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正骨手法复位的手法

一些正骨手法
我的图书馆
一些正骨手法
颈腰椎病定位歌:一三七颈难前后,二五六椎侧弯难。唯有颈二旋转难,颈椎有病垂先变,腰一有病前弯难,腰二病难左右弯。腰三左右难转动,腰五不敢往后弯前后左右都难动。必是腰四病无疑。第一步:检查偏歪错位的椎休。首先确定第四腰椎的位置,两骨盆连线的中点即为第四腰椎。向下则为五腰椎,向上逆推则可知三、二、一椎。
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颈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大椎颈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所谓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经多年经验本法对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检查方法:
1、用拇、食二指分开由下向上推按,仔细体会有无硬结,条索状或压痛点等异常情况。
2、望诊法:正常的脊椎若无病变则脊椎颜色无异常,当脊椎偏歪或错位日久则在相应的椎体附近出现:青紫,红等色或点状,片状的色素沉着,斑生在哪一椎为那一椎有病变,对应的脏腑也有病变。
3、看突起:哪一段椎体在人站立时向后突起则该脊椎必有问题。突起一般不是单一,而是几全椎体“排状突起”胸椎上段突起为肺心病无误。中段突起则为肝胃胆病。当然凹陷也为病变。记住:过人的观察能力,是造就一个名医的首要条件。学会认真的观察是成功的前提。第二步 手法放松肌肉:凡腰腿病放松必须由胸七放松至承山穴为止,这一点为极大多数按摩技师或医生所忽视。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滚等手法放松,共3---5分钟。第三步 手法点穴:压痛点,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每穴按30—60秒。指力不足者可用点穴笔代。第四步 手法复位:现 在流行的“斜扳法”极易出医疗事故,本人在这个基础上改良后定为“旋扳法”。本手法实即借鉴颈椎复位手法。“旋扳法”:即利用上下,左右四种交叉旋转的力 量(即内家拳的螺旋力)综合运用,上面在肩部的手必须要有向上向后的力量。放在臀部的这只手必须向前向下的力量。四力形成旋转力度。则医生用力小,病椎易 复位,病人无痛苦。要点:1、严重腰椎病在复位时,病人必须将头转过来,面向医生。
2、腰椎上段及胸椎错位者,医生在肩部的力量必须大于在臀部的力量。腰骶椎错位者,下部用的力量必须于上部的力量。“旋扳法”适用于左右错位者,不适用于前后突出者。
曲膝扳骶法:病人仰躺,医生用一手拉起一腿曲膝向胸部按压,凡有病的那一侧椎体必压不到胸部,然后叫病人双腿曲膝,医生用一手横肘按于胫骨部并向下压,一手向上向前搬顶腰骶部,两手协同上下,一起用力。本法适用于凹陷或前凸。
向后突者:用双手交叉按压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双腿向后拉。两人同时用力,即可复位。要点:后拉,下压必须同步。第五步 协同疗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本法的理论。即: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不论是胸椎,颈椎,腰椎。那一个椎体有病变,必将影响其它的椎体,如果只在其病变椎体复位,而没有在其“协同病椎”复位的话,那么这个病只治好一半,完全有复发的可能。腰一对颈五,腰二对颈四。腰三对颈三,腰四对颈二,腰五对颈一即:腰一错位日久则颈五必有错位。在腰椎复位的同时必需复位颈五椎才是完整复位手法。望各弟子记住了。[L]手法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经过一、环椎手法[L](一)旋前手法 操 作:病人坐位,以左侧为患侧(左侧横突隆起),术者左手虎口张开,食指等四个指头远端两节指节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侧指面抵住左侧横突,拇指抵住左侧枕骨 下缘;术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侧旋转病人头部,并后仰其头部,同时左手配合,待头部旋转力量到达左手食指下,术者以腰部发力,双手同时端提病人的 头部。往往会听到弹响声。[/L][L]1、如果病人的横突只是单纯侧摆就用食指压在,旋转病人头部角度就可以拔伸发力了。[/L][L]2、如果病人的横突侧摆,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动,就用左手桡侧勾拉住横突前侧,旋转病人头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L][L]3、此手法的运用使环椎的矫正简单化了,定位,定性,这也是本人最满意的一个手法了。[/L][L]4、横突侧摆旋前的手法好像国内外很少,此手法的发力技巧和以前本人发表的滑脱手法有相似之处。是一个难得的好手法。[/L][L]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疗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L](二)旋后手法 病人坐位,术者站病人身后,以拇指抵住风池穴饱满隆起处,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颌,寸劲发力。此手法适合环椎后错位。 此手法可以同样的手法调整颈2到颈6的后错位。 注:此手法是曾在中央保健团工作的王俊兴老师所赠。 [L]二、 枢椎手法[/L][L]枢 椎错位通常表现在关节突,有时候也表现在棘突,因为棘突比较大,所以椎体失衡往往会表现在棘突的错动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对称。关节突错动,通 常表现为隆起,用各种手法都可以调整。有时关节突摸上去不明显,只有棘突的表现,或按压痛等。而棘突的错动,好像冯氏就是棘突为定点发力。今天解绍一种端 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对侧的头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侧,其余四个指头按压在同侧耳朵前方的面 部,双手协调,左旋病人头部,感觉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后以腰部发力,端提病人的头部。往往有卡塔弹响。此手法适应于以枢椎棘突隆起为表现方式的错位,尤其 是关节卡压明显者。[/L][L]三、改良颈椎手法[/L][L]病人仰卧,不用枕头,术者站在病人头方,矫正手虎口张开,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关节掌面,抵住错位的关节突或节段突起;另手虚掌扶住对侧头部(耳朵及周围),辅助矫正手做[/L][L]健侧旋转及锁定,寸劲发力时双手协调旋转头部。说明:[/L][L]1、此手法适应颈椎2到颈6的矫正,尤其是侧弯者,不适用前曲大的颈椎。[/L][L]2、此手法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没有恐惧感,有人甚至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手法结束了。此手法是用双手腕协调完成发力的,运动范围小,即使诊断错误也没事,因为发力时会有空虚感,可以有效的保护正常的椎体。[/L][L]3、制动性好。但此手法因是手腕发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L][L]4、发力时,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发力,如定点发力为主,或托头手发力为主,或双手同时发力。辅助手发力方向是斜上45度。 [L]四、 颈椎滑脱手法[/L][L]以病人颈5滑脱,右侧横突侧突明显为例[/L][L]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无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压住病人颈5横突的前结节,拇指卡在病人左侧枕骨风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压在对侧风池上方的枕头上;术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颈5为中心旋转颈部,旋转20—30度,试着轻提头部,以右中指无名指下紧张为度,然后瞬间顿提头部复位。[/L][L]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的滑脱或颈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乱,对颈椎整体强直伴有单椎体旋前,力线断裂一样有效果。[/L][L]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强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同时辅助右手让颈5以上形成整体,同时保护环枢椎。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前结节后,瞬间复位时没有发力动作,只是让牵引的力量达到颈5。[/L][L]3、左肘托下颌时,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样,尽量让病人在发力前舒适不紧张。发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牵拉力集中到环枢关节。[/L][L]4、滑脱的椎体往往都有侧摆的表现,以一侧横突触觉明显为矫正侧。强直型的椎体有单个椎体的侧摆旋前,触感也是一侧横突突出前移。[/L][L]5、此手法最大的特点是着力点在横突前侧,操作时无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软组织压在横突上,减轻病人疼痛。 五、颈胸交界手法[L]颈 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法,手法操作要领:病人俯卧在枕头上,以下颌支在枕头上。术者站在床头,右手用豆状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侧),左手掌轻 推病人右侧颞部,让其头部转到适当的角度(面向病人右侧),以豆骨下锁紧为度,术者左手旋推病人头部,右手(定点手)只是辅助作用,不发力或轻微抖动不发 力。说明:[/L][L]1、此手法适合调整C6、C7、T1、T2,[/L][L]2、此手法定点手几乎不发力,以往美式手法是向肩峰方向发力的,但临床效果很差,如果把发力手放在头部则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体。[/L][L]3、此手法双手协调,把旋转颈椎的拉力定在定点手对侧的关节突上。发力手在旋转头部的同时,定点手适时增加压力,以达到力学传导的效果。 [L]六、美式胸椎手法(一)[/L][L]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头部,病人双臂抱肩膀,我赞美手垫在病人的后背棘突下,以我剑突下方的上腹部压住病人的双肘部,与病人上身形成整体,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离开床面30——40度,下手赞美手法掌心垫在要矫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离开床面,然后迅速将病人的胸椎滚压在床面上。[/L][L]说明:一、胸椎手法对胸3——10有常规的松解和矫正作用。操作时术者用前胸压住病人的双臂,病人的身体和医生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用术者体重向前下方按压病人的身体,注意不是垂直按压。剑突下方的三角区按压在病人的双肘部位,操作时似乎更方便。而且加长了术者和病人脸部的距离,防止碰脸。[/L][L]二、术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病人的脊柱打开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原作)什么是正骨,正骨的手法与疗效怎样
&经常遇到一些病友问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较好的方法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正骨!”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什么是正骨?!在这里粗浅的谈一下对正骨的认识和理解:
正骨——从字面上来看要“正”的是“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一般指的是“脊椎骨”。为何要正脊柱椎骨呢?我们认为:颈背腰腿疼的病人,很多时候是由于椎骨错缝(位)造成的,在日常生活或劳动中,摔、抻、扭、跌、绊、闪等动作即可能导致椎骨错缝(位),使其椎体内外失去平衡,导致腰椎间盘受力不均,出现膨出、突出、脱出,当超出人体生理承受或代偿范围时,突出物便刺激、压迫了神经,就会有一些不适症状的发生——酸
麻 涨 痛。
& 正骨即是——通过医者脊柱触诊、患者个体病情、 X光 CT
MRI影像学三结合,能够准确判断和找出其病变处,采用特定的手法正骨,将偏歪、错缝(位)的椎骨复位,同时,突出物与神经根产生位移,于是,各种不适症状逐渐好转、消失,病人得以康复。
通俗的说:正骨就是医者仅凭一双手,对脊柱椎骨病变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正”,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长、短杠杆手法,以其达到复位之目的。用现代话来讲,正骨运用的是一种生物力学原理。
前人对正骨手法及应用有精辟的论述,最著名的《医宗金鉴》把正骨分为八种方法:即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具体应用中应遵循:“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做到轻、稳、准、巧,即要求术者在手法整复操作过程中要做到精神集中,小心谨慎,配合默契,有备而来,操作准确,用力恰当,果敢敏捷,灵活机动,争取不增加患者痛苦,一次性无创伤正确复位。
(推荐)康复患者录像:&&&&&&&&&&&&&&&&&&&
&咨询电话:139
博客首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骨手法复位可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