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研究生扩招不断扩招难道是教育成就吗

明天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略有小幅下降,不过人们对名校、热门专业的追捧依然高热不退。
就在前两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又摊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饼”。据教育部官员透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数的一半。前不久,教育部官员讲到,“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这一番言论,被不少专家视为继续加大研究生扩招的信号。
面对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不过,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贬值链,研究生培养泡沫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由得想问:研究生不断扩招,是所谓的教育成就吗?我们的人才培养,如何才能越来越好?
功利的考与“任性”的招
在北京海淀区一处小区做出纳的王霖霖提前请了一天假放松心情,她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商法方向。在北京,将有近7000名考生和她一样报考法律硕士,尽管法律相关专业近几年连续登上各种就业难排行榜,报考的热度并没有降温。
王霖霖本科就读于民大的法学专业,去年毕业时找工作屡屡碰壁,她的好多同学最终选择了和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王霖霖则选择了一份物业出纳工作,住在小区的地下室,一个月三千元工资,她看中的是这份工作清闲,有空备考研究生。“现在想的是能考上就好,将来有什么样的发展,心里也没有数。不过,总比本科毕业时好找对口的工作吧。”在幽暗的地下室中,谈及将来,她的眼中充满迷茫。
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近日,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圆名校梦(42.8%),接下来是逃避就业压力(33.7%)、重新选专业(33.1%)和进入理想城市(32.0%)。仅25.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有兴趣。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内),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
近几年,985高校、211院校纷纷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一些教学型大学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在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早已超过了本科生。面对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高校资源捉襟见肘。如今年北大、北师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简章写明,部分专业型硕士生均需自理住宿等费用。
一些导师变身“老板”
就读北京某理工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姜鹏,签约了一家大型国企的科技部门,现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毕业证,早点去工作。一想到不用给“老板”(导师)打工了,姜鹏心里就泛起隐隐的快意。由于当初在本校保研,从大四起姜鹏已经给“老板”打了三年半工。几年来,姜鹏及其同门帮导师完成了不少项目,每个月导师给他们发几百到两三千元不等的酬劳,“大头都被‘老板’赚去了”。
姜鹏对记者讲道,在他们学校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并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水平突出的硕士,由他们再带领“老板”门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工作。与姜鹏有着类似烦恼的在读研究生不在少数。到研究生层次,有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
12月22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谈到导师常常以“老板”自居的现象时,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力用,不当学生来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则讲到,导师不导,很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教师把科研排在时间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将近30%的老师选择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导师资格审定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也要强化”。
在扩招形势下,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忙着扩招学生,却并没有增加教师资源,扩招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导师头上。有的导师手底下带着二三十个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弄课题。”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导对记者说。
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在教师层面,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无心向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撰文称,“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经糊弄很长时间了”,“很多答辩会,就变成恭维大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研究生质量与数量成长不成正比,除了因为扩张带来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之外,不少专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
就业压力下的定位之惑
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然而,提高学历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吗?
这一点,就业市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没有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现在不同行业对学历都有了明确的个性化评价体系,硕士学历笼统地优于本科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是招硕士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招博士干以前硕士干的活,尽管近几年新人学历高了,技术水平却并没有上升一个层次。”一家IT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于研究生,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摇摆不定。是按市场规律办学,还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两种办学思路一直在打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这几年,高校纷纷开始招收专业硕士。
学者熊丙奇指出,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减少学术性研究生规模,调整为专业硕士,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甚至出现由于调整为专业硕士,导师所带学生更多、课程要求更低、上课规模更大的情况。
从本科生13年扩招之路来看,扩招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大学本科生扩招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如今,研究生扩招似乎正在重复着本科扩招的老路。
的确,如果大学不做好内涵提升,还无限扩大在校生规模,这就偏离了大学的原来意义。不少学者呼吁,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本报记者 于忠宁)
[责任编辑:罗玲]  明天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略有小幅下降,不过人们对名校、热门专业的追捧依然高热不退。
  就在前两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又摊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饼&。据教育部官员透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数的一半。前不久,教育部官员讲到,&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这一番言论,被不少专家视为继续加大研究生扩招的信号。
  面对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不过,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贬值链,研究生培养泡沫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由得想问:研究生不断扩招,是所谓的教育成就吗?我们的人才培养,如何才能越来越好?
  功利的考与&任性&的招
  在北京海淀区一处小区做出纳的王霖霖提前请了一天假放松心情,她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商法方向。在北京,将有近7000名考生和她一样报考法律硕士,尽管法律相关专业近几年连续登上各种就业难排行榜,报考的热度并没有降温。
  王霖霖本科就读于民大的法学专业,去年毕业时找工作屡屡碰壁,她的好多同学最终选择了和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王霖霖则选择了一份物业出纳工作,住在小区的地下室,一个月三千元工资,她看中的是这份工作清闲,有空备考研究生。&现在想的是能考上就好,将来有什么样的发展,心里也没有数。不过,总比本科毕业时好找对口的工作吧。&在幽暗的地下室中,谈及将来,她的眼中充满迷茫。
  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近日,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圆名校梦(42.8%),接下来是逃避就业压力(33.7%)、重新选专业(33.1%)和进入理想城市(32.0%)。仅25.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有兴趣。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内),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
  近几年,985高校、211院校纷纷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一些教学型大学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在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早已超过了本科生。面对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高校资源捉襟见肘。如今年北大、北师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简章写明,部分专业型硕士生均需自理住宿等费用。
  一些导师变身&老板&
  就读北京某理工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姜鹏,签约了一家大型国企的科技部门,现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毕业证,早点去工作。一想到不用给&老板&(导师)打工了,姜鹏心里就泛起隐隐的快意。由于当初在本校保研,从大四起姜鹏已经给&老板&打了三年半工。几年来,姜鹏及其同门帮导师完成了不少项目,每个月导师给他们发几百到两三千元不等的酬劳,&大头都被&老板&赚去了&。
  姜鹏对记者讲道,在他们学校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并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水平突出的硕士,由他们再带领&老板&门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工作。与姜鹏有着类似烦恼的在读研究生不在少数。到研究生层次,有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
  12月22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谈到导师常常以&老板&自居的现象时,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力用,不当学生来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则讲到,导师不导,很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教师把科研排在时间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将近30%的老师选择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导师资格审定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也要强化&。
  在扩招形势下,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忙着扩招学生,却并没有增加教师资源,扩招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导师头上。有的导师手底下带着二三十个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弄课题。&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导对记者说。
  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在教师层面,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无心向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撰文称,&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经糊弄很长时间了&,&很多答辩会,就变成恭维大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研究生质量与数量成长不成正比,除了因为扩张带来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之外,不少专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
  就业压力下的定位之惑
  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然而,提高学历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吗?
  这一点,就业市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没有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现在不同行业对学历都有了明确的个性化评价体系,硕士学历笼统地优于本科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是招硕士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招博士干以前硕士干的活,尽管近几年新人学历高了,技术水平却并没有上升一个层次。&一家IT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于研究生,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摇摆不定。是按市场规律办学,还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两种办学思路一直在打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这几年,高校纷纷开始招收专业硕士。
  学者熊丙奇指出,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减少学术性研究生规模,调整为专业硕士,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甚至出现由于调整为专业硕士,导师所带学生更多、课程要求更低、上课规模更大的情况。
  从本科生13年扩招之路来看,扩招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大学本科生扩招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如今,研究生扩招似乎正在重复着本科扩招的老路。
  的确,如果大学不做好内涵提升,还无限扩大在校生规模,这就偏离了大学的原来意义。不少学者呼吁,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相关信息:
最新资料下载
2017考研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教育部官员:近5年培养研究生占培养总数一半
“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这一番言论,被不少专家视为继续加大研究生扩招的信号。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将于日至29日举行。网易教育第一时间直播全国考研各地考情,公布真题答案和解析。敬请关注!详情点击进入专题。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讯 明天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略有小幅下降,不过人们对名校、热门专业的追捧依然高热不退。
就在前两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又摊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饼”。据教育部官员透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数的一半。前不久,教育部官员讲到,“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这一番言论,被不少专家视为继续加大研究生扩招的信号。
面对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不过,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贬值链,研究生培养泡沫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由得想问:研究生不断扩招,是所谓的教育成就吗?我们的人才培养,如何才能越来越好?
功利的考与“任性”的招
在北京海淀区一处小区做出纳的王霖霖提前请了一天假放松心情,她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商法方向。在北京,将有近7000名考生和她一样报考法律硕士,尽管法律相关专业近几年连续登上各种就业难排行榜,报考的热度并没有降温。
王霖霖本科就读于民大的法学专业,去年毕业时找工作屡屡碰壁,她的好多同学最终选择了和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王霖霖则选择了一份物业出纳工作,住在小区的地下室,一个月三千元工资,她看中的是这份工作清闲,有空备考研究生。“现在想的是能考上就好,将来有什么样的发展,心里也没有数。不过,总比本科毕业时好找对口的工作吧。”在幽暗的地下室中,谈及将来,她的眼中充满迷茫。
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近日,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圆名校梦(42.8%),接下来是逃避就业压力(33.7%)、重新选专业(33.1%)和进入理想城市(32.0%)。仅25.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有兴趣。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内),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
近几年,985高校、211院校纷纷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一些教学型大学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在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早已超过了本科生。面对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高校资源捉襟见肘。如今年北大、北师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简章写明,部分专业型硕士生均需自理住宿等费用。
一些导师变身“老板”
就读北京某理工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姜鹏,签约了一家大型国企的科技部门,现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毕业证,早点去工作。一想到不用给“老板”(导师)打工了,姜鹏心里就泛起隐隐的快意。由于当初在本校保研,从大四起姜鹏已经给“老板”打了三年半工。几年来,姜鹏及其同门帮导师完成了不少项目,每个月导师给他们发几百到两三千元不等的酬劳,“大头都被‘老板’赚去了”。
姜鹏对记者讲道,在他们学校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并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水平突出的硕士,由他们再带领“老板”门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工作。与姜鹏有着类似烦恼的在读研究生不在少数。到研究生层次,有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
12月22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谈到导师常常以“老板”自居的现象时,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力用,不当学生来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则讲到,导师不导,很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教师把科研排在时间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将近30%的老师选择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导师资格审定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也要强化”。
在扩招形势下,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忙着扩招学生,却并没有增加教师资源,扩招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导师头上。有的导师手底下带着二三十个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弄课题。”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导对记者说。
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在教师层面,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无心向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撰文称,“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经糊弄很长时间了”,“很多答辩会,就变成恭维大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研究生质量与数量成长不成正比,除了因为扩张带来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之外,不少专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
就业压力下的定位之惑
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然而,提高学历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吗?
这一点,就业市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没有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现在不同行业对学历都有了明确的个性化评价体系,硕士学历笼统地优于本科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是招硕士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招博士干以前硕士干的活,尽管近几年新人学历高了,技术水平却并没有上升一个层次。”一家IT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于研究生,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摇摆不定。是按市场规律办学,还是按教育规律办学?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两种办学思路一直在打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这几年,高校纷纷开始招收专业硕士。
学者熊丙奇()指出,眼下,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减少学术性研究生规模,调整为专业硕士,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并未进行任何调整。甚至出现由于调整为专业硕士,导师所带学生更多、课程要求更低、上课规模更大的情况。
从本科生13年扩招之路来看,扩招不是提高人才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灵丹妙药。大学本科生扩招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如今,研究生扩招似乎正在重复着本科扩招的老路。
的确,如果大学不做好内涵提升,还无限扩大在校生规模,这就偏离了大学的原来意义。不少学者呼吁,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研究生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来源:工人日报)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
对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以及发展的若干思考
摘 要: 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趋势,据初步统计,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总数量高达58万人,比2003年增长一倍多。同时,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幅度也远远高于博士。针对这一系列现象,本文首先论述研究生扩招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研究生教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已成为高等发展的显著趋势,据初步统计,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总数量高达58万人,比2003年增长一倍多。同时,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幅度也远远高于博士。针对这一系列现象,本文首先论述研究生扩招对于的影响以及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接着就扩招情势下研究生教育的继续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研究生扩招;发展;硕士招生;高等教育;大学本科 2013年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会在2012年9月底到10月初展开,在刚刚过去的1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2012年比2003年整整翻了一番,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本文由研究生扩招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起,并阐述,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连年攀升,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对此现象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讨论的焦点大都围绕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诚然,我国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并未放松对学生培养的标准,也出台了一系列严格措施予以规范和引导,然而,根据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研究生的质量并未达到预期那样的理想化。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投入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但很明显无法跟得上扩招的进度,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经费明显在放缓,研究生人均投入的费用数量在每况愈下,这也影响到了研究生教育中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和师资队伍的改善,致使扩招后的校舍面积出现下降的态势。更为关键的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的增长速度早在10年前就低于年度在校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有力的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论文网
  2.研究生导师数量偏少、质量欠佳  研究生导师质量的高低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成效。目前,我国高等学府中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不比一些研究生导师低,甚至于大学阶段教师的能力还具备不少优势。当前一个时期研究生导师的质量之所以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总量不足还有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力等因素所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程度实际上均跟不上学生的增长幅度,这也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均衡发展。  3.生源质量在下滑  如今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这样的观点: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滑坡是生源质量差所引起的。然而,这一说法并不科学,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录取的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扩招给生源质量造成的影响并不大,扩招并未牺牲入口关,更没有放过生源质量的保持工作。  二、研究生扩招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供求失衡  我国研究生数量正逐步增长,硕士、博士授权点也极度增多,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研究生教育更加看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而学生在当初填报专业时会更加慎重,这就出现了冷、热门的专业与导师之间的差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研究生数量较为密集,有一位导师同时辅导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研究生的场景。导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并不能因材施教,这样也就阻滞了学生与导师之间更好的互动交流,同时,学生们获取的科研资源也较为匮乏。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研究生学术论文没有新意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个人学术成果的生动总结,这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为数不少的学术机构均要博士生进行论文前发表相应的SCI论文,然而对于篇幅和篇数等方面均做了详细地、严格地规定,这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创作,甚至有个别学生为了提交论文而硬凑字数,不但降低了论文的质量,而且不利于论文内涵的创新与突破。论文评审也降低了要求和标准,很多都是停留在形式主义环节,更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3.研究生整体综合素质出现滑坡  近十年来的研究生连续扩招,使得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日益增加,很多学生受高考分数等因素影响而选择一个原本不热衷的专业学习,到了本科毕业后又想挑选自己喜欢学的专业,为此而考研究生,在这中间环节中,虽然这类学生为了顺利考上研究生而刻苦学习这门专业,但毕竟是自学,缺乏本科阶段系统教学的基础,致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往往十分吃力。有些学生过分地依赖于讲师,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仍时刻保留本科时的学习模式中,主要还是靠着课堂听课,思路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始终无法发现问题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在科研方面又无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个别研究生把考验当作逃避就业压力的举措,缺乏前瞻性的职业规划,只求尽快地拿到硕士学位,也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三、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  1.注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阶段的有效衔接  扩招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大众化的产物,但高水平的大学无论何时都要以为社会培养学术精英为己任,坚持精英教育,是研究生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诚然,这些年来的持续扩招使高水准大学的录取率明显降低,追求高生源的质量依然是研究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十分优秀,要注意挖掘他们的科研潜能、培养钻研兴趣,推进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挂钩,可适当地降低本科教育中专业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增加基础学科的数量,绝不能片面地用学科就业率来衡量高水准大学的本科教育,在这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提高这些本科学府的免试研究生入学比率,促使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成为优质的研究生来源。  2.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   国家教育部门要对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特别是顺应研究生扩招的趋势,更要既在乎数量也关注质量,实现规模、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努力完善研究生教学的设备和仪器等,缓解研究生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此外,还要尽量加快后续投入的步伐,可以先暂缓高校建设的脚步,前期投入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最大利润,国家要转而将资金投入到专项科研项目中,以促进科研项目材料、设施的完备,最终确保项目建设的投入得以落实到位。 论文网
  3.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导师的综合素养和水平。为此,高等院校要规范导师遴选制度,严格审查导师的研究水准、道德指标和 论文网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更多相关论文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研究生扩招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