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留)表妹这个词的内涵意思什么意思

作品原文/春日游罗敷潭
  春日游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
  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
  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注释译文/春日游罗敷潭
  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攀崖度过绝壑,顺水游玩寻到回溪。
  云就从眼前的石头上飘起,我被这满山的鲜花迷倒。
  一直在这里留连忘返,直到太阳西下,群山隐隐。
作品鉴赏/春日游罗敷潭
  罗敷潭位于西北。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用来形容罗敷潭也恰如其分。因为此处曾出现过一位貌美如仙的罗敷,更有诗仙李白到此一游,所以罗敷潭自古以来都是一处游览胜地。
  因为李白曾到罗敷潭游览,并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所以后人在潭北坡上建了一座四角亭,取名李白亭,亭内有石桌、石椅。石椅上塑有李白的塑像,表明诗人正在挥笔作诗。
  首联:“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行歌”的意思是边走边唱歌。历代的诗文中“行歌”这个词很常见,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过这个词。在中国古代,不论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喜欢行歌。比如:东晋的《》:“童孺纵(任情)行歌,斑白欢游诣”;清《贫士诗》:“(贫穷的读书人)行歌每负薪,听者勿沾巾。”“跻(音机)”的意思是“登、升或登攀”;这一联的大意是: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颔联:“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绝壑”是深谷的意思;“弄水”在此诗中的意思是“涉水”。这两个词都是唐朝才开始出现的,在唐诗宋词中很常见,唐朝以前的典籍或诗歌中尚未发现有人用过。“回溪”亦作“回溪”,意思是曲折的溪流。这种用法出自西汉。《》:“向(空谷)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因此,“寻回溪”的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山上攀登。颔联的大意是:攀援悬崖度过深谷,趟过溪水,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山上行去。
  颈联:“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诗人经过艰难攀行,终于来到了另外一个境界,或说看到了另外一番美景。登过山的读者也许有这种体验,也就是一边往山上行,一边会看到白云从山顶的大石上升起。这是诗人往山上爬行的缘故,并不是白云的飘移有这么快。这里可能有很多读者会想起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时候的李白也接近是“行到水穷处”了。在一般情况下,有溪流或瀑布的山,在接近山顶的地方,会有一个积水的水潭,水潭有大有小,它不断的吸收雨水、露水或地下泉水,就不断的有水溢出,向山下流去,形成溪流或瀑布。再往上走就到达山顶了,这时也没有水了;所以,“水穷处”其实就是山顶。这说明此时李白已经来到罗敷潭了。由于所到的地方不同,所以王维是坐在山顶上看云起云落,而李白则是在罗敷潭的周围观赏风景。“客”是诗人的自称,“迷”的意思是陶醉,“客到花间迷”其实是说,在罗敷潭的附近有一丛丛的花树,鲜艳夺目,诗人走到花丛中的时候,被花儿陶醉了。
  尾联:“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淹留”的意思是“羁留、逗留”,出自《·》:“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这句诗与上一句承接自然,尾联的大意是:(诗人)因为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直到太阳快下山了还不舍得离去。
  这首诗写得朴实自然,一点也看不出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可是,在朴实中却隐含了人生的哲理。诗人的目标是罗敷潭,然而要到达这个目标,却发现前面本没有路,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攀登才行。经过了一番艰难及危险的跋涉,诗人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看到了罗敷潭赏心悦目的美景,并因此而流连忘返。人生也是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的东西,人才会去珍惜。
  再说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同样的题目,如果是一般的人来写,会发觉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十个字,要先描写一路上艰苦的跋涉,还要写出到达罗敷潭的心情及周围的景色,还要有内涵,有给人启发的哲理,太难了;可是,诗仙却做到了。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不仅让读者明白诗人已经到达了什么地方,而且还从两个方面来描写罗敷潭周围的景色。那么,罗敷潭及其周围还有那么多的美景又怎么写呢?诗人在尾联用“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来概括,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罗敷潭周围的景色秀丽迷人,让人流连忘返。这样写胜过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容易令人对罗敷潭生出憧憬之心。
  这首诗还有一个最独特的地方是它的音律,在《全唐诗》中仅此一首: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研究唐诗音律的学者一看就知道,这首诗每一句都包含了三仄调或(或称及三平尾)。颔联及颈联是对仗的,不仅词性相对,而且平仄也是相对的,这就是一首五言律诗。
  现在学者对在近体诗写作中用三平调或三仄调的问题普遍持否定态度,因为从宋朝(、等还用过)以后,就很少看到古人写近体诗用三平调或三仄调了。具体是什么原因,没有人讲清楚过。据《全唐诗》记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及以前的诗人在写近体诗中常见含有三调的句子,的绝句及律诗中也有,只是没有像李白这样句句都用。而从及开始,写近体诗就比较少见用三平调或三仄调的句子了。
  诗仙李白的这首诗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他是有意这样写的,还是无心的呢?用这种音律来写诗,有什么妙处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唐诗还有很多奥妙之处是现在的人无法明白的。
作者简介/春日游罗敷潭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30卷。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01:07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674
总量:5724416
您的位置: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游罗敷潭》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日游罗敷潭》
浏览次数:58次
  《春日游罗敷潭》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春日游罗敷潭》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春日游罗敷潭》原文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春日游罗敷潭》译文  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攀崖度过绝壑,顺水游玩寻到回溪。  云就从眼前的石头上飘起,我被这满山的鲜花迷倒。  一直在这里留连忘返,直到太阳西下,群山隐隐。  《春日游罗敷潭》赏析  罗敷潭位于河北省邯郸县西北。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用来形容罗敷潭也恰如其分。因为此处曾出现过一位貌美如仙的罗敷,更有诗仙李白到此一游,所以罗敷潭自古以来都是一处游览胜地。  因为李白曾到罗敷潭游览,并留下了优美的诗篇,所以后人在潭北坡上建了一座四角亭,取名李白亭,亭内有石桌、石椅。石椅上塑有李白的塑像,表明诗人正在挥笔作诗。  首联:“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行歌”的意思是边走边唱歌。历代的诗文中“行歌”这个词很常见,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过这个词。在中国古代,不论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喜欢行歌。比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童孺纵(任情)行歌,斑白欢游诣”;清孙枝蔚《贫士诗》:“(贫穷的读书人)行歌每负薪,听者勿沾巾。”“跻(音机)”的意思是“登、升或登攀”;这一联的大意是:唱着歌从罗敷潭山下的谷口进入,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已经没有路了,也没看到有人攀登过的痕迹。  颔联:“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绝壑”是深谷的意思;“弄水”在此诗中的意思是“涉水”。这两个词都是唐朝才开始出现的,在唐诗宋词中很常见,唐朝以前的典籍或诗歌中尚未发现有人用过。“回溪”亦作“回溪”,意思是曲折的溪流。这种用法出自西汉。枚乘《七发》:“向虚壑(空谷)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因此,“寻回溪”的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山上攀登。颔联的大意是:攀援悬崖度过深谷,趟过溪水,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山上行去。  颈联:“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诗人经过艰难攀行,终于来到了另外一个境界,或说看到了另外一番美景。登过山的读者也许有这种体验,也就是一边往山上行,一边会看到白云从山顶的大石上升起。这是诗人往山上爬行的缘故,并不是白云的飘移有这么快。这里可能有很多读者会想起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这时候的李白也接近是“行到水穷处”了。在一般情况下,有溪流或瀑布的山,在接近山顶的地方,会有一个积水的水潭,水潭有大有小,它不断的吸收雨水、露水或地下泉水,就不断的有水溢出,向山下流去,形成溪流或瀑布。再往上走就到达山顶了,这时也没有水了;所以,“水穷处”其实就是山顶。这说明此时李白已经来到罗敷潭了。由于所到的地方不同,所以王维是坐在山顶上看云起云落,而李白则是在罗敷潭的周围观赏风景。“客”是诗人的自称,“迷”的意思是陶醉,“客到花间迷”其实是说,在罗敷潭的附近有一丛丛的花树,鲜艳夺目,诗人走到花丛中的时候,被花儿陶醉了。  尾联:“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淹留”的意思是“羁留、逗留”,出自《楚辞&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这句诗与上一句承接自然,尾联的大意是:(诗人)因为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直到太阳快下山了还不舍得离去。  这首诗写得朴实自然,一点也看不出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可是,在朴实中却隐含了人生的哲理。诗人的目标是罗敷潭,然而要到达这个目标,却发现前面本没有路,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攀登才行。经过了一番艰难及危险的跋涉,诗人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看到了罗敷潭赏心悦目的美景,并因此而流连忘返。人生也是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的东西,人才会去珍惜。  再说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同样的题目,如果是一般的人来写,会发觉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十个字,要先描写一路上艰苦的跋涉,还要写出到达罗敷潭的心情及周围的景色,还要有内涵,有给人启发的哲理,太难了;可是,诗仙却做到了。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不仅让读者明白诗人已经到达了什么地方,而且还从两个方面来描写罗敷潭周围的景色。那么,罗敷潭及其周围还有那么多的美景又怎么写呢?诗人在尾联用“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来概括,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罗敷潭周围的景色秀丽迷人,让人流连忘返。这样写胜过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容易令人对罗敷潭生出憧憬之心。  这首诗还有一个最独特的地方是它的音律,在《全唐诗》中仅此一首: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研究唐诗音律的学者一看就知道,这首诗每一句都包含了三仄调或三平调(或称三仄尾及三平尾)。颔联及颈联是对仗的,不仅词性相对,而且平仄也是相对的,这就是一首五言律诗。  现在学者对在近体诗写作中用三平调或三仄调的问题普遍持否定态度,因为从宋朝(苏轼、陆游等还用过)以后,就很少看到古人写近体诗用三平调或三仄调了。具体是什么原因,没有人讲清楚过。据《全唐诗》记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及以前的诗人在写近体诗中常见含有三调的句子,杜甫的绝句及律诗中也有,只是没有像李白这样句句都用。而从杜牧及李商隐开始,写近体诗就比较少见用三平调或三仄调的句子了。  诗仙李白的这首诗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他是有意这样写的,还是无心的呢?用这种音律来写诗,有什么妙处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唐诗还有很多奥妙之处是现在的人无法明白的。  《春日游罗敷潭》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责任编辑:资源库)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