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之乎者也 王菀之就不成文言文?

大凡读过文言文的都若有所知之乎者也。有这些字的文章不太好懂。
突然感觉人生就像一篇古文,身边的许多人和事我看不懂,就像读一篇有着之乎者也的文章。
当然,也不是不能读懂,解读古文也不是太难的学问,只是于丹厉害点。
我最怕的是本来一篇很精彩的散文,请先生解读,反而把之乎者也加进去了,弄得我糊涂更加不明白散文的意思,我问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解读,他摇了摇头,乎哉,乎哉,大概是饱读旧文的缘故,出口成章。
一个年轻的同事,受了一点挫折后,把自己关在家里三个月练书法,读古书。通知他恢复工作的那天,领导叫他写一份会议发言稿,哬,还真有他的几下子,数月尽然学会运用之乎者也起来,发言稿全是之乎者也的句子。这位领导也之乎者也的,事先看也没有看一下稿子,就在大会上念读起来,听报告的人哄堂大笑:领导的水平真高,文绉绉的,我们听不太明白。
这句话倒让领导非常喜欢,散会后立马召开会议研究提拔写稿的同事,还重重地表扬了他。
我琢磨着,真后悔不懂古文。后来领导知道我不懂之乎者也很高兴,也提拔了我。
我好纳闷,自问自答:知乎哉?不知也!
一个位置上的人下来了,据说不懂学问,看不懂文言文。又一个位置上的人下来了,据说太精通之乎者也。
哎!我不想写之乎者也的人生,如果非要写,我一定不及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七、其副词(1)表示期望、命令,相当于“可”“请”“还是”“应当”。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副词(1)表示期望、命令,相当于“可”“请”“还是”“应当”。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表示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也许”。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疑问句连续使用“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应译为“他(们)”“它(们)”。
例: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这种”。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例: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固定词组
①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②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于
表示被动。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表被动,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为了”。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相当于“对”“向”。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可译为“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要回复文章请先或
用微信扫一扫可以进一步关注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之乎者也 王菀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