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真要爱国贼正在毁掉中国国吗

帖子主题: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教育部在做啥
共&0&个阅读者&
军号:5617336 工分:420916
/ 排名:192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教育部在做啥
最近与一位学生家长聊天,谈到小学生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问题,他指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矛盾一词。记得以前我们学习矛盾一词这两个字时,用的是一个卖矛与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来学习。而今天翻开学生的课本,则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成了西化的矛盾一词。而且这一改动,也不利于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矛与盾的集合》矛盾,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是的。你没看错。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从这件事开始,我开始关注小孩的课本,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下的四本课本我全翻了一遍,并从网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结果发现确实存在极大的问题。以下仅从中西方文章在课本所占比例,以及所引用的内容人物表现来说明。不存在中西方人物对比的一般不加收录。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除一年级上册里暂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第28课《小伙伴》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内容,并配以外国小孩表现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小孩培养应该诚实的品质以上两篇都不是经典故事,何以要引用编造的外国小孩子,来表现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难道现代中国小孩子都找不到这样的优秀品质来弘扬吗?中国小朋友的优秀品质,只剩下司马光与曹冲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到了二年级上册,负面形象常常选用中国人的故事,正面形象则选用外国人。第7课《一分钟》在这里面用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的负面主人公恰是中国人的形象。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则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在这里,悄悄地表现了一个蠢笨的古代中国人形象。第19课《蓝色的树叶》提到了现代的中国小朋友,其中一位中国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导致另一位小朋友画出蓝色的树叶。悄悄地表现了小气自私的中国人形象。外国人的缺点呢?目前没发现一个。第22课《窗前的气球》描述了因为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一换成外国小朋友,就开始用正面的故事来表现了,瞧我们的外国小朋友多么地体贴关心同学?二年级下册,课本里开始疯狂出现大量外国人好人好事的文章,中国人在里面的形象,基本就是《一分钟》里贪睡不守时的元元,《蓝树叶》里的自私小气的形象。好的形象在哪?只有在一年级上册里的古人司马光和曹冲里去寻找。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继续表现外国小朋友的优秀品质,咱中国人得向外国人学习啊。第8课《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外国的名字不仅进了生字表,而且作业里还要用卡,罗,尔三个字组词。扯淡啊,这是什么导向。第13课《动手做做看》继续表现外国人的优秀品质,他们是有着非常认真的实践精神的小朋友,我们的小朋友必须向他们学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还得学习记住他们的人名。不记不行,生字表里让你加强记忆。第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又开始讴歌大英帝国了。第22课《我为你骄傲》隐藏得极深的一篇弘扬优秀品质的文章,通篇没有人名,让你分不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但最后,藏不住地卖国情怀就体现在”7美元“这个词上。说7元不行吗?一定要加上美字,以显示这样的好人好事发生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么?简直太无耻了。第23课《三个儿子》也是没有出现外国人名,故事看上去也没有问题,可是配的图却是非常显而易见,让小孩知道这是外国人,没错,金发碧眼,高大上的外国人啊,再一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外国人的优秀品质。第26课《蜜蜂引路》前苏联列宁小时侯的故事,可好歹他也是外国人不是?反正除了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各种聪明,各种品质优秀。咱没得说,继续学习他们吧。但接下来一篇就是中国的两个蠢笨的形象出来了,一个是揠苗助长,一个是守株待兔。第27课寓言两则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外国人的聪明再次出现在课本中,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崇洋媚外要多娃娃抓起哈。最后课外阅读第6篇《画鸡蛋》,国外的优秀人物真多啊,来学习吧少年。我们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哟。别学古人太蠢了,得学我们的品质哈。编者们,从古到今,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勤劳,智慧,勇敢,自强不息“的这些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你们是给怎样表现的呢?三年级上册第2课、5课、6课,接连三篇前苏联的文章,看来作者对前苏联还是有感情的。《金色的草地》前苏联外国小孩人名谢廖沙,以及外国的金发碧眼。而此文再一次通过描写他们善于观察来赞美外国小孩的优点。真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是中国小孩了?第5课《灰雀》前苏联的列宁第6课《小摄影师》又是一篇前苏联的文章,关于高尔基的故事。虽然前苏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可这样大篇幅出现,不是为将来毁损我国人的文化而做准备么?第14课《蜜蜂》虽然这是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可是引用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里面再一次出现了外国人的插图,外国人出现在课文中的频率实在高得可怕。第15课《玩出了名堂》玩也能玩出名堂的是一个荷兰人。第16课《找骆驼》当然我国西北部也是有骆驼的,但此文中没有人名,可是又有外国人的插图。前15课里,就有5课内容全是外国人的形象,各种优点,占了三分之一。简直有些丧心病狂啊!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矛盾,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是的。你没看错。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我能说对科利亚三个字现在特别反感吗?在小孩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就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然后二年级,现在三年级了,再一次出现这个名字,这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外国人名的学习和了解吗?太恶心了有没有?不能换个别的名字?用中国人就不行了么?而且里面的配图再一次是外国人,再一次!简直是恶劣到极点了第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我想说的是,没错,这次实验是正宗的中国学生的行为,可是文章中看不到半个对中国学生的描述!只在插图里隐晦地表现了这是中国学生的行为。第31课《给予树》印象中在四年级上册又将再一次出现关于圣诞节的描述,那个时候,它改头换面的名字叫给予是快乐的。现在它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上册中,看到这个,我只想说去你的圣诞!不是不允许对学生传教么?这么赤裸地宣传基督教是怎么回事?第32课《好汉查理》你看名字就直接告诉你,这是外国好汉,和中国人无关!多么直白!选读课文第二课做风车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再一次出现外国人物与插画。牛顿的故事。说真的,这么大量篇幅的外国人集中出现在三年级课本中,只会让我觉得莫名气愤,除此对那些卖国贼,我已无力了。选读第8课信箱看着名字就知道是哪国的了。肯定与中国无关。我不想再说了。三年级上结束,大概四十篇的文章,就有十二篇是外国人的,其它也隐约藏在里面,我没有拿出来比较。像描写动物鲸的,就写到北极一个楚奇克海,然后出现人物,自然与我国无关,但鉴于是描写动物,不是特指人,未罗列出来。以下开始三年级下册在本册书里第一篇就是描写燕子的内容,可是在第6课里却再一次出现燕子专列,以为是什么特别的,却原来又是外国高大上们在做好事啊。第6课《燕子专列》第8课《路旁的橡树》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描写橡树的,可这是前苏联的作家写的,然后在课文最后也点了题: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当然这高尚与我国无关,因为这不是中国人筑的路。第14课《检阅》再一次疯狂大量出现了外国人,中国的三军仪仗检阅这么多,弄不出来?第15课《争吵》里面的主人公也全是外国人,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短短一年时间,各国际友人纷纷以友好聪明善良的形象在我们课本上冒头了。前苏联的,波兰的,英国的,意大利的,法国的,荷兰的,我看编者大概忘记了八国联军侵华是怎么回事了。第19课《七颗钻石》钻石这玩意,一看就外国人写的,俄国人写的文章,虽然文章中没出现人名,但后面外国人的插图暴露了。第20课《妈妈的账单》这一次又是学习外国好榜样。可芬尼是哪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呢?让我想想……第22课《月球之谜》虽然这是一篇科技文章,可里面真的不是在讴歌美国人的么?我国的高科技为啥不讴歌一下?讴歌美国人是怎么回事?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国际友人这算是要写个遍么?欧洲人写完了?开始赞美非洲人了?选读课本第3课《小狮子爱尔莎》嗯,你没看错,就是动物咱都要取个外国名,为啥?因为这是奥地利人写的,国际友人再次出现。看人家爱野生动物,多环保。第5课《七色花》不用说啦,外国人再一次充当了主角。第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说真的,我对白求恩大夫真的非常敬佩,但在这里,他出现在本书倒数第二课选读课本中,可能还因为他有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吧。至此,三年级课本结束。下面是四年级的课本。注意哟,三年级上出现的《给予树》在四年级上里改头换面,再一次出现了。它叫《给予是快乐的》。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再次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你直接让小孩看课外书不成?还要选这么多他的书进来么?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嗯嗯,这个还是人家外国人的细心,和我们中国人无关。第9课《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当然插图一如既往地是外国小朋友啦。别问我审美,我就是要放外国小朋友。别问我中国故事在哪。我就是爱放外国的。第10课《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保加利亚的作家来告诉你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第11课《去年的树》这棵树肯定不是长在中国的,因为他是日本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的。别问我学语文,为什么学这么多外国人二道手的作品,问译者和人教的编辑去吧。第14课《白公鹅》我不知道13课已出现了丰子恺的白鹅,为什么紧跟着又来个白公鹅,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配个外国小朋友钓鱼的图,这是神马意思?编辑你告诉我好不?第23课《卡罗纳》不用问啦,一看名字就知道正宗国外的,来自意大利的作品。对于大量充斥这种二手翻译作品,我实在看不出什么美来。因为它不是一手语言写就的,让小学生这样去体会汉字的美好还是体会国外的美好呢?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对,你没看错!是它,是它,就是它!三年级上出现过一次,这次换了个故事内容,基督教庆祝的圣诞节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小朋友的课本上啦!编辑是脑残吗?第27课《乌塔》这是一篇写中国人在国外遇到个外国小朋友叫乌塔,然后对比外国人多勇敢,中国小朋友呢?嗯,自己想吧。第8课《人造发光植物》这个自己看吧。人造当然是人造,只不过此人为外国人。中国人?我也不知道在哪哈。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第5课《中彩那天》二战中奔驰车什么的,嗯,肯定和国人无关。外国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啊,再一次显露无疑了。第7课《尊严》自己看吧,有尊严的当然是外国人。第9课《自然之道》美国人写的文章,我们继续学习吧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出现母亲河黄河了,可是里面公然喊出黄河是一条祸河!!!这是怎么回事?什么乱七八糟的编辑???第18课《永生的眼睛》美国作家的文章,作品二字我都不想说。翻译来的文章,用来传播思想是可以的,但用来语文学习,难道比我国作家写的水准要高?第20课《花的勇气》中国作家写的,不过就连写花都要写到国外去,赞美的是维也纳,这编辑真够用心的。第22课《牧场之国》一个捷克人写的荷兰牧场。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个故事,不说了。反正是聪明的外国人就对了。第26课《全神贯注》嗯,外国人的全神贯注。中国人就不会全神贯注啦?第32课《渔夫的故事》印象中,不是那个贪婪的渔夫老婆害得他们重新一无所有了么?可这里面的渔夫却非常智慧,智斗恶人啊。聪明的阿拉伯人。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本第2课《小珊迪》一如既往地好形象,我不说话,就静静发图。第5课《生命的药方》中国人编外国故事挺来劲的。五年级六年级也是这样的套路,大家可以看。出现这么多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一定要向西方,甚至连西方都不是,只要是外国人就行?一定要向外国人学习才好?大量充斥的都啥玩意啊?小学课本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啊,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的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的文化,而不是泊来品,而不是将外国人的审美弄成我们的审美!看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小孩正在学习的课本,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人教版教材里的这些导向,究竟是要把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导向何方?这是要全面摧毁我们的自信,重新树立起崇洋媚外的奴才思想吗?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了。还不警惕吗?还不警醒吗?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教育部在做啥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教育部在做啥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教育-搜狐新闻
---------------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教育
时间:日14:03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讯据《东方早报》报道,22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并回答了大家关心的众多问题。对于“教育产业化”现象,王旭明表示,教育部一开始就反对,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王旭明说,“教育产业化”这个提法从它产生之日起,教育部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
所以反对,是因为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这里面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化”字。我们同意教育的某些部分可以发展成教育产业,比方说高校后勤社会化,这完全可以变成产业;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都是可以变成产业的。但是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能用产业的思想来引导的。对于“中国的教育失败,改革会不会越改越差”的说法,王旭明不赞同:“我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失败的。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成功的。”
  (金陵/编制)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秋天不回来
频道精彩推荐
··········
唱给你的歌
··········
··········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是中国某些教育学者昏了,还是中国的教育部昏了?真理不辩不明
已有 1609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教育部 中国
以下文章是从搜狐下面的链接上看到的一篇关于近日教育部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国十条的批评文章。 窃以为,一位正直的学者,对教育部乃至中国政府所发文件中,凡是正确的和对的东西,要敢于力挺,同时对于其所发政策或文件中,凡是错误的和不对的东西,要敢于指责。这才是一位现代社会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根据自己个人的学术和经济利益、小集团的学术和经济利益的得失与喜好,来对面向下一代普遍利好的教育政策,进行攻击和指责,这是违背学者良知的做法,尤其是违背教育研究学者良知的做法。 1. 从原文作者标题看,作者认为教育部给小学生减负的国十条,是学习西方的,而且是盲目学习西方的。我不知道原文作者对西方有多少了解,但是从文字表述来看,作者可能根本就没有去过真正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未见识过什么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其文明。所举例的西方类似政策,都是西方几十年前的。我很纳闷,为什么原文作者就不能认为:这个针对小学生减负的国十条就是教育部根据目前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而出台的系列解决措施之一?中国教育部,难道就不能根据现在中国孩子水深火热的受教育处境,而出台一部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减负国十条?开一个正确的药方?一旦开个正确的药方,就被指责为学习西方?!原文作者在标题里就上纲上线地给教育部扣上了帽子,我的立场还是正文开头的:如果教育部或中央政府出台了好政策,就要敢于力挺,并努力推进帮助落实;如果出了坏政策,就要敢于揭露、指责和批评,并敢于抵制。对于原文作者,我怀疑,是不是教育部的这项政策,毁了该文作者或该作者所在群体的饭碗,所以,作者会对这个救中国孩子和中国社会未来于水火的文件,发出这样变态的质疑。并且不惜在文章标题上就随意开始扣帽子。 2.再谈谈原文作者从标题到内容讲的中国教育部盲目学习西方的这个观点。原文作者举杨振宁为例,恰好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杨振宁什么教育背景出身?中国教育全盘学习西方教育后的教育成果,还是1949年解放前中国教育的成果。中国教育史告诉我们,1902年中国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管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起点是1902年的章程还是1904年的章程,也就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国家教育开始推行新学。什么是新学?模仿和学习西方的science,日本人把它翻译为“科学”,中国人没有对science这个词的中文翻译,而是直接从日文里引进了“科学”这个词。“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学科”,是分门别类的科目,是把大千世界拆成零碎的科目,对应的英文词汇是把大千世界拆成pieces,而不是用综合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研究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杨振宁是中国教育从体制到内容全盘学习模仿西方教育后的产物。原文作者把杨振宁当作正面例子来论证其观点,可惜这个例子找错了。中国因为模仿和学习了西方教育,才出了杨振宁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49年以前,中国模仿西方培养了杨振宁,在原文作者认为是正确的,为什么今天中国模仿西方、学习西方,原文作者认为就是不对的呢?作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原文作者是更想褒奖民国时期吗?这个观点,陈丹青喜欢,很多中国人也喜欢。还是,原文作者是想回到民国时期,还是别的什么意思?反正,我没看出来原文作者有好心肠的意思。原文作者定义教育部是盲目学习西方,就不知道这个“盲目”二字从何而来?是教育部瞎着眼睛不知道中国现在小学教育出的问题和孩子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实情,还是教育部错看了原文作者这样的学者而瞎了眼?原文作者的“盲目”二字,真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而来的。 3.原文作者说:中日都是重视“智育”教育的国家。难道西方不重视“智育”教育?难道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不重视“智育”教育?这纯粹是傻瓜在说话吗!问题是:什么是“智育”教育?难道,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过去减负,是“去智育”的教育?为什么会把给中小学生减负,曲解为“去智育”教育?这是个非常奇怪的认识,不知道是从何而来? 4.原文作者说全球重要软件公司负责技术的或编程的人员,中国人占的比重很大,这一结果得益于中国教育。OK,为什么这些软件公司的头和老板,不是中国教育培养的中国人?原文作者讲的中国的“智育”教育,在其描述下,不过是为国际大公司培养了若干技术员和工人吗!不过是职业技术教育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为什么中国的“智育”教育,不能培养出这些大公司的总裁和管理者?这些总裁、老板和管理者是哪个教育体系下的产物?难道这些总裁和管理者不是“智育”教育的产物? 5.原文作者声称,日本几十年前减负后,是“放羊”教育。难道给教育减负,就是“放羊”教育?真是奇怪透了的想法和认识。原文作者,绝对是中国式“智育”教育的产物!而且是中国式“智育”教育中不合格品产物之一!连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原文作者都搞不清楚,也没有搞清楚,还写这样一篇文章,来指责教育政策,天大的笑话! 6. 原文作者指出了中国教育公共资源投入少的问题,这是对的。再用原文作者的逻辑推理一下:那么,为什么在国家教育公共资源投入少的情况下,拼命地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的负担?既然教育公共资源国家投入的少,那么投入多少,就做多少吗!为什么拼命盘剥教师、盘剥家长、盘剥孩子,来装作中国教育公共资源投入多时才可能有的过分多的、过分深的教育内容或叫做教学信息,来加重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而这些教育内容或教学信息中,到底有多少是目前培养人才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是目前造成人才成长起到反面负担作用的?这些已经成为负担的内容所占的学习时间,挤占了多少孩子们真正的智力发展、乃至培养孩子们智慧所需要的时间?原文作者这样的学者,不去努力推动中国教育公共资源投入的增加,而在这里胡乱搅局,盲目误导和推动让教育部、让各级教育机构、让学校、让教师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何居心?将一个减负问题,没有逻辑地与拼爹、拼钱、拼家庭所占有的不公平社会资源往一起关联,煽动稀里糊涂和早已无法谈定的中国老百姓和民众情绪,误导社会,是何居心?!拼爹、拼钱、拼家庭所占有的不公平的社会资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已然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孩子们学校教育负担重这个原因,也是造成这些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支撑学业负担重的现行教育体制和制度与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不配套,也是造成这种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由于减负造成了这些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因果关系需要辨清,不能混淆视听,不能胡搅蛮缠地搅乱了因果关系,愚弄了老百姓、并利用老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来煽动老百姓头脑跟着一起发昏。减负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与减负配套的教育制度或教育体制没有配合给减负措施应有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和体制改革造成的。2006年前后,记得北师大教育学者郭华教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还记得大致叫:为什么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减负长期不能成功。郭华教授在文章标题里讲新课改是“新鞋”,这双新鞋没有一条新路配备给它来走,而是让这双新鞋走在老路上。什么是老路?旧有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新课改已经是中国的第八次课改了,为什么前7次课改都没有问题,而这第8次课改就成了问题?因为前7次课改都是在“老路”许可下并与“老路”配套的课改,因此没有遭遇过新课改一样的被诟病。而新课改这第8次课改,就是在“老路”许可但“老路”还不给或没给配套下做的一次真正意义上“新”的课改。课改成新的了,路还是老的,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减负问题是同一个道理,在旧有教育框架和体制下减负,越减负担越重,因为,给减负这个新政策没有配套跟它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或制度。既然国家不愿意给教育投入,不愿意给基础教育投入,家长、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凭什么去要求学生学业负担如此地沉重?凭什么?学生学业负担重,就是国家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渠道,对全体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如果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对全体民众血淋淋的剥削和压榨!是不对的。 7. 再论原文作者讲的“学业负担”根据原文作者的观点推理:好的教育就是学生学业负担应该重的教育,只要减负就是“放羊”、“去智育”的培养跨国企业老总、总裁、老板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傻瓜教育。这完全是中国几千年专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再现!把学生当作奴隶,通过学校这种场所,以学习甚至“智育”的名义,用过重到学生不能承受的学业负担,奴役着未成年人,扼杀其对学习的兴趣,摧毁其对学校的热爱,这是奴役着这个国家未来世代的所谓的“智育”教育——是假借教育之手在犯罪!&原文作者,发了这样一个乱扣帽子、逻辑混乱、混淆视听的文章。我怀疑,原文作者可能在校外补习场所或学业负担过重的这个现状里,是有大名大利的利益的,所以,原文作者写了这样一篇无法禁得起推敲的文章,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自己集团的名利,否则,目前任何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人,都不可能发出这样的声音,来盲目指责小学生减负国十条的文件。&只是,这样的给小学生减负的教育政策或文件,在教育部,应该是需要配合一系列的体制或制度上的成套教育改革措施和手段,如果孤立推行和实施,肯定被原文作者这样的学者,钻空子,甚至煽动稀里糊涂的家长和社会力量起来,迟早会给废了。&&原文见:&&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学习西方 盲目不可取
减负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共基础教育资源的提供减少了,孩子享受到的教育就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而当“减负令”导致公共教育资源投入越来越少时,小孩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社会阶层固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其实,中国教育的问题主要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还是比较完善的,盲目减负实不可取。  教育部22日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这个被媒体喻为“史上最严”的减负新规中,“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等直指中国传统基础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争议。但是却换来家长忧、学校怨、孩子不以为然的尴尬反响。 教育部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特色。而“双基”成就非一日之功,它是中国基础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结果。具体表现为通过富于严密逻辑的教材、良好教学节奏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并重视对学生在学业领域中问题解决技能的培训。从而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虽然是到美国攻读的博士学位。但他是在中国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硕士研究生。谈到中国的基础教育,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得益于中国系统的基础教育和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形成的扎实基根,并多次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不比美国人差,甚至要多出很多。  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强,处处得以体现。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夺冠、获奖;高科技领域中,占有计算机垄断地位的美国微软、苹果等公司的程序编写员,有相当比例是中国人,并在这一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与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良好训练是分不开的。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选择上的基础性、基本性和范例性,注重知识组织上的逻辑性与教育过程上的系统性,遵循人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从小就锤炼了中国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能力。  日本和中国一样,同属偏重智育国家,加之两国相近的东方文化传统,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经历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日本文部省曾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模仿西方“放羊”教育,提出“宽松”学习(具体的措施与中国如今的“减负令”大同小异),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然而,这些“减负”措施在实施初期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日本中小学生的“学力低下”,教育质量下降。据当时的民间机构调查显示,日本三分之一的大学都必须对经历“宽松”学习的大学新生进行高中数学、理科的补习。另据日本文部省称,日本因不能正常进行授课而需进行补习或个别补习的大学几乎占半数。创新能力是建立在现有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和思考方法之上的。二战战败后,日本百废待兴,正是需要扎实的基础教育来提高学生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从而为各行业输送更多基础人才。“宽松”学习却将日本学生的学习时间(课内和课外)减少到只是新加坡、韩国的一半,还不如美国,在38个国家中倒数第9位,同时又严重削减教学科目,培养出的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算的学生,又何谈“创新”能力?   教育肩负着多重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如果任由以财富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继续发展,必然会出现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上升空间被压缩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社会阶层固化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加大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普通人实现社会上升提供了可能。很多历史故事讲的也是,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而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却似乎对这种经验之谈发起了挑战。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基础教育资源投入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测算,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例为86%,全世界平均在80%左右,2005年我国仅为46%。本来就资源稀缺,配置还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责任,但总体而言,地方政府推进均衡的举措,主要为“盘活”现有资源,包括建名校集团、名校帮扶薄弱校,以及中考名额分配等,导致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状况改观不大。   “减负令”作为教育部颁布的行政命令,规范的是学校行为,比如要求学校限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减少家庭作业,规定学校不得强迫学生参加假期补习等等。这让学校的教育大纲变得容易了,但升学的门槛没有变,导致原来的校内竞争变成了校园外的竞争。减负只减了学校负担,却增加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   因为减负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共基础教育资源的提供减少了,孩子享受到的教育就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孩子的课余时间越多,对家长的财力要求也就越高。对于处于社会上层,家庭经济状况优渥的小孩,堤内损失堤外补,当公共基础教育资源投入减少时,他们可以通过培优教育(相对于公共基础教育,含金量更高)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包括一些培养兴趣和特长的课程学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形势。据媒体报道北京初中生“一对一”教学的价码已经飙升至每小时250元,这样的价格是普通工薪家庭难以承担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可见,子女教育费用已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重要负担。在一些地方,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压力已经不亚于买房,教育、医疗和住房消费,对于成为居民生活的“三座大山”。对于处于社会下层、经济环境较差的家庭,压力更大。中华民族有着重教重学的优良传统、“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的文化内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却在这些经济状况不佳的父母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们怀着“小孩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走向上层”的朴素愿望,“什么都可以缓一缓,教育却不行”。而当“减负令”导致公共教育资源投入越来越少时,小孩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社会阶层固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2011年6月,武汉一位妈妈发出了名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讲述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花很多钱报各种培训班,控诉“变态的培优市场”和不公平的升学门槛,引来众多家长共鸣。(文/闻嘉)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田青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ng 毁掉中国电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