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职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基础生产力的任务,而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中职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协同合作的意识。因此中职教育在教学模式上要符合学生就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协作的品质。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并有重复学习存在,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怎样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成为现今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因为学历低,使得就业难成为主要问题。故而中职教学应该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做-学-再做”教学模式能立足岗位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用所学知识去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动手和实践能力。
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职学校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做-学-再做”教学模式,与原有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从中寻求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学习方法。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探索,将“做-学-再做”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中,论述了“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各个环节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通过“做-学-再做”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证明该方法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G712;TP3-4【目录】:
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 绪论9-14 一、 研究的背景9-10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1
(一) 研究的目的10
(二) 研究的意义10-11 三、 研究的现状11-12
(一) 国外研究现状11
(二) 国内研究现状11-12 四、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12-14
(一) 研究的内容12
(二) 研究的方法12-14第二章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概述14-25 一、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概述14-15
(一)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4
(二)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任务14-15 二、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概述15-23
(一)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的定义15-17
(二)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17-18
(三)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8-22
(四)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的过程确定22-23 三、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23-25第三章 基于“做-学-再做”流程的教学设计25-44 一、 教学资源25
(一) 多媒体网络教室25
(二) 素材库25
(三) 网络平台25 二、 教学内容25-27 三、 教学目标27-28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27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27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7-28 四、 基于“做-学-再做”流程的教学设计28-29
(一)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28
(二)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28-29 五、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29-31
(一) “做”阶段——预习·质疑29-30
(二) “学”阶段——研究·展示30-31
(三) “再做”阶段——检测·反馈31 六、 教学设计案例31-44
(一) 案例 1: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1-38
(二) 案例 2:共筑网上家园——班级主页38-42
(三) 教学案例评价42-44第四章 “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44-54 一、 教学实施44-47
(一) 实施策略44-45
(二) 实施步骤45-47 二、 效果评价47-54
(一) 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48-49
(二) 评价体系的构成49-54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4-60 一、 结论54-58 二、 展望58-60参考文献60-6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致谢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尚兵,张尚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张克松;[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代洪瑾;[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鞠岩;[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6期
刘传领;范建华;;[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4期
刘玉静;[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5期
姚小岗;;[J];文教资料;2006年11期
杨定海,戴家隽;[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章慧敏;傅德荣;;[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09期
詹青龙;;[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万增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许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夏本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孙建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解文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张倩;许丹雅;;[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李志远,梁毅刚,李素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滕瀚,唐智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郝秀刚;葛明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粟显进;吴尚忠;赵胤淳;邓玉喜;梁孟光;曾学清;;[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2011年
马艳阳;侯艳红;冯向莉;;[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董茜;;[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郭生麟;;[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李发荣;;[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建英;;[A];全国职教德育教学研究会2012年职业素养内涵与训练研究专辑[C];2012年
樊月华;;[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C];2008年
王京;王纪东;王霆;;[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邢彦明;;[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许珂;石乐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五好;[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崔学荣;[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方成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田应仟;[D];西南大学;2011年
李传英;[D];西南大学;2011年
孟萌;[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杨文海;[D];南京大学;2011年
徐瑾劼;[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郭玉清;[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胡海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单海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丽影;[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艳龙;[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董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吴玥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满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海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潘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晓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于艳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兰英;[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姜艳芳;[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钟志贤;[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南国农;[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黎加厚;[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董玉琦;[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李如密,刘玉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刘彦文,袁桂林;[J];教育评论;2000年04期
张天宝;[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张建伟;[J];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关文信,单余岱;[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10期
;[J];教师之友;2002年05期
何丽君,唐玉光;[J];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05期
童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年08期
冯业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年08期
王静婉;;[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8期
张梅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期
赵翠明;;[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12期
黄梅;;[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2期
王效明;;[J];文学教育(下);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建平;;[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王腾飞;杜锦丽;;[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何成宏;;[A];全国高校教学督导论文集[C];2005年
刘炳德;;[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潘云凤;;[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许磊;燕良轼;;[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张传燧;;[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叶长龙;;[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王炳梅;;[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张春霞;;[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和平;[N];中国信息报;2011年
山东省沾化县利国乡利国实验学校
王秀英;[N];学知报;2011年
确山县盘龙镇中心校
张志国;[N];驻马店日报;2005年
本版编辑 江苏省泰兴中学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姜堰市苏陈实验小学
镇江市丹徒区世业中学
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
常熟市何市中心小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莱芜市实验小学
张英啸;[N];莱芜日报;2007年
牟为姣;[N];吉林日报;2010年
韦国华;何成师;[N];中国矿业报;2003年
唐山市第五十九中学
赵惠琴;[N];唐山劳动日报;2005年
李松林;[N];中国教育报;2007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启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爱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卢炳惠;[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余嘉云;[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王健康;[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陆明玉;[D];西南大学;2012年
王健;[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钟志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刘万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郑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柳士彬;[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永敏;[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赵小荣;[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许萍;[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史俊;[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丁亮;[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孟亚军;[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王春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马勇;[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薛荔立;[D];西南大学;2008年
蒋凡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训练的策略研究
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作者:xicaiping 日期: 15:21:00
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 江苏省 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席彩萍
【摘要】随着语文教材体系的不断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已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教育技术释放异彩,使整体研究迈上新台阶。针对当前中职生语文学习缺乏良好习惯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应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构成了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它能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但是,在很多人的教学中仅把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任务简单地呈现给学生,甚至成了公开教学的花架子,并没有真正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科学地整合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为了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地更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思考:
&&&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价值
&&&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直观教具和实物、报刊杂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语文教学整合,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式学习,提高效率,从而掀起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
&1、利于更准确定位教与学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提倡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正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交际互动的合作者。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对基础一般的中职生,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使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①因此,为了便于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诸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的方式,投影背景资料,交流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利于扩展延伸教学内容
&&&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用一体化的声、图、像部分地代替书本上的文字符号以及拓展的信息以取得生动、形象的效果。多媒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练就能力、提供反馈方面具有比文字不可多得的独特优势。从《胡同文化》中的“胡同文化”到中国的民俗文化,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形象”到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使之延伸开来,延伸即扩大了范围、拓展了新领域。
&&& 从网上下载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如散文阅读材料,诗歌鉴赏材料等,将选出的材料剪辑并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并设计出由易到难的阅读理解题,由学生直接有选择地在计算机上阅读,这样就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 3、利于将综合性学科设计引入语文课堂
&&& 所谓综合性学科设计,是围绕一定主题,将不同学科相关因素融合起来的教学设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更充分地发挥网络信息密集的特点。②
&&&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涵盖的知识面更广,因为语文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系列主题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语文能力及其他能力,如浏览、查询信息,下载和保存信息,发布信息和交流信息等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时机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语言环境,其关键在于利用教学时机,引入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兼顾语文教材的文路程序和学生的学习思路程序;可以及时捕捉教学时机,以使语文课堂的各个阶段彼此间有规律地交替,课堂节奏有起有伏。
1、在需要激发兴趣时
&&&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如对学习材料有兴趣,就会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
&&& 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了电、光、声现代技术, 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展现出来,这较之教师的讲解、板书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荷塘月色》为例,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段中有一句话“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该句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的独到好处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推出层次不同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细细欣赏。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学习起课文来就轻而易举,学生就更易体会荷花美的特点了。
&&& 2、在需要释疑解难时
&& 运用信息技术能化难为易,变学生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教学迎刃而解。语文教学中,时常会遇到用语言很难解释的情况,而往往又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结合合理解释和演化这些情况,使课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能用合理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既突破教学难点,又压缩教学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 由于年代久远,国情差异,学生很难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一直处于“胆战心惊”状态。对这些难点,多媒体课件就能帮上大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了许多别里科夫的套子式“个人写真”,然后播放了一段沙皇专制统治时期的影片,这样,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造成别里科夫“套子”形象的原因不仅是个人原因,更是社会原因。
&&& 3、在需要启迪思维时
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师设计并实施的教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此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授课也要注意这一点。
比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在同学们想象复原的维纳斯形象时,教师及时用多媒体把这些被复原的维纳斯投影出来时,学生都觉出复原后的维纳斯远不如断臂的维纳斯,于是对她的美产生的原因更有了探究的热情。这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使他们逐渐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就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教师再抓住时机总结维纳斯“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美。
4、在需要传递情感时
&&& 有的时候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到文中的情境中去,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可以演示图,可以播放古筝曲,可以配乐朗诵……在教学《胡同文化》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前门情思大碗茶》,传递北京特有的文化,学生在这充满深情的乐曲中听着、看着,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
&&& 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双刃剑,有些问题不仅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干扰了教学。
1、重形式主义
&&& 利用信息技术授课需要高素质、新理念的老师,需要老师们不断撷取、采集信息,将之科学合理地加工,为己所用。但是,曾几何时,我们会看到,“黑板上的板书”搬上了“电子屏幕”,学习内容变成了“电子文书”加“音像组合”,而且文字表述的内容太过详细,甚至本应以“看”和“思”为主的视觉内容,变成了教师的“朗读文稿”,由此出现了教学设计凝固化问题,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困,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用眼多、动手少,成为了观众。
&&& 比如我们经常上网下载的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很多内容都是“电子化翻版”。学生看完课文就能弄懂的问题,非要观摩投影片上打出的原文;适合在黑板上随机板书、逐字呈现的内容,非要“点击鼠标式”投映出来;教学目标也非要依赖多媒体呈现;口头提问的句子,教案中的步骤,课本上的练习非要直接做在课件里。结果呢?教师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徒有新奇之效,而少有经济实效之利。
2、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声像技术,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老师一会投影这,一会投影那,为活动而活动。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围绕课件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 请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上《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投映了“项伯夜见张良”的组图,形象逼真。有位学生指出项伯夜见张良劝其逃跑,张良不但不走反告密,张良之举是不义的,另一个同学认为张良未私自逃走,留下告知刘邦,张良之举是有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好”后接着投映下一个课件。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大家”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 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大量的课件,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未培养发散思维,不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思维没有创造性的突破,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 3、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引导
& &&新型教学以信息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④
&&& 但是很多老师改变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在利用信息技术授课时仅仅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只是把课改理解为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引导。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
&&& 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正是如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重在激励,妙在点拨,贵在引导,应开合有方、快慢有度、动静有节、训练有序,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
&&& 4、过分依赖信息资源
&&& 从来就不存在万能资源或唯一资源,信息资源亦然。它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确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信息资源不是唯一的。
&&& 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包括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资源;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作为教学主体师生的经历和个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课程。因此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信息资源。也不要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 总之,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环境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非常迫切。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价值,又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时机,还要走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为构建职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服务。
参考文献:
①余文森,《自主学习的真谛是什么》,《人民教育》刊,2006年11期,42-43页
②刘宁,《让网络成为教与学的“利器” 》,《江苏教育》刊,2007年1期,43页
③王树声,《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下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13-376
④黄厚江,《谈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行为的改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2010年6期,9-11页
发表评论:关于中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才智》2013年22期
关于中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入及设计等保障中职信息技术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的保障机制,介绍了利用网络共享学习材料,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利用学生之间的协作,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考试系统,提高课堂反馈速度等一些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机制,并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形成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利用、判断、处理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提高能帮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67【正文快照】:
现在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下面是笔者对职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一、关于有效课堂教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陶海凤;;[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海燕;;[J];文理导航(下旬);2011年05期
林景华;;[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16期
林小平;;[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4期
陈丽英;;[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张艳荣;;[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9期
朱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5期
郭欣;;[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5期
葛媛;蔡冠群;;[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杨利;;[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阮炳海;;[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跃红;;[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黄穗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刘小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夏宏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刘小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黄穗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程江卫;;[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程江卫;;[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浙江卷)[C];2010年
钱建新;樊维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魏学强;;[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陇南农校教师
蒲建勋;[N];陇南日报;2008年
本报评论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向朝伦;[N];四川日报;2011年
商丘市第四高级中学
贾继云;[N];商丘日报;2011年
河南省平舆五中
刘涵;[N];学知报;2011年
山东省肥城市第三中学
姜月华;[N];学知报;2011年
王家湾中心学校 杨成前;[N];延安日报;2011年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宋维;[N];济宁日报;2011年
山东省长岛县第一实验学校 梁立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安塞县初级中学 杜霞丽;[N];延安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涛;[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平;[D];苏州大学;2010年
曹立群;[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存新;[D];苏州大学;2010年
余银超;[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赵新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顾小萍;[D];苏州大学;2010年
谭志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金薇;[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黄艳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