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进中日理解相互理解

摘要:8月1日,日本TBS电视台播放了建台60周年的台庆特别电视剧《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征召令》(レッドクロス~女たちの赤紙~),虽然在日本的收视率不高,但是在中国却引发热议。
8月1日,日本TBS电视台播放了建台60周年的台庆特别电视剧《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征召令》(レッドクロス~女たちの赤紙~),虽然在日本的收视率不高,但是在中国却引发热议。也许是因为该剧第一次呈现了抗战中曾有很多日本人加入我党军队的史实。而且剧中对日本关东军的暴行、中国百姓的善良、我党军队的开明等部分的真实刻画,让不少网民直呼&这是一部可以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岛国抗日剧&。
可是,就在不久前的2012年,因为当时日本的野田佳彦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反日游行。一时间,所有理性的声音都被极端的激进的民粹主义情绪淹没。不少人以&爱国主义&为旗帜,打出&哪怕华夏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收复钓鱼岛,活捉苍井空&的标语,号召抵制日货、砸日系车,甚至出现了人身伤害事件。
国际关系这个东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与确定性沾不上边,随时随地就可能被各种因素左右。中日关系时而冰封,时而破冰,时而暖春,可是不知道哪一天电视上说日本首相又参拜靖国神社了,民间保钓船队又遭到海上保安厅驱逐了,大家又开始狠批日本,两国官方层面的关系再次掉进冰窟窿。
从宏观层面来讲,经济上的理性主义与政治宣传上的非理性主义并存,已经成为中国对日关系的死结。而从民间层面来讲,大多数没有去过日本、不懂日语、甚至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日本人的国人,基本上把思考都交给了各路真假难辨的&日本问题砖家&,交给了环球时报和每晚各大卫视的&观察室&&直播间&,甚至交给了抗日神剧。
如何真实地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到日本去走走看看,与日本人接触,获得最直接的观感和经验,也许是最理想的办法。但是,如果无法达到上述条件,至少也应该放下架子,读一读剖解两国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的严肃著作。《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就是一部理性分析中日两国及两国国民关系的好书。
这本书搜罗了从1982年至2002年30年间中日两国的舆论调查,从 &对对方国家的好恶程度&&对历史问题的处理&&关于双方的信任程度&&对对方国家的印象&&关于对日本人(中国人)的联想&&关于军事威胁感&&关于中日关系的现状&&关于影响中日关系的要素&&关于中日关系的未来&等9个方面,列出权威且详实的统计数据,并做了研究剖析。
在舆论调查的&对对方国家的好恶程度&方面,中国人回答&喜欢日本&者,1988年的数据为36%,1992年为40%,1997年和2002年时降至10%。同期回答&厌恶日本&的比率,由28%上升为53%。而日本人回答&喜欢中国&者,1988年为57%,1992年40%,1997年29%,2002年19%,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而回答&厌恶中国&的比率则由6%上升为17%。
在这里,作者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中国人眼中,&日本&不等同于&日本人&,中国人&喜欢日本&的比例略高于&喜欢日本人&,&厌恶日本人&的比例高于&厌恶日本&。这显示出中国人对日本国家的整体形象,要略好于作为个体的日本人,但是日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喜恶程度,则看不出这种差别。
在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方面,1988年8月的调查中,56.7%的中国人和54.6%的日本人认为,&对过去的中日战争,许多日本人进行了反省&。两者数值基本相当,都超过了半数。当问及&你认为日本对过去战争等历史问题的补偿是否充分&时,1999年7月,86%的中国人认为&不充分&,只有4%的人认为&充分&。而日方回答&不充分&的为58%,&充分&的为26%。2002年8月进行同样的调查时,中方的回答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认为&充分&者减至3%。而日方的回答变化较大,认为&不充分&者降至44%,认为&充分&者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达到42%。
作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路程,一方面,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增加,人员交往频繁,彼此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两国民众的相互亲近感却在下降,不信任情绪在增加。关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作者总结出了五点建议,其中与新媒体相关的就是&全面客观的宣传对方&。
曾经有一位日本学者在研究中日两国媒体现状时发现,两国在对对方国家的报道上都存在偏向性问题。中国方面的问题是,政府对政治、外交方面的报导控制严格。平时有关日本的报道不多,但是一旦出现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或者摩擦时,报道数量便急剧增加,而且完完全全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面向普通民众的报纸越来越商业化市场化,批美批日的情绪化文章经常出现,具有非常明显的煽动效果;对于日本的宣传依然突出过去的军国主义内容,而关于日本的现状与未来,日本社会多元化的报道很少。
而日本媒体存在的问题是,受欧美等国关于中国报道的影响,无视中国国情,以批判的态度报道中国的社会问题,宣传中国体制落后;热衷于报道与台湾问题相关的军事题材和内容,大肆宣传来自中国的威胁;轻视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改善与变化,而主要报道问题方面。
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推进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过程中,两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否忠于职守、有效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是,新闻从业人员&忠于职守、有效工作&就真的有助于推进两国民众互相理解吗?但愿是吧。
责任编辑:刘洋
相关报道:
016年12月19日,在四川阿坝海拔近5000米的达古冰山,十名网红女主播,集体身着比基尼,在零下5度左右的冰山雪地里,一边堆着雪人一边进行着直播,引来游客们的围观,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等进行拍摄。不到十分钟,便有女主播感觉缺氧,工作人员拿来氧气瓶,女主播一边吸着氧气,一边继续堆雪人,也有女主播大呼太冷,堆完雪人后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据主办方透露,此次活动是采用“网红旅游直播”的形式,邀请的十名网红女主播,进行冰山雪地挑战任务,在各种平台进行直播,并吸引了数十万人围观。图/视觉中国
11月29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正式结束。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经管系韩贝贝、徐丹丹老师带领的14级国贸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以及15项个人一、二、三等奖。
岁末年关,走亲访友、同学聚会逐渐增多,酒驾行为频现。12月12日晚,人民广场警务平台民警例行检查时,查获三名醉驾嫌疑人。
本次比赛,襄阳市各中小学、羽毛球俱乐部及市体育运动中心等多家单位的200多名青少年选手参与比赛,分10岁、11岁、12岁、13岁和14-18岁组五个组别进行竞争。您现在的位置:
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分四大部分――建交30年两国相互认识之现状实例分析,两国认识差异之比较,增进互信、促进相互理解,中日关系年度评述。作者鲁义在日多年,取得大量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中日两国民众彼此认知的现状、未来两国关系走向,并且针对消除中日两国分歧、促进中日和解提出真知灼见。
&&&&就过程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其中,相互认识是基础,相互理解是关键,相互信任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增进相互理解,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过程的时间长短,直接决定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快慢。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不是等距离的,在空间上是互有交叉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四十余年了,时间可谓不短,但是两国民众依然处于从相互认识阶段向相互理解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而且这种相互理解的过程进展得很慢。&&&&鲁义编著的《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梳理了从中日建交四十年以来的中日关系,意图在于厘清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中,两国民众的情绪与相互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认识日本,认识日本人,特别是当下中日关系敏感时期,如何理解中日外交走向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文笔成熟且生动,无论是对于学者或是普通读者都具可读性。
&&&&鲁义,二级教授。1953年生。1976年辽宁大学毕业,1982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曾长期在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从事日本政治与中日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日本政治、东北亚国家政治与外交。先后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立教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担任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著有《日本地方自治制度》、《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等书,在中日两国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第一编&&建交以来两国相互认识之现状第一章&&相互理解:中日关系的新课题&&第一节&&邦交正常化:二战后两国民众大规模交流的始点&&第二节&&迅速发展的两国关系&&第三节&&相互理解不够,被这样提起&&第四节&&邦交30年庆典,意在增进相互理解第二章&&从舆论调查看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现状&&第一节&&中日舆论调查的实绩&&第二节&&中日舆论调查的概况&&第三节&&中日舆论调查的结果第二编&&实例分析: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第三章&&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第一节&&中国政府的态度与政策&&第二节&&日本官方的认识与行动&&第三节&&侵华战争遗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第四节&&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第四章&&关于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第一节&&靖国神社的历史与现状&&第二节&&日本人的认识与行动&&第三节&&中国方面的态度与反应&&第四节&&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第五章&&关于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第一节&&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展开与实绩&&第二节&&中国方面的认识与评价&&第三节&&日本国内的反应与议论&&第四节&&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第六章&&关于国家安全与军事发展&&第一节&&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第二节&&中国对日本“军事大国化”的担忧&&第三节&&安保交流凸显两国分歧之处&&第四节&&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第三编&&增进互信,促进相互理解第七章&&问题与摩擦,引发中日关系大讨论&&第一节&&《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主张&&第二节&&“对日关系新思维”及其争论&&第三节&&《中国可以说不》与《对日关系新思维》比较第八章&&增进互信,促进相互理解之我见&&第一节&&中日关系必须面向新时代&&第二节&&正确认识与处理历史问题&&第三节&&全面客观地宣传对方&&第四节&&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第五节&&充分认识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第四编&&追踪研究:中日关系年度评述第九章&&2005年中日关系:难题与挑战&&第一节&&东海油气田、中俄石油管线,日本两头挑事儿&&第二节&&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矛头直指中国-&&第三节&&小泉一意孤行,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第十章&&2006年中日关系:从小泉到安倍&&第一节&&小泉政权末期,中国的外交对应&&第二节&&小泉参拜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第三节&&安倍上台与日本对华政策分析第十一章&&2007年喜中存忧的中日关系&&第一节&&战略对话提升防卫交流增加&&第二节&&东海谈判向好分歧尚未解决第十二章&&2008年中日关系:战略互惠主旋律&&第一节&&胡锦涛访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推进&&第二节&&东海问题达成协议,矛盾与摩擦暂时搁置&&第三节&&日相换人,战略互惠关系继续推进&&第四节&&两国民众交流广泛,双方印象有所改变第十三章&&2009年民主党政权与中日关系&&第一节&&民主党政权及其运作&&第二节&&中日关系及其发展第十四章&&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与中日关系&&第一节&&中日两国围绕“撞船事件”的斗争&&第二节&&“搁置争议”与日方立场大倒退&&第三节&&“撞船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第十五章&&2011年日本核泄漏与中国国家安全&&第一节&&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第二节&&中国对福岛核事故的安全对应&&第三节&&对福岛核事故中国应思考些什么第十六章&&2012年东北亚安全环境与中日关系&&第一节&&东北亚安全环境状况&&第二节&&中日关系现状分析第十七章&&2013年日本处理日遗化武与中国国家安全&&第一节&&日方工作过程评价:态度消极,销毁时限一拖再拖&&第二节&&日方处理策略评价:推卸责任,千方百计减轻负担&&第三节&&关于妥善应对日遗化武问题的思考附录&&指导中日关系的四个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日)&&中日关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日)&&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日)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当前位置: &
专家:中国对日缺足够精神 须促进中日相互理解
09:28:04 & & &
&&&&眼睛只盯着中日高层,或有错觉
&&&&APEC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外界关注中日首脑是否会谈。两国关系能否改善,既需要政治高层诚意,也需要民间关系的改善。因此恢复发展,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次高层会面,而应关心如何促进中日社会普遍的相互理解。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日横滨中华街将办电影节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日横滨中华街将办电影节促进中日相互理解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 6:00:30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因钓鱼岛问题导致中日关系紧张,日本横滨中华街取消了原定于中国国庆节举行的巡游,但9月底至10月初的首届横滨中华街电影节及华侨历史照片展两项活动仍将如期举行。有关人士表示:“现在正需要加深相互理解。”  据日本共同社9月27日报道,该电影节是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作为会场的“同发新馆”现在是一家中式甜品店,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中华街上唯一的电影院,深受人们喜爱。从9月29日起的7天内,同发新馆将时隔约50年再次作为电影院对外开放。  报道称,主办人员|原俊幸表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的文化有助于改善关系。”电影节期间将放映8部中国影片。|原表示:“希望电影节能一直举办下去。”  另外,记录横滨华侨生活的照片展也是首次尝试。照片展将从10月1日至10日在广东会馆俱乐部举办,展出二战结束后不久的华侨照片等约80张作品。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中日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