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17期学员名单第八期学员中是不是有个曹少华的人

黄埔军校简介_黄埔军校的创始人和校长_黄埔军校在哪里 - 趣历史
  ,全名为中华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至台湾高雄凤山。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黄埔军校&&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军校
  揭秘:走出了哪些国共?  1924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更着名的名字——黄埔军校。  从1924年到1949年底,黄埔军校在大陆开办了23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培养出了2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国共的骨干将领——、林彪、丹、罗瑞卿、、黄维、、、、徐向前、、……没有他们,整个中国现代史或将黯然失色。  胡宗南“哭”进黄埔军校  胡宗南是浙江镇海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深得的宠爱和器重,指挥40余万精锐部队,人称“西北王”。一生戎马30年,经历了黄埔建军、东征、北伐、第一次国共内战、、第二次国共内战、台海对峙等中国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  但是,当年胡宗南参加黄埔军校入学考试,因为个子比别人矮,身体又较瘦弱,差点在体检时被淘汰出局。幸好他及时施展“哭”功,硬是“哭”进了黄埔军校。  1924年,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进行初试,合格后再到广州复试。上海初试的主考官是毛泽东,胡宗南顺利通过,可接下来在广州举行的复试就没有这样简单了。  体检复试,考官让考生站成一排检查身高。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一下子就被拎了出来。考官不客气地说,“你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材料。”这就意味着,还没进入文化考试环节,胡宗南就被“咔嚓”了。  这个结果是胡宗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他怔了怔,突然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在举目无亲的地方,这个29岁的男人第一次体会到了“绝境”两个字的含义。  哭了一阵后,胡宗南醒悟过来。他猛然站起来,大声责问把他拎出来的考官,“为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个子矮怎么了,的个子也不高,总理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只有1.68米,先生更矮嘛,国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这时候,在旁边一间屋的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被惊动了,他出来后对胡宗南说,“这位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当即写了一张纸条交给胡,上书“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应该录取的。”  凭着廖仲恺的纸条,胡宗南参加了文化考试,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的一员。当然,那时候的廖仲恺没有想到,这个差点被淘汰的小个子,日后会成为国民党最着名的战将之一,更没想到日后他会把毛泽东“逼”出延安——当然,最终结果是胡宗南被逼退台湾……  “灵不过陈赓的腿”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东吴大将的一句名言。对此,胡宗南有很深体会。他这辈子与无数对手过招,最难忘的一位可能就是陈赓了——这位老同学与他从黄埔军校就开始争斗,直到解放战争还没停息。  两人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陈赓是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而胡宗南则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两派经常因为思想和立场的不同而发生冲突,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有一回,在一次集会上,两派又起争斗,闹成一团。陈赓开始和李仙洲对阵,胡宗南跑过去帮李仙洲的忙;陈赓一时火起,操起一只板凳追赶胡宗南,把后者赶得狼狈逃窜,帽子都跑丢了。  陈赓成名很早,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之一。当时还有一首打油诗说:“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说的是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蒋介石一命的事情。  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在华阳镇一役中遇险,陈赓背着蒋介石,靠着两条长腿健步如飞,最终在枪林弹雨中让蒋过河脱险。  1933年春天,因为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抓获。后来送到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时心疼地说:“陈赓,你瘦了。”陈赓回答:“瘦吾貌而肥天下。”陈赓说:“校长也瘦了。”蒋介石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说,“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无言以对。
  “黄埔”联结着中国近代战史上绝大部分军功显赫的名字,除国民党军中的3000多员将领外,也为共产党培养了53位将军。这所在因陋就简的条件下建成的军事学府,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军事学院一起,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初开之时,一班年轻军官冒着炮火聚集在上海江湾某隐蔽所,站在台前训示的,正是被委任为淞沪警备司令的前黄埔总教官。  张治中的话在年轻人头脑中嗡响,不亚于日军炮火的一次次叩击。他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到后方扩军,大家升官,我升集团军总司令,你们营长升团长,团长升师长,师长升军长;另一条是到前方作战牺牲。两条路走哪一条,请各位自决!”  9月,黄埔系大佬级人物受命率最依侍的第三十四集团军驰援淞沪战场,在杨行初接敌,即展开血战。  胡宗南率部白天隐蔽在竹林村庄,任敌机投弹扫射,不轻易出击,如此“守多攻少,反可持久”,硬是死守阵地逾一周。直到战区副司令接通第一军军部电话,告胡宗南当晚派部接防时,他才吭气:“再不换防,明天我也要拔枪上火线顶替了。”  淞沪抗战功亏一篑,全国各地的部队蜂拥在撤出上海的道路上,相互挤踏,狼狈不堪。胡宗南实在看不过去,于11月20日致函密友(黄埔六期):“弟刻又在无锡进入阵地,此前前方撤退各军,秩序纪律毫无……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支撑,其余当然望风而溃。第二期革命已失败,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也。”  “无坚守阵地之羁绊,反觉”  武汉失陷后,蒋介石在南岳主持召开了有第三、九战区各部队指挥人员参加的“第一次南岳会议”,这抗战以来首度召开的军事检讨会,阵容相当整齐,每位与会代表均按号次入座,并佩挂识别证。  会上,蒋介石首次提出了把中日战争划分为第一、第二两个时期的理论,宣布中国抗战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期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战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曾担任军事顾问团长德国将军的影响,其在1938年5月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前,就得出了“只有时间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此后制定的《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把“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方控制区之扰袭”列入了指导方针,明确了将“三分之一的部队留在敌后作”的布置。  故而在华北、东南沿海沦陷地区,不仅活跃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更盘踞着大量游击化的国民党正规军。黄埔一期生李默庵后来被誉为“国军中的游击战干才”,在晋南多次发动对日军马车站、运输队的扰袭,予敌以重创,由14军军长升任33军团军团长。  月间发动的忻口会战,以黄埔四期学员林彪指挥的“”最为耳熟能详。彼时参战的部队主力实系李默庵的14军,在其所镇守的左翼战场上,中国军队以散兵战壕阻击对战日军之坦克。晚年的李默庵曾回忆:“对中国守军威胁最大的是坦克车,第10师28旅57团的一个连,遭敌坦克攻击,横碾该连的临时战壕。官兵被碾埋一半,无一退避。”  在这场歼敌两万余人的大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两倍于敌方伤亡的代价。给这批黄埔系军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军训练精良,射击准确,其战术法则,全照步兵操典,”。硬碰硬之下难为对手,李默庵所部此后留在中条山区,开始了对敌游击战。  李默庵与中共军队合作无隙,收获了“土岭大捷”等一系列游击战成功战例。李默庵的部将、黄埔三期的石觉曾在作战总结中写道:“我各级官兵,对于敌后之游击战术,较抗战初期——晋西蒲县游击时,大有进步。无坚守阵地之羁绊,反觉海阔天空。”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  军校成立后,以为校长,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为教授部正、副主任;(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  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3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国民党陆军高级军官。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  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  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拟呈的《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章》,明确提出办学宗旨为“本校希望对于军队有彻底的改良进步,故拟使全国热心有志堪以造就之青年,得有研求军事学术之机会,并教以三民主义,俾养成良好有主义之军人,以为党军之下级干部。”日,《赤心评论》杂志第12期刊登了的《招生简章》: 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 二、入伍生期限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 三、投考者须于八月二十五日以前,持二寸半身相片三张,中学或与中学相当之学校毕业文凭,及党证或各地区党部之介绍书,分赴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本校驻省办事处”,上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报名(党证报名时验发还,文凭试毕发还)。 四、投考者之资格如下: 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 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五、试验之种类: A.学历试验:按旧制中学修了之程度出题,求笔记之答案。 B.身体试验:准陆军体格检查之规定,分身长、肺量、体重、目力、听力等项。 C.性格试验:用口试法,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 六、在广州投考者,无论从何地来试,录取与否,均不发给川资;在上海、开封取录者,则给与川资来粤。 七、入队后,服装、书籍、食费、零用,概由本校供给。 八、本简章之外,关于试验手续、课目调制、成绩等,另有细则。 另外,军校筹备委员会还具体确定了招生名额:全国拟定招生324名,其中东三省、热河、察哈尔共50名;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每省12名,共168名;(驻广东)湘、粤、滇、豫、桂五军各15名,共75名;国民党先烈家属20名,尚余11名。另招备取生30名至50名。 1924年3月,又任命邓演达等9人为入学实验委员会委员,并责成他们制定了《考试委员会办事规则》,针对考试题目、监考事项、考场纪律都作了明确说明。 从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黄埔军校总共招收了6期学生,合计两万余人。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 黄埔军校在华南国民党控制地区是公开招生的,但是在军阀控制的地区,一般采取国民党“一大”代表在回到各地后委托各省中央委员以及刚刚成立的执行部在各地秘密分散招生,或通过在报刊上刊载《招生简章》等方法招生(在广州市内则可以张贴《招生简章》)。比如黄埔一期生徐向前和都是从《新青年》杂志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后前往上海报考的。而当时在广州市内的一期生、在沿珠江长堤散步时偶然看到了军校的《招生简章》告示,于是决定参加军校报考的。 黄埔军校考试委员会为了保证招生考试、录取工作公平公正,特地在日的《日报》上登出事指出:“稍有徇私,不特无以示大公,亦违本会组织之本旨,与五权宪法中考试权独立之精神相抵牾,贻弊滋多”;同时“尚祈仰主义,各守规律之各同志友好深予体谅”。 随着黄埔军校招生的日益增多,招生规定也更加细化。如此后的黄埔军校高级班考试分为保送试验与入学试验两种方式。考试科目包括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政治、数学、理化、口述等。而在《宪兵招考简章》中,则明确要求报考者体格五官端正,无嗜好,身体强壮,无暗疾,高小毕业(或与高小有相等之程度),文理通顺,同时要求两名中国国民党党员作为介绍人。连此后的入伍生招生考试规定也更为严密,审查也更加严格:如在广东省投考者必须到长堤肇庆会馆入伍生部、黄埔军校编译处报名;其他省投考者必须向各省党部报名并由各省党部汇送中央党部,咨送黄埔军校,同时要求各省党部汇送的报考者,必须经过该部执行委员3人以上签名方为有效等。 不过,重视政治素质,注意思想品德,是黄埔军校不同于旧军校的标准之一,所以招考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例外”。军校党代表就多次重申:“黄埔军校是三分学军事,七分学政治,理论和实践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全名为中华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至台湾高雄凤山。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很不够,有人习惯于把黄埔军校罩上一层“”的色彩,这是很片面和肤浅的认识。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岂能是的私产。历史证明,也无可否认,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军队的建军基点和源头;同时,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武装力量的发祥地。在这里,曾崛起过国民党蒋介石派系赖以统治中国几十年的“黄埔系”,而同时也正是在这里,曾汇聚过众多的中国共产党人,可谓是“堂堂之阵,猎猎之旗”。称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一点都不为过。  黄埔军校在办学期间,有了很多知名校友,其中,在国民党队伍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黄埔系,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  而在红军中也是同样,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慢慢成长为红军的骨干,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林彪、等。陈赓更是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团员,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共产党军官  、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女)、、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国民党军官  、、、、、、、贺衷寒、乔家才、、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李延年、李弥、、唐生明、俞济时、黄维、、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范汉杰、、蔡文治、、、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侯镜如、、、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张耀明、廖昂、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唐纵、蒋孝先、郑蕴侠。  看着上面这些名字是不是很多都很熟悉,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当然这些是极少数的能够成为军官的人,黄埔军校在大陆总共招生有20多万。大部分人在抗战中牺牲了。  “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这是黄埔军人戴安澜1942年入缅作战时发出的响亮口号。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战功。  谢晋元(黄埔1期生),第5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日率“”死守上海四行仓库4昼夜,有效地牵制日军,掩护中国十万主力部队撤退;赵一曼(黄埔武汉分校6期生),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与日军作战负伤,次年牺牲;戴安澜(黄埔3期生),第5军第200师师长,日,率部队打响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战——同古保卫战,在5月份的撤退途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发生在“黄埔系”将士身上的一幕幕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抗日战争特殊时期,为适应抗战需要,黄埔军校在各地设立分校,培养军校学生,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补充前线兵力。据后的统计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000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相关新闻阅读
孤芳不自赏&&《孤芳不自赏》剧...
韦后之乱----韦皇后阴谋夺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埔军校学员姓名搜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