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马哲直播 中说“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这句话是错的?

已解决问题
马哲原理说,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那么我们常说“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中的”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如何进行辨析。
马哲原理说,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那么我们常说&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中的&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如何进行辨析。
提问时间: 20:52:10提问者:
同学你好:&&& 真理的的含义是指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指有些情况下,真理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先由少数人先认识,但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欢迎登陆新东方在线欢迎到新东方在线论坛感谢您对新东方在线的支持和信任如您的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或有其他问题请访问:或联系售后客服:400 676 2300
回答时间: 16:19:52
[知识堂达人]
考研直通车
英语四六级
商务英语/BEC
口语风暴课程
青春期问题
娱乐八卦吐槽
旗下成员公司 全国客服专线:400-676-3300 上海客服专线:021- 购卡咨询(上海):021-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东方在线 版权所有
京公安备110-1081940您的位置:> >
汇总:马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历年真题
跨考教育.cn
  跨考教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尤其是对于热门考点常常会反复命题。 因此,这一部分是考生需要重点复习的章节。大纲规定的本章考点需要考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对眼下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结合考点,将这部分历年真题汇总统计如下,帮助考生学会参考利用和吃透历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2.【2011.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 对此,他解释道, “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短愈好。 但太短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3.【2010.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2010.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5.【2009.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二、多项选择题
  1.【2012.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2009.17】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三、材料分析题
  1.【2011.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 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 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帐户活动。
  何为绿色帐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帐户”的实践表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2.【2009.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 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这道题考的是辩证法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题干本身说明小的不足逐步最终会导致最终成绩的不及格,说明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C.解析:本题考查的适度的重要性,这一原则在考研(微博)政治中以选择题形式曾多次考过,体现学以致用的命题原则。辩证法认为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华罗庚关于粉笔的论述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其材料就体现的是“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因此选C。
  3.D.解析:坚持就是胜利,体现的是事物的因果联系,即两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揭示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和范畴,正确答案是选项D。
  4.D.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暖给人类发出的警示是人在对于自然的作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大势所趋,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5.A.解析:本题题干内容取自列宁的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的原话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由此可见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二者之间的对立就有相对而言的意义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二、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这道题考的是原理第二章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个考点,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原因: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和旧事物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故选BCD。不能把新生事物等同于新出现的事物,所以舍掉A项。
  2.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的能动作用,A选项突出信心的重要性,强调在困难面前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温家宝总理强调的一句话。选项突出恐惧作为一种感觉对主体的影响作用,0选项是资本论中的一句名言,也是强调面对问题不要畏惧,要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D选项突出知难则不难,强调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实践是人与自然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 这种改造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既顺应了自然界发展规律又满足了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另一种是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然要产生的废弃物,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处理垃圾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减少它还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 这就需要人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恰当的处理垃圾,将其合理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所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关键看人如何对待它。
  (2)矛盾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二重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在这两重属性的推动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相互转化。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抓住矛盾的特殊性,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然要产生的,如果垃圾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这一矛盾是客观存在,没有退路的" 但是如果人类能够正视这一矛盾的存在,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垃圾,积极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垃圾就可以成为%放错地方的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一条出路。
  2.【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显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把握,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情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矛盾的特殊性。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材料还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内部积食的原因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外部感冒的原因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正如材料所示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被称作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文章来源:马哲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马哲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09-03-23 &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真理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具体的,人们不可能一次穷尽真理,也不可能一次满足全部价值要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真理和价值。
总之,真理和价值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引导,并在二者的同一中共同促进人类的实践不断由一种较低的水平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使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1、实践的客观尺度与真理 2、哲学认识论及其历史演进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能动的反映论 1、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的主体结构和能动作用 3、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原则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 四、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的辩证运动 五、 真理观的实践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科学的真理观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 第四讲 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一、 人同世界的意义关系与价值 1、实践的主体尺度与价值 2、实践的创价性与价值的特点 二、价值认识与价值观 1、价值认识的特点及其检验标准 2、价值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3、价值观及其社会价值导向作用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1、价值与真理的辩证关系 2、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 3、人类价值追求的崇高境界:真、善、美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一、 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变革与方法论转换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和规律的探索 2、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变革和方法论的转换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自然历史过程”的哲学内涵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特殊性 4、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自由与必然 2、必然向自由的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 3、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2、“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六讲 人生观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生哲理及其实践意义 1、在社会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2、对人们确立人生观、选择人生道路有理论指导意义 3、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指导意义 4、是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前提 二、人性与人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人的哲学的研究 2、马克思主义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 3、人性 4、人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正确人生价值取向 1、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哲理的合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人的价值与正确的人生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4、人的自我实现和正确的成长观 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2、人的发展是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1、实践的客观尺度与真理 2、哲学认识论及其历史演进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能动的反映论 1、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的主体结构和能动作用 3、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原则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 四、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的辩证运动 五、 真理观的实践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科学的真理观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 第四讲 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一、 人同世界的意义关系与价值 1、实践的主体尺度与价值 2、实践的创价性与价值的特点 二、价值认识与价值观 1、价值认识的特点及其检验标准 2、价值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3、价值观及其社会价值导向作用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1、价值与真理的辩证关系 2、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 3、人类价值追求的崇高境界:真、善、美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一、 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变革与方法论转换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和规律的探索 2、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变革和方法论的转换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自然历史过程”的哲学内涵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特殊性 4、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自由与必然 2、必然向自由的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 3、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2、“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六讲 人生观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生哲理及其实践意义 1、在社会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2、对人们确立人生观、选择人生道路有理论指导意义 3、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指导意义 4、是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前提 二、人性与人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人的哲学的研究 2、马克思主义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 3、人性 4、人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正确人生价值取向 1、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哲理的合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人的价值与正确的人生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4、人的自我实现和正确的成长观 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2、人的发展是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哲学家们定义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被看作有同一性也有对立性,但知性的同一性与理性的同一决不一样:知性同一性把世界两分,把两部分看成两个独立事物,虽然有联系且是相依存的;而理性同一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事物,认为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知性是局部分离性思维,理性是整体综合性思维,所以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知性认为思维有思维的规律,自然存在有自然存在的规律,老子高于世人的地方就在于认为二者同一,规律只有一个,自然之道即是思维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讲思维规律也是自然规律,所以要法之。站在事物各部分间,只能看到对立,站在各部分之上才能看到整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性的优势就在于它远在知性之上。什么是辩证法?全面地、整体地、联系地看问题的就是辩证法,片面地、局部地(孤立地)、分离地看问题的就是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全面和片面、整体和局部、联系和分离这三对哲学范畴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空间状态,因为宇宙的本质就是空间重力场,万物归一,不是归到虚无飘渺的物质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空间概念。道法自然,主观去反映客观,人类思维也必须学会使用空间概念,能以空间形式说明万物的,即是正确的、科学的,反之,则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一分为二为什么不是辩证法,因为用“分”的方法你得不到对世界的统一认识。合二而一,讲同一为什么是辩证法,因为你可以把这纷乱的世界统一起来。今天我们纪念爱因斯坦,纪念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不仅要学习爱因斯坦的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反击一切否定相对论的言论,而且要吸取他按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搞统一场失败的教训,按黑格尔和老子的同一思想去研究统一场,去创立新理论,把物理学和人类认识向前推进。 世界的统一性即它的同一性,讲一句“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并不能作结束语,因为人们还把物质和精神对立着,仍然是被分割的两个世界。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则,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都是同一的,这世界只有一个,不分物质精神,不分存在思维,“二者同出而异名”。当你从具体现象来看时,它是存在、是物质;当你从抽象本质来看时,它是思维、是意识。你把人类社会分成两大阵营,就没有全球化;而放弃对立和平共处,就走上一体化道路,物与事同理。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上,辩证法从同一性出发,认为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形而上学从对立性出发,认为相对真理无限发展,只要这发展不完结,世界上就不存在绝对真理,实际是不承认有绝对真理的。哲学范畴对应存在,否认这一个,另一个等于也被否,马哲也承认范畴的依存关系,不能分割开来认识,这就叫同一性。可我们的相对真理论者又死死维护着某些理论,不允许别人突破或反对,真是矛盾得很。还不如就和方悟一样,来个“阶级立场鲜明”,可反的就允许人家反,不可反的就当绝对真理看待,用这些绝对真理统一形形色色的科学理论,建立大统一场体系。 有人认为对立和对应有什么区别,不都讲两方面吗?《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成他们说明对立统一的范例。其实知性与理性的差异就在对立和对应的差异上:一可分,一不可分。所以就天人关系而言,对立者以人胜天,对应者以人合于天;就历史创造而言,对立者讲人民创造,排除其他,对应者讲合力,承认所有的人都参与历史创造。看事物,对立者左一眼、右一眼,看出两个,对应者眼中只有一个。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而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就是从金字塔底层开始逐级同一直至顶层,顶级规律就具备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名称概念都描述对象特点,反映一物与他物的区别,所以老子才说“有名,万物之母”。你想要获得同一吗?忘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吧,忘记男和女的区别吧!把它们当作一样的社会、一样的人,有相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就获得了同一和共性,如此逐级向上推衍,可得老子思想精华——同一之道。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也可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直接获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大统一规律,所以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老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现代哲学家们都把它归入唯心主义中,仅说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实际老子及与其思想相近的黑格尔从不认可两大派的划分,黑格尔讲知性、理性,老子讲常道、非常道。黑格尔通过正反合、否定之否定而达同一,老子则直接从对应产生同一。人们释老解老,至今仍未搞清“道”是什么。一般人不理解哲学的抽象性,把理论抽象——“道”看成是无法理解和不可认识的。有人说是自然规律,有人说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说是思维规律。为什么只看到分,看不到合呢?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大一统的规律,“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江南狂客。”(刘克庄《贺新郎》)须知“抱一为天下式”!一般人为什么看不到老子的同一思想?因为他们都把对应关系看作对立关系,对立者相分割,对应者相混合,一可分,一不可分。“一分一合其差别远,对立、对应莫混一谈。” 为什么我们在敬畏问题上各说各话?因为双方都是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出发看问题的,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答。可以断言,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仍各自坚持固有立场,那么,这场争论的意义何在?它的意义在于争夺中间群众,没有固定立场和固定观点的中间群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赢了。当然,历史会做出最终评价,遗憾的是,这一过程中,人类还要付出极大代价,这代价是赎买反敬畏派醒悟所必需的,主流派不醒悟,非主流再卖力鼓噪也没有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哲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