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科学地开展幼儿园科学教学计划教育教学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科学开展(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论述上,明确地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那么,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地开展科学教育呢?
  科学活动为什么这么重要
  科学活动是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求过程。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科学不仅仅是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
  两个小朋友决定在屋后的空地上挖一个深洞。他们干得正欢时,两个大人停在一边看热闹。“你们在干什么呢?”一个大人问道。“我们打算挖一个洞,一直把地球挖穿!”小朋友中有一个兴奋地答道。大人们笑起来,告诉孩子们说:“要把地球挖穿是不可能的。”
  一个孩子拾起一个装满蜘蛛、蚂蚁、甲壳虫的罐子,展现在嘲弄者的眼前,然后轻声但自信地说:“瞧瞧我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并不认为“把地球挖穿是不可能的。”洞越挖越深,他们小罐子里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他们开始认真细致地观察蚂蚁、蜘蛛、甲壳虫的外形、特征、活动方式、喜欢吃什么、为什么住在土里等等,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兴高采烈,这是一项多么伟大而有意义的事业!
  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自发地对生活的地球和周围世界的探求,他们动手、动脑、亲自参与,亲历过程,在观察、操作、感知、理解、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习并经历着快乐!
  科学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象和事物的经验和体会。科学探索活动的发展,强调幼儿的感知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动手、动脑、提问和自由交谈、讨论等用多种方法去寻找多种答案,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特点及事物间的关系与变化。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个孩子看见几条金鱼在水缸里快活地游来游去,于是他也把头伸进水缸里,结果呛了水,感觉非常难受,他认为那是自己不小心的缘故,于是非常小心地又一次把头伸进水里,小心地吸气,结果又呛了。
  妈妈看见了,责备说:“傻孩子,不能把头伸进水里,这样很危险。”孩子哇哇大哭起来:“为什么小鱼能在水里活得很好,我却不行?”通过妈妈和孩子的共同研究,孩子获得了这样的经验:人和鱼的呼吸器官不同,人是用肺呼吸的,鱼用腮呼吸,所以人只能在空气中呼吸,鱼可以在水中呼吸。于是初步的关于人和鱼的呼吸的经验形成了,并且这种经验伴随着他强烈的体验在大脑中永久地留存。
  科学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与材料的交互活动。幼儿在通过与他身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事物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科学经验和一些基本概念,并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晚上,一个孩子走在明亮的月光下,他无意间发现月亮好像跟着自己走,于是停下来观察月亮,发现月亮也停了下来,于是又向前走,月亮也走,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这时孩子的眼睛、大脑和月亮产生了互动。
  科学活动是幼儿与周围人们的一种人际交往活动。作为“活动”的科学比作为“知识”的科学更能使得我们从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背景中把握科学的本质属性。当代教育界的许多学者明确提出,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价值或态度,包括提出问题、相信世界可被认知、实事求是、创新性、合作等。
  科学活动应充分尊重幼儿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好奇心的驱使、体现着他们探求世界的渴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寻找到自己。
  下雨的时候,孩子们在户外活动,突然一个女孩惊叫起来。吸引了一帮男孩子的注意,他们迅速跑过来,原来这个女孩差点踩到一只百脚虫。
  女孩吓坏了:“这真是一只可怕的昆虫,它会咬人的!”
  “它有毒吗?咬到人会死吗?”一男孩问道。
  这体现了安全的需要。孩子们出于对自身安全的需要,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对昆虫特性的问题探究。
  一群孩子纷纷摇头,表示都不清楚。大家都不自觉地后退了一步。
  “它的样子真难看,可能有毒!我们走吧!”
  “不行,万一它真的有毒,就该把它弄死。否则它会毒死人的……我们走的话,别人不知道它有毒。”
  “可是,万一它没有毒,我们把它弄死了,怎么办?”
  这体现了爱的需要。对他人的关爱和对小生命的关爱让孩子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满足对爱的需要,他们决定一部分人留守,一部分人去找老师询问。
  老师观察以后,也不知道它是否有毒,于是号召孩子们小心地把它装在一个空瓶子里,大家一起上网查资料,知道它确实有毒。还发现有一种虫子和它长得很相似,但没有毒。怎样才能很好地区分这两种虫子呢?孩子们又对它们的外形特征、生理习性、喜欢的生存环境作进一步研究。
  这体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孩子的意见和建议都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赞许,他们感觉到被尊重,愉快而信心大增。当他们向科学家一样,拿着放大镜观察着他们辛辛苦苦在不远处的树林里找来的虫子的时候,他们正在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行着“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存在对周围人的作用,以及自己的存在对这个世界的作用。他们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他们找到了自己。
  科学教育从幼儿身边做起
  幼儿科学教育并不是神秘的分子、原子、激光或枯燥的定义、原理、法则,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科学就在身边,它是花草虫鱼、风云雨雪,是田野、彩虹、鸟雀、流水,是生机勃勃的周围世界。幼儿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应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注重目标的长远性。科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注重幼儿“发现的喜悦,探求的热情,心灵和智慧的成长”这种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注重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有意义,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
  注重过程的探索性。幼儿科学教育,核心是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关于事物和现象的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增进幼儿对自然的情感,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
  注重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促进个性化发展,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利用各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引导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让幼儿从多个方面来获取对事物的丰富认识,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科学教育不再追求使幼儿获得一大堆僵化且无法应用的死知识,而是要让幼儿学会运用原有的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并引导幼儿体验到生活中需要科学。这不仅能使幼儿学会学习,而且能使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幼儿艺术教育系主任)
  作者:陈晓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7027条
评论1175条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热门搜索:           
>>查看论文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效地运用记录
更新日期:
| 点击:次 |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教育受到相当的重视。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幼儿的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做中学”科学活动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活动模式,它较充分地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学会发现世界、理解世界。
  然而记录则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使孩子们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一、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在活动“风车为什么会动”中,幼儿不断尝试用手中的材料使风车转动起来,然后反复观察、验证,把成功的体验纪录下来,并以此作为实验结论的依据,有助于幼儿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二、记录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
  活动“空气无处不在―蜡烛”中,在三根蜡烛后面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并让三名幼儿同时把玻璃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然后让幼儿进行猜测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记录,从而让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与经验。
  要充分发挥记录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做好记录。
  三、记录在科学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记录是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到底让孩子记录什么?什么时候记录?怎样记录呢?通过一阶段自己进行实践与研究,并初步总结归纳出几条有效的记录经验的方法。
  1.绘画记录方法
  在“感知风的存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回家收集有关“风”的资料,幼儿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小鸟飞动能产生风,汽车跑动带土能产生风等一切“风”的资料和照片。这一收集资料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收集资料能力,也调动了家长们的积极性,使学校与家庭、家长与幼儿、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互动起来。
  2.呈现实物记录方法
  记录要形象化、多样化,这是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主题“水―溶解”活动中,我们就是考虑了幼儿这一特点,采用呈现实物记录的方法。因为有些实物材料幼儿很难画出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录,减少了做记录的难度,起到了直观、快捷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儿记录的兴趣及探索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3.粘贴记录方法
  在“海洋球”活动中,考虑到幼儿受年龄特点限制,记录对孩子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采用粘贴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方形、三角形的彩纸,并引导幼儿把彩纸粘贴到相应的记录单上。最后启发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同伴的记录,并获得其中的快乐。
  4.绘画观察渐变记录方法
  “蔬菜―种植蔬菜”活动中,幼儿种植菜籽,每天给它浇水,观察它们的成长变化,教师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蔬菜的渐变成长过程,引起幼儿观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幼儿根据自己观察记录发现了问题。也了解职务成长离不开阳光、水、空气的道理。
  5.图表记录方法
  活动“沉浮”是采用图表记录方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思维及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幼儿学会看示意图用笔做记录,猜测验证效果很好。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具体用哪种形式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和教学活动的需要来确定。各种记录方法,也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及认知水平提高逐步过渡而来的,它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化答案,要因人而异。
  四、发挥记录的交流作用
  第一.在科学活动中,记录信息、表达交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记录有助于幼儿总结自己的探索过程,加深理解和认识。幼儿活动记录可以说是一份粗浅的科学报告。幼儿在“撰写”科学报告时,需要不断回忆探索过程,这是幼儿对自己操作的总结,它能够促使幼儿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这样的实验记录,这是保持幼儿探究兴趣和学习连续性的最好工具,同样的实验,不同样的观察,对每个孩子来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体验,幼儿的探究能力明显提高,一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也随之养成.
  第二.集体进行交流记录,有助于孩子们能够了解每个幼儿的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记录,使幼儿从同伴的记录中受到启发,学到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记录和交流的作用,要创设条件,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说明、描述记录的内容,要引导他们用准确、连贯的语句去讲述记录的意思,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
  三、做好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记录一定要在探索过程中进行。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不能事后追记,或还没有展开充分的探究就让幼儿进行记录,更不能事事都记。如,让幼儿观察种子的变化,应从种植以后开始记录,而不能到种子长成以后才做观察记录,也不能天天都进行记录。这种观察对幼儿了解种子的渐变过程、发现事物的变化、形成相关经验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意培养幼儿记录意识、记录习惯、记录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激发幼儿的记录动机,调动他们记录的积极性,从而使记录成为幼儿们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要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记录的方法,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一人做主。
  第三.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相结合。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幼儿有充分的机会去描述自己的记录内容,要引导他们用准确的词、句讲述记录的意思,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
  随着“做中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记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日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我们要坚持地实践与研究,谱写好“记录”这篇做中学的大文章.
本文出自:http://www.1k2k.net/jiaoyujiaoxue/3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看看论文网 版权所有如何上好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课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有目地、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教学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实施幼儿园保教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世纪的人才素质必然有新的标准,受教育者不但要有健壮得体魄、良好的行为品德、社会生存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智能,而且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活动能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一堂课教师准备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有很多方法。
幼儿生活周围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吸引着幼儿,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更进一步提出了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性。《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因此,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使各个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操作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一、科学教育活动前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材料
首先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如: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大小磁铁若干和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铁板、玻璃板等,让幼儿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总结经验,什么质地的东西可以吸,什么质地的东西不能吸。我还为幼儿准备了别针、铁丝、铁钉、铅笔屑,可让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又如:在了解物体膨胀现象时,我为幼儿准备了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虾片、玉米粒若干、瘪乒乓球、香菇、茶叶、透明容器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引起幼儿的探究的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发幼儿想摸一摸,探究一下的愿望,使幼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1、发挥幼儿多种感官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让幼儿充分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如:在教“风的形成”,可让幼儿用嘴吹一根吸管而形成风,或在小盆里放上碎纸片,用扇子一扇纸片飞起来而形成了风。又如在“认识沉浮”时,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物体放到水里,让幼儿摆弄、触摸。在“空气”单元教学中,让幼儿用气筒给气球打气,用塑料袋找空气,用小瓶装水观察气泡。在认识水果、干果时,为幼儿准备一些新鲜的水果和各种干果,让幼儿自由的看、闻、摸、尝。幼儿又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对有关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2、实验操作法
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过程,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第一环节自由探索。为幼儿提供磁铁和各种质地不同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现象。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钉不易吸住铁制品时,带领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导幼儿设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它们移动,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提问讨论法
在“物体膨胀现象”活动时,我向幼儿提出“怎样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怎样使香菇变大?”“为什么在夏天自行车车胎打气过多易爆?”等。在“水的三态变化”,又向幼儿提出“水开的时候为什么会冒白气?”“湿衣服在太阳下怎么会干?”“冬天里,小河里的冰块是从哪来的?”等问题,先让幼儿讨论争议,各抒己见,然后在及时总结,对幼儿的回答多认可,多启发,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科学教育活动的延伸
将活动区学习活动与游戏紧密相联,从活动本身到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尽情的展现自我,开拓自我,丰富社会经验。如在教了“认识磁铁”活动以后,在活动区提供磁铁及各种材料,材料中一部分是铁制品,另一部分是木条、泡沫等,还可为幼儿提供几个小碗,分别盛有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扣子,在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幼儿在摆弄中会发现磁铁是将铁制品与非铁制品分离的最好办法,最快捷的方法,同时幼儿在摆弄磁铁时发现同极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在“认识水”的延伸活动中,幼儿可在自家的水盆或浴缸中尽情的玩耍,感受沉浮现象。在活动区中,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在活动中我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去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和内化,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要让幼儿真正的“做科学”,体验发现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