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减少刺激持续时间会增加发动动作2017最有潜力股票所需的电流大小

> 问题详情
在刺激持续时间无限长的情况下,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A.时值 B.阈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在刺激持续时间无限长的情况下,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A.时值B.阈上刺激C.阈下刺激D.基强度E.阈强度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第 69 题 对脂肪和蛋白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  )A.胃液B.胆汁C.胰液D.唾液E.小肠液2第 70 题 斜角肌 (  )A.起自颈椎椎体前面B.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C.锁骨下动脉位于前斜角肌表面D.前、中、后斜角肌间形成斜角肌间隙E.以上都不正确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人体能量场和生物电学说
一、人体能量场
人是宇宙能量场的一部分,宇宙能量场包括宇宙的万有和虚无,三塗八难尽在其中。
人在呱呱坠地之前,以一个气罩带我们漂浮在意识之海,在化成肉身后,逐渐与意识界失去联络,开始适应三度空间的生理和心理,致力于生命的工程。而人身上的能量涡流到了青春期后逐步发育完成;生病对人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人的一生是个建筑“心墙”的过程,我们不断遗忘和断绝内在的呼唤,生病对生命是一个机转;而死亡对人而言只是能量形式的替转。
人体的能量场像发光体般包围着人体,因为由不同的波动、密度所组成,大致可分成七个等级,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通:
1.七个层级间的辩证关系
人体能量至少由七个不同的层级,具有太极推拉的阴阳模型,第一、三、五、七层是密度、质量较大的固状体,第二、四、六层是波频较高的粒质系,为流体。它们层层包含互相渗透,像光谱般扩散,而不是像洋葱般层次分离。
2.各层级的特性和人体的关系
每一层级和身体的关系表现在身体的脊椎上,每一层级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且对人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功能:
(1)和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关,包括人的感官知觉和神经。
(2)与人的线性思维有关。第四层以上则与慈悲心、神般的意志有关。
3.转化的形式和涡流的方向
宇宙能量场和人体能量场之间能量形式的转换,可在涡流中测知,若是顺时针则涡流处于“开”的状态,此时宇宙能量进入。但是一般人仅开启身上少数的涡流,其他封闭的涡流将呈现逆时针旋转而将人体的能量推出,这从生理上而言,就是老化;从认知面而言,则是异化、客体化,形成我执而不能参透天地。
涡流的位置和功能
人体的能量涡流多是对称成组地出现,类似穴位分布,对人体能量场而言,具有下列功能:滋养、传导、带动生命各方向的发展,唯有通过心灵净化才有可能被人意识到。
二、人体能量场各层级的特色
它是青白色的微对光点,厚约0.5─5厘米,若生病时则成灰白,运用超视觉看到人的身躯像阳光下的发亮蜘蛛网。它包含了人体组织器官和原生结构,人身依此而存在,它先予躯体且故定其形状。
这层的颜色是七彩的,与人的情绪相关,当一个病人被引导放松心情时,常可看到展现各种“沉淀在第一层”的情绪病变,各种颜色形成光点向上抛掷,这层厚度约为2.5-5厘米。
金黄色的光,约7-20厘米,若有其他色则是由第二层转成;大多数人都尚未完全开发至这一层次,人类文明的进展,正处于大力开发理性思维和线性思考的阶段,所以才会认为社会和自然秩序都可被理性认知。
4.一个转换的过程
由于第三层以下和人的物质界相关,第四层以上则属精神界,且每个层级都有其独立的向度和空间,我们偶而会在梦里经历但多会遗忘。唯有通过修行才可通达不同世界,这是质能互换的过程,必须通过一个火红熔炉,打开身上的第四个涡流。
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可在这一层呈现,他们之间会有弧光相连,对于去世的人或怀念亲人时也会有弧光射出,最常见的恋人之间散发的是粉红色弧光。这一层的颜色是七彩的,约1.2-2.5厘米。
这层就像照片的底片,是我们人身依之打造的蓝图,在这个空间里有一套完全一样的组织器官,当人的身体生病时,可能是第二、三层向下影响,治疗师必须仔细观察第二、三层颜色的变化作为诊断的标准,但治疗时则必须取用病人第五层级的能量,因为它是人体的原形。
它是金银的跳度光点,有如珍珠般柔亮的光彩,一但开启,则可与天地产生共鸣,体现悲悯心,并行天命,而与造物者同游天地。
这一层是整个精神界的主体(第四层以上),约2-3倍于人体的超高速闪动光点,就像一层巨大的蛋壳包着人体能量场;上面登录着这一能量的历史和过去的生命型态,并包含人在一生之中的业力和未来的蓝图。倘若能够开发出此层,则几达神性而能通宇宙。
三、疾病的治疗与类型
(一)疾病的类型和变化
我们说人之所以会生病,都是因为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了阻塞,致使气血不畅、壅塞所致,但是之所以有轻重之分,是因为阻塞的强度不同,有的人阻塞的面积较大,或阻塞点多,或阻塞比较坚实,在说明这个人所受挫折比较大之外,同时也证明他的病情较重,而不易医治,即使治好,恢复起来也比较慢。而有些轻症患者,则与此相反,由于受到的刺激较小,所以病情较容易医治。而对于以上二者,即病轻病重,很多时候是可以转化的,就是说本来的重症患者由于治疗方法得当,诊治有效,加之患者本身心理上的配合,会使病情减轻,而慢慢好转,甚至痊愈;而某些本来的轻病患者则会由于没当一回事、医生指导不力、甚至误诊,或者不予配合等多种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者恶化,最后成为难治之症、不治之症,甚或一命呜呼。
(二)治疗方法和步骤
1.做好心理准备并凝聚身上的能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也可以薰香清除不良之气,并以呼吸观想法去除身上不好的气。
2.以病人所在的沟通层次进行交谈以建立病人信心,观察与记录患者的情形,以及生理上功能障碍位置。
3.配合情形观想在能量涡流上进行顺时针或反时针的气旋引导,若病人可以配合放松并加入观想较易达到疗效。
4.能量的来源有三,皆可适当运用:病人、治疗师、宇宙能量场。
5.治疗原则是由最低层开始调整,虽每一层是因果相循的,但仍以第一、二层的平衡与调整为主,且有许多病变都会直接反应在第一层,而有诸多种病症出现。
6.以体位法或开穴法配合治疗,处方包括人际关系的调整、情绪控制、适当的日照、均衡饮食作息以及运用颜色观想、五音调控法等。观想法是在返观内照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观想出某一具体事物的形相、颜色和亮度。如观想出火球、光团、太阳、月光、灯光等,观想的形相、颜色、亮度越逼真越好。前面已谈过,阴性物质是靠意念指挥,想什么来什么,无论你看见看不见,它都是“意到气到,气到光到,光到神到”。
体位法来自瑜伽。体位法的意思是「在舒适的动作上维持一段时间」,在缓慢的动作中,身体保持放松和做深沈的呼吸,使得血液很自然的能够携带大量氧气并且吸收。体位法影响身体各个层面,它们活络肌肉和神经系统,强壮僵硬的韧带与肌腱,使关节灵敏并且按摩内部组织。
由于体位法的动作,在一段时问中维持静止不动,可以压迫腺体而促使内分泌平衡,如此就能避免生病,保持身体柔软。动作可以一个一个调理那些不好的习性﹑倾向,心灵也就变成宁静﹑平和与集中了。身体与心灵是无法分割的,身体是心灵的最外层,也是静坐的堡垒,一个完整的瑜伽课程,应包括身体锻炼﹝体位法﹞,以净化和强化身体,以及使心灵全力前进以达到宇宙意识合一。
附注:所谓声音和颜色的治疗是配合各层次的波频和密度发展出来的,运用观想在身体上以顺时针方向调整有助于达到共振。
7.协助病人认识自性,寻找内在的声音,学习自己治疗自己。
生命有着不容忽视的自然规律,你遵循它,生命便得以兴旺,你违背它,生命便枯萎早衰。就大多数人而言,对生命的无知和盲从,才是令我们生命历程缺少阳光普照的原因。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气”不单纯指“志气”,更确切地说应该指维持生命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生命能量。生命能量的存在,由于其储量不同可分成三个等级:第一,是支持人体自主神经活动的机体基础生理所需能量;第二,在基础生理活动能量支持满足的情况下,富余能量会激发自主神经系统的高级感知能力,即体神经感知和脑神经感知,人类表现出高级智能活动;第三,在生命能量足够富余的条件下,人体可以在机体外周建立一层能量场,就像佛像笼罩的光环一般,又像地球表面的大气层。这种能量场对生命个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种能量场越强,生命个体越能承受来自外界的干扰、打击和侵害,这就是所谓坚强不催的生命个体。缺少了这种生命自卫的能量场,则是柔弱、怯懦、易受伤害的、自我封闭的生命个体。人和动物都是如此。
如果生命个体本身是能量富足的,能自然形成生命自卫能量场,那么外界环境的恶性刺激和严酷考验,反而会激发其生命机能,促使其更加旺盛;如果生命个体本身是能量欠亏的,不能形成生命自卫能量场,那么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和伤害,就会促其更快地衰亡下去。这就是同样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有的生命个体会健康长寿,有的生命个体却会早夭消亡的道理。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但依然有很多孩子还是不断地受伤害而不能自保,这是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现在的孩子生命机能不足,生命能量亏欠,不能形成生命自卫能量场,所以才会如此脆弱和封闭,不能也不愿迎接或挑战外界生存环境的考验。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身体高大的孩子,其生命机能相对不足,不能产生出生命自卫能量场,那么他就不能去应付外界环境的不良状况。这样的孩子本能上只接受保护和特别关照,为的是维护自身不足的生命能量。如果不顾客观现实,强行刺激和加压,就会导致其身心的畸形变态发展――产生对刺激和压力来源的仇视对抗心理。这就是反判、仇恨心理形成的基础生理原因。
  如果一个身体矮小的孩子,其生命机能富足,能够自然形成生命自卫能量场,那么这样的孩子会自觉接受大风大浪的锻炼,使生命机能更上一层楼,使其将来的生命能动能力更强大。这类孩子会自然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这种人生是充满自信快乐的激情阳光人生!
如果把这两类孩子放在一起,由于生命能量对比的结果,小个子会自然领导大个子,大个子会自动屈服于小个子,二者生命不再会有真正的平等。生命基本的竞争,就是从生命能量对比开始的,任何运气和庇护,如果没有良好的生命机能为保证,都会是好景不长的。
上面我们提到了冥想的问题,冥想可以治病,是毫无疑问的。现在,我就这个问题敞开讲一下,顺便教大家怎样去冥想。
想要做到什么都不想,是很难的。但是也是有方法可以练的。可以先把思绪停在一个点上,专心。就比较能让自己静下来。
  目标相同:  谈禅修、静坐的书很多,教如何禅坐的单位也不少,相信有不少朋友已经去修习过了。不过,您会发觉,如何让自己“静”下来、“定”下来,各有各的说法,莫哀一是。
  基本上,静坐与冥想的目标相同,都是透过练习,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都静下来,达到什么都不想,无我的状态。到达那个状态,可以说是“三摩地”,也就是瑜伽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水波不兴,完全静止的情况。
  但是,这种无我的状态非常难以达到,除了不断的练习之外,加上一些帮忙会好一点。静坐和冥想就是帮助我们达到无我的最高境界的过程。不过,这两者有过程上的差异。
  静坐,望文生义,就是坐在那边尽量什么都不想。冥想则相反,我们在冥想中是有主题的,思想尽量围着它绕。
  冥想想什么?  您在静坐与冥想之间,可以同时并行,也可先选择每天练习冥想。
  那么,冥想想什么呢?有几个方向可想:想颜色、想画面、想声音……。这些在冥想中的主题,千万不要和现实生活中有紧密的连结。请不要在冥想中想工作、家庭、子女、财务等您每天都在困扰的事。相反的,您要想的是可以让自己集中去想且能放松,但又不会在过程中睡着的主题。
  想颜色怎么想呢?您可以以一周一个颜色来进行,若是能配合着脉轮的颜色来冥想就会更好。比如:海底轮的红色、生殖轮的澄色、脐轮的黄色、心轮的绿色、喉轮的蓝色、眉心轮的靛色或是顶轮的紫色(或白色)。在冥想中一方面想着颜色,另一方面观想它相对应的位置。
  或是您可以在心中想象一个美丽的风景,如蓝天、碧海……,再把自己放在这个美景中,很舒服的冥想并观察自己呼吸与身体的变化。或者您可借着先盯着一幅图画,在看得很专心后,慢慢的闭上双眼,静静的观想着之前的图案。
  还有一种可以帮助自己静下来的方法,就是用声音。也可以用它来冥想。您可在心中默念OM。或是在吸气时默念SO,吐气默念HUM,就这样SO~HUM~SO~HUM~在心中反复地念。
  静坐观想何处?  至于静坐时,放掉冥想所想的主题,要进入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比冥想还难。随时有杂念浮现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能控制不起杂念,但可以做到的是不去“寻思”。也就是当杂念出现时,不要跟着它一直想下去,而是让它轻轻的离开。就像我们仰望天空的白云,它怎么来,也怎么走,在脑海中不留痕迹。
  但是,单这样还不容易做到,您可以试着把您的专注力放在身上的某个位置。可以是眉心,可以是前额,也可以是鼻尖,也有人放在肚脐。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有问题,你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这里。当您把意念放在那个位置时,就集中精神注意那个部位的变化,把其他感官的知觉与想法,逐渐降到最低。
  要注意的是,静坐与冥想时,是有意识,专注在您想的事物上或是观想的部位上,不要让自己坐着坐着跌入睡梦中,这样不但失去静坐或冥想的意义,坐睡浪费时间不如径自休息去;时常在静坐中睡去,还可能养成一练就睡的习惯。这对身体是很不好的。
在物理学上,场是一种特殊,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比如、等等。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描述场的运动。空间不同点的场量可以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动力学变量,因此场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场论是关于场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量子场论则是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场论,即把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场,把场看作无穷维自由度的力学系统实现其量子化而建立的理论。
由短周期到长周期的排列像一个质量由小到大分层的物质层结构。当长周期元素随原子量增大,核电荷数相对核内中子数的增加具有极限时,原子呈现放射性的不稳定状态。对短周期的稳定元素来说,如果继续增加核内中子数量,则核电荷数也显示具有极限的特征,出现放射性同位素的不稳定状态。
中子不能单独在地面附近的空间稳定存在,却能在原子核内存在的事实表明,原子核内的物质分布密度大于核外空间的物质分布密度。如果我们能进入一个像原子核那样的空间,一定能看到中子聚集团块稳定存在的情景。按照从太阳系空间到地球的质量中心,物质分布密度逐渐增大的趋势,可以认为地幔内就能满足中子聚集团块存在的密度要求。越过地幔进入地核,就是中子聚集存在的密度最大的物质空间。
可以设想由地核到大气层的物质分布情况:中子核边界存在大量中子聚集团块,它们通过一个辐射空间后变小,成为下地幔的主要物质存在形式,经过一个对流层后,更小的中子团块成为上地幔主要的物质存在形式。它们大多对应化学元素周期表三个短周期元素的同位素。越过边界的原子,主要以同位素衰变的形式成为稳定原子。其中气态原子衰变时间最短,接近地壳上表面时已经是原子了。
由中子核边界到与太阳系空间的边界形成地球的内能空间,由地核质量中心向外是内能空间的方向。太阳系空间相对为外能空间,它的方向与内能空间相反,
由边界指向地球的质量中心。
由中子团块到质量不同的原子,继而形成分子,反映了地球内能空间物质形态的演化形式。这些中子能量化过程的生成物质就是能量化物质。
距今的年代越远,半径变化的越少,相应的能量化物质的数量越少,所以地壳对应的地球半径越小,表面积也越小,地壳也越薄。并且,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为零,整个地壳表面之外就是大气层。这就是25亿年前元古宙时地质变化的初始条件。
上地幔的中子团块沿地球内能的方向越过地壳后,立即衰变为原子。原子与中子团块最明显的区别是具有一个封闭原子核的空间。它使原子的体密度小于中子团块的体密度。
气态元素中的氢、氧两种原子通过较薄地壳表面产生的热量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液态水。这是地球在能量化进程中产生的另一种形态的物质。
同时,地壳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裂谷和裂谷系,三个短周期内铝、硅、镁等金属非金属元素,通过裂谷和裂谷系成为造山运动形成新地壳表面的物质。
元古宙的造山运动在较薄的地壳表面形成了大量的褶皱山系,如沿非洲南端兹瓦特山延伸到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褶皱山系,而非洲西部的山系可延伸至南美洲的巴西。
  造山运动和造水运动都吸收大气层中的氧气,使元古宙结束之前大气层含氧量较低。元古宙之后古生代的造山运动都是在较薄地壳的初始条件下进行的,褶皱山系的形成是其典型的特征,通过造山运动使地壳边界变厚,是能量化进程最明显的标志。
  人们把造山运动时大量上地幔物质涌出地壳边界形成山体的过程称为能量化进程的暂态过程。暂态过程前后分别对应一个准稳态过程。如裂谷及裂谷系的产生对应暂态过程之前的准稳态阶段,则山根发育成长就是暂态过程之后的准稳态阶段。暂态过程和准稳态过程的物质运动差别,反映了能量化进程波浪运行的特征。
  暂态过程对应山体火成岩部分的形成过程,是上地幔运动物质涌出地壳边界造成的。进入准稳态过程后,虽然仍有上地幔物质向山体方向运动,但已不能大量出离地面使山体部分继续发育,只能使山根附近的地面隆升。山根停止发育,表明上地幔可运动物质的边界,相对新的地面在下降,使原来聚集于山根附近的地幔物质变为相对稳定的地壳边界内物质,质量不同的中子团成为第四周期以下的金属元素,而少数下地幔质量较大的中子团就成为放射性元素,说明这里已接近下地幔到上地幔的对流边界,所以,不同金属矿床在山根附近的分布特征就成为山根停止发育前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化石”。
  山根停止发育,表明山系将进入衰老期。除了一般情况下大气层及液态水造成的风剥雨蚀外,冰川期剧烈的温度变化及间冰期冰水对山体的强烈作用使山体滑坡、岩体粉碎。衰老的山体会成为台地、坡地甚至平地,大量沉积岩覆盖于地表之上,使地壳变厚的趋势被大面积平均化。
  液态水经长期在地面低洼之处积蓄之后,于古生代的寒武纪引发了生命大爆发,短周期元素中的强碱强酸及其它溶于水的固体元素形成生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泥盆纪和石炭纪时期地表普遍存在的浅海、深水湖泊及湿地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植物及大量动物,湿润温暖的气候及大气层中含氧量的增加是生物种系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是,中子能量化进程加快的迹象却越来越明显,硫、磷等质量较大的固体元素也继碱金属之后开始在液态水底大量出现。一些蓄水湖泊成为硫酸池,大量沉积于水底的动植物遗骸被脱水炭化,于是出现液态水沸腾、蒸发、煤矿形成的暂态过程。在准稳态过程中被沉积岩覆盖的煤层,随着充沛的降雨,又会重新积水,硫元素继续涌出地壳后,又会发生新的成煤过程。煤层的多次发育可以从分层的次数看出,其中大量微量金属元素多以离子态赋存其中,元素的种类及含量多少,与附近地质条件的变化相关。
  古生代地球半径和表面积未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冰川期可以几乎覆盖整个地球表面,而间冰期内的洪水又可几乎淹没整个陆地表面,二叠纪红色砂岩就是被水淹没后地壳内的铁原子以离子态升至地面所致。
  末已经开始的造海运动又使大量陆上动植物种系灭绝,一些大陆地壳在多次地质运动中产生的应力以板块分裂开的形式进行,板块之间新生的较薄地壳立即被新生的液态水覆盖成为新的海洋。其中北半球开始的较早,但北冰洋形成后,其规模却移向南半球。以至形成北半球陆地板集中的局面,这也为陆上生物种系大多集中于北半球提供了地理条件。
  短周期内轻元素的同位素数量增多表明能量化进程在加快速度,地壳内放射性物质的增加使得恐龙这样的大型动物出现,成为中生代生物界的霸主。
  进入中生代的侏罗纪之后,以南极洲为中心展开的海底大扩张,使地质变化的暂态过程具有新的物质内容。浅海原生生物大量繁殖后形成的白垩层地表,说明化学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已开始通过地壳表面。
  南半球造海、北半球造山形成了地球中子能量化进程的高峰。与古生代之前的造山运动始自陆地裂谷不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起自海底的裂谷系,它揭开了新生代开始的序幕,也决定了恐龙灭绝的命运。
  可以想象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壮观的暂态过程。
  大量的地幔物质涌出裂谷使海水沸腾蒸发,新的熔岩未能形成地壳之前就被粉碎抛向高空,裂谷间隙不断扩大,岩浆不断涌出,地壳不断上升,当海水被蒸干之后,山体才开始形成,宽大的裂谷挤满了林立的山尖,这个暂态过程伴随着此前被抛向高空的富含铝硅的黄土降落而结束。黄土数量之大,降落的时间之长可以从中国黄土高原的厚度和分布面积的广度看出,黄土层纵向纹理的发育说明它们的形成来自天降之物。至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仍处山根发育的准稳态过程中。
  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暂态过程中,洋底地壳的变化一定伴随有大陆板块的移动,其中印支板块在暂态过程中完成了与欧亚板块的对接,而在此后的准稳态过程中大陆板块只能像两极海洋中的冰山一样在洋底地壳间浮动。
  海陆地壳表面存在着巨大的高度差,连接两表面的边界部分与地球的内能方向有一个大于90度的倾角,大陆架为其中的线性部分,非线性部分以大陆坡、岛弧及海沟等形式与洋底壳相接。使得陆壳在非线性段有最大的横截面。这个横截面成为上下两个准锥体底部的结合面,其中插入上地幔部分对应冰山浸入液面的部分,是不能在地幔中继续运动的中子团。而对下地幔,它具有逐渐收敛的准锥体边界。
  陆壳的下锥部插入地幔,正如上部插入大气层中一样,可以连接密度不同的物质层,使它们在地球自转中保持运动平衡,不致产生大规模的边界滑动。可见,陆地板块不可能在地质运动的准稳态阶段产生大规模的位移,这与两极冰山的情况类似。
  暂态过程中板块的位移源于插入地幔部分准锥体的侧面关系。如果有两个侧面接近,又是趋于最大面积,当它们相互有共线连接的关系时,就可以像船体那样受到地球内能的作用而产生位移。南北美洲、非洲及印支板块,都具有面对南极洲的尖端收敛的侧面结合线,满足位移的条件。而澳洲板块就不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在洋底地壳的扩张中,位置相对滞后。
  氢原子是类中子的,其它气体原子的能量化分解是以氧原子为单位进行的。氢原子在磁层完成最后的能量化分解过程,氢原子内能空间的能量物质形成内外辐射带,则成为高速运动的高能粒子。在春秋两季的近日点附近,太阳系外能空间对地球内能空间的作用较强,大量高能粒子沿外能的方向以级联簇射的形式继续分解,成为微尘降落到地面,会对生物细胞造成伤害。
  中子和其它连续质量分布的除了在相互碰撞中分解外,更多的是在不断被推向密度更低的高空中湮灭分解的。其中小于电子静止质量的粒子称为趋零粒子,意即这类粒子的质量顺序是以零为极限排列的。
  在趋零粒子中,如果也有像原子那样,有一个封闭连续质量核体的空间结构,就称它们为能量粒子。对应的空间就是能量粒子的内能空间。它的方向为背离质量中心向外。外部空间为外能空间,其方向沿能量粒子内能空间的边界指向质量中心。
  我们可以用数学中无穷小量的概念描述能量粒子的特性。
  首先,能量粒子使内能空间的物质分布具有充满和连续的性质。因为任意小的空间间隙可以容纳任意小的能量粒子,并且,能量粒子的质量是以零为极限的,总有任意小的能量粒子在能量化进程中产生。能量粒子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地球内能空间的物质分布密度。
  能量粒子在内能空间趋于连续分布的特性产生对质量聚集形体的封闭包围,使它向能量粒子的方向分解。这称为能量粒子的衍射效应及趋同效应。在地球的中子核内,中子相切接触,剩余的空间就形不成边界封闭,也就没有衍射和趋同效应的产生,原子核内的情况类似。
  其次,能量粒子间以阶次的高低相互区别,阶次越低,中心质量体越大,距零越远;反之,阶次越高,中心质量体越小,距零越近。所以,与地核边界相接的辐射层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低阶能量粒子,随空间高度的增加,分布密度最大的能量粒子的阶数不断升高。显然,阶数越低,可以推动的物质聚集形体的质量越大,阶数越高,对聚集物质形体的作用就越小。我们把能量粒子的升阶排序对物质分布的作用称为能量粒子的自然排序,它形成地球内能空间的物质分布密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
  能量粒子的内能空间也充满更高阶的能量粒子。由连续质量核体的边界到外能空间存在着巨大的密度差,内能空间的能量粒子按升阶排序,逐渐降低这个密度差,使能量粒子的体密度满足边界平衡的要求。我们称边界两侧的能量粒子处于等阶等密度时为边界平衡的能量条件。
  在能量粒子的自然排序中,高阶粒子可以穿过中低阶粒子边界之间的间隙向更高的空间运动,起到信息传递作用。阶数越高,运动的直线性越好。随着高度增加,空间范围扩大,高阶粒子传递的信息密度以零为极限衰减。高密度的低中阶粒子分布的物质层,相对高阶粒子具有滤波作用。
  与不同过程产生的无穷小量不能迭加一样,不同能量化过程产生的能量粒子不能迭加成低阶的能量粒子,但可能量化分解为高阶的能量粒子。这个特征决定了能量化过程的不可逆性。
  在连续质量分布粒子的能量化进程中,产生任意小的趋零粒子可以对应一个任意小的时间间隔,所以,时间与趋零粒子可以是等阶的。
  火车、汽车等人造运输工具以及动物的运动与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机械运动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封闭形体之内持续进行的能量化进程,这个进程产生的低阶能量粒子可以通过一定路径作用于运动执行部分,使封闭体相对地面及空间产生位移,能量化进程产生的中高阶粒子可以起信息接收、传递及控制作用。
  能量粒子和连续质量分布的粒子共同组成物质。我们分别用能量属性和质量属性区分物质的性质。
  例如,当物质形体沿地球内能的方向运动时,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属性,沿外能的方向运动时,我们就说它具有质量属性;大气层的对流运动就同时存在这两种属性的运动。当原子的内能空间扩展变大,体密度变小时,具有沿地球内能方向运动的趋势,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属性,反之,内能空间减小,体密度变大时,具有沿外能方向运动的趋势,我们就说它具有质量属性。如此推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排列方向具有质量属性,而从右到左的排列方向就具有能量属性。内能空间相对质量核体具有能量属性。质量核体则相对为质量属性。对于能量粒子来说,低阶的相对高阶的呈质量属性,高阶的相对低阶的呈能量属性。从粒子的角度进行物质研究为质量属性,从波动角度进行研究则为能量属性。
  按照物质属性的划分,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能量粒子内能空间的变化情况。对大气层来说,液态水及地壳内的能量粒子的阶数较低,当它们被能量化进程推进大气层后,立即被相对高阶的能量粒子衍射封闭,边界的形成表明它们必须进行升阶排序,原来的能量粒子层必然有能量化分解的过程发生。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能量粒子的暂态过程,而准稳态过程对应暂态过程前后的情况。
  某瞬间,当空间的物质分布发生变化时,必有按原来状态排序的能量粒子去阻止这种变化,直到在趋同效应下形成新的自然排序为止。能量粒子因边界条件的变化,进行内能空间的重新排序,称为内能空间对外能空间的响应。响应的时间越短说明能量粒子振动的频率特性越好。
  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及普朗克的能量子公式中,都没有能量粒子加速度的特征,所以,能量粒子像建筑物上的建筑材料一样在空中层层堆砌。地壳内新产生的能量粒子推高空间原来的能量粒子,使它必须在更高的位置上产生高阶粒子以求边界平衡,否则,就将向较低的空间下落。能量粒子在空间的这种涨落是气体分子涨落的原因。
  空间一定位置上的能量粒子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能量粒子的内能空间消耗殆尽时就会成为连续质量分布的微尘降落到地面。气体分子的情况与之类似,失去内能空间的原子核也会因失去内能空间降落于地面成为土壤及液体水底沉积物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布的厚度和广度称为趋零粒子的积分效应,是地球能量化进程史的“化石”。
  能量粒子的质量核是个趋零粒子。能量粒子间以内能空间的外边界互相接触。能量粒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波粒两象性。
  太阳是个巨大的能量化中心。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中心连线分为日地线和地日线两段,日地线侧的太阳风能流使地球的磁层边界出现巨大的弓形激波,沿弓形激波的延长部分形成对地球的衍射封闭。地球内能空间的响应使弓形激波具有外凸的曲面边界。
  地球向日面的边界压缩使大气层呈质量属性。能量化进程的作用使大气层不致坍缩至地面。
  在地日连线上,大气层内各层的能量粒子既有沿内能方向的运动趋势,也有沿外能方向的运动趋势,大气层向日面的压缩使它们在平衡位置附近加剧振荡,不断发生能量粒子间的边界碰撞,若有边界分解就形成一个光子效应。因为能量粒子的边界是由高阶能量粒子形成的,当它们各自沿直线运动时,就形成了光子向各方向闪光的效应,当空间能量粒子发生边界分解的概率达到最大时,出现了大气层向日面的白昼光效应。
  因为地日连线上能量粒子的分布密度最大,所以,地日连线就成为光效应传播的最优化方向。平流层具有透镜效应,它沿地日线的能流分布形成太阳的形象。形象的边界大小取决于平流层内能量粒子的最大聚集密度。对流层的光效应沿太阳形象的边界向周围空间扩散。
  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正午的太阳是我们距地日连线最近的位置。太阳显示黄白的颜色,周围的空间也蓝中透白,亮度也最大。早上和黄昏分别是距地日线较远的位置,太阳的颜色由黄白变红,空间的颜色也由蓝变红,亮度下降。表明随着远离地日连线能量粒子的振动频率在下降,光子的产生数量在减少。平流层以上空间的光效应更差,说明低中阶能量粒子的分布密度对空间光效应起重要作用。
  能量粒子在对流层空间的自然排序形成的物质分层是连续光谱存在的根本原因,光谱线的粗对和清晰度与能量粒子的阶次有关,阶次越低,谱线越粗,亮度越高。谱线更对的划分是可以趋于零的,它表明低阶能量粒子间充满了阶数升高的能量粒子。连续光谱的紫外区和红外区分别对应能量粒子运动的紊流区,也是能量粒子在空间排序分层的边界区。
  大气层内的对流平流结构是能量化物质扩展空间边界的基本形式。树木年轮是这种形式在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代表,此外,大洋底支撑水分子结构不被重力分解、江河湖泊内水温在最冷的冬季保持40C不变、电场在空间的分布、水波及电磁波的传播等也都是这种能量结构形成的效果。
  下地幔在辐射层内也有凸起插入的部分,它们是在能量化进程的低潮阶段形成的,辐射层对下地幔的作用使能量化物质层具有转动趋势。太阳系空间对地球的衍射封闭作用使大气层能量粒子形成回流,它推动地球自转并确定自转的方向,就像拨动轴承架上与游丝相接的指针一样。
  地球的自转使地日连线周围的能流密度最大,中低阶能量粒子最集中的空间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地球上大规模的物质运动也集中在此间。随纬度趋向两极,物质运动的规模逐渐下降,南北极区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两极产生的高阶能量粒子流以扩展的柱状插入太阳系空间,成为地球自转轴的定位支撑。太阳风中的氢、氦离子高速切过极区上空,不可能大量降落,但其中的高阶能量粒子却能以充满并连续存在的特性,进入极区上空,与电离层同阶粒子发生作用而产生极光。并且,两极产生的高阶粒子与其它地区产生的低中阶能量粒子在被封闭的空间进行自然排序,形成了地球的磁场效应。
  延伸地日质心连线进入地球的背日面,做为地表物质分布的能量属性参考线,简称能量线,约定远离太阳的方向为能量线的正方向,所以,大气层在背日面的延伸具有能量属性;再做通过地球质量中心并与能量线垂直的直线为质量属性参考线,简称质量线,约定其正方向自南极指向北极。
  按照质量线的方向规定,北极地区的质量属性最强,当北极轴向能量线的正方向倾斜时,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物质向能量属性增大的方向变化;反之,当北极轴向太阳的方向倾斜时,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向质量属性增大的方向变化。当北极轴的偏移趋于零时,物质属性的变化处于平衡位置,南极轴的倾斜方向及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物质属性与北极轴和北半球的相反,所以南北极轴及南北半球物质属性变化的平均效果趋于零。
  太阳系空间的旋转和地球内能空间的物质属性变化共同决定了地球的公转运动,只要日地连心线能流密度的刚性效果足够大,公转轨道的几何特性及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就有准稳态过程的循环特征。
  地球表面中高纬度能量粒子的分布与地日边界上能量粒子的分布具有相似之处,两极上空的高阶能量粒子分布与日地边界对应空间的高阶能量粒子分布相似。按照边界平衡的能量条件,当边界两侧能量粒子处于等阶等密度时,必然有极轴位置的平衡状态。当太阳系空间一侧的高阶粒子密度增大时必有对边界另一侧同阶粒子的作用加强,使极轴向能量属性增大的方向倾斜;当太阳系空间一侧的高阶粒子密度减小时,必有对边界另一侧同阶粒子的作用减弱,使具有质量属性的极轴按惯性向太阳的方向倾斜,极区上空高阶能量粒子边界的变化可以调控地球在公转周期内的能量化进程。
  以北极轴为例,春分点时它处于平衡位置。由春分点向远日点运动时,太阳系空间的高阶粒子密度增加,北极轴向能量线的正方向倾斜,并在远日点达到极限位置。由春分点到远日点对应春夏季节的变化。远日点附近的气温表明以年为周期的能量化进程达到高潮。
  过了远日点后,地球的能量化高潮逐渐降落,至秋分点又到质能属性的平衡位置。这段公转轨道对应夏秋的季节变化。越过秋分点后,能量属性向质量属性的变化加快,表明太阳系空间的高阶能量粒子密度减小加快,低中阶能量粒子的密度增加,对地球的作用加强,使地球的年能量化进程在近日点附近下降至最低,北极轴也达到向太阳倾斜的极限位置。秋分点到近日点对应秋冬季节的气候变化。
  由远日点至近日点的公转轨道曲线,具有质量属性逐渐增强的特征,称为地球质量属性变化的特征曲线,它表明当能量化进程向低潮降落时,地球象个重物一样向太阳的方向下落。
  过了近日点后,地球的能量化进程逐渐增强,北极轴离开质量线的极限位置向能量线的方向偏移,表明太阳系空间的高阶粒子密度增加,中低阶粒子的密度减少,对地球的作用逐渐减弱。在春分点,北极轴又达到了平衡位置。由近日点到春分点对应冬春季节的气候特征,此后,地球能量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又持续到远日点。
  由近日点到远日点的公转轨道曲线,具有能量属性逐渐增强的特征,称为地球能量属性变化的特征曲线,它表明能量化进程向高潮推进时,地球象个气球一样朝远离太阳的方向上升。
  从春分点过远日点到秋分点的曲线称为地球能量曲线,而从秋分点过近日点到春分点称为地球的质量曲线。对比两段曲线可以看到,能量曲线的曲率半径大于质量曲线的曲率半径。
  如果我们沿南北回归线分别做地球的横切面,它就是地核边界的两个渐近面。假设地核是个理想球体,它的大小就可以基本确定。
  可以推知,地球历史上的冰川期也是太阳系空间中低阶能量粒子密度最大作用最强的时期,北极轴在公转周期内始终向太阳的方向倾斜,与目前的情况相比,远日点与太阳的距离将缩短,远日点两侧的能量曲线的曲率半径将减小,整个公转轨道的椭圆度将变大。
  在能量化进程高潮的暂态过程中,太阳系空间的中低阶能量粒子的密度下降,对地球的作用最弱,高阶能量粒子密度的增加,使北极轴一直向能量属性增强的位置倾斜。与目前的情况相比,近日点与太阳的距离将增加,近日点两侧质量曲线的曲率半径变大,公转轨道的椭圆度最小。
  中子能量化进程对应的另一个物质演化过程,即中子聚集成行星核体的线索,已在超导现象中显露出来。当空间环境趋近绝对零度时,大量能量粒子的动能趋于零,成为聚集的液态。进入这种物质空间的离子会被液态的能量粒子封闭,重新成为中子。
  太阳风中的氢氦离子在地球附近的速度已低于太阳光球处的速度,说明它们有速度趋于零的极限存在,推动它们运动的能量粒子的速度也将趋于零。这部分太阳系空间就会发生超导现象及中子、中子团块的聚集,形成行星核体的概率密度就会增大。这说明,行星核体内的中子体密度处于一个等级。
  目前,各行星随与太阳质量中心距离的不同有明显的物质形态差异,它们在空间的位置与物质形态也有类似的联系。冥王星以冰冻态存在,距离太阳最远,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及木星则以气液态存在。与冥王星相比,类木行星具有能量属性增强的趋势,其中木星的能量属性最强,与太阳的距离最近。类木行星除了与类地行星有小行星带相隔之外,与冥王星也有类似的空间边界。
  根据边界平衡的能量条件可以推知,如果行星表面的物质形态变化也有像生物生命那样,随时间有一个从小到衰老的过程发生,则由冰冻态经类木态到类地态就是行星演化的物质形态特征。对应这种变化必然有对空间边界的突破。对类木行星来说,要成为类地行星必须越过小行星带。经过小行星的碰撞,类木行星的液态水层将消失,水底的陆壳将成为新表面,它的形体也将大幅减小。
  对地球表面的地质变化,学术界已经提出39亿年前发生重大地质巨变的可能性,这是地球曾以类木行星身份穿越小行星带的重要现索。按照这种思路推测,目前距小行星带最近的火星就处于地球太古宙之初的情况,而金星目前的情况就是地球的未来,水星则预示了金星的未来。
  金星表面的物质运动情况是类地行星中能量属性最强的,金星极慢的自转速度表明它内部的辐射层空间逐渐被下地幔的中子团块填充。很厚的地壳已不能大量释放氢、氧等气体元素,不能产生液态水时就是液态水开始消失的起点。而硫磷则成为穿越地壳的主要元素。如果此前也有生物生命像人类那样在金星上进行过大规模工业化活动,则开采矿物及地下能源遗留下来的空洞就成为地壳内物质以熔融态释放能量的基本途径。它除了使金星将来具有坚硬的外壳,还会在其表面遗留类如陨石碰撞的圆形浅坑。事实上,这些浅坑更像金属浇铸后形成的凹陷表面。
  能使行星产生公转轨道位移对应的太阳系空间变化,必然与银河系空间能量粒子分布的变化相关。联系到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5亿年,就可以想到银河系大约每2.5&10=25亿年就可能发生一次能量化进程的高潮,它使太阳系能量化进程处于低潮,各行星像重物一样朝太阳的方向下落。就像地球向日面在冬季时未出现大气层坍塌消失一样,太阳的能量化进程也保证各行星不至掉进太阳中去,并且太阳也有能力保证各行星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在行星新的公转轨道未能稳定之前一定有各行星在其附近反复振荡的情况,它使进入小行星带的类木行星到类地行星的变化有足够的时间。
  最后,水星将在趋近太阳的过程中重新激发中子核的能量化进程,使它像气球一样朝远离太阳的方向飞去,并以坚硬的外壳几乎毛发无损地越过小行星带进入类木行星的空间,成为某个类木行星的卫星。而冥王星将成为一颗类木行星。
  类木行星大量的卫星表明,太阳系行星存在的历史会更长。如果我们把每个行星在一个公转轨道内运行25亿年作为太阳系行星演化的时间单位,则水星的演化历史就是9&25=225亿年。所以,太阳系行星演化时间的下限不小于200亿年。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恒星的核体有比行星更大的物质分布密度,恒星系的核体密度更大。如果我们按行星、恒星、恒星系排列中子体密度的阶次,则中子的阶次越高体密度越大,当阶次趋于无穷大时,就可以对应一个核体质量趋于无穷大的天体系统。
  除了像银河系这样恒星有序排列的星系之外,还有许多不规则星系。不规则到规则的变化,是规则星系演化过程的开始。此后,才开始有规则星系的演化过程。距离我们更远的类星体表明,恒星系统更大规模的组合,仍是类球体结构。我们把这些可以观察到的物质系统称为物质场,而中子聚集的核体就是物质场的场源。
  自然科学已经十分明确地揭示,同一物质表现为两种最基本的现象形态,一种是实物、粒子形态;一种是场、波的形态。人们首先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继而又提出物质波的思想,认为一切物质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有实物和波两种现象形态。在量子场论看来,场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物质,是相应的时空连续体,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聚,散之伏之表现为场,聚之起之表现为粒子。场是波,粒子则是可以叫作“波包”的东西。波与“波包”显然是对立的统一,波随时随处形成“波包”,“波包”随时随处汇入波。物质粒子的存在只不过是场的完美状态在那个位置的扰动,几乎可以说仅仅是一点“瑕疵”。我们也可以把波比喻为广阔的沙漠,而物体、粒子就像沙漠里的大大小小的沙丘,沙漠随时随地形成沙丘,而沙丘随时随地汇入沙漠。还可以把场比喻为海洋,物体、粒子就像海洋中大大小小的浪花。海洋随时随处产生浪花,浪花随时随处汇入海洋。在矛盾运动观看来,这就表明场与实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
  为了领会场与实物的关系,我们不妨再次涉及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历史。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认识的物质基本指实物物质,只是从法拉弟开始才逐渐形成“场”的概念、开始认识场物质;但是在很久远以前有的古代先哲也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在实物物质之外也还存在着与一切空间普遍同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炁”(气)就是指的这种东西。“气”的概念可能来自对空气的抽象和引伸,而却用来表示宇宙最普遍的物质,并不仅仅表示空气之意。多用于道教的气的异体字“炁”下边四点是“火”的意思,火是古代对能的表达,这就说明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炁”(气)是包含能量的普遍物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气”形成万物说;也有万物是活生生的“火”之说;更有的用“以太”表示最普遍的物质形态。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哲学中的“炁”、“气”、“火”、“以太”与近、现代“场”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接近的。
  单就弥漫于地球表面的空气而言,相对于可见物体也未尝不可以称为一种场、“气场”。“气场”中可以形成机械波,相似于电磁场中形成电磁波;“气场”中有气体分子之粒子,相似于电磁场中有光子;“气场”中有涡旋气流,则相似于电磁场中有涡旋电磁场。当然,连电磁场与引力场都有着质的区别,如果把空气也称为“气场”的话,它与现代概念中的“场”无疑更有着质的区别。与把空气称为一种“场”相反,从某种意义也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场就是物质深层次上的“气”。电磁场可以称为“电磁气”或“光子气”;强力场可以称作“强力气”或“介子气”等等。只是不要用空气的机械性观念来看待那些所谓深物质层次的“气”而已。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场”与实物粒子的对立统一。空气、“空气场”中的气体分子,电磁场、“电磁气”中的光子,强力场、“强力气”中的介子以及引力子,w玻色子,z玻色子,在局部和相对分离、相对静止地看来就是粒子,而就全局系统和相互作用、运动不止的状态看来就是“场”、就是“气”。
  在此,我们也要再次涉及一下“宇宙子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所谓场就是物质的弥漫状态,某一级宇宙子的弥漫状态在比它高二级的宇宙中考察,表现为统计规律和波动规律,这就是场;而在同一级宇宙上进行考察,物质就表现为粒子态。譬如,在恒星级宇宙上考察光子宇宙子的弥漫态,所认识的就是电磁场的规律;而在恒星级宇宙上考察宏观物体所认识的规律就是实物物体运动的规律,在光子宇宙上考察光子或光子宇宙里的物质也可以看到其中物质粒子的运动规律。同理,假如在恒星上二级宇宙上考察恒星宇宙子的弥漫结构,所认识的也是一种场的运动规律。这样看来,场与实物的区别就是宇宙子的弥漫状态与个别宇宙子之间的区别;也是某一级宇宙子系统与比它低两级的宇宙子系统相互作用所表现的规律,还是同级宇宙子系统的物质相互作用所表现规律的区别。这里自然也要防止作机械论的理解。不能把各级宇宙子与其有关的场只理解为量的差别,而更重要的是质的差别。个别宇宙子之间的运动规律是割断了广泛的、普遍的矛盾运动网络而只反映局部物质系统相互作用的情况;而弥漫结构的规律恰恰是忽略局部而反映全局性物质运动的情况。自然,不同宇宙级别的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场与场之间也是不同质的。如光子宇宙子与恒星宇宙子,电磁场、即光子场与“恒星场”都是不同质的。但是,一切区别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都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个体与系统之间、实物物质与其弥漫状态之间;不同宇宙级别上的宇宙子之间、场与场之间;这一级宇宙子系统与那一级的场之间都处在交织的矛盾运动中。
  现代科学认为,场就是能量的海洋。因而场与实物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能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运动。能量和质量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现代科学又认为,场就是时空几何。这样,时空、场、能量、质量都处在统一而又交错的矛盾运动网络中。而其中只有有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有形的,其它都是无形的。无形与无形之间的关系应是更为密近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时空与物质的矛盾运动首先和更普遍地表现为时空与场、时空与能的矛盾运动。而场与实物的矛盾运动一定意义上是时空与场、时空与能矛盾运动的演化了形式。时空与实物物质之间的矛盾运动带有一定的间接性。但是不论直接一些、还是间接一些,所涉及到的一切矛盾运动都与时空联系着,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时间与空间矛盾运动的转化形式。场是一种时空几何、时空结构,实物也是一种时空几何、时空结构。宇宙的一切都是不同的时空结构。
  场与实物的两种时空结构,表明时空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是连续与间断的矛盾运动。就场时空看,它是连续的,无时无处没有场,不是疏散的场、小曲率的场,就是集聚的场、大曲率的场(实物)。就实物、粒子看,时空是间断的,只有集聚的、大曲率的场和“波包”时空才是实物。但是一切场中都包含实物,一切实物中都包含场,二者对立统一、相互转化、起伏连绵、舞蹈翩跹,形成一幅壮丽的宇宙图景。按照“宇宙子理论”,宇宙子与宇宙子之间是间断的,而宇宙子的弥漫结构、整体的矛盾运动网络是连续的;某级宇宙子在同级宇宙上看是间断的,而在上二级宇宙上看是连续的。宇宙子级别在微观方向、宇观方向是无限的,宇宙时空结构就总是既连续又间断的,相对于某一级宇宙是间断的、相对于另一级宇宙就是连续的。
  人类社会也是发展了的物质系统,社会时空也是连续与间断的矛盾运动。就存在差别、对立和斗争的各阶级、各地区、各个国家之间来说,时空是间断的;就相互联系交往、相互作用促进的整体矛盾运动网络体系来说,就是连续的。就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各不同社会形态来说,时空是间断的;就历史的继承性、各社会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矛盾运动网络来说又是连续的。人们常常说的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这正是对社会时空既间断又连续规律的反映。一切连续时空都包含着间断性,一切间断时空都包含连续性;一切连续时空都可以转化为间断的,一切间断时空都可转化为连续的。一切时空都是连续与间断的矛盾运动。
讨论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场、能、实物物质都与时空联系着,即与时间、空间联系着。在以后的讨论中虽然我们不一定特别提及各种矛盾运动、各种事物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时间和空间是一切运动物质和物质运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而物质又不过是时间、空间的结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宇宙的一切事物、一切矛盾运动都包括在时间与空间的矛盾运动之中,宇宙的历史就是时间与空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而场与实物的矛盾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过是时间与空间矛盾运动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四、道与真空量子场
《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一书提出了第五种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这预示着21世纪将发生的新的物理学革命,进而改变人类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并促使我们在哲学上重建本体论。继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获得实证之后,
21世纪物理学会有革命性的伟大发现,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还要经受重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按照李正道和杨振宁的看法,当代物理学几个重大问题的焦点都在真空。占宇宙质量90%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哪儿?——在真空。
宇宙从大爆炸到200亿万年之后的今天,为什么不减速和收缩,相反,还在加速膨胀,推动它继续膨胀的巨大能量从哪里来——在真空。
宇宙中约有100万个类星体,每个的能量是太阳的1015倍,可又不是核能,那它的能量从哪里来?——在真空。
“夸克禁闭”,没有单独存在的夸克,是什么在禁闭着夸克?——在真空。
宇宙进化为什么不断发生“对称性自发破缺”,失去的对称性哪里去了?——在真空。
真空是物理的相对论性的凝聚态,没有物质的态,是传递物理效应的介质。有暗能量涨落和均匀对称的真空是宇宙开始的状态。因此,只有激发真空,制造出像宇宙开始的状态,才有可能测量和研究真空,进而解开以上五大谜团。
基于他们二位的判断,我们相信,“原子”,而是相当于老子说的无形的“道”和“无”的真空。
(一)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真空概念&
1900年普朗克首次提出了能量子假说。此后,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在此基础上,法国科学家德布罗依于1923年把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进一步推广到所有物质粒子,提出了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假说,1927年这一假说被电子束衍射实验所证实。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一理论的诞生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真空的认识。
事实正是如此,在此之后人们对真空的认识完全建立在量子场论的基础上。量子场论认为,每一种基本粒子都与某种场相对应,将场量子化后相应的粒子就被看成场量子。当空间存在某种基本粒子时,表明那种量子场处于激发态。但由于量子场不可能像经典场那样可以完全“冻结”,至少具有零点振荡或零点能,因此,当其不存在粒子时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种量子场,而只是说它处于基态。这样,在量子场论中,真空就定义为没有任何场量子被激发的状态,也就是量子场系统的基态,当然这也就是能量最低的状态。换句话说,按照量子力学理论,真空实际上一点也不空,其内部永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量子场,只不过这些场都处于基态而已。
在量子力学基础上,人们对真空的认识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真空物理学。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真空是一种存在多种量子场的区域,它与某些特殊形式的物质系统相对应。而一定形式的场总是与一定形式的物质粒子相对应的,并且场和量子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真空中必然存在某种不可见的特殊物质粒子。
事实上,“虚的”正、反粒子及其粒子对就是这种特殊物质粒子的表现形式。
既然真空中存在着各种量子态的场和大量的虚粒子,那么就说明真空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而并不是什么“虚无”的。
(二)建立在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基础上的通讯真空概念
尽管人们对真空的认识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看来,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们至今无法解释物理、生命、意识世界中的许多不解之谜。
20世纪物理学的困惑之一是人们发现,宇宙中可观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理论值)的很小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质量丢失”问题。它表明,宇宙时空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潜能或“隐物质”。但这些潜能或隐物质在哪儿呢?更重要的是,拉兹洛认为,今天物理学所谓的统一场理论不可能得到最终证实,因为它缺少一个因素——对时空中超越物理学层次的复杂性的构造缺少解释,或者说,试图用“从下到上”的模式来统一解释世界的本原缺少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成序原则”。因为在他看来,“表面上多样化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和相互联系的整体,物理现象、生命现象、甚至意识和心灵现象都只是它的不同形式的显现。因此,一种完备的统一理论不仅要能理解和解释物理和生命自然界中的现象,还要能解释意识和心灵世界中的现象。”
基于这一考虑,拉兹洛于20世纪90年代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所谓的“亚量子全息场”假说,试图以此为基础统一地解释当今物理、生命、意识领域中令人困惑的现象。为简便起见,拉兹洛把他的亚量子全息场命名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时空是一个活性的“网状”场,量子态置身于这种活性的非决定论的介质之中。这种场是低于量子层次的,并对宇宙中过去发生的一切事具有全息记忆功能,即具有把过去宇宙中储存的信息反馈到现在的功能。
(2)宇宙的始基态是一种活性场,量子是该场中半自动传播的波。这种波是场的可塑形变,它们相互作用并形成叠加的多维形变,而可观察的现实世界最终可溯源到这些形变。
(3)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和物质—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种双向的传输过程。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和物质-能量不是相互作用的实体,而只是一个实体,量子既处于场中,又是场。
(4)物质—能量的时空组态的波形痕迹记录可完全和永久保持,它在时空中对物质-能量的反馈可引起“过去”“现在”之间的一致性。这就是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具有全息记忆功能的内在原因。
拉兹洛认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的可塑性形成了量子的秩序和组织,并导致自然界的成序过程。因此,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可以超越学科层次,把物理、化学、生命现象和意识现象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内。
既然我们的宇宙中处处都充满着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那么真正的“虚空”就根本不存在,相反,空间不是一种真空,而是一种充实的空间。这种空间有许多人类意想不到的结构、特点、性质和功能。拉兹洛把这种充满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的真空叫做通讯真空,这种通讯真空概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通讯真空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来自于现在已经坚实地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空间(时空)充满了尽管非常微妙但在物理学上却是真实的能量。既然空间上相互分离的现象显示出瞬时的相互关联,那么使它们分离的空间就一定能够传递明显的效应。
(2)充满时空的能量是量子真空的虚能量。今天,量子真空被认为在时空的所有区域延伸,并使之充满围绕其基态零点值涨落的能量。由于这些能量内在地不可观察(尽管它们确实有可观察的效应),因而它们就被称之为“虚的”。即使在绝对零度时它们也很活跃,所以就有零点能,携带这些能量的场就是零点场。在量子场论中,电磁零点真空演变成了复杂的“费米子真空”或狄拉克海,而在“超大统一”理论中,费米子真空本身又转变为更为复杂的“统一真空”——是所有的自然力和场的区域,是宇宙中所有物理现象基础的重要媒介(尽管不可观察)——通讯真空。
(3)量子真空的虚能与可观察的世界相互作用。狄拉克已经证明,费米子场的涨落会产生量子真空的一种极化,由此该真空就会影响粒子的质量、电荷自旋或角动量。研究表明,真空能量是种种物理现象的根源。惯性力、万有引力、甚至普朗克常数都可以归于粒子与量子真空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不同种类的场是真空能量与可观察世界相互作用的媒介。这一假设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作为非局域现象基础和媒介的零点场的分量是一种由其标势构成的场。它允许传播的线性波阵面相互叠加,但不允许相互贯穿,因此标量干涉波产生可以保持并且不破坏相信息的所谓的“薛定谔全息图”。第二,零点场的标量分量中的信息以粒子和粒子系综的积分函数形式存在。在零点场中,不仅单个粒子,而且整个粒子系综和粒子系综的系综都产生标量干涉波形。第三,粒子和粒子系综的多维函数在标量波传播的整个范围内延伸,并持续无限长时间。因此,非局域性效应能准瞬时地在空间中传播,而且在持续时间上无明显极限。
由此可见,建立在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基础上的通讯真空概念,其实是量子真空概念的推广,因此从总体上看,拉兹洛所提出的通讯真空概念并不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假说,而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与量子真空不同的是,拉兹洛假设这种真空由于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的存在,可以准瞬时地传输信息(比光速快得多),且能够以全息方式记录下过去发生的一切,并能将它们反馈到现在和未来。正由于此,拉兹洛把这种真空称之为“通讯真空”,即能够传播信息的真空。
(三)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宇宙中的第五种场:理论与实证
系统哲学家E?拉兹洛在哲学高度综合性地讨论当代物理学最前沿的问题“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提出了大胆的假说,并且说明它正在获得实证。
E?拉兹洛首先概述了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项科学伟大发现,指出它们在对宏观世界做解释时存在的缺陷。建立在相对论基础上的大爆炸宇宙学解释不了超过150亿年的老龄星体的存在和众多宇宙常数的高度和谐。量子力学解释不了量子态的非局域相干性。吸收了生物遗传基因随机突变的综合进化论解释不了生物进化的间断平衡和地球上生命进化的速度。基于现代系统理论的脑科学解释不了大量的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原先一直在对“真空零点能”做秘密研究,并且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在这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物理学家们认为,可以把真空看作是一种具有不同极化状态的物理介质。假定电荷极化,真空就显示为电磁场;假定物质极化,真空就显示为引力场;假定自旋极化,真空就显示为自旋场。这最后一种场称为“自旋场”和“扭力场”或“挠场”。他们建立的“物理真空挠场理论”认为,从粒子到星系的所有物体都在真空中造成涡旋,这些涡旋是物体和事件的信息的携带者,几乎是瞬时地把物体和事件联系起来,因为“挠力波”的传输速度是109
C级——光速(电磁波)的10亿倍。挠场的记忆有滞后作用,当场源将周围空间的物理真空极化之后,即使场源被移走了,空间的涡旋结构仍然保留,挠场依然存在。只要造成涡旋运动就会出现挠场,而挠场同真空零点能相干就能提取出零点能。
在苏联解体之后,有一批原先研究“挠场”的物理学家流落到国外,运用上述理论,他们同国外科技界合作开发出“挠场发生器”,进而制造出可进行远距离体检和诊断的医疗仪器。1993年拉兹洛在伦敦接受过当地“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粒子医学会”的合格医生用这类仪器进行的诊断。最近,“生物信息物理场系统”,它是以俄罗斯物理学家为主由5个国家联合研制出来的,其核心部件就是“挠场发生器”。我本人也接受了这台系统做的全身脏器和组织扫描,结果是可信的。美国有几个强有力的科研机构一直在致力于提取真空零点能的研究,我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物理系的江兴流教授也在领导一项类似的研究。这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发前景是非常广泛和诱人的。因此,有人说:“21世纪哪个国家在‘真空工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就能在科技方面占据领先位置”。
可见物质宇宙只占宇宙质量的4%,其余96%是由未知粒子构成的暗物质23%和不可见的暗能量73%。宇宙是由暗能量主导。暗能量产生的反引力抵消引力相互作用并使宇宙一直膨胀。因此,宇宙有远远超出当代科学想象力的奇异性和复杂性。看来人类对物质和宇宙本体的认识不是已经结束,而是刚刚重新开始;量子真空零点能或通讯真空,已经成为21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不久就会有更重大的突破。
(四)量子真空与“道”的实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假说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前述拉兹洛对“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和通讯真空”特点的描述,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对作为世界本体的“道”的描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起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且,作为“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始基的“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和通讯真空”,有创生万物和推动宇宙进化的功能,也同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惊人地相似。这种联系不是偶然的或牵强附会的。
人类历史上有两个早慧的民族,那就是古代希腊人和古代6世纪左右,各自独立地发展出理性思维,其光芒穿透原始思维神灵鬼怪的迷雾而直接投射到自然之上。在对自然本原的追问上,他们都表现出了至今令人惊异赞叹不已的极高的直觉感悟能力。其最高的成就,在希腊是德漠克里特的原子论,在中国是老子的道论。
老子的道论发展成道家哲学和道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框架:道—气—阴阳—五行—万物;在这套框架内,中国古代科技在经验和实用的层次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欧洲千年以上。李约瑟的伟大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以无可辩驳的大量事实证明,“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可惜,由于许多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技,因此“道”也没有获得实证。
在德漠克里特的原子论基础上,西方哲学发展出另一套形而上学框架:原子和虚空—时间和空间—主体和客体—力和运动—物质和能量。由于有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大革命之后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有良好的逻辑和数学工具,有后来找到的做试验的方法,西方发展出了近代科技,由科技推动工业、商业、金融、“原子”也获得了实证。可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造成的革命之后,20世纪物理学逐渐在朝“东方神秘主义”靠拢,专讲这个问题的F?卡普拉写的《物理学之“道”》成为一本畅销书。现在的新情况是,如上所述,现代科技对“原子”的实证层层深入,有形和粒子性的“原子”,逐渐消失到无形和波动性的“虚空”中了;而对原先一直被认为是绝对“虚空”的“真空”的深入研究,很可能会变成对中国的“道”的实证!
在《老子》一书中,“道”有多层含义。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在“道”作为世界本原(本体)实存的意义上,老子写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起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讲“道”是先在的,是无限的和永久性的存在,不随外物和外在条件改变而改变。“道”是无形和不可能被感知的,但又绝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那只能是虚无的潜在。“道”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拿老子讲的“道”的特征,同我们前面讲的“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的特征比较,你立刻会发现:老子讲的“道”,就是“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或者说,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凭直觉感悟到了这种场的存在和它的特征。
在宇宙生成论的意义上,老子讲“道”创生天地,是万物的源泉。他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冲(盅)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道”不但在“虚”“实”之间,而且在“有”“无”之间。或如王弼注14章言:“欲言无耶,而物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道”是虚无澄静的渊源,又是有形万物的起始。它是最初的发动者,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道”创生万物是从“一”到“多”,或曰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这不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有“内构成”的创造力和创生过程的基本模式吗!
“道”的运动,老子认为是循环往复和周行不殆的,他写道: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致虚静,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道”的运动是从“静”到“动”,从“小”到“大”,从“大”到“逝”,从“逝”到“远”,从“远”到“反”,从“反”到“复”,从“复”到“归”,从“归”回到“静”。这同我们前面讲的,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轨迹,也是相合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可能已经许多次了,每次都在“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中以波函数的方式留下全息性质的记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的研究倘能在今后一二十年在数理论证和实验检验两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一定会是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而且进而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推动哲学朝本体论复归——用从“存在”到“演化”重新支撑起本体论庄严的殿堂,重建物理学家同哲学家的联盟和互动关系。
同时,继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里特的原子论获得实证数百年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论获得实证,“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前景就在眼前。而且,如果中国能抓住时机,有足够的投入,在这个重要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我们就能获得对“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命名的话语权,并且最恰当地将它命名为“道场”。
五、宇宙能量论
宇宙是无限的,没有起源,也没有结束。一切试图证明宇宙起源和消亡的理论是没有说服力的。
宇宙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是宇宙唯一的,永恒的,没有时间概念。宇宙和宇宙能量是客观存在与有序管理和发展的关系,没有宇宙,就没有宇宙能量,没有宇宙能量,宇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说宇宙和宇宙能量都是永恒存在和发展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受物质和生命等其他元素的支配。
宇宙能量是和物质、精神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控制着物质存在的形式和特征,控制着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看不见的一种能量的客观存在。
宇宙能量论区别于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论及一切有神论。
宇宙能量存在于一切物质和生命、思维、温度、空间、时间之中,是一切人们所认识所不认识的能量元素的主宰。
宇宙能量论所表明物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物质是指人们所能见到或所认识的物质客观存在,广义是指人们所不能认识到的物质存在形式和一切物质存在的综合。为什么有的星球可以发光而有的却不能?为什么会有恒星和行星之分?为什么地球一定要围着太阳转?是否宇宙中到处都是星球的世界?是谁在操纵着万有引力和宇宙的所有这一切?这个宇宙充满了过多的神秘,让人类充满困惑。有人说宇宙是客观存在,却解释不了这种客观存在;有人说是上帝创造了宇宙,那么又是谁创造了上帝?上帝又在哪里?因此仅用现在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还不能真正解释这一切。
生命的话题永远是最让我们所关心的。根据宇宙能量论,宇宙能量无疑控制着宇宙中一切生命的诞生、延续和终结,用宇宙能量理论解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会更有说服力。人类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天体、物质,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比如鸡生蛋蛋生鸡的争论,一直没有结果,按照宇宙能量轮来解释,应该是在宇宙能量控制中,鸡的生命体征和繁衍经历了简单身体分离到逐渐演化形成蛋状分离的复杂过程,经历了多种繁衍方式。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命同样如此。
人类永远不能真正认识宇宙和宇宙能量世界,人类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来认识、解释宇宙的局部和局部宇宙能量世界。
宇宙能量本身是有生命的,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特征,它的基本特性是无处不在,它控制着宇宙天体、光体、空间、温度和时间,控制着物质存在的外观形式和内在质量,控制着物质思维和生命思维。人们只能顺应宇宙能量来完成物质之间的能量转化,人类的精神受物质和宇宙能量而支配,宇宙能量是超过物质、精神而存在的特殊表现形式和客观存在。一切物质的变化(如氢氧和水的相互变化),都受宇宙能量的控制,人类只能在宇宙能量允许的条件下对物质和生命的延续、变化作一调整(比如改变基因、延长濒临灭亡的动物生命等)。
人类科技对宇宙能量世界有从逐步认识到更多利用的过程,但不能改变宇宙能量的基本规律,只能在宇宙能量的支持下发展和造福于人类世界。
宇宙能量在不同的宇宙环境中所表现的存在方式会有所不同,宇宙能量的存在具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它的特性决定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空间、时间、温度等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
宇宙能量所创造的物质、生命和一切元素具有多样性和独立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能量和特征可以相互转换。
宇宙能量理论能够解释人们所不能认识的灵异现象和生命现象,注释人类尚不能认识的异常现象。
六、人体生物电
电和电的利用人们早就熟知而习以为常了。在冬天手冷了,只要双手互相使劲地搓就会产生电和热;若用一块毛皮擦一根金属棒,则在金属棒上会产生更多的电荷,此时用它碰碰小纸屑,小纸屑便可被吸引附着在金属棒上。至于现代化的家庭几乎样样都离不开电。电灯、电扇、电冰箱、电话、电视机等等。可是你可知道,我们人体也有电的产生与电的不断变化呢!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我们人体是由许多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我们机体的最基本的单位,因为只有机体各个细胞均执行它们的功能,才使得人体的生命现象延续不断。同样地,我们若从电学角度考虑,细胞也是一个生物电的基本单位,它们还是一台台的“微型发电机”呢。原来,一个活细胞,不论是兴奋状态,还是安静状态,它们都不断地发生电荷的变化,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电现象”。细胞处于未受刺激时所具有的电势称为“静息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电势称为“动作电位”。而电位的形成则是由于细胞膜外侧带正电,而细胞膜内侧带负电的原因。细胞膜内外带电荷的状态医生们称为“极化状态”。
  由于生命活动,人体中所有的细胞都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它们也就会对刺激作出反应,这在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肌肉细胞更为明显。细胞的这种反应,科学家们称“兴奋性”。一旦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便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这种电位波动可以向它周围扩散开来,这样便形成了“动作电位”。
  既然细胞中存在着上述电位的变化,医生们便可用极精密的仪器将它测量出来。此外,还由于在病理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电变化与正常时不同,因此医生们可从中看出由细胞构成的器官是否存在着某种疾病。
  有一种叫“心电描记器”的仪器,它便是用来检查人的心脏有否疾病的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可以从人体的特定部位记录下心肌电位改变所产生的波形图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电图。医生们只要对心电图进行分析便可以判断受检人的心跳是否规则、有否心脏肥大、有否心肌梗塞等疾病。
  同样地,人类的大脑也如心脏一样能产生电流,因此医生们只要在病人头皮上安放电极描记器,并通过脑生物电活动的改变所记录下来的脑电图,便知道病人脑内是否有病。当然,由于比起心电来,脑电比较微弱,因此科学家要将脑电放大100万倍才可反映出脑组织的变化,如脑内是否长肿瘤、受检查者有否可能发生癫痫(俗称羊癫疯)等。科学家们相信,随着电生理科学以及电子学的发展,脑电图记录将更加精对,甚至有一天这类仪器还可正确地测知人们的思维活动。
  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生物学家认为,组成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是一合微型发电机。细胞膜内外带有相反的电荷,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膜内外的钾、钠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产生细胞生物电的基础。但是,生物电的电压很低、电流很弱,要用精密仪器才能测量到。
  人体任何一个对微的活动都与生物电有关。外界的刺激、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眼睛开闭、大脑思维等,都伴随着生物电的产生和变化。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感觉器官就会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便根据兴奋传来的信息做出反应,发出指令。然后传出神经将大脑的指令传给相关的效应器官,它会根据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兴奋,就是生物电。也就是说,感官和大脑之间的“刺激反应”主要是通过生物电的传导来实现的。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
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正常人的心脏、肌肉、视网膜、大脑等的生物电变化都是很有规律的。因此,将患者的心电图、肌电图、视网膜电图、脑电图等与健康人作比较,就可以发现疾病所在。
  在其他动物中,有不少生物的电流、电压相当大。在世界一些大洋的沿岸,有一种体形较大的海鸟——军舰鸟,它有着高超的飞行技术。能在飞鱼落水前的一刹那叼住它,从不失手。美国科学家经过10多年研究,发现军舰鸟的“电细胞”非常发达,其视网膜与脑细胞组织构成了一套功能齐全的“生物电路”,它的视网膜是一种比人类现有的任何雷达都要先进百倍的“生物雷达”,脑细胞组织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生物电脑”,因此它们才有上述绝技。
  还有一些鱼类有专门的发电器官。如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的电鳐能产生100伏电压,足可以把一些小鱼击死。非洲尼罗河中的电缩,电压有400~500伏。南美洲亚马孙河及奥里诺科河中的电级,形似泥锹、黄绍,身长两米,能产生瞬间电流2安培,电压800伏,足可以把牛马甚至人击毙在水中,难怪人们说它是江河里的“魔王”。
  植物体内同样有电。为什么人的手指触及含羞草时它便“弯腰低头”害羞起来?为什么向日葵金黄色的脸庞总是朝着太阳微笑?为什么捕蝇草会像机灵的青蛙一样捕捉叶子上的昆虫?这些都是生物电的功劳。如含羞草的叶片受到刺激后,立即产生电流,电流沿着叶柄以每秒14毫米的速度传到叶片底座上的小球状器官,引起球状器官的活动,而它的活动又带动叶片活动,使得叶片闭合。不久,电流消失,叶片就恢复原状。在北美洲,有一种电竹,人畜都不敢靠近,一旦不小心碰到它,就会全身麻木,甚至被击倒。
  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包括对菌、植物、动物都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光而不发热。特别是海洋生物,据统计,生活在中等深度的虾类中有70%的品种和个体、鱼类中70%的品种和95%的个体,都能发光。一到夜晚,在海洋的一些区域,一盏盏生物灯大放光彩,汇合起来形成极为壮观的海洋奇景。
  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时所显示出的电现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细胞膜内外都存在着电位差,当某些细胞(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兴奋时,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细胞膜传播出去。而另一些细胞(如腺细胞、巨噬细胞、纤毛细胞)的电位变化对于细胞完成种种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展,生物电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理论上,单细胞电活动的特点,神经传导功能,生物电产生原理,特别是膜离子流理论的建立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医学应用上,利用器官生物电的综合测定来判断器官的功能,给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兴奋性、兴奋与兴奋传导这些概念,堵隔壁生物电有关。了解了生物电的现代基本理论,对于正确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心电、脑电、肌电等的基本原理都有重要意义。细胞生物电现象有以下几种:
  1.静息电位
  组织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或称为膜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正电荷位于膜外一侧(膜外电位为正),负电荷位于膜内一侧(膜内电位为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即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相反地,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减小,即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则称为去极化或极化。一般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如以膜外电位为零,膜内电位为-70~-90mv。
  2.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波形可因记录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微电极置于细胞内,记录到快速、可逆的变化,表现为锋电位;锋电位代睛细胞兴奋过程,是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标志。
  锋电位在示波器上显示为灰锐的波形,它可分为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内的负电位迅速降低到零的过程,称为膜的去极化(除极),接着膜内电位继续上升超过膜外电位,出现膜外电位变负而膜内电位变正的状态,称为反极化。下降支是膜内电位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称为复极化。锋电位之后到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神经纤维、骨骼肌等细胞一样,包括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但有其特点。心肌细胞安静时,膜内电位约为-90mv。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由于安静时细胞内高农度的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当心肌细胞接受刺激由静息状态转入兴奋时,即产生动作电位。其波形与神经纤维有较大的不同,主要特征是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心肌细胞的某一点受刺激除极后,立即向四周扩散,直至整个心肌完全除极为止。已除极处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未除极处的细胞膜仍带正电而形成电位差。除极与未除极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引起局部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复极时,最先除极的地方首先开始复极,膜外又带正电,再次形成复极处与未复极处细胞膜的电位差,又产生电流。如此依次复极,直至整个心肌细胞的同时除极也可以看成许多电偶同时在移动,不论它们的强度和方向是否相同,这个代表各部心肌除极总效果的电偶称为等效电偶。心脏的结构是一个立体,它除极时电偶的方向时刻在变化,表现在心电图上,是影响各波向上或向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各部心肌的大小、厚薄不同,心脏除极又循一定顺序,所以心脏除极中,等效电偶的强度时刻都在变化。它主要影响心电图上各波的幅度。人体是一个容积导体,心脏居人体之中,心脏产生的等效电偶,在人体各部均有它的电位分布。在心动周期中,心脏等效电偶的电力强度和方向在不断地变化着。身体各种的电位也会随之而不断变动,从身体任意两点,通过仪器(心电图机)就可以把它描记成曲线,这就是心电图。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膜的超微结构研究的进展,人们更试图从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和其他物质的分子构型的改变,来理解膜的通透性能的改变和生物电的产生,这将把生物电现象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就人类疾病来讲,人们患病的原因,一般不外乎三种:机械、生化和生物电。
我们知道,人体生物信息的传递来自神经的化学突触、电性突触和激素讯息两个方面,以先进的医药科技来解决人体的生化问题,从技术讲并不困难,但要解决由于生物电失衡而产生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其实人体生物电的传递要依靠神经的活动功能,这就像电的传递要依靠导线一样。西方医学对人体神经的解剖有详对的研究和记载,但在临床应用时却多失其常识,如在医治胃病时,虽已经确诊是神经功能出了问题,但是没办法调整,最后只能依然依靠药品的化学疗法,甚至不惜采用手术疗法将其胃器官切除。
(一)认识人体生物电
“电”对大家来说是最熟悉的,现代生活谁都离不开它,它每天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方便和欢乐,“人体生物电”对一些人可能有点陌生,其实是我们不太注意它的存在,不了解它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它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植物有植物电、动物有动物电、人体有生物电,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电产生,宇宙间除了星球还有宇宙线、宇宙场、宇宙光、微波、电磁波、灵波(生物波)。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件事物的发生、变化不伴随着电现象的产生”。仿生学研究发现,最小的对菌消耗葡萄糖而产生电,这就是所谓“生物电”原理,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及一切活动都产生电,“心电图”是心脏跳动产生的电波、“脑电图”是大脑活动是产生的脑电波。电生理学发现“人体横膈肌及其动作神经能产生较大的肌电,这就是人体内的发电机。
哺乳类动物的脑内,有神经细胞传递电信号的结构,并且不是单传而是互传。当脑部生长肿瘤时,脑电波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说明肿瘤细胞没有发电能力,那么,正常体细胞是怎样产生电的?细胞浸浴在细胞液中,细胞膜的内外存在许多带电离子(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等),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在安静状态时,这些离子相对稳定,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力发生变化,各种离子便活跃起来,在细胞膜内外川流不息,出现钾钠离子交换,便产生了生物电。
人体所有器官都会产生生物电现象,并且以电的形式——动作电位,通过相应的神经纤维把兴奋传导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以动作电位的方式,把神经冲动信号通过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从而产生器官或组织的功能活动。
人体各部的电位不同,表现为电压梯度,这些不同的电位形成了人体电场。这个包括了各器官电场的人体电场,不仅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情绪激动时强、低落时弱)。而且与生理现象有关。
人体生物电在现代医学上早已广泛应用,如大家所熟悉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电图、……等这些“生命的足迹”就是医生诊断疾病的科学依据。但这仅仅是用于检查诊断的手段,如何将人体生物电应用于临床治疗,很少有人问津,至于它对许多疑难病的特殊效果更是鲜为人知。
(二)人体生物电与疾病
1.电——磁转换与生理变化
电动生磁,磁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有潜力的创业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