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独生子女证办理流程,你的父母打算给你添个弟弟妹妹,作为家庭成员之一

独生子女政策之弊远大于利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认真学习‘主义、思想、理论、讲话’。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123.117.168.*
独生子女政策从自然界物种学角度看,是不可思议的,是种罪恶,根本不是利与弊的问题。
做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永远不会同意我的孩子去当兵
183.20.103.*
独生子女政策违背国情和民意,造成了严重后果!
221.203.73.*
今年暑假过后学校迎来的新生没有达到预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让校园宁静了!
221.198.178.*
社会冷漠,只身孤影反正是够苦的!不过所谓独生子女政策,也没锁住一堆一堆的生。在罚不到钱的农村孩子还是一堆堆的。
119.130.85.*
如果没有独生子女政策是否就利大于弊?在这个问题上利弊得失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怎么讨论?
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现在人口会超过20亿。吃什么穿什么?你以为现在生活单纯是改革开放的成绩。你家再生7-8个孩子试试,不饿死才怪。
不止弊大于利。而是自取灭亡。所幸广大农村地区并未完全实行这个政策。
10.219.88.*
回复@老鹰2014:放屁
10.219.88.*
回复@老鹰2014:只说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毛用,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又怎么样呢
图文编辑模式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ppt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 小组成员: 吉立朋 李还杰 张诗贤王丽
贾东阁 陈涛 邓隆 一、背景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国政府于1971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初,全国正式颁发独生子女证,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成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生子女”这一新名词作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法定表述得到确认。发展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八十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中国的城市当中,大多数家庭都已成为独生子女家庭。而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正步入或已步入老年阶段。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其父母面临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根据有关预测,未来的10-20年,在我国城市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独生子女父母将超过70%,他们将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核心概念 独生子女: 指不论出生胎次如何,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该孩子即属于独生子女。
(1)一对夫妇生育两个以上只存活一个的;
(2)再婚夫妇已有一个子女,婚后不再生育的;
(3)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第二个的; 三、相关理论 1.财富流通理论 确切的说是代际财富流通理论。它是澳大利亚著名的人口学家考德威尔教授在分析了非洲若干个国家的家庭情况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家庭经济结构的格局不同而影响生育率变动的生育理论。这里的“财富”,是指家庭的全部收益,它包括货币收入、物质产品、服务收入、精神财富。财富流动,是财富在家庭成员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目前许多家庭理想中的生育计划,就是只生一个孩子,然而,独生子女却经常被贴上「小皇帝」、「小公主」等标签,独生子女的爸妈们更会因为不时听到「你不能只生一个孩子,一个孩子一定会被宠坏、一个很孤单可怜」等而感到忧心、心生愧疚,究竟该如何面对与响应外界的种种压力与建议?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真的不好吗?其实,重点还是爸妈本身的教养方法和态度!
谁说独生子女通通都是小霸王!
研究证实:独生子女社交能力并无较差
根据2010年8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市所举行的美国社会科学年会上,由研究团队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 Bonnia Dobbitt-Zeher 和 Douglas Downey 两位博士所发表的研究指出:「独生子女,社交能力反而超出平均值。」
这项研究结果发现,受试者(初高中青少年)受欢迎的程度,除了和家里其他小孩是「男或女」、「亲生或收养」无关之外,受试者受其他同学欢迎的程度和「受试者在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两者之间也没有关联;换句话说,独生子女的社交能力与有兄弟姊妹的孩子相较之下,并无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为了赢得友谊,反而易委屈自己?
一般听到有关独生子女的讨论,大多聚焦于由于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与兄弟姊妹互动的经验,所以与人相处上,容易出现什么都想当老大发号司令、不懂分享的情况。
然而,有妈妈却提到自己是独生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没有兄弟姊妹互动的缘故,自己才比较不懂得要怎么跟别人吵架或争论,还很容易出现讨好或配合他人的情况,年纪越大、出社会工作更觉得自己这样的个性特质相当吃亏,这种情况可能也是独生子女的特质之一吗?如果爸妈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将来在人际关系上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又该怎么做呢?
跟上一代的教养方式可能有关系
每个人展现在人际互动中的特质,与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有关系,例如,父母可能教育孩子为人处事要多以和为贵,跟他人发生争论是不好的行为,甚至有可能教导孩子因为妳是女孩,所以应该要懂得配合他人,这样别人才会喜欢妳等等,因此,不妨试着思考看看自己的某些观念、想法或个性特质,是不是受到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小心!勿把自己的状况完全投射到孩子身上
对于上述本身是独生女的妈妈提出的疑问与困扰:「自己的孩子也是独生子,不希望孩子将来在人际关系上也出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做?」有可能是因为妈妈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次让她觉得她没有为自己努力争取或被不平等对待的状况,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其实没有被真正解决,最后,妈妈自己归因导致自己会处处忍让他人的原因,一定是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的缘故!
其实,不一定大部分的独生子女都会经历到相同的经验与感觉,至于孩子会不会跟妈妈一样,因为没有兄弟姊妹,就会在人际互动上遭遇类似问题,也都是不一定的。
如果妈妈真的为此感到担心或焦虑,不妨找时间先好好把自己的成长过程、经验先做一个整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咨商人士的协助,协助妈妈整理出是哪些过往让自己产生这样的想法与担心?
对于当时所发生状况,她为什么选择忍让,而非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有机会回去那个时候的当下,也较能有机会真正解决妈妈心中的焦虑或疑惑。
「其实,有时候父母本身过去遭遇的困难,没有被真正被解决,确实会不断担心这样的状况也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事实是,孩子是独一的个体,即便孩子遇到与父母类似的情况,其反应也不一定会和父母亲一样。」
教导孩子以多元的方法获取友谊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质都不一样,不见得只有独生子女才容易出现特别委屈自己去迎合朋友的情况,最重的是如果妈妈真的发现自己的独生子女会为了想拥有更多朋友而做出一些让他们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为时,应适时介入与引导。
例如,妈妈发现孩子很常把自己的新东西送给朋友,此时,可以多关心孩子,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聊聊:「妈妈有发现你常常把自己的新玩具送给朋友,是因为你想要他们多跟你一起玩吗?」接着,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分享更多可以让他们获取友谊的方法,有时候孩子只是比较缺乏模仿学习的对象或想不到更好的方法,需要爸妈教导可以达到目的的多元方式。
爸妈协助孩子发展出能够想到不同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发现孩子似乎真的为了获得友谊时常委屈自己,也可以与孩子好好讨论:「你觉得除了现在这个常常把新东西送给朋友们的方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都喜欢跟你做朋友呢?」让孩子有机会可以知道:原来我还有很多新(其他)的方法来维持跟朋友间关系!
此外,妈妈也可以带着孩子想想:「没有这一个朋友,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吗?」协助孩子能够更有弹性来面对及降低可能会失去朋友的焦虑。
当独生子女在社交上受挫时
当独生子女主动告诉爸妈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遭遇挫折时,爸妈可以怎么做?
尽量避免用以下3种极端的方式响应孩子,第一是避免对孩子说:「一定是你有问题,不然他为什么都跟别的孩子玩得好好的,只欺负你?」第二是避免这样说:「你好可怜,他们怎么可以这么对你!」第三:「你在怕什么?这么一点小问题也要烦恼!」这样通常不但没有办法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压力与害怕的情绪。
当孩子主动告诉爸妈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遭遇的挫折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爸妈的同理与支持(相信),唯有先同理孩子的情绪,才能进一步提供与协助他们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一开始时,爸妈可以先试着这样响应孩子:「妈妈知道不被朋友喜欢的那种很难过、很生气的感受…。」
引导孩子利用画画纾压
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喜欢自由自在的涂鸦,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受到限制,还未发展完全的时候,爸妈可以陪伴着孩子一起画画,以较轻松的方式跟孩子互动,问问孩子他当下画这个颜色或是图案各代表什么呢?透过这样的互动,不但能让爸妈更了解孩子,同时,孩子也能从爸妈的身上多学习到一个之后能够表达自己与纾压的方式。
独生子女容易成妈宝?
我自己是独生女,所以,从小几乎什么事情都会跟妈妈分享(毕竟也没有其他兄弟姊妹可以分享),说真的,我也很由衷感谢妈妈从小到大让我的生活不虞匮乏,举凡我自己想学的所有才艺都很顺利地可以持续学习,平日在金钱上几乎都是不用烦忧的。
但是,我发现,我对于妈妈的情感,让我似乎把她的意见看得非常重,几乎什么都会(想)听她的,直到我现在自己也有一个快1岁的孩子,我发现与母亲有越来越多的争执,让我很惊慌失措。
例如,我其实很不喜欢她挑选的保母,不喜欢她帮孩子报名很多潜能开发课程,过度宠爱孙子的方式等等,可是,妈妈会不断强调她帮我选的是对的,她不会害自己的孙子,让我经常出现很挣扎、矛盾的不稳定情绪,也深怕自己或孩子就是所谓的妈宝,该怎么办呢?
每一个母亲与孩子都是独立的两个个体
上述的情况,有一种母女「相依为命」的情节,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母亲也很自然地会把孩子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把所有的期望、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家中也没有其他孩子可以分散家长的注意力与关心),即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也为人母亲了,母女双方仍然被这样的情节紧紧地绑在一起,如果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下去,没有改变,有时候独生子女可能到最后会无力承担起父母给予的所有期望、要求而被压垮的。
此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独生子女也有可能变得会搞不清楚现在究竟是他自己的期待(想做的),还是爸妈的期待?这些不舒服、难过是他自己本身的情绪?还是将爸妈的情绪视为自己的而感到负担、矛盾?事实上,每位母亲都应该要学着了解:「小孩跟自己就是这世界上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个体。」
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属于他自己的生命历程,能够真正自己做出决定;如果孩子一直都没有机会真正自己做选择与决定,他就永远无法学会真正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独生子女与母亲的关系连结特别紧密?
独生子女与母亲形成紧密的连结,的确比家中有一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机会来得大一些,但是,在她的专业领域中,也见过一些非单一子女的家庭,母亲只跟其中一位孩子产生特别紧密的情感连结。
针对上述情境,也有可能是本身是独生女的妈妈,自己本身的某些个性或特质,让她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找到除了母亲以外的人际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减少自己对母亲的依赖相对也比较困难,但只要积极进行自我检视与不断尝试改变,仍有机会改善这样的相处模式。
此外,也有可能是情境中的外婆本身较为强势,或是将自己的经历或焦虑投注在孩子甚至是孙子身上的缘故,除了想要为女儿做决定之外,似乎也还无法了解真正对孩子(孙子)有权力义务决定教养方式的是孩子的亲生爸妈。
「事实上,当妈妈极力介入孩子的生活时,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表示她自己对这个孩子并没有很大的信心,不相信孩子自己是有能力处理或渡过困境的,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妈妈可以怎么做?
在这样的状况中,妈妈与自己的母亲(孩子的外婆)沟通是其中一个方法,但是,关系是两个人都参与的互动,关系的改变必须至少有一方愿意进行调整,想让长辈改变想法或价值观,改变幅度通常相当有限,如果妈妈并不是将孩子大部分时间交由外婆照顾的话,只要自己与先生决定好并坚持自己的教养方式,也要学着对自己有信心,因为通常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是自己的父母亲,家长不必过于焦虑。
只因我只有一个孩子,就认定孩子会被宠坏?
思考旁人的建议是否出于善意
「你就是只有生一个,所以一定会宠坏他。」「你太常买玩具给他了啦,他这样一定会不珍惜,你会宠坏他。」「什么?你一年就带他出国旅游一次,天啊!孩子会被你宠坏。」许多妈妈一方面对于许多亲朋好友喜欢介入自己教养小孩的方式感到不舒服,不知如何响应;另一方面,也会因而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就会过于溺爱孩子?
遇到这类情况,蜜姐建议,当旁人给妈妈建议,但没有举出自己具体观察到某些状况或是感觉疑惑的地方,而是直接就对妈妈说出一个「判断句」:「就是只有生一个,你一定会宠坏他」、「你那么常买玩具给他,一定会宠坏他」、「你一年就带他出国旅游一次,天啊!孩子会被你宠坏」。
面对这类的亲友,父母亲可以请对方提出他论点的理由,也藉此将自己的看法及作法与对方分享,父母亲只要确实清楚自己安排出国旅游的用意即可,毕竟,每个家庭对出国旅游的看法和作法本来就有差异性。
爸妈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做任何决定的初衷
爸爸妈妈如果真的担心自己会不自觉地宠坏孩子,蜜姐进一步建议,家长可以先试着好好静下心问问自己:「究竟自己每年都想带孩子出国玩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想要这么做?」「买玩具时,是不是有自己明确的计划,大约一个月可以让孩子买几个?」
如果几乎在大部分对待教养孩子的方式上,真的都是经过思考、计划过,自己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是正面有益的,也是在自己经济能力能够负担的范围之内,例如,出国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跟孩子都能够有机会多看看各地不同的新鲜的人、事、物;每月玩具的个数可能真的比其他家庭多,但是,一样有自己设出的原则与限制,并不是任由孩子出门看到什么想要,就打破原则与限制,立即购买给孩子。
那么,爸妈应该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抱有信心,不用因为别人的话语就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或是过于担心自己会宠坏孩子。
多留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应
此外,爸妈也可以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反应,例如,每次出国玩回来孩子会不断刻意向他人炫耀「自己出国」这件事?如果孩子出现频繁且故意向同侪、同学炫耀的状况,爸爸妈妈应该要跟孩子沟通与分享,带他出国玩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希望孩子能够体验到丰富多元的人、事、物,而非彰显他可以出国旅游这件事。
当旁人积极介入管教孩子,如何响应?
不论旁人是出于善意的关心或是其他因素,又或者是只是随意抓一个社交话题,当爸妈常常听到这些各式各样旁人所给的诸多有关教养孩子的建议时,除了对爸妈或多或少产生影响之外,也时常让爸妈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响应比较合宜?
方法1:先表达感谢,并告知自己与另一半已(会)审慎思考讨论
当爸妈听到这类的话时,不论对方真正的用意为何,都可以先直接谢谢旁人的提醒与建议,并告知对方,日后自己与另一半一定都会更加留意的,例如,「嗯,很感谢你,我知道你是出于好意,担心我的孩子被宠坏,所以才会来这样告诉我。」
如果碰到较为激烈,一直坚持己见或想要更进一步展开更深入讨论的朋友,不妨可以试着这样响应:「有关这一部分(例如,每年带孩子出国旅游一次),其实我跟我先生之前已经有审慎讨论过了,我们两个人都很希望孩子在学龄前有较多弹性的时间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到处旅游。」
方法2:请教对方是否观察到孩子具体出现不良言行的情况
若是遇到习惯直接丢出许多下判断、下定论的朋友,例如,「你不能只有生一个,这样孩子一定会被宠坏」、「你太常买玩具给他了,他这样一定会不珍惜,你会宠坏他」、「你一年就带他出国旅游一次,你那么做就是在宠坏小孩」。
爸妈可以试着回问对方:「不知道你是不是发现我的孩子出现哪些不良言行,才会让你觉得我这样做(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养孩子)是不妥当的,因此需要提醒我呢?」若对方是出自于真正善意的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养,大多能够心平气和的互相好好讨论与交流。
旁人不断给予催生「二宝」的压力,怎么办?
当爸妈本身经常面对他人一直催生的压力:「天啊,你只生一个,他(这孩子)超孤单可怜的!」「你别那么自私好不好!赶快再生一个,只有一个孩子,他会被宠坏!」甚至是直接对着孩子说:「去跟你爸爸妈妈说,赶快再生一个弟弟妹妹陪你啦!你只有一个人,好可怜!」这时爸妈该如何响应与调整自己的心态?又该如何回应孩子呢?例如,学龄前的孩子自己对着爸爸妈妈说生一个弟弟妹妹给我?
「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是夫妻双方的人生规画
爸妈会一直听到周遭的人一直做这样的提醒,尤其长辈们会把他们自己有意无意的期待让孩子去承受,会一直遇到这样的情况,某种程度上跟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很习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关心,也许在西方的文化,大家就不习惯如此。
事实上,「是不是要再生一个孩子」,是家长个人的选择与决定,爸妈能够做的就是要去更了解自己的人生规画并衡量各方面的条件与状况。
如何对孩子解释
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有些孩子会一直吵着爸妈想要一个弟弟妹妹,可能是因为当下他觉得一个人玩感觉很孤单,或是在学校里面跟同学相处或是看到同学们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觉得他们总是玩得很开心,因此,孩子提出希望爸妈生一个弟妹的要求;但也可能只是希望爸妈能花更多时间跟他互动、陪他一起玩,不见得真的那么渴望一个家中新成员的到来。
别为了「想要有人陪孩子」而生二宝
家长不应只为了去满足孩子希望有人陪伴的这个状态,就去生第二个孩子尤其每个家庭的经济或其他状况大不相同,有些家长年龄已经很高,甚至连现在唯一的孩子也是透过人工生殖方式而来的;如果孩子真的一再追问或是向爸妈提出想要弟弟妹妹的要求,爸妈可以试着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孩子解释目前没有计划生第二胎的原因,这么做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更加能够体谅父母的状况。
独生子女的爸妈,挥之不去的愧疚感?
外界对于独生子女既定的评价,会让本身原本根本没有意识到一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的独生子女爸妈,很容易产生压力,尤其是每当孩子一发生任何状况,周遭的人很容易马上就把原因通通归到就是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一个点上面,也会让爸妈觉得:「决定只生养一个孩子,是不是真的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呢?」此外,也有些爸妈因为生理或是经济等原因,无法为孩子添个弟妹,导致对孩子充满愧疚感。
越有自信的父母越不会有愧疚感
有些夫妻已经彼此沟通相当清楚,也很确定自己理想中的计划就是只要好好认真养育一个孩子时,就不一定会一直对唯一的孩子产生愧疚感,换句话说,当家长越清楚知道他人的关心与建议,自己不一定要全盘接收,甚至为了符合所谓主流或是他人的期待而委屈自己、摇摆不定的时候,越不会产生所谓的愧疚感。
看见独生子女的正向特质
自信心较高
其实,由于独生子女先天的条件与环境,换个角度思考,独生子女可能拥有许多的先天优势(或是可使称之为特别之处、正向特质),例如,曾有研究指出若父母没有将手足间争宠的问题处理得宜,很容易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然而,独生子女是爸妈唯一的养育对象,并不会遇到类似问题,也较容易获得父母双方充足的资源与关爱,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被爱的,也较容易产生自信心,孩子对自我的自信心较高时,当他在遭遇到困难时,也有较高的承受力与保护自己的能力。
此外,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大部分的时间即是与成人互动,很早就接触大人的世界,所以思想较早熟,由于从小就只有一个人,缺少手足玩伴,他们必须靠自己打发时间,因此,独生子女的自娱能力佳,大部分都能够找出自己有兴趣的事物尽情投入,独处的能力好。
自我要求高
个别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Alferd Adler)特别重视手足关系与出生序,他认为每个孩子在家庭中会因为出生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影响了父母的对待方式、产生不同的互动模式、成长经验。
在他针对出不同的出生序所做的研究报告中,也包括了独生子女,他认为独生子女的处境跟排行老大的孩子相似,拥有父母的宠爱、也承担了父母所有的期待,会有较强烈的自我要求。
独生子女,怎么教?
在了解独生子女可能会面临的许多问题与状况之后,最重要的是目前只计划养育一个孩子的爸妈在教养上,可以怎么做呢?
1.多为孩子找同伴并培养孩子多元兴趣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爸妈除了可以多为孩子邀请年龄相近的玩伴,让孩子能有更多机会与他人互动之外,爸妈也应鼓励孩子培养多元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柏恩特曾说:「友谊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基础之上。」
因此,当孩子拥有多元的兴趣时,不但能让自己有喜欢的事物可以投入,更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朋友;不过,也要提醒爸妈,朋友的质重于量,不见得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喜欢跟很多朋友玩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只跟自己喜欢的1、2个朋友玩在一起,也无须过于担心,勿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2.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勿第一时间涉入
简单来说,爸妈应避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孩子需要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其中也包括孩子需要面对别人拒绝他的经验,尤其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与成人相处的时候,成人在许多地方都不太会跟孩子计较,这跟孩子与孩子间的相处有很大的不同,爸妈应避免过于担心孩子会吃亏,有时候爸妈即使发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也应避免第一时间涉入,否则,孩子除了会缺少机会学习与同侪互动外,也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他比自己所想的还要无助。
3.对孩子所定下的规定与原则必须坚持
独生子女的爸妈最担心的问题莫过于害怕自己不知不觉宠坏孩子,其实,当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所有的资源自然而然地都会给这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爸妈对孩子定下的规则要明确,别让孩子养成他所有需求「一定」要被满足的状态。
举例来说,爸妈决定每个月都可以让孩子获得5个新玩具,也许这样的玩具数量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多,也没关系,因为每个家庭的状况本来就不尽相同。
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在这个月已经获得5个新玩具,但出门走在路上又看到喜欢的新玩具,以各种哭闹的方式要求爸妈购买时,爸妈就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勿让「没有兄弟姐妹」成原罪
其实,比起一般生养一个孩子以上的爸妈,独生子女的爸妈更辛苦的地方在于,有时或许孩子的特质刚好是较坚持、较固执,或是当孩子一旦出现任何状况,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就马上被外人「贴上标签」:「一定因为他(她)是独生子女的原因!」而忽略理性的观察孩子不同的特质、遇到的困难,以及思考如何协助孩子。
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回复。请
成员:1658041 ,
话题:594538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