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诗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诗意是啥子

独坐敬亭山李白 【范文十篇】
独坐敬亭山李白
范文一: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宛敏灏 宛新彬)
范文二: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1,孤雲獨去閒2。相看3兩不厭4,只有敬亭山。
一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祖先在隋末被放逐到碎葉(今中亞地區)。李白的出生地尚無定論,只知他少年時居於四川青蓮鄉。廿六歲以後離開四川,到處漫遊,求以訪道,又好擊劍任俠。四十多歲時進京,曾獲唐玄宗賞識,但後因得罪權貴而失意離京。安史之亂時,李白被永王李璘延攬為幕僚,後來永王起兵造反,李白受到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幸中途遇赦。晚年依附族叔當塗令李陽冰,最後病逝於當塗,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對各種詩歌體裁都能充分掌握,特別擅長樂府歌行和絕句。他為人狂放不羈,詩亦如其人,熱情奔放,直抒胸臆,信口成篇,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每以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像和豪放的語言,構成各種豐富的意象。由於他的詩歌風格浪漫飄逸,所以後人尊稱他為「詩以」。
二 背景資料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此詩作於唐代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遭讒言譭謗被迫棄官離京已有十年。十年中他到處漂泊,飽嘗人間冷暖,因此憎惡世態炎涼,意欲寄情山水,尋求平淡恬靜的生活。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數百丈,千巖萬壑,風景幽美。山上有敬亭,南齊詩人謝眺經常到此吟詠。謝眺是李白生平最為傾慕的詩人,對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李白在宣城期間經常在山上盤桓留連,吟詩抒懷。
注釋 盡:消失。 閒:通「閑」。安靜。 粵[刊],看:○。 厭:厭倦。
四 賞析重點
這首小詩寫詩人不為人所賞識,唯有與山水作伴的情懷。他獨
坐敬亭山,看鳥兒高飛遠去,在天邊消失了;連天上孤零零剩下的那一片雲兒也飄走了。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的只剩下「我」和敬亭山。
「我」凝視山,山也看「我」,彼此互相欣賞,百看不厭。這世界上大概只有敬亭山對「我」還不嫌棄,願意與「我」作伴。
全詩的中心是「獨坐」二字。前兩句描寫獨坐所見。鳥是「眾鳥」,要全部飛走,不是一時一刻的事,詩人看牠們飛「盡」了,可知「獨坐」之久。雲是「孤雲」,獨來獨往,連它也慢慢飄遠了,只剩下空無一物的天空。詩人「獨坐」,心無雜念,才能靜靜觀察大自然,才能感受鳥飛雲去之後萬籟俱寂的境界。後兩句寫獨坐的感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受。詩人用擬人手法,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寫人和山對坐相看,互不相厭。詩人眼裏,敬亭山並不是一座沒有生命的山,而是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
一般詩歌寫山,多對山周圍可以映襯它的景物力描寫,但這首詩不寫草木,不寫溪流,連鳥兒、浮雲都抽掉,把自己放入畫面,人與山和諧共處,把物我兩忘的境界,高妙地烘托出來。
這首詩寫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的幽靜情趣,反映出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之感。但李白畢竟是李白,即使落魄孤獨,也決不寒蹇苦澀,他努力在與山水的對晤中,尋找失落的自我,得到心境的寧靜自足。
【跟進活動】
1. 觀賞錄影帶:
《詩詞之旅?李白》,台北: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
2. 寫一篇短文:
建議題目——我嚮往的生活方式 / 讀書環境
【想一想】
1. 若你要觀察事物,在怎樣的心境下才能觀察得仔細?為甚麼?
2. 你曾摟抱心愛的玩偶傾訴心事嗎?為甚麼會這樣做?
3. 有沒有一件物件,是陪伴你長大的呢?你對它有甚麼感覺?
若失去了它,你的心情會變得怎樣?
范文三: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唐】白居易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
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范文四: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品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4)厌:满足。
作品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1]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
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
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①忆江南――既是
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⑧剥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
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对古代老妇的
敬称。老翁老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卧:趴。
【译诗】 一座小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美的吴地方言,带着醉意正在互相说话取乐,是谁呢? 原
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妻。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
蓬, 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辛弃疾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
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祖籍苏州
吕岩 字:【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吃饱了饭回来时,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休息了。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13)尽:喝(完)
表达的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 ,含蓄。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释义: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后分外清新。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阳关就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色: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平静无波的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间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远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因此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作品鉴赏: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1,孤雲獨去閒2。相看3兩不厭4,只有敬亭山。
一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祖先在隋末被放逐到碎葉(今中亞地區)。李白的出生地尚無定論,只知他少年時居於四川青蓮鄉。廿六歲以後離開四川,到處漫遊,求仙訪道,又好擊劍任俠。四十多歲時進京,曾獲唐玄宗賞識,後因得罪權貴而失意離京。安史之亂時,李白被永王李璘延攬為幕僚,後來永王起兵造反,李白受到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幸中途遇赦。晚年依附族叔當塗令李陽冰,最後病逝於當塗,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對各種詩歌體裁都能充分掌握,特別擅長樂府歌行和絕句。他為人狂放不羈,詩亦如其人,熱情奔放,直抒胸臆,信口成篇,完全沒有雕琢的痕跡。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每以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像和豪放的語言,構成各種豐富的意象。由於他的詩歌風格浪漫飄逸,所以後人尊稱他為「詩仙」。
二 背景資料
此詩作於唐代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遭讒言譭謗被迫棄官離京已有十年。十年中他到處漂泊,飽嘗人間冷暖,因此憎惡世態炎涼,意欲寄情山水,尋求平淡恬靜的生活。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數百丈,千巖萬壑,風景幽美。山上有敬亭,南齊詩人謝眺經常到此吟詠。謝眺是李白生平最為傾慕的詩人,對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李白在宣城期間經常在山上盤桓留連,吟詩抒懷。
1. 盡:消失。
2. 閒:通「閑」。安靜。
粵[刊],[h?n1]。相互注視讀平聲,向前看讀去聲。 3. 看:○
4. 厭:厭倦。
四 賞析重點
這首小詩寫詩人不為人所賞識,唯有與山水作伴的情懷。他獨坐敬亭山,看着鳥兒高飛遠去,在天邊消失了;連天上孤零零剩下的那一片雲兒也飄走了。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的只剩下「我」和敬亭山。「我」凝視着山,山也看着「我」,彼此互相欣賞,百看 128
不厭。這世界上大概只有敬亭山對「我」還不嫌棄,願意與「我」作伴。
全詩的中心是「獨坐」二字。前兩句描寫獨坐所見。鳥是「眾鳥」,要全部飛走,不是一時一刻的事,詩人看着牠們飛「盡」了,可知「獨坐」之久。雲是「孤雲」,獨來獨往,連它也慢慢飄遠了,只剩下空無一物的天空。詩人「獨坐」,心無雜念,才能靜靜觀察大自然,才能感受鳥飛雲去之後萬籟俱寂的境界。後兩句寫獨坐的感受。詩人用擬人手法,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寫人和山對坐相看,互不相厭。詩人眼裏,敬亭山並不是一座沒有生命的山,而是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
一般詩歌寫山,多對山周圍可以映襯它的景物着力描寫,但這首詩不寫草木,不寫溪流,連鳥兒、浮雲都抽掉,把自己放入畫面,人與山和諧共處,把物我兩忘的境界,高妙地烘托出來。
這首詩寫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的幽靜情趣,反映出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之感。但李白畢竟是李白,即使落魄孤獨,也決不寒蹇苦澀,他努力在與山水的對晤中,尋找失落的自我,得到心境的寧靜自足。
【跟進活動】
1. 欣賞錄影帶:
《詩詞之旅?李白》,台北: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
2. 寫一篇短文:
建議題目──我嚮往的生活方式 / 讀書環境
【想一想】
1. 若你要觀察事物,在怎樣的心境下才能觀察得仔細?為甚麼?
2. 你曾摟抱着心愛的玩偶傾訴心事嗎?為甚麼會這樣做?
3. 有沒有一件物件,是陪伴着你長大的呢?你對它有甚麼感覺?
若失去了它,你的心情會變得怎樣?
范文六: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6、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李白:行路难 *
李白:将进酒
范文七: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宣城(今属安徽省)西北郊,山势峻拔,林溪幽丽,因南齐诗人谢?曾在这里吟诗而著名。早已心向往之的李白,直至五十多岁漫游到了宣城才如愿以偿。他只身孤影,登山坐览,饱餐秀色,用诗笔留下了独特的感受。      诗题名之曰《独坐敬亭山》,是因为诗中所写的既不是从山下“望”山,也不是沿着山路去“登”山,更不是边走边看地“游”山,而是“坐”在峰峦环抱之中,对着面前的山景凝视出神。为了强调不是携侣共赏,还特地加上一个“独”字。因此,“独坐”二字正是这首诗艺术构思的特色所在。   首句“众鸟高飞尽”,一下笔似乎就违反了“常规”。鸟儿是栖息山林的动物,它通常总是作为山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如“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而李白这句诗中的鸟,既不在山谷鸣叫,又没有在山空盘旋,虽然为数众多,却都高高地飞入青冥,而且一只不剩地飞出了视线。一个“高”字已经使飞鸟远离了山峦,又一个“尽”字,就把这些鸟儿从山景中彻底抹掉了。给人一种鸟去山空之感,突出地显示了山的空寂和幽绝。   第二句“孤云独去闲”写云。云对于山,如影附形。云以山为依托,山以云为掩映,在诗人的作品中,二者从来是相映成趣的。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里,诗人摄入镜头的仅仅是一片云朵,就是这唯一的一片云朵也径自离开山峦飘然而去,并没有给敬亭山增辉添色。闲,作“静”解,表现了浮云轻盈飞动的神态。在首句“众鸟飞尽”的描写之后,这句又以“孤云闲去”同首句相呼应,给敬亭山的空寂和幽绝加重了分量。   鸟飞了,云去了,山又如何呢?诗人在经过铺垫之后,在第三、四句把笔锋转向了山,然而他的写法却出人意料地跳出了巢臼。历代诗人写敬亭山都是从正面着笔,选择不同的角度勾画它的形貌。唯独李白这首诗把对山的正面描绘一概摒弃。他别开生面地避实就虚,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诗人同山的关系上作文章,写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句中用“只有”两个字,把一、二句中的“众鸟”“孤云”同“敬亭山”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原来,写鸟和云的动,正是为了显示山的静;写鸟和云的离去,正是为了衬托山的岿然不动。诗人在句中借助“相”和“两”这两个字,把他对敬亭山看而不厌的感情,扩大为诗人和山双方的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就把“看”和“不厌”这种人的行为和感受,加到了山的“头上”,把它人格化了。这样一来,使人感到,鸟飞,云去,就似乎是由于它们对诗人的冷淡无情,而山的岿然不动,也似乎是出于它对诗人的一往情深、依恋难舍。这真是“点石成人”的传神之笔!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只有”两个字,这两个字把诗人对外界的相知相爱的感情夸张地缩小到敬亭山这唯一的对象身上,而把近至眼前的“众鸟”“孤云”,远至当时社会上令诗人望而生厌的形形色色的庸俗之辈,都统统排除在外。“只有”,意味着,社会之大,李白竟然找不到一个知己,也找不到一个把李白视为知己的朋友,而不得不把他自己寻求相知的感情寄托在一座木然无知的青山身上。“只有”,意味着诗人在这里已经不限于写山、写景,而是把诗笔深入到自我的内心,揭示出诗人由于不为封建权贵和庸俗社会所容纳而产生的深刻的孤独和寂寞。“只有”,还意味着诗人向着当时扼杀人才的封建权贵,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和忿慨。在仅仅两字之中,倾注了诗人多么复杂的感情啊!   诗中深刻的内容和强烈的感情,同鸟飞、云去,人山互看所构成的孤独寂寞的艺术境界有机地融和在一起,表现得既含蓄又巧妙。没有剑拔弩张的斥责,也没有扬扬洒洒的抒情。足以当得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毫无疑问,出色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自1981年第2期《语文园地》)   (插图:肖美玉)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2)
众 鸟 高 飞 尽,孤 云 独 去 闲。
相 看 两 不 厌,只 有 敬 亭 山。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范文九: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下句 “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 的感觉。“静”的背后,蕴藏其美:
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2、鸟去了,云去了,只有诗人和青山相对,这样的诗境体现了一种纯净的、不含芜杂的、荡尽了人间污秽的静谧的美,也流露出诗人那样一种平和、清净的纯真情感,使人有所感悟而应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3、人与山两相欢悦,互相交融,把自身融入自然当中。在这诗境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此为物我两忘之境,即“无我之境”。
4、该诗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物我之间,体现一种高度的和谐(诗人追求宁静和谐境界,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理性认知)。这恰是道家发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5、从某种意义说,敬亭山象征了一种永恒的存在,飞鸟和孤云似乎象征了一些暂时的存在,在永恒和暂时之间,作者的态度和诉求很明显。而对永恒的追求也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灵中。这也是人们普遍喜爱这首小诗的原因。因为在人性深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虽然一个人不一定能说出这样的内涵,但是凭借心灵,他可以感受和体验得到其中的意蕴,这也许就是意会的实质含义。可见,诗歌如果不付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就难以达此极高境界的。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范文十:作铺垫, 也拓展了读者联想的空间。 可以 
众鸟高飞尽 , 云独去 闲。 孤  
说, 这两句是动中见静, 以动衬静, 外似 
写眼 前 景 , 喧嚣 而 逝 的群 鸟 、 离 而  令 飘 去 的孤 云与 兀然 独 坐 的诗人构 成 强 烈 反 
相 看两不厌 , 只有敬 亭山。  
作为一首五言绝句,《 独坐敬亭山》  
是 李 白于 天 宝 十二载 (5 年 ) 游 宣 州  73 秋 时 创 作 的一 首 抒 写心 境 的 佳 作 。 它以 浅  近明快 的语 言, 达 出无 尽 的情思韵 味 , 表  
差, 实则 不仅 凸显环 境 的幽 静 , 而且 亦在  此 处设 置一 个 悬 念 : 人独 自 诗 —人 , 否  是 回想 起 自身所 经 历 的仕 途 的失 意 、 想  理 的破 灭 , 而内心充满 无法言说 的 孤独?诗  至 此形成 了 一层 转折。   诗的后两句 “ 看两不厌 , 相 只有 敬  亭 山” 运 用拟 人手法将 敬 亭 山人格 化 , ,  
广受赞誉。 清人徐增说 :“ 白七言绝 , : 佳 
而五 言 绝 , 佳 。 作 于五 言 绝 中, 其  尤 此 尤 佳 者 也 。 ( l l 诗》) 清人 吴 蜒 亦  ” 《 兑  奄 唐   云 :“ 言浅 意 深 , 所 不能 道 。 《  选 人 ”(唐 寺  
胜 良解 》 )  
并转出深远 的情思, 既将诗意推至一个 
新 境 地 , 指 出虽众 鸟高 飞 , 云独 去, 也 孤   身 无佳 友 亲 朋在 侧 , 诗人 此 刻 却 拥 有  但
关 于 此 诗 的 主 题 思 想 , 多研 究 者  许
认 为, 诗抒发 的是李 白政 治失 此 静享孤独之美  意、怀 白( 坐 亭 )份 可与 敬 亭 山 同悲 欢 ,令 心 灵得 以 净  ● 读 ( 敬 山  ●李 独 才不遇的怨悱之情与孤独 之感 , 如宛敏 
灏 、 新 彬说 :“ 诗 写独 坐 敬 亭 山时 的  宛 此 情趣 , 正是诗人 带着怀 才不遇 而产 生的孤 
化 和 升 华 的诗 意 的孤 独 。 果说 “ 两  如 首
句 已绘 出 ‘ 坐 ’ 理 ” 那 么 “ 四句偏  独 神 , 三
独与寂寞的感情, 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 
慰 的生 活 写照 。 ( 唐诗 赏辞 ” 《 鉴 典》, 辞 上海  
仔  1 {版) 旗也说 :“ 孤独 寂 寞  出版 t r 安   在 中, 向大 自然 寻 找 慰藉 ; 业已找 到 的慰 藉 
师  范  大  学 
不 从 独 处 写 , 日 ‘ 看 两 不 厌 ’ 从 不  偏 相 , 独 处写 ‘ ’ , 觉警妙异常” 清? 独 字 倍 。(  
镆辑 《 诗法易简录》) 悠然 独 坐 的诗人 , 在 
静 思冥 想 中与寂 然 耸 立 的敬 亭 山忽然 神  会 ,“ 看 ” 相 二字 后 着 “ ” , 仅言 明 两 字 不  
虽然给了人一些快意 , 却并不能真正消除  人心深处 的郁愁。 这就是
《 独坐敬亭山》 所包含的感  情内容。 《 咀华 北京卜 文 出  1 4 版) ”( 李诗 》, 月 艺 版 L H午 应  9
该说, 此诗 确 实彰显 出一 份 孤独 , 但却 并非怀 才不 遇 
诗人与敬亭山对若宾主, 更赋予诗人所 
静享 的此种 孤独 以诗意 。 “ 坐 之际 对之郁 然而深 秀  独
者, 则有此山。 陶靖节诗 ‘ 悠然见南山’ 即此意也, 加 
‘ 不厌 ’ 二字 , 方醒 得 独 坐神 理 。”(《 唐诗选胜直解》)  
者郁结于心无从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 而是令诗人恬 
然沉 思、 属于 诗人 自身 的诗 意 的孤独 。   开 篇 “ 鸟高 飞 尽 , 云独 去 闲 ” 以浅 显 素 淡  众 孤 ,
“ 只有敬 亭山” 句 , 意 虽着重 强调 “ 却敬亭 山, 一 语 除  
无足语者” 但却令 “ 独坐’ , ‘ 二字之神, 跃然纸上”  。
( ? 然 《 式》) 唐 皎 l 寺 诗至 此 戛 然而止 , 意 蕴悠 长 ,   却 引
人 遐 思无 限。  
的文字写天上的鸟  i 高飞远去, Li ' ] 渐渐杳无踪迹, 辽 
阔的长 空 一片孤云 悠 闲地 慢慢 飘 远 。 “ 字 既点 染  尽” 出群 乌 喧 闹而逝 的形 态 , 烘 托 出喧 嚣退 却 后环 境  也 的安 宁 ;“ ” 则 既 以拟 人化 的手法 , 予 孤云 悠  闲 字 赋
此 两 句也 回应 了开篇 两 句 所 设 之 悬 念 : 诗人 虽 
独 自—人, 却转启心灵深处的一扇 门, 但 独享孤独 之 
静 美 , 心 灵 因体 悟 孤 独 赐 予 自己的恬 静 而得 以丰  让 盈 。因为此 时怡 然 独 坐 的诗 人 , 与寂静 的敬 亭山刹那  间灵性 相通 , 为一 体 。“ ” “ ” 融 相 两 二字 , 明诗人  表
然飘离的情态 , 也衬托出作者心境的闲适。  
开篇 两句在透露 出诗人举 目观 望的同时, 不仅 
勾勒 出诗人 独 坐 出神 的形 象 , 为下面 “ 相看 两 不厌 ”  
与敬亭山紧密相连 , 山静坐 , 对 以山之空寂, 反衬诗 
薹 一.   二  _
一 _ 薹二 - 一_: 二_  I   _ _
羔 :j二二 _    L 。_  - _
_ 兰 二 -二   一 -  立 羔   蔓 2兰 盔 笠 _     _  :  . _ _ : _   二 羔  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坐敬亭山表达和诗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