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什么设文学奖

哪些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擦肩而过?
日 10:18: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记者 张显峰 高博 陈瑜
北京时间10月5日,还在国庆长假中的中国人的“朋友圈”,被一条从天而降的喜讯刷爆。
从瑞典传来的消息称,中国本土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位85岁的女科学家因为40年前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终于终结了中国人关于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之憾。
如果不是屠呦呦,面对诺贝尔科学奖,中国人仍然只有长长的惋叹。中国曾经有多项科学研究那么接近诺贝尔科学奖,却又遗憾地失之交臂。
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错了?
此前,中国科学家曾有过一次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机会。这就是1979年钮经义代表人工合成胰岛素团队竞逐诺贝尔化学奖。
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与两弹一星齐名的震动世界的科学成就。在1966年4月举行的华沙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议上,中国成功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新闻,成了参加会议的科学家们的中心话题。
不久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蒂斯尤里斯教授来到中国参观了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对在场的中国科学家说:“你们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十分令人振奋,向你们祝贺。美国、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方面有经验的科学家未能合成它,但你们在没有这方面专长人员和没有丰富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惊讶。”
但这一“惊讶”最终未能化成诺贝尔奖章。落选原因我们无从得知。毕竟,用诺贝尔奖研究者杨建邺教授的话讲,诺贝尔奖的评定本身也有许多问题,应该获奖的好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任何人或任何成果都没有百分之百获得诺奖的把握。
不过,中国学者的成果发表较晚,削弱了它本该具有的影响力,也许是最大的遗憾。中国学者率先取得胰岛素拆合实验的突破后,由于要求保密,他们并未及时发表成果。杨建邺说:“中国的小组比别人精密一些,但是比外国迟两年发表。这当然会影响评定。”
1959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过程中,邹承鲁教授领导的实验组曾取得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就——把天然胰岛素拆成A、B链,再重新复合,得到了活性恢复到原活性5%—10%的产物。这证明胰岛素的结构信息存在于其一级结构中。
1961年,美国科学家安芬森发表了一项理论意义类似的、相对简单的工作——氧化被还原的核糖核酸酶肽链复性、结晶。他用尿素变性天然核酸酶A,并能复性。这一成果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人工合成胰岛素史专家熊为民说:“如果在安芬森提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之前,或者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发表成果倒是有可能竞争诺贝尔奖的。可我们的结果发表得比他晚了不少时候。”
其实在复合A、B链,得到5%—10%活性的产物后,研究者曾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成果。为了吸取拆开工作未及时发表的教训,中科院生化所曾向中国科学院党组上书,要求尽快发表这一成果。然而,基于保密考虑,为了避免外国科学家利用这一发现首先完成胰岛素的合成,“上书”最终未获同意。
举世称赞却无缘诺奖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中国科学家拿诺贝尔奖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这被认为是一项完全符合诺贝尔设奖宗旨的“造福人类”的世界级的重大成果,既有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又有技术上的重大发明,但至今难以问鼎诺奖。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明廷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杂交水稻可能因为纳入不到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领域而不能获奖,但至今也没有人与诺贝尔基金会联系和交涉。”
此外,上世纪80年代由赵忠贤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超导研究方面与美、日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相比毫不逊色。但迄今国际上先后有5次10人,因在超导领域的重大研究发现获得诺贝尔奖,而赵忠贤则一直“置身局外”。
“未能获奖的原因很多。”明廷华认为,“一是与评奖中某些西方科学家可能存在对中国内地科研实力的低估和偏见有关。二是与国内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有关。在相当长时期内,有人认为,诺贝尔奖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奖金是资产阶级物质刺激办科学的手段,以致对诺贝尔奖长期持拒绝的态度。而且有关部门和单位不热心促进。”
遥遥领先却半途而废
作为好朋友,前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恒花秀武曾这样打趣已故科学家王淦昌:你已经走到诺贝尔奖的门槛上,差一点就跨进去了。
也只能用“打趣”来形容了。
本来有望成为中子的发现者,但德国老师轻视了这个中国青年的建议,使王淦昌留下了“终身遗憾”。
1942年,王淦昌提出一种探测中微子的建议:用K电子捕获的方法来验证中微子的存在。这个建议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后,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按照该建议进行了K电子俘获的实验,测量了反应后粒子的反冲能量。
“王淦昌—艾伦实验”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确切地验证中微子存在的著名实验。这个结果不仅证明中微子存在,也为费米理论提供了坚固的实验基础。
杨振宁和李炳安在合写的《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文章中,称赞王淦昌的这篇论文“是一篇极有创造性的文章,在确认中微子存在的物理工作中,此文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关键”。
然而,最终因此折桂诺贝尔物理学奖(1995年度)的并非艾伦,也非王淦昌,而是另两位美国人莱因斯和佩尔。1956年,他们在核反应堆做实验,终于测量到了中微子。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诺贝尔奖要授予真正从实验中测量到中微子的人。但持续的抗日战争,造成国内政治动荡。王淦昌有时间阅读和研究中微子,但要从实验中验证结果却成了奢望。而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有了很大功率的核反应堆,这也为从实验上测到中微子提供了可能。
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中国科学家在领先的情况下半途而废,别国的科学家接着做下去,获了诺贝尔奖。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高能物理学家准备与日本同行合作引进质子衰变实验。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试验,中日两国高能物理学家兴趣浓厚,积极性甚高。但在中国一方却未得到管理单位的支持,而日本的科学家独自进行试验,取得了科学上的重要发现,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个例子,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医师首先发现了用痢特灵或抗菌药物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若沿着这一方向继续研究,就会弄清胃溃疡的发病和治疗机理。尽管有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但终究因与经典理论和传统治疗方法明显违背而不得不终止了探索工作。而澳大利亚两位医学博士却沿着我们已经探出的研究方向继续前进,最终弄清了胃溃疡的发病和治疗机理,于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两件事直到今天都很值得深思。”明廷华说,“对于重大探索性的科研工作,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果敢支持;在科研工作中,违背经典理论和传统方法,不能进行理性质疑,在事实面前必不敢挑战,这是永远做不出原始性重大科研成果的。”
“诺贝尔奖不是计划出来的”
诺贝尔奖设立100多年来,获奖的科学家已达500多位,有获奖人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了30个。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屠呦呦之前一直缺席。从事科技管理工作40多年,亲历了我国科技事业曲折发展历史的明廷华,坦言自己“有些遗憾”。
但他认为应该理性看待这些遗憾。“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诺贝尔奖,从根本上来说,是以雄厚的经济、科研实力为基础的,而且是科学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诺贝尔奖不一定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科研实力就强,但经济、科研实力强,科研功底雄厚,自然就会获奖或获得较多的奖。”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欧美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基本垄断诺贝尔科学奖的局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明廷华说。
屠呦呦终于了了国人一桩心事。但明廷华提醒说,不应把诺贝尔奖或在多长时期内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奖作为科技发展计划的目标,诺贝尔奖不是能计划出来的。
“不必把诺贝尔奖看得太重,但也不应漠不关心。”明廷华认为,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在改革机制体制、增加投入尤其是改善基础研究的环境和创新文化上多下功夫,下苦功夫,摈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浮躁浮夸。这可能才是通往世界科学之巅的真正“捷径”。
(本文根据原载于日《科技日报》文章编辑而成)
( 网站编辑:赵梦姣 )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大多数信仰基督教?!...
已有 4609 次阅读
|系统分类:
&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分别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从1901年到1996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外),共评出诺贝尔奖各项得主639人。 & & &在639名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者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占3.3%,他们主要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国家。而信仰各种宗教的有618人,占96.7%。其中,信仰基督教的596人,占93.2%。信仰犹太教的8人,信仰佛教的8人,信仰伊斯兰教的4人,信仰印度教的2人。 & & &在81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宗教身份就更为突出。如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印度德兰撒修女,法国神父学家艾伯特.施维泽,瑞典神学家内森等。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国家元首,如美国的基辛格(犹太教),南非的曼德拉(基督新教),以色列的拉宾(犹太教),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斯兰教),波兰的瓦文萨(天主教)等都有宗教信仰。(引用者附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韩国总统金大中,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达赖喇嘛信佛教。) & & (原始资料摘自《中国宗教》(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2003第2期,第63页。&)& & & &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出类拔萃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非常虔诚的有神论者;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更是一个典型笃信《圣经》的虔诚基督徒,有人统计,他的所有作品中,科学部分只占 16% ,而关于《圣经》的属灵作品竟然有 84%之多,总字数超过一百四十万字。根据作者统计材料,自从 1901年设立的诺贝奖以来,美国获得该项科学奖的 286位科学家中, 73%的获奖者是基督徒, 19%是犹太教徒。&&& & & 诺贝尔奖得主除和平奖得主外都是科学家,绝大部分信仰宗教,是有神论者。& & & 从1901年到1996年除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战期间,因战争有个别年份停评外,共评出诺贝尔奖各项得主639人。其中物理奖148人,化学奖123人,生理或医学奖159人,文学奖91人,和平奖81人,经济奖37人。在639名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们主要是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信仰各种宗教的有618人。 & & 其中,信仰基督教596人,信仰犹太教的8人,信仰佛教的8人,信仰伊斯兰教的4人,信仰印度教的2人。 & & & & 有一本书叫《科学家的人生观》,谈到调查了432位科学家的宗教观,其中34位不能确定其宗教态度,15位对宗教持“无可无不可”或“不可知论”的态度,16位说自己是无神论者,而367位自称有信仰——坚定确切的相信灵魂不灭。在这本书中谈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都信仰上帝。比如伽利略、牛顿、高斯、瓦特、安培、拉法第、爱迪生、巴斯德、爱因斯坦等。右图:诺贝尔颁奖现场&&&&&&&&&从世界著名科学家普遍信神说开去从世界著名科学家普遍信神说开去&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是三大谬论。从进化论上看,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都没有错,所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本民族利益而侵夺异族,错在哪里?从唯物论上看,人和动物本质一样,都是由原子、夸克等组成,你凭什么自认为是高级动物?从无神论上看,科学与有神论是死敌,但对科学贡献最大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却都是有神论;创立科学并且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很多人也是有神论;而在科学落后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却在以无神论者自居,并且自以为真理在握引以为荣。&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很多观念彻底地反思一下。&从盖洛普民意测验说起&盖洛普是世界著名“盖洛普民意测验”的创办人,在中国鲜有人知他是基督徒,他说:“从统计学,我可证明神的存在。”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绝大多数相信有神。多年前,联合国曾经用世界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一项调查,即调查最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其中除38位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以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神者仅20人,占总数的7.6%;信神者则有242人,占92.4%,其中包括几乎所有曾对科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巨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信神者竟占93.27%。&这长长的信神科学家的名单中,有不少我们熟知的名字,其中包括几乎所有曾对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巨擘。在这里介绍几位世界闻名的信神的大科学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之父牛顿,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大王爱迪生,最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世界核物理女皇吴健雄,发现X光的伦琴,诺贝尔奖创办人诺贝尔,中国的近代科学家先驱徐光启,发现安培定律的安培,发现欧姆定律的欧姆,发现库仑定律的库仑,发现焦耳-楞次定律之一者的焦耳,发现海洋航道的莫里,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发现磁滞形象的斯坦麦芝,发明无线电广播的费森登,发明电报的莫尔斯,发明无线电通信的马可尼,发明印刷术的谷登堡,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发明种牛痘的琴纳,麻风病学研究先锋班德,发现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近代牙科医技之父富兰克林,化学之父波义耳,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生物化学之父海尔蒙特,物理化学之父吉布斯,现代航空之父和火箭之父冯布劳恩,移民之父哥伦布,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基因学之父摩尔根,当代分子遗传学权威柯林斯,近代力学之父和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热力学之父汤姆生,电磁学之父和电学之父法拉第,生物分类学之父林耐,原子结构学说之父玻尔,电脑之父狄克斯,麻醉剂之父辛普森,电化学创始人戴维,现代实验科学创始人培根,外科消毒法创始人利斯特,细胞病理学创始人微耳和,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创始人南丁格尔,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机能心理学创始人詹姆斯,心脏移植手术创始人卡雷尔,比较解剖学创始人居维叶,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迪南,恒星天文学创始人赫歇耳,天体光谱学创始人哈金斯,恒星内部结构理论创始人爱丁顿,冰河地理学创始人阿加西斯,地理学计量学派奠基人克利斯泰勒,原子物理学之父海森伯,量子力学创始人薛定谔,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狄拉克,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动水力学和静水力学创始人帕斯卡,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数学王子高斯,微积分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自然选择学创始人华莱士,日心说创立人哥白尼,经典电磁理论奠基人麦克斯韦,光学矿物学奠基人布鲁斯特,近代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昆虫学泰斗法布尔,生物学界泰斗巴甫洛夫,现代原子能大科学家普赖特,力学大师胡克,提出维生素学说的霍普金斯,第一位环绕地球的宇航员葛兰约翰,首登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75位……&这份名单很难列得完整。这些科学家都是圣经的信奉者,他们都相信创造论。是这些科学家发展了科学!因此,说创造论中没有科学家或创造论不科学,不仅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是相当可笑的。今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有基督信仰者,比比皆是,他们可以一方面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一方面赞美创造主造物的大智大能,科学与神学携手并进。前者究察神之工,知道造物主的存在;后者领悟神之言,接受神的训诲。政治家往往说谎,不讲真话,欺骗你。但上述科学家的见证,你应该相信,他们讲真话,他们的信仰不会欺骗你。还可告诉你一个令人信服的统计数字,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基督徒竟占93.27%。&科学家们的故事&400年前当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和月亮上的山脉后,欣喜若狂地写下了如下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感谢上帝,他让我想方设法发现这样伟大的、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迹。”&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拥有2千多种发明,但当记者问他最大的发现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居然是:“我发现耶稣是人类的救主。”他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立了一块石碑,其上刻着:“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伦琴在发现射线后,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是根据《圣经》希伯来书第4章第12节的内容,取希腊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为名,称为X射线,或称为X光,即基督耶稣之光。&被称为“火箭之父”并于19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科学家布劳恩曾说过,每逢他感到无能为力之际,他总是要向上帝祈祷。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康普吞博士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曾在1946年转载入上海英文《科学文摘》的文章中写道:“要紧的是具有对上帝的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告诉我们,人是上帝的子女,他有权力得到更多的享受,一方面在现世,一方面在来世,信仰足以使我们的生活具有高贵感。”&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量子论的发明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于1945年信教,他曾说过:“我们无论看何处或调查我们以为距离很大的地方,宗教和科学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一个矛盾来;而对最大的问题,却看出完全的意见一致。宗教和科学这二者并不互相排斥;相反,是互相完成的,好像是为相辅相成具备了条件。”&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库尔德•阿尔德在二烯合成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即所谓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他始终虔诚地相信上帝,并且终身未婚。人们一直赞美他虽然富有但生活俭朴的美德。&……&无数大科学家们的信仰和见证,让迷茫中的我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多了敬畏,让我们真正思考“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将到哪里去”。&&爱因斯坦接着说:“小到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安排;那么请想想: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就是神!”
& & &站在现代科学顶峰的爱因斯坦曾接受记者访问,请他谈对神是否存在的看法,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朋友,看着桌上的糖果、饼干、咖啡杯,对记者发问:&&“记者先生,您是否知道是谁将咖啡杯等物安放在此处的?”&记者回答:“当然是阁下。”&爱因斯坦接着说:“小到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安排;那么请想想: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就是神!”&爱氏又说:“也许阁下会说:‘我没看见过,也没听到过神,那么我如何相信神的存在呢?’是的,您具备了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这五种感官是有其限度的,例如声音,只有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范围内的波长,人才能听到……”&视觉也是一样,人只能看到能发出可见光的物体,而可见光仅仅是电磁波大家族的一个小小波段。现代宇宙学用动力学方法研究星系得到的星系总质量总是远远大于所有可见的星系质量之和,而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宇宙中暗物质比看得见的物质高出至少是数十倍、上百倍,几乎主宰了宇宙中的运动和演化。&科学家发现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切是那么精确而有序。一切自然常数如电子电量、质子的质量、相互作用力的耦合常数等等,若稍有一点不同,原子就不会聚在一起,恒星就不能燃烧,行星、地球、生命都无法存在。所以剑桥大学名物理学家John.polkinghorne说:“当你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都是不可思议地精密地协调在一起,从而制造出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你就会有如此的想法:这个宇宙不是碰巧存在的,而是有意创造的。”&无独有偶,200多年前经典力学大师、大科学家牛顿就曾接待一位固执的无神论者,请他观赏自制的太阳系星体运行仪,客人惊叹于其运行之精确。自然问道:“谁制造,怎么制造的?” 牛顿幽默地说:“自发地随机产生的。”无神论者以为这不可能,以为大谬不然,牛顿然后反问道:“既然你认为小小星运仪都不可能自发地、随机地、偶然产生,那阁下为什么坚持认为这庞大的宇宙及一切是随机、偶然地产生的呢?”这本来是浅显明白的道理,实证科学碰到实证,在星运仪面前无神论者无法不折服。与爱因斯坦接受记者采访同样成为科学发展史上一则有趣的佳话。&在天文学图书中标度为109光年的天文照片上,银河系已渺小得看不见,只有黑暗背景上分布的数以百计大小不一的渺小亮点,如同白天阳光下飘浮在空气中的微细尘埃,然而它们都是星系团、超星系团的庞大天体群。若将其一放大千倍,其中又有上万的微细尘埃,那才是星系的世界,银河系仅仅是其中之一。&若直接观察银河系旋窝,会看到千亿颗恒星沿着既定轨道旋转,太阳要经2.5亿年才转一圈,太阳也不过是小小银河系中一丝微细尘埃,河外星系也如银河系,弥漫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个小小宇宙整个空间。人类科学的脚步远未超出小小的太阳系,对深层的宇宙更是望尘莫及,难以想像。&自十四世纪分类科学发展以来,夸大个人理性,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的一些知识分子,自囿于井底观天;一些无神论祖师面对宇宙现实,也只能弄巧成拙,无神论鼻祖尼采承认“永恒轮回是人生之肯定的最高公式”,成为羞答答的半个无神论者。马克思、恩格斯却只有向遁词求援,拒绝回答宇宙与物质及运动之源,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物质的属性就是运动”,用同义反覆的伎俩掩盖逻辑上的尴尬与荒疏。既不能自圆其说,对“神创论”也无法反驳。&我们知道,牛顿是近代理论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发现创立的物理学三大定律(万有引力、作用和反作用力、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之积(F=ma)。直到现在,仍然是科学界的基础理论之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视野已经冲出地球。奔向宇宙。在超宏观和超微观领域里,牛顿定理就无能为力了。於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与旧科学相悖的新科学便出现了。故此,才使得物理能够继续演进和发展下去。然而,量子力学就能够完全解决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问题吗?科学家曾断言,基本粒子是最微观的物质形态,只要发现一个新的粒子便可获得诺贝尔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处都有新粒子被发现。科学家终于认识到这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令人震惊的是人们还发现了比粒子更小的质量单位(夸克),更令人震惊的是证实还有比夸克更微观的质量单位存在……&科学的定律一部份是人类不完善的认识能力通过有缺陷的感官在狭小的时空范围中用不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暂时获得的,而另一部分则完全是推敲和猜测。所以,许多&科学结论&注定是在不断地变化、修正和消亡之中。无论科学家是否承认,他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和认识能力(意)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这种被污染了的&六根&所发现,发明和演绎出来的结论和理论必然也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不真实的。而要获得完美的知识,唯一的途经是去接近那个完美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吾人本具无漏智慧的清净自性!接受它的方法就是佛法。&美国天文学家华德尔在绘制星体图时,只能根据天文望远镜的能视空间来推演银河系的星体布局。随着哈勃望远镜的每一次改进,星体图都要重新绘制。因为原先的肯定又错了!人类能看到的最远的星体离地球有150亿光年,换句话来说,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是150亿年以前星体,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则只能等到150亿年后才知道!&而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对三千大千世界了如指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有三十三个界定范围,而生命则以十种不同的形式和等级遍及于三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在华藏世界内有十种不可说佛刹微尘香水海,无极无尽。有无数个象西方极乐世界的星体,并且仔细详尽地解说那里的情况。&他告诉人们地球就象一个椭圆形的庵摩罗果,这是2000年以后才被科学家证实的啊!他还说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生命,如果人类未发现显微镜,恐怕到现在还认为佛陀是在讲迷信了!所有的科学定律都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中成立,它们多数从一开始就注定会遭到修正甚至否定的命运。&释迦牟尼佛观察宇宙就象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观察大象一样,而科学的方法则是一群盲人在摸象,他们研究的成果绝不是大象的全体和真实。佛佗教我们要&但求本,不愁未&。他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长说短说、横说竖说,并非是想告诉我们大象鼻子有多长,尾巴多少毛这类技术的问题,而是教我们这群盲人睁开眼睛而已!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红莉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诺贝尔为什么设文学奖?诺贝尔为什么设奖?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逝世前立下遗嘱,将的遗产留作基金,用以奖励世界上在科学、文学和和平事业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按遗嘱,诺贝尔奖金被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奖(从1968年起增设经济学奖,第二年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文学奖必须是授予“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
这位献身于科学技术的人,宁肯不设数学奖,也要设立文学奖,使不少人迷惑不解。其实,这位自学成才的“炸药大王”,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具有文学家的气质。他终身保持着对文学的强烈好,只不过他的文学才能被他发明创造的耀眼光辉掩盖了,被他庞杂的世界性工商事务挤压了。尽管如此,诺贝尔在浩繁的科学试验、经济管理和社会活动的空隙中,仍用多种文学作品及其他书籍,写下了一些和奇妙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犹如巨石的裂缝中的劲草,不太引人注目地顽强生长着。
诺贝尔对文学的爱好一方面是自身的素质使然,另一方面是受到他的两个家庭教师的影响。诺贝尔在八九岁时只受了1年的正规小学教育,此后不久就由家庭教师为他和两个哥哥授课。
第一位家庭教师是瑞典籍的桑德森,他是一位语言学家兼历史学家。他教诺贝尔瑞典语、瑞典历史和俄语等。是他为诺贝尔打开了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之窗。诺贝尔在他的教育下,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并对文学发生兴趣。诺贝尔后又进一步学习了法语、英语和德语,因此诺贝尔通晓除瑞典语以外的4国外语。他富有语言天才,在10余岁时就能够把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的作品片段翻译成瑞典文和俄文,然后又译回法文。( 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位家庭教师是俄国的齐宁,他是俄罗斯有机化学的奠基人,后又是元素周期律的天才发现者门捷列夫的大学老师。他除了教授诺贝尔的化学基础知识,传授化学工程技术,奠定他成为“炸药大王”基础之外,也与桑德森一起激发了诺贝尔对文学特别是对的爱好,因为他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诺贝尔偶然读到了家庭教师随身带来的一本莱诗集中的《云雀颂》,就立即被雪莱优美动人的诗句深深打动了。从此,雪莱和雪莱诗歌就成为诺贝尔的最爱。直到晚年,诺贝尔对雪莱诗歌的痴迷程度也丝毫不减。可是他的对诗歌很不以为然。倒是他的支持他阅读雪莱及其他诗人的作品,她说:“诗歌是写给高尚、有教养的人欣赏的,我很高兴你能喜欢。在你的先祖中,有一位叫克鲁伯克的科学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呢。,你就尽管去读吧。”
诺贝尔在家庭老师的培养下,加上他天资极为聪明,在18岁(1851年)时就用英文写了一首419行的自传性长诗《谜》:
我的摇篮好像死床,
忧虑的母亲
多年看护在旁,
尽管希望渺茫,
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劲来,
吮吸几口乳汁充肠。
接着是抽筋痉挛,
濒于死亡。
直到我抓到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差一点无法养活,只有母亲不放弃希望,执意要把孩子养大。
1850年,诺贝尔的父亲让他到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地旅行2年,以扩大视野,积累知识,磨练意志,增强能力。白天,他参观实验室,听老师讲解;或者到企业,跟着技术人员学习。晚上,他就读起雪莱等人的诗集来,并模仿雪莱写起诗来,他把这次出国游历和对家的用优诗句表达出来:
到海外异国旅游,
一种怪念生心头:
茫茫大海多锦绣,
却不能使我久留;
因为心中的海洋,
是更加浩瀚悠悠……
这时的诺贝尔完全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他对之路充满了矛盾:将来是当科学家呢,还是学家?
诺贝尔后来在1868年将他的这首自传性英文长诗《谜》抄赠给他认识的一位叫史密斯的英国老牧师。老牧师读后的评价再次证明了诺贝尔的外语和文学天赋:“我还以为这是一位英国人的不平常的作品呢,可作者居然是一位外国人,那就更加百倍地不平常了。我曾尽量搜寻文法上的错误和语言上的疏漏,但却如此之少,在全篇419行诗句中,平庸的诗句不到6行。你能用英语写成这样的诗,那么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诗,当然更无所不能了。”
诺贝尔在国外游历时,还写到了自己在巴黎与一位“既美丽又善良”的姑娘的初恋:
她举起深情的目光向我凝望,
倾诉无私的钟情汪汪,
我们并不是由自私的动机而结合,
不曾给我们提过户对门当。
她为什么要爱?爱是她的天性,
犹如芬芳是玫瑰的馥香。
我沉沦在干旱沙漠中的生命,
从此获得了和期望。
怀着圣洁的祝愿,
得到那可爱的姑娘,
结为倾心相印的情侣,
永不辜负她热爱的理想。
可是,好景不长,姑娘不幸重病早夭,诺贝尔无限,对她满怀痛悼之情:
这样本可以相安无事,
只准备共尝婚后的甘苦,
然而命里不曾这样注定,
她终于嫁给了坟墓。
我的希望不多,
我的爱是属于那位死去的人儿。
此外,从诺贝尔实验室的记录本上发现一些他未完成的诗稿。而另一份文学目录清单也记载有他完成的14首诗,这之中既有人们所知道的《谜》、《三姊妹》、《我是否曾经爱过……》、《给与的想……》和《森西》5首诗,也有《她》、《惊奇》和《我看到两朵玫瑰的蓓蕾》等9首没有流传下来的诗。其中《我是否曾经爱过……》抒写了他对的渴盼和内心遭受的爱情来临又瞬间幻灭的:
我是否爱过?
啊!你的质问,
从我的漩涡
唤醒了一幅甜蜜的轮廓,
那梦寐以求的幸福呵,
生活不肯将它赐予我;
那满腔热忱的爱情呵,
不待就已经凋落。
你不会懂得,
一个的心灵的理想世界,
是怎样遭到现实的折磨:
挫折、幻灭与忧思,
是怎样捉弄那欢乐的生活,
使一切都丧失灿烂的光辉。
你那年轻的,
在如意宝鉴中,
只看到世界纯洁无浊,
啊,但愿你不要
看到它的面目赤裸。
诺贝尔一生病魔缠身并患有症。他常常用紧张的来驱赶病痛和忧郁。他在科学实验时,若是灵感袭来,就在实验笔记本上写下他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他写信时,常常引用、伏尔泰和席勒等一些国家的作家的作品。直到老年,他还能大段大段地背诵拜伦的长诗《哈罗尔德》。
他对易卜生、比昂逊、吕德贝和拉格勒夫等挪威和自己国家的作家十分熟悉,常常阅读并他们的作品。例如他对易卜生的诗剧《彼尔o金特》就写过富有见地的评论。在自己国家的作家中,他喜欢吕德贝和拉格勒夫,并说拉格勒夫的作品“新颖”、“动人”。当有人谈到为他熟悉的作家赖德伯格举行追悼会时,他说,“有些作家,他们的作品就是很好的纪念,并不需要其他的纪念。例如赖德伯格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诗表现了高贵的灵魂和的形式。”他喜欢带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品,不喜欢自然主义作品,因而他赞扬果、巴尔扎克、莫伯桑和拉马丁并与之交往,贬低左拉。他尤为尊崇雨果,因为雨果的作品,其人性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最为浓厚。他与雨果有直接的交往,有时还应雨果的邀请到雨果家做客。在雨果83岁生日时,他还专门送去贺信:“伟大的大师,祝您长寿,您博爱的思想令全世界更加美好灿烂!”他也喜欢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但对屠格涅夫尤为偏爱。
诺贝尔在文学上的兴趣如此广泛,因此他除了写诗外,还写和戏剧。小说《在最明亮的非洲》(1861年)和《兄弟与姊妹》(1862年)反映了他社会改革的思想。讽刺剧《杆菌发明专利权》(1895年)和深受雪莱影响的悲剧《复仇女神》(1895年)蕴含,体现了作者的性格,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剧本的是诺贝尔在暂离病床,穿着睡衣,忍着头疼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代科学巨匠对文学的爱这样如痴如醉,竟把健康置之度外。一年后,《复仇女神》在巴黎出版时,诺贝尔逝世了。
诺贝尔是怀着对文学的爱而走完他光辉灿烂的一生的。正是这种对文学的理想主义的爱,才使得这位科学伟人在逝世之前立下了设文学奖的遗嘱。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9-0109-0109-0107-0107-0107-0110-2810-0910-0902-27&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推荐阅读并说 诺贝尔是怀着对文学执著的爱而走完他光辉灿烂的一生的。正是这种对文学的理想主义的爱.......&推荐阅读并说 赞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