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肝弥漫性病变严重吗强+)是什么意思 严重吗

免疫组化在妇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 & &作者:张晓芳,张廷国(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来源:实用妇产科杂志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等)的技术,由于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可以将目标物质精确定位到亚细胞结构水平,已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不可或缺的病理技术手段之一。免疫组化在妇科肿瘤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诊断及鉴别诊断外,还可用于疾病的预后判断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由于妇科肿瘤种类繁多,本文拟对不同部位常见肿瘤的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进行简单介绍,供临床医生参考。  1、免疫组化在子宫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1 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根据发病机制、形态、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分为Ⅰ型和Ⅱ型两大类。Ⅰ型子宫内膜癌以内膜样腺癌为代表,Ⅱ型子宫内膜癌以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为代表,Ⅱ型的预后明显差于Ⅰ型。分化差的内膜样腺癌与浆液性癌在常规H&E切片上难以鉴别,借助免疫组化标记有利于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1.1.1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  由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因此Ⅰ型子宫内膜癌尤其是低级别内膜样腺癌ER及PR的表达往往呈阳性,而浆液性癌中ER、PR不表达或者弱表达。需要注意的是高级别内膜样腺癌由于分化较差,有时ER、PR也呈阴性或弱阳性。  1.1.2 p53  p53是目前广泛研究的肿瘤抑制基因,野生型p53可以诱导受损细胞发生凋亡,从而防止损伤的DNA传递给子代细胞。而浆液性癌的发生与p53的突变相关,因此绝大部分浆液性癌p53过度表达,表现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指数达70%以上。而Ⅰ型子宫内膜癌p53表达很弱,仅10%~20%的内膜样腺癌伴有p53的过度表达。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浆液性癌中p53的突变为无义突变,因此可表现为p53蛋白完全缺失呈阴性表达,p53的全(弥漫性强阳性)或无(表达缺失)表达是浆液性癌的特征,而内膜样腺癌即使有过表达也是散在、局灶或局部的。  1.1.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essenger RNA-binding protein3,IMP3)  IMP3是一种癌胚蛋白,定位于细胞质。文献报道,在子宫内膜浆液性癌中呈弥漫强阳性表达,阳性率可达94%~100%;内膜样腺癌中阳性率仅7%~25%,且染色较弱,呈片状或灶性。  1.1.4 p16  p16是一种抑癌基因,生理状态下可以阻止细胞G1期向S期的转变。内膜样腺癌p16多为阴性,或仅有局灶阳性;而浆液性癌多弥漫阳性。一份完整的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单,除形态学诊断外,至少应提供ER PR p53三种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以供临床医生判断预后,并决定是否应用激素治疗。  1.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平滑肌肉瘤鉴别诊断  平滑肌肉瘤和内膜间质肉瘤是子宫间叶两大恶性病变,在分化差病灶弥漫时需借助免疫组化加以鉴别。  1.2.1 CD10  CD10是一种细胞表面的金属内肽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往往CD10表达阳性。尽管研究认为有些平滑肌肿瘤中CD10也可阳性表达,但总体来说,平滑肌肿瘤中CD10的表达强度不如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强,范围较后者局限。  1.2.2 结蛋白(Desmin)  是一种肌源性蛋白标志物,广泛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子宫平滑肌肉瘤往往阳性,且多为弥漫强阳性。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一般阴性或仅有散在阳性细胞。  1.2.3 p16  平滑肌肉瘤常强阳性,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往往阴性。  1.2.4 抗平滑肌抗体(SMA)和高分子量钙调结合蛋白(h-caldesmon)  两者也是肌源性标志物,在平滑肌肉瘤中表达常呈阳性。但无论哪一种抗体,在两种肉瘤中的表达都不是绝对阳性或阴性,需要结合形态学。  1.3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3.1 p16  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在CIN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正常宫颈、萎缩宫颈、移行上皮化生、未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等非肿瘤病变中表达阴性。p16尚可用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鉴别诊断,前者90%以上p16呈弥漫强阳性,后者阳性表达率低、呈散在局灶弱阳性表达。  1.3.2 Ki67(MIB1)  可与p16联合应用于CIN与非肿瘤性增生的鉴别。在非肿瘤性增生中Ki67阳性率低,且主要位于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在LSIL中,Ki67主要表达在鳞状上皮的下1/3;而HSIL中,Ki67表达率显着升高甚至可达全层。  1.4 免疫组化用于判定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原发部位  内膜和宫颈活检或诊刮标本中均有腺癌时,需对其来源进行判定。一般情况下,二者具有不同形态学特征,较容易区分,但有时需借助免疫组化检查。宫颈原发腺癌常ER、PR阴性,波形抗原(vim-entin)阴性,癌胚抗原(CEA)阳性;而内膜原发腺癌ER、PR阳性,vimentin阳性而CEA阴性。  2、免疫组化在卵巢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卵巢肿瘤可分为原发及继发性肿瘤两大类,前者又分为上皮性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及生殖细胞肿瘤三大类。而卵巢上皮性癌根据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行为的差异,又分为Ⅰ型和Ⅱ型两大类。Ⅰ型包括低级别浆液性癌、内膜样癌、黏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移行细胞癌,其发生往往经过良性-交界性-癌的模式,与K-RAS、BRAF、PTEN、β-catenin及ERBB2等基因突变相关。Ⅱ型主要包高级别浆液性癌、未分化癌和癌肉瘤,与前者相比,侵袭性高,进展迅速,预后较差,TP53基因突变最为常见。  2.1 卵巢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2.1.1 浆液性肿瘤  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性癌大多数情况可以依据形态进行鉴别,少数需要通过免疫组化鉴别。前者往往p53、p16等阴性或灶性区域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而ER阳性率及阳性强度较后者高,PR可阳性;而后者p53常呈弥漫强阳性(>70%),p16可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高。浆液性肿瘤细胞角蛋白(CK7)、CA125、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阳性,而CK20阴性,如WT-1和CA125呈弥漫强阳性表达,提示卵巢癌肿瘤存在浆液性分化,可与其他卵巢癌型别相鉴别。  2.1.2 黏液性肿瘤  卵巢黏液性肿瘤包括肠型和颈管内膜型。前者往往CK7、CEA、基因系尾型同源盒基因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CDX2)阳性,CK20可局灶阳性,ER、PR、CA125阴性;而后者CK7、ER、PR、CA125等阳性,CEA、CDX2、CK20均阴性。  2.1.3 子宫内膜样腺癌  CK7阳性、CK20和CDX2往往阴性,可以与肠道来源的腺癌相鉴别。此外,多数子宫内膜样腺癌vimentin可阳性,可与黏液腺癌相鉴别。  2.1.4 卵巢原发癌与转移癌的鉴别  卵巢原发癌常常需与转移癌鉴别,限于篇幅原因,简要介绍。  2.1.4.1 卵巢癌与胃癌  约95%卵巢原发癌呈CK7阳性,而大多数胃癌CK7可阳性,但分化较低的胃癌CK7可阴性。CA125在卵巢非黏液型肿瘤中往往阳性,而消化道肿瘤中往往阴性,因此可用于卵巢癌与消化道肿瘤的鉴别。  2.1.4.2 卵巢癌与结直肠癌  95%的结直肠癌CK7阴性、CK20阳性,而卵巢癌CK7阳性、CK20阴性;结直肠癌CA125阴性、CDX2阳性,而卵巢癌CA125阳性、CDX2阴性(卵巢肠型黏液性肿瘤除外)。  2.2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免疫组化诊断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包括多种类型,每一类型具有相应的组织学特点,并且具有相应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可用于与其他形态学相似的肿瘤相鉴别。  2.2.1 α-抑制素(α-inhibin)  主要由卵巢粒层细胞分泌,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文献报道,绝大部分粒层细胞瘤、支持-间质细胞肿瘤、间质细胞瘤、环状小管性索瘤、支持细胞瘤、两性母细胞瘤和类固醇肿瘤均表达;而纤维瘤、纤维卵泡膜瘤、纤维肉瘤、硬化性间质瘤和分化差的支持-间质细胞肿瘤可不表达。  2.2.2 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  在间皮细胞及恶性间皮瘤中常阳性,随后发现在卵泡内膜细胞、门细胞和黄素化间质细胞也表达。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在支持-间质肿瘤的诊断中往往敏感性较α-抑制素强。此外,性索-间质肿瘤也可表达CD99、CD56及WT-1等,但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上述两种蛋白差。性索-间质肿瘤细胞角蛋白可以阳性,但一般不表达α-抑制素,可用于与上皮性肿瘤相鉴别。  2.3 生殖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诊断  2.3.1 OCT4  是一种胚胎干细胞相关核转录因子,在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和性腺母细胞瘤中的生殖细胞成分中细胞核阳性,而大部分卵巢癌和性索-间质肿瘤阴性。  2.3.2 SALL4(sal-like4)  是一种转录因子,该基因在胚胎早期发育、器官形成以及胚胎干细胞增殖和多性能维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及卵黄囊瘤中阳性表达。  2.3.3 CD117  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在胃肠间质瘤、恶性黑色素瘤等可表达,且作为胃肠间质瘤的治疗靶点;在生殖细胞肿瘤中,尤其是无性细胞瘤中常呈阳性表达,可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  2.3.4 CD30  在霍奇金淋巴瘤和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胚胎性癌中可呈强阳性,可作为胚胎性癌和卵黄囊瘤的鉴别诊断标记。  2.3.5 甲胎蛋白(AFP)  是肝细胞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在卵黄囊瘤中阳性表达,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有时可灶性表达。但透明细胞癌、肝样腺癌、转移性肝细胞癌等可阳性,需要注意。  2.3.6 绒毛膜促性腺素(HCG)  在绒毛膜癌中阳性,但某些生殖细胞肿瘤,如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中可含有合体滋养层细胞,也可灶性阳性。  3、免疫组化在滋养细胞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常见滋养细胞肿瘤包括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及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等,其中绒毛膜癌与后两种疾病预后及治疗具有显着差异,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三者鉴别要点见表1。  表1 绒毛膜癌与PSTT、ETT的鉴别要点疾病类型β-HCGHPLCD146α-inhibinCKp63绒毛膜癌弥漫强( )/////PSTT灶( )
-ETT灶( )灶( )灶( )
  βHCG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在绒毛膜癌常常弥漫强阳性表达,而后二者均表达强度较弱。胎盘催乳素(humanplateletlysate,HPL)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产生与分泌,PSTT常强阳性表达,而ETT往往仅灶性弱表达。  总之,免疫组化为妇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带来了便利,提供了客观的实验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免疫组化可以出现非特异性染色,一定要结合形态,以形态为基础。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p53和p1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的临床意义--《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p53和p1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p1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6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p53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确定p53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临床分期及IPI评分是否有关。结果:1)6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p53表达阳性率为41.0%(25/61),p16表达阳性率为13.1% (8/61)。2)p53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而与年龄、性别、民族、免疫学亚型和IP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者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者(P=0.032);分层后显示,在NGCB-DLBCL中p53与临床分期仍有上述相关,而在GCB-DLBCL中这种相关性消失。3)p16的表达缺失与年龄、性别、民族、免疫学亚型、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4)p53和p16的联合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而与免疫学亚型和IP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结论:1)DLBCL的两种免疫学亚型可能与预后相关,可做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模式。2)在NGCB-DLBCL中p53蛋白的过表达在判断其恶性程度和预后估计上有重要作用;在GCB-DLBCL中,p53蛋白的过表达也可能有此作用,但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3)p53过表达与p16低表达或表达缺失的共同出现可能为判断DLBCL的临床进程、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R733.1【目录】:
Abstract8-9
材料与方法11-20
1. 材料11-13
1.1 研究对象11
1.2 免疫组织化学试剂11-12
1.3 主要试剂12-13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13
2. 方法13-20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3-19
2.2 免疫学亚型判断19
2.3 统计分析19-20
1.DLBCL 的形态学变型20-22
2.DLBCL 的临床特点22-23
3.DLBCL 中免疫亚型与临床分期和 IPI 评分的相互关系23-24
4.DLBCL 中 p53 蛋白和 p16 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24-26
1.DLBCL 的概况26-27
2.CD10、BCL6 和 MUM1 与 DLBCL 的免疫学亚型及临床意义27-28
3.p53 蛋白及 p16 蛋白表达在 DLBCL 中的作用28-31
参考文献33-39
综述 免疫组化指标对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作用的新进展39-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50
导师评阅表5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锦屏,陈汉松,王双珠;[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1年01期
郑垂志;王蔚;刘华;梁茱;邢雪花;陈俊民;;[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年01期
黄春鑫,林链凤,李捷艳;[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朱雄增;[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李晔雄,高远红,袁智勇,赵路军,刘新帆,余子豪;[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2年02期
陈愉,宋兰英,蒋会勇,韩西群,朱梅刚,吴自勍,赵彤;[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年10期
翟琼莉,张连郁;[J];中华肿瘤杂志;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生富,张兰芳,何侠,沈文荣,顾仲义;[J];癌症;2004年11期
毛华;姜文奇;李苏;张东生;陈晓勤;管忠震;;[J];广东医学;2007年04期
揭伟,申志华,郭瑞珍,肖庆邦;[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吴涛;;[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韩蕴丽;刘壮;韦红英;李树全;;[J];广西医学;2008年07期
阳文捷;宋向群;林金盈;任庆;;[J];广西医学;2008年07期
,肖庆邦;[J];贵州医药;2003年11期
丁莉利;翁阳;吴文川;;[J];海南医学;2009年11期
李文才;赵武干;高冬玲;张岚;赵阿红;庞霞;;[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谢贤和;曾慈梅;谈顺;王岩;姚红霞;陈岩菊;王琳;吴琼诗;袁小琴;邢雪花;黄海燕;陈俊民;麦泽锋;李慧艳;林银英;;[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贤明;王华庆;张会来;钱正子;李维;;[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李晔雄;;[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清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杨晶;[D];吉林大学;2004年
亓姝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俞泽阳;[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国兰;[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温晓莲;[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黄慧;[D];南昌大学;2011年
程明达;[D];桂林医学院;2011年
刘君;[D];苏州大学;2011年
刘建惠;[D];吉林大学;2005年
于晓旻;[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胡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李乐;[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王华庆;[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立生,赵俊生,潘令嘉,孙勇,张亚历,周殿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揭伟,申志华,郭瑞珍,肖庆邦;[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郭瑞珍;[J];贵州医药;2003年05期
张忠德,奚政君,吴湘如,殷敏智;[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黄春鑫,李捷艳,郑雪梅,林岳生,倪继军,黄君健;[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黄春鑫,林链凤,李捷艳;[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陈燕,向直富,李慧玉,杨年兰,张红宇;[J];中国肿瘤临床;2000年04期
栾复新,王孟薇,尤纬缔,祝庆孚;[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顾仲义,顾本惠,姚玉珍,孟婉珍,黄克伟,朱向帜;[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海容;李敬兰;;[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年03期
王振义;;[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马元吉;陈恩强;王娟;唐红;;[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26期
Carlo M.C金涛;;[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86年Z1期
王德林;朱军;;[J];白血病.淋巴瘤;2005年06期
方伟;;[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5年01期
毛华;姜文奇;李苏;张东生;陈晓勤;管忠震;;[J];广东医学;2007年04期
马泳泳;;[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冯志清;张莹;;[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张家华;胡盛惠;;[J];肿瘤防治研究;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艳芳;李艳莹;克晓燕;;[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龚红霞;路青;冯琦;池嘉昌;许建荣;;[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杨锡贵;;[A];山东省第四届“CSCO——山东”首届肿瘤化疗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国风;孙爱宁;王文娟;周鹏;陈子兴;;[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朱平;;[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孔佩艳;曾东风;刘红;罗静;龚奕;李杰平;包淑贞;;[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张学进;许晓峰;姜铁军;金璐;徐玲;;[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邓中平;王海英;张慧娟;钱蓓丽;;[A];中国毒理学会——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4年
郭莉;汤永民;徐晓军;沈红强;钱柏芹;罗春芳;;[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陈丽荣;罗月球;程水珍;许晶红;姚丽芳;王海军;;[A];2005年浙江省病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贾岩;[N];医药经济报;2010年
张巍巍;[N];科技日报;2010年
南京中大医院 陆青松 崔玉艳;[N];健康时报;2008年
钱岩;[N];中国医药报;2011年
;[N];医药经济报;2001年
刘向;[N];经济参考报;2004年
小涛;[N];医药经济报;2002年
朱立明;[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科博士
陈宝莹 整理
朱立明;[N];健康报;2010年
主任医师:夏素萍;[N];黑龙江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冲;[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王昊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姜志超;[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刘轶平;[D];中南大学;2013年
唐友红;[D];中南大学;2010年
吴润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冯晓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陈少红;[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岑东;[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魏拴增;[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许凡;[D];浙江大学;2012年
杨飞燕;[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余谦;[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陈刚;[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王祥宇;[D];山东大学;2013年
元建华;[D];南昌大学;2010年
段新星;[D];浙江大学;2011年
吴梅娟;[D];浙江大学;2010年
李蔚冰;[D];汕头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P16(弥漫强+)是什么意思 严重吗?相关问题
无需注册&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性别:男女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
*提问字数大于10字以上,描述越清楚医生回答越详细哦
向全国15万专家即时咨询杜娟,徐金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
医药、卫生
p16是抑制CDK4和6的肿瘤抑制蛋白。高危型HPV中的致癌基因E7可使p16^INK4a失去pRb的反馈性抑制而过度表达且功能异常。低危型HPV感染相关的尖锐湿疣中p16^INK4a免疫活性表现为离散、点状分布的阳性。中高危HPV感染相关的鲍恩样丘疹病中p16^INK4a免疫活性表现为弥漫强阳性。p16^INK4a较HPV型别能更客观地推测尖锐湿疣、鲍恩样丘疹病恶变的可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脏弥漫性改变严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