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是什么

您的位置: &日期:卷一)
仁宗时宦官虽有蒙宠幸甚者,台谏言其罪,辄斥之不吝也,由是不能弄权。《皇宋类苑》卷五
王沔字楚望,端拱初参大政,敏于裁断。时赵韩王罢政出洛,吕文穆公(蒙正)宽厚自任,中书多决沔。旧例:丞相侍漏于庐,燃巨烛尺尽殆晓将入朝,尚有留按遣决未尽。沔当漏舍,止燃数寸事都讫,犹徘徊笑谈方晓。上每试举人,多令公读试卷,素善读书,纵文格下者,能抑扬高下,迎其辞而读之,听者无厌,经读者高选。举子尝纳卷祝之曰:&得王...犹徘徊笑谈方晓的相关内容日期:让不听话幼儿戴近视眼镜不是笑谈 据《深圳商报》1月10日报道:“幼儿园老师限制小孩子喝水,还不让随时上厕所,我对此提意见,结果幼儿园老师就拿近视眼镜给小孩儿戴。”日前,家住南山区的罗女士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反映自己小孙子在幼儿园的“遭遇”。 只因为幼儿家日期:准爸爸在产房外徘徊的心理 走进分娩室之前,所有的丈夫都会有些焦虑。 但是有些丈夫会特别焦虑,那就是担心自己会生出个畸形儿的丈夫们。只要护士一走出来时,他们就会受到惊吓和不安。要想减少这方面的恐惧,那就有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有一天,有一个男人往医院打来了日期:从徘徊走向坚定 -----------连山区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乱花渐欲迷吾眼”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上下全面展开,我区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在课程改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师资...日期:徘徊在自然断奶和主动断奶 现在你的宝宝有多大,刚刚几个月还是已经快两岁了?你在认真地考虑断奶的问题吗?有的妈妈会选择一直给孩子喂母乳,直到他不想吃或者不再需要的那一天。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 自然断奶 。另外一种情况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例如妈妈在喂养的时候遇日期:笑谈下围棋的五大好处 学围棋从娃娃抓起 ,这在我国近年来已成为共识。经过多年围棋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学过围棋的少儿,不仅在文化学习过程中表现优良,而且在日常的纪律性(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较优;围棋学得好的学员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不少的学员在班级、日期:上班族妈妈在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徘徊 教育、事业、家务,这些全部属于上班族妈妈需要精通的范畴。正如前文所言,除非她是一个超人,否则想要同时扮演好妈妈、好妻子、好媳妇以及职场精英的角色,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自步入职场的一刹那,上班族妈妈的磨难也就开始了。在跻身日期:徘徊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之间 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是幼儿参加活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尽管老师认为两者对于幼儿的发展都极其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原因来自多方面。例如:时间安排;材料的准备;场地的布置等等。我们也曾考虑在一个活动场所内将区域活动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萧军佚文《关于&手&》的发现及解读_小宗师
长歌当哭,应在痛定之后。一篇萧军研究萧红短篇小说《手》的“讲义提纲”在哈尔滨发现,可以作如是解读。本文刊于日《东北文艺》一卷六期①,萧军在文前提记说:“这篇解释《手》的文字,本是为《延安一星期文艺学园》②作的讲义提纲,如今附载于此,—以纪念死者,—以为读者助。——萧军记”。全文约四千字,文末署“日写毕”③。萧军萧红最初两个文学青年,漂泊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传奇般的相逢和结合,仿佛人生一幕戏的开端。1934年6月“二萧”牵手南行,踏上了文学的“跋涉”之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下共同生活了6年,留下了不朽的著作成果,成为令人羡慕,传为美谈的夫妻作家。后来,由于他们在个性上的差异和文艺观点上的分歧,他们二人不幸传奇般的分手了。1938年临汾,萧红在微笑中的一句:“三郎——我们永远分开吧!”正在洗着脸上尘土的萧军,也平静地回答说“好!”,就这样夫妻分手成为诀别,永无再见。这篇见证“二萧”夫妻生活、友谊和情感的佚文《关于〈手〉》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一、本文写作的时代和背景1942年萧军在延安接受毛泽东主席最高规格的礼遇。毛泽东称他是一个“极具坦白豪爽的人”,不仅书信来往密切,还常被毛请去“惠临一叙”。特别一提的是萧军写“讲义提纲”的前一天,五月二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序幕,在杨家岭礼堂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后,请萧军第一个发言,萧军有点犹豫,在旁的丁玲悄悄鼓励他说:“你是学炮兵的,就第一个开炮吧!”萧军第一个站起来发言,题目是《对当前文艺诸问题底我见》。他谈了六个问题:一立场,二态度,三给谁看?四写什么?……萧军口若悬河,肆无忌惮,在分外激情冲动中,贸然提出作家的“自由”和“独立”问题,把在场的听众搞蒙了。他甚至举出鲁迅在广州不受那个党,那个组织指挥作例子。他的观点,当即受到与会党员作家胡乔木等人的反驳。他怕问题闹大,于是退出会场,不参加会议了,向毛泽东请假“去旅行”④。日,就在萧军撰写关于《手》这篇“讲义提纲”同一天,据《解放日报》记者报道,《延安文艺界追悼女作家萧红》的会议召开,一些当年从哈尔滨南下与萧军萧红同时的战友,如罗烽,舒群,白朗等齐聚一堂参加了追悼会。会上何其芳致悼词,老作家周文发言说:“人在生时,常多隔阂,及至死后大家才说好,这种生前与死后的不同看待,应该首先从文艺界加以清除。”据记者报导:“萧军在会上报告了萧红的生平及著作,语多亲切而沉痛,这可能是激发萧军写作这篇“讲义提纲”的缘故。”萧红在香港病逝的时间是日上午10时,与萧军写“讲义提纲”的“5月3日”相距101日。百忙中萧军能静下心来写讲稿,一是亡妻尸骨未寒,他十分怀念。二是民间有对逝去亲人“烧百天”的风俗,萧军的讲义提纲,赶在这一天来写,恐怕是不完全的巧合。萧红小说《手》写于1936年上海,当时被认为是萧红的成名作,还被译成英文,刊登在英文月刊《天下》同年五月号,此后,研究评论《手》的文章络绎不绝,从网上搜索大约有数十篇。但却找不到萧军对这篇小说的只言片语,这其中原因是什么?二、对自我的一次反思不必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萧军与萧红在文艺观点上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萧军主张斗争的文学,力的文学,他对萧红写的一些纪实性的小说、散文并不看重。据一段有趣的资料说:萧红失踪了,萧军找到一家私人画院,同事们见大作家来了,请他一起喝酒闲谈,要求萧军讲点有关萧红的事,萧军闭口不谈只顾喝酒。有人说:“萧红最近有本《商市街》不是卖得很好吗?”萧军突然大声反问:“《商市街》有什么好?不就是写些生活琐事吗?”这时萧红突然开门走出来,萧军一见忙说:“我喝醉了。”拉着萧红的手急匆匆地离去。萧红一生在寂寞的孤独中从事她的创作,只有鲁迅才真正理解她,说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⑤。可惜这样表扬夸奖的话,没有从萧军的口中说出来。萧红的创作才能也多次受到胡风、聂绀弩的夸奖,说她将来最有前途,要胜过萧军,这也许是伤了大男人萧军的面子。一次萧军当着大家的面自吹,说能写长篇小说(暗示自己)才算大作家,写诗、写散文——他伸出小拇指朝下,暗示写些小打小闹的玩意儿,没意思。气得萧红跟他大吵一场。文学观点的分歧,是造成二萧分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萧红则不然,她鼓励萧军在文学事业上发展。在临汾,萧军坚持要去打游击和萧红吵架,萧红说:“我也不仅是为了‘爱人’的关系,才这样劝阻你,以致引起你的憎恶与卑视……这是想到了我们的文学事业。”⑥萧军坚持不听劝阻。直到萧红下决心与他分手的前夕,还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同志,又是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⑦萧军对萧红的这一席“临别留言”,铭记在心,直到他七十高龄的晚年,才改口说:“萧红作为一个六年文学上的伙伴和战友,我怀念她”,“作为一个有才能、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不幸短命而死,我惋惜她”。⑧萧军在延安写作这篇文章,正是他春风得意之时,他以怀念的心情,写出的这篇“讲义”,肯定《手》是萧红的一篇成名之作,并选为范文给学员讲课,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当年,对萧红创作的不够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做出了一些反省。小说《手》以作者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讲述一位染缸匠的女儿王亚平的故事。由于王家贫穷,她想读书,就自己帮父亲染布挣钱缴学费,于是她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染到手腕上”,与众不同,结果被学校老师和同学视为“怪物”,她的愚昧被嘲弄,习惯被“耻笑”,住宿同学拒绝和她并床,“舍监”坚持说“这样的人”身上一定有“虫类”,她只能到“过道的长椅上”或者转到“地下的储藏室里”去睡觉……校长怕她的手“毁了”学校的名誉,不让她参加早操,期末也不让她参加考试。王亚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回家了。萧军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肯定这篇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一个染缸匠的女儿入学校,想要以超自己的力量,拔出自己的阶级,结果——失败了。”萧军说,王亚平手上的形状和颜色,那是“奴隶的标记”,因为在阶级的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的。要使王亚平争取到“受教育的权利”,除了“根本改造那社会外”,没有“第二条幻想的路可走”。萧军还肯定作家萧红,在技巧方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和“单刀直入”的手法用得好,同时也对小说结尾“暧昧,近乎匆忙……缺欠一种更深沉的反拨的力,”“给人剩下的哀怜、叹息的成分,比较战斗,却似乎更多些”——提出了批评。并且认为“这是作者一贯的风格”。这“一贯的风格”——内容指的是什么呢?萧军当时没有说。在他七十多岁的晚年,和女儿萧耘的一席谈话中才说了出来。“如果说我的作品是‘力’的文学,她的作品就是‘情’的文学。打个比方说——月亮能给人一种光亮、清澈的感觉,但是缺乏一种热力。萧红的作品最终的结果是给人一种消极的阴霾的感觉,对人生是失败主义,缺乏一种斗争的,积极的生存力量。”“她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个人主义结合的混合体。”⑨女儿萧耘一旁听了,似乎不完全同意父亲那一套“主义”,对萧红的批评,说了一句:“萧红的读者群还是不俗的”;“是呀,因为她的作品本身很淡雅,是很抒情的‘写意画’,不是那种火爆的,波澜壮阔的东西”,“还是抒情小品的味道”“很有人情味,没有教条儿”。萧军晚年的这些评论,是否真的把萧红读懂了,恐怕只有时间才是最伟大的评论家。三、他把萧红带回了“家”萧军这篇《关于》的“讲义提纲”的发现,是哈尔滨学界同仁为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准备编选一部大型资料工具书《萧红研究七十年》时,课题组成员彭小川于日在哈尔滨图书馆翻阅旧报刊时,无意之间发现的,同时在《东北文艺》上还发现萧军的文章,还有:(一)《目前东北文艺运动我见》/萧军//《东北文艺》创刊号日出版(二)《新“五四”运动在东北》/萧军//《东北文艺》1卷6期日出版(三)《〈採薇〉篇一解》——鲁迅先生历史小说《故事新编》/萧军//《东北文艺》1卷3期日出版以上四篇文章经与主编《萧军全集》,萧军的女儿萧耘通电话求证,均是萧军佚文,无疑。日,传来日本投降的喜讯,延安一片欢腾。萧军收拾行囊,随鲁艺文艺大队,绕道经张家口,9月23日“挈妇将雏”回到第二故乡哈尔滨。游子还乡,哈尔滨各界群众举行萧军归来的欢迎会,盛况空前,紧接着是安排萧军,用50天的时间,给全市学生、知识界演讲,回答群众的问题,其中不少涉及他与萧红恋情与婚变的事,萧军对家乡人过分关心他的私生活,不以为然,他私下里说:我不欺负死人,不说“死无对证的话”。但内心却暗地里做宣传介绍萧红的工作。比如,将《八月的乡村》与萧红的《生死场》由鲁迅文化出版社再版;开始写《鲁迅先生书简注释》(53封信)在他主编的《文化报》上连载;写纪念萧红的散文《零落》,称萧红是“一个给予她的民族、国家以及人类带来过一些光和热的作家”;用“年来故友飘萧尽,待赋招魂转未能”的诗句,表达他对萧红著作成果的纪念和赞许⑩。此外还另写了还乡感怀五绝一首,表达他衣锦还乡,独身一人归来的复杂心情:金风急故垒,游子赋还乡。景物依稀在;亲朋半死亡!白云红叶暮;秋水远山苍。十二年如昨,杯酒热衷肠。?輥?輯?訛十二年前,萧军、萧红为躲避敌人追捕,逃离哈尔滨,重新归来时,景物依旧,物是人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不日,萧军又在逛哈尔滨市旧书摊时,购得他和悄吟当年首次合著的第一本书《跋涉》,又不禁感慨系之,又于目录页空白处,题写:“珠分钗折,人间地下,一桢宛在,伤何如之”。暗示该书的另一位女作家,已不在人间了,只剩下他一人,表达他对英年早逝的萧红——曾经的伴侣,一往情深的伤悲。萧红一生颠沛流离,终其天年,也未能返回故乡,在她病弱的身上负载的乡愁乡怨太沉重了。她的创作几乎都是以故乡呼兰河为题材的,她的作品向读者表达: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萧军把他从延安带回来的那篇“讲义”,交付《东北文艺》发表时,同期转载《手》这篇小说。他当时的心情怎样?现有金人?輥?輰?訛转载小说时加写的《附记》可以代表。“萧红——这位出身在哈尔滨的女作家已经逝世五年了。她于日(原文有误,应为4月22日——晓川校改)因贫病死于香港,那时我们许多老朋友,听到她死去的消息,实在难过透顶了。她的写作天才是超等的,如果假以相当年月,必然有很大的成就,这是大家公认的,可惜死时只有32岁……现在许多朋友都回到哈尔滨来了,只有她没有回来,而且永远不会回来了。为了纪念她,特选了她的成名作《手》转载在这里,同时还转载一篇萧军同志《关于〈手〉》,更能帮助我们对这篇文章有较深刻的理解。”——金人附记萧红生前的东北,还在日本关东军的蹂躏之下,有家归不得,国无宁日,居无定所。萧红曾多次表达过她的命运悲苦和返乡的急切心情。她在“自集诗稿”中写道:“野犬的心情我不知道/飞向异乡去的燕子的心情我不知道/但自己的心情/自己却知道。”(《沙粒》第三十)萧红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该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沙粒》第三十五)萧红返乡之路是多么遥远多么难呀!萧军回到哈尔滨,曾写诗幻想为她“招魂”,“年来故友飘萧尽/待赋招魂转未能”。而今,萧军把他写的研究萧红小说的文章《关于〈手〉》,从延安带回来,在故乡的《东北文艺》上发表,一以告慰萧红的在天之灵,一以回报呼兰河乡邻的思念。如果萧红地下有知,她会欣喜地道一声:“三郎,你把我带回家了”!注释:①《东北文艺》是东北1945年光复后,日创刊的。本刊编者为《东北文艺》编委会,出版者为“东北文协”出版部,是东北解区有较大影响的文艺期刊。萧军、舒群、罗烽、金人、白朗等为编委。②《一星期文艺学园》——当年延安一部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文艺学习小组,附属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抗”)延安分会》,萧军常去那里发表演讲。③萧军萧红分手后,萧红辗转武汉——重庆——最后病逝香港。萧军去了延安。萧军写《手》的“讲义提纲”是在日。④参见《跋涉者——萧军》张毓茂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72~280页。⑤参见《斯诺1936年4月~5月与鲁迅谈话记录整理》。载《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⑥载《从临汾到延安》萧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⑦载《聂绀弩自叙·在西安》周健强编,团结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311~313页。⑧萧耘:《父女恳谈录》载《萧军与萧红》萧耘、建中编著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版。⑨见萧耘《父女恳谈录》载《萧军与萧红》萧耘、建中编著,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版。⑩载《萧红评传》郭玉斌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275~283页。(11)《萧军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223页。(12)金人()原名张少岩,改名张君悌,笔名金人。文学翻译家,译有《静静的顿河》、《磨刀石农庄》等多种苏联小说,1946年任东北文协主席《东北文艺》编委,1933年任《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提醒您本文地址:本分类由系统自动生成,错漏在所难免,仅供参考。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 ﹞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 岛 似不见。时 韩吏部
愈 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 岛 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 岛 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 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衝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 韩 立马良久思之,谓 岛 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宋
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明
:“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清
《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 吴组缃 《山洪》二:“ 三官 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分類:(1).修辞手法之一。某些诗词字句,回环往复读之均能成诵。如 南朝
《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回复读之则为“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起源说法不一。 南朝
梁 刘协 :“回文所兴,则 道原 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餘制。”按, 道原 作品已佚。一说起源于 前秦
窦滔 妻 苏蕙 的《璇玑图》诗。参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六》、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第七编十一。(2).回复的公文。:“解 曹伯明 并赃物、文卷,到府厅交割了,讨了回文自回。”亦作“ 迴纹 ”。亦作“廻文”。亦作“逥纹”。
1.指编织物上回旋曲折的纹理。 南朝
梁 沉约 诗:“大妇遶梁歌,中妇迴文织。” 元
之二:“莲花池畔暑风凉,玉竹迴文宝簟光。” 元
《次韵马伯庸题〈凌波仙图〉》:“石痕生左角,松影印逥纹。”(2).指回文诗。 北周
《荡子赋》:“合欢无信寄,迴纹织未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书写了数幅纸,更不算织锦廻文。” 明
《艳体连珠·手》:“故春日迴文,逞掺掺于机锦;秋风捣练,响皎皎于砧声。”分類:(1).雕刻绘画。:“而綦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 郭沫若 《游西安》:“塔之基层四方各有一门,门楣原有刻画。”(2).谓精细地描摹,塑造。 唐
诗:“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宋
诗:“心知万事难刻画,惟有醉眠知不忝。” 宋
诗:“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柯灵 《香雪海·我们曾经生活在泥淖里》:“剧中着力刻画的,是一家下等客店里的众生相。”(3).指过分地雕琢字句。 宋
《〈强几圣文集〉序》:“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 清 王韬 《蘅花馆诗录·自序》:“窃见今之所为诗人矣,撦撏以为富,刻画以为工。”分類:推敲诗文的字句。 前蜀
诗:“寄言无别事,琢句似终身。” 宋
诗:“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清 沉德潜 卷上:“ 梁 、 陈 、 隋 间,专尚琢句。”分類:(1).词牌名。 宋 陶穀 使 南唐 ,自恃为上国使者,辞色毅然不可犯。 韩熙载 乃命妓 秦弱兰 佯为驿卒女, 穀 与相昵,并作《风光好》词赠之。后 穀 于 后主 席上辞色如前,乃命 弱兰 歌此词, 穀 即日窘归。见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参阅 宋 沉辽 。 穀 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分類:进行离间。《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声》:“ 荆南
高季昌 闻 殷 将 高郁 素教 殷 以计策而 楚 以彊,患之,尝使谍者行间於 殷 , 殷 不听。”(1).行伍之间,指军中。《商君书·画策》:“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 青 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 张玉 、 朱能 辈戮力行间,转战无前,陨身不顾。” 清
《六哀诗·阿文成公》:“自此每战伐,无不在行间。”参见“ 行伍 ”。(2).行与行之间。指成行的物体之间。 宋
:“种密移疎緑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3).行与行之间。指文章的字句之间。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新渝侯和诗书》:“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 清
沉维鐈 《〈国朝学案小识〉序》:“指示周详,声情激越,婆心热血,涌现行间。”(4).行与行之间。指书法的分行布白。 宋
沉作喆 卷九:“ 钟元常 行间茂密,如云鵠游天,群鳧戏海。”行辈之间。 冰心 《寄小读者》一:“倘若你们在风晨雨夕,在父亲母亲的膝下怀前,姊妹弟兄的行间队里,快乐甜柔的时光之中;能联想到海外万里有一个热情忠实的朋友……已遥遥的付与我以极大无量的快乐与慰安。”分類:犹推敲。谓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宋
:“﹝ 张伯鹏 ﹞尝与余分韵赋诗,继有一诗,督余所作,云‘坐中病竞分明久,驴上敲推兀未裁。’用事精稳,如老作者。” 清
《有以明人诗文集来售》诗:“不知曾费几敲推,无限精灵付劫灰。”参见“ 推敲 ”。分類:(1).言语。《古尊宿语录·临济禅师语录之馀》:“ 峯 云:‘ 黄檗 有何言句指示於人?’师云:‘ 黄檗 无言句。’”(2).字句。 明
:“尝见其古诗数首,大率似 阮嗣宗 《咏怀》,其趣溢出於言句之外。”分類:(1).谓就一事一物或一文一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话以表示自己想法。 前蜀
:“访僧 红叶寺 ,题句 白云房 。”(2).指题写的字句。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门下·遐周阿环》引《青琐》:“ 李遐周 有道术, 天宝 中作题句以兆 禄山 之乱,曰:‘ 燕 市人皆去, 函关 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记罗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死魂灵百图〉小引》:“移译序文和每图的题句的,也是 孟十还 君的劳作;题句大概依照译本,但有数处不同,现在也不改从一律;最末一图的题句,不见于第一部中。”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倘有,乞借给我一用,照出后即奉还,如能将图下的题句译示,尤感。”分類:(1).互相衔接。 唐
诗:“主人功业传国初,六亲联络驰朝车。”:“ 启民可汗 以二万骑受节度。 云起 使离为二十屯,屯相联络,四道并引。” 元
诗:“引兹一线秋,高下穿林梢,联络裊相拄,旋折不辞劳。” 明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观 崇明 诸沙、 舟山 诸山,各相联络,是造物者特设此险,以迂海贼入寇之路。”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琉璃厂店》:“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籤,千门联络。”(2).彼此接上关系;笼络。 宋
:“﹝猩猩﹞嗜酒喜屐,人以其所嗜陈野外而联络之。”:“当 天启 初,东林方盛。其主张联络者,率在言路。”第四五回:“论起理来,这几位乡先生,你们平日原该联络。” 清
《闽中纪略》:“制府意欲出离虎穴,联络声势,以俟靖藩举动,徐为图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其主要原因,全在出版者之与官场有无联络。”(3).组合。多指字句篇章。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 清
《〈唐宋八大家文选〉序》:“於是閒昼无事,乃执笔为著明其指归与夫起伏呼应联络宾主抑扬离合伸缩之法,务使览者一望而得之。” 徐念慈 《〈小说林〉缘起》:“事蹟繁,格局变,人物则忠奸贤愚并列,事蹟则巧絀奇正杂陈,其首尾联络,映带起伏,非有大手笔、大结构、雄於文者,不能为此。”分類:亦作“ 注脚 ”。(1).解释字句的文字。 唐 于义方 《黑心符》:“《黑心符》微伤大雅,要自伤弓惊饵之言,留之为《颜氏》下一注脚。” 宋
《答吕子约书》:“所论甚善,末后注脚尤好。” 清
:“得此考证,不特可补史文之闕,并足为《图经续记》注脚也。”(2).泛指解释、说明。 秦牧 《长街灯语·我们需要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所具有的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找到注脚。”解释字句的文字。 宋
《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註脚。” 清 颜星 《重刊〈颜氏家训〉小引》:“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则六经子史,皆《家训》註脚也。” 邹韬奋 《信箱·变了什么花样?》:“在旁人或以为你一向思虑周密,独于此文把最要紧的一个註脚竟会疏略,不免予人以造谣的机会了。”分類: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 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詁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唐
《祭权相公文》:“帝曰丝纶,代予言语,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詁。” 清
:“詁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詁。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詁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詁之功大矣哉!” 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詁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詁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詁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 《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分類:词和句子;字句。 唐
:“观 丘明 之记事也,当 桓
文 作霸, 晋
楚 更盟,则能饰彼词句,成其文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翻开那知启重新看了一遍,词句尚还妥当,不必改削的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 林道静 睁大眼睛注意地听着从他嘴里慢慢流出的美丽动人的词句。”分類:(1).原指有疑暂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吾犹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闕之,以待知者。” 南朝
梁 刘协 :“史之闕文,圣人所慎,若依义弃奇,则可与正文字矣。” 唐
《复仇状》:“最宜详於律,而律无其条,非闕文也。盖以为不许復讐,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2).脱漏的字句。 唐
《独孤朗授尚书都官员外郎制》:“窜定闕文,裁成义类。” 宋
《西溪丛语》卷上:“今閲二篇,又无是一句,信有闕文。” 鲁迅 《花边文学·“……”“□□□□”论补》:“‘□□’是国货《穆天子传》上就有这玩意儿,先生教我说:是阙文。”(3).犹佚文。 晋
《文赋》:“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载之遗韵。” 南朝
《知己赋》:“储西国之闕文,採 东京 之逸记。”(4).犹省文。 宋
:“惟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闕文。”分類:(1). 唐 歌女名。 唐 教坊用为曲名。 唐
诗:“高髻云鬟宫样粧,春风一曲《杜韦娘》。”(2).借指名妓。 元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 杜韦娘 不似旧时,带围宽清减了瘦腰肢。”(3).词牌名。 宋 人借 唐 旧曲另翻慢词,双调,一百零九字,仄韵。(4).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分類:(1).古琴曲名。 宋
郭茂倩 题解:“《琴集》曰:‘《风入松》, 晋
嵇康 所作也。’” 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两个夫妻正和美,説甚么宫怨,相公,当此夏景,只弹一曲《风入松》好。”:“宰相问曰:‘新曲何名?’ 文济 曰:‘古曲《风入松》也。’”(2).词牌名。有双调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字四体,平韵。参阅《词谱》卷十七。(3).曲牌名。南北曲皆有。字句格律均与词牌七十六字体前半阕略同。北曲属双调,用在套曲内或用作小令。南曲属仙吕入双调,用作过曲。分類:谓连缀字句为文章。指写作。“ 曹辅佐 才如白地明光锦”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 曹毗 ﹞好文籍,能属词。” 唐
诗:“发跡岂劳天上柱,属词还得幕中莲。”:“ 有梁 荐士,雅爱属词; 陈
氏 简贤,特珍赋咏。” 元 辛文房 :“﹝ 参 ﹞尤工缀文,属词清尚。”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 梁 客皆善属词, 乘 尤高。”分類:(1).指音乐中能触发和表现人们不同感情的不同音阶或调式。:“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孔颖达 疏:“宫商别调是异文,无不欢爱,是合爱也。”(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夏, 莒 人入 向 ,以 姜氏 还” 晋
杜预 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备其事。” 清
龙翰臣 《逆妇姜于齐》:“ 姜 何罪?其不氏犹氏也。 姜 固为其氏矣。其或书或不书者,史异文耳。” 清
:“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策。如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 管氏 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3).指不同的版本和经说。 清
《古史钩沉论三》:“ 汉 定天下,立羣师,置羣弟子,利禄之门,争以异文起其家,故、、、之文多异。”(4).不同的文字。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今地球万国,异文并列,审音、解字、联句、纂文之难易,截然歧途,不可混合。”分類:(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唐 、 五代 词中,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五字三体,都用仄韵,以七字句为主,杂以三字句。另有五十六字体,七言八句用仄韵,名《玉楼春》,又名《春晓曲》、《惜春容》。自 五代 以《木兰花》混入《玉楼春》, 宋 人因之,不复区别。惟增减体仍用《木兰花》名:其减为四十四字,杂用平韵者名《减字木兰花》;减为五十字,杂用平韵者名《偷声木兰花》;增为一百零一字,全用平韵者名《木兰花慢》。(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南曲属南吕宫,用作引子。北曲属高平调,用作小令,亦见于诸宫调。分類:(1).用文字来解释字句。:“ 扶风
杜林 传《古文尚书》、 林 同郡 贾逵 为之作训, 马融 作传, 郑玄 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於世。” 宋
《〈删正黄庭经〉序》:“其难晓之言,略为注解。” 清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 郑玄 辈为注解之罪,僕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2).泛指解释。第三八回:“好端端的话,被这位太太一下注解,他姊妹听着益发不好意思。”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三:“﹝我﹞就只是知道这一点子,然而这一点也尽够一个沦落人的注解了。”(3).解释字句的文字。 三国
吴 陆绩 《述玄》:“后数年专精读之,半岁间粗觉其意,於是草创注解,未能也。” 宋
卷一:“ 灵素 被旨修道书,改正诸家醮仪,校讎《丹经·灵篇》,删修注解。” 清
《茶香室续钞·李善注〈文选〉有数本》:“其絶笔之本,兼释音训义,注解甚多。” 胡适 《〈墨子小取篇〉新诂·序例》:“全篇共分九节,现在逐节分写。本文逐字隔开,注解用五号字,注之注用六号字。”(1).用文字来解释字句。 明
《答邓石阳书》:“昨者復书‘真空’十六字,已説得无渗漏矣,今復为註解以请正,何如?”第九三回:“不是《博雅》、《方言》的别名,就是、的冷名,先要註解,岂能雅俗共赏。”(2).解释字句的文字。 元
《端正好》套曲:“初学篤志真心爱,广看些经书註解,忽然间心地悟豁然开。” 明 吕楠 《朱四子抄释》卷一:“读书须是将本文熟读,且咀嚼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然后将註解看,方是有益。” 清
《答桐山知几书》:“故不肖於古文子史中註解时有批抹者,此惟可与知者道耳,与庸人言,无不抵掌而笑。”神鬼名。民间传说指阴司第一阎王殿中职掌解送鬼魂并令其注册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一为 关帝 、二十四功曹、二十四註解、北极、五祖、天师出跡。”分類:亦作“ 对耦 ”。
(1).犹对手。:“ 顗 在朝中时,能饮酒一石,及过 江 ,虽日醉,每称无对偶。”(2).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非伉儷也” 唐
孔颖达 疏:“ 少姜 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3).泛指配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紫燕黄鶯,緑柳丛中寻对偶。”(4).修辞格之一。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北齐
:“属文者对耦。” 宋
《石林诗话》卷上:“‘含风鸭緑鳞鳞起,弄日鹅黄褭褭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 清
魏 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自 谢灵运 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分類: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 宋
卷三:“奏其有不当,则驳下更正之。” 明 沉德符 :“本朝 正德 初, 刘瑾 盗柄时,亦矫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之。” 孙犁 《秀露集·谈校对工作》:“我在这里特意提一下,算是为自己的文章,作个更正。”分類:(1).词牌名。以咏捣练而得名。一名。因 南唐
冯延巳 词,起结有“深院静”及“数声和月到帘櫳”句,更名《深院月》。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又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参阅《词谱》卷一。(2).曲牌名。即《胡捣练》。南北曲均有。均属“双调”。南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单调相同,用作引子。北曲与词牌不同,而与词牌《生查子》半阕相近,《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为即《生查子》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中者,非。分類:(1).为文作字。引申为鬻诗卖文。 元
《举案齐眉》第一折:“如今 梁鸿 学成满腹文章,争奈身贫如洗,沿门题笔为生。”(2).题写的字句。亦指题字之处。 元
:“故人题笔在,遗墨似鸦栖。”分類:曲牌名。即折桂令。异名甚多。此调字句不拘,可以增损。 元 人作品中以作十一句或十二句为常。 明
:“《折桂令》,一名《广寒秋》,一名《天香第一枝》,一名《蟾宫引》。”分類:(1).犹言褒词。 宋
卷十:“《楚语》曰:‘若 武丁 之神明也,其圣之睿广也,其治之不疚也,犹自为未艾。’ 荆公 尝摘取‘睿广’二字入表语中。”(2).有的语法书用来指“是”字句“是”字后面的成分,也泛指名词性谓语和形容词性谓语。分類:(1).颈联的别称。此联以变化能出新意为胜,故称。 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丽人杂记》:“﹝《遯斋闲览》云﹞ 东坡 即席戏作八句,其警联云:‘圣善方当而立岁,乃翁已及古稀年。’” 宋
:“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山,观者骇愕,搜索幽隐,哭泣鬼神。”(2).诗歌中字句精炼、含义深刻的一联。卷六九引 宋
俞成 《萤雪丛说·辨〈滕王阁序〉落霞之说》:“ 王勃 作《滕王阁序》,中间有‘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世率以为警联。” 明
叶盛 :“ 刘原博 尝见 姚荣公 小像,仅寸许,周遭皆书公诗句警联。” 明
李诩 :“于是往復各五首,中多警联。”分類:用加圆圈或点表示文章的句读;圈点也常加在字句的旁边,表示精采或重要。 清
《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 鹿门 八家之选,其旨大略本之 荆川 、 道思 。然其圈点句抹多不得要领。” 清
《〈经史百家简编〉序》:“试官评定甲乙,用朱墨旌别其旁,名曰‘圈点’。”分類:(1). 唐 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有二体,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阙同;另一与词牌不同。都用作引子。分類: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清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中国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字狱;历来‘流言’的制造散布法和效验等等……可以研究的新方面实在多。”分類:(1).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 人将十三经之 汉 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唐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 庆历 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 清
:“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輒许。”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的精神、 孔子 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2).记述,记载。:“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 晋
《〈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於事义。”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 宋
《后山谈丛》卷一:“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註疏尔。”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卷六:“註疏非不能解经也,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则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 昭梿 :“公所著《切问斋丛书》,皆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各分门类,其註疏尤详备。”分類:(1).解释字句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协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 唐
:“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文言美辞,列於章句,委曲叙事,存於细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廖仲恺集〉前言》:“文中的外国地名、人名,与现在通用的译名颇不一致,为保持原貌,未加改动,其中重要的作了简略注释。”(2).用文字解释字句。:“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 宋
《西溪丛语》卷下:“ 陶潜 《读山海经》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误,各为注释之。” 明
《震泽长语·经传》:“﹝ 朱子 ﹞天文歷律度数,无不究悉,仍好为文,工於诗,工於笔札,如《楚词》、 韩 文,亦皆注释。”(1).解释字句的文字。 宋
《沧浪诗话·考证》:“旧 蜀 本 杜 诗,并无註释。”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於一一音,有一一説,不达註释,可以达用。”《瞿秋白文集》编辑委员会《〈瞿秋白文集〉序》:“在文集的各部分,编者都曾经加了一些註释。”(2).用文字解释字句。:“进讲 范浚 《心箴》,敷陈剴切。帝悦,乃自为註释,而 鼎臣 特受眷。” 清
昭槤 :“每一诗出,令儒臣註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分類:亦作“蜨恋花”。
(1).词牌名。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改名为,取义于 南朝
梁元帝 “翻堦蛺蝶恋花情”句。双调六十字,仄韵。 清
卷九:“《蜨恋花》又名《一箩金》、《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明月生南浦》、《卷珠帘》、《鱼水同欢》。”(2).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于套曲中。分類:(1).重复的字句。 唐
《唐故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愈 既与为礼,发书云云,其末有复语‘千万永诀’八字。” 清 俞正燮 :“其以复语入辞者,多有之。采采卷耳,不一采也。玼兮玼兮,咏嘆之也。”(2).指对偶的辞句。 唐
:“ 温子昇 尤工复语, 卢思道 雅好丽词。”(3).复沓之语。喻指低劣的诗文。 宋
:“﹝ 王义丰 赋 馆娃 、 杨诚斋 赋 浯溪 ﹞今两刹中皆无此刻,而酲梦复语,往往满壁间云。”分類:因抄写、排版错误而增多字句。 清
周中孚 卷三:“:‘九德三慈,惠知长幼,知长幼,乐养老。’案,下‘知长幼’三字误衍。”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七:“《史略》‘有’字,当沿上‘月’字而误衍。”分類:亦作“譌衍”。
指书籍、文章中字句的错误和多出。 清
《六经正名答问五》:“去其浅诞,剔其譌衍,写定十有八篇。” 倪其心 《校勘学大纲》第七章第二节:“‘游’与‘过’形近,又因上字‘游’而讹衍。”分類:字句的错误和脱漏。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九歌〉解题》:“加上脱简、传写、翻刻、虫蛀、鼠咬、后人的任意改窜,经历了两千多年,也不知道有多少词句上和文字上的误夺、增益。”分類:书籍刊写时遗漏的字句。 清
《吹网录·石林诗话》:“乃书中脱文误字,不可枚举。”分類:谓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清
《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 鹿门 八家之选,其旨大略本之 荆川 、 道思 ,然其圈点句抹,多不得要领。”分類:(1).词牌名。 清
卷九“接贤宾”注:“﹝ 柳 词﹞与前词同调,只前是单调,此以前调合为一段而加后叠耳。调名接、集二字,北音相同,实一字也……自北曲相沿至南曲,皆有《集贤宾》,俱作‘集’字。”(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属商调。北曲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用作引子,与词牌同;用作过曲,则与词牌不同。 元
柯丹丘 《荆钗记·续姻》和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重晤》中均有此曲牌。分類:(1).词牌名。 唐 教坊大曲有《凉州》,由大曲摘遍而为小令词调,因称《凉州令》, 宋 以后讹称《梁州令》。双调,有五十字、五十二字、五十五字三体,仄韵。(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皆属正宫,字句格律相近,而与词牌不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仅见于诸宫调。分類:(1).词牌名。即《采桑子》。 宋
周邦彦 、 张孝祥 等都用此牌填过词。又名《丑奴儿令》。(2).曲牌名。属南宫大石调。有二体,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另一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都用作引子。分類:(1).词牌名。取 战国
宋玉 赋神女事以为名。又名《庆春泽慢》、《庆春宫》。双调一百字,平韵。(2).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商调。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全阕同,亦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全阕略异,用作过曲。分類:谓沉思吟哦推敲字句而捻弄髭须。语本 唐
《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 清
《意中缘·露丑》:“我则道哦韵试鏗鏘,却原来是髭捻太苦逼成凄响。”分類:铺张字句。 唐
孙樵 《与高锡望书》:“夫史家条序人物,宜存警训,不当徒以官大宠浓,讲文张字,故大恶大善,虽贱必纪;尸生浪职,虽贵得黜。”分類: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瞿秋白 《乱弹·小诸葛》:“他识得几千个汉字,可是又是不求甚解的。”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分類:解释字句的文字。 清
:“古书有涉注文而误衍者。” 清 皮锡瑞 :“议 孔 疏之失者,曰彼此互异,曰曲徇注文,曰杂引讖纬。” 洪诚 《训诂学》第五章第三节:“ 郑玄 注经,最为简约,其注文有少于经文者。”用以解释正文的文字。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经部二·群经总义》:“知其为註文者,如 宋 本註疏所附释音尚去‘宫’字;不知其为註文者,如通志堂本释文且改作‘公馆’矣。”分類:古诗中的一字句。 清
:“《緇衣》三章,章四句,非也。‘敝’字一句,‘还’字一句,若曰‘敝予’、‘还予’,则言之不顺矣。何必一言之不可为诗也。” 清
:“今按古诗亦有一言者, 顾寧人 谓《緇衣》章‘敝’字为句,‘还’字为句,又歷阳山石文:‘ 楚 ’,九州渚; 吴 ,九州都。‘ 楚 ’字‘ 吴 ’字各为句,此一言诗也。”分類:(1).从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欵犯》:“除访犯收监,尾犯羈仓,其餘应取保者取保,应寧家者寧家。”(2).词牌名。又名《碧芙蓉》。双调,以九十四字为较常见。仄韵。(3).曲牌名。属南曲中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用作引子。南曲中吕宫又有《尾犯序》,与词牌略异,用作过曲。分類:歌唱时字句后的延长音调。 王朝闻 《一样与多样·创作、欣赏与认识》:“比如 蒙古 草原的牧歌,它那悠扬徐缓的拖腔,是在辽阔的草原这样的地理条件中,劳动人民为了有效地交流思想感情而形成的。”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二:“在引声拖腔之中,搀夹凿断勿连之音,正是南曲的特长。”分類:修改字句。第四十回:“这部却从来不着这等污秽笔墨,只替他两个点蹿删改了前人两联旧句。”分類:字句里含有的不赞成或坏的意思。 枕书 《博物记趣·乙丑说牛》:“其实,‘青牛’并不一定有贬义。”分類:宋 代诗赞形式的一种说唱文学。以七字句韵文为主。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分類:(1).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水晶帘》、《村意远》。 唐 、 五代 词多为单调,自三十五字至三十七字不等,平声韵。至 宋 人始作双调七十字,有平韵、仄韵两体。(2).曲牌名。属南曲中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双调体半阕同。用作引子。另南曲越调有《江神子》曲牌,亦名《江城子》,与中吕宫《江城子》不同。分類: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体式。先 秦 诗歌,如,大都为四言。后来的作者,格调稍变。自 南朝
齐 以后,作者渐少。参阅 清
赵翼 。分類:亦作“ 咬文嚙字 ”。亦作“ 咬文啮字 ”。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明
《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清 朱焘 《北窗呓语》:“酒场遇不读书人,所行觴政,切不可咬文啮字,兼以诗词困人。”(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第九回:“﹝ 杨执中 ﹞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 胡适 《〈水浒传〉考证》:“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不求甚解》:“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分類:一种诗体。字句如吃口令。 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国风汉魏六朝下》:“《漫叟诗话》云: 东坡 作吃语诗‘江干高居坚关扃,耕犍躬驾角掛经’。” 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国风汉魏六朝下》:“ 苕溪渔隐 曰: 东坡 后又有《吃语诗》一篇,谓此为一字诗,‘故居 剑阁 隔 锦官 ’者是也。”分類:鼓词、弹词及时调中常以“三、三、四”十字句组成唱词,称为“攒十字”。 鲁迅 《准风月谈·重三感旧》:“‘五更调’、‘攒十字’的格调,也可以放进新的内容去。”分類:(1).谓琢磨字句。 南朝
刘勰 :“至 魏
晋 羣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釐。”(2).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等。分類:字句之间。亦指文章的某种意思或感情在字句中间隐约透露出来。语出 南朝
简文帝 《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於行间,珠玉生於字里。”《官场维新记》第二回:“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 巴金 《新生·五月二日》:“我把杂志翻开,我仔细地读着。从封面到末页,我找不出一线光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一片惨痛的呼声。” 张健 《〈格列佛游记〉译本序》:“字里行间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分類:(1).词牌名。本为 唐 教坊曲。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见《敦煌曲子词》。双调,五十字,仄韵。始自, 五代
顾夐 作。(2).曲牌名。又名《渔父乐》。属南曲越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略异。用作引子。分類:谓文章的字句中间。 清
:“书有圈点鉤勒,始自前 明 中叶选刻时文陋习。然行间字里,触眼特为爽豁,故仿而用之。” 清
《〈盛世危言〉序》:“今閲是书所説 中 西利病情形,瞭如指掌。其忠义之气,溢於行间字里,实获我心,故缀数语。”参见“ 行间 ”。分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