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羧基麦芽糖铁苯甲睛熔点高达280,什么原因

foamed plastics
质轻,,吸音,减震等
容重很低,可减轻包装重量
使用分类/泡沫塑料
微孔间互相连通的称为开孔型泡沫塑料,互相封闭的称为闭孔型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有硬质、软质两种。按美国试验和材料学会标准,在18~29℃温度下,在时间为5s内,绕直径2.5cm的圆棒一周,如不断裂,测试样属于软质泡沫塑料;反之则属硬质泡沫塑料。泡沫塑料还可分为低发泡和高发泡两类。通常将发泡倍率(发泡后比发泡前体积增大的倍数)小于5的称为低发泡,大于5的称为高发泡。一、硬质泡沫塑料即在室温下,构成泡沫塑料的聚合物属结晶态或无定形态,它们的玻璃化温度高于常温,因此,在常温下泡沫塑料的质地较硬。二、软质泡沫塑料即构成泡沫塑料的聚合物的熔点小于常温或无定形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低于常温,材料在常温下质地柔软。三、半硬质(或半软质)泡沫塑料是介于以上两类之间的泡沫体。此外,对聚氨酯泡沫体的分类还有很多,如按照加工方式分类,大致可分为二步法(或称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一步法和喷涂法。按泡沫密度方式可分为高、中、低和超低密度泡沫体以及密度悬殊很大的自结皮泡沫体或称为整皮泡沫体。后者是一特殊 的泡沫形式,它不像前几种泡沫体具有一致的密度,只是在泡沫体内部生成较正常的泡沫体,而在表面部分不产生气泡或很少产生气泡,在泡沫体外表面形成密度较内部泡沫高得多的致密的表皮层,从表皮到芯部中心存在一个密度下降梯度十分明显的变化。在聚氨酯软质泡沫体中,它是适应汽车方向盘和扶手以及自行车、摩托车鞍座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硬质模塑泡沫制品。随着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的原材料、加工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制品的商业专业化的需要,出现了按产品功能为主的分类,如软泡、高回弹软泡、热模塑软泡、冷模塑软泡、超柔软泡沫、抗静电软泡、亲油性软泡、亲水性软泡、吸能性软泡等,这些都是随市场细化、专业化需要发展起来的泡沫新品种,发展较快,分类也十分繁杂。对聚氨酯软质泡沫体的分类仍以加工方式,即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和一步法的传统分类为宜。对聚氨酯软质泡沫体以加工方式分类,即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和一步法的分类,这也是另一种日常分类。
制备方法/泡沫塑料
发泡方法发泡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发泡,其基本过程都是:①在液态或熔态塑料中引入气体,产生微孔;②使微孔增长到一定体积;③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固定微孔结构。按照引入气体的方式,发泡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化学法。机械法:借助强烈搅拌,把大量空气或其他气体引入液态塑料中。工业上主要用此法生产脲醛泡沫塑料,可用作隔热保温材料或影剧中布景材料(如人造雪花)。物理法:常将低沸点烃类或卤代烃类溶入塑料中,受热时塑料软化,同时溶入的液体挥发膨胀发泡。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可在苯乙烯悬浮聚合时,先把戊烷溶入单体中,或在加热加压下把已聚合成珠状的聚苯乙烯树脂用戊烷处理,制得所谓可发泡性聚苯乙烯珠粒。将此珠粒在热水或蒸汽中预发泡,再置于模具中通入蒸汽,使预发泡颗粒二次膨胀并互相熔结,冷却后即得到与模具型腔形状相同的制品(见图)。它们广泛用作保温和包装中防震材料。也可采用挤出成型法,此时,既可使用可发泡珠粒,将其一次发泡挤出成片材;也可使用普通聚苯乙烯粒料,在挤出机适当部位加入卤代烃,使之与塑料熔体混合均匀,当物料离开机头时即膨胀发泡。挤出法常用于制片材或板材,片材经真空吸塑成型可制成食品包装盒和托盘等。聚乙烯也可用类似方法制得挤出发泡制品。引入气体的物理方法还有溶出法、中空微球法等。溶出法是将可溶性物质如食盐、淀粉等和树脂混合,成型为制品后,再将制品放在水中反复处理,把可溶性物质溶出,即得到开孔型泡沫制品,多用作过滤材料。中空微球法是将熔化温度很高的空心玻璃微珠与塑料熔体相混,在玻璃微珠不致破碎的成型条件下,可制得特殊的闭孔型泡沫塑料。化学法:可分为两类:① 采用化学发泡剂,它们在受热时分解放出气体。常用的化学发泡剂,如偶氮二甲酰胺、偶氮二异丁腈、N,N′-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碳酸氢钠等。许多热塑性塑料均可用此法作成泡沫塑料。例如聚氯乙烯泡沫鞋,就是把树脂、增塑剂、发泡剂和其他添加剂制成的配合料,放入注射成型机中,发泡剂在机筒中分解,物料在模具中发泡而成。泡沫人造革则是将发泡剂混入聚氯乙烯糊中,涂刮或压延在织物上,连续通过隧道式加热炉,物料塑化熔融、发泡剂分解发泡、经冷却和表面整饰,即得泡沫人造革。硬质聚氯乙烯低发泡板材、管材或异型材则用挤出法成型,发泡剂在机筒中分解,物料离开机头时,压力降到常压,溶入气体即膨胀发泡,如果发泡过程与冷却定型过程配合得当,就可得到结构泡沫制品。② 利用聚合过程中的副产气体,典型例子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当异氰酸酯和聚酯或聚醚进行缩聚反应时,部分异氰酸酯会与水、羟基或羧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只要气体放出速度和缩聚反应速度调节得当,即可制是泡孔十分均匀的高发泡制品。聚氨酯泡沫塑料有两种类型,软质开孔型形似海绵,广泛用作各种座椅、沙发的座垫以及吸音、过滤材料等;硬质闭孔型则是理想的保温、绝缘、减震和漂浮材料。改性1.纤维增强泡沫塑料一般用短纤维增强泡沫塑料。具体方法是将短纤维均匀分散于准备发泡的聚合物体系或反应体系中。发泡后纤维便均匀分布于泡壁上, 起到增强、增刚和提高耐热性的作用。通常认为界面越好、纤维越长,性能就越好,增强效果越理想。1.1 玻璃纤维增强最常用来增强泡沫塑料的短纤维是短玻璃纤维( SGF)。为了获得良好的增强效果,首先要对SGF 进行表面处理。将SGF加入到树脂中,SGF之间就会有交错的树脂分子链连接,相当于将树脂交联。在受到弯曲、拉伸、压缩等载荷作用时, 树脂在SGF之间传递应力, 使SGF与树脂共同承载,提高了泡沫塑料的强度。1.2 尼龙纤维增强尼龙纤维可用于PUR泡沫塑料的增强。这是因为尼龙分子链的极性强, 与PUR 之间有良好的分子间作用力,另外尼龙主链上的- NH- 能与PUR上的-C=O 形成氢键,进一步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因此尼龙纤维改性PUR 泡沫塑料能获得良好的效果。2.无机粒子增强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中加入无机粒子主要是为了改变其性能,降低成本。由于无机粒子与树脂之间存在界面,当界面粘附力足够大时,无机粒子对泡沫塑料能起到增强的作用; 除此之外, 由于无机粒子在泡沫塑料中往往能起到成核剂的作用,使硬质泡沫塑料的泡孔更加细密均匀, 从而提高泡沫塑料的性能。2.1 CaCO3增强用作泡沫塑料填料的CaCO3主要有固相粉碎型和沉淀型两种。前者的粒径约20 um,后者粒径为0. 05~ 10 um。泡沫塑料中加入CaCO3后能提高其强度、耐热性, 减小线胀系数、收缩率。2.2 空心玻璃微球增强空心玻璃微球的直径为10 ~ 100 um, 其球形表面可以减少树脂内部的应力集中。在界面良好的条件下, 空心玻璃微球能够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压缩强度和压缩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及耐热性, 同时还能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摩擦性能,减少收缩率。与其它用于泡沫塑料增强的微粒相比,空心玻璃微球因其本身的低密度(仅为0.3 g /cm3左右)而易于制得低密度的增强泡沫塑料。2.3 纳米粒子增强国内外对应用纳米技术改性聚合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已取得不少技术突破, 并且成功地制备了各种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如聚合物/纳米CaCO3、聚合物/纳米SiO2、聚合物/纳米TiO2及聚合物/纳米粘土等纳米复合材料。与原有的聚合物相比, 其性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加工性能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国内用纳米粒子增强泡沫塑料的研究较少, 但是由于纳米粒子相对于泡孔壁的小尺寸及其强的表面活性易于生成良好的界面, 单位体积内具有更多的粒子数量而起到成核剂的作用,使泡孔密度更大、泡孔更小,这对于泡沫塑料的增强有很大的潜力。相信纳米粒子增强泡沫塑料一定会成为今后泡沫塑料高性能化研究的新热点。3.聚合物合金泡沫塑料聚合物合金是同时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进行共混、共聚而制得的,这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各自形成的网络相互贯穿缠结,不同聚合物之间可能存在共价键。聚合物合金发展很快,采用这种方法能实现聚合物材料的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率、多品种化。聚合物合金的这些优势在泡沫塑料中也能得到体现,国内也有人进行聚合物合金泡沫塑料的研究。4.微孔泡沫塑料以热塑性塑料为基体的MCF 称为热塑性微孔泡沫塑料,以热固性塑料为基体的M CF称为热固性微孔泡沫塑料。热塑性MCF研究较多, 其具有优良的冲击韧性(可达实体塑料的5 倍以上)、高比刚度( 可达实体塑料的3 ~ 5倍) 、高疲劳寿命( 可达实体塑料的5倍以上)、高热稳定性、低介电常数和热导率。与未发泡实体塑料相比, MCF密度小、成本低,能吸收能量,可钝化裂纹,冲击强度高, 加之其泡孔极小,允许泡沫塑料制件很薄(如0.1~ 1.0 mm )。因此,MCF十分适合制造薄壁罩、包装件、电和热绝缘件。MCF具有独特的微孔形态、均匀的气泡核分布和由之产生的优良力学性能, 很适合于极小尺寸的泡沫塑料制件,在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备受关注。近几年来,随着性能价格比高、对环境无污染又易于回收利用的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包装、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开发微孔泡沫塑料成为热门课题。
产量统计/泡沫塑料
泡沫塑料已经日益广泛地代替木材用于建筑和家具等行业中。四季度以来,尽管建筑业、家具制造业等下游行业投资增速逐步回升,但泡沫塑料库存有所上升,导致泡沫塑料产量宽幅震荡。2012年全年,我国泡沫塑料产量达172.06万吨,同比增长23.13%,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25个百分点。其中,单月产量从10月的15.57万吨上升至11月的16.81万吨,再下滑至12月的15.32万吨。
其他资料/泡沫塑料
1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板(1) 自重轻,且具有一定的抗压、抗拉强度,靠自身强度能支承抹面保护层,不需要拉接件,可避免形成热桥。(2) EPS板在密度30~50 kg/m的范围内,导热系数值最小;在平均温度10℃,密度为20kg/m时,导热系数为0.033~0.036W/(m·K);密度小于15 kg/m时,导热系数随密度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密度15~22 kg/m的EPS板适合做外保温。(3) 用于外墙和屋面保温时,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受潮问题。但当EPS板一侧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另一侧处于低温环境并且被透水蒸气性不好的材料封闭时;或当屋面防水层失效后,EPS板可能严重受潮,从而导致其保温性能严重降低。(4)用于冷库、空调等低温管道保温时,必须在EPS板外表面设置隔汽层。2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板(1) 具有特有的微细闭孔蜂窝状结构,与EPS板相比,具有密度大、压缩性能高、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水蒸气渗透系数小等特点。在长期高湿度或浸水环境下,XPS板仍能保持其优良的保温性能,在各种常用保温材料中,是目前唯一能在70%相对湿度下两年后热阻保留率仍在80%以上的保温材料。(2) 由于XPS板长期吸水率低,特别适用于倒置式屋面和空调风管。(3) 还具有很好的耐冻融性能及较好的抗压缩蠕变性能。3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R)(1) 使用温度高,一般可达100℃,添加耐温辅料后,使用温度可达120℃。(2) 聚氨酯中发泡剂会因扩散作用不断与环境中的空气进行置换,致使导热系数随时间而逐渐增大。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采用压型钢板等不透气材料做面层将其密封,以限制或减缓这种置换作用。(3) 现场喷涂聚氨酯泡沫塑料使用温度高,压缩性能高,施工简便,较EPS板更适于屋面保温。(4) 用于管道(尤其是地下直埋管道)和屋面保温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水、防潮措施。同时应考虑导热系数会随时间而增大,尽量采用密封材料作保护层。(5) 由于使用温度较高,多用于供暖管道保温。(6) 发烟温度低,遇火时产生大量浓烟与有毒气体,不宜用作内保温材料。(7) 虽然吸水率较低,但作为保温材料,绝不能兼做防水材料。4聚乙烯泡沫塑料(PE)(1) 几乎不吸水和几乎不透水蒸气,长期在潮湿环境下使用不会受潮,因而导热系数能够保持不变(EPS、PUR、PF等无法与之相比),并且为软质泡沫塑料,具有很好的柔韧性。(2) 压缩性能较差,受压状态下使用时存在压缩蠕变。(3) 适用于低温管道和空调风管。5酚醛泡沫塑料(PF)(1) 各项性能和价格与聚氨酯相当,只是压缩性能较低;但是由于它的耐温性和防火性能远远优于聚氨酯,所以特别适用于高温管道和对防火要求严格的场合。(2) 耐热性、阻燃性远远优于聚氨酯及其他泡沫塑料,长期使用温度可高达200℃,允许间歇温度高达250℃。(3) PF氧指数高达50%,烟密度等级(SDR)为4,在空气中不燃,不熔融滴落。按GB 9978-90进行耐火试验时,试件无明显变形,无窜火现象。6尿素甲醛现浇泡沫塑料(UF)(1) 耐老化、耐霉菌,干燥后对金属不腐蚀。(2) 适用于夹心墙体和空心砌块填充保温。(3) 硬化过程中有水分释放,故其外围材料应有良好的透水蒸气性,以使硬化泡沫充分干燥;如果应用空间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或者材料不是用于保温而是保冷,则应对潮湿问题特别加以考虑。(4) 在干燥过程中收缩较大(干燥收缩率不大于4%),材料中有可能产生裂缝,而且在材料与空间的接触面处容易产生松脱现象。如果不允许有此种现象发生,应事先向材料供应商提出。(5) 存在甲醛释放问题。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4次
参与编辑人数:2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18:03
贡献光荣榜&>&&>&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投稿:许兙党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 举例说明单体、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等名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聚合物的原料称做单体,如加聚中的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缩聚中的己二胺和己二酸、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在聚合过程…
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分析报告《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发布,实施,标准实施后将代替《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与卫生部令第56号《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相比,新标准简化了审查流程、增加了“向社会公开征集意…
小学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指导【习作要求】从下面的几组事物中选择一组,以它们为主人公,想像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一个故事,先说说,再写下来。如果不想写提供的事物,另选其他的编故事也可以。1.铅笔、橡皮、转笔刀;2.小溪、河流、大海;3.眼…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一章)`
1. 举例说明单体、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等名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聚合物的原料称做单体,如加聚中的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缩聚中的己二胺和己二酸、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
在聚合过程中,单体往往转变成结构单元的形式,进入大分子链,高分子由许多结构单元重复键接而成。在烯类加聚物中,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相同,与单体的元素组成也相同,但电子结构却有变化。在缩聚物中,不采用单体单元术语,因为缩聚时部分原子缩合成低分子副产物析出,结构单元的元素组成不再与单体相同。如果用2种单体缩聚成缩聚物,则由2种结构单元构成重复单元。
聚合物是指由许多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键接而成的分子量高达104-106的同系物的混合物。 聚合度是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复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重复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DP表示;以结构单元数为基准,即聚合物大分子链上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以X
2. 举例说明低聚物、齐聚物、聚合物、高聚物、高分子、大分子诸名词的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高分子多半是由许多结构单元重复键接而成的聚合物。聚合物(polymer)可以看作是高分子(macromolecule)的同义词,也曾使用large or big molecule的术语。
从另一角度考虑,大分子可以看作1条大分子链,而聚合物则是许多大分子的聚集体。
根据分子量或聚合度大小的不同,聚合物中又有低聚物和高聚物之分,但两者并无严格的界限,一般低聚物的分子量在几千以下,而高聚物的分子量总要在万以上。多数场合,聚合物就代表高聚物,不再标明“高”字。
齐聚物指聚合度只有几~几十的聚合物,属于低聚物的范畴。低聚物的含义更广泛一些。
3. 写出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涤纶、尼龙-66、聚丁二烯和天然橡胶的结构式(重复单元)。选择其常用 分子量,计算聚合度。 聚合物 聚氯乙烯 聚苯乙烯 涤纶
尼龙66(聚酰胺-66) 聚丁二烯 天然橡胶
结构单元分子
结构式(重复单元)
-[-CH2CHCl-]- n -[-CH2CH(C6H5)-]n
-[-OCH2CH2O?OCC6H4CO-]n -[-NH(CH2)6NH?CO(CH2)4CO-]n -[-CH2CH=CHCH2 -]n -[CH2CH=C(CH3)CH2-]n
塑料 聚氯乙烯 聚苯乙烯 纤维 涤纶 聚酰胺-66 橡胶 顺-聚丁二烯
5~15 10~30
1.8~2.3 1.2~1.8
60+132=192 114+112=226
800~0 (962~2885)
94~120 53~80
足够的聚合度,才能达到一定强度,弱极性要求较高聚合度。
极性,低聚合度就有足够的强度
非极性,高分子量才赋予高弹性和强度
4. 举例说明和区别:缩聚、聚加成和逐步聚合,加聚、开环聚合和连锁聚合。
答:按单体-聚合物组成结构变化,可将聚合反应分成缩聚、加聚、开环聚合三大类;而按机理,可分成逐步聚合和连锁聚合两类。 1)缩聚、聚加成和逐步聚合
缩聚是官能团单体间多次缩合反应的结果,除了缩聚物为主产物外,还有低分子副产物产生,缩聚物和单体的元素组成并不相同。
逐步聚合是无活性中心,单体中不同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每步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大致相同。大部分缩聚属于逐步聚合机理,但两者不是同义词。
聚加成反应是含活泼氢功能基的亲核化合物与含亲电不饱和功能基的亲电化合物之间的聚合。属于非缩聚的逐步聚合。
2)加聚、开环聚合和连锁聚合
加聚是烯类单体加成聚合的结果,无副产物产生,加聚物与单体的元素组成相同。 连锁聚合由链转移、增长、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其活化能和速率常数各不相同。 多数烯类单体的加聚反应属于连锁聚合机理。
环状单体?-键断裂后而聚合成线形聚合物的反应称作开环聚合。近年来,开环聚合有了较大的发展,可另列一类,与缩聚和加聚并列。开环聚合物与单体组成相同,无副产物产生,类似加聚;多数开环聚合物属于杂链聚合物,类似缩聚物。
5. 写出下列单体的聚合反应式,以及单体、聚合物的名称。
CH2=C(CH3)2??
HO(CH2)5COOH
NH2(CH2)6NH
HOOC(CH2)4COOH
d.CH2-CH2||
CH2=C(CH3)2异丁烯 HO(CH2)5COOH?-羟基己酸 CH2CH2CH2O丁氧环 └—-——──┘
-[-CH2-C(CH3)2-]-n聚异丁烯 -[-O(CH2)5CO-]-n聚己内酯 -[-CH2CH2CH2O-]-n
聚氧三亚甲基
-[-NH(CH2)6NHCO(CH2)4CO-]-n聚己二酰己二胺(聚酰胺-66,尼龙66)
e NH2(CH2)6NH己二胺+ HOOC(CH2)4COOH己二酸
6. 按分子式写出聚合物和单体名称以及聚合反应式。属于加聚、缩聚还是开环聚合,连锁聚合还是逐步聚合?
2)6NHCO(CH
2)4CO]—n2]n
[CH2C(CH3)=CHCH
连锁、逐步聚合
序号 单体 聚合物 加聚、缩聚或开环聚合
CH2=C(CH3)2异丁烯 NH2(CH2)6NH2己二胺、HOOC(CH2)4COOH己二酸
聚异丁烯 聚已二酰己二胺,尼龙66 尼龙6
c NH(CH2)5CO己内酰胺 └————┘
开环 逐步(水或酸作催化剂)或连锁(碱作催化剂)
CH2=C(CH3)-CH=CH2 异戊二烯
聚异戊二烯 加聚 连锁
7. 写出下列聚合物的单体分子式和常用的聚合反应式:聚丙烯腈、天然橡胶、丁苯橡胶、聚甲醛、聚苯醚、聚四氟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 答:聚丙烯腈:丙烯腈CH2=CHCN→
天然橡胶:异戊二烯CH2=C(CH3)-CH=CH2→
丁苯橡胶:丁二烯+苯乙烯CH2=CH-CH=CH2+CH2=CH-C6H5→ 聚甲醛:甲醛CH2O
聚苯醚:2,6
二甲基苯酚
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CF
CH3Cl-Si-Cl
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
8. 举例说明和区别线形结构和体形结构、热塑性聚合物和热固性聚合物、非晶态聚合物和结晶聚合物。
答:线形和支链大分子依靠分子间力聚集成聚合物,聚合物受热时,克服了分子间力,塑化或熔融;冷却后,又凝聚成固态聚合物。受热塑化和冷却固化可以反复可逆进行,这种热行为特称做热塑性。但大分子间力过大(强氢键)的线形聚合物,如纤维素,在热分解温度以下,不能塑化,也就不具备热塑性。 带有潜在官能团的线形或支链大分子受热后,在塑化的同时,交联成体形聚合物,冷却后固化。以后受热不能再塑化变形,这一热行为特称做热固性。但已经交联的聚合物不能在称做热固性。 聚氯乙烯,生橡胶,硝化纤维:线形,热塑性 纤维素:线形,不能塑化,热分解
酚醛塑料模制品,硬橡皮:交联,已经固化,不再塑化 9. 举例说明橡胶、纤维、塑料的结构-性能特征和主要差别。
答:现举纤维、橡胶、塑料几例及其聚合度、热转变温度、分子特性、聚集态、机械性能等主要特征列于下表。
聚合物 纤 维 橡 胶 塑 涤纶 尼龙-66 顺丁橡胶 硅橡胶 聚乙烯 聚合度 90~120 50~80 ~万 1500~1万 Tg/℃ 69 50 -108 -123 -125 Tm/℃ 258 265 - -40 130 分子特性 极性 强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聚集态 晶态 晶态 高弹态 高弹态 晶态 机械性能 高强高模量 高强高模量 低强高弹性 低强高弹性 中强低模量 纤维需要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高模量,并希望有较高的热转变温度,因此多选用带有极性基团(尤其是能够形成氢键)而结构简单的高分子,使聚集成晶态,有足够高的熔点,便于烫熨。强极性或氢键可以造成较大的分子间力,因此,较低的聚合度或分子量就足以产生较大的强度和模量。
橡胶的性能要求是高弹性,多选用非极性高分子,分子链柔顺,呈非晶型高弹态,特征是分子量或聚合度很高,玻璃化温度很低。
塑料性能要求介于纤维和橡胶之间,种类繁多,从接近纤维的硬塑料(如聚氯乙烯,也可拉成纤维)到接近橡胶的软塑料(如聚乙烯,玻璃化温度极低,类似橡胶)都有。低密度聚乙烯结构简单,结晶度高,才有较高的熔点(130℃);较高的聚合度或分子量才能保证聚乙烯的强度。等规聚丙烯结晶度高,熔点高(175℃),强度也高,已经进入工程塑料的范围。聚氯乙烯含有极性的氯原子,强度中等;但属于非晶型的玻璃态,玻璃化温度较低。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10. 什么叫玻璃化温度?橡胶和塑料的玻璃化温度有何区别?聚合物的熔点有什么特征? 答:玻璃化温度及熔点是最重要的热转变温度。
玻璃化温度是聚合物从玻璃态到高弹态的热转变温度。受外力作用,玻璃态时的形变较小,而高弹态时的形变较大,其转折点就是玻璃化温度,可用膨胀计或热机械曲线仪进行测定。玻璃化温度是非晶态塑料(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的使用上限温度,是橡胶(如顺丁橡胶、天然橡胶等)的使用下限温度。引入极性基团、位阻较大的芳杂环和交联是提高玻璃化温度的三大途径。
熔点是晶态转变成熔体的热转变温度。高分子结构复杂,一般聚合物很难结晶完全,因此往往有一熔融范围。熔点是晶态聚合物的使用上限温度。规整的微结构、适当极性基团的引入都有利于结晶,如低密度聚乙烯、等规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酰胺-66等。
在聚合物合成阶段,除平均分子量和分布外,玻璃化温度和熔点往往是需要表征的重要参数。
1. 求下列混合物的数均分子量、质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
a、组分A:质量 = 10g,分子量 = 30 000;b、组分B:质量 = 5g,分子量 = 70 000; c、组分C:质量 = 1g,分子量 = 100 000 解:数均分子量
10/00?1/100000
质均分子量
10*00?1*100000
分子量分布指数
2. 等质量的聚合物A和聚合物B共混,计算共混物的M聚合物 A:M聚合物B:M
=35,000, M=15,000, M
1. 通过碱滴定法和红外光谱法,同时测得21.3 g聚己二酰己二胺试样中含有2.50?10-3mol羧基。 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得数均分子量为8520。计算时需作什么假定?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可靠性?如该假定不可靠,怎样由实验来测定正确的值? 解:M
mi?21.3g,M
21.32.5*10
?8520,?Ni?2.5*10
上述计算时需假设:聚己二酰己二胺由二元胺和二元酸反应制得,每个大分子链平均只含一个羧基,且羧基数和胺基数相等。
可以通过测定大分子链端基的COOH和NH2摩尔数以及大分子的摩尔数来验证假设的可靠性,如果大分子的摩尔数等于COOH和NH2的一半时,就可假定此假设的可靠性。 用气相渗透压法可较准确地测定数均分子量,得到大分子的摩尔数。 碱滴定法测得羧基基团数、红外光谱法测得羟基基团数
2. 羟基酸HO-(CH2)4-COOH进行线形缩聚,测得产物的质均分子量为18,400 g/mol-1,试计算:a. 羧基已经醌化的百分比
b. 数均聚合度
c. 结构单元数Xn 解:已知M根据X
得:p=0.989,故已酯化羧基百分数为98.9%。
3. 等摩尔己二胺和己二酸进行缩聚,反应程度p为0.500、0.800、0.900、0.950、0.980、0.990、0.995,试求数均聚合度解:
、DP和数均分子量
-p关系图。
0.500 0.800 0.900
0.970 33.3
DP=Xn/2 Mn=113;Xn=18
16.65 3781
8. 等摩尔的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在280℃下封管内进行缩聚,平衡常数K=4,求最终X物水的条件下缩聚,欲得X
。另在排除副产
?100,问体系中残留水分有多少?
9. 等摩尔二元醇和二元酸缩聚,另加醋酸1.5%,p=0.995或0.999时聚酯的聚合度多少?
解:假设二元醇与二元酸的摩尔数各为1mol,则醋酸的摩尔数为0.015mol。Na=2mol,Nb=2mol,
Nb?0.015mol
22?2*0.015
当p=0.995时,
1?r1?r?2rp
1?0.985?2*0.985*0.995
当p=0.999时,
1?r1?r?2rp
1?0.985?2*0.985*0.999
10. 尼龙1010是根据1010盐中过量的癸二酸来控制分子量,如果要求分子量为20000,问1010盐的酸值应该是多少?(以mg KOH/g计)
解:尼龙1010重复单元的分子量为338,则其结构单元的平均分子量M=169
假设反应程度p=1,
1?r1?r?2rp
尼龙1010盐的结构为:NH3+(CH2)NH3OOC(CH2)8COO-,分子量为374。 由于癸二酸过量,假设Na(癸二胺)=1,Nb(癸二酸)=1.0/0.983=1.0173,则 酸值?
(Nb?Na)*M(KOH)*2
?5.18(mgKOH/g1010盐)
11. 己内酰胺在封管内进行开环聚合。按1 mol己内酰胺计,加有水0.0205mol、醋酸0.0205mol,测得产物的端羧基为19.8 mmol,端氨基2.3mmol。从端基数据,计算数均分子量。 解:NH(CH2)5CO
+H2O————HO-CO(CH2)5NH-H
└-------┘
NH(CH2)5CO
+CH3COOH————HO-CO(CH2)5NH-COCH3 └-------┘
1*113?17*0...0175
13. 邻苯二甲酸酐与甘油或季戊四醇缩聚,两种基团数相等,试求: a. 平均官能度
b. 按Carothers法求凝胶点
c. 按统计法求凝胶点 解:a、平均官能度: 1)甘油:f?
2)季戊四醇:f?b、 Carothers法:
1)甘油:pc?
2)季戊四醇:pc?
c、Flory统计法: 1)甘油:pc?
[r?r?(f?2)
?0.703,r?1,??1
2)季戊四醇:pc?
[r?r?(f?2)
?0.577,r?1,??1
16. AA、BB、A3混合体系进行缩聚,NA0=NB0=3.0,A3中A基团数占混合物中A总数(?)的10%,试求p=0.970时的X以及X= 200时的p。
解:NA0=NB0=3.0,A3中A基团数占混合物中A总数(?)的10%,则A3中A基团数为0.3mol,A3的分子数为0.1 mol。
NA2=1.35mol;NA3=0.1mol;NB2=1.5mol
NAfA?NBfB?NCfC
3?31.5?1.35?0.1
当p=0.970时,X
2?0.97*2.034
Xn?200时,Xn?
18. 制备醇酸树脂的配方为1.21mol 季戊四醇、0.50mol邻苯二甲酸酐、0.49mol丙三羧酸[C3H5(COOH)
3],问能否不产生凝胶而反应完全?
解:根据配方可知醇过量。
2*(0.5?*2?0.49*3)1.21?0.5?0.49
?0.89,所以必须控制反应程度小于0.89过不会产生凝胶。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三章)
2.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2=C(CN)2
CH2=C(CH3)2
CH2=CHC6H5
CH2=C(CN)COOR
CH2=C(CH3)-CH=CH2
答:CH2=CHCl:适合自由基聚合,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2=CCl2: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 CH2=CHCN: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CN为吸电子基团。 CH2=C(CN)2: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CN)。 CH2=CHCH3:配位聚合,甲基(CH3)供电性弱。 CH2=CHC6H5: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CF2=CF2:自由基聚合,对称结构,但氟原子半径小。
CH2=C(CN)COOR:阴离子聚合,取代基为两个吸电子基(CN及COOR) CH2=C(CH3)-CH=CH2: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CH2=C(C6H5)2
CH2=C(CH3)C2H5
CH3CH=CHCH3
CH2=CHOCOCH3
CH2=C(CH3)COOCH3
CH3CH=CHCOOCH3
CF2=CFCl 答:CH2=C(C6H5)2:不能,两个苯基取代基位阻大小。 ClCH=CHCl:不能,对称结构。
CH2=C(CH3)C2H5:不能,二个推电子基,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3CH=CHCH3:不能,结构对称。
CH2=CHOCOCH3:醋酸乙烯酯,能,吸电子基团。 CH2=C(CH3)COOCH3:甲基丙烯酸甲酯,能。
CH3CH=CHCOOCH3 :不能,1,2双取代,位阻效应。 CF2=CFCl:能,结构不对称,F原子小。
1. 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聚合,试由?H和?S来计算77℃、127℃、177℃、227℃时的平衡单体浓度,从热力学上判断聚合能否正常进行。
解:由教材P64上表3-3中查得:甲基丙烯酸甲酯?H=-56.5kJ/mol,?S=-117.2J/mol K
平衡单体浓度:ln[M]e?(
T=77℃=350.15K,ln[M]e?4.94*10-3mol/L T=127℃=400.15K,ln[M]e?0.0558mol/L T=177℃=450.15K,ln[M]e?0.368mol/L T=227℃=500.15K,ln[M]e?1.664mol/L
从热力学上判断,甲基丙烯酸甲酯在77℃、127℃、177℃下可以聚合,在227℃上难以聚合。因为在227℃时平衡单体浓度较大。
2. 60℃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在某溶剂中分解,用碘量法测定不同时间的残留引发剂浓度,数据如下,试计算分解速率常数(s-1)和半衰期(h)。
DCPD浓度 /(mol?L-1)
0.2 0.0660
0.7 0.0484
1.2 0.0334
1.7 0.0288
解: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的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引发剂浓度变化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为:
?kdt [I]0[I]
对t作图,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一条直线y??0.589x,斜率为-kd。
得到:kd=0.589h-1=1.636*10-4s-1 半衰期:t1/2?
3. 在甲苯中不同温度下测定偶氮二异丁腈的分解速率常数,数据如下,求分解活化能。再求40℃和80℃下的半衰期,判断在这两温度下聚合是否有效。
温度 /℃ 分解速率常数 /s-1
50 2.64?10-6
60.5 1.16?10-5
69.5 3.78?10-5
解:分解速率常数、温度和活化能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lnkd?lnA?Ed/RT,以lnkd对1/T作图,斜率为?Ed/R,截距为lnA。
采用最小二乘分法进行回归,得:lnkd?33.936?15116/T
?Ed/R??15116
Ed=8.314*.4=125.7kJ/mol 当t=40℃=313.15K时
kd?exp(??33.936)?5.95*10
ln25.95*10
当t=80℃=353.15K时
kd?exp(??33.936)?1.41*10
ln21.41*10
以此可见,在40℃下聚合时引发剂的半衰期太长,聚合无效,而在80℃下聚合是有效的。
6. 苯乙烯溶液浓度0.20 mol?L-1, 过氧类引发剂浓度为4.0?10-3mol?L-1, 在60℃下聚合,如引发剂半衰期44h, 引发剂效率f=0.80,kp=145 L?(mol?s)-1,kt=7.0?107 L?(mol?s)-1, 欲达到50%转化率,需多长时间? 解:kd?0.693
当引发剂浓度随时间不变时:
?145*(0.693
0.8*4.375*10
)(4.0*10)t
145*2.236*101
t1/2?44h,[I]随转化率而变ln1?C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三章)
7. 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某单体聚合的动力学方程为:Rp=kP[M](fkd/kt)1/2[I]1/2,假定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和f都与转化率无关,[M]0=2 mol?L-1,[I]=0.01 mol?L-1,极限转化率为10%。若保持聚合时间不变,欲将最终转化率从10%提高到20%,试求:
(1)[M]0增加或降低多少倍?(2)[I]0增加或降低多少倍?[I]0改变后,聚合速率和聚合度有何变化?
(3)如果热引发或光引发聚合,应该增加或降低聚合温度? Ed、Ep、Et分别为124、32 和8 kJ?mol-1。 解:(题意有修改)
低转化率下聚合动力学方程:
??kp[M]??k??t?
?ln?kp??k?[M]?t?[M]0
?fkd??令k?kp??k??t?
(1)当聚合时间固定时,C与单体初始浓度无关,故当聚合时间一定时,改变[M]0不改变转化率。 (2)当其它条件一定时,改变[I]0,则有:
?[I]01/[I]02
[I]20%[I]10%
?4.51,即引发剂浓度增加到4.51倍时,聚合转化率可以从10%增加到20%。
由于聚合速率Rp?[I]0聚合度X
,故[I]0增加到4.51倍时,Rp增加2.12倍。
下降到原来0.471。即聚合度下降到原来的1/2.12。
,故[I]0增加到4.51倍时,X
(3)引发剂引发时,体系的总活化能为:
E??Ep?t??d?90kJ/mol
热引发聚合的活化能与引发剂引发的活化能相比,相当或稍大,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与引发剂引发相当,要使聚合速率增大,需增加聚合温度。 光引发聚合时,反应的活化能如下:
E??Ep?t??28kJ/mol
上式中无Ed项,聚合活化能很低,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很小,甚至在较低的温度下也能聚合,所以无需增加聚合温度。
9.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在60℃进行苯乙烯聚合动力学研究,数据如下:
a. 60℃苯乙烯的密度为0.887 g?cm-3;b.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重的0.109%;c. Rp=0.255?10-4 mol?(L?s)-1;d.聚合度=2460;e. f=0.80;f. 自由基寿命=0.82 s。试求kd、kp、kt,建立三常数的数量级概念,比较 [M]和[M?]的大小,比较RI、Rp、Rt的大小。 解:[M]?
0.887*1000
?8.529mol/L
偶合终止:C=0.77,歧化终止:D=0.23。
?2460,??/2?0.23)?1512.9
?1.6855*10
Ri?Rt?1.6855*10
[M]?Rt??1.6855*10
*0.82?1.382*10
2*0.8*3.995*10
[M][M]Rt2[M]
8.529*1.382*101.6855*10
?2.163*10(mol/l.s)
2*(1.382*10)
?4.41*10(l/mol.s)
可见,kt>>kp,但[M]>>[Mo],因此Rp>>Rt;所以可以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10-8 10-5 10-8
10-6 102 107
8.53 1.382×10-8
12. 以过氧化特丁基作引发剂,60℃时苯乙烯在苯中进行溶液聚合,苯乙烯浓度为1.0 mol?L-1,过氧化物浓度为0.01mol?L-1,初期引发速率和聚合速率分别为4.0?10-11和1.5?10-7 mol?(L?s) -1。苯乙烯-苯为理想体系,计算(fkd)、初期聚合度、初期动力学链长和聚合度,求由过氧化物分解所产生的自由基平均要转移几次,分子量分布宽度如何? 计算时采用下列数据:
CM=8.0?10-5,CI=3.2?10-4,CS=2.3?10-6,60℃下苯乙烯密度为0.887 g?ml-1,苯的密度0.839 g?ml-1。 解:[M]=1.0mol/L[I]=0.01mol/L
Ri?2fkd[I]
?9.50mol/L
60℃,苯乙烯偶合终止占77%,歧化终止占23%。若无链转移,
若同时发生单体、引发剂和溶剂转移,则按下式计算:
[S][M]0.011.0
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自?
Rtrm?RtrI?RtrS
ktrm[M][M]?ktrS[S][M]?ktrI[I][M]
由基平均转移次数[I][M])
由基平均转移次数
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自?RpRi
??10?3.2?10
13. 按上题制得的聚苯乙烯分子量很高,常加入正丁硫醇(CS=21)调节,问加多少才能制得分子量为8.5万的聚苯乙烯?加入正丁硫醇后,聚合速率有何变化?(该题虽不是作业,但因为与12题有关,
所以也附上答案)
60℃,某单体由某引发剂引发本体聚合,[M]=8.3 mol?L-1,聚合速率与数均聚合度有如下关系:
Rp/ mol?(L?s)-1
0.50 1.0 2.0 5.0 10 15 Xn
解:(Xn)0?3717
[S]?4.545*10mol/L
15. 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作引发剂,苯乙烯在60℃下进行本体聚合,试计算链引发、向引发剂转移、向单体转移三部分在聚合度倒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对聚合有何影响?
计算时用下列数据:[I]=0.04 mol?L-1,f =0.8;kd=2.0?10-6s-1,kp=176 L?(mol?s)-1,kt=3.6?107 L?(mol?s)-1,?(60℃)=0.887 g?mL-1,CI=0.05;CM=0.85?10-4。 解:[I]=0.04mol/L[M]=0.887*.53mol/L
kp[M]2(fkdkt)
2*(0.8*2.0*10
*3.6*10*0.04)
C/2?D494.5
?0.85*10?0.05*
?1.5635*10
偶合终止:C=0.77,歧化终止:D=0.23
2、甲基丙烯酸甲酯(M1)浓度=5mol/L,5-乙基-2-乙烯基吡啶浓度=1mol/L,竞聚率:r1=0.40,r2=0.69;a、计算聚合共聚物起始组成(以摩尔分数计),b、求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时两单体摩尔配比。
解:甲基丙烯酸甲酯(M1)浓度为5mol/L,5-乙基-2-乙烯基吡啶浓度为1mol/L,所以
即起始共聚物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含量为72.5%。
因为,r1<1,r2<1,此共聚体系为有恒比共聚点的非理想共聚,在恒比共聚点上配料时,所得的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有 F1?f1?
1?r22?r1?r2
所以,两单体摩尔配比为:
?M1?0?M2?0
3、氯乙烯(r1=1.67)与醋酸乙烯酯(r2=0.23)共聚,希望获得初始共聚物瞬时组成和85%转化率时共聚物平均组成为5%(摩尔分数)醋酸乙烯酯,分别求两单体的初始配比。
解:(1)当共聚物中醋酸乙烯酯的初始含量为5%时,将
F1?95%,F2?5%带入下式:
两单体的初始配比为
(2)85%转化率时共聚物平均组成为5%(摩尔分数)醋酸乙烯酯,
f1??1?C?f1
f1?0.15f1?0.8075
F1?0.605f1?0.395,C?1???
?1?f1??1?f10???1?f?1?
解得:f1?0.868,f1?0.938
两单体的初始配比为
4、两单体竞聚率为r1=0.9,r2=0.083,摩尔配比=50:50,对下列关系进行计算和作图:a、残余单体组成和转化率; b、瞬时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 c、平均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d、共聚物组成分布。
解:a、残余单体组成和转化率:
r1?0.9,r2?0.083
?0.0905,??
?1?r1??1?r2?
?10.0905,??
1?r22?r1?r2
?f1??f2??f10???
C?1??0??0????1?
fff???1??2??1?
?1?f1??0.5?0.9?
?0.5??f?0.9????1?
C-f1的关系图见图4-16。 b、瞬时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
r1f1?2f1f2?r2f
0.9f1?f1(1?f1)
0.9f1?2f1(1?f1)?0.083(1?f1)
c、平均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
f1?(1?C)f1
0.5?(1?C)f1
d、共聚物组成分布如下表
1 0.839 0.773 0.463 0.285 0.132 0.069 0.036 0.007
0 0.1 0.2 0.4 0.45 0.48 0.49 0.495 0.499
0 0.386 0.479 0.587 0.612 0.627 0.632 0.634 0.636
0.5 0.576 0.588 0.616 0.625 0.632 0.634 0.636 0.637
图4-8 C-f1-F-F 关系曲线图
2. 计算苯乙烯乳液聚合速率和聚合度。已知:60℃时,kp=176 L(mol?s)-1,[M]=5.0mol?L-1,N=3.2?1014/ml,
?=1.1?1012(mol?s)-1
2*6.023*10
3.2*10*176*5
3. 比较苯乙烯在60℃下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的速率和聚合度。乳胶粒数=1.0?1015ml-1,[M]=5.0mol?L-1,?=5.0?1012个(ml?s)-1。两体系的速率常数相同:kp=176L(mol?s)-1,
kt=3.6?107L(mol?s)-1。 解:本体聚合:Ri?
.s?1?8.3*10
??kp[M]??2k?t??
?176*5.0*??2*3.6*107
kp[M]2ktRp
2*3.6*10*9.45*10?
乳液聚合:Rp?
10*1.0*10*176*5
2*6.023*10
*176*5*10*0.55*10
4. 经典乳液聚合配方如下:苯乙烯100g,水200g,过硫酸钾0.3g,硬脂酸钠5g。试计算: a、溶于水中的苯乙烯分子数(ml-1),已知:20℃溶解度为0.02g/100g水,阿佛伽德罗数NA=6.023?1023mol-1。
b、单体液滴数(ml-1)。条件:液滴直径1000nm,苯乙烯溶解和增溶量共2g,苯乙烯密度为0.9g?cm-3。 c、溶于水中的钠皂分子数(ml-1) ,条件:硬脂酸钠的CMC为0.13g?L-1,分子量为306.5。 d、水中胶束数(ml-1)。条件:每胶束由100个肥皂分子组成。 e、水中过硫酸钾分子数(ml-1) ,条件:分子量为270。
f、初级自由基形成速率? (分子?ml-1?s-1)。条件:50℃时,kd=9.5?10-7s-1。
g、乳胶粒数(ml-1) 。条件:粒径100nm,无单体液滴。已知:苯乙烯密度0.9 g?cm-3,聚苯乙烯密度1.05 g?cm-3,转化率50%。
20℃溶解度=0.02g/100g水,溶于水的苯乙烯质量:
m2?m1s?0.02/100*200?0.04g;
苯乙烯的分子数:N?NAn?NNA=6.023?1023mol-1) 水的体积: V?
?6.023*10*
(阿佛伽德罗数
溶于水的苯乙烯的分子数:N
??1.158*10
b. 液滴直径1000nm=10-4cm,
每个液滴体积:1/6?d
?1/6*3.142*(10
)?5.236*10
每个液滴质量:m??V?5.236*10*0.9?4.71*10g(苯乙烯密度为0.9g?cm-3) 100?2200
苯乙烯溶解和增溶量共2g,每ml水中分散的苯乙烯质量:m总?单体液滴数:
0.494.71*10
c. 溶于水中的钠皂分子数(ml-1) :N?d. 水中胶束数(ml-1): 体系中钠皂总分子数:
*6.023*1010
体系中溶解在水中的钠皂总分子数:分子/ml
e. 水中过硫酸钾分子数(ml-1) :f.
/200?3.346*10
分子/ml 子
?ml-1?s-1)
??2kd[I]?2*9.5*10
*3.346*10?6.358*10 (分子?ml-1?s-1)
g. 乳胶粒数(ml-1) :N
170.91.05 ?1.97*10?73
4/3*?*(100/2*10)
分子?ml-1?s-1
一、填空选择题(46分)
1、对于可逆平衡缩聚反应,到反应后期往往要在(B)下进行(A、常温常压;B、高温高真空;C、低温加压),目的是为了脱除小分子,使反应向正方向移动,提高产物分子量。(10分)
2、若聚合反应温度对聚合速率和分子量影响均较小,是因为( B )。(8分) A、聚合热小;B、引发剂分解活化能低;C、反应是放热反应
3、癸二酸和己二胺进行缩聚,所得产物称尼龙 B )。 A、体型缩聚;B、线型缩聚。(10分)
4、等摩尔的二元醇和二元酸在一定温度下,于封管中进行均相聚合,已知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为4,在此条件下的最大反应程度p=
, 最大聚合度Xn=(10分) 5、本体聚合至一定转化率时会出现自动加速现象,这时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M]和自由基寿命τ的变化为(
)。(8分)
A、[M·]增加,τ延长;B、[M·]增加,τ缩短;C、[M·]减少,τ延长。
二、计算题
1、用2.5mol邻苯二甲酸酐与1mol乙二醇、1mol丙三醇进行缩聚,用Carothers方程和Flory统计法计算凝胶点。(24分) 解:f?
2.5*2?1*2?1*3
?2.2(5分),pc?
?0.9(5分)
1*31*2?1*3
?0.6(2分),f?3(2分)
1(1?0.6*1)
?0.79(10分)
百度文库出品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 举例说明单体、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等名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聚合物的原料称做单体,如加聚中的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缩聚中的己二胺和己二酸、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在聚合过程…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 举例说明单体、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等名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聚合物的原料称做单体,如加聚中的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缩聚中的己二胺和己二酸、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在聚合过程…
第四版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 举例说明单体、单体单元、结构单元、重复单元、链节等名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答:合成聚合物的原料称做单体,如加聚中的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缩聚中的己二胺和己二酸、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等。在聚合过程…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羧基与氨基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