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生学校排名方法中,抽样哪些困难和挑战

研究方法分析及反思
&&&&&&& 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林彬/王文韬
&&&&中国大陆自1979年恢复重建社会学学科以来,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这20年也是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作为一门经验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受到时代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学研究者努力追踪和反映时代的变迁,研究和分析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中不断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又不断对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类型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试图考察如此背景下,近10年来,在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中,中国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并对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论探讨。
&&&&一、对社会学重建时期的认识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首先是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基础条件等),其次是从事社会学活动的各类人员的主观意向,最后是人们对发展进程的认知、思考以及相应的调整。
&&&&9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是在对80年代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社会学界对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发展状况认识不一。一些学者强调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本土)性格,如费孝通强调,重建时期的社会学是一门“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费孝通,1994)。阎@①认为,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和70、80年代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社会学相比,80年代中国(大陆)社会学更强调研究中国社会现实的问题,表现出“主体性格”和“中国特色”(阎@①,1990)。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重建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受到西方社会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从而使中国学者认识到本国传统与当代社会学的差距,促进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邓方,1990)。此外,许多研究者指出,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实用性格,其具体表现是问题取向、政策取向和经验取向,而相对地忽视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
&&&&以往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认识,并从不同侧面概括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但在某些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1)以往研究一般是把中国社会学视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其总体特征,而没有考虑在重建时期社会学研究队伍的不同来源,以及社会学内部不同分支领域的特点和差异。(2)缺乏对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在理论上考察学科(理论、方法及研究)与社会的关系有不同的视角,如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等等。科学社会学主要关注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又形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研究学科外部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对学科发展史的影响(称为“外部史”研究);另一个是研究学科内部因素(如科学家集团、权威结构、派系、评价机制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内部因素研究与知识社会学、社会学的社会学(或反思社会学)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外部因素的角度,运用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和科尔曼(James Samual Coleman)的“结构影响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过程。
&&&&默顿的理论视角侧重分析社会结构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其要点是:(1)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因科学的具体类型的不同而不同;(2)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因科学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3)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还因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不同(默顿,1938)。科尔曼考察了社会结构与应用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关系,从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较系统的观点:(1)社会研究可分为应用研究和学科研究两个领域,它们的研究目的不同:应用研究的结果直接影响社会行动(实践)领域;而学科研究的目的是建构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同时还反思和检验社会学知识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应用研究的主题、方法、委托人(或责任结构)等等要素发生了本质变化。(3)社会互动结构的变换,导致社会学家研究重点的转变。例如,美国社会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是由于本世纪30、4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互动结构由地方扩大到全国(科尔曼,1990:第23章)。
&&&&从这一视角来看,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社会改革对具体、专业的社会学研究的需要;(2)社会开放使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促进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3)改革以来教育体制的完善,促进了专业社会学人才的培养。
&&&&但在重建初期,由于我国社会学研究队伍的成员大多数是其他专业“转行”的,或来自实际部门的调查研究人员,缺乏社会学的专业基础和系统训练;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科与非学科、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不明显。比如,冠以“社会调查报告”的文章任何人都可以写,而不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这种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在重建初期是不可避免的。直到80年代末期,随着大批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人员加入研究队伍,这种状况才逐渐改变。
&&&&另外,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限制,80年代初期社会学的自身定位就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为了减少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强调社会学的经验性和实用性,强调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而回避对重大社会理论问题的学术探讨与争论。又如,在对国外社会学的学习和借鉴上,偏重于对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学习与应用,而忽视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方法论的深入研讨;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片面强调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或“中国特色”。
&&&&由此可见,结构因素对我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既有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方面,社会改革和结构变迁使社会调查和应用研究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社会学学科知识得以普及;另一方面,原有的研究基础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使得80年代的社会学研究凸显出经验取向和政策取向,并出现了以社会调查替代社会学调查研究、以对策研究取代学术研究、以单纯的描述与记录作为学科研究的主要功能,以及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民意调查泛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盛行等等现象。
&&&&80年代社会学重建时期的主要特征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概括的:表现出实用性格、经验取向、政策取向和问题取向,以及学科制度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缺乏理论性和学术性。但这是就整体和主流而言的。应当看到,80年代后期,在社会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和研究者群体当中已逐渐形成了学科意识,在研究论文和研究方法上开始注重学术性和规范性,这为90年代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基础。
&&&&二、90年代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为了分析90年代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特点,我们对年4月发表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上的所有经验研究论文(共341篇)进行了文献内容分析。《社会学研究》是国内社会学最主要的、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在这十年中共发行62期(双月刊),发表各类文章1221篇。在这一刊物上发表的具有经验研究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和代表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注:经验研究是用经验资料分析、研究实质性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经验研究”指通过利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如通过问卷、现场观察、访问和社会实验来搜集经验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而广义的“经验研究”则不仅包括前者,而且还包括运用经验性文献资料(统计文献、二手资料等),通过二次分析、内容分析、定性分析、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考察实际的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第123-124页)。)的基本状况和研究水平。
&&&&在分类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对每一篇经验研究论文的发表年份、研究者单位、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程序、以及主要的研究方式、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等9个变量进行归类和编码(见表1),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和概括。
&&&&1.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力军。研究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对这十年研究论文的作者单位进行了统计(见表2)。十年来,高等院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经验研究论文共有242篇,占总体的71%,大大高于非院校与省市社会科学院部门(99篇,占总体的29%)。而且在分时段的考察中,“高等院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年发表经验研究论文有95篇,占此时段的59.7%;年有147篇,占此时段的80.8%。这些结果说明,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与非学术、专业与非专业研究之间分工的日益明确,非专业人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比例逐渐减少。另外,尽管还未能完全实行匿名评审制度,但是以《社会学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刊物的主编及编辑们,已经偏重于从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部门的研究者中选取优秀论文,这也是我国社会学制度化与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表1              变量的分类
  变量                         分类
  年份                        
                   1 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者单位            3 省市社会科学院(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4 专业研究部门(如零点调查公司)
                   5 政府机构(如政府政策研究室)
                   6 其它
                   1 实地研究
                   2 统计调查
  研究方式             3 实验研究
                   4 文献研究
                   5 其他
                   1 普遍调查
                   2 非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的抽样类型        3 随机抽样调查
                   4 个案调查
                   5 其他
                   1 参与观察
                   2 无结构访谈
  资料收集方法           3 结构式访问
                   4 问卷调查
                   5 文献收集
                   6 实验
                   7 其他
                   1 简单统计分析(分类、百分比、单变量分析……)
                   2 中级统计分析(相关、回归、双变量分析……)
                   3 高级统计分析(多变量分析、统计模型、网络分析……)
                   4 实地调查定性分析
  资料分析方法           5 文献定性分析
                   6 统计文献分析
                   7 二次分析
                   8 文献内容分析
                   9 实验分析
                   10 其他
                   1 假设检验逻辑(有明确的理论假设)
  研究程序分类           2 归纳逻辑(无明确的理论假设)
                   3 其他
                   1 理论、方法、社会学史
                   2 社会、城乡发展、现代化
                   3 文化、社会心理
                   4 人口、群体
  主题分类             5 社会结构
                   6 妇女问题
                   7 家庭(婚姻)、生活方式
                   8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9 社会问题
                   10 其他
                   1 学科理论研究
  研究目的分类           2 应用研究
                   3 其他
&&&&表2                       研究者单位分布
单位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高等院校       169    49.6      59     37.1     110    60.4
中国社会科学院    73    21.4      36     22.6      37    20.3
省市社会科学院    48    14.1      29     18.2      19    10.4
专业研究部门     18     5.3      9     5.7      9    
政府机构       32     9.4      25     15.7      7    
其他          1     0.3      1     0.6
总计         341   100.0      159    100.0     182    100.0
&&&&此外,年《社会学研究》作者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7.78%,中级职称的占27.3%;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占12.8%。作者群的平均年龄是41岁,高峰值在25-49岁之间(魏屹东、邢润川,1996)。这些都表明,中国社会学研究无论从制度环境、发展目标,还是在人才资源上都已进入了学科发展的新阶段――制度化与专业化。
&&&&2.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与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密切联系,研究重点随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
&&&&我们将研究主题分为九大类,并将研究论文分为两个时段进行统计分析。
&&&&年中国社会学研究最关注的4个主题类别是:1.“社区、城乡、发展、现代化”36篇(占此时段的22.6%);2.“人口、群体”32篇(20.1%);3.“文化、社会心理”25篇(15.7%);4.“家庭(婚姻)、生活方式”22篇(13.8%)。
&&&&年中国社会学研究最关注的4个主题类别是:1.“人口、群体”43篇(占此时段的23.6%);2.“社会结构”25篇(13.7%);3.“家庭(婚姻)、生活方式”24篇(13.2%);“文化、社会心理”23篇(12.6%)。
&&&&在两个时段间变化较大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结构”(从5%上升到13.7%),“妇女研究”(从4%上升到9%),“社区、城乡发展、现代化”(从22.6%下降到10%)。
&&&&社会结构研究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果说,年社会结构研究的重点是从宏观整体上考察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那么,近几年则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如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农村组织结构、阶层结构等)。例如王汉生、张静等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研究,李培林对国有企业的研究,李路路、戴建中对私营企业的研究,李强对社会阶层的研究等等。
&&&&90年代我国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应用研究。10年来,研究者对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国营企业改革问题、农民工流动问题、职工下岗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城市犯罪问题等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学研究者又针对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环境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跨文化研究等等,说明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3.目前中国社会学仍存在重经验(描述)、轻理论(解释),重应用研究、轻学术研究的倾向。但随着学科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90年代以来,在一些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已较为重视学科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
&&&&从研究主题分类统计上看,这十年“社会学理论、方法、社会学史”方面的经验研究论文只有7篇,占总体的2%。从“研究目的”分类统计上看,理论性的经验研究论文只有18篇,占5%(应用研究的论文占95%)。(注:经验研究是与基础理论研究(或纯理论研究)相对应的,后者是指在建立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系统验证的研究。从研究目的上区分,经验研究可分为应用研究(旨在解决实践问题)和学科理论研究(旨在用经验资料建立或检验学科知识的研究)两大类(参见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第23章)。)
&&&&从研究程序分类统计上看,341篇论文中采用归纳逻辑(即没有明确的理论假设)的研究论文有247篇,占总体的72.2%;而采用假设检验逻辑(有明确的理论假设)的论文占27.6%。有的研究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90年代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131篇社会调查报告中,有明确理论前提的报告只有38篇,占29%(刘少杰,;)。
&&&&但是也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在一些研究领域中,如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生活质量研究、社会网研究等,研究者对以往的理论文献有较好的把握,经验资料与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比较紧密,因此研究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此外,在一些比较成熟、研究积累较多的分支学科(如社会人口学、社会心理学、家庭社会学、社会结构研究等)已初步建立了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规范。
&&&&4.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并成为社会学学科研究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90年代后期,实地研究方法的应用比例明显增加,反映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见表3)。
&&&&表3             研究方式的分类统计
研究方式           广义经验研究的研究方式        狭义经验研究的研究方式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实地研究           81       23.8         81       47.1
统计调查           90       26.4         90       52.3
实验研究           1        0.3          1       
文献研究           169       49.6
总计             341      100.0         172      100.0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统计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就成为我国调查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研究方式。所谓统计调查(survey)是指运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抽样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袁方,1997)。但到90年代后期,实地研究方式的应用明显增加,这说明,我国经验研究方法从偏重问卷调查走向多元化。实地研究来自多个学科和不同的研究传统,这些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在对社区、群体、组织等目前社会学的主要课题进行较长期、深入的微观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年,采用统计调查的论文有44篇,占此时段的61.1%,高于实地研究论文(28篇,占38.9%)。而在年,运用实地研究方法的论文有53篇,占53.0%,超过了统计调查论文(46.0%)。
&&&&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研究方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统计调查方式是在80年代的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的“热潮”之后,通过反思和学习才逐渐完善的。1995年以来举办的几期“社会学研究方法高级研讨班”,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设计”培训班,以及近几年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社会学研究课题”项目,都促进了规范的实证研究方式的普及与提高。此外,近几年在专业刊物(如《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的较规范的实证研究论文,以及海外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实地研究方式的发展则汇集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传统的方法:(1)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学的社区研究传统(以费孝通的农村研究为代表)。(2)1979年以前我国的政策研究人员较熟悉的典型调查、蹲点调查的传统。(3)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field
work)和民族志(ethnography)方法(90年代以来在一些分支领域,如社会人类学、民族社会学、农村宗族研究,研究者逐渐掌握了规范的、国际通用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方法)。(4)历史学的口述史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近几十年被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如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90年代,我国社会学家在一些分支领域的研究中,也运用和发展了这种方法)。此外,还有来自犯罪社会学、医学社会学传统的个案研究法、生活史研究法等等。在90年代的经验研究中,各种不同来源的实地研究方法,一方面,在各自的研究传统和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和借鉴又形成一些综合式的研究方法,例如参与观察结合个案研究、在社区研究中运用口述史方法等。
&&&&5.文献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方式,在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中仍被广泛运用。90年代的文献研究主要是利用现存统计资料和官方文献进行描述性研究。
&&&&文献研究是利用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式。90年代,采用文献研究的论文有169篇,占经验研究论文总体的49%(见表3)。从研究者单位的角度分析,文献研究在各单位的研究论文中均占50%左右。这种利用“图书馆”的研究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难以保障,缺乏有关新现象、新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等等),但对以往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深入分析是很必要的,这有助于得到新的启示与结论。
&&&&文献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有:文献定性分析、统计文献分析、二次分析和文献内容分析。其中,统计文献分析被运用得最多(有118篇,占所有文献研究的70%)。此外,许多研究是在实地收集政府文件、统计报表和汇报总结材料(36篇,占实地研究的43%)。这说明目前的文献研究,主要是利用现存统计资料和官方文献作描述性的概况研究,较少利用历史文献、个人文献进行深入的学术性研究。
&&&&6.近几年来,经验研究中具体的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不仅反映了方法论倾向的变化,而且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变化对研究方法精细化的要求。
&&&&由表4可以看出,90年代在利用第一手资料的狭义经验研究中,研究者在实地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其中“问卷调查”(占48.8%)和“文献收集”(占20.9%)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表4             资料收集方法分类统计
资料收集方法 参与观察 无结构访谈 结构式访谈 问卷调查 文献收集 实验 其他 总计
狭义  频次   15     19     16     84    36   1  
    频率%  8.7    11.0     9.3    48.8   20.9  0.6 
0.6  100.0
广义  频次   15     19     16     85    204   1  
    频率%  4.4    5.6     4.7    24.9   59.8  0.3 
0.3  100.0
&&&&分年段统计后发现,近5年来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论文比例明显上升(“参与观察”由3%上升到13%,“无结构访谈”由1.5%上升到18%)。再加入“研究者单位”这一因素进行分析还发现,“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在年的大幅增长也主要“发生”在院校。说明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研究者已不仅仅依靠问卷调查进行经验研究,而且更多地采用实地参与观察、访问的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学术性研究。此外,这种变化还反映出研究者对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的重新认识。
&&&&结合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看出指导经验研究的方法论思想的某些变化:(1)80年代我国社会学研究更多地受到美国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90年代以来通过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欧洲社会理论和研究方法论的引入,我国学者对定量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定性研究方法的作用有了更新的认识。(2)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和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研究者认识到,经验研究不能停留在仅仅对社会现象作宏观的整体描述,而且应当对各种具体现象的深层动因和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这就需要以人文学科的或阐释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深入访谈、解剖个案等实地调查方法。
&&&&7.与80年代相比,研究论文的质量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都有很大提高,但在具体方法的应用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国外社会学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般来说,经验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资料、理论、方法三个方面。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在资料的客观性和充分性、理论的系统性与承续性、方法的科学性与恰当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者已普遍了解了适用于本领域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见表5)。
&&&&表五              资料分析方法分类统计
资料分析 简单统计 中级统计 高级统计 实地调查 文献定性 统计文献 实验分析 总计
 方法   分析   分析   分析  定性分析  分析   分析
 频次    51    29    18    54    13    6    
1   172
  29.7   16.9   10.5   31.4    7.6   3.5    0.6  
&&&&在实证研究中,中、高级统计分析的运用情况,往往是考察学科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在90年代的研究论文中,采用中、高级统计分析的论文所占比例并不高(占27.3%),但是采用高级统计分析的论文比例有明显增长,从年的6.9%(5篇)上升到年的13.0%(13篇)。
&&&&然而,与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水平相比,我国社会学研究在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1)在统计调查论文中,仍有一定数量的论文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假设,使得定量数据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影响了研究的理论性和学术性。(2)在实地研究中,大量使用内容和可靠性十分有限的官方文献资料降低了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3)在问卷调查中,非随机抽样方法所占的比例过大(占39%),使许多问卷调查结果不能准确恰当地推论到总体,降低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4)统计分析的水平普遍偏低和使用中、高级统计分析的人群过于集中,对学科技术手段和学科专业化的发展产生制约。
&&&&三、对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其方法的反思
&&&&从90年代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特征上,可反映出中国社会学界的研究状况和基本走向。其中的一个主要走向,是各个分支领域的社会学研究者都在努力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提高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通过学科制度化和专业化建设,通过与国际社会学界的交流,通过研究者自觉、有意识地掌握现代社会学研究的范式,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学科研究与非学科研究的关系?如何看待国外社会学研究中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研究范式?如何在与“国际通行的规范研究”接轨的同时,保持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特色”和“本土性”?如何回应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质疑和挑战?等等。本文在此对有关的方法论问题作简短的讨论。
&&&&1.学科制度化和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术发展和知识创新。但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研究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复杂,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后现代主义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揭露,如“科学主义”、“学术霸权”、“专家统治”、“知识狭窄化”等等)。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来说,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消极现象,不是科学自身的现象,而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新现象。因为,在任何领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学、教育)中,社会分工的细化,一方面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会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互动结构;如果不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就会产生消极现象。要避免或减少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包括学科与非学科研究的分工,以及学科内部的专业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要在组织上和制度安排上进行调整。目前,许多社会学者都意识到应当扩大学科之间、专业之间、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从事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课题、召开学术会议、培养专业人才、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应当考虑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
&&&&2.从社会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各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包括中国本土形成的一些范式)的科学性及优缺点,一直是社会学界关注的主题,由此也引发了长期的方法论论战。从学科内部、从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角度讨论与争论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各种研究方式的改进与完善。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等方面对本学科、本领域、本专业(或分支学科)的研究及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本学科一些占主流地位的认识提出质疑和批判,例如近30年对实证主义及其研究范式的批判。我国社会学界目前还缺乏对各种范式的、较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方法论和方法研究同理论研究一样,同样是中国社会学的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从学科外部(包括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学科与非学科)的角度,反思和探讨社会学研究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学研究及知识体系只是众多知识中的一种,它对于社会认识和社会发展有特定的功能,但它不能取代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取代实践知识和本土知识,正如其他知识不能取代社会学知识一样。同样,在社会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中,各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有特定的功能;有些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有些方法是独立发挥作用,它们不能相互取代。但是各种研究范式之间也需要经常进行对话和交流。
&&&&3.从外部结构因素分析社会变迁对研究方法的影响,一方面,应当看到,改革的深入,对定性研究、个案研究、理解社会学研究,以及常人方法学、关系分析、“过程事件”分析、话语分析、本土知识分析等等研究方法的需求――这些方法有助于揭示各种地方性的、独特的、微妙的现象或机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或知识)背景下的社会行动及其意义;另一方面,也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中,会产生一些新的、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现象。因此,实证的、定量的因果分析方法仍需要不断发展,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主流地位被哥伦比亚学派所取代之后,虽然占主流地位的研究范式是实证研究和统计调查,但是各种非实证性的研究方式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历史社会学、常人方法学、现象学社会学、释义学、语义学的方法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结构变迁虽然会导致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式的改变,但是却不能改变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4.90年代我国社会学研究仍表现出实用性格、经验取向和政策取向,并有意回避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因此,由80年代学科定位缺陷所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完善的状况依然存在。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含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所说的三种知识类型:即经验分析知识、历史―释义学知识、批判―反思性知识。经验分析知识侧重对普遍规律的探求,它是以普遍命题推演出经验命题来达到对现实事物的解释、预测和工具性控制。历史―释义学知识侧重于理解、阐释历史和他人所表述的主观意义,这种理解实际上是通过与历史(或传统)、与他人的对话和相互沟通而对社会历史现象达到主体间的共识。批判―反思性知识侧重对社会现实、对各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它通过对社会弊病和意识形态教条的揭露、批驳,使人从各种压制中解放出来,并提供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哈贝马斯,)。
&&&&理论性的经验研究有助于发展这三类学科知识。如果说,90年代经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了第一类理论知识的发展,近年来人文取向的、释义性的实地研究促进了第二类理论知识的发展;那么,目前所缺乏的是批判取向的经验研究,而这种理论知识是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当代社会,面对知识经济、网络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都面临着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向何处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学研究者应当对与此相关的各种理论问题提供本学科的、扎根于本土社会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邓方,1990,《中美社会学的十年交流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2期。
&&&&2 费孝通,1994,《略谈中国的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第1期。
&&&&3 风笑天、田凯,1998,《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析》,《社会学研究》第2期。
&&&&4 风笑天,2000,《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社会学研究》第1期。
&&&&5 哈贝马斯,1968,《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1999,学林出版社。
&&&&6 科尔曼,1990,《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199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刘少杰,2000,《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社会学研究》第2期。
&&&&8 林彬,1994,《社会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概述》,《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 李汉林,1987,《科学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 李路路,1998,《向市场过渡中的私营企业》,《社会学研究》第6期。
&&&&11 默顿&R.K.1938,《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1986,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魏屹东、邢润川,1996,《〈社会学研究〉()文献计量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13 杨善华、李猛,1994,《中国大陆社会学重建以来国外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第6期。
&&&&14 阎@①,1990,《社会学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学研究》第6期。
&&&&15 袁方,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6 张宛丽,1989,《十年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的回顾和反思》,《社会学研究》第4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  @①原字明加鸟
【原文出处】《社会学研究》
【原刊期号】20000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学研究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