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数学一个月学完初中数学很久不忘记

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数学了
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数学了
作者:陈六一,单位:苏州阳山实验小学校,电子信箱:。
单位地址:苏州市高新区浒墅关开发区兴贤路,邮政编码:215151。
兴趣&&&因素&&&情感体验
过于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快捷性,过早的要求学生会用前人总结出的法则、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习惯了吃别人嚼过的馍,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质疑的意识和探究的欲望。长期的这种抽象的、高密度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感体验,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
&&&&&沈彩芬:《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一、问题:学生爱数学么?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新生的人,对外在的世界,对陌生的知识无不充满了好奇,无不充满了企图去了解、去研究的愿望。而数学知识无不散发着科学的魅力,理所当然会激发起学生去学习的兴趣。笔者十二年的跟踪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十二年的教学中,我在安徽乡村,都市深圳、上海的7所公办、私立学校从教过,这7所学校1206位一年级学生都回答过我同一个问题:你爱数学吗?统计数字显示1201位学生明确表示“爱数学”,其中“非常爱数学”的高达733人,显而易见,学生热爱数学。可是,他(她)们到了临近升初中的时候,我收回的847份调查问卷中,“非常爱数学”的仅14人,“爱数学”的也只有64人,两项相加连10%也不到,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最不爱数学”的超过70%,有610人之多。
这么多年,我也常问自己的学生,什么是他(她)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学生居然写下的是"魔鬼词典"般的答案: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
一次又一次残酷的现实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爱学习数学了。
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二、探究: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好玩”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为首届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而写的题词,简单的四个字折射出数学家的数学情怀,也反应了学生追求数学知识的心态。可是,学生为什么还是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个性因素:外向型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易于和同学、老师交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经常性的保持一种乐观向上与自信的心态。反之,内向型的个性特点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在通过对上叙这7所学校的千余名同学的跟踪调查中,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的有40%左右呈现内向型个性特点。
2)家庭因素:如果学生身处一个不完整家庭,首先在自身身心上就不完整,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同样,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上叙7所学校里的城乡孩子,我们发现乡村的学生,由于有经济压力更能主动学习;都市条件过于优越的家庭容易养成孩子懒惰的品行,从而不愿意挑战数学难题,随着成绩的下降,慢慢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果家长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时间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影响孩子,开展更优的家庭教育,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3)数学学习能力因素:“逻辑推理、思维、记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三项最重要的能力,尤其是思维中的抽象概括能力,是三大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比如说知觉的差异会导致学生把题中的24,写成42,计算中常常把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再如学生对数学概念与符号的理解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不同,总有学生分辨不清“除数与被除数”、“除和除以”。“多元智能”理论也证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的喜好也是各不相同的。
二)教师教学的因素:
我们的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快捷性,过早的要求学生会用前人总结出的法则、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习惯了吃别人嚼过的馍,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质疑的意识和探究的欲望。下面从几个具体的案例中加以反思。
案例1: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师说着类似这样的话:“‘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和-差)&2’。这个道理你或许现在还不理解,这很正常,以后你就明白了,但现在你必须记住它,否则考试就没得考了。”正是如此,我们的很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因为一切需要思考力和判断力的事情都已经由前人、学者和老师们做完了,一切都已安排得天衣无缝,学生只要埋头去吃现成饭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思考什么,更不需要他们去煞费苦心地判断什么,这样一来,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用武之地,进而也就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当然也就谈不上能有什么发展。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拜倒在现成结论的脚下,惟命是从,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体验到自已存在的价值。
思考力只能在切实的思考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判断力同样也只能在不断作出判断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正是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更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权力。他们在学知识的时候是不假思索的,他们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没有经过理智拷问的,而只是肓目轻信的结果。他们既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思考的余地,结果他们学到的东西并不能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只能是一种外烁的、表面的东西,就像没有经过自已咀嚼和消化的食物一样,看着多得吓人,其实都只是扛在肩上、背在背上的,并没有长成自已的血肉。这样的东西不仅不能为他们带来精神的生命活力,不能为他们将来的创造提供有益的帮助,相反,只能成为精神生命力的沉重负担,成为继续求知的精神障碍。
案例2:我们学生承载着超负荷的知识量:翻开《数学》教科书的目录,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竟多达: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
,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时间,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找规律,统计。再微观到具体的一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数学课: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大量的触摸,让学生体验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接着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老师展示各种思路,经过比较寻找最为便捷的计算方法,从而推倒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再用同样的方法推倒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然后有图形计算、填表格、选择、计算、应用等数种题型帮助学生巩固、熟记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的,这是一节公认的有活动、有梯度、有思维量的优质课。可是,这么大的容量,如果不是老师的课本剧似的设计,如果不是老师和优等生的思维替代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大家能在三十五分钟里思考得游刃有余么?能完全接受这些知识并能举一反三么?显然,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老师的一节课里必须要有一定量的保证;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必须大密度的灌输知识与各种试题题型。
其实,当知识的传授量大大超过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学习知识就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过多地供给知识就像过多地供给食物一样,必然引起厌恶。
案例3:一、直接写出得数:78&0=&,0.7+0.5=;二、列竖式计算(带
☆的要验算):5.3-4.7,☆864&9;三、填空题:1、7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长江大约长6300(&&&),3、4.9读作(&&),它的小数部分是(&&)。4、找找规律,接着写两个数:①&1.9,2.8,(&&),(&&),5.5。
②&8.5,8.1,7.7,(&&&),(&&)。5、在○里填上“&”、“&&/SPAN&”或“=”。5.6○6.5,6、场地上来了5只母鸡和2只公鸡,公鸡占这群鸡的&
;后来跑掉了一只母鸡,这时母鸡占这群鸡的&。四、判断题:&1、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2、小明说他的爷爷今年只过了5个生日。五、选择题
:1、下面字母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①.A&②.M&③.S2、用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其中周长最小的是(
)。①16厘米&②14厘米&③12厘米。&&&&
六、解决问题: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下表: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七、操作题:画出下面方格里图形的另外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再将画好后的图形向左平移8格。(图略)
&&&&&以上是北京市某区“2007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调研试卷”各大题试题20%的含量,窥一斑而知全豹,考试试题不现实地要求学生毫无遗漏地掌握书本上的所有知识,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学生为了分数,不得不拼命地去死记硬背,这样过大的压力,让学生疲于奔命。当应付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兴趣自然退位。
案例4: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差不多全是各种各样的计算,三年级是多位数是乘除一、两位数,四五年级是大数目计算和小数的加减乘除,到了六年级又是分数的加减乘除,初一是无理数的计算……从小学到中学,计算教学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教学时间,与之相呼应的是计算在考试中也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卷面分数。老实说,不说计算有多少的思维含量,在生活中又有多少的实际作用呢?在计算机器如此普遍的现代社会,会不会算多位数乘除多位数,会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么?常常脱离现实生活,应用性不足、实践活动少的知识,造成了学生学习缺乏目的性,不知道学知识是为了什么。长期这种抽象的、高密度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感体验,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对策:恢复数学学习最单纯的目的。
&&&&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永远爱数学是不可能的,但认真分析不同学生渐渐散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积极运用数学,并在运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分享数学的智慧,是完全有可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欲望,和获得知识以后所拥有的幸福感。因此,把数学学习恢复到最单纯的目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习,自己感受成功;根据自己的学知水平,在学习中陶冶性情操、锻炼思维;在玩中享受数学,体悟数学的简约美,必然成为数学教育的追求。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老师不教,学生自己会做的老师不教,学生相互能学会的老师不教。以这样的理念指导我的数学教学,发现学生在课堂里常常学得喜笑颜开。
例如上文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放弃了了一个又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放弃了了从填空到选择到判断再到空头的应用的烦琐。首先我让学生直接打开课本,请学生阅读全文,划一划、记一记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圈一圈自己不懂的知识;然后对照文本,尝试解答课后习题。第三步,自己提几个问题,自己解答;再相互提几个问题予以解决;最后分享同学们提出的有条挑战性的题目。结果学生在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思索着、探讨着、收获着。特别是相互提问和分享阶段,学生的思维的火花碰撞得精彩纷呈:有学生提出:“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疑问刚落,一组学生答道:“长和宽。”又有学生提出:“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如何求它的面积?”“简单,用周长&2—长,得到宽,剩下的问题刚刚已经解决了。”机智中不乏幽默,为此赢来了一阵欢笑声。更富有创意的是,一学生问:“长方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么?”一片寂静之后,换来了热烈地讨论、争辩和积极地操作,终于一个小组成功了,他们发言道:“长方形的周长越长,面积不一定越大;但是,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这个图形的面积就越大。”另一个学生又补充着:“也就是说,如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正方形的面积大。”自由的氛围,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变成了自发、自醒、自觉;尤其是成功之后,学生怎不欣喜,怎不热爱自己的研究。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奇迹也正是这种教育观的注脚:他的学生都是经过重点学校筛选过的中等生、差生,而他只把1/10的时间用于教学,每年在外面讲学、开会时间就有好几个月,很多时候不在学校,不能给学生上课,也从不请任何代课老师,没有班主任,也不补课,完全由学生自己上课,自己留作业,自己考试,各地的教师任何时候前来参观都会发现:即使没有老师,学生照样学得很好,就是课堂纪律也远远胜过有教师监督的时候。但是中考成绩不但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而且非常热爱魏老师所执教的学科。
2、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记得黄爱华老师在湖北武穴市教授《百分率》时,正值世界杯比赛,当时我们中国队好不容易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于是,黄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在课堂里计算国足祁红、郝海东、范志毅进球的百分率,结果课堂里热火朝天,每一个同学都趣味盎然。
兴趣的起源点是需要,数学学习如果恰好是学生的生活需要,他们怎么敢怠慢、疏远。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当然,这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平时要处处留心,向黄爱华老师一样,勤以收集生活素材,使之生成生动的教学磁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什么有些人学数学学得很轻松,而有的人学的要死要活还是考不及格,难道学什么真的要有天赋?
ごs0354uかで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觉得天赋确实有一定关系,但这最多只体现在一些难题有天赋的人更快的理解,而其他人可能不会一下子想通,但是花点功夫总是会弄明白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的问题.有些人学的要死要活,虽然我不大明白什么意思,但我觉得方法肯定有些问题,可能确实花了很多精力,但却没有花在要点上.比如数学错题的订正就非常重要,有些人回家作业也认真做了,发下来错的题上课的时候听过就拉倒,回家不好好订正等于没有做……(我本来就有这个毛病)还有就是有问题尽管问老师,千万别不好意思,有些人就是问问题问出来的,数学自然而然会好起来.另外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这是老生常谈了,千万要记住,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天功啊!有些东西自己钻破脑袋想不出来,但老师轻轻一推,立马就明白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天赋是要有的,但还要勤奋。
对,需要天赋。(我有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人适合读书,有人不适合读书,人的天赋不同,所有不要勉强!中国教育有问题,是一帮孩子陪着一个高材生读书,大部分人都觉得累,而国外不这样!!所以不适合读书的,把义务教育读完就行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有更好的前途和发展!!中国人多了,你想在这方面和人比,你比不赢,因为优秀的太多了!另外学习注意方式方法!!!...
聪明的脑袋是前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些人数学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