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国学?国学能成为跨一级学科科吗

馆藏&1081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什么是国学教育
什么是国学教育
编辑:少芬&
  近十年传统文化有些热,国学有些热,这是事实。但即便是很多做学问的人,也常把国学与传统文化混为一谈。正本须先清源,到底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国学教育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传统文化?
  简单地讲,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其中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传统社会&,一是&文化&。
  &传统社会&,指的就是在现代社会转型之前,长时间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
  &文化&这个词,大家用得口滑,使用频率很高。刘梦溪将文化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我把文化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生活方式,这是基础性的,它的范围相当广大,它的价值系统属于精神伦理的层面,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美学,这是它精神价值的层面,这是时代的精华。于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刘梦溪说。而儒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则是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支柱。
  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词汇的出现很早,从《周礼》开始,&国学&一直指的是国立学校。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在晚唐时称&白鹿洞国学&。这明显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
  现代&国学&概念出现的最早文献则是在1902年。变法失败后,当时同处湖南的梁启超和黄遵宪,一个被迫远走东洋,一个被革职永不续用后回梅县老家。1902年,黄收到梁启超从日本来的信,梁提出要办《国学报》,黄回信表示反对,认为此时办《国学报》还不是时候。
  &注意,这时黄梁通信提到的&国学&,指的就不是国立学校,而是学术的概念。张之洞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还是&中学&,说的都是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千年传承下来的&学问&。&刘梦溪提醒大家。
  第一次对国学概念做分梳的是胡适。1923年,北大国学门创办《国学季刊》,在发刊词中,胡适把&国学&定义为&国故学&的简称,直接来源于章太炎先生之《国故论衡》。而章先生之&国故学&,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语言、制度、人物、风俗和文学、艺术等,几乎中国古代的所有东西都被包括在&国故&之中。
  但这个定义并未被学术界采纳,后面的一二十年中,很少看到有学者把国学解释为&国故学&的,而国故这个词,后来也很少有人使用。大家都把国学当成&中国固有学术&,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
  爬梳&国学&理路后,刘梦溪反戈一问:&如果国学只是这些东西的话,那么,国学跟中国的普通民众有什么关系?如果中国的国学跟老百姓都没有关系,那算什么国学呢?那是专家之学。&
  然而,在刘梦溪看来,真正给国学赋予准确而富有生命力之定义的,当属&国学研究会&之&主讲大师&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将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之学&。正如马先生所说,&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除了学理内涵的恰切之外,最关键的是,以此定义国学,不仅可以激浊扬清,厘清打着&国学&旗号,糟粕混杂之术士杂学;而且在教育领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国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更能将儒家最醇正之思想精华播撒至普通民众之心田。
  可见,刘梦溪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国学最重要之区别,在于传统文化包容更广,儒释道各家全算;而国学则应单指&六艺之学&。
  新儒家之旧途径
  张之洞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或新学,中学或西学,&国学&概念与精神就在这先贤的争论中越辩越明。马一浮先生亦曾留洋,通读过《资本论》,最后依然尽其一生研究本土之学问,终成一代学宗。章太炎、胡适之、陈寅恪等亦是以国学为根基,扎实之后才旁览西学,故能得其腠理,为我所用。也许国学之根本重要地位正如刘梦溪先生研究的另一学人&&陈寅恪先生所说:&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国学教育是什么?
  广义指对对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引导学习,融会贯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当下达到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狭义的指的是对孩子通过经典诵读等手段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分三个阶段走:
  (一)诵读《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背诵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二)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古典名著。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1、什么是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2、什么年龄读经最好?

  答:适合胎教以及0&13岁儿童,0&6岁儿童学习效果为最佳,成人同样可以学习,一个成人读了一百遍论语,也是可以开慧,顿悟的。
  3、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循序渐进,初期不要求背诵,听读百遍,自然熟记于心。对孩子来讲,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吃和玩、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了。但是读经可以培养孩子静心读书的习惯,还能从经典中获取智慧,习惯一旦养成!智慧奠定!终生受益!

  孩子儿童时代喜欢的,长大同样喜欢,很多的兴趣不是表扬出来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欢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放弃&,孩子累了,不练琴了,那好吧,随你吧,孩子。其实当时如果坚持了,练习,一年半年,其实练琴就会成为孩子的终身兴趣。所以有些兴趣也是适当地引导出来的。
  4、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答: 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孩子现在记&道可道,非常道&和记下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笑&是一样的。
  5、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

  答:每一个人,至少大部分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都心里都怀着不安,不过很少人能自己解决这个不安。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世界,让我们去改变小世界吧,从我自己的孩子做起。
  我 们想想我们的教材多久没有更新了?浅浅的十几本书,让我们的孩子披星戴月读了六年。不管90,还是80甚至是70后,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个学科,都有 一个主角,那就是小明、小刚、小红.....编教材的教育局,居然连名字都懒得换一换。周立波都忍不住说了,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小明,你们现在还好吧...
  6、为什么德行教育这么重要?

  答:比如同学吸毒,他跟不跟着效仿?同学搞两性乱派队,他参不参与?是否有定力?显而易见,一棵树根扎得深,任由风雨飘摇,否则随波逐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吧!管好自己的孩子,把读经典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人,德行天下,以德为本,厚德载物,是不是我们中华的下一代,是优秀的,有智慧的?学音乐也 好,舞蹈又好,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专注力会得到提升?

  答,内心的宁静,安详,是专注的前提。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静心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8、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答: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答: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10、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答,是的,所有的孩子读经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升阅读速度,爱上阅读。50%的读了经典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够一目十行!

  大 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是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

  读经典的孩子,拿到语文书,一个学期的内容,正常来说是一天可以背完的。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什么是国学教育相关推荐
[什么是国学教育]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144915" data-title="什么是国学教育" data-image="">姜义华教授的《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一文在《文汇报》发出后,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该文对进一步弄清“国学”概念的含义,以及“国学”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等都会有帮助。特别是,在学术界提倡从学术的角度讨论学术问题,对纠正中国当前学风不正会有很大帮助。为此笔者对姜义华教授的文章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学术界同仁深入讨论。“国学”是否从日本进口值得认真讨论“国学”作为一个概念或名词,是否从日本进口的,是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国学”作为一个名词或概念在中国出现很早,《周礼·春官·乐师》中有条记载:“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是指国家的一种教育机构,但这个教育机构是有确定的教学内容的:它是教国子(应指朝廷贵族子弟)音乐舞蹈的教育机构。《辞海》中说:据《礼记》、《大戴礼记》、《周礼》记述,西周国学盖由前代发展而来,分小学与大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或说易、书、诗、礼、乐、春秋合称“六艺”。从先秦诸子的学术看无不与“六艺”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六艺”分化出来的。特别是孔子的儒家更是一步步地把“六艺”儒家化。至汉设立太学,而立五经博士(因“乐经”已失传),确立易、书、诗、礼、春秋的官学地位,此一趋势可说历代从未改变过。(《汉书·艺文志》虽分学术科目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等,刘宋曾有“儒、玄、文、史”四科之分,但儒学化的“五经之学”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从未变过。从历史上看,后又有七经、九经以至于十三经,这些都是由儒家把它们经典化的历史演变。)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朝有国子监,其教学与研究内容为儒学与医学。可见,“国学”虽为一教育机构,但是它的教学内容是明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自汉朝开始就把“国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定为自“五经”发展起来的“儒学”。近代,西学输入,因而我国学者又提出“国学”,这主要是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它是相对于“西学”而言,但与日本江户时代不同,中国当时是一个受到西方列强(包括日本)侵略的国家,而江户时代中国并未对日本有什么侵略,只是文化输入问题。而在当时中国有识之士讲“国学”者,如章太炎、严复等并无全盘排斥“西学”之意,无非是想为自己的民族复兴找个根据。因此,我认为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某些学者提倡“国学”与江户时代的日本学者排斥仁学和佛教,提倡所谓“国学”的心态相提并论,并不恰当。出现“国学热”是必然的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我国又掀起“国学热”。我想这和二战以后国际的形势有关。我们知道,自上个世纪后半叶,西方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原来的殖民地民族和受压迫国家为了建立或复兴自己的国家,有一个迫切的任务,他们必须从各方面自觉地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而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宗教、哲学、语言、价值观,等等)正是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强调应更多关注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和特有价值,是完全合理的。因此,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时并用“国学”这个名称统称之,也并不能说不可以,而且这些学者中的许多学者是以全球化的眼光来发掘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甚至对全人类社会可有之价值,我认为这也是不应厚非的。因此,我认为出现“国学热”是必然的。至于“国学”的内涵应如何规定,在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大转变时期出现了对其内涵的种种看法也是自然的。特别是对“国学”这个特定概念的含义,决不能由什么权威性机构来规定,只能通过讨论逐渐取得一致。我甚至认为也许现在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更为有利中国学术的发展。“楷定”国学为六艺之学我对“国学”当然有我的看法,因为我大体上赞成马一浮先生对“国学”的“楷定”。1938年,马一浮先生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约,至该校讲“国学”,他说:“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统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这个说法确有其独特见地。盖“六艺之学”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源头,其后之学术文化皆源于此,而代有发挥,并在其间又吸取其他文化以营养之。这里也许可以特别注意的是马一浮先生用“楷定”说“国学名义”,而不用“确定”说“国学名义”,则颇有深义。他说:“学问,天下之公,言确定则似不可移易,不许他人更立异义,近于自专。今言楷定,仁智楷定,则仁智各见,不妨各人自定范围,疑则一任别参,不能强人必信。”盖学术文化最忌“定于一尊”,而以“百家争鸣”为好。马一浮先生之学术成就,正因其有海纳百川之胸襟,博通中西古今之造诣,而为世所重。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源头的“六艺”,其中必有“普世价值”的意义,正如作为西方学术文化之源的希腊文化其中也有“普遍价值”的意义。任何民族的学术文化都是在其特定的历史境界下形成,它都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文化,而学术文化的“普世价值”往往是寄寓于其“特殊价值”之中。既然学术文化之“普世价值”往往寄寓于各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之中,就此意义说“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马一浮语)盖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人类社会所遇到的问题常常是共同的,人类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往往也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我中华民族当然应由自身学术文化中寻求有益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普世价值”,别的民族文化亦可从其学术文化中寻求其 “普世价值”。古云:“道并行而不相悖”也。马一浮先生说,弘扬“六艺之学”,“并不是狭义地保存国粹、单独地发挥自己的民族精神,是要使此种文化普遍地及于人类。”当然,我中华民族也必须认真地吸收、融化其他各民族文化中所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思想资源。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整体研究如果我们把“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也许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综合性地全面理解和更深刻的把握。这是因为,“六艺之学”所包涵的内容可以说涉及文、史、哲甚至到政治、法律、经济等诸多学科的内容。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及其历代的诠释和发展,必须花功夫进行综合性的整体研究。例如五经中的每一经,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学和哲学等,如要了解和领悟其中之总体真意,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不仅中国学问在一定条件下需要作综合性的整体研究,西方学问也是一样,例如“圣经学”,如果只对它分科进行研究,分成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社会的等方面的研究,或可取得部分成果,却是很难综合性地整体把握《圣经》的真谛。我认为,把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分科进行研究是适应近代工业化要求而有的,并不是自古以来皆如此。我国自古以来并未有绝对化的分科学术研究,其实西方在古希腊时也是如此,例如亚里士多德,他的书那么多,虽然可以从每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但要全面地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就必须进行综合性的多学科研究。当前学术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趋势,这就是跨学科研究,而对自中华文化的源头《五经》到历代对它的诠释和发展,其本身就是一种必要的跨学科研究,因此,我认为对“国学”的研究将会促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性整体研究,进而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就这一点说,大学分科过细,并不一定是大学必行之路。我认为,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通晓古今中外学术,很可能会在学术上更具有创造性。对学术问题要慎用“科学性”和“非科学性”等言词“概念”的内涵应该清楚明白和确定,这是一种要求,但并非一定都能统一,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人性”的说法至少有五六种,例“性善”、“性恶”、“善恶混”,等等,现在仍然是讨论的问题。在西方对于“Being”也有种种的解释,但他们到现在也未能有一个所有学者都同意的清楚明白和确定的统一认识。今天在我们学术界对“国学”有各种各样的界说,并不奇怪,也无须把各种各样的说法一概都斥之为“非科学”。盖“科学”无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但“科学”并非万能,并不是所有学术问题或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都可以用“科学”解释,例如感情问题、个人兴趣问题,就是很难用“科学”来说清的。我认为,“科学”是个好东西,但“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并不一定是个绝对的好东西。所以我认为,对学术问题要慎用“科学性”和“非科学性”等言词。对“国学”的概念含义不要“定于一尊”如果我们把“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包括《五经》或十三经及其历代之诠释与发展),那么会有学者提出“道家”、“中国化的佛教”是不是就会被排斥在国学之外了?我有个想法,是否妥当,请大家讨论。“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儒、道、释三家为主构成的。我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除儒、道、释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说或学科,如医药、农耕,等等,这样“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区分或许稍微清楚一些。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三家是长期处于互补的形势之中的,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对这个问题,我是赞成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态度,我也认为对“国学”的概念含义用“楷定”来说较好,并不要求“确定”,因为学术问题(包括学科概念的内涵问题)还是“百家争鸣”为好,不要“定于一尊”。“国学”是否要立为“一级学科”可以讨论关于“国学”是否要立为“一级学科”,我认为这也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综合性大学的分科是取自西方,特别是美国教学体系。借鉴和利用西方的教育制度是无可疑义的,特别是在本科分科是很必要的。但是,即使在本科也应该提倡可以进行跨学科的选修,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往往是相通的。例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学生,如果没有中国历史的知识、没有一点古文献学的知识,是很难学好中国哲学的,更难对中国哲学有什么创新。在学科分科问题上,我认为也许在某些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用“国学”的名义招收研究生,特别是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因为,我们国家无论如何要有对“国学”有专门研究的人才,他们应该能担当起对《五经》及其以后的历代诠释和发展进行综合性整体研究的重任。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我们对它有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体和全人类社会建康、合理的发展,作出其他各民族无可代替的贡献。我总以为,学术问题以平等讨论和建设性的批评为好,这不仅有利于学术的进步、有利于建立学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摘自1月6日《社会科学报》,作者为北京大学儒学院院长)
欢迎转载:
推荐:      2014年,最诡异的事大概莫过于“三马”,马年、马来西亚、马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古人诚不我欺也。  而学童版里,今年最诡异的事,我想莫过于被老鱼头、小4、李白三人,证出了理科学习是需要背诵的。  好吧,你们牛!理科让你们搞了,剩下只能去搞文科了。  拿什么开刀好呢?  就拿国学吧,标准的文科内容。  虽然大家都搞不清楚国学到底包括哪些?国学到底是什么?  可是,在大家的概念里,学国学是必须要背诵的。  既然现在理科被证明了是需要背诵的,  那俺就来证明一下国学是不需要背诵的。  (后面的话题可能涉及重口味,如有不适请绕行)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更多
  前排占座  
  呵呵 国学啊
  小2、老鱼头,是一对欢喜冤家。  准备先拿他们俩开涮,  由于小2比较皮厚,先砸他吧。  一、《红楼梦》是国学吗?  本版的红学大师,非小2莫属了,这点应该是公认的,本人亦无异议。  然则,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应不应该列入国学,我不知道。  可是,红学,倒是可以说说的。  我认为,理科和文科各有一大无聊,  理科的大无聊,就是背圆周率,  而文科的大无聊,就是研究红学了。  古人说,“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话反过来说也是有道理的,好吧,我证给你看,“以无涯逐有涯,同样殆矣”  我不知道曹雪芹生于哪年死于哪月,因此,同样不知道他享年多少。  不过,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自曹雪芹以后,所有的红学家、红学研究者、红学爱好者,他们花在研究《红楼梦》上的时间累计,绝壁大于曹雪芹享年的n倍、n倍、nn倍,你说,这是不是以无涯逐有涯?是不是很殆的一件事?  这么多人,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精力,去研究一个人的一本书。  得到了什么结果?  这么多的人里面,有一个人的文学成就超过了曹雪芹了吗?没有吧?  虽说,凡事架不住喜欢。  可是,《红楼梦》再怎么好,值得这样吗?  我看,红学就是一块被无数人嚼来嚼去,嚼了200多年的口香糖,  刚开始的时候,  这块口香糖可能还有那么一丝甜味、香气,  可是,被嚼了200多年后,  剩下的只有那粘牙的糊劲,  还有那些前人留下的口水、唾液,  咦~~~~恶心死了!!!
  这个要听  
  下期预告  砸老鱼头  《聊斋》是国学吗  时间,不定
  谁证明了理科要背的?没有人.
  是不是不关心,不用背怎么记住最感兴趣。  是汤药方子,还是记忆芯片,扔些出来吧?
  红楼梦我没看过,但听2-3介绍过,好像是本色情书,对吗?错了别骂我,2-3就是这样介绍的。
  回复第7楼,@下雨啦55  是不是不关心,不用背怎么记住最感兴趣。   是汤药方子,还是记忆芯片,扔些出来吧?  --------------------------  呵呵,这是各家秘诀,武功杀手锏,怎么能告诉你。  
  据说秋仙儿是我的“军师”,嗯,军师当然要支持!~~~~
  红楼梦,常读常新,趣味无穷  我好早就有个念头,一直不能索解,就是林如海的钱哪去了  巡盐御史,顶级肥差啊,3年清知府,都10万白花花,3年盐务,这得多少银子啊
  史太君,能把唯一的宝贝闺女嫁把林如海,不是偶然的,除了如海长得一表人才,主要是年轻有为,前程似锦,钱途广阔,王夫人回忆当年大小姐的奢华生活,以及林黛玉早年的娇生惯养,无不表明,贾敏嫁到林家后的生活档次不会降低多少,就是如海大大的有钱
  而且,紫鹃试探宝玉一节,已经讲得很明白,如海不是如今的凤凰男,不是屌丝通过考大学后逆袭,而是世宦之家出身,家里本身就有钱的,如海是家中独苗,又没有其他直系旁亲,家族的财产都是如海继承的  又,如海是死在任上的,且未像荣府这样与皇家交接而花费大量银子,那家族遗产和为官20年搜刮的钱呢
  只有一个可能,入了老太太的腰包,慧纹,苏绣也,应该就是如海进贡给老太太的,荣府居然有3件,上年进上2件,老太太留了一件最喜欢的璎珞,这得多少钱,可见如海的经济实力是大大的,9成由老太太保管了
  林如海买了理财产品,结果融资方资金链断裂,林被跑路了,又气又急,一口气没上来,留下个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林妹妹,便宜了贾宝玉了。  卷包跑路的那个,在书里也是有线索的,太爷自己考啦。  
  那怪事就来了,黛玉一再强调自己无亲无故,而且木钱,园子里的其他姊妹,包括宝玉,似乎也都认同这一点,宝钗让薛姨妈给黛玉送燕窝一节讲得明明白白  但还是有明白人的,凤姐再和平儿算计的时候,讲到了宝黛一娶一嫁,不用官中的钱,老太太体己出  这有两层意思,一个当然是说老太太有义务为孙子和外孙女的嫁娶大事出银子,还有一层意思,我猜,是不是凤姐知道如海的钱归了老太太,她毕竟是管家,不是宝黛钗那样的小儿女
  2太讲慢点,我理解不了,先背诵下来。  
  会不会林如海把钱交给老婆,老婆又私下托给贾母,结果两公婆一翘掉,贾母顺便就昧下这笔巨财?  
  是啊,当年读的时候我也觉得奇怪。黛玉之前的生活及其讲究的,比如饭后不立即喝茶,不像现在大家都晓得,那个时代可不一样。深谙养生之道,可不是一般人做得来的。有钱有才的如海,怎能死后啥都没留下呢?
  当年绝对是白富美嫁给了高富帅。  不怪黛玉后来生生被气死,钱被坑了,人也没捞着。
  语文要多理解,多归纳总结,数理化的学习方法用到语文上,语文的多记多背用到数理化上,这样就学通了,没啥区别的,语文就是数学,数学就是政治,政治就是地理,地理就是化学,都是知识加能力,费劲总结出来的一种好的方法不用到别的上面,多可惜呀,啥叫触类旁通呀,只能科目内通吗?跨个学科通一下就满地打滚了,当你发现大量阅读语文成绩不再上升的时候,理解起来,总结起来,推倒起来,会发现成绩又开始上了
  史太君,能把唯一的宝贝闺女嫁把林如海,不是偶然的,除了如海长得一表人才,主要是年轻有为,前程似锦,钱途广阔,王夫人回忆当年大小姐的奢华生活,以及林黛玉早年的娇生惯养,无不表明,贾敏嫁到林家后的生活档次不会降低多少,就是如海大大的有钱  =====================================  多恶心的猜测,如果是卖盐的行政长官,你以为是白手起家,通过科举考试,就能拿到这个岗位?没有一张蛛蛛网的关系,没有一个超大家族中心点的关系,皇帝派这个岗位给你独家享用,是以家族为中心点的蛛蛛网,不是一个人独享的,也不是一个家族独享的。分猪肉,绝不是你猜的那回事,何况,皇帝在卖盐这里,是明正言顺的抽佣的,从来地,一打,都是一张网打掉的,不是打掉一个单独的个体,打掉一张网,可能会额外开恩,保留具体某一条命。  如果发生在宋,女儿可以单独承继,如果是元朝,多半是充公,如果是明清,治你的方法,大把,女儿能拿到的份额也不多,充公的可能性太大了。如果林如海是家中的独苗苗死了,五服之内,必定有人出来监护财产,重新分配猪肉,至于女儿,保留一份体现的嫁妆,但肯定不会拿走整张蛛蛛网的财产的。要是后台硬,不必充公,没打点给皇帝,可能吗。  还是看大仲马,浪漫归浪漫,还是有很多史实做基础的。至于红楼,本人发自内心地鄙视之。
  先支持一下秋水同志!  下午我给大家讲讲我当年给我们青年光棍们讲聊斋,讲得他们不到半年都找下对象的故事。  
  经典还是要读的。天主教新教都读圣经的,引经据典,广州教会有查经班,诵经班,还分中文与英文进行,具体,我也没弄明白。哲学方面,从希腊到德国的经典一个也不能漏,经济方面,亚当斯密的不可能不读吧,物理化学方面,那些以人名命名的最基本东西,一个也不能漏吧。  圣经对西方人重要,还是论语对中国人重要,中国人对圣经的态度虔诚,好象没见过哪个西方人对论语也抱如此高度的虔诚。只听过有中国人背论语,没听过有西方人背圣经,见过有中国人背中文版的圣经。
  卖盐这一块,上到皇帝抽佣,胡宗宪家里养兵,下到社会的打手,保护费,都得养的,分猪肉的人太多了,更别说还有经营成本,运输费等等。实际上,能赚的,倒卖的,是盐引的钱,但是盐引被预期超卖了,超卖了国家未来几百年的消费,这不是同时代荷兰人玩的期货,实际是破产的一个象征。官方卖的是批文,是盐引,是专卖的允许证,不是实体的盐。如果是明前,并没什么赚头,明后,官商勾结的那个CEO,最有钱,但是,这些人,没有来得及完全承担经济泡沫的后果,就被多铎收拾掉了,如果是清,最张狂的徽商已经打掉了,同时,海贸时代来了,卖盐引的照样能赚,但是,赚得没有明后期那么离谱,而且,从盐矿的粗盐,已经进化海边晒盐了,经济中心也多样化了,经济中心不再单一卖盐支撑着。
  阿康,如海是什么人,皇帝的小老婆的爹的妹妹的老公  至于分肉,3年清知府,第一年还谋官花费的窟窿,第二年孝顺上级,剩下来一年发狠捞,捞到的全落自己腰包了  贾家,史家,势力摆在那里,林家旁支谁敢动如海的钱一毛,何况讲得很清楚,林家没人了  就是被老太太拿了
  进上的两件慧纹,就是分给皇上的好处之一了,老太太不还留了一件最喜欢的嘛,元春的老公很清楚的,大头还是留给臣下了,王家甄家接驾,又把这钱花在皇帝身上了,关键如海是肯定没接驾的,即使钱比史王甄贾少不老少,也相当相当可观了
  这个事情太重要了,黛玉觉得身世凄苦,除了父母早丧自己无亲无友之外,寄人篱下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说白了就是木钱啦,一衣一饭都得仰仗他人  薛姨妈其实也是投亲靠友的,可曹雪芹写得极其明白,她有钱,从一开始腰板就硬气,梨香院的费用,她明白告诉姐姐,她自己来,一旦贾府有事,她可以立刻分出去
  如果老太太告诉外孙女,这100万两是你爹留给你的,黛玉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当然,老太太倒不是存心要昧女婿留下的银子,实在黛玉太小了,而且这种事情完全老太太做主,估计是要出嫁时作为嫁妆的  但是,问题就来了,感觉,家里人都认定没有这笔钱在老太太那里,那些仆役肯定是这么认为的,似乎宝钗也是这么认为的,具体的有点记不清楚了
  嚼口香糖的废人  小2,你是想用吐香口胶的方式来刷屏以宣泄不满吧?  呵呵
  @若是小猪
评论  是啊!这本书里别的帐都挺明白。。就是林家。。也不说有多少钱,也不说钱哪去了。。 一开始贾家对宝黛联姻是认可的,凤姐也说他们一嫁一娶,老太太能拿出钱来,确实有老太太管着林妹妹的钱,并且小两口一结婚,林家的钱就成了贾家的钱的可能呢。  凤姐说的宝黛一嫁一娶,应该不是说两人结婚,是说一个娶媳妇,一个嫁人,一个孙子一个外孙女,都是老太太疼的,必然老太太出钱,不用官中  最有钱的是史太君,都说贾赦讨鸳鸯,老太太的私人管家,主要是看上了老太太的钱  至于对宝黛的态度,就扯不清了,得空扯扯
  因为这时候,凤姐不是调侃喝我家的茶做我家的人,而是一一个大管家的身份算计未来的大宗花销,凤姐,大才也,不会把感情和公事混为一谈,应该是两人算成两笔开销
  宝黛这两笔是最大的开销,凤姐特别强调不用官中出钱,下文就讲迎春惜春是宁府和贾赦负责,探春才是政老爹也就是凤姐负责,一万银子,宝黛由老太太负责,起步5万,林如海的钱,被老太太吞啦
  唉。。。。。
  一般来说,提到《国学》的时候,都指的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有学童启蒙之类的一些读物。  至于《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一般都说是名著。
  地黄丸,林老爷钱财被谁得了?  
  @乌拉波拉
  谁叫你哪壶不开提哪壶,算你自找的吧,你另外开个贴讲国学吧,本宝铁就嚼口香糖了  ===================================================================  好吧,那就让给你吐香口胶吧。  我另开一贴砸老鱼头
  /post-3f9bbbd684dad9e1fb-1.shtml  超板,你看这个,女人对红楼,不来电的,多着。死心踏地喜欢的,到底图什么?  在说银子数量时,真叫人怀疑。什么100万两,你爹留给你,徽商最旺时,积累了很长时间,也就是1000万两,晋商积累了几百年,才有动不动拿上千万两出来的事,粤商火灾烧了一百两万,文字描述可能夸张过了头,说银子熔化,流了几条街,中国欠银这个元素的大国,一个私人上哪存这么多银子,家里得雇佣多少黑社会打手,来守这笔财?明朝收入不好时,也就1000多两,李渊到北京收刮银子,没人理,下了死命令后,也就是1000万两,可那是整个北京城阿,当时的北京城积聚的是最高密度的贪大老虎。我看严嵩可能也拿不出100万两,遇到了嘉靖会算账的,时时管控,加上中国是传统欠金银这两个元素的,太多东西,可能都是造假。当然,你可以说银票,随时兑现,但是,当时的经济状态,没有硬通货撑着,银票就是一张废纸。  你爹留给你的,是一个差不多一亿人口,在经济不太妙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10%,没这么夸张吧。一条鞭的第一年,张居正也就多收了300万两(太多年没接触,可能记忆出错,一条鞭的改革,如果执行时间长,应该非常多的弊端全会露出来,只是局部的行政效率上的临时措施,根本拿不出伊丽莎白那种开源的势头,也没有发展出荷兰新教的金融创新出来,张居正死得早,所以只能神化他),可这是直接拿全国的亲王们开刀的。他家既不象梅第奇家做海贸的,也不象梅第奇家卖羊毛的,开银行,放款搞借债,玩融资的,也不象梅第奇家竞选欧洲最高岗位的,可以通过权力来保护私人财产的,更不象梅第奇出资搞文艺复兴的。
  阿康,那帖子很长,耐不下性子看。  严嵩主要是贪权,钱贪得不是很多,更主要是嘉靖太TM厉害了,把阁老吃得死死的  张居正,上次说的黄仁宇的书有提到,蛮有启发的观点
  你怕看,因为,我将它批得一文不值。  严嵩儿子贪钱,张居正,才玩十年,已经让万历朝回光返照了。可他被抄家,不算实物,只算银子,抄了十万两,刚好给全北京城付官员的工资(当时看到的资料,是付全北京城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才付一个月,感觉这个数据,非常有问题。明有两个京,另一头在南京,也有大量公务员,开支也不小的),如果成立的话,林小姐的遗产可以付全北京城公务员十个月的工资,够搞了,100百两,是什么概念,根本形容不出来,此时拿到西欧,一支海军就成立了,路易十三为了凑款建海军,绳头小利的钱都贪,让你彼得大帝的脸搁在哪。明的官,表面工资少,可宫内有几万公务员,天天在吃公粮。作为首辅,才抄十万两出来。想想,雍正朝的高效,少公务员,廉政比较,而且,雍正死时,已经补掉他爹留下来的财证窟窿的大洞了。曹的数据,乱扯蛋是有可能的,属于浪子,败家仔,文艺青年的臆想狂,才可能撑得起那些无限夸大的银子数量。  总之,林家这么一个家庭,没痕没迹,不象梅第奇那样发挥影响,迷它做什么的。要不,象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这种家族,也能发挥着影响,总之,好看不看,偏看那种根本不着边际,不会钱生钱,对外面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的红楼。
  广西破获了某特大传销组织,涉案人数高达7300余人。他们注重文化教育,要求参与者爱国,甚至每天早上开早课,齐声朗诵《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人们通常把传销术称做“洗脑”。对“一夜致富”的神话,从一无所知再到深信不疑,甚至不到最后绝不死心,这其中究竟有何奥秘?  这个得从传销组织的整体架构上来看。传销组织实质上是一个层次分明、等级森严、行为有序的群体组织。而有权威也就会有顺从者。社会心理学认为,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而在传销组织中,对于权威的尊重会演变成必须“听话”。同样,在单位、企业之中,中国的领导和企业家也特别喜欢“听话”的下属。这就《弟子规》让他们特别喜欢的地方。表面上读《弟子规》是为了学会感恩,实际上是为了灌输“听话”。  正因为如此,《弟子规》中被传播最广的,就是那几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总而言之,就是上面说的话,你一定要听,要积极,不然就是不懂得尊卑上下。  而对中国的家长来说,这种教育“听话小孩”的“国学”,正好迎合了他们的传统观念。  于是近年来,诸如国学夏令营、国学速成班之类的讲座等遍地开花。国学越来越被国人当做了一种精神信仰,成为了企业主提升企业文化,提升凝聚力,乃至家长管教小孩的法宝。大家统一穿上唐装,跟着“国学大师”,读读《弟子规》、《三字经》,就成了国学修行,洗涤心灵。
  弟子规里还有这一句: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以上为百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
  @莫若有凤来仪
  呵呵,就在这里吧,我不吭声了就是,反正也过了兴头了,林如海的钱归谁了,关我BIRD THING啊  =================================================================  嗯,还是让给你吧。你兴头过了,可教主的兴头正旺呢,等着和你切磋呢。  你不被封为本坛“假宝玉”吗?林如海的钱,可能真的关你BIRD THING啊。
  我不到逼不得已,不会上百度的,在日本,从国字是指日本文字,我猜国学这个词,是不是直接从日本进口的。  我没兴趣,红楼关我什么事。可那么吹银子的数量,让我想起80年代中期,TVB的那些武打电视剧,花钱如流水,多爽。苗侨伟演的那个楚留香(我没看过一个电视剧,看过很多花痴女粉为他迷得神晕颠倒),在明朝那么欠银子的情况,他一个帅哥可好了,想泡多少美女就有多少,关键是他出手要多少两就有多少两,随便一张银票就可以建起一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卓卓有余,让我等情以何堪。钱这么花,为什么不看看1632年,哈佛由几块木板临时塔起一个板房,还不配同时给东林书院做公厕呢。花了那么多银子,究竟留下什么?梅第奇家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建筑与壁画,从这个观点看,林如海,就是白手起家考上状元,给人家提鞋都不配,或是林如海就算出生于传统的首相世家,富贵无比,还不如一个穷鬼出家的洛克菲勒捐大学。  看来,没有人能拯救一下失足的超版先生,可惜生错了年代,如果早生几十年,还能混个红学家的公务员饭吃,在这文化沙漠的国度里,红学家还是很红的。
  哈哈哈哈  “失足的超版先生”!  @乌拉波拉
@莫若有凤来仪 @小2家长 @......  快说!  你怎么失足的?  为什么失足?  在哪里失足?  谁让你失足?  你需要谁拯救你?  怎样才能拯救你?
  提醒一下而已,我哪有能力救。  亨利四世在信里发牢骚,作为一个法国的国王,我的衬衣破了,我的袜子破了,我的财务官说不给我饭吃,老派人去找伊丽莎白讨钱,作为新教的阵营,输得惨时,实在没办法时,伊丽莎白出手时很阔,再阔也有限,也耐不住老来讨钱,越给越少。你们口里的,随便一个中国的老员外,硬是活生生地,在银子数量这个问题上,把人家法兰西那种为信仰而战的国王,给压倒下去了。明在北京建皇宫,在云南砍大木,一根运到北京,沿途多少人陪葬,不知道,一根运到北京的成本,据说有的达五万两(严重怀疑中),到了云南没得砍时,直接去南亚买了。本来,银子就乱用了,也不想想他家被雍正清算了。  我看,把曹作者安在李煜的那个位置上,国运,都是半斤八两的。这种东西,迷它做什么?  红学家最旺最猖狂的时间,是中国最大规模饿死人的时间,整天研究红学,叫人信仰什么,叫人怎么活下去?明明马上要饿死了,却梦到我去云南砍楠木,去柳州订做棺材,晚上有通房大丫头替我先温好被窝?很白痴吧?然后,再跟那块假的宝玉一样,玩双性恋,醒醒吧,世界走到这个时候,玉再值钱,也不如钻石的一个零头,只有中国人才稀罕玉,去了国际拍买市场,都进不了人家的交易市场。  那边的贴,我说你不敢看,因为,我批曹受到的教育,出身的身份,都侮辱了他,等等,同时代的粤商,浙商,晋商,随便一个人的生存能力,都比他强,随便一个的生存危机感都比他强。一个破落户的老男人,没生存的本事,没生存的危机,写的东西,个个都象他一样,横生散死的躯壳,个个都是没有生存危机的人物,白白等死的货色。  按薛涌在书中说,中国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养出来的女儿象林黛玉,这话讲得太客气了。沉迷在玉中,没本事认识到钻石,却是一个超级大饭桶,没有十个零的存款,谁也养不起这只病猫,养,不是问题,关键是林黛玉能不能带来100个零的社会效益,或为后世人带来什么,没有这个本事,白日梦的东西,还是省了吧。中国女人的生命力,也有强的,李清照,够清高吧,够泼辣吧,说干就干,一个人避战祸,上公堂告亲夫,蹲监狱,抢遗产,拉朝廷关系,为自己干活,这才叫真正的女人,怎么说,也得货识货,明明有一个好样板的李清照,摆在面前,偏不学,非要同情林黛玉的,我只能说中国人的思维,太可怕了。薛涌此处还拿出来比较,宁愿养出富兰克林那种小打小算开一个杂货店过日子的。
  教主,红楼梦这东西,有点像什么呢,红楼梦里面石呆子的扇子,儒林外史里面摩挲把玩当早餐的香炉,喜欢的就乐趣无穷视若珍宝,不喜欢的也不当回事也不值钱
  教主,红楼梦这东西,有点像什么呢,红楼梦里面石呆子的扇子,儒林外史里面摩挲把玩当早餐的香炉,喜欢的就乐趣无穷视若珍宝,不喜欢的也不当回事也不值钱  =====================================  算了,听不懂,红楼,一页都不曾摸过,断断续续,跟人家,倒是吵过几年。儒林外史,与follow me一样,名字听过而已,根本不知道里面的一丝一毫的内容。
  石呆子有十几把古扇,贾赦出高价要买,石呆子不卖,结果贾雨村找个茬治罪石呆子,夺了扇子送给贾赦  杨执中是个假名士,穷得露屁股,有天早上没米下锅,他摩挲一个古董香炉来扛饿  就是个喜欢,喜欢最值钱,但这个喜欢,应该是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才不会腻味,大咪咪没这个效果
  看超版说到石呆子的扇子,给超版个链接,,  超版喜欢红楼梦,可以去书话红楼大玩特玩,大概没有人认为你是失足超版……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上的立国之本,就百姓来讲,能用的就是行为准则或是三观。  国学需要背诵吗?  并不要求一定背诵,但往往因某些文章过于经典,一般都严格要求自己能背诵。从掌握程度分,一般可分为背诵、吟诵、熟读、精度、略读,了解。
  秋水这个题出的好。  1、什么是国学?  2、国学需要背吗?  但这个楼也歪的好,没说什么是国学,直接研究上了红学。  其实我就想知道妙玉最后到底去哪了?
  啊,贝勒爷这个问题问的好,妙玉,红楼梦里的宅男女神,美丽不说,关键是笼罩一股子神秘气息,又不食人间烟火,最适合作为YY对象  最让宅男兴奋的是妙玉最后的结局,被强盗劫持,轮暴……娇嫩的花朵哪里经得起这么折磨,狂风暴雨终摧折,唏嘘不已啊让人  对比一下300勇士2,里头的女主角,前半截被人欺凌,后半截疯狂报复,你说妙玉如果被独臂神尼长公主搭救,练就一身超绝武艺……金庸的东西不上台盘就在这里了
  回复第54楼,@楚贝勒  秋水这个题出的好。   1、什么是国学?   2、国学需要背吗?   但这个楼也歪的好,没说什么是国学,直接研究上了红学。   其实我就想知道妙玉最后到底去哪了?  --------------------------  因奸成孕,奉子而婚,慢慢地发现强盗男人对自己也蛮好,接着又生了七八个孩子,十数年子孙满堂,大半考上了一本,年九十终老山中。  
  超版失足了,在哪里?在哪里?  神仙姐姐速来八卦
  @等待中  有八卦的地方,哪能少了我偶像呢,速来
  秋水同志,你还让不让人睡觉啊?  老榆昨天听说你要砸他,昨晚就顶个搪瓷盆在床上蹲着不敢睡,今晚都第二天了,再顶着搪瓷盆蹲着,老榆也受不了啊。
  《红楼梦》是国学吗?  
  我不认为《红楼梦》是国学,相反,它是反国学的。  《红楼梦》强调张扬个性,反抗权威;国学讲究顺从。  上面有人说林黛玉很弱,不对。林黛玉精神上是强大的。毛泽东就很欣赏她,并且在《毛选》中专门称赞了林黛玉的阶级斗争名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红楼梦》在精神上和传统是格格不入的。
  NONO,曹雪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排座位,谁坐那个位置,津津有味,讲个没玩没了  至于说孝顺,红楼梦讲得很清楚,孝顺孝顺,归结到顺,例子太多了,政老爹出门,宝玉骑马经过正老爹书房门口,都要下马。怡红院开夜宴,林之孝家的训导宝玉,怎么能管袭人和晴雯直接叫名字呢,应该叫姐姐,因为她们是老太太跟前的人……至于长辈对晚辈,贾蓉在铁槛寺外阴凉处乘凉,贾珍怎么做的,妈的比老子还没嫌热哪你倒乘上凉了,然后叫小厮朝自己儿子脸上吐唾沫  刘姥姥说的好,礼出大家,贵族,最讲礼仪,这是文明的标志
  人家说背并没有否认理解,特别是李白老师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两者结合,为什么要把它们割裂开来。大家都还在这讨论鸡生蛋正确还是蛋生鸡正确,也没个结果。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级学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