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图文并茂的入门级蒋勋 西方艺术史史书籍推荐

西方艺术史[图文并茂]作&&&&&&者:法雅克德比奇 徐庆平译出 版 社:海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
印刷时间:不详印&&&&&&数:装&&&&&&订:版&&&&&&次:开&&&&&&本:页&&&&&&数:字&&&&&&数:I&&S&&B&&N:品&&&&&&相:九五品售&&&&&&价:13.00(已售)出售日期: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17.00十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2015 艺术类书籍你最推荐的一本是什么?
前几天提议的怕大家忘了,不一定是要2015出版的,什么语种都可以,关键词:类,一本,理由。
【马华彬的回答(172票)】:
其实要说能推荐的艺术类的书还挺多的,那就干脆推荐我现在的手边书吧,上两个月去亚特兰大买的:《Fast Forward: Modern Moments 1913 && 2013》
这本书是2013年亚特兰大的High Museum of Art和纽约MoMA合作的同名展“ Fast Forward:Modern Moments: ”所出版的catalog,顾名思义,阐述了现当代艺术从1913年到2013年之间的潮流变化和重要艺术作品。这本书是2013年亚特兰大的High Museum of Art和纽约MoMA合作的同名展“ Fast Forward:Modern Moments: ”所出版的catalog,顾名思义,阐述了现当代艺术从1913年到2013年之间的潮流变化和重要艺术作品。
这本书包括评论文章和参展作品的高清印刷图片,图文并茂,读来方便,可以快速地了解(美国视角里的)百年艺术演变。
首先我要安利一下亚特兰大的这个High Museum of Art,之前听说过,但感觉不是很有名,但是作为一个资深世界美术馆爱好者,这个美术馆给了我足够的惊喜和体验。从美术馆建筑设计本身,到藏品的多样性和数量,简直可以说是我在美国南部游览过的最好的美术馆。有时间,我一定要单独讲一下这个美术馆,拍了好多照片跟视频,看了几个我心中大神的名作,赞赞赞。首先我要安利一下亚特兰大的这个High Museum of Art,之前听说过,但感觉不是很有名,但是作为一个资深世界美术馆爱好者,这个美术馆给了我足够的惊喜和体验。从美术馆建筑设计本身,到藏品的多样性和数量,简直可以说是我在美国南部游览过的最好的美术馆。有时间,我一定要单独讲一下这个美术馆,拍了好多照片跟视频,看了几个我心中大神的名作,赞赞赞。
(我就发一张我跟我男神Anselm Kiefer的合影,目前亲眼见过的最大幅的Kiefer,实物比照片大得多,整整一面墙,作品的细节就像海洋,看着叫人超级激动!)(我就发一张我跟我男神Anselm Kiefer的合影,目前亲眼见过的最大幅的Kiefer,实物比照片大得多,整整一面墙,作品的细节就像海洋,看着叫人超级激动!)
Anyway,言归正传,这个《Fast Forward》是High 跟MoMA的第四次联合办展了,之前的合作包括:2010年的“Monet Water Lilies”;2011的"Modern by Design"; 2011年的“Picasso to Warhol: Fourteen Modern Masters".
可以说,纽约MoMA的那些镇馆之宝,像是莫奈的睡莲,安迪沃霍尔的罐头,毕加索的歪脸女人,马蒂斯的Dance之类的世界名作都来过High,从印象派绘画,到杜尚的雕塑,到当代设计,High的档次和品位确实还是蛮高的,可以说是做到了自己“让中南部的民众不用北上去纽约也可以一览世界一流艺术”的办馆宗旨。
Fast Forward这个展集合了超过130件的名家作品,包括油画,雕塑,设计作品,短片/实验电影,和大型装置作品。扫一下艺术家名单,有点后悔没有看这个展啊!包括Jasper Jones, Henri Matisse, Salvador Dalí, Georgia O"Keeffe, Jeff Koons, Rene Magritte 等大佬。
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它把现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一百年分成了几个节点,用当时的历史文化思潮和艺术大师的作品来为你逐个阐述“艺术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这点我很喜欢。
首先看到的是1913年,以Roger de La Fresnaye的作品为例,看到一百年前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生活、新的视野来理解和审视自己的“现代”生活,不止是神圣的宗教生活、广袤的大地、中产阶级的慵懒,我们每日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家用产品、鸡毛蒜皮、飞机火车,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而一百年前的人们正被飞机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带来的速度感深深着迷,所以从艺术家到作家,视觉和文学表达都在追求一种日新月异的“速度感”“变化感”,它们共同的野心就是“用最激进的手段展现和再现新发生的事物”(to represent these new subjects in radically new ways.)首先看到的是1913年,以Roger de La Fresnaye的作品为例,看到一百年前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生活、新的视野来理解和审视自己的“现代”生活,不止是神圣的宗教生活、广袤的大地、中产阶级的慵懒,我们每日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家用产品、鸡毛蒜皮、飞机火车,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而一百年前的人们正被飞机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带来的速度感深深着迷,所以从艺术家到作家,视觉和文学表达都在追求一种日新月异的“速度感”“变化感”,它们共同的野心就是“用最激进的手段展现和再现新发生的事物”(to represent these new subjects in radically new ways.)
要有多激进呢,想想Malevich画的飞机,sound poetry,未来主义的绘画和雕塑。最后出现了彻底放弃绘画的杜尚:
杜尚把readymade带进艺术,埋下来现当代艺术的重要根基。杜尚把readymade带进艺术,埋下来现当代艺术的重要根基。
还有标志性的Boccioni的“旋风小子”(我瞎说的,原作名是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原作我在纽约的古根汉看过,不大,半人高,但是金灿灿的还是很炫酷。还有标志性的Boccioni的“旋风小子”(我瞎说的,原作名是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原作我在纽约的古根汉看过,不大,半人高,但是金灿灿的还是很炫酷。
想想这些作品都创作于1913年,大名鼎鼎的Armory Show(军械库艺术展)也是发生于1913年,这都是100多年前的事啊!所以西方观众真的对于现当代艺术的耳濡目染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要说欧洲的观众有深厚的艺术史和文化积淀,那么,美国人真的就是看着这些新观点、新形式、新挑战长大的,所以,不要总是抱怨我们国人的艺术雷人恶心,艺术家还在模仿西方,观众口味和品位都没达到,时间,我们所需要的是时间。
第二个阶段是1929年,那一年达利在巴黎办了个展,Breton对此评价道,人类可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艺术家不再是关注和描摹事物的表象,而是关注到人类的内心,万事万物在人们脑海中的反映和意义。超现实主义和佛洛伊德对整个人类文明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1929年,那一年达利在巴黎办了个展,Breton对此评价道,人类可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艺术家不再是关注和描摹事物的表象,而是关注到人类的内心,万事万物在人们脑海中的反映和意义。超现实主义和佛洛伊德对整个人类文明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图作品是达利的“Illumined Pleasures (plate 21), 1929"
超现实主义的心理学哲思,当然不能少了我的又一男神:Rene Magritte, 把文字的符号意义带入到当代艺术的反思里,这也是不能不谈的一块。超现实主义的心理学哲思,当然不能少了我的又一男神:Rene Magritte, 把文字的符号意义带入到当代艺术的反思里,这也是不能不谈的一块。
同时,媒体和技术的进步让艺术家们有了新的玩具,这段时期大量的摄影、短片、影片艺术作品出现。达利在1929年创作的实验短片"Un Chien Andalou (An Andalusian Dog)"(翻译成《一条安达鲁狗》?)把Time-based media引入了艺术的范畴。而这个作品本身的内容也是非常radical的:
短片里,月圆之夜,一个男人扒开一个女人的眼睛,用一把剃须刀活生生地割入了女人的眼球。。。反正我是不敢看的,这个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太大了,我只敢默默地崇拜这个镜头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这个作品的guesture也很明显,一个大胆而激进的表态:一方面让这只眼睛瞎掉,一方面用外力强迫地让你睁开眼睛,看出去。他的手法和内容都打破了传统的“观看”观念和习惯,而这张照片就成为了现代艺术里的icon,“the image heralds the kinds of new vision——metaphorically blinded or mechanically magnified".短片里,月圆之夜,一个男人扒开一个女人的眼睛,用一把剃须刀活生生地割入了女人的眼球。。。反正我是不敢看的,这个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太大了,我只敢默默地崇拜这个镜头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这个作品的guesture也很明显,一个大胆而激进的表态:一方面让这只眼睛瞎掉,一方面用外力强迫地让你睁开眼睛,看出去。他的手法和内容都打破了传统的“观看”观念和习惯,而这张照片就成为了现代艺术里的icon,“the image heralds the kinds of new vision——metaphorically blinded or mechanically magnified".
然后是50年代,一个美国艺术称霸的阶段,随着Abstraction抽象绘画在美国的风行,一大批艺术批评人对于这种“自由艺术”形式的吹捧,包括大型艺术教育/展览机构的成型,美国人已经把自己的艺术家和艺术潮流深深地写进了艺术史里。然后是50年代,一个美国艺术称霸的阶段,随着Abstraction抽象绘画在美国的风行,一大批艺术批评人对于这种“自由艺术”形式的吹捧,包括大型艺术教育/展览机构的成型,美国人已经把自己的艺术家和艺术潮流深深地写进了艺术史里。
以Franz Kline的作品为代表,一个纽约为艺术中心的艺术意识版图彻底形成。一个追求“行为”(act)和“抽象”(abstraction)的基础也开始生根,可以说,如今的美国艺术也还在炒这口剩饭。从Kline到De Kooning,到Mark Rothko,到Pollock,无一例外,那些被美国人奉为最伟大艺术家的人,都是这个路线。
上图:Rothko,Number 10, 1950上图:Rothko,Number 10, 1950
在我看来,那是一段重要的时期,美国人把自己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夯实了,随着华尔街和麦迪逊大道的世界地位升起,第一批富起来的美国中产阶级爱死了这种谁也看不懂的美国式的抽象艺术,以洛克菲勒中心为代表,大肆宣扬抽象绘画,“我们的国度是如此的自由,以至于这样子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正宗的艺术”。还记得Mad Men里面有一集就是Cooper在当时花了一万美元买了Rothko最有名的大红色的那张画,几个小弟和秘书还偷偷潜入他的办公室看这幅画,很有意思的情节。
1961年开始,以Allan Kaprow为代表的美国艺术家,在收到了博伊斯的感召后,“行动”注入艺术,艺术注入生活的浪潮开始。Kaprow在自己每天早上刷牙的重复性运动中看到了艺术的真谛。博伊斯处处高喊,美国人是我的朋友,人人都是艺术家。支持他们的人觉得这时期是对艺术最大程度的解放和推广,不喜欢他们的人觉得,即从这时开始,艺术就被人玩坏了,是个人都能说自己的是艺术家。1961年开始,以Allan Kaprow为代表的美国艺术家,在收到了博伊斯的感召后,“行动”注入艺术,艺术注入生活的浪潮开始。Kaprow在自己每天早上刷牙的重复性运动中看到了艺术的真谛。博伊斯处处高喊,美国人是我的朋友,人人都是艺术家。支持他们的人觉得这时期是对艺术最大程度的解放和推广,不喜欢他们的人觉得,即从这时开始,艺术就被人玩坏了,是个人都能说自己的是艺术家。
上图中的Robert Rauschenberg,开始把生活中的琐碎物件融入到自己的架上作品里,一半绘画,一半雕塑,这些物件带着他们自身不可抹去的私人印记和文化符号,把绘画从二维的世界硬扯到真实的时空里来,绘画从此从墙上走了下来。
1961年,Roy Lichtenstein把漫画和报纸拿来,Richard Hamilton开始出现Pop Art的引子,Jasper Jones也把湿答答的被褥订在画框里,Andy Warhol开始在画布上用油漆喷热水器的广告 ,Yves Klein开始大规模推广他的Yves蓝,一个颜色就是一幅画,还有Cy Twombly,观众纷纷表示,我两岁的儿子也画的比你好。于是,艺术从神坛上走下来,“接地气”,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这是一张多么素的Jasper Jones啊)(这是一张多么素的Jasper Jones啊)
1988年,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年,因为——我出生啦!哈哈哈哈哈——好吧,这是一个重新认知“身份”的时代,随着70年代女权运动的胜利,大批女性艺术家开始被业界认可。整个艺术圈都在质问、解构、和重组“身份”。1988年,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年,因为——我出生啦!哈哈哈哈哈——好吧,这是一个重新认知“身份”的时代,随着70年代女权运动的胜利,大批女性艺术家开始被业界认可。整个艺术圈都在质问、解构、和重组“身份”。
很喜欢上图中的法国女艺术家Annette Message的装置作品,“My Vows”她把各种自己生活中的照片和日记/手办都放在相框里,图片里有自己的身体,也有自己情人的身体,既有男人的视角也有男人的躯干,既有私生活中的碎片也有社会生活中的片段,这是一个重组的、碎片杂糅的女性形象,一个新社会生活中的新身份。很喜欢上图中的法国女艺术家Annette Message的装置作品,“My Vows”她把各种自己生活中的照片和日记/手办都放在相框里,图片里有自己的身体,也有自己情人的身体,既有男人的视角也有男人的躯干,既有私生活中的碎片也有社会生活中的片段,这是一个重组的、碎片杂糅的女性形象,一个新社会生活中的新身份。
大量的女性艺术家也开始出现,如Kiki Smith,Jenny Holzer更是用文字,语言,信息的监管,等社会层面的影响来考量一个“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呈现和定义。
Jenny Holzer用文字直接讲述她的意图,但是,通过文字,你真的可以“读懂”其中的意义吗?在她的作品里,文字和语言既是她的工具,也是她怀疑的对象。而她作为一个作者/收集者/传递着,对于“意义”的把握又是那么的微弱,在她和她的读者/观众之间,还隔着无数的语言和厚重的社会。Jenny Holzer用文字直接讲述她的意图,但是,通过文字,你真的可以“读懂”其中的意义吗?在她的作品里,文字和语言既是她的工具,也是她怀疑的对象。而她作为一个作者/收集者/传递着,对于“意义”的把握又是那么的微弱,在她和她的读者/观众之间,还隔着无数的语言和厚重的社会。
从图片就可以看出,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艺术走到了“装置”的时代。艺术从前从墙上走了下来,现在艺术可以翻墙、打洞、穿越。艺术从曾经的二维走入三维时代,而现在则是进入四维世界,点线面、长宽高,现在还要加入“时间”这个元素。从图片就可以看出,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艺术走到了“装置”的时代。艺术从前从墙上走了下来,现在艺术可以翻墙、打洞、穿越。艺术从曾经的二维走入三维时代,而现在则是进入四维世界,点线面、长宽高,现在还要加入“时间”这个元素。
可以说,这本书里的这一章节是最没读头的,因为重要的装置艺术家都没有,策展方主要选取了三位青年装置艺术在现场做了新的装作作品。
以Sarah Sze的作品为主,装置艺术的空间感和体验感深深吸引了新世纪的观众们,科技和历史都能在装置艺术中得到,好看又有趣,是装置艺术成为了美术馆里最受人欢迎的角落。以Sarah Sze的作品为主,装置艺术的空间感和体验感深深吸引了新世纪的观众们,科技和历史都能在装置艺术中得到,好看又有趣,是装置艺术成为了美术馆里最受人欢迎的角落。
至于什么是装置艺术,我也写过一个回答: 有兴趣的可以深度阅读。
Okay,深夜写答案,累死我了。
最后还是要安利一下High Museum和这本书,作为一本艺术类书籍,颜值是很重要的,印刷质量极佳,又名家作品繁多,可以随意裁剪下一张自己喜欢的用框子裱起来。就算懒得做手工,就把书本身这么展示在书桌上,也算是个不错的装饰品:
------------------------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如果要转载,请私信联系我。
【陈世峰的回答(17票)】:
加塞特《艺术的去人性化》,对小众艺术、现代艺术的分析和阐述可以正三观、消误解。
【黄岚的回答(17票)】:
来强答了。答案在最后加黑处- -
2015年读了不少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的书。
网店直接下单的,包装很仔细,店家么么哒。
1.《艺术社会学》
这是一本特别不错的,用社会学理论作为文化/艺术的研究方法的Intro Book。里头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范式叫做“文化菱形”,然后从艺术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个模块进行探讨。所以并没有Fine Arts范畴里的案例学习,而更多电影/传媒方向的案例。有兴趣可购英文原版,中文版翻译质量上乘,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个人观感是,一本接地气儿通俗版的T.J.Clark。
2.《重构抽象表现主义》
这本书在才上市几周的时候已经被TANC艺术新闻敲锣打鼓宣传一遍了。不得不说推的那篇书评《由重构抽象表现主义,走进“神坛之下”的纽约画派》实在是光彩夺目,读罢热血沸腾,恨不得撸起袖子来一管,哦不,来一本。我也的确当天下单(还催老板发顺丰来着),心头涌起一股读中文艺术理论书的喜悦感……
还没有读完,但就像书评说的那样,作者对纽约画派的分析企图从“形式-政治”的常规以外,加入心理分析机制,包括多次提及福柯和阿尔都塞(好像还提了一发拉康),“现代生活朝理性行驶而变得沉重不堪”这样的论调,想说明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其实是建立在一个残酷无望的心理基础上。主要提及的就是pollock和rothko,还强扯一发黑色电影和中产阶级男性的艺术创作,但好歹把Greenberg的形式主义论调好好批判了一番(...),我心甚慰。虽然翻译的很清晰流畅,但是读着有点累,感觉长句太多,有些僵硬。
豆瓣:豆瓣:
其实最推荐的是一篇论文叫做The Artist as Ethnographer? 黑到深处到处都是粉红,为什么人类学就是不带我们玩儿呢,相爱相杀一段虐恋这是何苦……
链接在此:
我的名字叫做红领巾~
【张梅子的回答(6票)】:
谢谢诺姐哈哈哈
2015年看过的书不多也不少,贝尔廷,加塞特,吕澎啊,丹托之类的。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巫鸿编的《物尽其用》。不是说这本书有多好,而是从各个方面打动我。和我比较共鸣。
宋冬的这个作品以前就知道了,但是也就是知道,知道这个人和他的作品,并没有深究过。
这本书可以说通过三百页左右的篇幅让我明白这个作品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都在作品里尽量回避叙事性,而物尽其用却在每个角落都强调着叙事性。一个女性一个家族风风雨雨度过一个世纪的所有印记都在这些不舍得被抛弃却永远排不上用场的物件当中。
我比较推荐这本书还是因为我真的挺感动的,非常明白那种不舍扔掉旧东西的感情。
伦理性非常强的一个作品,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非常建议买买买。
【周子孟的回答(144票)】:
过百赞更一发/(又煲了锅鸡汤。。。):
在2015年看的闲书里,有一本书很有趣,在此也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书不是一本艺术史专著,他用细腻的笔调、殷实的一手材料给我们展示了90年代北京艺术家聚集区东村的生动形象。
巫鸿的这本书并非在为我们描绘一个全景式的90年代北京东村,而是通过荣荣的视角,以及本书的两位主要人物:张洹和马六明的故事为我们撰写一部东村的自传。而这个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虽几近疯狂,却又触手可及。对于我来说,这种体验奇怪又迷人,总让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
到意大利学习艺术是这种体验的触发点。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每时每刻都被灌输西方艺术大师有多伟大的18岁学生,真正面对大师作品时的那种感动会是什么样子。我乘在去罗马的飞机上时,想了很多。我想看见梵高的星空时,一定会被感动到哭,又或是看见贝尼尼的雕塑,被那种崇高震惊到哑口无言。我想了种种,却没猜到真实的样子。
当我第一次走进意大利国家现代画廊,看见莫奈、克林姆特和梵高的杰作在墙上铺开,我没有哭,反而感受到一种讶异。它们是如此的接近,就在我眼前20厘米的远方。墙壁折为三段形成一间厅堂,梵高的树林和莫奈的睡莲招相呼应,而克林姆特对人性的沉思无声地呐喊着。在这间美术馆里,西方现代杰作挂得玲琅满目,让人根本找不出谁是展厅的主角,它们都静静地呼吸着。或许是展厅布置地过于拥挤或简陋,白立方的那种神坛效果在那时失效了。面对这些作品我没有感到渺小,反而感觉它们是那么地真实,真实到不完美,真实到不如画册动人,真实到和我一样平凡。
后来,我总在想艺术展览是否需要把展厅伪装成神庙那样纯粹,是否需要让艺术品去俯瞰世人。因为既让人感受到它的伟大,又让人觉得它亲近,该会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会让更多的人爱上艺术。以至于有次上课,当老师播放了一部他得意的行为视频时,我忍不住发笑。他将生活和艺术割离,并在一间冰冷洁白的室内犹豫该去向何方,又最后为选择艺术而冻得瑟瑟发抖。这真得可笑。
巫鸿描绘的东村是真实的。那是一座混合着泔水味、厕所味、炊烟香的小村落。而大艺术家们那时还小,他们因为生计苦恼,所以抱团挣扎,一起创作作品。他们也要找出租房,也要买画材,甚至对未来缺少希望。他们的作品也是幼稚的,所以马六明后来说,那都是小时侯不懂事。但又是有力的,有力到你可以发现作品能打穿时间的界限,有力到激起我们每个人对那个时代,对青年时期的往事和回忆。
就像巫鸿说的那样,他无法创造出那段“客观无误”的东村历史。因为出于不同视角,东村的历史是不同叙事的合奏。东村的历史进行着的,被当事人不断回忆、挖掘和重构。不是板上钉钉的历史,不具有超验性和可靠性。所以这部小书显得如此生动和感人。
除此之外,吸引我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荣荣眼中的马六明美到无语凝咽。
------更新线-------
因为自己就是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所以看艺术类书籍更像是为自己补充弹药,而不是陶冶情操。看的量很大,但大多数都是翻阅,寻找资料的过程。这样看书就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了。但除却专著、全集画册、展览型录这些专业书、工具书外,艺术世界也有一些闲书。这些书的内容引人入胜、行文生动流畅,读起来像小说一样。今天推荐的这一本就是我在2015年反复阅读的一本书。
推荐这本书完全出于自己的私情。作者桑顿通过对艺术世界中的七个重要场所的贴身考察,以游历的目光为我们勾勒了千禧年之后的艺术世界的全貌。但等我正式在艺术世界(艺术学院-艺术家-收藏家-画廊-艺术机构-艺术杂志)摸爬滚打了一年多后,才对书里的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我原本是艺术留学培训机构的老师,每年都带学生考学,准备作品集。接触学生的时候,就会想起以前的自己。学子们热烈的憧憬,那种满是希望的眼神经常能感动我。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对艺术的热情看起来是不可撼动的。在学院里,也能碰见不少这样的人,她们总是围在一起,就连吃饭、散步、休憩时都在谈论艺术或和艺术有关的事情。当我只是培训老师的时候,我相信艺术必须是纯粹的,崇高的,我在说艺术时也是充满激情的,活力四射的,目光如炬的。我想鼓动我的学生和我的朋友投身艺术创作中去,为艺术世界添砖加瓦。
但艺术家和艺术学生不一样。等自己要为艺术创作的收支发愁的时候,才知道一味地在学院体制里搞艺术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可笑的一件事。当代艺术学院的体制其实把艺术同普通人隔离开来。即使在学院里搞得风生水起,也往往会忽略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与他人共鸣。反过头来看那些学生谈论的艺术,都是在艺术系统内玩的文字游戏。像是往上冒的笋头,你虽然在笋尖,但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是坚硬的竹枝,是即将脱落的笋衣,还只是带出来的泥土。再去看了不少成功艺术家的工作模式,才是恍然大悟。虽然对艺术品销售的市场调查并非做得多么细致,但艺术家往往也会采纳赞助人、老顾客的建议和趣味,创作一些看起来是自我复制的作品。又搜刮年轻人的劳力,让他们为自己工作。但最最紧要的事情,如何在艺术世界站稳脚跟,即使他有心和你讲,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艺术市场是一场场演出,只有当演员全体上位时,才能开演,而多数人等不到演员姗姗来迟,就已褪去戏服,罢演了。
机缘巧合,我进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画廊工作。这份工作经历比在学院里学到的东西更多。我开始和策展人、收藏家、拍卖行的行销专家、艺术媒体人接触。原本奉在神坛上的艺术就一下子被拽了下来,跌进凡间。所有的艺术品本来都是一件平凡的事物。所谓的光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情况下,艺术家的工作只是制造图像,孕育一个胚胎。而贴上艺术品标签这件事,艺术品的真正成长多是其他人的工作。
收藏家以自己的趣味选择作品并赋予其更高的价值,她们保存艺术品,让这些被选中的幸运儿能够发展为艺术杰作。这种收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很多时候是资本和身份的决逐。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竞争、交换和遗弃。画廊和艺术机构则是孤儿院,她们把艺术品打扮的光鲜亮丽,等待别人的认养。艺术媒体和批评家又会从中干涉趣味的转向,有时也和艺术家合谋,推广一种趣味。博物馆则是一家棺材铺,他是年迈的收藏家和市场中的旧产品决一高低、盖棺定论的地方。
待我正式在艺术世界工作几年后,从学院,到艺术批评,再到更大的艺术市场的视角上,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才被我真正的读懂。书中叙述的人和机构,不少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叙述的那些事情,比如拍卖会、艺博会、策展也是已经参与过的,从事过的事情,所以体会很深。
这本书揭露了艺术世界的真实面目。一个有血有肉,由光鲜的皮肤、遍布周身的血管和巨大的内脏组织在一起的生命体。没有一件作品是一下子成为杰作的。都是慢慢地,在残酷又无聊的现实中奇迹般地被一个一个人,艺术世界中的每一个机械结构推动成为传世之作,成为对每一时代的映射。这种机制,相比一件闪着金光的艺术天才的创作要来得更有力,更传奇。艺术品的伟大在于人的共鸣和同情,在于人对一件平凡事物的再次发现,艺术品的成功是一场时代的合谋。
并记本人的2015。
【沈杲杲的回答(10票)】:
文物出版社重新翻印之张葱玉所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2000年时文物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次,一时洛阳纸贵,2010年之后,这套书在拍卖市场上基本都是以四万元左右成交,是以又出了这一套。
张葱玉其人及本书的重要性,请自行百度。
【西贝贝的回答(7票)】:
个人感觉国内关于艺术品市场历史的书比较少吧,这本书讲的还挺详细的,能对这个圈子有个大概的了解吧……
【陈铭彬的回答(9票)】:
我選 Alva No? 的《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
(沒有惡意,但不限定 2015 年出版這問題就等於「有什麼推薦的藝術書」,那何必在措辭中加 2015?)
【LSDay的回答(8票)】:
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
我对思想的源流一直很感兴趣,而众多的艺术思想中浪漫主义又是我最为感兴趣者。
一般谈及浪漫主义,肯定会结合18-19世纪的德国哲学和文学展开,而那个时候的哲学和文学理论,以我的水平,读起来还是很费力的。
然而这本书是经过整理的演讲集,整本书思路流畅,着眼于讲清楚浪漫主义思想的本质,同时因为是演讲,书面表达变少了,也没有大篇幅的引用阐述其他理论,翻译就比其他同类书籍容易多了。
浪漫主义是一个混用非常严重的概念,这本书厘清了浪漫主义的各个思想根源,如果对浪漫主义艺术感兴趣,除了了解浪漫主义的艺术史,这本书我看也是不可错过的。
【潘越的回答(64票)】:
。《梵高传》。
以上就是版权页了。懒得打介绍,所以自己看吧:以上就是版权页了。懒得打介绍,所以自己看吧:
不为别的,就为了整天拿梵高的生平吹嘘和消遣,却连最基础的书信集都没读完,也要强行装逼的某些人。不为别的,就为了整天拿梵高的生平吹嘘和消遣,却连最基础的书信集都没读完,也要强行装逼的某些人。
对,挂的就是你。
大家可以看到转发量。超过500算造谣了。
就是整天有这种人拿别人的伤疤开玩笑,还自己觉得很搞笑。
自称爱好者的人,哪怕不成为研究者也好,至少也应该对自己所声称爱好的人物或事物,有点基本的尊重吧?
-------------------------
译者感言:
【武倩楠的回答(32票)】:
大家的学术气息都很浓厚啊!
谢谢 邀请,学术上视专业程度,上到佶屈聱牙的专著下到开心图个乐的艺普书,看了不少,也有不少可以推荐的,想来跟大家都多少会有些重合,就不赘添了。
今年看得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一本正经的艺术类书籍,而是大名鼎鼎的听闻已久的?douard Levé(爱德华·勒维)的《著作》。
也给不认识勒维的同学们稍微普及一下,?douard Levé是个法国作家,艺术家,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也写过几本好玩的书,比如《自画像》,一本不分段的小说;比如《著作》,里面记述了艺术家500多个没实现的“艺术点子”;再比如说《自杀》,用第二人称讲述了童年伙伴的自杀经历,但在交稿后十天,作家真的自杀了。
听说过很久这本书,但一直没见过真容。一次不小心在学校图书馆看见了,便看了看。总得而言,500多个“艺术点子”,都算是比较符合概念艺术创作规律的,不乏一些好玩儿、有效又简单的点子:
比如第一个就是:
写一本包含作者所有没有实现的想法的书(即为此书);
又或者,第二个: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凭记忆手绘一份带国家的世界地图,在绘制过程中,国家的边境将被改变,也可能会遗忘掉一些国家,以此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第十四个:在地窖里散落着一些《旧约》的书页,再过一个月之后,书页上会有蜂鸟生活过的痕迹(没明白为什么地窖里会有蜂鸟),再将这些痕迹所囊括的词汇,书写一篇文章。
或者第三十个:在没有米尺等计量工具的前提下,完全凭知觉搭建一栋房子。房子在搭建完成后,大体上看应该还是过得去的,但是细细看来,就会存在很多问题,门窗是歪的,楼梯是随意搭建的等等。
又或者第三十九个:列出一份自己最喜爱的1000个单词的清单,再找20篇自己讨厌的文章,将这1000个单词替换进去,这20篇文章就合乎情理地变成了一篇荒诞可笑的新文章。
等等等等。
总之,还是挺有意思的。甚至有一些点子会让人眼前一亮,想实现出来,但毕竟是人家的“点子”。这就提出了一些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艺术家们是否真的负责提供“点子”就可以了呢?已经被提出但是没有被实现的“点子”(或者概念)又在艺术创作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长久的时间以后,它是否还具有被人实现的价值?一旦被实现后,又会在艺术里具有什么样的效力?
勒维自己称,曾经创作过大量的抽象油画,却又大多被自己销毁了,但是留下的摄影作品还不少,也出过摄影集,他的作品大都是这样的:
就是类似如此,“剧场式”、“表演式”的作品,由演员重新塑造某些特定的情节,从另一个维度反应真实-文学性创作的指导-诙谐荒诞的表演等等,但与影像或行为作品中类似的创作方法不同的是,照相作品最终呈现的已然是特定场景下时间的一瞬间,因此其需要在图像层面上最大程度安排信息,类似于古典神话题材的油画——它需要观众在面对图像时,各种符号能有效唤醒观者对于事物的特定记忆,意思就是——你一看就得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艺术家创作中对于文字-叙述-故事等创作手段的偏好,以及我们能从勒维《著作》中未实现的点子里看到“文字”和“文本”对于其作品构成的重要性程度,更别提在文学创作上的概念尝试,让我们可惜道,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艺术家,只是去世了。
而其实《著作》中的很多“点子”都被实现了,以及和艺术家在摄影实践上的创作的联系,艺术家去世后被实现的也多为摄影作品,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曾以此为主题策划过展览。比如勒维关于“巴黎”和“叫巴黎的别的地方的巴黎小镇”。
貌似《著作》一书没有中文版的?原文法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徐游艺术媒体的回答(22票)】:
如果说推荐一本的话,
我推荐这本《当代艺术之争》,by 马克·吉梅内斯(Marc Jimenez),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适合初步读过艺术史(起码大纲)的人读的一本书。
解决了一些人们常讨论的问题,比如:
什么是当代艺术,语境(艺术界)是什么,有哪些危机,审美、态度、观念,等等。
对当代艺术存有误解的,但是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可以读读。
【王西林的回答(33票)】:
作为学生的小推荐:
《艺术写作简明指南》([美]希文·巴内特(Sylvan Barnet,张坚 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为原书第十版翻译。看序感觉是国美在用的教材?)
作为非艺术史/工作室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不太确定写作课在国内的专业艺术教育中是否得到了有效开展,但是我确实曾在杂志、展览册子、各种网站上看到过一些让人很难说作者上过艺术写作课的文字,不管是艺术家自述还是评论,写得很随意,乍看充满“大词”,细看却缺乏必要信息,无法看TA具体要描述怎样的生命体验,怎么着就灵魂创伤了,不知道那作品怎么就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叙事,怎么样就是物质性或是有种什么样的精神性内在力量,等等。
这种时候认认真真上一门艺术写作课或者自己找本认真诚恳的艺术写作教材就很关键,而我觉得这本就很好,大到艺术写作的学习者会遇到的“形而上”问题,例如“为何要写作”,“阐述的开放性”,小到写论文时如何核查网络资源的可靠性(事实上写作规范的一部分倒是适用性有限,因为是围绕英文来写的,跟写作手册差不多),还有一些看起来细枝末节但非常重要的方面例如“drafting的方法”,“如何考虑不同读者而改换措辞”都有所涉及,是一本行文朴素、可读性高的教材。内容安排很实际,从如何描写作品的形式方面,到形式分析的几种思路,到具体一些文体例如展览review怎么写。延伸阅读信息丰富,在12章包含了例如数据库清单、文献索引目录等。本书英文版多年前答主在某国外十八线艺术系上课时被推荐过,这个中文版是2014年出版的,除几处术语译得比较奇怪外(non-objective painting=非客观性绘画?canon=标准作品?),翻译流畅,编排美观自然。
当然以何种方式描述自己的作品是人的自由,像沃霍尔前期那样访谈就说“是”和“不”也没啥不行,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写作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给自己理清思路。看了个作品,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旁人自然不知道你体会到什么,但很可能在下笔之前,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体会到什么。原来看过一篇Paul Graham(办YC孵化器,写《黑客和画家》的那个人)讨论写作技术的文章,里面说: “写作比我们大部分人认为的要重要得多。写作不仅传递想法,它本身产生想法。如果你写得烂,懒得写,你会错过大多数写作会带来的想法。……一篇文章中80%的想法是写着写着才产生的。而动笔时候50%的想法最后都被发现是错误的。”这很在理。
所以需要写,需要表达,需要在保留开放性的前提下,努力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那一种体会是有料有道理的。玩文字游戏本身是在拓展语言的可能性,但总玩游戏,甚至为了凑作业/装13/蒙骗其他专业同学的感情等等的原因而恶意地用术语和奇怪的形容词拼凑出一堆自欺欺人的东西,长久下来自己的思想也会是一团糟,不成体系,这总归是不好的。
总之我个人觉得,大部分情况下,语言还是用来和人交流的,应该通向意义,而不是阻塞意义——虽然阻塞意义的文字也有它自己的功用,但当语言描述的对象都虚实难探的时候,还在语言上和人捉迷藏,学问还是不这样做为好吧。
(另外:不否认有很多经典文本也读来晦涩,但“为了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而劳心费力地挑选了恰切却生僻的词汇,而为了解释这个词汇又把句子接续得很长而很可能使得结构复杂”和前述装神弄鬼之行为是有天壤之别的,且观众是可以看出来的。)
【苍蓝宿命的回答(2票)】:
插画,电影,动画,场景,气氛图必备教材
tb几十就有原版,微博 还有汉化众筹版,
不要说2015,我2010就开始用,始终好用,估计能用30年
【心田心的回答(5票)】: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艺术学院的学生应当人手一本。
【苏幕遮的回答(2票)】:
《中国建筑简史》 梁思成
人肉CAD,就问你服不服。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艺术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