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原生家庭庭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提到这个词

作者: 胡珉琦 来源: 发布时间: 10:38:37
选择字号:小 中
你真的懂“原生家庭”吗?
原谅父母,不代表他们过去做的就是对的,而是不追究,把关注点放在今天的幸福快乐上。这是身为儿女的情义。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如果你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是否会在跟另一半相处或者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一刻,突然发现自己跟过去的父母一模一样,而这些相像的部分正是你意识中错误的行为。然后,你开始恐慌,埋怨,甚至有些绝望。
近年来,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的&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在中国广为流传。网络上,无数专业、非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都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绪、人格、行为模式的。
于是,许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为自己的行为寻找过去的根源。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认为这种回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所面临的困境,避免自己的下一代受错误教养方式的伤害。
这样的自我觉察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任何一个新的理念出现在生活中,都需要磨合。当你错误地或者过度地使用它,一定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结果!
原生家庭的印记
过去的经历对于个体当下产生影响究竟可以追溯多远?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解释,可以追溯到婴儿期。事实上,成年人是不存在对自己婴儿期的记忆的,但是个体在长大后的情感模式,却无意识地深受那段时期的影响。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在婴儿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而这一切,都是在婴儿与其照看者(主要指母亲)之间形成最初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的。
&如果母亲很好地满足了婴儿的需要,对他足够关爱和认可,他就可以获得人与人之间最深切的可依靠可信赖的情感连结,而不会感到疏离和恐惧。他所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照顾,也是产生自我价值感最初的来源。&中科院心理所教授龙迪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原生家庭对人最根本的心理影响,其实就是满足这种依附需要。
有了这个安全的港湾,个体才能发展社交需要,开始懂得照顾别人的需要。因为,除了父母,他也可以信任别人,而无须惧怕。并且,对方的回应可以让自己进一步提升自信。她说,当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础,才有勇气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长、发展。
原生家庭帮助人们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连结,懂得如何处理&关系&,这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但龙迪坦言,原生家庭容易给孩子造成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际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表现为否定、拒绝、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的言行,并且不顾给孩子造成痛苦。它的内在逻辑是:我要你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惩罚你;你别无选择。
她表示,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或者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时,也不会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因为难以理解别人的需要。
典型的影响就体现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上。对于成年人来说,与伴侣建立的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亲密关系,而建立的过程与婴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非常相似。
华夏心理网资深心理咨询师荀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健康的原生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使他能够在恋爱、婚姻中形成安全型关系。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懂得保护自己的需要,也照顾别人的需要。相反,则有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
&临床研究发现,有一部分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性,其情感模式的特点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爱的人,她们总是努力讨好对方,甚至在受到虐待后依然不顾自己真实的感受,以此来支持消极的自我表象。&荀炎说,她们并非不懂得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但却受困于她们早年已经习惯了的成长环境,无法自觉。
机械的决定论
尽管原生家庭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龙迪认为,如果人们用决定论的态度来看待&原生家庭&,认为所有过去不好的经历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命运,那就严重偏离了生命的本质。&因为生命不可能只由一个条件来决定!&
发展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发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环境也只是后天环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还有个体的主观意志,以及家外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哪怕是孩子,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脆弱。&荀炎表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梅齐和鲁特通过对儿童抗逆力的追踪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尽管生活在高危的环境中,仍然发展为健康的,符合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年轻人。所以,即便是儿童,也具有自我矫正的倾向,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发展出能力、自信和照顾等技能。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一般已经进入了成年期。实际上,从青年期开始,个体就会注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一个&我&,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到了成年早期,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得到迅速发展,这才是决定个体终生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
发展心理学特别强调,由于青年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过去的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的经验直接强化或者其他外来影响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少,自我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隆胜曾经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因素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因素占据了绝对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后。
这也意味着,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才最有可能是未来的我。
因此,龙迪强调,一味地用直线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责、讨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无效的做法。家庭治疗并不止支持这种做法。
讨伐父母的子女
不需要否认,思考、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对于解决人们现在生活中面临的困境,是有意义的。这代表一种对自我的觉察,有觉察才可能带来改变。
实际上,早在&原生家庭&这一专业名词传入中国大陆之前,还在媒体从事心理督导工作的龙迪就发现,人们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如离家求学、毕业工作、结婚、怀孕、开始抚育自己的孩子等节点,都会激起对过去家庭的感受,这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并不是人们刻意为之的。
&尤其当年轻的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在跟另一半相处或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跟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的时候,会开始感到绝望。因为,他们是不容许自己伤害孩子和爱人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做出错误的行为。&
于是,当原生家庭的理论开始被传播并借助网络迅速流行起来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原来这一切不是自己的错。她所看到的现状变成,人们开始把所有的账都算在原生家庭头上,好似自己掌握了一种话语权,可以分析父母、埋怨父母,甚至修理父母。
荀炎认为,这是一种过度关注的表现,过度关注了伤痛。&值得提醒的是,所有的家庭治疗都不会让你去谴责自己的父母,因为在现实层面,所谓的完美的父母从来都是不存在的。&
&更何况,受到谴责的父母并没有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们必定会反击,双方都可能再次受到伤害。而年轻人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只是让自己生生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这样循环往复。&
在龙迪看来,许多人抓错了目标。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并不是最终目的,转化过去带来的伤痛才是。事实上,这是有可能做到的,只是很多人并不懂得正确的方法。
我们如何理解父母
让转化发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理解父母的!
父母过去可能对我们造成过伤害,这是真的!但我们真的能够与父母一刀两断吗?当然不可能!那么,跟父母和解,是必须的!
前提是,你真的了解你的父母吗?就好像我们经常质问他们,&你们真的了解我吗&一样。
龙迪回忆,自己刚做母亲时,也对父母有许多抱怨。但在接受中德班家庭治疗培训的个人体验时,德国老师询问了她三个问题,深深地改变了她与父母的关系。
你父母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也许你会回答,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比现在动荡,经济条件比现在匮乏,对个体家庭的支持几乎没有,没有人教会父母应该怎样养育孩子。那么,你知道他们在那个发展远比今天落后的年代,是怎样尽最大努力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吗?他们做不到的地方,他们也会有内疚和自责,但那不是他们的错,是他们当时面临的困境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你身上哪些美好的品质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
尽管你发现,身上的毛病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样,但是,那些你引以为傲的优点,难道跟父母毫无关系吗?当你发现,那些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品质,也是继承于父母,你一定会心存感激。
今天的你做父母和你的父母相比有什么进步?
此时此刻,你探讨原生家庭,意识到家庭教养的重要性,难道不正是一大进步吗?你已经在改变了。事实上,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你不可能完全成为你父母的复制版,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完全复制你的童年。只要你放下怨恨、停止责备,最重要的是学习创造和平、喜悦的生活氛围,家庭生活是可以得到进化的。所以,不要惊慌,不要着急。
&当人们能发自内心地体会和感受父母所经历的生活困境的时候,内心升起的就不再是责备了。如果还能想到他们的好,更能够融化很多过去对他们的怨恨,放下伤痛。&
龙迪说,到了父母的年龄,他们正面临衰老、生死的威胁,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都是很脆弱的,老人是需要支持、原谅和善待的。&原谅父母,不代表他们过去做的就是对的,而是不追究,把关注点放在今天的幸福快乐上。这是身为儿女的情义。&
同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让彼此促进理解,也能转变他们过去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和行为?
在她看来,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去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大多数人的痛苦是因为现在生活得不好,因此,转化痛苦,就是去建设快乐的生活,而不是讨伐别人的过错,或者把心理咨询作为唯一的依靠。我们可以去学习生活健康的人在做什么,进行一些心理训练,听听朋友的经验,甚至一段特别的工作经历等等。
&关键是年轻人得有这个意愿和能力,先做出改变。再用获得和平喜悦滋养的内心去浇灌父母内心中美善的种子,帮助他们补充他们在成长中缺失的部分,而不是用所谓的知识和技术去修理老人。&
《中国科学报》 (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6/12/17 8:34:01
<span style="color:#333333" id='txt春上心理课时老师就提到将自己的一些行为归罪于父母,并且讨伐父母。这篇文章勾起了14年春的回忆。学会换位思考,大部分情况下父母是天,作为儿女要主动低头。
<span style="color:#16/12/17 0:56:15
<span style="color:#16/12/16 23:59:06
深受启发和教育。
<span style="color:#16/12/16 13:28:01
家庭问题与经济问题摆在一起,就没有原生的意义了.现在是成熟的原生教育还没有形成,经济意识的畸形道德就如影随行了。数量大质量差是个难路虎,象上大课:问问真正听懂的可能并不多??
目前已有4条评论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
  文|丹尼尔先生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而且期待幸福指数越高越好,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能被理解的。然而,最终幸福或不幸的程度,绝大部分因素来自于各自原来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互相理解和支持,彼此尊重和关爱的程度,以及对自我问题认知和改正的态度上。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有意思,时常会回到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因为今天每个人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和原来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人认为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外,最重要的是后期自我的修炼和提升。  每个人在拥有自己的思想之前,不具备判断的能力。每个人的出生也没有选择权,因为无法决定你的被生和选择出生的家庭。但唯一所能做的是,你能把握自己未来的人生,所以一切外在的因素都不应成为自我放纵和到处颓废的理由或借口,反而应当成为争取自己幸福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和决心(无论原生家庭如何)。  每个时代赋予那个时代人们的机会都比较类似,但又有一些不同。试想一下,80前后同学的父辈们基本是50年代的人,90前后孩子的父辈们则是60后的人,00前后小孩的父辈们基本是70年代的人。50后的那一代基本奔波在为解决家庭温饱的路上,于是持续系统的教育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匮乏。60后的长辈们,家庭温饱问题的担忧相对弱一些,因此受教育的机会也相对更多。70年代的长辈们,家庭温饱应该不是问题,系统的教育一般都已经完成。  所谓原生家庭的相关话题,其实涉及到的无外乎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家庭婚姻、夫妻定位、子女教育等。大体上来说,人类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教育程度越高,文明程度越高。受教育高的家庭相对受教育低的家庭来说,所营造的家庭氛围会相对健康与平衡,但时常也得了「知识使人骄傲」的肿瘤,很难互相谦卑、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彼此相处。  人与人本来就有区别,每个人的性格也都不同,即便在同一个家庭长大。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个人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可想而知中间的性格不同和摩擦所带来的痛苦。  读再多的书,和再多的人讨论都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认识到本质的问题,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真正有效。虽然看起来很理性,事实就是如此。不然问题的存在,会让人更痛苦。然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能失去最初的爱,否则几乎很难进行下去,中途可能会出现难以掌控的局面。  家庭婚姻  人在哪方面欠缺,就多在哪方面补课,除非你不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想想未来要成立的家庭,和未来的孩子。因为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不管你是80后,90后,还是00后,无论你原来身处哪种类型的原生家庭。也许你觉得上天对你很不公平,出生在一个你不喜欢的家庭,甚至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等等。  即便如此,你需要换位思考,每个时代的背景不同,造就了现在父母处理家庭的能力和智慧。你需要更多的理解他们的处境,然后尽一切的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如此就不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除了时常感恩和关爱他们以外,转而将更多注意力投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上文说的,每个人都没有权利选择出生,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不会让你能走出困境,更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有你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不管是靠自己或他人的力量或信仰,将各个问题逐一剔除解决,才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届时,上帝将使用你去激励更多像你这样的人。你的人生至少在这个层面有了非凡的意义,你的安慰才带有力量。  如果你是一位有担当和负责任的人,一旦意识到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相信会开始认真严肃对待你自己以及另一半。如果你不是,那么抱歉,你不是本文讨论的人群。所以一般婚后,不建议直接马上要小孩(除了特殊情况),至少双方有一段正常的婚后二人生活,不受其他人打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尝试迅速进入一个磨合期(在恋爱期磨合的越多,婚后会相对融洽)。  因为若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端正自己有形无形的缺点或弱点的话,在进入一段新的关系,或者新生小孩的降世,势必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你连自己的问题都还未解决,再加入新的一个生命体,即便TA是你所爱,但依然存在各种差异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的碰撞会很严重,需要时刻对付。  夫妻双方彼此造就对方,将原来的棱角慢慢磨成让人能接受,即便身上有再多刺,也能彼此接纳,像刺猬一样,能彼此拥抱,互相取暖。如同《圣经》中对爱的阐述一样: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每个人都试图想给未来的孩子更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并且简单快乐的生活着。在家庭中所有的关系,什么关系最重要?本人在之前写的文章(可点击查阅 &)《如何找到心目中的灵魂伴侣? 》中曾提到:在婚姻中的所有关系,当属夫妻关系最最重要。如果夫妻关系和谐,亲子关系和其他姻亲关系往往也会是和谐的。  但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很难有真正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姻亲关系。所以身在婚姻中的夫妻,即便有小孩,也不要让孩子冲淡了夫妻感情。先建设良好的夫妻关系,才会有真正良好的其他关系。而且未来孩子长大了终究要离开父母,能携手到老的依然是夫妻二人。  所以在婚姻中,离婚出了逃避现实或责任外,并不能解决婚姻的本质问题。只有存心忍耐,彼此相爱,相互饶恕,回到「爱的真谛」的本质上,才能智慧的处理和解决问题。  夫妻定位  近几年西方国家的女权主义的兴起相对比较明显,这个趋势也开始席卷亚洲,给男性带来不少的挑战。是好事,同样也是坏事。也许是因为男性做的不够好,才导致女权主义的兴起。在充分换位思考后,就更容易明白和理解。  初探女权主义的兴起有几个原因:1、不能忍受在家庭中被男性的压迫;2、产生对未来婚姻不稳定的恐惧感;3、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和人生追求。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以各界领袖或知名人士作为学习榜样。但在原有的情感处理上,大多数所谓的各界领袖或知名人士前辈们并没有给出很好的示范,相反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女性觉得男人都不是 &好东西&,都会在功成名就时抛弃一路艰辛陪伴的太太,转而寻找年轻漂亮的妹纸。  如此的现象,导致年轻的女性就很没有安全感,说实话,换位思考的话就能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了。基于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情况下(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从逻辑上来看,女性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类型:1、找个现成的(指多金)。直接或间接的等价交换是可以接受的,即便后来被抛弃了,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2、不为别的。要找的话总得要找个帅气的,至少看着令人赏心悦目。3、自食其力,有稳定的工作。同时学会了各种独立生活的技能,自己完全可以处理的游刃有余。4、... 5、...  男性朋友包括自己在内,我们应该看齐的并非那些所谓的各界领袖或知名人士。因为大家看到的只是台前表面的样貌而已,真正品性如何,不得而知,他们并不是我们的榜样。  或许他们在商业上很有成就,那就承认在商业上的成功有他们独到的一面,有他们的丰富经验,仅此而已,就够了。但真正为人如何,需要长时间深入接触才能了解,仅凭几面之缘或表面形象不能做任何判断。这才是明智的认知。  按照传统,无论东西方,其实男女定位在这个社会上,本身就存在普遍的界定和认知,但整体定位基本上差异不大。  男士的定位更多是肩负家庭的重担,也就是供养家庭日常所需,以确保家庭拥有稳定的经济财政来源,无后顾之忧。男性更多是对外,但并非不顾家庭事务。  女士的定位则更多起到照顾好家庭内部的建设,以确保先生在外辛苦拼搏回家后能受到温柔对待,感受温馨的爱。女性更多则对内,但并非完全家庭主妇。  这是相对比较健康的一个组合和配搭,只要双方都需要将自己的部分处理好,并给予对方充分的委身度、安全感、自由度以及肩负的责任心,如此才能拥有温馨和谐的婚姻家庭。  子女教育  当80和90后都已经开始步入婚姻,并升为人父人母的时候,子女教育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事。因为他们才刚刚懵懂长大,青春期刚稀里糊涂的度过,很多时候连自己都需要被照顾,就要肩负起照顾人和担负下一代的重任。实属不易。  通常情况下,在中国有以下几种教育子女(到大学完成为止)的选择:1、教育体制下的机构;2、中外合资办学;3、国际学校;4、出国留学;5、在家教育;6、...  第一种:基本已经废了(请容许本人偏激一点)。国内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从幼儿园开始几乎瘫痪,除了各省市区重点学校,但名额寥寥无几。不能指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教出来的子女,能够在大学里改造他们。因为性格和性情几乎已经定型了。所以但凡有想法并且还能负担和承受经济实力的,基本只考虑本国的基础教育。  第二种:一个升级版的大陆货。学校或班级除了赚钱以外,本质上和第一种差别不大。关键在自己。唯一的好处是顺便能出国游学,同时可以获得海外学校的受教育机会。少数这个领域的机构还是不错的,但大部分完全出于赚钱目的(这类项目也需要银子啊)。  第三种:达官贵人的聚集地。经济实力相对稳定和雄厚,以及一些政要的子女们,基本会在子女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以后更好的国际接轨。  第四种:对中国教育失望后的一个大的趋势。大部分的人会在结束大学后,选择出国镀金,这样的成本最少。但还有一部分人会在高中毕业前后,选择出国上大学以及研究生。各有利弊。  第五种:这最有意思和值得探讨。自己身边就有几位对所有本土的教育失去了信心,有些并非因为金钱的原因,更多是看到教育腐烂固化的本质。他们甚至已经成立了在家教育联盟。选择这类教育方式的群体大多有敬虔的信仰。这类群体的实证,让自己重新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出于篇幅考虑,有机会另写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  其实以上这些教育的选择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导子女的具体方法和品格教育,虽然环境能造就人,但真正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而不是外在的教育机构。  为什么说品格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因为数理化+文史科,还有琴棋书画等所有,均属于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算不上人的品格教育。品格教育最好的受训地是在家庭,而非校园,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均可以在各种教育机构完成。  家庭和谐了,社会自然和谐。一个人在家庭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在外接受的教育。每个人最纯真本质的情感都是展露在家庭中,所以最真实的内在品格应该是在家庭中被建立。一个拥有良好家教和素养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若加上后天栽培过硬的学识,培养的技能和过人的才华,则更会招人喜欢。无论如何,内在品格胜于外在表象。  至于教导的方法和在哪里学习,都不算最大的事。好种子和一颗上进的心很重要,当然需要好导师的引导,尤其在成为苍天大树之前。家长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所以,在中国,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学,而是小时候(至少到高中),当孩子建立了相对完整和正确三观的时候(可点击查阅旧文 &《如何建立正确和完整的三观?》),无论在哪里相对不会出大问题。也一定能活得很好。当本质已生成烙印,就不容易迷失了。  不难想象,在不久的未来,绝大部分人都会步入婚姻,成立自己的家庭。很多人羡慕各种富二代、官二代等等。殊不知,他们要面临的挑战和诱惑,很多能看得见的事物,转眼成空,灰飞烟灭。商场和官场都一样,几乎都是人走茶凉。假朋友和真敌人同样多。很多不能见光的钱财和交易,会使人每天胆战心惊,因为不知何时将会面临牢狱之灾。每天守护着的不义之财,终有一天长着翅膀远走高飞。  哪一块玉不是经过雕琢而成?哪一块金不是经过冶炼而成? 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一件商品的价值比价格更重要。同样,做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品格胜过能力。品格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但能力可以慢慢栽培。如果在你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能够提前预设到未来,也许在自我建设的时候会比较辛苦。但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完美,都那么值得。  在漫长的耐心中,培养的修养和品格,会在未来的家庭里和孩子身上,成为一个无穷的宝藏。一个好修养能绽放光芒,一个好品格能获取信任,一个好榜样能改变人心。  无论现在你的原生家庭如何  未来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图|pinterest、华盖
(责任编辑:xuhuiqi)
关键词:&&&&&&对原生家庭的怨恨,其实是看不起自己
中午吃饭的时候和舍友聊天,说到原生家庭的这个词始终是各大鸡汤账号的老生常谈。他突然问我:“老何,大凡文都在说原生家庭的种种不是,害怕以后再这样下去会影响到下一代怎样怎样····那到底啥样的原生家庭才叫好的家庭?啥才叫好好教育孩子?”
我低头看了看热乎的鸭血粉丝汤,打趣道:让你饿不着的家庭就不错啦!
顿了一会,认真回答说:“家庭这东西总是不完美的,谁也无法给好和不好下定义吧。”
记得很久以前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看过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没有父母是有意让孩子受到伤害,只是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行为是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我们谁也不知道这将会带来什么影响。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她是一位大学教授,从小生长在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里,父母皆为高知,衣食无忧,家庭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气氛都很好,她还有一个妹妹,二人感情也很好。按照今年高考状元的套路来讲,这样的家庭应该是无可挑剔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不应该会有多的心理问题,而据这位大学教授自己说,她从懂事起,就有着不可磨灭的自卑情结。
那么理由呢?很简单,她的父母很优秀,她觉得自己哪怕有一点做的不好就会丢父母的人。她的妹妹也很优秀,父母对她们姐妹二人说的话有一点点的偏颇之处,她就会下意识地认为,父母是更爱妹妹的。
她的父母有像文章里经常谴责的那样对孩子不能打骂甚至出言过激么?没有。她的父母有意伤害自己的女儿么?也没有。那这能否定她曾经受到的伤害吗?似乎也不能。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和实践应用,以捉摸人心为研究的起点,又是如何寻找到能够通用解决办法呢?更神奇的是儿童心理学,父母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在幼小的孩子心中怎么就构成伤害了呢?但从事实来讲,是存在的。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这种伤害,但也不必太过苛责父母,更没必要把原生家庭当做一切掩盖你不行的解药。
世界上从来没有尽善尽美的孩子,又怎么能要求100分的父母呢?。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其实很多事情不用刻意地教我们就已经拥有了自己我治愈的能力。比如:儿时我们在外玩耍摔倒,父母不在身边大都是擦擦眼泪鼻涕往衣裳上一抹就自己悄默声地站了起来。我们在学校里受了气,即使没能立刻解决你敌对的小伙伴,也会找到保护自己的方式。其实,我们就是那盆放在哪儿都能长起来的小多肉。不需要太过细心的呵护,只要给予充足的阳光、空气与养分,就可以茁壮。
我这不是在替父母开解,做什么特别懂事的某某小大人,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没有人必须为我们所受到的伤害负责,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
你会怨恨你的家庭么?
会吧,我也会啊。我从一开始看到关于原生家庭这个理论的文章时简直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分分钟觉得这是个原谅自己所有失败的万金油啊!
我学习不好,是因为父母智商都不在线,你们都没上重点凭啥要求我考大学?
我赚不了大钱,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穷,穷人思维,穷养方式;
你感情不顺,是因为父母天天吵架;你总是自卑焦虑,都是因为从小的男女双打?
这些例子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环境和成长时期所遇到的人对我们产生的或多或少的影响。可就在某一天,当你意识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你是不是也会发现原生家庭也曾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好”
你的温柔,来自于家庭氛围的熏陶;你的好学,来自于父母的引导;你的独立,是因为从小的培养……其实你有那么多让人羡慕的优点,那么多原生家庭好的传承,只不过是自己固守着那一点点不如意,说到底是看不起自己。
青蛙坐井观天,而我们人何尝不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特定事物局限住。我们只看到王思聪超级富二代的美丽光环,这腰缠万贯这超牛背景,都是原生家庭所给予他坚实的基础。而我们也是否没有看到以王思聪为代表的这样一群人的在原生家庭的成长中似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有人说,他都混成这样了,就算啥啥都不顺心,不还有很多很多的钱?也不错,可当你不为金钱发愁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其他东西不断地刺激你的失落感,人嘛总是平衡的。
而有太多时候,像我们这样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反而不知福。我们只看到了自己在原生家庭受的伤,却看不到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好。
就像我们最讨厌的童年阴影之一“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撒泼耍赖时提到的别人家的父母是否也是一把利剑呢?
对于那些能够引起我们创伤感受的其它人,我们可能单纯就是恨,但是对于父母,最亲密的人而言。则多了一个怨。所谓怨,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就是心里冤的慌,那么也就是说你所给予我的与我心理所期待的不相符。就如同谈恋爱一般,每个人都期待白马王子,但往往骑着白马朝你走来的只能是唐僧。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所谓怨恨其实是出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自己预期所想要拥有的人生的不满足。一时间被这种愤怒包围,看不到原生家庭的好,也看不见好的自己。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我们的父母按照教科书一样地去改变,我们依旧没有幸福感。因为,从一开始我们需要解放的就应该是自己。
微信公号里那些长年累月痛斥原生家庭的人,大都是带着怨恨去生活的。
当一个人的眼中只有恨的时候,即使是阳光布满蓝天,她也会看不到温暖,大骂刺眼。
甚至消极到,我这辈子就这个命了,我的家庭这么糟糕,我怎么可能过得好。
于是以妖魔化的原生家庭为契机,父母成了这个时代最战战兢兢的人。不是怕工作失误,而是怕哪句话说重了“伤”了孩子。看到身边那些活生生的例子,更是觉得可笑又恐惧,养儿方知父母恩怎么就成了养儿方对父母恨?到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想要指责谁,毕竟没当过父母,毕竟也曾经有着混蛋的青春,只是觉得一家子过日子的小事儿如今怎么就上纲上线了?
我们需要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甚至可以毫不避讳地谈谈我恨过我的父母。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认命、不满、不幸福任由自己悲哀的借口,其实压根你不怎么滴这事儿和他们关系也不大。此处必须举个例子,我某同学母亲早逝,父亲以修自行车为生,该同学已考入国家某部委,从小在修车摊前长大却饱读诗书,堪称大牛。
美国的很多心理学家也曾做过一个实验,追踪一群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妓女、吸毒者之类的社会底层人员。如果按照原生家庭决定一生的理论,这些孩子打一出生就该是下三滥,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成长为社会的蛀虫。但事实上,20 多年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有了健康稳定的家庭和事业。
我们的成长无法倒回,我们没办法去抹杀掉那些父母在不经意间存留在我们身上痛苦的痕迹。没人逼着你原谅,但可以试着去理解,去接纳。接纳你的原生家庭,接纳你的父母,就是认可自己,接纳那个不完美却可以活得更幸福的自己。原生家庭这一理论的存在,在我看来是为了反宿命论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出改变,并不是发泄耍狠的出气筒。
对原生家庭的怨恨,其实是你对自己的看不起、放不下,尝试着与父母和解,不断地完善自我认知,然后以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惠泽后代,这才是原生家庭存在的意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原生家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