词是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语气助词“啊、呢、吗、啦”等。其语法特点,一是不作句子成分,二是最没有实在意义,三是除“所”外都读轻声。不能误用、混用。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虚词考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实掌握虚词的使用错误及修改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贪多滥用 所谓滥用,就是不该用的地方用了,造成语意不明。一般有关联词滥用、介词短语滥用、篇三:词汇 12揭发vs检举 揭发:使违法的行为暴露,语义较轻,多指向老师,家长等告发的坏行为 检举:使违法的行为暴露,语义较重,多指向国家记过告发违法、犯罪行为。 13发源地vs发祥地 发源地:河流的起源,指事情的发端 发祥地:本来指帝王生长,兴起的地方,后来指事业、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地方,比较重大事物的起源时用发祥地。 14沟通vs勾通 沟通:沟通思想情感等,中性 勾通:串通,勾结,表示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串通 16 滥觞vs泛滥 滥觞 事物的起源,开始。 泛滥比喻错误的思想流散,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 17 聆听vs倾听 聆听:虔诚而认真的听取,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因此一般用于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倾听:细心地听取,中性 19徘徊vs徜徉 徘徊:有心事 的来回走动,犹豫不决,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徜徉:悠悠自在的来回行走,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24.特别vs尤其 特别:是形容词兼副词,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语义较轻。 尤其:是副词,表示更进一步地说明一个突出的事物,语义较重。 27.启发vs启迪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语体风格较为通俗,一般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多用“启发”。 启迪:指通过指示使其有所领悟。书面语色彩较强,多用于正式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 28.毛病vs缺陷 毛病:指坏习惯,口语里也指一般疾病。 缺陷:指欠缺之处,不完备,与完美相对。通常用来指人生理上先天的不足。 29.商量vs商榷 商量:指为办好某一事件而交换意见,是一般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口语。 商榷:指为了解决较大、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多用于学术方面的书面表达。 30.凋敝vs凋零 凋敝:指生活、事业等方面的衰败,搭配对象为较大的事物。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比喻人或事物衰落,搭配对象相对较小。 31.度过vs渡过 度过:指过去的意思,多用于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对象,如“光阴”“童年”等。 渡过:指经过与水有关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经过困难、危机等。32.范围vs范畴 范围:指四周的界限,搭配对象通常是比较具体的界限。 范畴:哲学名词,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搭配对象比较抽象。 33.管制vs控制 管制:搭配对象是人时,只能是敌人或犯人,不能是其他人,也不能是自己。 控制:搭配对象比较宽泛,没有限制,无论是敌人还是自己都可以使用。 34.忽视vs轻视 忽视:表示不注意,一般只用于事物,而不用于人。 轻视:表示不重视,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 35.建立vs设立 建立:开始新建,可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 设立:开始形成,一般只用于具体事物。 38就教vs任教 就教:敬词,指向对方求教、请教,对象是求教的客体。 任教:指担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对象是教学的地点或内容。 39绝笔vs绝唱 绝笔:指临死前所写的最后的文字、画或书面作品。 绝唱:指艺术领域内“独一无二”“无人可及”的业绩。 40矍铄vs古稀vs耄耋 矍铄:指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适用的对象只能是老人。 古稀:源自杜甫《曲江》诗之二中的句子“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后用“古稀”来指称七十岁的老人 耄耋:也用来指年老,不过专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41蒙尘vs蒙垢 蒙尘:指蒙受风尘,特指君王因为战乱等原因逃亡在外。 蒙垢:蒙受耻辱之意。 43破裂vs决裂 破裂:指关系无法维持,开始分裂,侧重客观结果。除了指抽象对象的分裂外,还可以指具体物品的破损裂开。 决裂:指不再保持关系,侧重主观行为,多用于人与某种思想、现实、观念、传统等的分裂。 44期望vs希望 期望:指殷切的希望,只能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 希望:泛指愿望,适用范围较大,可以用于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用于下级对上级,包括对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45气概vs气魄 气概:只能表示任务英勇豪迈的精神。 气魄:除了表示任务英勇豪迈的精神外,还可以表示文化艺术作品等的磅礴气势或建筑物等宏伟壮观的景象。47清晰vs清楚 清晰:指不模糊,搭配对象可以是具体事务,表示容易辨识,也可以是抽象事务,表示界限分明。 清楚:指明白、透彻、容易使人了解,搭配对象是人的思想意识或感觉。 48容许vs允许 容许:指容纳、许可,表达一种客观状态。 允许:指答应、应允,带有主观意愿色彩。 49伺候vs侍候 伺候:指服侍之意,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 侍候:指对尊敬的人加以服侍,多用于长辈或地位高的人。 51喧哗vs喧嚣 喧哗:指声音大且杂乱、喧嚷,搭配对象多指人的大喊大叫。 喧嚣:指声音杂乱不清净,搭配对象多指较大环境的嘈杂。如城市、车马等的吵闹。 55遏制vs遏止 遏制:“制”即压制、控制。遏制侧重指通过压制、控制阻止其势态,强调制约性。 遏止:“止”即停止。遏止侧重指迫使之停止。 63.满意vs满足 满意:“意”指心意。满意侧重指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满足:“足”即足够。满足侧重指感觉到达要求,已经足够。 66.涉猎vs猎取 涉猎:“涉”即涉及。涉猎侧重指粗略地浏览、阅读或研究。 猎取:“取”即取得。猎取侧重指以,,,,为目的掠夺取得之意。 67神志vs神智 神志:“志”即意志。指知觉,意志之意。 神智:“智”即智慧。指精神、智慧之意。 68、审定vs审订 审定:“定”即决定。侧重指审核之后决定。 审订:“订”即修订,侧重指审核之后修订、改动。 70.时事vs时势 时事:“事”即事情。侧重指近期内发生的国内外大事。 时势:“势”即趋势。侧重指某一段时期内的客观形势、时代潮流与趋势。 73.推脱vs推托 推脱:“脱”即摆脱、开脱。侧重指将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或责任推卸,使之与自己无关。 推托:“托”即托词、拒绝。侧重指婉言谢绝,后面常带有托词或者拒绝的原因,多指推托自己不愿做的事。 76.沿用vs延用 沿用:“沿”即沿袭,侧重指沿袭使用、继续使用(以前的方法、制度、法令等)。 延用:“延”即延期、延误。侧重指延迟使用,延期使用。 词语的音近义异80.暴发vs爆发 暴发:指突然得势或者发财,也指洪水突然难以控制。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形容洪水、发财、得势等方面。 爆发:本意指火山内部岩浆冲破地壳向外喷发,比喻突然发生、突然发作。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火山、雷电、地震、火势以及大事件、大举动、大声音等。 83.肤浅vs浮浅 肤浅:多指学识等浅薄,不深厚,理解不透彻。 浮浅:多指思想作风、文章风格等不切实际、流于浅薄。 85.灌注vs贯注 灌注:指注入、浇进(液体,包括比喻性的心血、知识、思想等),也比喻精神集中。 贯注:指精神集中,也指说话或行文语言连贯。 86.检查vs检察 检查:指认真查看,找出缺点、错误,并追究其根源。 检察:指审查被检举的事实,多用于司法机关。 88.启示vs启事 启示:指启发、指示、引导。常用于揭示事物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 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体,为了声明某事或说明某一问题而刊登在报刊或贴在墙上的文字。 89.起用vs启用 起用:有两个意思,一是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是提拔任用新人。对象通常指人。 启用:指开始使用,对象通常指物。 90.清净vs清静 清净:指没有纷扰,不受外物烦扰。多用来形容人的内心。 清静:指安静、平静;不嘈杂、不喧嚣。多用来形容环境。 91.驱除vs祛除 驱除:赶走,除掉之意,多指蚊虫、敌人等的具体事物。 祛除:侧重使去除、去掉之意。多指疾病、恐惧、鬼神等的抽象事物。 92.融化vs溶化 融化:指固体(冰、霜)因为受热达到一定温度而变成液体,需要以温度为条件。 溶化:指固体物质在溶液中化开,需要以溶液为条件。 93.声明vs申明 声明:指公开表态或说明事实真相。 申明:指郑重地说明,侧重较为正式、严肃地强调解释说明。 94.退化vs蜕化 退化:指生物体的某部分器官在进化过程中全部消失或部分残留,泛指事物由好变坏,由优变劣。 蜕化:指昆虫的幼虫经过脱皮以后增大形体,变为另外一种形态,也比喻腐化堕落。 95.行迹vs形迹 行迹:“行”即行动。形迹侧重指行动的踪迹。 形迹:“形”即形态。形迹侧重指形态神色、举止神情。96.休养vs修养 休养:指休息、调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造诣与水平。 97.淹没vs湮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通常指水。 湮没:指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埋没,通常指时间。 99.原形vs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态、本来的面目。 原型: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原始人物或事件,是事物的所指。 100.侦察vs侦查 侦察:指了解敌方的情况。 侦查:指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的调查行动。 101、琢磨VS捉摸 琢磨:指反复思索,仔细考虑。 捉摸:指揣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式中。 成语的辨析 1、按部就班VS循序渐进 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色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深入或提高,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色彩。 2、八面玲珑VS面面俱到 八面玲珑:侧重指为人处事圆滑世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面面俱到:侧重指每个方面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色彩。 6、不负众望VS不孚众望 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不孚众望:指不被众人所信服,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7、惨绝人寰VS惨无人道 惨绝人寰:侧重指人世间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惨痛,语义较重,一般不用来形容人。 惨无人道:侧重没有人性,不讲道理,语义相对较轻,常用来形容人,也可用来形容事情 8、陈词滥调VS老生常谈 陈词滥调:侧重指所谈内容又陈旧又空泛,不合时宜,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老生常谈:侧重指老话、旧话,但并不一定就没有现实的意义,通常表达中性的感情色彩。 9.趁火打劫vs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别人有危难时捞取好处。亦作“乘火打劫”。 浑水摸鱼:指在浑浊的水里去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好处。亦作“混水摸鱼”。 10.蹉跎岁月vs峥嵘岁月 蹉跎岁月:也作“岁月蹉跎”,指白白地虚度了光阴,而并非时间飞快地度过的意思。 峥嵘岁月:“峥嵘”即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11.灯火阑珊vs灯火辉煌《》出自:
链接地址:/html/659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2015年泰州市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泰州市二O一五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面那句话是孔子说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