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什么好的测试心理是否有病咨询的地方吗,不要那些把你当作有病的一来说几句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为什么中国的心理咨询业迟迟发展不起来?
【朱慧超的回答(121票)】:
作为一个研二学生,求学已有一段时间,我也来分享下一路上的见闻。
日,弗洛伊德生日。其诞生140周年纪念日,吴和鸣、陈立荣和曾奇峰在汉口老法院门口打着纪念横幅,摆了几张桌子,以测体重和量血压的服务,让大家关注心理治疗。
2006年,雷正则医生在国内某地给咨询师讲课,讲了十来分钟有关性的问题后,被学员集体轰下台
日,我国首部《精神卫生法》颁布出台,至此,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所能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婚姻问题,人际关系,家庭纷争等一般心理问题。
————————————————
以上几个事情可以代表国内心理咨询发展的几个好玩状况, 兄很好地分析了“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合格从业者严重匮乏。”的问题,不过我还是想以一个在读学生的角度,做些补充。
1.政策——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地位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的政策导向,高校心理学目前仍处于严重受经费制约的状态。就我所了解到的,不少高校心理学老师都曾经有过从事心理咨询的念想,但也仅仅是念想罢了。科学取向,数据取向,实证取向的研究是一直以来心理学课题的标杆,从事心理咨询有关的高校老师通常不会有太多科研经费,而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意味着:发不了论文毕不了业,就业前途渺茫,以及相应的各种来自同学、老师以及家庭的,心理上的压力。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我曾听某个老师说到:“那听起来像一种后勤机构一样的东西?”是的,咨询中心的老师一般收入不会很高,职称评定方面,也不会是可以跻身教授待遇行列的情况,一般只凭学校所拨的日常经费过活,然后,如果想要给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那就需要机构管理者莫大的智慧了。
2.市场——高校走不通,出了社会是否足以保证我们的生存?
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像 @焦点访谈
所以提到的问题确实导致社会上对于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另外其实还有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跟一般的找个朋友聊聊天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没关系,市场主要还是需求决定的,当一个人真正出现了心理上的不舒服,自己拼劲全力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时候,自然而然想到的还是心理咨询。目前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够信任?我要是有问题该上哪去找有效的心理咨询?系统的不健全导致服务的分散,不良的服务进一步导致了社会对于心理咨询行业的不信任。
另外,许多希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包括一些大师级人物,其主要收入来源都不能完全依赖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多数只能在以及拥有一份稳定的,可以保障生活所需的工作后,才安排其余的时间做这份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存在,只不过,好像,就我了解到的,在国内目前来说,还比较,艰难。
还有,国内较为靠谱的机构目前都还处在刚刚起步发展阶段,对于在社会机构里供职的咨询师来说,法律保障,职业发展培训等,都处在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正如薛伟医生所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如果你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又是否愿意投身进这一个前途未卜,纷争混乱的行业里来呢?
3.掐——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心理科学?
心理咨询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
关于心理疾病到底是需要药物治疗,还是谈话治疗,在国内外都一直吵个不停。在国内,精神病学家倾向于药物治疗,在一般的精神病院,药物治疗取向的精神科医师还是占绝大多数,至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之类的心理疗法,一直不太受待见。所以国内大多数精神卫生中心所提供的,主要也还是开药吃药的套路(个人了解到的可能有些片面,欢迎精神病学的朋友拍砖)。
2013年,《精神卫生法》颁布,把心理咨询划出医院以外,而对于“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咨询”之间的界定,主要在于该来访者是否属于神经症以上的精神疾患。这基本要靠精神科诊断来做出决定,依据法律,非医学人员是不能对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做诊断的。这就意味着,法律执行以后,大家有了心理上的不舒服最好还是先到医院去做个诊断,医生说了你不是心理问题,再来找我们做咨询,否则理论上讲给你做咨询,就是犯法。
在高校内部,由于 兄所提到的,以及我在1.中所说到的各种问题,导致大量学生不敢往这一方向进取。而且,目前对于谈话疗法的有效性以及其之所以起作用的机制,还存在许多误解。许多人包括老师们,对于各种谈话疗法本身了解少之又少。本人在武汉忠德心理医院接受过精神分析的入门培训,与同组同学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精神分析根本就不是精神分析。我们一个同学在最后结束发言时,呼吁老师要多到高校走走,给我们这些年轻学生看见真正的心理疗法到底长什么样子。这也可以反映出从事心理咨询所需要的理论与技术,在中国高校里受到的曲解和片面对待的严重程度。
这一段写得有点乱,我想要表达的,只是心理咨询在目前各大领域的夹缝间,所处的状况。
4.投入——一个合格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沉重的问题。
一个合格咨询师,从入门学习到成功出师,需要多长的时间,多少金钱的投入?
咨询师的成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学习、个人成长、督导以及经验的积累。这里面所需要付出的金钱和时间,是需要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的。在国外,一些机构有一套完整的贷款借款机制,但就算如此,许多刚出道的专业咨询师也会债台高筑。而对于学生来说,除非家里具备足够的经济来源,否则单凭热情与爱心,要走通这条道路甚至会是一种妄想。
最后,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咨询师?
引用一下薛伟医生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CHINA.PSY:这么说来,您觉得心理咨询师应具备什么操守?
薛伟:心理咨询师要真诚,要愿意探索,勇于探索自我。不能有太强的获利愿望,养活自己可以,但如果太强烈,这个行业不是可以赚钱的地方。这不是高回报的地方,每个咨询师应该能看到。而且,相对于常规行业来说,它可能更艰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有些人做不了别的,就想到来做咨询师,这很荒谬。
——————————————————————————————————————
嗯,我想说的就这么多。大都是我自己一路上的感受与体验,不一定具有可以代表全国境况的代表性,但从我的经历上,也许可以反映出目前心理咨询发展所处的位置,以及存在的问题。
道路是崎岖的,前途么,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也不知道会不会是光明的,但我热爱这份工作,并希望能让自己的所学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务,所以我会努力做下去。
以上,欢迎拍砖。
【酒小红的回答(34票)】:
咨询费用是最高的那个门槛。
对生活压力小的群体来说,少有心理咨询的原因,可能是心态好、能抗压、没时间、接受度不够、找不到合适的咨询师等等等等。而对背负房贷车贷的,无房无车的,为基本吃穿用度发愁的群体来说,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好贵啊!“
参见这个回答
1000元/小时,800元/小时,500元/小时 不一定准,可能还有更贵的。
现在的中国,以上两种群体,哪种数量更多?
有从业者说”真心不贵,连自己都养不活“。心理咨询业有自己的收费标准,我并非在表达咨询工作不值这个价。但是,对第二种群体而言,咨询价格再低,都是一笔性价比不清晰的、额外的、非必须的开支。心理问题大到必须“咬牙支出额外费用去做心理咨询”才能解决的情况,太少了!
【TyraGuo的回答(300票)】:
主要还真不是观念的问题。有咨询需求和意愿的人还是挺多的,但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该去哪儿咨询?该找谁咨询?
这个问题背后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合格从业者严重匮乏。
为什么严重匮乏?是有人不愿意学、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吗?也不是,感兴趣的人还是挺多的。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几乎没有专业、系统的心理咨询教育,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具体原因如下:
1. 心理咨询在心理学大学科中只是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在中国尤其羸弱。八十年代初中国只有四所学校开设心理学专业,而近几年已经达到百余所,每年培养的心理学毕业生可能有上万人,可是这些人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算从事,其中受过系统心理咨询训练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学的是心理学的其它分支,而心理学老师中专业搞心理咨询的也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教育相比,我国可能还处于蛮荒状态。
2. 留学申请心理咨询专业难度很高,奖学金难拿,也直接导致国内人才匮乏。看了第一个原因后有人可能会说,好吧,既然国内没法学,那就留学呗。遗憾的是,由于这个专业在国外是热门专业,所以竞争激烈,要申请到很不容易。同时,大家也知道,越是基础型学科,奖学金越好拿,越是应用型学科,就越难。另外,心理咨询教育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传统的师徒式,导师会付出很多,而学生的贡献很有限,这就和现在大多数学科中导师和学生是科研包工头和科研民工的关系很不一样,这种背景下,你要去申个奖学金谈何容易。所以试想一下,一名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面对高难的心理咨询专业和科研经费充足、需求旺盛的认知神经科学专业,会选哪一个?
3. 心理咨询专业难发Paper,在当前的学术生态下举步维艰。心理咨询是个实践学科,需要长期的训练,但是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是很难的。一个国内的学生,他可能读硕读博时找了偏咨询方向的导师,但是仍旧不得不做其它领域的研究,发论文,不然他可能无法毕业。就算毕业了,他要想继续呆在高校,也非常不容易,因为他拼论文可能拼得过那些整天倒腾fMRI的同学吗?即便是从事咨询工作的教师,受制于论文指标,他要职称晋升难度也更大,生存也更艰难。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下,原来很多冲着当心理咨询师而选择心理学专业的人,不得不把梦想给捏碎了,选择他途。只有极少数人坚持了下来。
4.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水化,加剧行业乱象。如果你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交几千块钱,报个速成班,买本像考研辅导书一样的真题集,再去吧唧一考,就成了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了。这不是笑话吗?心理咨询师可以速成吗?可以批量生产吗?可是在这里,一切都有可能。心理咨询师的考前辅导培训,已经成了很多心理系老师甚至研究生的敛财工具,为了私利,把本来就稚嫩的行业搞的一团糟。我看见过太多心理学一窍不通的人最后乐呵呵地拿走这张证书。我这里提醒大家,在你选择心理咨询师时,是否具有国内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较有参考价值的是他是否具有海外正规院校对口专业的学习经历。
【周黑黑的回答(47票)】:
非常同意 的答案,曾经在本科的时候也对心理咨询很感兴趣,也包括身边大部分同学。但是几乎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能不到10%最后继续留在心理咨询行业。有很多专业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分析了原因以及可以改进的方法,作为一个了解国内心理学但是非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说说我的非常现实的看法。
我的看法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目前的中国心理咨询是一个各方利益均不对口的结果,最最核心的是心理咨询师培养问题。
先说最重要的,目前中国大学相关院系(包括医学院)的首要目的绝对不是培养心理咨询师。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啊,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我想去学心理学,我能考某某大学的心理学系么?很不幸的是,哪怕你进入了都极难。为什么?因为目前中国大学的心理系几乎都不发展心理咨询方向,以心理咨询作为研究授课方向的老师很少。因为目前大学的评价制度都是以科研论文来算,北师大,北大,中科院心理所等心理学系引进人才从来都是以能发表高水平神经科学论文作为先决条件,心理咨询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及其困难,所以心理咨询本身不符合目前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诉求。不管社会上有多少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民众,我们就是不培养,因为评价我们的不是民众而是教育部。作为一个教授,我做别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一年能发好几篇文章,科研奖金,评职称都会容易很多,心理咨询完全劣势。一个学生,心理咨询方向一个系就一个保研名额,另外认知心理学10个保研名额?你选哪个?你能竞争过么?好吧,我不在国内学了,出国总可以了吧。美国临床心理学PhD又是最难申请的心理学方向,能出国的屈指可数。博士就读的学校临床心理学非常厉害,身边也有中国人就读,但是一年只发9个月薪水,每个月薪水还比别的院系少40%,每个学期都要做两门课TA累成狗,我们五年毕业,他们临床八年毕业。。。于是那位朋友退学回国了。也许硕士会好一些。
那么大学心理学系不培养,相关医学院能培养吧,且能直接接触到临床一线的经验。这个说实话早就有了,那叫精神科医生(现在医院也有心理科)。精神科医生早就成了我国医学系统里面的一个分支,但是从整个医学系统来看,精神科相对于其他科系又有其先天的劣势。假如一个医学生,去骨科,神经外科等等,手术多,医疗器械复杂,那么相应的收入也多,那么精神科对于一个医学生基本上是下等选择。这里指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差异不计。从医院来说,精神科的收入也几乎肯定小于其他科系,其实美国也一样(我求证过所在美国学校的精神科教授)。那么,与心理咨询,治疗或者相关的也不太符合一个医学生以及一个医院的利益。
所以,一般人觉得,社会上这么大的需求,需求就代表着经济利益 (这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那么总会有人站出来来满足这一需求。可是,目前中国大学和医院都很难来做这件事,因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那么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来做呢?也许可以。但是社会资本最简单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这本无可厚非,只要你能真正提供好的心理咨询服务。可是从经济利益来说,个人也表示很怀疑。从投资回报来讲,个人觉得心理咨询客单价太低。什么?不是很多人说要500,1000一个小时么?这还价低?但是知乎也有很多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表示靠咨询是没法活的。而且横向来看,你觉得1000一个小时心理咨询高对吧,可是你整牙种牙花几万你觉得高么?有近视的同学配各种有型的隐形的眼镜(也许有的不贵)花钱你觉得高么?现在去整个容还要花几万块呢。。所以你能看见爱尔眼科,瑞尔齿科,各种民营整形医院。心理咨询横向比较其实弱爆了,从资本角度来看到底是不是个蓝海,值得商榷。目前一些商业资讯机构做的还不错,但是归根结底是提供了一个咨询师和顾客的一个接口,解决不了咨询师培养体制问题。
所以综合来看,对于学生个体,大学以及医院发展方向,社会资本力量,心理咨询目前是个利益都不均沾的领域,自然没有人真正来推动。现在的培训大部分还是小打小闹的师父带徒弟,不成体系。只要这东西不成体系,就不会有批量经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为社会服务。所以社会需求不一定会催生相应制度的改变。
【玮杰君的回答(5票)】: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基础,谈什么精神满足,物质基础是一日三餐,心理健康是保健品,现在中国人是吃饱肚子了,但并不说明已经有经济实力买心理健康这个“保健品”。
直接原因:没有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在学校,心理课,心理咨询并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设。例如,心理咨询医保也不能报销。例如心理咨询师的执政资格没有一个严格具体可操作的规范。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领导们都是这么想,心理健康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
【高余辉的回答(7票)】:
不纳入医保
【黄小超的回答(3票)】:
从咨询师角度看,真正有本事的咨询师太少,少量有本事的咨询师搞培训带徒弟(专业话叫做督导)的收入来的快的多,真正要找他做咨询,一是没时间,二是奇贵。
从消费者角度看,承认自己有病的人太少,中国人的心理是家长式教育和叛逆心理结合的心理,要么觉得别人不听话,要么觉得别人管的太多,总之是别人的问题。
从费用的角度看,心理咨询如果跟商业医疗比,确实不贵,但是且不论商业医疗属于垄断行业外加有医保,光看这点:生病不治会痛甚至会死,心理有病忍忍就好了,打打牌喝喝酒逛逛街做做美容泡泡妞看看电影骂骂人就转移注意力了。
从心理的角度看,在中国社会,人拒绝成长可以获得额外好处,比如可以继续啃老,可以让爱人疼自己,可以少干活,等等,治疗好了反而要自己去面对生活,还要承担起很多责任,很多人没有这种勇气。“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其实是很多中国人的心声。
总之,心理学要壮大,除非变得比打牌还好玩比按摩还舒服,而这确实是可以实现的。
有志气的同行可以@我。
【逆风的回答(3票)】:
看了这么多人的回答,心里面也痒痒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谈谈这个焦人的问题。
——————————————————————————————————————
1.心理咨询的核心治疗因子应该是关系,再浅一点的可能是共情、移情等等。如果只是追求把人给治好,甚至是改变来访者人格的职业终极关怀,恐怕,来访者的求助门槛太高了,说白了就是要求来访者做“四有新人”:有求助意愿、有时间、有钱、有病(这是一个调侃,不过也是第二点想要谈的)。
2.国内的心理咨询或者治疗其实还是有仿照医院模式,甚至是私人从业的心理工作者,也是如此。医院模式的隐喻可以大致理解为:人是有病的,用金钱把病交给医生,然后医生把病交给药品——这就等于说,我们一定是有病的,以及有病不用我们自己管。相信这种隐喻不仅在身体治疗和心理治疗上都能得到部分证实。
这种隐喻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去找心理医生,或者是心理治疗师(如果说是心理咨询师可能更委婉一些),那么我们就是有病的,这极大的挫伤了国人的自恋,按照中国话来说就是面子。每个人对自己的心理状况都有发言权,凭什么就要贴上有病的标签,凭什么就要把自己的话语权交出去?相比之下,关于理科或者工科领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有发言权,也就不存在说对这些行业又抵抗的能力了。
解决方法:如果从业者们能够很好的绕开国人的自恋,至少就迎接了来访者前来求助的第一步。具体方法最后讨论。
3.如果成功打开了潜在来访者的心,从业者凭什么拴住来访者的心呢?这个不用说,就是靠从业者扎实的咨询或者治疗功底。
行业乱象从生,如何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咨询师,这个问题真是太大了,就不再多言,努力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关于如何让来访者愿意到咨询室来,或者直白一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顾客到店里来,我的解决方法就是:绕开来访者的自恋。
具体方法如下:
1.公立心理中心非医院化:减少人们把去看心理医生当成看病的想法
2.私人咨询中心去界限化:私人咨询中心就相当于私人诊所,看起来再温馨,拥有了独立的咨询心理的功能,就会让人把它与医院的功能联系起来,这样又让人想到了自己是有病的,再次打击了人们的自恋。解决方案是模糊咨询中心与家庭的界限,或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界限,让人觉得,我到咨询中心来,就是来喝茶的或者来拜访朋友的,然后顺便来看看病。虽然这牺牲了作为治疗设置的一部分治疗功能,但如果把心理咨询行业比作一个人,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就只能构建这一层防御了,要把之前医院模式的防御体系打破重组为“家庭模式”“茶馆模式”“社区模式”,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医院模式下的防御体系,可能就会体验到心理的阵痛,内心的冲突。
3.心理健康工作去治疗化:尽管心理辅导是心理治疗的浅层工作,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的术语,仍然沿用了医学领域的词汇,甚至包括健康这个词语,举例来说也许我们可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替代。当说道某个人心理不健康的时候,似乎还是隐隐地暗示着这个人有病,而心理失衡,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词语。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在心理健康宣传上做足功夫,注意避免与病态联系的遣词造句,甚至是重新建立术语体系,而且要在咨询或者治疗方法上,去病化,去问题化,把潜藏在大众心理关于心理失衡就是有病的观念转变为:”这不是你有问题,而是这个问题找上了你。“
———————————————————————————————————————————
以上的思考,大多数来自于后现代主义的许多思考。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现代主义的颇多局限,具体到心理学领域来说来说就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病理化倾向,让我们奋起反抗:人可以是有创造力的可以是自发的,可以不是由那些深埋心底的症结所驱使的动物,而是渴望真善美的完整的人。
正是这样的思想,不仅绕过了大众的自恋,反而还迎合的大众的自恋。对于国人来说,不仅是保全了面子,还给足了面子。来做心理咨询如果变成了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设想未来的心理咨询能给人这样的印象,谁不愿意来呢?
———————————————————————————————————————————
最后,给出一些帮助大家进行延伸思考的话题:两个后现代主义下的心理治疗方法——问题取向的焦点解决疗法和叙事疗法
【名字有个好的回答(5票)】:
第一,咨询费太贵了。
第二,大多数人都不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
第三,心理医师专业未必够水准,大家都不信任。比如我姐姐就去咨询过心理医师,但没什么作用。
第四,学校不注重心理教育,所以长大了成人以后也对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关心。
【Jyukai的回答(4票)】:
很大部分原因我觉得是中国社会存在一种信任危机,对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很重点,加上职业道德并不是每一个执业着都有强烈的道德感,加上法律上的漏洞或者空缺,使得很多人不会去咨询以及害怕隐身被侵犯和泄露。
还有就是中国传统里面的一部分,家丑不可外扬。
中国人天生就有习惯隐忍的潜质,很少又人会表达出来,很多时候都默默承受痛苦。
当然这种现象非常不健康,看多欧美电视剧,也会发现咨询心理医生是个很正常的事情,中国这一代和上一代中间大部分人觉得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病,这个观点很愚昧,也很普遍。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代,应该会非常大度的接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
【Janetwang的回答(5票)】:
两颗栗子:
2000年,有着前卫思想的我妈带着怀有好奇心态的我去成都精神卫生中心(具体名字忘了,华西医院下属,是当时四川最权威且名字也最难听的心理咨询医院)治疗我的“厌学 + 抑郁症”(重点中学“火箭班”的吊车尾)。只记得医生说了一堆至少我觉得是老生常谈不痛不痒的劝导后,给我开了一瓶药,50粒/瓶,每粒8元。
离开划价处,我就跟我妈说:妈妈,我会好好学习了,不要买这药了,太贵了。
这药当时在我心中如天价。
2006年,回国前夕,考虑到回来就业将面临“学业-&事业 + 国外-&国内”的双重坎儿,想找个国内心理咨询师疏导一下,但官网浏览和在线咨询得出的结论都是“质价不相当”,说严重点是相当不靠谱,不了了之。不过当时也由于6年前的经历,没再接触公立精神卫生中心了。
如今,又是6年过去了(为啥非要说成等差数列),真心希望心理咨询行业能:
宣传更到位
界面更友好
服务更专业
手段更多元
心理和生理一样,常会气血不畅,是非常需要外力疏导的。
关键从业者要在这浮躁的时代大环境中先能保持自身的气血顺畅。
【yuanfat的回答(2票)】:
这和文化也有关系,而且我并不认为我们这个行业一定要像欧美国家一样蓬勃发展,他们有居委会大妈吗?
【Hanruis的回答(5票)】:
心里咨询最近发展的挺快,往往一些规划啦也划入心理咨询范畴。但是专业人才太少。
我身边的同事70% 都做过心理咨询 缓解一些压力啦,焦虑啦,动力啦或是一些其他的小问题抑或是去规划 我自己也去做过几次心理咨询感觉1.医院的周边一些小科室成立心理咨询 没有培训就上岗了
2.一些咨询师经过简单的培训来做 能聆听你 不能启发你,但比1强。
3.价格昂贵 一般300块一小时
4.这方面大城市医院或独立的咨询好些。
5.还是做规划的比较好 而且能解决问题
用户体验不好(不专业),价格昂贵,这可能是制约发展的原因
【Satoru的回答(17票)】:
貌似算命在抢生意
【达尼賈的回答(7票)】:
社会接受上:
「去做心理辅导的都有精神病」——这种观念的人还是太多,心理健康的概念还需要普及
医疗发展上:
基本医疗服务的平均水平还太低,只有医疗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才有发展心理咨询的土壤
【姜秋宇的回答(14票)】:
补充:我国对于跨行业的不理解,从把学习简单的分为文理科就可以看的出来,这让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术业专攻的思想看法。这种想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对于其他行业的不了解,由于不了解就会造成误解偏见,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就存在偏见,一些人认为那会完全暴露自己的隐私,一部分人认为不过是谈谈话毫无作用,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情绪是自己内在的东西,又有一些去作咨询的人把它看得和普通的门诊一样,认为就像治疗感冒一样,短期内就一定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显著的作用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还有就是许多人把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病不能区分开,觉得去医院了就差不多是传统意义上疯疯癫癫的精神病了。认为普通的情绪问题不算病,也完全没有必要去预防或治疗,这太糟糕了,认识一个得了产后抑郁的,她妈妈一直当她是情绪问题,劝解劝解就过了。
--------------------------------------
作为一个忧郁患者,有过多次心理咨询经历
不是我们不想解决问题,而是我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
教育中心理健康这块很缺失,社会不够重视,政府不够重视,结果就是我们对治疗与健康的概念还是停留在身体层面。
医保等等并不覆盖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往往是长期的过程,所以费用较高,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但是人民还是不够有钱,也不愿意把钱放在这种没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咨询上
目前的许多咨询不够专业,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我去过的几个心理咨询中心,许多咨询师只是徒有其名,马虎了事,过程中多次感受到他们的不专业,质量很重要,来咨询的人会因为这种不专业而对心理咨询产生成见
想到什么就来补充
【周李的回答(116票)】:
因为我们并不想解决问题。
和恋人感情出了问题,和父母感情出了问题,那都是别人的错,凭什么要我去改变?恋人出轨了,我怎么会有错?要做的就是发泄、抱怨,把事情经过写到天涯知乎上,让大家来骂。
出门等公交车,等了10分钟还没等到,擦这个社会赶紧垮掉算了。
不想改变自己,不想解决问题,连找朋友聊天讨论都不会做,怎么会去找心理医生呢?
【粉红的回答(3票)】:
中国人已经忍了5000年——如此高的忍耐力,心理医生没什么用的。
【未未的回答(3票)】:
时间问题。 大部分人还是刚迈上小康线上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心理都有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